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真正姓“语”

合集下载

怎样使语文课姓语

怎样使语文课姓语

怎样使语文课姓语作者:徐百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1期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姓“语”呢?我认为要具有以下五种意识。

一、目标意识。

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上课中缺失目标意识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

要么只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要么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么硬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仿佛丢掉了一个便成了落伍者,“新课标”已然成了语文课堂时髦的标签。

其实,语文课不是时装秀,露脐装虽时髦但并不适合任何人。

作为老师还是明确三个目标,脚踏实地为好。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工具性的表现。

其次,确立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关键。

怎样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生理心理规律,符合文本内容的揭示规律,这是老师应该花费心血的。

再次,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目标。

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要等量齐观,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恰当地处理。

二、文本意识。

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素养……这些崭新的理念在贯彻中被误解了、被曲解了。

于是语文课堂上“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课的,有上成美育课的,也有上成活动课的,说唱跳演,全面开花。

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

培养文本意识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

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乃“空悟”,“假悟”,犹如空中楼阁。

马克思说“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的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人们“在知的紧迫下,逃避了这种感性的光辉”。

以读为本,就是注重感性的光辉。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

聚焦语用,构建真正的“语文”课堂作者:谷雨来源:《新课程·小学》2019年第09期语文教学是一个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和智慧双提升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当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唤醒沉睡的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落实语用,使课堂变得灵动而富有情趣。

一、关注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郭沫若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标点符号在文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表示句段的停顿,还能够透过标点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适当关注作者是如何运用标点符号来传情达意的。

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第12自然段时,教者抓住两个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是如何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的。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和“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这两句话,重点关注两个省略号,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李时珍写到鸡肠草时略作停顿的语气,第二个省略号表示省略了李时珍在区分出鸡肠草和鹅肠草后认真记录的过程。

生:从第一个省略号可以读出李时珍在写鸡肠草时,想到了鹅肠草,所以停顿了一会儿,准备拿出鹅肠草来作比较。

第二个省略号省略了李时珍还写下了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其他不同之处。

生:从两个省略号可以体会到李时珍对待药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为一名医者的高度责任感。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李时珍崇高的科学态度。

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个部分时,往往会忽略这个自然段中的两个省略号。

而这位教师却能够抓住这两个省略号,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后,自由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学生不仅读出了文本省略的内容,还体会到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心为民的崇高责任感,也为进一步品味此自然段中李时珍的动作、神态等语言做好了铺垫,把对李时珍的崇敬之情深植于灵魂中,使得课堂情智飞扬。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作者:董宜忠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5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习困惑,搭建自主平台,建构丰富多彩、充满灵性课堂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教师生本教育彰显的主题。

追逐“快乐、素质、成绩”的教育理想,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思维方式,确立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从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开发学生潜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打造绿色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铭记课改理念,牢记“以生为本、教师引领”的宗旨,让思想为行动导航。

思想决定行动,引领行动。

思想上位,行动才不会偏执。

河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刘静说:“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

改革主要不是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传播新的理念、新的文化、新的行动方式。

而生本教育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的本质是…享受天纵‟。

”教育者站在孩子旁边,为他们的好学设计——主要是依靠他们自学,最大限度地依托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禀赋为他们服务。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诠释的是回归学生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的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

上课就是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更确切地说是人与人的互动、对话。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师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及对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施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备战高考中,我们教研组借助集体备课的平台,编好各个知识点的导学案。

让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蓝本,让学生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在自主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适时加以引导点拨,高屋建瓴地指点迷津,从而有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让语文课堂真正富有“语文味”——有感于赵志祥老师的阅读教学《鹿和狼的故事》

