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劳动关系学(第一章)
有严格的界定),但这点在中国并不清晰; ▪ 非常强调对工会的研究(也有人称之为集体劳动关系)。因为即使工会
势力不大,也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 通过集体谈判确定就业待遇和就业条件,并且可能对非工会会员,或者无工会的组 织产生影响。工会在国家层面的活动更是影响几乎所有的工人
▪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服从单位工作规则 服从单位指示和命令 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 接受制裁的义务
生产组织属于雇主所有 工具或设备属于雇主 原料由雇主提供 责任和风险由雇主承担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
(一)集体劳动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 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 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 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 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 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 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 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二)非文化因素的解释: 1、“客观”的工作环境 2、管理政策和实施 3、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
第一章 劳动关系导论
四、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三)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和非文化的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和合作 的程度与表现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 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 产业关系 (industrial relations)
中文又译为工业关系。 原义为区别于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本特征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关系。 产业关系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用法,狭义同于劳资关系 ,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 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 境。 就主体而言,这一关系不仅包括劳资双方,而且还包括政 府一方,是所谓三方关系。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
• 1. 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是用人单位,是“雇 佣”的一方,雇员是被“雇佣”的 一方,但 两者的界限并非清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 理方与雇员的角色实际并不绝对对立。 • 2. 18世纪,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获得剩 余价值的人)集财产所有权、决策权、监督权、 管理权于一身,与雇主概念重合 • 3. 19世纪中期以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职业经理人实际担负了雇主角色,资本家 仅通过所有权管目标 3 期望
冲突的根源
(一)根本根源 1 异化的合法化:
并非为自己工作
2 客观的利益差异: 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
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
背景根源
1 社会不平等 2 劳动力市场状况 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 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
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
企业的目标 工会的目标
雇主协会
• 雇主协会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 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 动关系。 • 雇主协会是为对抗工会而形成的。可称为斗争型 协会。 • 雇主协会由雇主自愿加入,具有法人资格,实行 独立核算,依靠为雇主服务取得服务性收入。
劳动关系的主体
• 劳动关系的主体狭义包括: • (1)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 团体 • (2)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 广义劳动关系主体即劳动者及其联合体、 雇主及其联合体以及政府劳动保障部门 为代表的第三方。 • 政府是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
管理方
• 狭义上,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 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 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 广义上,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 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 雇主协会
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概述以劳动关系概述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劳动者为了获取报酬而与用人单位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形成是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合同来约定的,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合法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劳动者是指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的个人,包括全职、兼职和临时工等。

用人单位是指拥有劳动者从事劳动的组织或者个人,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等。

劳动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关系是一种双方合作的关系。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基于平等自愿原则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 劳动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劳动者通过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获取报酬和其他福利待遇;用人单位通过雇佣劳动者,获取劳动力并实现经济利益。

3. 劳动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建立是经过双方的自愿选择,一旦建立起来,就需要双方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4. 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规范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用人单位的发展。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休息等权益,用人单位则有权要求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但是,劳动关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劳动报酬不公、劳动条件恶劣、劳动保护不到位等。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劳动法律制度和有效的劳动监管机制来解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是在劳动合同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用人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增强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环境。

劳动关系概论

劳动关系概论

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是指由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与经济关系以及与劳工有关的履行和执行情况的一系列问题。

它关乎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和履行,工资与福利的支付,劳动安全与保护,劳动纠纷的解决等方面,是劳动法和劳工政策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综述劳动关系的定义、原则、性质、发展趋势等相关概念。

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购买劳动力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其核心是雇佣关系,即雇主通过劳动合同购买劳动力,雇佣员工从事特定的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劳动关系的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劳动关系的建立应遵循自愿原则,即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雇佣行为应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欺骗或剥削。

其次,劳动关系的平等原则指劳动者与雇佣者在权利和义务上应享有平等的地位。

再者,合同自由原则强调劳动者与雇佣者在订立与解除劳动合同时享有自由。

同时还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即在订立劳动合同和支付工资等方面要保障劳动者的公平权益。

