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存在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存在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存在问题居安思危,治不忘乱。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发展的机遇可能平地而生,而灾祸也可能从天而降。

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使我们面临诸多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国家成功避免和驾驭各种风险和危机,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

危机引发的现实危险会中止和平进程,瓦解正常的社会关系,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

危机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

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

危机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对危机管理的界定,认为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正是由于危机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公共危机管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不断深入的思考。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超越其原来的企业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

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公共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

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官员、民众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缺乏,危机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官员、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能力薄弱作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主体,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社会民众都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且特别缺乏强烈的防范危机的意识。

由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危机一旦来临便陷入恐慌之中,给对于危机的处理带来极大困难。

比如如今年3月的“谣盐”事件,民众捕风捉影的恐慌以及官员缓慢的辟谣无疑在提醒世人,官员、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应对危机能力薄弱。

首先,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理念还只是将应对危机事件视为常态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特殊而独立的管理方式。

在进行危机决策时,对危机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危害性认识不足,低估了危机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旦突发危机事件,自然应对不力。

其次,我国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灾难应对能力都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面对危机缺乏冷静的心理反应,往往出现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轻信并参与传播流言和谣言;盲目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

危机发生后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出现社会恐慌,此时人们往往表现出一些不合作和不合理的行为。

例如在火灾、洪水、地震发生时,有些人只考虑自己的安全和便利,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结果是出现混乱和无序,达不到预期的逃离目的。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体制上采用的是分部门、分灾种的分隔管理方式,当遇到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危机时,将产生很高的协调成本,并严重影响反应速度。

比如,“甲流”期间暴露出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训练、组织保障;缺乏整合和协调的机制,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欠缺;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等等,都使我们看到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面临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处于非常态下的危机情境中,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危机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为此,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处理危机的权威机构和相关体制,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完善信息机制;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修正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防止出现虚假治理。

关键词:危机;公共危机管理;信息机制;政府绩效一.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1) 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缺失在“SARS”事件之前,我国根本没有系统地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因此,危机预防与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在“ SARS”公共卫生危机期间集中暴露出来,比如政府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预防战略和政策规划;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训练、组织保障;缺乏整合和协调的机制,政府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欠缺;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信息沟通机制,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缺乏制度化的财政资源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有待完善等等。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公共危机预防与管理观念欠缺,应付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民众缺乏必要的危机应对培训,面对突发事件容易产生心理紧张,甚至是群体性的恐慌,从而使个人和整个社会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降低。

(2) 危机发生时反应不及时反应及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则。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威胁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反应迟缓必然加重危机状态。

美国9 - 11事件中,在遭受恐怖袭击后45分钟,布什总统就发表了电视讲话;2003年美国东北部发生大停电后数分钟之内,美国国防部就迅速作出反应,半小时后纽约市长就召开记者会。

在日本福冈地震发生后不到1分钟,电视屏幕上端已显示出地震震源、各地区震度以及有无海啸等信息;灾害发生30分钟内,政府各部门就在有序应对地震灾害了。

相对而言,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政府反应是比较迟钝的,例如2003年“SARS ”事件之初,政府不仅没有反应,甚至掩盖事实真相致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自古以来,人们就活在危机频发的时代,每当公共危机发生时,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解决危机成为考查我国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准,加强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为有效应对这些危机事件,我国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不断延伸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危机管理机构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各级政府、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建立众多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各自的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二)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增强经过期作废2010年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核泄露、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等各类公共危机事故的发生,我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队伍不断壮大,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媒体公开事实信息,走向成熟危机发生的同时媒介要起到正确的作用,起初发生的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媒体没有准确的报道相关信息,导致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手机、互联网等夸大其辞传播谣言,造成社会恐慌。

如今媒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准确报道,在公开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提高,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在危机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不足(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淡薄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差。

以前我们有一些危机性事件,但我们更愿意把它们定位为突发性事件。

虽然学术界早就呼吁加强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但是并没有真正得到政府的呼应。

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意识淡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在侥幸的过程中,很多机会丧失,突发事件得以蔓延。

