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在IBD诊断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ibd临床评估指标

ibd临床评估指标

ibd临床评估指标IBD临床评估指标随着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临床评估指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变得至关重要。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其特征是肠道的持续、复发性炎症。

本文将介绍IBD临床评估中的一些重要指标。

1. 疾病活动指标疾病活动指标是评估IB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工具。

常用的疾病活动指标包括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和UC活动指数(Ulcerative Co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UCDAI)。

这些指标结合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可以客观地评估炎症程度和疾病活动水平。

2. 症状评估指标症状评估指标是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症状评估指标包括IBD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和患者疼痛评估量表。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疼痛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3. 炎症标志物炎症标志物是评估炎症程度和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粪便标志物如卡尔波氏蛋白(Calprotectin)等。

这些标志物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对于评估疾病活动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IBD的诊断和疾病活动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和放射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MRI)。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的炎症程度、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非常重要。

ibd常见报告解读

ibd常见报告解读

ibd常见报告解读IBD(炎症性肠病)是一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对于IBD的报告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解析:1. 临床病史,报告中通常会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症状描述等。

通过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发病时间、症状表现等。

2. 实验室检查结果,报告中可能包含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如血液检查、粪便检查、肠镜检查等。

这些结果可以提供关于炎症程度、贫血情况、感染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3. 影像学检查结果,报告中可能包含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如X 光、CT扫描、MRI等。

这些结果可以提供有关肠道炎症的程度、分布、肠壁增厚、瘘管形成等方面的信息。

4. 病理学检查结果,如果患者进行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报告中可能包含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提供有关炎症类型、病变程度、组织结构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5. 诊断和分期,根据以上各项检查结果,报告中可能会提供对患者的诊断和分期信息。

诊断可能是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不确定性结肠炎等,分期可能是根据炎症程度、病变范围等进行分类。

6. 治疗建议,报告中可能会提供对患者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整等。

这些建议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严重程度制定的,旨在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

7. 随访计划,报告中可能会提供对患者的随访计划,包括复诊时间、检查项目等。

这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IBD报告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以提高疾病管理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

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

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1. 本文概述本《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营养师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关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营养评估、干预与管理的权威性指导。

随着近年来IBD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等特定区域呈现出高发态势,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患者需求的营养诊疗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共识凝聚了全国百余名消化内科、营养学及IBD领域知名专家的集体智慧与实践经验,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证据,旨在确保对IBD患者的营养诊疗实践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与个体化的目标。

本文分为若干关键章节,系统地阐述了IBD的疾病特性、营养素代谢异常及其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明确了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状况评估的具体方法与时机,并强调了营养干预在IBD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共识详细解析了针对不同疾病活动度、并发症及手术前后等不同临床情境下的营养支持策略,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全肠内营养、部分肠内营养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应用原则,同时关注了营养干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防范措施。

共识还特别关注了IBD患者个体差异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营养方案设计,强调营养教育、心理支持以及多学科团队协作在全程管理中的价值。

共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指出在肠道微生态、营养基因组学、精准营养等领域深化探索,有望进一步优化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效果。

《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作为我国IBD营养诊疗领域的里程碑式文件,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也对推动我国IBD研究与诊疗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遵循共识提出的各项建议与标准,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营养干预手段改善IBD患者的营养状态、控制疾病活动2. 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以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影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差异,IB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诊断和治疗亦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IB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北京地区的医疗专家在充分交流和探讨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共识意见。

二、诊断共识1. 诊断流程IBD的诊断应遵循详尽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综合流程。

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家族史等因素。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肠道炎症程度。

其中,血液检查可检测炎症指标,粪便检查可帮助发现肠道感染等潜在病因。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肠道X线、CT、MRI等,有助于发现肠道结构异常和并发症。

在诊断IBD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4. 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内镜及组织学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通过观察肠道黏膜病变及取样活检来明确诊断。

三、治疗共识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IBD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

2. 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在IBD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道吸收功能,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IBD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并发症和肠道狭窄、穿孔等严重病变。

在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

4. 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对于IBD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四、总结本篇共识意见总结了北京地区医疗专家在IBD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经验和共识,旨在提高IB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汇报人:
2023-12-30

CONTENCT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针对肠瘘
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通过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脓肿和腹腔感