最后,劳动关系还要遵循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雇主需要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福利。

劳动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的性质是指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经济关系。

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取报酬,而雇主则通过购买劳动力获得劳动者的劳动,双方之间形成一种经济交换关系。

第二,劳动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当事人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第三,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雇佣者在劳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社会的一个基本要素。

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最显著的发展趋势是由传统的单边主导转变为多边参与。

过去,劳动关系主要是由雇主单方面决定和执行,而现在劳动者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工会组织和劳工代表也在协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劳动关系也在朝着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南_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初期权益维护

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南_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初期权益维护

第一节大学生就业初期劳动关系的法律解读一、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定义劳动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我国劳动关系的种类很多,依据单位的性质,可以分为企业劳动关系、机关劳动关系、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社会团体劳动关系等;从所有制角度,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集体企业劳动关系、三资企业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等。

根据劳动部《劳动法意见》第二条的解释,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并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同时,由于劳动关系具有的自身特征而与其他的社会关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对于处于就业初期的大学生首先得了解它们的区别,才能从源头上保障自己在工作中的权益。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广义的劳动关系包括与狭义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前者指的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的关系,后者指的是第三者和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建立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通过求职应聘找到工作单位并签订劳动合同,即产生劳动关系。

其次,从劳动合同生效之时起,双方进入劳动关系的存续阶段,都得履行劳动合同,具体的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按时足额地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则应当在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用人单位分配的工作任务。

最后,随着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或者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另外,由于劳动者就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非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能所为,需要国家和社会和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建立各种关系,因而形成了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

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劳动成果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物成果,另一种是与劳动过程伴随始终的活劳动形态,并以这种活劳动进入交换过程,后者就是劳务。

劳动关系第一章总结

劳动关系第一章总结

合作根源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策略的局限性 和集体谈判制度
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章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述 内涵 劳动者+雇主 劳动过程中 社会经济关系总称 狭义:
劳动关系导论
广义: 产业及社会中 管理者+受雇者的所有关系
雇用关系状况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定义 个别/集体劳动关系 主体 管理方+劳动者个人 主体=劳动力 个别劳动关系 /团体 (所有者+使 个人——雇主 由双方利益引起的 用者) 经济关系 影响因素: =劳动主 人格从属性 雇员:不具 有经营决策 权,从属, 体力+脑力获 1、服从工作规则,限 特点:“平等性兼 取工 制自由决定; 隶属性, 资或报酬的 2、服从指示和指令; 人身性兼财 工作者 3、接受监督、检查; 产性” 雇员团体: 4、接受制裁的义务; 工会 目标: 为其成员争 取利益和价 雇主:组织 所有权、经 营决策权的 人或团体 雇佣 冲突形式 : 他人为其工 劳动者 罢工、旷工 作,并支付 德国:他人决定劳动 、怠工、抵制、辞 工资、报酬 日本:人格上从属 职 的法 台湾:服从指挥监督 管理方 关闭工厂、 人或自然人 惩罚、解雇 雇主组织: 协会 任务:集 体谈判,争 议中为其成 员提供支持 力量对比 政府:立法 经济上的从属性 1、劳动力市场力 的制定者; 劳动者既不是用自己的 量:劳动者稀缺性 保障劳动者 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 决定 结社权、集 动,也不能用指挥性、 体交涉权、 计划性或创作性方法对 技术高市场力量强 争议权 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加以 2、双方对比关系力 公共 影响 量: 影响资方程度 利益的维护 组织、生产工具雇主所 退出:辞职给 者 有,原料雇主提供,责 雇主带来的成本 公共 任风险雇主承担
第二节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概论1-6章word资料13页

劳动关系概论1-6章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释义一、劳动与劳动关系的概念1、劳动: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关系的含义: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称谓4、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

从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

员工团体:是指因为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雇员组织,包括工会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雇员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雇主:也称为“管理方”或资方,是指雇佣他人为其工作,并需支付工作或报酬的法人或自然人。