公众的侥幸心理一旦被摧毁,由于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便会变得极度恐慌,这种恐慌引发的破坏性后果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为严重。

我国地方政府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修改)--7-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关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修改)--7-2

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人力(1)班姓名学号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公共危机时有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

因此,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管理能力,有效顺利地解决危机,才能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在阐述政府危机公关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危机公关;问题;对策一、政府危机公关的概述(一)危机公关的含义危机公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危机公关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著名危机公关顾问李华先生提出的“危机创伤理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危机是指公众对我们的态度和印象的转变。

而公众的态度和印象之所以会转变,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因此,危机创伤理论认为,对公众造成创伤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危机事件。

而危机公关,就是对公众创伤的医治与恢复[1]。

(二)政府危机公关的涵义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政府危机公关则指政府在危机事件中通过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以实现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建立政府与公众良好关系的目标[2]。

政府危机公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它是指政府在危机背景下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危机影响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二、我国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公共救助意识不强,救助体系还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意识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虽然重视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但是对于危机事件前的预警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危机救助体系,危机出现时往往不知如何应付,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这种恐慌引起的后果往往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平时,在于预防,而不是在于出现危机之后的及时处理。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 始 阶 段 政府 不 能 及 时 、准 确 的获 取 信
转 型 的 重要 阶 段 ,此 间社 会 结 构 以 及社 会 控 制体 系也 发 生 着 变化 与重 构 ,传统 和 非 传 统 的威 胁 因素 相 互 交织 ,显 在 与 潜 在 的 社会 风 险 增 加 ,由社 会 风 险 转化
完 毕 之 后 ,该 指 挥 机 构也 就 撤 销 解 散 。 先 关工 作 人 员 回 归原 单 位 。 由此 可 见 , 我 国 尚未 建 立全 国性 的 公 共危 机 管 理 的 常设 机 构 ,全 国 性 的公 共 危机 应 急 管 理 体 制 也 尚未 形 成 。 另 一 方 面 ,我 国 政 府 虽形 成 了 较 为 完备 的垂直 行政 管 理 体 系 ,但 是 部 门地 区横 向整 合 能 力差 。 因
些成绩 ,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 国
目前公 共 危 机 管 理 的现 状 ,依 然 存在 着
很 多问题 。 第 一 ,我 国政 府 的公 共 危 机 管理 缺
的 法制 保 障 。 我 国公 共 应 急 法 制还 不 健 全 ,这 主 要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现 行 公 共 应 急 法 制 尚不 健 全 ;二 则 是现 行 公
O RN DE

E TR R E} N’ P t 一 管理方略 E S 口]
C L UR UT E 一 一
我 国 公共危 管 理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分析 机
文, 杨洋
公 共危 机 管 理 并 不 是 新 事 物 。每 个
国 家都 会 遇 到 各 种各 样不 尽 相 同的 危机 事 件 。 中 国正 处 于经 济 社 会 剧 变 与 社会
为公 共危机 治 理亟 待解 决的 问题 。 第 二 ,政 府 的公 共 危 机 管 理预 警机 制 不健 全 。危 机 管 理 的核 心 在 平 时 ,在 于 预 防 ,而 不 在 于 出现 了危 机 之 后 的力 挽 狂 澜 ,我 国 目前 没 有 专 门 的危 及 预 警 机 构 。危机 监 测 不 力 。预 警机 制 不 健全 不 仅 在 于体 制方 面 ,部分 政 府 官 员 的危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3月陇东学院学报Mar2012第23卷第2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3No.2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蔡峻林(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福建福州350015)摘要: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危机时有发生,面对不确定性的危机,只有建立常态的管理应对机制,才能保证危机发生时,我们都能对其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以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迅速动员社会力量应对危机,在没有完善机制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开始了危机管理,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体系存在较明显的缺陷。

深入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的特点和成因,深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2)02-0132-03收稿日期:2011-09-23作者简介:蔡峻林(1970—),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日常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来对待,而是把危机管理作为政府非常态的应急工作,由领导班子来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应对危机的方式是被动的“撞击———反应”危机处置方式,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有关信息首先要根据行政层级逐级上报,然后再临时组建工作组或指挥部商讨应对措施。

