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是在延安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照顾孤儿和流离失所的儿童而设立的。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所,更是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园。
在抗日战争期间,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和失去父母的儿童的庇护所。
这些孩子们在保育院得到了爱和关怀,他们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
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在延安保育院,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用心教育孩子们,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成长。
保育院的故事,还包括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在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和孩子们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时刻。
他们一起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他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一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
保育院的孩子们,他们成长为了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奋斗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奉献,也见证了一群孩子们的成长和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展望未来,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能量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能量
俗话说,科学育儿要“两个生命”同时养育,使孩子生理上强壮、发达,心理上聪慧、卓越。
特别要注重心理生命的科学养育,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主要靠“第二生命”——心理的能量。
当然对于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孩子,心灵的呵护显得更加重要。
1938年,延安保育院的成立为穿梭在战火之中的孩子们,建立了一座坚实的港湾。
使他们不再因战争而恐惧不安,不再因为经历了生死离别而自闭,让他们孤独的世界多了一份温暖。
当时的延安保育院除了依据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外,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了一些独特的儿童教育方针、原则和教育内容。
主旨在于锻炼儿童革命的观点与作风,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的心情、健康坚实的体格,陶冶勇敢老实的个性,增进儿童智识训练,手脑并用,使成为未来新中国健全的主人公。
延安保育院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可以说正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
以母爱出发的感情教育,延安保育员们极其慈爱温和的态度,生活上处处关心儿童,使孩子们感受到延安保育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深入儿童生活方方面面,是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家人般的呵护;在延安保育院的集体生活中,渐渐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观点,使其从小就养成有事大家做,有饭大家吃的良好习惯;通过讲故事,看画报等各种方式来激励儿童励志,热爱群众的情怀……
一个处于正能量的孩子,总会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因为心理的能量总是无限的,延安保育院仿佛就是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无限爱
的力量给予孩子们希望与勇气!。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一开场,看到那些孩子,心里就软乎乎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就像娇嫩的小花儿,随时可能被战争的暴风雨给摧残。
而延安保育院呢,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天地。
保育院里的那些保育员啊,那可都是天使下凡。
他们对孩子们的爱,那真不是盖的。
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把每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
要知道,在当时,自己的生活都那么艰苦,还能全心全意地照顾这些孩子,这得是多深的爱和多大的责任感啊!我在想,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能不能做到像他们一样无私呢?估计够呛,光是每天的吃喝拉撒都得把我愁死,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着敌人,保护孩子的安全。
再说说那些孩子吧。
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是都特别懂事。
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好像都有一种特殊的坚强。
不像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闹个没完。
他们知道感恩,知道自己能活下来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早熟让人既心疼又敬佩。
整个故事里,最让我揪心的就是转移那段了。
一边是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边是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那紧张的气氛啊,就像我自己也置身其中一样。
我坐在观众席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感觉自己比那些保育员还着急。
当看到他们成功转移的时候,我这颗心才“扑通”一声落回了肚子里,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
看完这个剧,我就一直在想。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好啊,和平、富足。
可这些都是那些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那些在延安保育院成长起来的孩子,后来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