雇主组织:雇主组织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雇员与雇主的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之中政府: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一是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

二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三是公共部门的雇主。

二、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合作的含义: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2、冲突:由于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常常会出现分歧,产生冲突,甚至背道而驰,因而冲突也在所难免。

冲突的表现方式:冲突的表现方式包括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

明显的冲突有:罢工。

不太明显的冲突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3、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大一劳动关系学知识点

大一劳动关系学知识点

大一劳动关系学知识点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简言之,就是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对应报酬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组织劳动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指对个人劳动合同关系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问题进行规范的法律。

劳动合同法的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合同当事人、合同期限、工作内容与地点、工作时间与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事项。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以及违反合同约定的法律后果等。

三、劳动争议的解决劳动争议是指因劳动合同履行发生的争议,包括工资、工时、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争议。

为了解决劳动争议,法律对于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和程序进行了规定。

通常,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诉讼等方式解决。

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双方应当合法合规、公平公正地进行协商和解决,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

四、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方面。

劳动安全指在工作环境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职业健康则指在工作过程中,防止职业病和劳动弊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劳动者也有责任遵守劳动安全规定,保护自己的职业健康。

五、劳动社会保险制度劳动社会保险制度是保障劳动者福利的重要体系。

劳动社会保险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保险费,劳动者在遇到养老、失业、工伤、疾病或生育等情况时,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保障。

劳动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权益。

六、劳动监督与执法劳动监督与执法是保障劳动关系稳定和劳动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手段。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劳动关系复习重点归纳

引申复习问题:1、劳动关系的特征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 )、双方当事人及其关系不同( 2 )、劳动风险、责任承担不同( 3 )、劳动报酬的性质、支付方式不同(4)、使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部门调整,劳务关系由民法调整3、劳动关系的内容4、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基本权利或权利核心内容)5、和谐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中表明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 P-31、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参加者 P-6侠义:一方为劳动者和以工会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

另一方为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劳动者及其联合体、“雇主”及其联合体、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为代表的第三方等。

2、管理方:指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起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P-6特点:具有职权、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且权责对等。

P-7有关概念:企业主:指企业的拥有着或资产所有者,强调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家:企业家更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管理方:从“企业主经营管理制”到“经理经营管理制”的演变管理模式:职权结构维度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管理理念维度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的团体组织,代表并维护雇主利益,通过谈判和协商与工会协调劳动关系。

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作用:参与谈判、解决纠纷、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代表和维护会员的利益我国的雇主协会特征:中国企联是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代表、中国企联是社团法人。

4、雇员:也称劳动者,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表现特征:自我雇佣的趋势、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工作成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知识工作者仍然处于卖方市场引申复习问题:工会的性质和地位工会的权利1、工会的定义: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特点: ( 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 2 )、工会是一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组织或经济性组织( 3 )、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 4 )、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 5 )、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工会化的原因: ( 1 )、初始倾向,直接决定雇员是否建立和加入工会( 2 )、工会组织过程,侧重于选举前的准备工作( 3 )、宏观条件雇员加入工会的原因:借助工会对抗雇主、参加工会活动、扮演心理角色、社交压力雇员不加入工会的原因:反对工会的态度、社交压力、工作满意、加入工会的成本、工会间的敌对或工会的冷漠工会的职能:整合职能、经济职能、民主功能、服务功能工会的行为方式: (韦布五分法)互保互助、集体谈判、劳动立法、直接行动、政治行为引申复习:劳动关系本质:冲突、合作 (即是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1、冲突的根源:异法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心理契约的不履行、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罢工、地址、辞职、关闭工厂、辞退等) 、隐形冲突(怠工、旷工、偷懒、排挤员工等)3、产业行动概念:集体行动,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正常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产业行动的形式:( 1 )、雇员:罢工(最明显的方式)、怠工(基本手段)、联合抵制、纠察、“恶名单”“好名单”( 2 )、雇主:关闭工厂、雇佣替代劳动者、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复工运动、和名单、排工罢工分类:( 1 )、按照目的: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2 )、有无工会: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3 )、其他形式:象征性罢工、集体辞职、巡回罢工、间断罢工、总罢工罢工的法律约束(即罢工的原则) :( 1 )对公共事业的罢工限制。