让语文课堂真正富有“语文味”——有感于赵志祥老师的阅读教学《鹿和狼的故事》
2 0 1 3年 第 4期 ・总 第 1 3 6期
走 进 名师一
话又嘛” 江 话 又 课 生奥 正 富 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有感 于赵 志祥 老师的 阅读教 学《 鹿和狼 的故事》
李 玉 成 深 圳 市 罗湖 区 明珠 中英 文 小 学
有幸在 “ 深圳市小学语 文教育教 学价值 观研 讨 会” 上, 见识 了“ 深圳 市小 学语文名 师 ” 赵志 祥老 师 的 风采 。赵志祥 老师给大家献上 的精 彩 的阅读教 学《 鹿 和狼的故事》 , 给我留下 了非常 深的印象 , 同时也给 了 我深刻 的启示 。 他 的教学 于平 易朴实 中蕴涵着深厚 的 教学功 底 , 对 于文本 , 他 的把握深 入细 腻 , 人 情人 理 ; 对于学生 , 他 的引导 , 深入浅 出 , 巧妙艺术 ……赵老师 的课堂 , 让我对语文教育教学 又有 了新 的认 识 。 语文课 。 就应该追 求“ 语文昧” 语文课 , 就 应该追求语文 味 , “ 语文味体现 的是一
这部分 内容 时 , 教师为 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 丧父之痛 和对世 界 和平 的强 烈渴望 , 在指 导 朗读时 , 结合 多媒 体把课文 内容做 了格式 的改 变 , 用了诗化的方法, 在凄 婉、 深沉的乐曲声中, 下面的字 , 亍 删 出现 : 我们 如约捧着鲜 花 , 接到 的却是爸爸—— 那覆盖 着 国旗 的遗体 。 鲜 血染红 了他 的征 衣 , 腕上 的手表 , 浸 满 了凝 固 的鲜血 。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 呼唤着什 么。 啊! 我 听见 了, 他呼唤 的是 : 和平 ! 和平 ! ! 和平 ! ! ! 妈妈 听见 了, 他呼唤 的是 : 和平 !和平 ! !和平 ! ! !在场 的叔叔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作者:李华娟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09期摘要:阅读教学应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在阅读教学课上要立足语言形式的培养,让语文课姓“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言语的魅力,正确、熟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教学本体语言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李海林先生曾说,语文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语文课是以言语为对象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不是把语文课上得满满的,肥肥的,花枝招展的,浓妆艳抹的。

语文课要回归本位、要朴实无华、要自然大方。

语文课要从每一个词教起、从每一个句子教起、从每一个语段教起……让中华儿女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最终因语文而幸福。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题重重。

教学形式多却丢了语言特性。

教师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一味深挖和放大课文的人文因素。

在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进入“人文对话”过程,发言异常激烈。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又唱又跳,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效果看似很好。

学生课堂上看起来什么都会,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

语文课变成了品德课、音乐课、科学课。

课堂上教师虽然关注了语言文字,但在训练上却采用零打碎敲式。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读完课文,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提问:“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哪句话你最受感动?”然后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句子不放,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学生谈体会,接着就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朗读句子。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篇文章学习完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整体的印象,更谈不上关注语言了。

语文课教学若放弃了语言学习的这一根本任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真正意义。

二、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何为“语文味”?“语文味”应既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又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的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味”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王敏论文

语文本姓“语”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理解语文的本质是首先要搞明白的问题。

本文通过我执教《九色鹿》以后感悟出语文的本质是姓“语”。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三个“关注”,这也是大语文对我们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快速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体验新一轮课改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也乘课改东风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懈的追求让我明白语文的本质是姓“语”,那是在我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九色鹿》以后才豁然开朗。

执教《九色鹿》一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我通过“钻研—执教—反思—再执教”,感受到语文本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个“关注”,引领学生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达到精神的愉悦与丰富。

一、挖掘内在因素,让我们关注教材教材,是教育的中心材料,钻研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我在执教《九色鹿》时有深深的体会。

《九色鹿》是一个民间故事,学生先前对这个故事或看书,或看动画片,大抵有所了解,甚至说有的学生已能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出来,单纯地通过读书熟知故事梗概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经过反复品读课文,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

这样教学目标的确立简要而明确,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角色特点,紧扣“谁美、谁丑,美在哪里,丑在什么地方”这一主要目标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关注文中联系,在教学中实现了整合。