这就像是一颗爱的种子,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种下,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着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觉得这个剧不仅仅是一场演出,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来给我们讲过去的事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力量。
这种精神啊,就应该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下次要是有朋友还没看过这个剧,我一定得拉着他去看,让他也感受一下这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精选多篇)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去年,我和妈妈到圣地大剧院观看了一部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这部舞台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个演出舞台背景已经把观众带入到浓浓的陕北民俗之中。
整个舞台剧长达1个半小时,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分别表现了孩子们到达陕北、在保育院健康快乐的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过程。
序幕一开始,紧张惨烈的战斗场景吸引了观众,在悲壮的音乐烘托下,母亲在战斗中牺牲,给怀中的孩子留下一顶军帽。
回家篇中,孩子随部队跋涉来到宝塔山下,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受到了极大的关怀。
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定要爱护,健康成长。
成长篇最为欢快,孩子们在保育院快乐地成长,毛爷爷给他们的题词“要学习、要玩耍”作为舞台背景,孩子们和工作人员玩着各种游戏、学习识字、参与大生产。
突然,他们接到紧急情报,必须转移。
由于保育院人力有限,不能带走所有的孩子,保育院院长的女儿主动要求留在老乡家中,为其他孩子留出名额。
后来,老乡又为了保护这个女孩而牺牲。
在东渡篇中,黄河水的波涛汹涌,保育院院长为了救落水孩子而牺牲。
《延安保育院》不仅画面感人,也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立体化的舞台营造了逼真的画面,旋转的地板、五颜六色的灯光、布景的千变万化、震撼的声音效果等形成一种宏伟壮观的风景线,共同塑造五彩缤纷的画面。
《延安保育院》推出后还将不断改造。
《延安保育院》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伟大。
爱护国家的下一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第二篇: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这座英雄的,热血的,伟大的城市,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曾经涌现过无数为中国革命奉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和各位同事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延安参加培训学习。
期间我们有幸观看了革命圣地大剧院的一部大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
这部舞台剧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表现手法活泼并充满时代元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在很多方面给我启发。
延安交响赏析5处
延安交响赏析5处
延安交响乐团是中国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成立于1937年,总部位于中国陕西省延安市。
乐团以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为主,以独具特色的演出形式,风靡全国。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亲自去过的五处延安交响音乐会场馆。
一、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是延安保育院革命文物陈列馆,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见证。
音乐会在保育院举办,既可以感受到历史痕迹,又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沉醉其中。
二、延安中央大礼堂
延安中央大礼堂是延安市的重要文化场馆之一,拥有奥德斯族钢琴,音效设备也非常出色。
音乐会在礼堂里举行,听到的音乐更加完美,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双倍增加。
三、陕北艺术学校音乐厅
陕北艺术学校是中国陕西省内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机构之一,音乐厅也非常出色。
音乐厅中的音乐器材都是顶级品牌,其特有的音质和音感给听众带来特别的感受,让人沉浸其中。
四、杨家岭红军长征纪念馆
杨家岭红军长征纪念馆是中国陕西省内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延安交响音乐会的经典场馆之一。
音乐会的完美融入了杨家岭的红色历史,听着悠扬的旋律,眼前好像一幅幅历史画卷。
五、宝塔山公园
宝塔山公园不仅是一个被称为“延安八景”之一的公园,也是一个非常适合举办音乐会的场所。
绿树成荫的公园中,音乐的味道加上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到爽朗和宁静。
以上是我去过的五个延安交响音乐会场馆,每个场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延安,一定不要错过这些场馆的精彩演出。
在演奏的音乐中,了解历史,品味艺术,真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承载着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希望和坚韧。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对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延安保育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纪念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见证,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无数儿童的家园,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保养身体、受到呵护。
这个保育院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们的寄托之地,更是象征着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在这里,展示了当时延安人们生活的模样、学习的情景,还有领导人的指示和精神启示。
这个展览馆不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延安保育院的历史,更通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让参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他们的苦难和奋斗。
延安保育院的展览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
这些照片展示了当时保育院中的孩子们的快乐和坚强。
