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

合集下载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群体成员间的互动中,除了最常出现的从众效应和社会惰化现象, 还有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和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 行 为学
五、群体互动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个体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群体的功能: 1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2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3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求 4
组织 行 为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一种 齐心协力、高效率地进行活动的精神 状态。群体士气对于群体绩效水平的 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2.群体士气

士气
低 低
生产效率

图6-4生产效率与士气关系示意图
组织 行 为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3.群体凝聚力
组织 行 为学
二、群体属性
5.群体成员结构
群体成员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群体成员结构可以分为年龄 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个性结构、价值观结构等。
对于群体成员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质性群体结构和异质性群体 结构方面。如果一个群体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所组成,我们可以 说这是一个同质性群体,如果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特征的个体所构成, 我们称其为异质性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陈国海

团队中的工作角色
① 协 调 者 ② 推 进 者 ③ 信 息 者 ④ 凝 聚 者 ⑤ 创 新 者 ⑥ 监 督 者 ⑦ 完 善 者 ⑧ 实 干 者
(四)实践活动理论
实践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只有在真实或者模拟的团队任务情景中,团队成 员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加深对自己和其 他成员的认识,增加对其他成员的信任和支持,逐步 形成默契、和谐、高效的团队。
③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
解破坏型
二、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1.形成阶 段
2. 震荡 阶段
3. 规范 化阶段
4. 执行 任务阶段
5. 结束 阶段
三、群体行为
(一)从众行为 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对群体的信 任度
对偏离的恐 惧
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专长
个体的自信 心
一、群体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第一,自发性 第二,成员的交叉性 第三,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第四,排他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三)增强群体凝聚力的方法 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群体的规模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3)外部的压力 (4)群体的领导方式 (5)群体内部的奖励
四、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高涨的群体具有七个特征: • (1)群体的团结不是起源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的凝聚力; • (2)群体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 (3)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三、群体决策的改善
(一)决策效率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群体过程与行动6.1群体6.1.1定义: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6.1.2特点①成员们的目标共同性群体之所以能够形成,它是以若干人的共同的活动目标为基础的,正是有了共同的目标,他们才能走到一起并彼此合作,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以他人之长,弥合自己之短,使群体爆发出超出单个个体之和的能量。

群体的这一特性,也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基本条件。

②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群体虽然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构成的,但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面。

它有着自身的行为规范、行动计划,有自己的舆论,而这些规范、计划和舆论,不会因为个别成员的去留而改变。

③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性作为一个群体,它之所以能对各个成员发生影响,并能产生出巨大的动力,就是因为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某一个群体里,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在心理上,彼此之间都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成员。

④群体的有机组合性群体不是一个个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群体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职务,负一定的责任,并以作好自己的工作而配合他人的活动,使群体成为一个聚集着强大动力的活动体。

6.1.3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

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

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

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⑴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⑵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第六章 群体沟通与群体冲突

第六章 群体沟通与群体冲突

《组织行为学》
一、正式沟通
定义: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 息传递和交流。 包括: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斜 向沟通。
《组织行为学》
1、上行沟通(自下而上沟通)
下级撰写工作报告供上级审阅、汇报工作进 度、向上级提供反馈等。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组织行为学》
二、非言语沟通
副语言沟通
音量、音调、速度、
语气等
无声言语沟通
表情、动作、距离、
仪表等
《组织行为学》
信息传递公式
7%靠语言表达 38%靠语调和声音
55%取决于体态语言
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
《组织行为学》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代表友好、商量。强硬手势意味我 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微笑表示友善礼貌,皱眉表示怀疑和不满意 盯着看意味着不礼貌,但也可能表示有兴趣, 或寻求支持 双臂环抱表示防御,开会时独坐一隅表示不感 兴趣或傲慢 演说时抑扬顿挫表明热情,突然停顿是为了造 成悬念,吸引注意力
《组织行为学》
一、群体沟通的障碍
1、语言文字障碍 2、沟通焦虑 3、过滤 4、选择性知觉因素 5、心理因素 6、沟通方法不当 7、信息超载 8、个人地位差异
1、选择渠道不合适 2、几种渠道相冲突 3、渠道过长,中间环节 过多
(二)渠道因素
(一)个人因素
《组织行为学》
尽量避免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你不得不· · · · · · 你应该· · · · · · 你必须· · · · · · 你肯定弄错了· · · · · · 我叫你马上· · · · · · 你为什么不· · · · · ·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行为