文中的美与丑字里行间已经流露,但是生硬地让学生分析文中角色特点,显然不适应小学生认知与情感特点。

张田若先生说:“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

”小学语文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寓于语言文字表达之中的,也就是说,文章要说明的道理一般借助于形象表现。

这就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理解语言,感受形象入手。

为了使学生感悟到九色鹿的美,调达的丑,在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学生自读、自悟,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感受。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一)支玉恒一、从学科性质上看。

“语文姓语”,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

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

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二)靳家彦一、目标明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

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

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

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

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

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

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

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电子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电子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电子版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再次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自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是理所应当的。

新课标的学习又给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怎样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呢?我作为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

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我们重新加入学生生活中,便辨认出学生不但存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新课程建议转型教师角色,转型教学犯罪行为。

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公平的交流者,就是学生的合作者。

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与否和蔼、平易近人、存有鼓动性,对学生与否民主、认同、存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存有十分关键的影响。

教师首先就是学生自学的伙伴,同时才就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所以必须跑下讲台,跑至学生中间,加深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放低身子,和学生心贴有心,倾听他们心中的困惑,介绍他们的无常褒贬,协助化解他们想要不懈努力化解的问题。

为学生缔造收紧、惬意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真正的观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积极支持,缔造较好的学习气氛,唤起他们的整体表现性欲,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存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期望。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搞的就是积极主动地看看,积极主动地听到,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要。

随时掌控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量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尤其就是认同学生个性,引导他们刊登体会,谈论自己的看法。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参予”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就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自学。

提升言语智慧,回到语文的“家”

提升言语智慧,回到语文的“家”

提升言语智慧,回到语文的“家”摘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需要实现两个突破: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实践本色语文著名小语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撰文提出了“本色语文”这一概念。

如何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们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一再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

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如何“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一、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不断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

1.在激情中想象感悟语言。

曾有幸观摩区名师杨玉凤老师执教的《云房子》一文,教学中,杨老师让孩子边读边想象文中云房子的模样,接着激发学生:“小鸟造出这么漂亮的云房子,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造出更漂亮的云房子。

”然后,出示句式:我的云房子真漂亮,有的像___,有的像___,有的像___。

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入了一座座美丽、可爱的云房子。

在想象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2.在反复品读中发展语言。

有的课文看起来简单,内涵却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在《我为你骄傲》一文第一自然段中,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感悟小男孩的心情,学生反复读,找出句子中的比喻句,进行语言点的训练,再次指名读,可加上自己的动作。

让语文课堂充满“本真”的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本真”的魅力

切 人 文 内涵 的 挖 掘 , 切 情 感 体 验 的 熏 陶 , 应 落 一 都 是 一 朵 含苞 欲 放 的 花 . 们 不 能 把 其 生硬 地 放 在 孩 子 实 在 语 言 文 字 的训 练 中 , 语 言 文 字 本 身 内在 的魅 力 我 从 们 面 前 , 必 须 去 催 发 这 一 朵 一 朵 欲 放 的 花 苞 , 其 中去 进 行 , 是 语 文学 习 的 本 色 。有 了 语 文 本 色 的 回 而 让 才
生: ! 好
上 文 学 创 作 之 路 。 因此 , 让 学 生 真 正 感 受 语 文 的 魅 要 力 . 师必 须 学 养 丰 厚 , 言充 满 魅 力 。 教 语
师 : 看老师画 ! 先
( 师 先 在 黑 板 上 示 范 , 出榕 树 的大 概 轮 廓 , 教 画 学 教 全 国特 级 教 师 窦 桂 梅 老 师 的 文 学 修 养 丰 厚 , 言 生 静 看 。接 下 来 . 师 让 两 位 学 生 上 台 拿 粉 笔 合 作 画 语 充 满 魅 力 是 大 家公 认 的 。窦 老 师 的不 凡 之处 在 于她 的 画 . 他 学 生拿 出 白纸 在 座 位 上 画 。足 足 画 了 5 钟 其 分 教 底 气 足 , 今 中外 的 有 关 语 文 的 书 籍 、 料 、 典 , 古 资 经 窦 后 , 师 展 示 学 生 的优 秀 作 品 ) 老 师 都 要 读 . 的 阅读 量 之 大 、 读 面 之 广 是 惊 人 的 。 她 阅 例 如 , 了执 教 《 明 园 的 毁 灭 》 她 对 清 末 的 历 史 著 为 圆 , 作 , 及 对 这 一 段 历 史 事 件 的不 同评 论 都 读 过 , 且 以 而 都研究 过 , 因此 能 在 课 堂 上 游 刃 有 余 , 递 语 文 的魅 传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