他们有的带着微笑,有的正认真学习,有的又在玩耍。
这些孩子们是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不仅拥有了在战乱中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保育院里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对当时中国人民的奋斗和付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人们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动荡没有让他们的希望消失,相反,他们更加努力地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
延安保育院就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和付出。
站在延安保育院的广场上,我能够感受到这种坚韧的精神,它唤起了我对民族复兴的热爱和使命感。
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之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精神的力量。
在这个地方,我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韧劲和坚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们不畏艰难,始终坚守信念。
延安保育院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民情感的地方。
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是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一部分。
保育院建立于1938年,是为了解决当时解放区孤儿、失依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而设立的。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接受着教育,得到了关爱,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延安保育院,孩子们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关爱和教育。
院里的老师们不辞辛劳地教书育人,他们用爱心和耐心教会孩子们知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独立生活、互相帮助,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感人的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感动着人们。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缩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延安保育院成为了孤儿、失依儿童的避风港,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学习的保障。
同时,保育院也成为了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摇篮,许多孩子在这里接受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了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今天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保育院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相信明天会更好。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帮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篇章。
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一代代孩子们的成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希望的种子不断发芽。
保育院的故事,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向前,勇往直前。
愿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孤儿院,为无依无靠的孩子提供庇护和教育。
我有幸参观了延安保育院并与那里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延安保育院的工作人员非常专业和有爱心。
他们不仅提供孩子们基本的生活照顾,还通过教育和培训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工作人员们用心对待每个孩子,并
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我看到了他们对待孩子们的
责任感和关爱之心,这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延安保育院给无家可归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孩子们在保育院里有一
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充足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他们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
玩耍、学习,建立起友谊和互助的关系。
这种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宽慰和温暖,让他们
找到了归属感。
另外,延安保育院注重教育和培养孩子们的能力。
孩子们可以接受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将
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也让他们更有自信和自尊心。
在延安保育院的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们在保育院得到了温暖的庇护和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未来都变得更加光明。
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这些孩子做一点点的贡献,让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和
教育机会。
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做
出贡献。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中的记忆——延安保育院记忆中爸爸一把将小项云抱起来,放在他腿上。
他看她,她也看他。
他问小项云:“你几岁了?叫什么名字?”——好像是在问别人家的孩子。
他问什么,小项云就说什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激动的。
虽然小项云一直很羡慕身边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可以撒娇,但爸爸真的突然“冒”出来后,小项云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小项云长到了7岁半才第一次见父亲。
散会后,爸爸要带小项云一起回去住,可小项云感觉和爸爸仍是怯生生的,不好意思,就说宿舍的同学都在等她,要先回学校去。
于是爸爸派警卫员把她送回了学校。