使用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形 成的脓肿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 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 者免疫力。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IBD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IBD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 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
发病原因和机制
遗传因素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提示遗传因素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因素
IBD患者存在肠道免疫异常,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炎症反应。
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眼部病变等。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病史采集
02
体格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04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05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全身状况等。 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CT等。 如结肠镜、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

ibd诊疗流程

ibd诊疗流程

ibd诊疗流程标题:IBD诊疗流程:帮助患者重获健康患上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简称IBD)对患者来说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然而,通过科学的诊疗流程,医疗团队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病情,减轻症状,并最终让患者重获健康。

IBD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IBD。

接下来,医生会建议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例如血液和粪便样本的分析,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如果初步结果显示存在IBD的迹象,医生将进一步进行内窥镜检查。

内窥镜检查是确诊IBD的关键步骤之一。

医生会使用柔软的管状工具(内窥镜)插入患者的消化道,以观察肠道的状况。

这项检查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帮助医生发现肠道内的炎症和溃疡等病变。

在内窥镜检查中,医生还会提取组织样本进行活检,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诊断确立后,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IBD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的主要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补充营养支持,以维持体力和免疫力。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切除受损的肠段。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IBD患者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改善病情。

医生会建议患者遵循一种健康的饮食计划,包括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避免刺激性食物。

此外,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减轻压力也对控制病情有益。

IBD的诊疗流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与医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定期进行随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患者也应该积极参与自我管理,遵循医嘱,并及时报告病情变化。

IBD的诊疗流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医疗团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IBD患者可以重获健康,恢复正常的生活。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一、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IB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IBD的患病率约为410万,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西方国家较低,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IBD患者的绝对数量仍然相当可观。

IB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肠道狭窄、穿孔、营养不良等。

IBD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也有关联。

IB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诊断方面,IBD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的综合评估。

目前,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评估是诊断IBD的金标准。

由于IBD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病变与许多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如感染性肠炎、肠道肿瘤等,准确的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在治疗方面,IB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维持缓解和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应用,IBD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IBD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限制了针对病因的治疗策略的发展。

目前的治疗方法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难以实现完全治愈。

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感染、药物依赖等。

本共识意见旨在总结和梳理我国在IBD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提高我国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炎症性肠病(IBD)的定义与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两种类型。

ibd诊断金标准

ibd诊断金标准

ibd诊断金标准IBD,即炎症性肠病,是一组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这些疾病通常在青壮年时期开始发病,并且是慢性病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对于IBD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因为早期诊断可以帮助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IBD的诊断金标准是什么呢?目前,IBD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症状与体征的评估:IBD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诊断IBD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的持续时间、疼痛的性质、排便次数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和肛门指诊等,以检查是否有肠道炎症的体征。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辅助IBD的诊断。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炎症指标(例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以及粪便检查(包括病原菌和炎症标志物)。

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并对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腹部CT和腹部MRI等。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肠壁的增厚、溃疡、狭窄和肠腔的扩张等特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分型。

4.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金标准之一。

常用的内镜检查包括结肠镜和小肠镜。

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肠道的炎症程度、病变范围和分布情况。

此外,内镜检查还可以进行病灶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根据国际炎症性肠病联合会(IOIBD)的建议,IBD的诊断标准如下:1.临床症状的存在: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持续时间至少为6周。

2.影像学或内镜检查显示肠道炎症:通过影像学或内镜检查,可以显示肠道的炎症病变,如肠壁增厚、溃疡、狭窄等。

3.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包括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的升高和贫血的存在。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做出IBD的诊断。

IBD最新治疗

IBD最新治疗

IBD最新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不明原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前者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症,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

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临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基因上易感人群对肠道共生微生物产生的过度的先天或后天免疫反应所导致的。

近几年,随着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验证,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

一、流行病学IBD 在欧美国家多见,UC、CD 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2.0~14.3)人/10 万人和(0.7~11.6)人/10 万人。

亚、非国家IBD 较少见,据报道日本UC、CD 的发病率分别为每年0.5 人/10 万人和0.08 人/10 万人。

近年来,我国的IBD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近15 年期间文献报告了143511 例炎症性肠病的患者(UC110121 例,CD3391 例),且后5 年比前5 年增加8.5 倍。

IBD 发病的年龄高峰在20~30 岁,男性和女性差别不大,这一点亚洲与欧美国家结果相同,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亚洲IBD 的临床病情较轻。