组织 行 为学
是否实际存在

群体规模的大小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正式群体:又称工作群体, 是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 体。 特点:有既定的目标,明确 的责任分工,固定的编制, 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 它一般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自 发地形成。 特点:出于自发自愿,有时 影响力很大,值得关注。
组织 行 为学
四、群体互动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内互动
社会标准化效应是 指成员在群体共同 活动中对事物的知 觉和判断,以及工 作的速度和效率趋 于同一化的倾向。
社会致弱效应, 指个体在群体中 所取得的工作成 效比其单独进行 时要差得多的情 况。
群体内互动 出现的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群 体活动的绩效水 平将大于个体绩 效水平的简单加 总。
办为止。
组织 行 为学
头脑风暴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菲法 电子会议法
电子会议法:
1.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 机终端前。
2.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参与 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 面前的计算机终端。
3.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 室中的投影屏幕上或者是传递到 其他人的电脑屏幕上。
组织 行 为学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 当个人与其他人一 起工作时,由于他 人的在场而激发了 自己的工作动机, 由此而引发的绩效 水平提高的倾向。
组织 行 为学
2.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会对群体成员个人形成压力, 迫使他们达成从众的意见,科学的群体决 策技术有助于得到高水平的决策结果。
➢头脑风暴法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形成和变革运作方式的时间阶段上是高度一致的。 研究发现:
•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 (3)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 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 (4)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 (5)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 (6)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 (二)间断-平衡模型
• 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 • 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 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 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 和紧迫感而引发的。如果运用群体形成的五阶段 模型的术语,那就是,群体通过其形成和规范化 阶段的结合而开始存在,接着经历一个效率较低 的执行任务阶段,随后是震荡阶段,然后是一个 高绩效阶段,最后是结束阶段。
意识和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
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导向。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概念包括的含义:
2、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
和心理所都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
上的交流。
5、群体中的成员都能找到一定的角色、地 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三)规范的一般类型:
• 第四类群体规范与资源的分配有关。这类规范设计员 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等。
第三节 群体规范与角色
•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

双因素理论——组织行为学

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
•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则会是使员工感到非常满 意的因素,但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 构成很大的不满意,只是没有满意而已。包括工作 上的成就感、认可和赞赏、挑战性、责任感、发展 和成长等六项因素,这类因素多与工作本身有关。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内容型理论
• 侧重于研究激励行为的起点,即重点分析了人 的需求与动机结构。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Herzberg’s Two Factors Theory) – 奥德弗的ERG理论(Alderfer’s ERG Theory) –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McClelland’s Achievement
公司政策 监督 与同事的关系 工作条件 薪金 地位 安全保障
导致极满意的因素
(有1753个事例)
工作有成就感 成绩获得认可 工作本身 有较大责任 晋升 成长
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
满意
激励因素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保健因素
不满意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 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会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 的因素;满足的话,只能产生没有不满意,而不是 满意。包括工资、生活、工作条件,与上级、下级 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与工作 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
上司的素质 工作安全
工作环境
激励 因素
保健 因素
薪金
个人生活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的启示
• 双因素理论的局限性
–满意与生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 –将两类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1
2
*
概念:群体的凝聚力
01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内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叫群体凝聚力,也称内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续的必要条件。
0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Page * of 40
成员的同质性
规模的大小
外部影响
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
相似相辅性:相似,就个人方面而言,年龄、学历、性格、兴趣、爱好、容貌等条件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就社会方面而言,种族、民族、阶级、党派、社团、职业、地位相似的人,彼此乐意交往。相辅,在原则上是不相似,如刚与柔、支配与顺从等因素的结合就是如此。
*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Page * of 40
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指有利于完成组织目标,有利于群体成员成长和进步的行为。反之则是消极行为。
从众(或从众心理)
Page * of 40
从众,又称顺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会感到一种群体的压力,当这种压力非常大时,会迫使个体违背自己的意愿,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产生顺从群体规范的一种行为。
简言之,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社会心理行为。
01
02
*
Part 2
2
群体行为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4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
3
群体行为的种类
2
群体行为的特征
1 群体行为的概念
Page * of 40
群体行为
(注意)
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 是指群体行为主体在组织内进行的活动.我们知道,行为是指特定行为主体的活动。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六章  群体概述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3.按非正式群体的内部组合成信息沟通方式 划分
(1)明星式。群体中最有权威的“核心”、“明星 “式人物,和围绕在他周围的“卫星”式人物。这 样的群体结构,称为“明星”式结构。 (2)全通道式。非正式群体作为心理和情感的聚合体, 具有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传递快的特点。这与群体 内部依靠情感维系,成员之间更为“平等”是分不 开的。全通道式沟通反映了非正式群体内部的一种 “平等”的组合的方式。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4.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 也称为实际群体或实属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准则并 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也称假设群体。 ——个体所参加的群体不一定是个人心目 中的参照群体。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三、群体的结构
1.群体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研究的实际意义。群体结构状况如何,对 于群体的心理气氛,团结状况和工作效率有 着深刻的影响。群体成员搭配得当,能使群 体协调一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会 使群体涣散,影响群体功能的发挥。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 ※现代化的大型组织中正式群体合理的结构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按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划分 (1)利益型。 (2)情感型。 (3)信仰型。 (4)“宗族亲朋”型。 (5)目的型。 (6)“压力组合型”。 (7)爱好型。
第三节 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按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
(1)积极型。 (2)中间型。 (3)消极型。 (4)破坏型。
第二节 群体的类型、结构与功能 一、群体的类型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也称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人们 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 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 次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间接的社会联系 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 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组织行为学 第六讲 群体行为分析