直到第二天放学,爸爸来学校接小项云,带她到他住的窑洞,又带着小项云一起到延安保育院见弟弟,弟弟是早她几个月到的延安。
就这样,爸爸和小项云,还有在延安保育院生活比小项云小4岁的弟弟,总算在延安团聚了。
可惜弟弟到了晚上拼命哭,要找保育院阿姨,吵得爸爸没法休息,又给他送回了保育院。
记忆中爸爸对小项云很好,白天他去开会、工作,晚上接小项云回来,早上送她上学,有空时还给她洗脸、洗脚、洗衣服。
有一天,爸爸请郭青老师吃饭,小项云记得爸爸亲自给郭青老师斟上了酒,但她却把郭老师的酒杯抢了下来说:“郭老师不喝酒,不喝酒!”两个大人相视而笑。
在延安中央组织部门前,马海德医生为他们一家三口拍摄的照片,就成了这次团聚的纪念,也是他们姐弟与父亲的唯一一张合影。
爸爸在里面笑得特别开心,后来有人说,这是项英一生中笑得最灿烂的一张照片。
有一天晚上,郭老师来告诉小项云,说爸爸有任务,马上要离开延安,所以他白天来学校,想再来看看小项云。
但是,学校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已经躲进山里上课,于是小项云和父亲还来不及告别,就这样分开了。
小项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便是与父亲只相处了12天。
直至今日,她对父亲的性格没什么直接印象,但一个在延安保育院时“慈父”的形象永远深植于小项云的记忆深处。
红色文化案例
红色文化案例介绍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文化体现。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通过探讨几个红色文化案例,来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红色文化案例一:延安保育院延安保育院的背景延安保育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工作。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很多革命者的家庭被迫分散,无法照顾自己的子女。
延安保育院应运而生,成为了抗战时期儿童的家园。
延安保育院的意义延安保育院不仅为孤儿提供了温暖的家庭环境,也起到了政治教育的作用。
孩子们通过参与伟大斗争的故事、学习革命歌曲和革命诗词,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
延安保育院的经验也为中国后来的儿童福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延安保育院的影响延安保育院的红色文化影响了几代人。
许多当年生活在延安保育院的孩子们后来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延安保育院的经验也对中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红色文化案例二:中国共产党的央视春晚央视春晚的背景央视春晚是中国最重要的春节晚会,也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自1983年开始举办以来,央视春晚一直保持着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特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央视春晚的红色元素央视春晚中的红色元素包括红歌、红舞、红色题材的小品等等。
红歌是以经典的红色歌曲为主题,舞蹈中常常出现红色的服装和红旗。
小品中也经常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央视春晚的传承与创新央视春晚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元素和时代特色。
通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当代的话题,央视春晚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红色文化案例三:红色旅游景点红色旅游景点的特点红色旅游景点是指那些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有关的旅游景区。
这些景区具有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
延安保育院的故事您知道延安保育院不?那可有着一段特别感人又充满希望的故事呢。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啊,延安就像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热血的人奔赴。
可是啊,这些革命者有好多都拖家带口的,他们要忙着干大事儿,忙着和敌人战斗,忙着建设新的希望,那孩子咋办呢?这时候,延安保育院就像一个温暖的大怀抱出现了。
保育院里的孩子啊,那可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小宝贝。
有的孩子爹妈去前线打仗了,有的孩子家人在为革命的各种工作奔波得无暇照顾他们。
这些孩子就像一颗颗小种子,被送到了保育院这个特殊的“花园”里。
保育院的工作人员可都是天使一样的存在。
他们要照顾这些小家伙的吃喝拉撒睡,还得教他们读书认字、唱歌画画呢。
你想啊,那时候条件多艰苦,物资匮乏得很。
吃的可能就是简单的粗粮,穿的也是缝缝补补的衣服,但是孩子们的小脸儿上却总是洋溢着笑容。
有一个小故事特别感人。
有个小娃子,刚来保育院的时候,因为想爸爸妈妈,天天哭鼻子。
保育院的阿姨就像妈妈一样,白天抱着他到处看小伙伴们玩耍,晚上就守在他床边,给他讲着美好的故事,哄他入睡。
慢慢地,这小娃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开朗活泼起来,还成了小伙伴们的小开心果呢。
而且啊,保育院还得时刻提防敌人的袭击。
有一次,听说敌人要来了,保育院的老师们就赶紧组织孩子们转移。
那场面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可老师们紧紧地护着孩子们,一个都没落下。
他们翻山越岭,带着孩子们走向安全的地方。
一路上,大孩子拉着小孩子的手,老师们在旁边加油打气,就像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在迁徙。
这些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啊,他们就像在爱的摇篮里被精心呵护着。
虽然当时生活艰难,但是他们感受到的爱和温暖,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后来啊,这些孩子长大了,也都成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呢。
延安保育院就像一颗充满爱的种子,播撒下了希望,孕育出了新中国的希望之星。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
在中国的陕北地区,有一座叫做延安的城市,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在延安市里,有一所保育院,它的名字叫做“延安儿童故事屋”。
这座保育院建立于1945年,那时中国还处于战争年代。
为了保护孤儿,延安市政府决定设立这座保育院,让他们得以生存和成长。
在这座保育院里,孩子们虽然失去了亲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失去希望和快乐。
他们学习知识、唱歌跳舞、玩耍游戏,生活得很有趣。
在保育院里,孩子们得到了很多关怀。
延安市政府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住所,还设立了健康站和儿童医院,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
保育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他们为孩子们举办了各种活动,包括文艺演出、游戏比赛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团结合作,积极向上。