建国以来,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单纯抢险仓促应对阶段,二是有限监测和条块管理阶段,三是危机全过程综合管理起步阶段。

从建国到20世纪末大致可以归到第一阶段。

在这期间,我国的危机管理主要体现在危机发生后的紧急处置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公共危机管理重治轻防。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公共危机是指突发事件或潜在风险导致的公众利益受损、安全威胁和社会秩序动荡的情况。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频繁发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现状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导致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对不及时、不得力。

其次,危机应对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有待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责任划分不清晰,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再者,公众参与度和自救能力有待提高,公众在面对危机时的应对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造成了应对工作的困难。

完善举措要解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应当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制度体系。

同时,强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确保政府和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危机应对效率。

健全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公共危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及与社会各界的信息交流,形成信息汇总、分析和快速响应机制。

加强危机应对过程中的协调配合,建立危机指挥中心,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提升公众参与度和自救能力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建立灾害预警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危机信息和指导措施,增强公众的应对能力。

举例分析以近年来我国防汛抗洪工作为例,这是一种典型的公共危机应对工作。

政府各级部门积极响应,加强信息沟通协调,及时组织救援力量投入灾区,有效减少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广泛报道和支持,提高了公众对抗洪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这种应对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结语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各类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各种矛盾的复杂性增加,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这对党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及其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有必要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解决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1)政府以及公众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的理论以及体系还处于构建当中,以至于我国政府官员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危机出现时常常措手不及,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产生比危机更严重的社会性后果。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危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政府却忽视对危机的宣传教育工作,广大市民同样也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对危机相关知识的学习,更缺乏公共危机实战演练。

(2)进一步规范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跨区域、跨时段的综合性管理工程,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设需要社会各方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在许多情况下,公共危机的处理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配合。

但是,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在横向上是分散的,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

管理体系是割裂的,即使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会成立一些工作小组,但这类组织通常也是临时协调不同的部门,抽调人员、资源组建的,缺乏统一的、权威的领导者来协调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体制性的问题所带来的管理与协调不善将占据其很多精力,使危机管理滞后,并发一些其他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 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思考,国内的学术上也对公共危机取到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以及研究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政府体制为,不仅是公共行政学上的重大理论课程,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和国外的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以及公共危机的背景。

第二部分首先对本文涉及的公共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特征和分类;接着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主要从政府机制不健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信息透明度不高和公众危机意识淡薄等方面,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和深入的剖析。

第四部分是根据以上部分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并且了借鉴国外在危机应对时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旨在为我国的决策实践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是整篇文章的总结。

关键字: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前言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和经济装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多发期。

危机事件的频发,会给我们的社会、任命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更会因为人们内心的恐慌而引起的社会动荡,给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而人们在面对危机的发生时,往往没有好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无法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政府也通常也在危机发生后才想办法处理的被动型态度。

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

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

危机虽然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却可以管理、控制和化解,尽可能减少危机的发生,并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将公共危机装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今年来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得危机事件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目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时期,国家是否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否应对危机,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

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曾说:“今后的战争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公共危机管理” 。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呢?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一、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高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入,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变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

近年来,我国危机事件频频发生。

雪灾、地震以及最近的甲型流感病例,这些危机事件再一次地挑战我国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已迫在眉捷。

(一)社会高度依存致使危机增多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深人和发展,现代社会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关联性越来越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系统越复杂可靠性就越差,诱发危机的渠道会更多,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蝴蝶效应也就更严重。

像2003年的SARS 疫情,一开始不过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但是很快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区域性危机很快会发展成全面性危机。

(二)全球化加速危机蔓延全球已经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振系统,任何一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性危机都可能波及到其他国家。

任何一种危机都可能是国际性的危机,像疯牛病起于英国、席卷欧洲,波及世界;美国911事件使全球股市应声下跌。

同样,任何国际性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又都可能是本地的危机。

从某种意义说全球化、国际化加速危机的传播,增加了危机控制的难度。

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困境及出路

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困境及出路

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困境及出路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各种利益的分配不均衡和社会主体的各方价值不同而引发的分歧,再加上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矿难事故、食品安全引发的各类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冰雪灾害等等,而且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提升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刻不容缓。