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七年多的课改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和学生交朋友,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能够畅所欲言,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苦差事,而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最终培养起高尚的情操,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一、让学生积极动起来,感受学习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费尽心思,千方百计的寻找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资料,还要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以及应对策略。

当然,语文老师不是神,而是凡人,不可能什么情景都能想到,所以,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情景(比如某学生提出了一个老师一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这时候就要考验老师的功底了。

如果老师能够随机应变,圆满的解决突发事件,则再好不过,即使不能,也没关系,老实承认自己的不足,并许诺下一堂课或过些时候给予答复,学生应该是能够谅解的(不过,过后一定要兑现承诺,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威信)。

如果真的碰到此类问题,老师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甚至可以夸一夸那个让你难堪的学生,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的引领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我们强调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一改过去那种“唱独角戏”“满堂讲”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用讲课了,该讲的还是要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继承的。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

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

科性质出发 . 整合 这些 要求 . 立 一 个 有 利 于学 生语 文 素 养 提 确
升 的 目标 . 语 文 综合 性 学 习不 再 是 简 单 地 重 复其 他 学 科 的学 使
习 内容 。 2方 案 的设 计 要 关 注 实践 的语 文性 . . 语 文 是 实 践 性 很 强 的课 程 . 于 综 合 性 学 习来 说 。 践 是 对 实
这 堂课 中 听音 乐 、 画 本 不 应 该 成 为 重 心 , 画 而在 这 里 恰 恰 成 为 了 这堂 课 的 高潮 。 堂 4 一 0分 钟 的课 , 做 到 这样 吗? 实 , 能 其 这 些 完全 可 在 音 乐 课 、 术课 中加 以 传授 。 来 看 “ ” “ ” 美 再 话 、论 的 环节 , 单从 字 面 来看 , 该 有 语 文 的 味道 , 遗憾 的是 “ ” 应 但 话 的 内容 都 是 照 搬 搜 集 的 资 料 . 论 ” “ 中语 文 味 不 足 , 是 预 先 设 计 都
素 质 教 育 的重 要 领域 呢 ? 更 不用 说 平 时 去 精 心 设 计 “ 文 综 合 语 性学 习 ” 的教 学 了。 翻开 各 种 教学 业 务 报 刊 . 没有 形 成 一 课 再 也
套完整的、 有坡 度 的 体 系 。 同时 , 些 教 师虽 说 在 这 方 面有 所 建 一
的丧 失 。 针 对 这些 . 位 语文 教 师 都 应 正 确解 读 、 确 定 位 “ 每 准 语文 综
合 学 习” 把 它 与音 乐 、 术 、 学 、 会 或其 他 各 类 综 合 性学 习 , 美 科 班
课 、 会 实 践 课 等 区分 开 来 。也 就是 说语 文 综 合 性 学 习有 它 的 社 姓 — — “ ” 应 该通 过 这 一 学 习形 式 使 学 生 受 到 “ 言 、 学 、 语 . 语 文

如此教语文,语文方姓“语”

如此教语文,语文方姓“语”

如此教语文,语文方姓“语”作者:谢称发来源:《江西教育B》2019年第02期何谓语文?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教学干什么?叶老也说得很明白: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