欧美文献报告吸烟可加重CD 患者的病情或与CD 发病呈正相关,相反地,可减轻UC患者的病情或与UC 发病呈负相关。

在亚洲,有UC 或CD 家族史的患者很少。

亚洲患者UC 和CD 的病变范围和分布与欧美没有差异,CD 患者肛周病变的发病率以及CD 和UC 肠外表现也同样相似。

另有一些证据支持阑尾切除术与UC 呈负相关。

二、临床表现IBD 的临床表现与病灶的部位有关,通常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粘液血便。

腹泻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便血与腹痛。

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专家共识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成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情况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给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临床困境,国内肠病专家近日达成了中国成人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处理的专家共识。

一、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1. 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应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的评估。

2. 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同时还伴随有胃肠道功能障碍。

必要时,应结合肠镜、组织活检等方法确定炎症性肠病是否合并艰难梭菌感染。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粪便培养等方法检测艰难梭菌的毒素或基因。

二、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1. 早期干预和预防:针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特别是正在接受免疫调节治疗的患者,应加强对艰难梭菌感染的监测和早期干预,以预防其感染。

2. 全面评估:治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感染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和用药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3. 利用抗生素: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基本上是依靠抗生素,对于轻、中度感染,可以选择口服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等;对于重度感染或无法口服的患者,可以选择静脉注射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

4. 合并基础疾病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炎症性肠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合理选择免疫调节药物、肠道免疫调节药物等治疗方案。

5. 全程监测和复查:治疗过程中,应进行全程监测,包括临床症状、炎症指标、细菌寄生等多个方面,以指导用药和疗效评估。

三、治疗效果的评估与转归1. 治疗效果的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如是否出现腹泻、腹痛和发热等症状的缓解,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等。

2. 治疗转归:治疗转归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控制,阻止疾病的进展,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分析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分析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IB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是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都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IBD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所以诊断和治疗都十分具有挑战性。

寻找一种早期诊断和监测IBD疾病进展的方法非常重要。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是如何帮助鉴别UC和CD的呢?研究表明,IBD患者的血清中往往存在一系列的微生物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的生物标志物。

通过对这些抗体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鉴别UC和CD。

一项研究发现,对肠道致病菌的抗体(如CBir1)在CD中高于UC,而对结肠共生菌的抗体(如OmpC)在UC中高于CD。

通过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可以更准确地鉴别炎症性肠病的类型,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监测IBD疾病活动性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在炎症性肠病的发作期,炎症反应会引起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增加,使得一些微生物抗体(如抗链球菌抗体)的水平升高。

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水平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性阶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些研究还发现,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水平的升高与IBD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尽管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有诸多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限制。

血清抗微生物抗体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干扰。

由于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组成都存在差异,所以血清抗微生物抗体的参考范围也需要进行区分。

目前关于血清抗微生物抗体检测的标准化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同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其死亡率高,临床特点不典型,缺血性肠病极易引起误诊。

一旦怀疑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应及早行腹部CT、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肠镜等检查,该病治疗以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相应肠道发生急性或慢性肠壁缺血性损害,可分为急性肠黏膜缺血、慢性肠黏膜缺血以及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

这些年来,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老年人口的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误诊、漏诊常常发生。

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常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胃肠穿孔、急性阑尾炎和自发性腹膜炎等。

严重的患者还会进一步发生全层肠壁的坏死,甚至会导致腹膜炎、肠壁破裂、休克、死亡[1]。

本文对缺血性肠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等作一综述。

1 发病原因缺血性肠病的发生主要有下列各种因素,(1)血管因素:缺血性肠病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左半结肠,是因为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血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比较敏感;(2)肠管因素:肠腔压力增加,能促使肠壁的血供减少,造成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以及一过性肠黏膜缺血性损害;(3)血液变化: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譬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DIC及放、化疗等疾病等,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4)血流量不足: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心力衰竭等易引起心排出量的减少,可诱发肠道缺血;(5)其他疾病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等也可促使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2 临床表现缺血性肠病患者的首要症状就是腹痛,以脐部和下腹部多见,以胀痛和绞痛为主,并且具有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另外具有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排空的症状特点;患者会出现血便;严重的患者出现肠缺血梗死后就会出现肠麻痹坏死和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的表现。