危机虽然有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当危机无法避免而到来之时有专业的应急机构对危机事件做出正确的应对决策。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面对出现的各种危机有责任也有义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将危机的损失降至最低。

文章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从而引出解决对策。

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进行了概括,包括政府预案预警机制的建立、决策与指挥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建设的刻不容缓、信息管理机制的纽带作用以及绩效评估机制的必要性,突出了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就是通过对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引出目前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所暴露的问题,在预案预警阶段对到来危机的识别不足,应急阶段管理机构权责不清,缺乏组织化保障,政策执行阶段的信息沟通有待完善从而引起恐慌。

除此之外,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领导者未能责任行政理念和管理者与公众的危机意识薄弱等。

核心就是透过问题找对策,提出了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建构多中心的综合治理网络,吸纳不同于政府的第三方来共同治理危机,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做好危机发生前的准备工作,应急阶段的重组的物资保障和协调的指挥部署,善后恢复阶段的评估反馈等;除此在媒体经济发展的今天要关注媒体的舆论作用,化危机为转机等等。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3100字0 引言城市危机属于公共危机,主要指的就是城市或者部分市区的公共秩序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大威胁,进而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城市危机评价机制有待提高等,因此,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充分认识到城市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并加大危机管理宣传投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1.1.1 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淡薄从目前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政府人员城市危机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危机爆发前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都是在重大危机发生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才会采用紧急措施进行补救,这样势必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1.2 公众危机意识淡薄众所周知,只有拥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把所有的工作做得更好,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所有的人都不能安于现状,应该居安思危,不要等到危机到来时,才发现我们一无所有。

目前,公众危机意识比较淡薄,很多人都是以自我意识为主,总是存有侥幸心理,过于自信,一旦危机来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忽视了对危机管理的重视[1]。

1.2 城市危机管理资金投入不够1.2.1 城市危机管理系统资金投入不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危机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不够,从而使得城市危机管理经常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与此同时,从全面预防和抵御城市危机来看,我国相关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也给监测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为了保证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相关政府就应该加大对城市危机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

公共危机的定义、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公共危机的定义、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六、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小邓供稿)1、含义:也称政府危机管理,即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

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2、存在问题:(1)在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是公共危机意识淡薄。

各级政府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认识不到社会转型时期各类潜在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和危害性,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二是公共危机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普遍存在“重救轻防,事后设防”倾向,弱化了抵御危机的能力,使得危机管理处于被动地位,政府丧失处理危机的主动权。

(2)组织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缺少专门的常设性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二是管理组织结构不明确。

危机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责规定不一,存在模糊、交叉和分散现象,很难集中统一发挥综合作用;三是危机管理专家库建设存在不足。

政府应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危机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制度建设不健全。

一是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颁布和制定了部分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总体上来说还不尽完善。

二是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三是教育制度存在缺陷。

教材陈旧落后,没有专门的危机教育机构,缺乏专职危机教育人员。

公共危机教育走过场,并没有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四是管理保障制度不完善。

(4)欠缺合作性。

因社会转型诱发危机因素增多,难度加大,政府失灵现象不可避免而社会力量无法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就难以有效实现公共危机管理。

3、对策措施:(1)强化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意识。

一是培养政府和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

要正确处理“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的关系。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是要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2)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材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材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名称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姓名杨利平学号1215001209443专业行政管理教育层次本科入学时间2012指导教师土斌斌论文提纲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梳理(一)公共危机的内涵(二)公共危机管理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一)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政治意义(二)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公共危机管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二)危机意识淡薄(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之策(一)健全长效的反危机战略规划(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三)建立常设的综合性、统一协调机构(四)加强公共危机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危机意识(七)其他方面的努力(六)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五)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公共危机具有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其强大破坏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还极有可能因此导致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的不稳定。

能否解决好公共危机问题是对当前政府的极大考验,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公众的危机意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机制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其必然会面临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也极有可能带来许多灾难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为一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最终影响国家﹑社会﹑人民的正常秩序。