在保育院里,还有一些特别的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讲述了中国革命的英雄们,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这些故事激励着孩子们,让他们懂得了爱国的精神和奋斗的力量。
今天,延安儿童故事屋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每年,许多学生和游客来到这里,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延安保育院里的红色故事,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童年,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 1 -。
红色传奇之《延安保育院》
红色传奇之《延安保育院》
被称为中国另外一个“心脏”的延安,曾经聚集了文化界的许多精英。
在延安时期就成就了一支多达100多人的高素质史学队伍,包括了对后来的中国史学影响很大的众多文人墨客。
在抗战爆发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一大批有民族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奔赴延安,汇聚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日文化大军,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现实影响意义的作品。
1938年,毛泽东告诫文艺工作者:“你们不应当是只能简单地记述社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而应当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
不但要抗日,还要在抗战过程中为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而努力,还要有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
”仅1939年一年,就有30个抗战剧本诞生,谱写出了100多首抗战歌曲。
而2012年7月1日在延安圣地大剧院公演的《延安保育院》,更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
被众多媒体和评论家公认为是一部艺术创作意识超前、内容深刻、场面恢弘、风格独特、影响巨大的全新红色演艺精品,让众多经历过那个年代风雨的老同志感动落泪。
《延安保育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抗战时期为保育儿童而成立的延安保育院之真实历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红色历史舞台剧。
彰显了革命人文情怀的红色传奇,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保育院的成立运转凝结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毛泽东曾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好好学习,好好玩耍”,关注红色后代们的健康成长。
延安保育院的历史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理念、方针产生和成熟的历史。
红色圣地的延安保育院
红色圣地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已经成为中外记者团每次参访延安必去之地了,在他们的笔下,延安保育院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保育院之一。
他们在新闻报道中说:“延安保育院的孩子活泼可爱,他们的歌声和舞蹈,给参观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但孩子们都很健康。
他们不分男女孩,一律穿着统一的公家发的小灰制服,戴着小军帽,清一色的小八路打扮。
他们穿着整齐干净,吃得也不错,一律实行供给制,享受着边区政府最高的伙食标准——小灶。
据说是和延安中共最高领导人享受一样的伙食标准,所以他们都长得胖乎乎的,十分可爱。
在延安参观访问,记者们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他们可以参观孩子们住的窑洞、做饭的厨房、活动室、学习室、游戏场以及洗澡房、体检室、洗衣房、病号隔离室……
延安保育院里的娃娃,人人都有一颗亮晶晶的心。
人们常说小孩子不懂什么。
其实,对于幼儿教育,大有研究之处,也许在他们智巧刚刚萌发时,正是人生德育、智育开发的最佳阶段。
延安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是教者有心,学者无意,在生活、游戏、玩耍的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在积极暗示、鼓励赞扬、严格要求、批评帮助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记者们都被信服了,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他们在神奇的社会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育出一代新人。
曾有一位中外记者参观团代表发表了一篇相关延安保育院的特别报道,在文中盛赞保育院儿童精神面貌是在国统区“从未见到过的幸福愉快”!。
延安保育院故事
延安保育院故事延安保育院是一座充满着故事的地方。
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见证了无数个孩子的成长故事。
保育院的故事,是延安革命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
保育院的故事始于延安时期,那是中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之时。
为了保护孩子们,延安保育院应运而生。
在艰苦的条件下,院方为孩子们提供了温暖的家,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这里,孩子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
保育院的故事还有那些曾在这里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或许是战乱中的孤儿,或许是因家庭困难而被送进保育院的孩子。
但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关爱和教育,茁壮成长。
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育院的故事还有那些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辛勤的劳动,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孩子们的承诺。
保育院的故事也是延安革命历史的缩影。
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所在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
在这里,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努力。
保育院的故事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
在这里,孩子们接受着革命传统的教育,培养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
这种精神的传承,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保育院的故事,是延安的一部分,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