它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

说得明确一点,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根本,是重点,是显性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渗透,是融合,是隐性的,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目标。

因此,语文教学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教,一课一得之。

2008年9月,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美丽的金城兰州举行。

全国赛课,第一次赛统编教材,在统编教材只用到三年级上册、全国各地区对整个小学统编教材研究不够深入的前提下进行全国赛课,很吸引人。

从课型来看,两个会场阅读课16节,表达课16节。

其中阅读策略单元课3节,习作单元教学课3节。

本届青年教师展示的小学语文教学,均能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紧紧扣住语文要素,教得朴实,但却扎实,就几节阅读教学课来看,很好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首先,玩味字词,授之以渔。

几节阅读课教学,老师均能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孩子去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划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识与写,写与思,思与用,多维推进,语味甚足。

广东刘艳老师执教的《我是一只小虫子》指导学生利用“三看法”学习写好“屁、尿、屎”,直观、形象,让学生习得写字方法。

山东张岩老师执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紧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经验,或换近义词,或借熟字猜词义,方法多样,学生得“渔”。

尤其是引导孩子们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义,堪称绝妙!其二,韵在文中,读之不厌。

语文的韵在文中,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的课文,朗读的遍数还要多。

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语文姓“语”不姓“文”,语言训练须成功

语文姓“语”不姓“文”,语言训练须成功

语文姓“语”不姓“文”,语言训练须成功作者:朱玉香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语文是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然而,在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以来,一些教师把初中语文课上成视频展示课或“文学鉴赏”课,完全脱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通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训练;语感;能力一、巧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堂课的开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能将学生快速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

新课改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语文课堂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会学”变“乐学”,“呆板”变“鲜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春》一课时,用课件展示了春天杏花、桃花、梨花开放,小草、柳树发芽,燕子放飞,蝴蝶飞舞,春雨细细,农民播种的情境图后,要求学生将图中的景物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说:看谁描述得最好?问题提出来以后,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课堂开始活跃起来,预习过课文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没有预习的主动打开课本阅读,几分钟里,课文大部分语言展现了出来,学生开始探讨,比如,有的说:梨花洁白如雪,桃花粉白相映;小草探出个小脑袋;有的说:先写静态,再写动态;也有的说:春天给人的感受“都是新的”。

众说纷纭,从遣词造句、语法修辞、叙写感受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创设训练环节,促进课堂生成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训练。

学生在课堂引入的基础上急于想表达,表达中必然有一些用词不当、语句不准的地方需要共同探讨、学习。

一堂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创设一个个教学环节,有目标、有顺序地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生成能力的。

化繁为简 让语文姓“语”

化繁为简 让语文姓“语”

时已能利用新 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通过 自主探究等形式来发现 字与字、 词与词之间的规律 , 生动理解它们的特点 。这本来是好 现象 , 往在检查巩 固情况时并不理想 , 可往 这种现象在公开课 中
更甚 。而一些教师则走另一个极端 ,课堂中鲜见学生 的 自主能 动, 多为被动接受 , 但检查巩 固情况时学生基本 能认读 。 其实 , 在
我 看来 , 两类 教 师都 没 有 正 确理 解 语 文 本 色 的 真正 意 义 所 在 。 这
资之深 , 则取之左右逢源。 在孟子 的教学思想 , ” 自求 自得是多么 重要 。当然 , 本色语文并不拒绝讲解 , 而是在学生想弄懂却暂不 能弄懂 , 想表达清楚却暂不 能表达清楚时才讲解。 不愤不启 , “ 不
囊H N ’1Y S UT UALN l 坛 O论 Z U J A
化繁为筒 让语 文姓“ 语”
曹传喜
江 苏省 海安 县 胡集镇 中心小 学 , 江苏 海安 260 260
从新课程 实施 到现 在 , 语文教学在许 多专家 的引领下 , 多 从 个范 围 , 多个 角度进行 了探索 , 如情境 教育 、 创新 教育 、 自主学
学, 古代先生上课 鲜有 分析讲解 , 读是学生 自读 , 背是学生 自背 , 悟是 学生 g悟 。 t 教师的“ 其实是有意要学生“ 懒” 读多 自悟” 读多 “ 自晓” 把课堂 真正还给学生 , , 给学生留足更多的时间 和机 会去
自主学习。孟子说 : 自得之 , “ 则居之 自安 ; 居之安 , 则资之 自深 ;
生齐答 : 跟手有关 。
当前 阅读教学 消肿 , 降过 高的要求 , 减繁琐 的方法 , 求扎实 的效 果, 如: 例 苏教 版在识字教学时采用词 串的形式 , 这些词 串读起 来朗 朗上 口, 有很强 的音 律美 , 只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 他们 完全