第1章劳动关系概述

第1章劳动关系概述
(4)生产资料的使 用不同 (5)表现的法定形 式不同 (6)建立关系的要 求不同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确定的 存在经济关系,还存在行 政隶属关系 除了支付劳动报酬,一般 还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 护及保险、福利等待遇 由用人单位提供
必须用书面的劳动合同来 确立,合同有法律效力 由个人合同与集体合同确 定
第1章 劳动关系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劳动关系的定义、内涵, 了解劳动关系的性质及其类型,熟悉劳动关系的 主体及表现形式。
1.1 劳动关系的内涵
1.1.1 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必须具备如下内涵:
(1)形成劳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劳动。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力的提供者 (3)劳动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具有相应的劳动能力 (4)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3
1.2.3 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1)合作
2)冲突
3)力量
(一)冲突的根本根源
1、异化的合法化:生产资料、过程、结果、收益都 不归劳动者所有,工人缺乏努力的客观理由(劳动力 价格、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2、客观的利益差异:利润与闲暇的对立 程度取决于利润追求程度和策略(德、日) 3、更深层次原因: (1)个人自由、民主与从属地位的对立 (2)管理权利分布的利润所在(不信任感) 利润分享制效果?
使用劳动力,支付报酬 提供劳动力
劳动者 劳动关系
工会
谈判 协商
干预
政府
用人单位
雇主协会
劳动关系各主体间的关系
1.2.2 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指向的对象——劳动力
作为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力具有如下特征:
劳动力存在的人身性 1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概论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概论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概论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权益、义务以及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劳动者生存、发展和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交换的基础,是劳动者获得工资报酬的手段。

二、劳动关系的特点1. 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工资报酬的支付上,还包括了劳动条件、劳动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

2. 劳动关系具有长期性。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雇佣关系不是暂时的一次性交易,而是持续的、稳定的劳动交换关系。

3. 劳动关系具有不平等性。

由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劳动关系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这种不平等表现在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的地位、待遇、权益等方面。

4. 劳动关系具有社会性。

劳动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它还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家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关系管理模式1. 市场化管理模式。

市场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雇佣关系的自由、灵活和竞争性,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愿和自由选择。

2. 法规管理模式。

法规管理模式强调雇佣关系应该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约束,强调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的权益和待遇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3. 谈判协商管理模式。

谈判协商管理模式强调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应该通过双方的协商和谈判来解决,强调工会的作用和劳资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

四、劳动关系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受到市场供求、经济周期、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

《劳动关系学》教案天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内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劳动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一些学者将劳动关系界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之内,仅指劳资之间、以及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

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泛的定义,认为劳动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与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两种要素的动态结合过程。

在我国,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还有其特定的内涵。

主要包括:(1)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2)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3)从性质上看,它是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劳动。

(4)从形式上看,它是用人单位内部有组织的集体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力量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是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三、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劳动者)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用人单位)。

1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概念t

1章 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概念t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定义1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产生的关系,以研究与雇佣行为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特殊对象。

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影响,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

1概念:劳动关系它是由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统称,劳动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又称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雇员关系等。

1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所展开的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2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公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

3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之间的关系,中性温和的名词代替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4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的产业关系指的是:主要包括劳动者,公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指的是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关系,包含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主体包括劳资双方和政府。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称为劳动主体,用人单位称为用人主体,狭义讲一方是雇员以及公会为主要形式的雇佣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2,雇员:在就业组织中,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这种权利的工作者,又称为员工,劳动者,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取报酬的工作者。

雇员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3,雇员团体:因共同利益,兴趣目标组成的组织,。

主要目标是代表其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4,雇主: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拥有权,拥有经营决策权,雇佣他人并支付报酬的法人和自然人。