炎症性肠病(IBD)2024新版

炎症性肠病(IBD)2024新版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成员中患有IBD的风险增加,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发 生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与IBD关系
01
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IBD症状。此外,饮食
中的抗氧化剂和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益,可能降低IBD风险。
02
吸烟
吸烟是IBD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吸烟者患克罗恩病(一种IBD类型)
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如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结肠次全切除术等。对于复杂病 例,可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制定手术方案。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肠道狭窄和梗阻处理方法
01
02
03
药物治疗
使用抗炎药、免疫抑制剂 等药物,减轻肠道炎症, 从而缓解肠道狭窄和梗阻 。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自身免疫反应
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 组织,造成慢性炎症和损伤。
IBD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减弱,使得肠 道内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肠壁 ,引发免疫反应。
遗传因素在IBD中作用
基因变异
研究发现,IBD与多个基因变异有关,这些基因变异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屏 障完整性。
家族聚集性
改善营养状况
纠正营养不良,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缓解症状
减轻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辅助治疗
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手术治疗时机和方式选择
手术治疗时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 )或疑似癌变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氨基水杨酸类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炎症性肠病(IBD)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

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

为此,北京地区多所医院专家于近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篇共识意见,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IBD诊断与治疗的统一认识。

二、诊断共识1. 临床表现:IBD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可帮助确诊并评估肠道病变程度。

3. 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可帮助明确肠道结构异常及并发症情况。

4. 诊断流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可能疾病后,方可确诊为IBD。

三、治疗共识1. 药物治疗:以控制炎症反应为主,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在使用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调整。

2. 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肠道狭窄、肠瘘等并发症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技术条件综合判断。

4. 心理支持:IB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心理支持和干预。

四、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预防复发:积极控制炎症,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饮食不当等。

3. 合理用药: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误用。

4. 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结论本篇共识意见旨在为北京地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IBD诊断与治疗的统一认识。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这两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对于提高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进行解读,梳理出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推荐意见,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IB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本文还将对指南中涉及的新技术、新药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BD的最新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掌握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IBD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指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的过程。

正确的诊断对于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指南的解读。

临床表现:IBD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血便、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初步怀疑IBD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异常指标,而粪便检查则可以检测炎症标记物,如粪便钙卫蛋白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变。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

炎症性肠病(IBD)护理常规一、疾病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IBD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IBD 病程漫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遗传因素:IBD 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与IBD 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例如,NOD2 基因的突变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IBD 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吸烟、感染、药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从而诱发IBD。

例如,高糖、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可能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吸烟可使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某些感染因素可能触发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导致IBD 的发生。

免疫因素:IBD 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此外,免疫调节细胞的功能失调、细胞因子的失衡等也可能参与IBD 的发病。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IBD 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参与了IBD 的发病。

2.发病机制免疫反应异常:IBD 患者的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过度免疫反应,导致炎症的发生。

免疫细胞如T 细胞、B 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肠道黏膜中聚集,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遗传易感性: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IBD 的易感性。

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等,从而增加IBD 的发病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发病机制:炎症性肠病 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肠道 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 应导致肠道炎症和肠道 黏膜损伤。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 腹泻、体重下降、 便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 液检查、粪便检 查、免疫学检查 等
影像学检查:肠 镜、腹部CT、 MRI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获取病 变组织进行病理 学诊断
联合治疗:生物 治疗和免疫治疗 的联合应用可以 提高治疗效果减 少副作用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通过修改基因来治疗疾病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细胞治疗:利用自体或异体细胞来治疗疾病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临床试验: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有望成为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全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等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预防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等用于缓解症状和诱导缓解。 营养治疗:针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特殊饮食方案保证营养供给。 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新兴疗法:如干细胞移植、微生物组移植等仍处于研究阶段。
05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 前景展望
新技术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s9等基因编辑技术为IBD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可 能。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为IBD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巨大的潜力。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在IBD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 疗方法。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

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相似,都会导致肠道炎症、溃疡和出血等症状。

在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血常规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

本文将介绍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特点及其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炎症和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加。

而且,白细胞计数与疾病的活跃程度相关,即疾病越活跃,白细胞计数就越高。

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是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活跃的重要指标之一。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常见的类型,它们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执行者,用于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异物。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是炎症和感染的典型反应。

此外,在克罗恩病的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较明显地升高,而在溃疡性结肠炎中,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较轻。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血液中第二常见的白细胞类型,通常会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在炎症性肠病中,淋巴细胞数量常常会降低,这可能是因为淋巴细胞从血液中逃离到肠道黏膜内,以对抗肠道内的病原体和炎症。