回顾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醒人们在安全时要提前做好危机发生后应有的各种积极应对措施。

但是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的存在会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灾前预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如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其政府的很大挑战,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1.从法理的角度上看,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从本 质上讲是取得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需地者需要继续使 用时,应该遵循建设用地使用权初始的取得方式,再次缴 纳土地出让金,以获得建设用地的继续使用权。
2.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上看,如果采用无偿续期 制度必将会产生等同于土地兼并的后果,扩大我国目前 的贫富差距。如果采用无偿续期的方式就意味着房屋的 所有权人将享有等同于所有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巨 大的金钱利益诱惑下将会使囤房、炒房这一社会现象愈 演愈烈。那样,普通的工薪阶层面对不断攀升的房价只能 是望而却步。此时《物权法》无疑为少数人牟取暴利撑起 了它强有力的保护伞,《物权法》 的亲民性也就更无从谈 起,反而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3.从现在已经存在的问题上看,《物权法》在制定的 过程中,围绕住宅建设用地期满后如何续期的问题就存 在着诸多的争议,最后因矛盾过分尖锐而对此问题采取 了回避的态度,搁置争议在立法上采取了模糊的规定。 虽然近期我们都不会大规模的面临续期的问题,这也许 就是立法者对该问题采取模糊处理的最主要原因,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续期问题会越 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与其让这个问题积少成多大规模 发生,何不在它只在萌芽阶段时就积极讨论研究,确立 有偿续期原则,出台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面 对以后出现的问题。
[摘 要] 我国危机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危机管理专职机构不专,层级责权不清,部门间
协调不畅等。我国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加快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明晰各级政府责任,建立统合各方力量的强力机
构,增强应对危机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能力,真正形成组织健全、运转顺畅、统一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体制机制,实
3.危机管理部门协调不畅 我国目前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体制相一 致,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之上。危机管理以相应的政府 职能部门为依托,各部门各自处理管辖领域的应急事务, 再经过省、市、县等多层次的“块块”切割,使得横向上分 散管理,缺乏统一、稳定的指挥和协调机制,缺乏一个将 政府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共同行动、共同进行危机预防和 应对处置的协调机构,整个危机管理系统无法形成有机 的整体。一旦危机发生,便临时成立领导小组或指挥部, 组织开展应对。由于缺乏危机事前预防,加上组成人员及 部门间的临时性、部门利益性,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致 使危机管理行动迟缓,效率低下。例如从 2003 年 SARS 防控来看,仅从疫情信息收集和报告的情况看,没有一个 机构能够掌握所有在京医疗单位的 SARS 病人和疑似患 者数量的准确信息,因为在北京市,医疗单位众多,分属 不同的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互相之间是平行关 系,很难有效地协调统一行动。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杨洋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年第14期公共危机管理并不是新事物,每个国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相同的危机事件。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剧变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此间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控制体系也发生着变化与重构,传统和非传统的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显在与潜在的社会风险增加,由社会风险转化引起的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危机事件也会频繁发生。

因此,我国探索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危机管理将任重而道远。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现状:成绩与问题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绩。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经历包括SARS疫情到近年接连不断的特大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群体性集体事件等,我国的危机管理初显成效,公共危机管理能力逐步成熟第一,加强重视,转变观念。

SARS疫情出现后,政府把“公共危机”作为重要管理对象,加强了对危机的重视,逐渐以责任政府为价值取向,并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了自身某些责任的实现。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

我国逐步建立起五大类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包括: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管理机构。

第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以前的“内外有别”媒体政策,逐步被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主的一整套即时信息公开措施所取代。

第四,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公共危机相关法律制度。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国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缺乏高效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

回顾我国政府近年来应对几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经验,可以发现每当突发公共危机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国家决策机构一般都会根据法律法规组建一个临时性的指挥部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之后,该指挥机构也就撤销解散,先关工作人员回归原单位。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在面临各种公共危机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共危机无处不在,可能涉及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疫情爆发等各种事件,这些事件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和危机处理者,承担着管理和协调各种资源,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着政府对危机的及时、有效应对。

本文将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问题分析1. 信息不对称在危机发生时,政府和公众、媒体之间的信息通常存在着不对称。