5,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任务是代表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支持在劳动争议中的组织成员,参与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选举,理发改革。

国家开放大学《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实务》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1章劳动关系概述一、单选1.劳动关系的建立以()为目的。

A.劳动B.经济C.经济D.社会2.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不可须臾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那么从本质上具有()关系。

A.经济A.劳动B.经济C.人身D.社会3.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双方在职责上就具有了()关系。

A.社会B.利益C.从属D.经济4.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

A.社会经济关系B.劳务关系C.经济关系D.社会关系5.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个别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

A.劳动组织关系B.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C.个体工商户劳动关系D.雇主或雇主组织劳动关系6.社会劳动关系即整个社会层面的劳动关系,又称产业关系或工业关系。

是一种()层面的劳动关系。

A.微观B.科学C.科技D.宏观7.社会的开放发展,使劳动关系系统的开发也不断扩大,呈现动态发展,其运行是围绕着适应()而展开的。

A.文化B.社会C.经济D.环境8.劳动关系系统是现代社会系统以劳动关系为基本关系所构成的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和()因素交流互动的有机整合体。

A.经济B.社会C.内部环境D.外部环境9.在劳资关系的演变过程中,社会和()与经济和政治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和影响劳资关系的存在和发展。

A.文化因素B.意识形态C.劳动者D.社会环境10.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有两种功能:动力功能和()。

A.协商功能B.运行功能C.约束功能D.争议处理功能11.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

A.古典经济B.工人阶级C.劳动关系D.劳资关系1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A.资本主义B.社会主义C.私有经济D.垄断资本主义13.()是制度学派的早期代表人之一。

劳动关系(doc 61)

劳动关系(doc 61)

劳动关系第一章劳动关系系统论一、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局部社会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一般是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一般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开展阶段相适应。

显然,这里界定的生产关系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将劳动关系界定为与劳动相关的那一局部生产关系,也是一个抽象的说法。

换言之,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与劳动相关的那局部生产关系,可以称为抽象的劳动关系。

而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因此,具体的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甚至产业关系等。

一般来说,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是指私有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它反映的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的含义或性质经历了一个开展变化的过程。

在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提出的初期,主要反映的是一种雇主与员工之间的阶级对抗关系;而当前所言的劳资关系或雇佣关系,主要是指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反映阶级对抗性质。

劳使关系,那么是日本人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使用的称谓。

在西方教科书中,还经常使用产业关系的概念。

产业关系通常是指产业经济中的雇佣关系,其涵盖的中心内容涉及与雇佣相关的所有方面:个人、企业和社会。

它不仅包括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人力资源策略,也包括从企业和社会角度而言的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同时还包括从企业角度而言的员工管理。

可见,严格来说,劳动关系是产业关系的一局部,或是其核心内容,但产业关系所涵盖的内容要比劳动关系宽广。

(二)系统论与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大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人类内在的最本质的关系。

劳动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的特性和协调受到社会开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也受其内部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人的能动作用。

第一章劳动概述

第一章劳动概述

第一章劳动概述第一节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一劳动的含义首先,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

其次,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

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

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

定义: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的调整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劳动的特征1 劳动的人类专属性2 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劳动的人类专属性就在于它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3 劳动的创造性:有自觉能动意识、有目的性的活动,并不都是劳动。

在人的活动中,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称之为劳动。

三劳动的分类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剖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时候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着两个方面,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也称作有用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包括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等五个要素。

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绝不单纯是个生理概念,而是个经济范畴,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物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2 技术性劳动与非技术性劳动从广义上讲,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积累和体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含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等。

人们在运用技术标准时,还习惯上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

人们通常将物质技术手段,即劳动资料,称为硬技术;而将与物质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操作、控制和运用方法、技巧和技术管理组合形式称为软技术。

3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特别训练、每个正常的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它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4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人们将脑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称为脑力劳动,而将体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成为体力劳动。