因此,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损伤的标志。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它们在止血和血管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升高,这可能是炎症和出血导致的。

在克罗恩病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比溃疡性结肠炎更高。

总之,炎症性肠病的血常规可以提供有关疾病活跃程度和严重程度的有用信息。

但是,血常规仅能作为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参考指标之一,需要综合使用其他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微生物抗原的CD抗体

Anti-OmpC:抗大肠埃希菌外膜C蛋白抗体 – 55% of CD

Anti-Cbirl:抗鞭毛蛋白抗体
– 50-55% CD

Anti-I2:抗荧光假单胞菌相关序列 I2抗体 – 54% CD
Am J Gastroenterol 2004;99:2235
抗胰腺腺泡体: PAB
pANCA阳性+ASCA阴性,提示UC; pANCA阴性+ASCA阳性,提示CD; pANCA和ASCA同时阳性或阴性,需要参考其他指标
抗AMCA抗体IgG测定
CD特异性指标,阳性推荐CD(即使pANCA阳性) 抗ACCA抗体IgA测定 抗OmpC抗体IgA测定 抗I2抗体IgA测定 抗Fl2Y抗体IgG测定 非典型CD相关性指标,阳性CD可能性比UC大,并 且提示容易并发穿孔 非典型CD相关性指标,阳性CD可能性比UC大,并 且提示容易并发狭窄 非典型CD特异性指标,阳性推荐CD(即使pANCA阳 性)
+
艰难梭菌感染
_
+
典型CD
UC
+
Fla-Y(CBir1), I2, OmpC, OmpW; Gliadin IgG
_
IBS
+
非典型CD
+
非乳糜泄麦胶敏感
1、乳糜泻套餐
灵敏度70-80%,特异度约90%
项目名称 抗tTG抗体IgA测定 抗DGP抗体IgA测定 抗DGP抗体IgG测定 抗麦胶蛋白抗体IgG测定 临床意义 乳糜泻特征性指标,约77%乳糜泻患者阳性 乳糜泻特征性指标,约60%乳糜泻患者阳性 排除乳糜泻后,阳性提示麦胶过敏
1、成人炎症性肠病的规范化诊断—全球实践指南解读(2011年)
粪便:常规及培养;艰难梭菌;巨细胞病毒;钙卫蛋白、乳铁蛋白、alpha1-AT 血:常规;ESR、CRP、alpha酸性糖蛋白;肝功能、铁蛋白、 转铁蛋白饱和度;HIV;pANCA+ ASCA 结核排除:DDP皮试;血清抗结核抗体;干扰素r(TB-SPOT)
迄今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属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 发病机制假设:感染、饮食等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 进导致肠粘膜损伤
遗传易感者
肠道菌群
肠粘膜免疫系统 过度反应及 错误识别 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
肠道炎症损伤(CD)

在 IBD患者血清中相继发现了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胰液蛋白、热休克蛋白等一系列自身抗体, 并发现了一些抗细菌、病毒抗原及抗食物抗原的抗体 核旁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 perinuclear antineutra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pANCA): UC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多在70%-80%, 且存在于原发性硬化 性胆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CD及正 常人多<30%;尚未发现pANCA致病的明确证据
冉志华等。炎症性肠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Mallant-Hent RC,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12:292 Roozendaal C, et al. Clin Exp Immunol 1999; 116(2):206-213. Bossuyt X. Clin Chem 2006; 52(2):l71-181.
实验室检查在IBD诊断中的应用
IB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IBD)
是一组病因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临床表现 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
包括: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CD )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二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许 多相似之处。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 导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 所致,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是原籍肠道菌群,而不是典型的致病菌,参与 和导致了IBD等肠病。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多认为pANCA可能不参与致病,可能为肠炎的结果或遗传易 感性的标志物,其真正意义尚待阐明
IBD的血清学标志物是什么?
• 抗聚糖体抗体:ASCA、ALCA、ACCA、AMCA、 anti-C、anti-L • 针对微生物抗原的抗体:anti-OmpC、 anti-Cbirl、anti-I2 • 针对胰腺外分泌抗体:PAB
2、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2010年)
UC: 1)粪便排除感染性;2)结肠镜;3)造影;4)粪便钙卫蛋白、乳铁蛋白检测; 5)血常规,ASCA, pANCA,CRP;6)血钙、维生素等;7)结核
CD:1)内镜+病理;2)造影,B超,CT等;3)-7)同UC
3、欧洲小儿IBD诊断指南
艰难梭菌毒素 粪便钙卫蛋白 Anti-I2 Anti-OmpC Anti-OmpW Anti-CBir1
UC
大肠,直、乙状结肠 脓血便多见 少见 罕见 不太多见
CD
消化道任何部位,回肠及近端 结肠最多 腹泻,脓血便少见 常见 常见 常见
病变连续 绝大多数受累 少见 溃疡浅,溃疡间粘膜弥漫充 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 常见 少见,中心性 病变主要在粘膜层,有浅溃 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 少等
节段性 少见 多见 纵行或匍行溃疡,溃疡深,周 围粘膜正常或鹅卵石样改变 不常见 多见,偏心性 节段性全壁炎,有裂隙状溃疡 、非干酪性肉芽肿等
At least two-thirds a non-stricturing, nonpenetrating behaviour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thereby sharing many behaviors with UC[15,24-30]. Diagnosis of IBDU accounts for 5%-15% of new cases of IBD[12-15,43]
– ASCA在欧美CD患者中的阳性率为50-70%,在乳糜泻中的阳性率为