应用:期未考试要到了,小张同学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并是入党积极分子,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做兼职,学业难免 有所荒废,不敢保证每门功课都80分以上。而学校有规定, 如果学生单科成绩80分以下,将不发展其成为预备党员。这 种情况下,请你帮张同学想想办法。
2、留面子技术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语言(即说出的话) 7%
可视性的,外表的:55% (非语言的) 眼神 身体语言 手势 面部表情
语调 38% 音频/音调/音量/音质 语速、顿挫 声音的吸引力 声音的可信度
艾伯特.梅拉比安
表:非语言沟通形式
非语言表述
手势
脸部表情
行为含义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的手势则意味着: “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
二、诱导人们依从的社会影响技术
1、登门槛效应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原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踏进客户的大门,最后就有 可能成功地让客户购买商品,实现推销目的。 社会心理学: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出一 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求,从而诱使 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三、群体内的竞争合作


工作较为简单,竞争优于合作;工作较为复杂,合作优于 竞争 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 争的成绩;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则个人竞争的工作 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四、合作的条件

目标的共同性 利益的互惠性 行为的协调性 分工的明确性
五、合作策略
副语言
通过非语词的声音 重音、声调的变化 哭、笑 停顿来实现
心理学研究发现,低音频是与愉快、烦恼、悲 伤的情绪相联系的,而高音频则表示恐惧、惊 奇或气愤。 副语言研究者迪保罗的研究发现,鉴别别人说谎 的最可靠线索就是声调。 测谎仪可以通过分析人们说话的节奏,声音的频 率、波长等信息来判断当事人是否在说谎。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6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一、强化理论的内容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观点: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结果有利时,行为 会重复,当结果不利时,行为减弱或消失。 正强化:奖励组织需要的行为,加强行为 负强化:惩罚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削弱行为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二、强化理论的启示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 二、群体气氛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二)群体的领导方式 形成群体气氛,领导者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1. 坦诚沟通 2. 支持下属 3. 尊重下属 4. 公正无偏 5. 行为一贯 6. 展示能力 (三)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关系 1. 正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团结、帮助、鼓励、和谐、自然、轻松、谅解、 真诚、赞同、遵从、耐心、宽容 2. 负的人际关系型行为:分歧、拒绝、紧张、别扭、对抗、烦躁、不容忍 3. 正的工作任务型行为:积极的信息交流、接受建议、利用所有人的智慧、 意见进行决策、细致耐心地交流和讨论 4. 负的工作任务型行为:封闭信息、指责、争吵、缺乏耐心、草率
第二节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二、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一)局限 1. 调查缺乏代表性 2. 问卷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3. 满意与生产率提高联系绝对化 4. 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截然分开不妥 (二)贡献 1. 指出激励未必能带来满意和生产率提高 2. 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3. 要合理利用激励措施
第八节 激励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 一、人员激励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组合原则 (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三)外激和内激相结合的原则 (四)正激与负激想结合的原则 (五)按需激励原则 (六)民主公正原则
• 二、精神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二)内在激励 (三)形象激励 (四)荣誉激励 (五)兴趣激励 (六)参与激励 (七)感情激励 (八)榜样激励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六单元 群体行为
3
2、群体的分类 、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或统计群体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 实际群体: 指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成员之间有实际的 直接或间接联系。
4
(2)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小型群体: 凡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 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型群体。 大型群体: 大型群体: 指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目标、各层组 织机构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29