依据其他的划分标准,劳动还可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劳务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
1、经济环境 2、技术环境 3、政策环境 4、法律制度环境 5、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背景 政策背景 合作 冲突 力量 权力 社会文化 背景
经济背景 员工 及 工会 管 理 方
法律制度 背景
劳动关系概念示意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
引导案例 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 劳资纠纷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该案例,请你谈谈: • 针对双方意见的分歧,你倾向于哪一方?为什么? • 这种双方的意见分歧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4、权 力
权力是指代表他人做决策的权利。 在劳动关系中,权力主要集中在管理方,主 要表现在:指挥与安排权力、影响员工行为 和表现权力(激励、考核)、决策权力。 管理方的权力必须表现为合法的或符合一定 规则和公平的,否则会受到控制。
三、劳动关系的性质
1、平等性 、
主要表现为双方权利义务的表面上的平等。 ① 双方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 ② 履行劳动合同时,双方各自履行自己的权利 义务,发生劳动争议时法律地位平等。
第一次作业
请认真学习下面讲到的五个学派,并请你用 1000字以上的篇幅谈谈你更赞同哪个学派的 观点?为什么?(答案无对错,要求自圆其 说) 交作业时间:4月15日或在此之前。 提交至网络平台
(一)、新保守派
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上由保守 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 径。 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资源配置 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会 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
(5)政 府
“布什威胁将插手美国航空公司的劳资纠纷” 布什威胁将插手美国航空公司的劳资纠纷”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 响劳动关系; 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监督、干预等手段 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身份直接参与和影 响劳动关系。
二、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理论的不同学派
• 新保守派; • 管理主义学派; • 正统多元论学派; •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 激进派 相似之处:承认利益差异
各学派的不同之处
(1)目标和利益的差异重要程度的认识; (2)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意 见; (3)对力量的分布和冲突的作用,尤其是冲突在 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和员工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 方是否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两个问题上有明显分歧; (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 方面。
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又是社会关系。 劳动者以其符合管理方需要的工作能力从事 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同时,劳动力作为一 种特殊商品,具有人身和社会属性,在获取 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从工作中获得作为人 所拥有的体面、尊严和满足。
1、合作 、 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遵 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这些制度与规则是经过双方协商一致,以正 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 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 利义务。
(3)管理方
管理方一般是指,享有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 管理方 的所有权且在用人单位中具有主要经营决策 权力的人或团体。 管理方是等级制的 等级制的,权力在管理方的分布是 等级制的 不均衡的,他多集中于管理方的上层,决策 权力逐级递减。 权力逐级递减
(4)雇主协会
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 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员工 与管理方的关系中。 主要任务是通过工会或者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 判、劳动争议或政治、选举立法活动间接影 响劳动关系。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劳动力的相对稀缺程 度。 关系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 的能够影响雇主行为的程度,主要有: 1. 退出力量:员工退出所带来的额外招聘、培 训等成本。 2. 罢工力量:罢工带来的损失程度 3. 岗位力量:员工的怠工和缺勤率所带来的生 产成本增加。
管理方力量
劳动力市场力量: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管理 方对寻找工作的人的需求,反映工作的相对 稀缺程度。 关系力量:是指一旦员工处于雇佣关系之后, 管理方所能控制员工表现的程度。 与员工的三大关系力量相对应,管理方也有 退出、停工和岗位力量。
2、不平等性
劳动合同订立后,劳动者成为隶属于用人单 位的成员,双方形成指挥和服从的管理关系。 在市场经济国家,经常存在失业现象,使得 管理者的劳动力市场力量偏大。 双方在力量上得不均衡性、实际权利的不对 等,已是明显的事实,管理方往往占有更多 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羊城晚报2008年10月7日报道 年 月 日报道 羊城晚报 日前,本报接到报料称广东东莞某服装有限 公司的一名怀孕女工被保安殴打险些流产。 报料人告诉记者,9月4日下午,一名怀孕女 工被保安踢打腹部,导致下体出血,腹中胎 儿险些不保。事后,厂方并没有送该女工去 医院,反而火速将她开除,理由是她“殴打 保安、严重违纪”。
(1)员工
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 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员工的范围相当广泛。 从产业部门上看,员工的范畴包括第二产业 和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尤其是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民一般不属 于员工的范畴。 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
(2)员工团体