这里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见证了太多的故事。
保育院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传承着革命的火种,传递着爱的力量。
愿这些故事永远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摇篮的妈妈延安保育院
红色摇篮的妈妈延安保育院
母爱的伟大在于越是危难之际,越能得到升华和放大。
中国妇女无愧“母亲”的伟大称号,战火中她们殚精竭虑、克己奉公,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历史红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中所有的保育员们都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母亲”,因为使他们用生命呵护着这一群遭受战争残酷洗礼的孩子们,让他们不再因战争而恐惧、害怕。
延安,缔造中国革命历史传奇的圣地,它的儿女用不屈的精神和惊天泣地的大爱,将一个民族崇高的壮举,浪漫而又壮阔地书写在这片黄土地上。
而延安保育院,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这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的后代。
无论是面对性格孤僻的孩子还是面对战争中父与子之间插肩而过的人生遗憾……保育院就如同点点繁星,为这些弱小的生命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没有永远的妈妈,却有着永远的感恩。
据延安保育院的保育生王笑利老人回忆:“2006年,被‘难童们’称为最后一个‘妈妈’的郭秀仪老人操劳一生逝世的时候,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难童’不顾年迈体弱,都纷纷来八宝山革命公墓洒泪为郭妈妈送行”。
虽然延安保育院的王笑利老人不是郭妈妈带大的,但和其他“难童”一样,对保育院里所有的妈妈们都怀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在六十多年前那个民族危亡关头,这些杰出女性奋激而起,以温暖的胸怀,挽救了无数遭受战火摧残的儿童,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母亲行动史,他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
延安保育院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经历,仿佛温暖的阳光,给予我们力量和希望。
当我走进延安保育院的那段历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的世界,充满了爱与坚韧,勇气与牺牲。
延安保育院,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它承载着无数孩子的希望与未来,是战乱年代中的一片温暖港湾。
那些在战火纷飞中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关爱,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我仿佛看到了保育院的老师们,他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食物和温暖的衣物。
每一口饭菜,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他们对孩子们深深的爱。
孩子们的笑容,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有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寒风呼啸着,仿佛要穿透每一寸肌肤。
孩子们的小脸被冻得通红,小手小脚也冷冰冰的。
老师们心疼不已,于是决定一起动手为孩子们做棉衣。
可是,棉花稀缺,布料也不够。
怎么办呢?老师们四处寻找,甚至把自己的衣物都拆了,只为了能多给孩子们添一点温暖。
一位叫李老师的,她原本有一件还算厚实的棉袄,那是她唯一能抵御寒冷的衣物。
但为了孩子们,她毫不犹豫地把棉袄拆了,棉花用来填充孩子们的棉衣,布料则被剪成小块,缝补在其他破损的地方。
当孩子们穿上那带着李老师体温和关爱的棉衣时,一个个笑得那么开心,而李老师自己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她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还有一位张老师,他为了给孩子们找食物,每天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去周边的村庄寻找。
有时候,只能找到一些野菜和粗粮,但他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些简单的食材做得可口一些,让孩子们能多吃一点。
有一次,他走了几十里路,好不容易换到了一点面粉,满心欢喜地准备给孩子们做一顿面条。
可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他摔了好几跤,面粉也被淋湿了不少。
但他顾不得自己身上的伤痛,紧紧护着怀里的面粉,一步一步艰难地回到了保育院。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西柏坡保育院心得体会(一)高一10班殷亚楠幸福,是母亲温柔的爱;幸福,是父亲坚强的身躯;幸福,是孩子的活泼善良;幸福就是拥有一个圆满的家庭妇女……1947年,延安保育院小孩子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了父母亲,中由保育员带领从陕北炮火中撤退。
连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中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保护这些孩子去解放区。
孩子们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身世:东来的养父母在前线打仗,亮亮的父母旋即牺牲……仅有14岁的湘竹与老红军罗桂田,妇女赵玉霞肩负起了保育员的工作。
李楠是负气当保育员的,曾经的痛苦爱经历也让她无法敞开心去爱女孩……但是李楠在看到了肖旅长对孩子的爱,得知亮亮母亲阵亡后,她的内心深受感触。
罗桂田像父亲一样开导她,消除了她内心的隐痛后她终于了孩子最无辜。
最后,在表彰保育员的大会之上,孩子们叫李楠为妈妈。
亮亮有了肖汉平爸爸和李楠妈妈,其他小朋友孩子也找到了各自的家大。
在这个特殊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里,孩子们在罗爷爷,赵阿姨,小湘竹姐姐等人的照料与教导下,他们知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谦让……蛇科们为了护送孩子不辞辛苦,前前后后,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却没有一丝怨言。
印象要数最深的一部分便是赵玉霞为了不让行走的一行人暴露,忍着痛去捂自己唯一的儿子,孩子紧接著都休克了,差点再也醒不来……她不仅是一个人的母亲,更是所有保育院孩子的母亲,她是伟大的,无私的……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才,孩子们都能乖巧懂事。
而在如今社会,有些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需要父母亲供着,捧着。
不懂得心疼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吃喝放荡。
和电影中的孩子多么对比出去我们是多么的幸福。
有父母的疼爱,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
我们又怎能够不好好学习,成天惹父母生气呢?电影虽短,但却意味深长。