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 群体思维或小集团思想(groupthink) )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J. Janis)分析了美国历史上若 干重大决策成败的案例后,发现了一种“groupthink” 现象,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 风,在这个群体中,人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 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要”。
34
名义群体法
指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1)讨论之前,每个人先写下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2)每人逐次向群体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次一个。 (3)群体讨论和评价这些观点。 (4)每人对所有观点进行排序。
35
德尔斐法
这种方法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
30
群体思维的表现:
(1)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时,试图文饰自己的错误坚持自己的观点。 (2)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对怀疑多数人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 (3)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避免意见交锋 )持不同意见者为了与多数人一致而保持沉默, (4)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造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认为弃权就是赞成。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二篇
群体行为及其管理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回顾:1.简述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2.团队建设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3.虚拟团队的作用?
1.简述团队的含义及特征?
团队的含义 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 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
团队的特征 1.价值观共识化 2.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3.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4.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6.责任不清 7.引进变革 8.组织的气氛
(二)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3.个人因素
(三)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 1.结构因素 (1.专业化 2.相互依赖性 3.共享资源 4.目标 差异 5.职权关系 6.地位矛盾 7.管辖权的模糊)
2.个人因素 (1.技术和能力 2.个性 3.观念 4.价值观和道 德观 5.情绪 6.沟通障碍 7.文化差异)
6.分清责任与权力 7.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体风气
课后习题:
1.冲突的特征有哪些? 2.对待冲突有哪些不同观念? 3.冲突管理的原则? 4.简述罗宾斯的冲突过程理论 5.如何预防群体间冲突?
THANK S 感谢聆听!
一、冲突的定义
第一、冲突的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的问题, 也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
第二、冲突的产生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式 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
第三、冲突的主体可以是群体、组织、个人, 客体可以是利益、权利、资源、目标、方法 等。
四、冲突是一个过程,它是在人与人、人与 群体、人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而形成的。
(二)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
布莱克与莫顿根据原来的“管理方格”模式, 修改后设计出另一个冲突方格模式,即根 据“关心员工”和“关心工作”两个维度来分 析管理者在处理冲突时的态度与风格。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19
31
81 百分比
20%
30%
40%
50%
保健因素影响工作不满意 激励因素影响工作满意度 * * * * * * 管理水平 薪水待遇 公司政策 物理工作条件 人际关系 工作保障 * * * * * 提升机会 个人成长机会 赞誉 责任 成就

工作不满意
0
工作满意

满意不满意观点的对比
案例:红烧肉的故事
老板接到一桩业务,有一批货要搬到码头上去, 又必须在半天内完成。任务相当重,手下就那么十几 个伙计。 这天一早,老板亲自下厨做饭。开饭时,老板给 伙计一一盛好,还亲手捧到他们每个人手里。 王伙计接过饭碗,拿起筷子正要往嘴里扒,一股 诱人的红烧肉浓香扑鼻而来。他急忙用筷子扒开一个 小洞,三块油光发亮的红烧肉焐在米饭当中。他立即 扭过身,一声不响地蹲在屋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顿饭,伙计王吃得特别香。他边吃边想:老板 看得起我,今天要多出点力。于是他把货装得满满的, 一趟又一趟,来回飞奔着,搬得汗流如雨……
案例:一只香蕉的故事
福克斯波罗公司是美国著名仪表生产厂家,其专门生产 精密仪器,自动控制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在美国享有盛名。 在福克斯波罗公司创业初期,有一次急需一项性命攸关 的技术改造。福克斯波罗公司总裁,为这一道技术难题一筹 莫展。有一天深夜,一位技术员拿了一台确能解决问题的原 型机,闯进了总裁的办公室。总裁看到这个主意非常妙,简 直难以臵信。他很激动,就琢磨着该怎样给予奖励的问题。 他弯下腰把办公桌的大多数抽屉都翻遍了,可是没有什么可 以来奖励这位技术员的,于是,就把身边仅有的一只香蕉躬 身递给那位技术员,并对他说:“这个给你!”虽然只是一 只香蕉,但这也是他当时能拿得出的惟一奖酬了。那位技术 员大为感动,虽然奖品只是一只香蕉,但表达了总裁的心意。 从此以后,香蕉演化成小小的“金香蕉”形的别针,以此作 为该公司对科学成就的最高奖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群体转移