语文三味

语文三味

语文三味云南自永军语文课姓“语”,教师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何谓“语文味”?依我之见: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下面就语文三味浅谈拙见。

一、“读”味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

几千年来,中国百姓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

“识字、读书、做文章,中国古代教育就干这三件事。

”语文课是一门“抑扬顿挫”的艺术,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读要贯穿教学整体。

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

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

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

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课文教学的第一件大事。

范读者绘声绘形绘色,听者入情入景动容,能使书面文学转化为口头文学,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陶醉。

实践证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对象或课文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文情感。

要上出语文味,朗读教学要把握三点:1.把握作品朗读的总基调。

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

朗读时要宏观地把握,并对其整体态度、情感进行准确处理。

2.注重朗读的语气。

朗读的语气有:悲伤、高兴、愤怒的情感语气;有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语气;还有叙述性语言,对话式语言,描写性语言等多种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语气。

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塑造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

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我们不能强求学生统一的朗读技巧,而要让每个学生有所体验,真情流露,将自己的发现、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我现在在尝试让学生来讲古诗词,一人准备一首,限时10分钟。

凝造语文的真意

凝造语文的真意

凝造语文的真意作者:林英来源:《克拉玛依学刊》2012年第03期摘要:当今语文教学最为需要的不是革新,而是真实。

从本源问题出发,从学习规律入手,需要明确语文姓“语”,用“语文”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重新构建真实真意的语文课堂:用真“读”深入诗文之王国,用真“思”探求生命之真谛,用真“问”对话精神的国度,用真“情”拨动心灵的琴弦,用真“我”拾回失落之个性,用真“味”凝成语文之诗意。

将真情真意扎扎实实地播撒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本真、朴素和实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真情实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3-0047-04曾几何时,学生最欢迎和喜爱的多半是语文老师,因其丰厚内蕴,因其人文关怀,因其才情风雅,因其真切感人。

可这一切很快就恍如隔世,代之而起的是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革命:除了对考试成绩和高考的追求外,“我们有的是对所谓理念和口号的热捧,有的是见风使舵的顺从和庸俗”,“我们还有同步跟进的鼓噪、合唱共鸣的集体狂欢”。

[1]今天,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已然启动。

“回归传统”、“诗意语文”、“本色语文”等提法纷纷涌现。

我以为,当今语文和我们最为需要的其实是真实。

从本源问题出发,从学习规律入手,需要明确语文姓“语”,用“语文”的视角来审视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也应从“语文”的原点出发。

真实的、真正的语文学习究竟是怎样的呢?苏轼在《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文学作品之所以打动别人,是它真实地传达了深切的情感。

艾青在其《诗论》伊始就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心去摇撼人们的心”。

文学的实质就是真实动人,语文教学亦如此。

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走近语文的本身,使他们在优美语言的熏陶下感受生命,热爱生活,以语文来提升学生的生命的质量,将学生引向真的和美的人生境界,这应是真实的语文学习。

一、真“读”——深入诗文之王国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对全文几分钟的阅读之后,教师就开始提问讲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真正姓“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对话教学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文本生动形象,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使课堂教学生成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这就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因此,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让教师、学生、文本真正“话”起来,真正“语”起来。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违背对话本真的现象,注重形式,流弊甚重。