政府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权威性,但往往在处理信息时存在着保密、控制信息的倾向。

这使得公众无法了解真实的危机情况,导致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

政府和媒体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导致危机信息传播受阻。

2. 决策不透明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的决策往往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缺乏对公众的沟通和解释。

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不足,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质疑,影响政府在危机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 资源不足面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危机,政府可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资金、人力、物资等资源不足会影响政府对危机的及时、有效应对,使得危机得不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危机的风险和影响范围。

4. 应急能力不足危机管理需要政府有一定的应急能力和机制,但在现实中,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可能存在着不足和薄弱。

缺乏完善的预案、不足的人员培训和演练,使得政府在面对危机时显得不够强大和有力。

二、对策提出1. 加强信息透明度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应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向公众和媒体发布危机信息,确保公众了解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传言。

政府可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和渠道,与公众、媒体建立更紧密的沟通联系,让信息传播更加顺畅和透明。

2.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危机应对的能力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陇东学院学报Mar2012第23卷第2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3No.2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蔡峻林(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福建福州350015)摘要:近几年来,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危机时有发生,面对不确定性的危机,只有建立常态的管理应对机制,才能保证危机发生时,我们都能对其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

以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迅速动员社会力量应对危机,在没有完善机制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开始了危机管理,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体系存在较明显的缺陷。

深入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危机的特点和成因,深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公共危机管理经验,从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2)02-0132-03收稿日期:2011-09-23作者简介:蔡峻林(1970—),男,江苏常州人,硕士,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我国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将危机管理作为政府日常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来对待,而是把危机管理作为政府非常态的应急工作,由领导班子来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应对危机的方式是被动的“撞击———反应”危机处置方式,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有关信息首先要根据行政层级逐级上报,然后再临时组建工作组或指挥部商讨应对措施。

建国以来,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单纯抢险仓促应对阶段,二是有限监测和条块管理阶段,三是危机全过程综合管理起步阶段。

从建国到20世纪末大致可以归到第一阶段。

在这期间,我国的危机管理主要体现在危机发生后的紧急处置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公共危机管理重治轻防。

危机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血吸虫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疫情。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抗灾救灾,但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预测则非常欠缺,一方面是因为受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对于一些自然灾害预测水平低;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对危机事件麻痹大意。

但是这时期危机应对的体制动员能力很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直接指挥,人民解放军全力支援。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二阶段,属于有限监测和部门管理阶段。

这期间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生产事故数量随工业化进程而增加,社会群体事件的数量迅速上升。

在此阶段,我国的危机管理的条块分割特征较为明显。

在“非典”早期由于卫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危机意识不强,没能在疫情刚发生时进行有效控制,使得局部的公共卫生事件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公共危机,这也体现了有限检测和条块管理的特点。

2003年的“非典”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非典”过后我国开始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并加快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建设。

2004年至今,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开始朝着危机的全面综合管理方向发展。

国家层面组织编制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省市、各部门也编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

同时,加快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法规建设工作,从宪法修正案、综合性法律、专门性法律、法规、规章到地方法规、规章,我国涉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规范构成正逐渐完善。

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框架基本形成。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初步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但缺少常设性机构,部门条块分割、协调不足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虽然,国务院有危机管理办公室,但该机构只是国务院办公厅底下的一个“值班室”,负责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的工作。

如果有较大的公共突发性事件发生,超出地方政府或者相关业务部门的应对能力,国务院就临时组建指挥部或者领导小组来协调应对公共突发事件。

同样,地方政府也按照国务院的模式进行公共危机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都先后组建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一般是在政府办公厅、办公室下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具体的值守应急、信息协调工作。

各省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下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生产办公室、防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等部门危机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的部门领导大多由相关行政部门首长兼任。

这种体制带来的缺陷不可避免。

一是临时231组建起来的机构人员配合需要时间,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二是“临时性”的指挥机构在法律上没有应有的保障,在现行的机构中没有自己的位置,所以也就没有确定的权限,因此其实际工作的开展往往要靠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而这样更多的是靠行政首长的重视程度和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协调结构的不确定性。