员工团体是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 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 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工会的主要目标是代表并为其成员争取利益 和价值。在我国和世界上所有国家,工会是 员工团体的最主要的形式。
(二)管理主义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多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 管理专家组成。 有助于实现员工对就业组织的认同感的管理 模式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最佳途径。 员工的利益同管理方的利益是基本上一致的, 冲突的原因在于员工认识到自身处于管理权 力的从属地位,即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是员 工不满的根源。
管理主义学派
第一章
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
劳动关系概述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二、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类型 三、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四、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五、劳动关系的历史与制度背景
案例: “民工荒”是恶劣劳动关系的苦果吗?
从2004年3月份开始,广东省制鞋、玩具和制衣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开始感到普通工人尤其是女工缺 乏。7~8月份开始达到高峰,媒体称之为“民工 荒”。 2010年2月,东莞市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 举行节后首场招聘会,200余家企业进场招聘,提 供岗位4000多个,吸引了2000余人进场求职。智通 人才招聘部经理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由于缺工 严重,今年东莞的企业招工都比去年“起”得早。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春节后推迟开工, 该市场首场招聘会,也不得不推迟到正月初十举行。 今年,东莞不少企业正月初六就早始“抢人”。
四、劳动关系的类型
•根据管理方和劳动者双方力量的对比及政府政 策、法律等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劳动关系分 为以下类型: 1、均衡型 、 劳动关系双方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 衡,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下, 员工及工会有权了解组织内部信息,参与组 织的基本生产决策与经营管理。
2、倾斜性 、 劳动关系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在组织 运行中其主要作用,并支配另一方的行为。 又可分为管理方或员工方的倾斜。 3、政府主导型 、 政府是控制劳动关系的主要力量,并且决定 劳动关系的具体事务。 新加坡是比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国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经济利益性
劳动者提供劳动为管理方和全社会实现了财 富的增值; 管理方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或福利,形成 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4、社会关系性
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劳动者,除了追 求经济利益之外,也寻求荣誉、周围人的尊重、 归属感、成就感等。而工作场所往往是劳动者 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劳 动者会很自然的希望从工作场所以及管理方那 里获得各方面的满足。
冲突是可以避免,并且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高绩效的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高工资 和高福利、保证员工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各种岗位轮换制度和工作设计等。
管理主义学派
该学派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 对集体谈判制度的态度也是灵活的。
(三)、正统多元论学派
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 学家组成,该学派的观点是二战以来各发达市场经 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延续。 对员工的公平和公正的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对生产 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矛盾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负责实现两个目标之间的均衡,劳动 法律制度、工会制度、集体谈判等制度是实现这一 均衡的最有效的手段。 成为劳动法律体系存在的理论基础,该学派成为劳动 关系领域的主流学派。
2、冲突: 、冲突: 双方的目标、利益和期望经常出现的分歧。 形式多样,如,员工的罢工、旷工、怠工等, 管理方的“关闭工厂”、“黑名单”等。
3、力量 、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它是相互 冲突的利益、目标、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 来的决定因素。 力量可分为劳动力市场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 力量。
员工力量
“富士康事件”
2010年1月23日 至5月27日短短四个 月期间,全球最大的 代工厂——富士康科 技集团陆续有13名员 工以跳楼的方式结束 自己的生命。这一 “连环跳楼事件”引 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杀抑或他杀? ——解开富士康自杀事件之谜
2010年5月2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 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公安部组织的中央部委 联合调查组进驻富士康进行了调查;5月-8月 底期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 等大学在内的,来自两岸三地约20所高校的 60多名师生对富士康在大陆的工厂进行了实地 调查。《“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查报告》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核心概念
一、劳动关系基本含义 1、概念 、
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 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 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 合作、冲突、 合作 的总和,它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 经济、 的总和 经济 技术、政策、 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