pANCA: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UC抗体)
– 指非典型pANCA
ASCA或pANCA的阳性率与病变部位、病期、活动性、并发
–症和治疗无显著相关性 是UC诊断特异性指标,其在UC中阳性率为50%~80%,而在CD(“UC 样” CD)中阳性率为10%~20%。
Gian Eugenio Tontini, et.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January 7; 21(1): 21-46 E Louis, et.al.Gut. 2001 December; 49(6): 777–782.
IBD研究背景——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克罗恩病(CD)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是一种
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从
口腔到肛门的各段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和
临近结肠,病变成阶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为全层
肠壁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
炎,为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是一
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
变主要累及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直肠和远端结
肠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但病变严重时也可累及
全结肠及末端回肠。
UC及CD临床及病理特点
项目
病变分布 临床特点 症状 梗阻 瘘管形成 肛周病变 内镜及放射检查 病变特点 直肠受累 末段回肠受累 溃疡 假息肉 肠腔狭窄 病理改变
PAB:
– 30% CD

– 与CD关系不明确
– 与AMCA, ACCA, ALCA相关性不好
粪便标志物

乳铁蛋白 为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成分,对IBD的诊断及活动性判定
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 Fine 等对慢性腹泻患者进行乳铁
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全部阴性,IBD对照100 %阳性; 103 例原因不明的腹泻患者经评估后 12 例诊断 为 IBD ,其中 11 例乳铁蛋白阳性。在这个小样本研究中 ,粪便乳铁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
Naiyana Gujral,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 18(42): 6036–6059
2、CD-UC鉴别套餐/预后套餐
灵敏度75-80%,特异度90-95%
项目名称 抗pANCA抗体检测 抗ASCA抗体IgG测定 抗ASCA抗体IgA测定 临床意义
其他CD抗体:抗多糖抗体

ALCA、ACCA、AMCA、anti-L和anti-C是类似ASCA的一组新
的抗多糖抗体
ALCA, ACCA, AMCA 18-38% CD


在ASCA阴性患者可以提高患者检出敏感性
ASCA、ACCA和AMCA是CD诊断特异性检测指标,该组合联合 诊断CD时,一项指标阳性CD的可能性75%,两项及以上阳性 CD的可能性为85%。 和疾病进展甚至更严重的疾病阶段,复杂疾病的基因表型,IBD 相关手术高风险,NOD基因变异有关
CD
UC
• pANCA • GAB
“THE TWO JAKES”

ASCA: 抗酿酒酵母抗体(CD抗体)
– 有两种:IgG and IgA 60% CD –ASCA 对CD

、pANCA对UC有相对较高的疾病特异性
ASCA和pANCA联合测定鉴别IBD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71
30-40%。提示当只有ASCA阳性时,需要排除乳糜泻。汉族CD患者 ASCA的阳性率为 8-24% (本中心验证数据),乳糜泻中阳性率不详。 %)和特异性( 84 %),有助于确立 IBD诊断及鉴别UC和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