三是因应对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而成立的临时领导协调指挥机构不可能事先拟定系统的、成熟的危机应对管理计划,更不可能从国家安全角度或某一省的安全稳定角度设计和制定出中长期的危机应对计划。

此外,分部门与分类别的条块管理也是制约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瓶颈。

从组织管理看,虽然各应急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制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向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缺乏统一协调。

例如,化学污染事故的应急管理,环保部门、生产运输部门、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应急预案和措施,但如何统一行动、统一调配、相互配合,事先各部门间充分协调不够,甚至互不知晓,条块分割的危机管理体制增加了控制公共危机的难度。

(二)已经初步形成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但与实践要求仍有一定距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

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对危机状态下的戒严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

全国人大、国务院也制定了相关的部门法律法规。

如,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5年4月实施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2007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我国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立法及法律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突破,目前,我国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基本形成了宪法、法律、部门法规、规章等多个层次的立体框架,全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尽管如此,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如,在“非典”期间,政府为了防治“非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一些厂家生产了许多口罩、呼吸器。

“非典”疫情扑灭后,大量的口罩、温度计、呼吸器积压着,相关企业找到政府,希望能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但非常难,国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此外,我国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人的公共危机管理职责和义务不明确个别领域虽然已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但是有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现有的一些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在内容上规定得较为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尤其是应急处理的程序规定得不够严格,甚至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定,法律责任条款也不够明确、具体,这些都限制了应急处理的有效进行。

而且多数公共危机法律,在给行政机构配置相应的紧急处置权力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该权力的约束和控制,忽视了各行政机构间的横向联系与监督关系,忽视了发挥下级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危机管理中政治动员能力强,但社会动员能力弱在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中,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动员能力。

一日有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政府可以依靠权威或者行政命令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在历次重大突发事件中,军队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抢险救灾;医院抽调骨干医生参与医疗救助;红十字会则提供帐篷、食物等救灾物资;航空、铁路等交通部门为灾区与外界搭设专线。

政府的这种动员能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但是,这种动员属于政府动员,所参与的机构要么是大型国企、要么是有政府背景的社会团体,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还较少。

在我国,目前还缺少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的机制。

一直以来强势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核心,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

公共危机管理往往采用政府内部决策的方式进行,其他力量社会参与决策的程度不高。

政府在对公民组织的管理上不规范,如对各类非营利性组织的登记管理实行双重管理原则,导致这类组织的自由发展受到限制,政治色彩浓厚,有着深厚的政府背景;有的甚至受委托可以行使行政处罚权。

总的说,在我国大多数非营利性组织缺乏根本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多数作为政府附庸,不构成危机管理主体地位。

想通过这种本身没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发挥不同于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我国公共危机社会参与的法制法规也不健全,公民参与的途径、形式、权利与职责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一)设立专门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机构我国缺少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

虽然,“临时指挥部”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有一定的长处。

但不利之处也很明显,如危机管理机构的临时性、不长久必然对危机管理缺乏通盘和长期的考虑;临时指挥部考虑的重点是怎么把危机应付过去,对于危机的预防、监督灾害重建等问题较少关注;临时机构的人员一般是从各部门临时抽调,缺乏专业人员。

直接可行的办法是做强做大国家应急办,赋予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权,使其要担负起全面建设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职责,最终要发展成为独立于办公部门以外的专业危机管理部门,并努力向全灾种、全过程、全社会的全面危机管理模式发展,把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危机管理常规化。

(二)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各种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处置各类危机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是否有完备的处置预案,国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各类危机的心理承受力是否充分也十分重要。

如: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在我国引起了抢购食盐的事件,表明了我国部分国民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防范知识的缺乏,提高国民这方面的素养,长期的教育必不可少。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危机状态下的社会稳定性。

在危机教育内容中应该着重培养公众的公民意识,推动公民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

公民意识的强化,使公民把个人信念和价值放在国家与社会、个人的现代社会结构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增加公民理性的力量,在国家面临危机境况时,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社会秩序。

从实质意义上讲,公民意识有力地推动着人的内在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形成。

其次,加快公民的危机意识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