其中“对话”所昭示的民主和平等,强调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沟通、合作、交流、互动已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

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对话”的误区,以致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一、当前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误区(一)、教参的“权威性”,只有教参才是对的。

“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但是多年来的考试确立了“教参”的权威地位。

考试唯“教参”答案是举,教学也只能唯“教参”是举,教师也就身不由己地充当了“教参”的代言人。

虽然对话理论对“教参”的权威形成了冲击。

但是在对话实践中,代“教参”立言的痕迹依然是十分明显。

这就违背了新课标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四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有这样一段句子让同学们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外表美。

生:内心美胜于外表美。

生:要做个对人有好处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没有把把文本所体现的真正内涵说出来,应该是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学习落花生的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然后教师在黑板板书:默默奉献,造福人类。

其实,学生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即可。

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强调教参的观点,学生只需记住这个观点也就完成了对文本的解构,这种对话也就违背了对话理论的初衷。

(二)、教师的“主宰”性,课堂只重视“优等生”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又是教学本身的内容。

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双边、多向的沟通、交流、相互推动、促进,形成群体力量,去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使教学双方都得以提高、升华。

语文课堂本应是教师引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灵性的地方,是教师共享知识的殿堂。

但是“师道尊严”的观念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是对话的制造者,发起者,控制者,裁定者。

虽然教学形式上自由言说,
但实质上还是掌握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中。

虽然课堂上有问有答,但是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诱导之中,学生在这样严肃控制的对话中,失去了个性、情感和思想,精神上陷入单一与苍白。

不是自主学习、感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强势下的表演罢了,是语文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

因此,就出现课堂中的“代表达”,即教师以个别优等生的活动代替全体学生的实践。

如:语文《钓鱼的启示》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里去。

”师:这句话有哪些含义?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父亲让我把鱼放回湖里。

生:感到父亲很厉害。

……(3、4个学生回答不尽人意时,教师着急了,让班里几个优等生回答)优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一个“盯”字说明父亲也很喜欢鲈鱼,舍不得放它。

优生:父亲的话是不容争辩的,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优生:父亲的话让我们体会到:人要有道德,克服一些诱惑。

优生:鲈鱼捕捞开放时间不到,我们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当下的语文课上,很多教师过分依赖优等生来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
对话主体严重失偏,对话机会严重失衡。

少数能说会道的尖子学生几乎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他们频频地发言,而其他学生则很少
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至于少数“学困生”更是与对话无缘,课堂处于一种“满负荷”状态,场面热闹,学生没有潜心会文的时间,个性化阅读成为一句空谈。

阅读教学的这种虚化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悖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
求。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过:人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想,当学生的头脑是火把的时候,应该是他的头脑充满问题的时候。

学生的头脑充满问题,充满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渴望,他的生命力也就充满了希望。

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对话的“肤浅”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张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把“阅读教学”重新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和突破,体现了新教学形式的人文性,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

对话式教学,让阅读主体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实质性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着与文本对话,互动对话,展开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等多向交流。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交汇与碰撞,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感悟,积淀语感,情感内化,达到学生自主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而教学中对话语言的“肤浅”性,不但不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丰富情感,用文本丰富的情感点燃学生的心灵,而且还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真正体现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初读环节后对话片段:师:同学们,文中的父亲、母亲对“我”这首诗分别是怎么评价的?生: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师:同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说的对,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生:没有。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我”的目的又是什么?(静了片刻后,一名学生举手回答)生: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我”,父亲批评“我”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骄傲。

师:是呀,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源于对我的爱。

这样的教学情形我们在课堂上时常见到,学生粗略地读了一遍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急切花很多时间硬要学生对话,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形象、情感、意蕴就缺乏丰富的感悟,只能进行肤浅、生硬的对话,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对这千篇一律的对话形式丧失兴趣。

这种对话,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深度,不能真正领悟文本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潜心与文本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早在备课时就应该开始了。

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

要通过字列行间去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地感动,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才能真正为学生和文本搭建一个思想沟通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