从今以后我们要懂得知足,珍惜如今所拥有的一切,毕竟我们还有这世界恐怕上最宝贵的东西------家。
作者:殷亚楠,女,生于2021 年 1月,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人因,现为延长县中学高一十班的一名优秀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延安保育院
延安的保育事业开创于抗日烽火时期,在党中央的关心领导下,在从事保育工作的教职员工的努力下,为养育、培养革命后代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留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程。
创建延安托儿所,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片国土沦陷,无数同胞被杀戮,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众多儿童失去家园,失去父母。
面对无数遇难儿童的悲惨境遇,中国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吁请各界贤达、海内外仁人志士伸出手来,共同拯救战区难童,并于1937年3月在延安城南柳林子办起了延安托儿所,倾其所力,额定收容婴孩20名。
这是延安最早的托儿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最早的幼托机构,以收容抚养战区难童、烈士遗孤、出征将士子弟、革命干部子女为宗旨;以解除妇女干部繁重的家务,免去革命干部、出征将士的后顾之忧,鼓励壮丁上前线,培养优秀的民族后代、革命事业忠实可靠的接班人为保育教育的目的。
延安托儿所于3月7日创办,最早收容的婴孩有:毛姣姣(李敏)、罗小金(李铁映)、谢丁丁、陈小胖、傅维芳、贾丽丽、王苏苏、秦新华等人。
随着战区的不断扩大,抢救战区难童已成为中国战时重要的工
作。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倡导推动下,经周恩来、王明、孟庆树、邓颖超、宋庆龄、何香凝、李德全、史良、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等奔走呼吁,联合各党派、民主爱国团体、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发起组织抢救难童的工作。
历时两个月的筹划,于1938年3月10日在汉口圣罗依中学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恭请宋美龄先生出任理事长。
消息传来,延安军民热烈响应。
在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协调下,由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边区各界抗敌后援会、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鲁迅小学、延安托儿所等12个团体和蔡畅、徐明清、成仿吾、高朗山、史秀云、徐特立、萧劲光、毛齐华、滕代远、沙可夫、艾思奇、何思敬、林彪、高岗、丁玲等60余人共同发起创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
1938年7月4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
成立大会上选举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李德全、邓颖超、孟庆树、许广平、刘群仙、史良、沈兹九、刘清扬、王汝淇、曹孟君13人为名誉理事;康克清、蔡畅、张琴秋、徐明清、史秀云、杨芝芳、丁玲、吴瑛、李芝光、张范、江兆菊、吴文瑜、李玉婷、刘秀梅、褚友仁、陈璧如、凌莎17人为理事。
会议确定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受中共中央妇委领导,为中共中央管理局下属(1941年以后交由边区政府民政厅管辖),会议推举杨芝芳为保育会会长,丑子岗任秘书,吴瑛负责宣传,褚友仁分管保育。
为扩充托儿所,改善与开创边区儿童保育事业,边区政府确定每月为边区保育院拨出经费100元、开办费200元。
边区政府机关捐赠1000元。
特别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项英副军长、边区政府
主席林伯渠以及王明等中央领导同志与陕甘宁边区党政军各界领导机构与个人合计捐赠863元,使托儿所的扩充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除原有18名婴孩外,1938年8月20日开始接收儿童入院。
扩充后的儿童保育院为了保证幼儿有较好的生活条件,门窗安装了纱布和铁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份用具、床和被褥。
视年龄不同,有牛奶、鸡蛋、代乳粉、麦片、大米稀饭与蔬菜等食品。
保育员昼夜三班轮流看护。
建立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
1938年9月5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决定筹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可以收容500名儿童。
同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就边区儿童保育第一院的创立、经费、院址、组织、生活、卫生、保育教育工作状况等做了全面介绍。
《新中华报》发表社论:“保育我们后代的战士。
”毛泽东为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题词:“儿童万岁。
”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边区儿童保育院第一院于1938年10月2日正式建立。
定名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
保育院开放三日,参观者日有百余。
朱德、王明、项英、孟庆树、艾思奇、丁玲等对该院都给予了宝贵的意见和鼓励。
保育院初创时期,有工作人员19人,由边区保育分会秘书丑子岗主持料理扩充建院事务。
10月成立时已有婴孩57名,第一任院长李芝光到职(1938.10—1939.12),后来有陶汲波(1939.12—1940.6)、丁彤(1940.6—1941.3)、凌莎(1941.3—1945.5)、黄杰(1945.7
—1946.8)、杨芝芳(1946.8—1971.1)先后担任院长。
最早的保育员有李惜春、王玉兰、白如璧等,她们都是陕北的女红军。
随着保育生的不断增加,保育员也增加到几十人,早期的保育工作者中有韩俊哲、郭玉萍、黄海明、王茜平、曹和静等人。
他们工作得非常出色,郭玉萍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与边区政府的奖励。
黄海明还担任了保育院的领导职务。
在极端闭塞、艰苦、困难的情况下,陕北红军老战士、总务科长白占玉克服自身伤残开展生产自救,保证了全院儿童、职工的主副食供应。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迁往延安北75华里的安塞县小草峪村。
11月20日是个星期天,日军飞机突然轰炸延安。
高高的城墙、繁华井然的街道顿时变成一片瓦砾。
保育院接收了空袭遇难家庭的儿童十余名。
为保证孩子们的安全,这时保育生已增至86人,职工也相应增加。
年底,边区政府决定将已经疏散到吊儿沟、赐儿沟的边区中学附属小学并入保育院。
为此,保育院在幼稚部、婴儿部的建制上又增设了小学部。
“战时儿童保育院小学部”的名称便是由此得来。
总会承诺,保育院自诞生之日起按500名生员拨给经费。
1938年10月7日,总会汇来开办费5000元、至1939年4月的经费5486元。
同时,儿童入院私人津贴每月拨给3元至5元(幼稚班3元,婴儿班5元。
有的资料记载幼稚班2元,婴儿班3元)。
小学部从此有了固定经费,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经济基础。
建立新址,条件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