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 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 大多数情况下,向冒险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 脑力震荡法(头脑风暴法)、 • 德尔斐法(专家决策法)、 • 名义群体法、 • 电子会议法 。
四、关于凝聚力
二、群体发展的阶段

1、5阶段模型:
• 形成、震荡、 • 规范化、 • 执行任务、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 • • • • 第一次会议、 阶段1、 飞越、 阶段2、 结束。
• 3、两种模型的特点及启示:
• 对群体寿命期望及社会涵义
第二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本节内容框图
群体 成员 资源
施加于 群体的 外部条件

关于津巴多的模拟监狱实验(两周、6天)。
• 2,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略)
• 3,规范的形成(略)
• • • • • •
阿希实验
4,规范的作用(略) 5,地位 (略) 6,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 (略) 7,群体互动过程 (略) 8,群体任务(略)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主要内容
• • • •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二、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四、关于凝聚力
群体 任务
群体 过程
绩效和 满意度
群体 结构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 条件
• 1,组织战略 • • • • • • • • 利德尔· 哈特:战略是分配和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艺术。(科学)
——引自“东方与西方:理性所及的范围” 阿玛迪亚•森

……几乎所有重大的集体罪 行都是以进步为名犯下的。
——《理性史》弗朗索瓦•夏特莱
第一节 群体概论
主要内容
• 1,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 2,群体发展的阶段
一、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群体:
• 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一,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 优点:
• • • •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4.增加合法性。
• 缺点:
• 1.浪费时间。 2.从众压力。 • 3.少数人控制。4.责任不清。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 1,群体思维:
• 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 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 3)关于组织分类:
• • •

目标性组织、 功利性组织、 感情性组织。
• 4)启示与比较:
类共价键、相对同心圆结构。
3,加入组织的原因:

• • • • • 1)安全、 2)地位、 3)自尊、 4)归属、 5)权力、 6)目标实现。
• 与需要层次的关系。 • “高等动物”天然具有群居性,人类已已需要“社会性” 生存。
2、群体分类:
• 1)按结构特点分类: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 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 定的联盟,是群体成员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 (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
• 2)按功能分类:
• • • • 命令型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 在雇佣组织中,有两种类型的契约: • 正式的、写成文字的经济性契约,以及同样重要的,非正式的并且未写成文 字的心理契约——人们怎样思考自己应受到如何的对待。这两种契约都包含有雇 主和雇员的权利、义务和期望,并且说明了一方对另一方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比如,人们对组织如何对待自己的感受将影响到他们对自己获得的报酬水平的认 识。(隐性的社会标准及相应群体惯例、规范——文化,社会、群体的调整、进 化途径。)
1,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 • • • • •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加入群体的难度、 群体规模、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外部威胁、 以前的成功经验。
2,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高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中等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讨论
群体对于个人主义与集体(社群)主义社会的成员具有不同的意义。 对于个人主义社会而言,群体主要是工具,所以个人拥有一定的群体选择权。好合则合,不好合则离(用 脚表决的空间大)是其特点,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群体不大会成为个人的包袱。 • 群体可自生、自灭;可自主寻求发展,也可随遇而安,自我调整空间大。 • 在这样的社会,组织往往缺少凝聚力,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疏离感(经不住艰难),人情淡漠(这也为 宗教留下了相应的空间)。 • •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

社会群体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 是通过控制我们被允许使用的定义 来控制我们。
——批判性思维

社群不仅描述了作为社群公民有什么,而且也描述 了他们是什么,不仅描述了一种他们(在一种自愿的 情况下)选择的关系,而且描述了一个他们发现的依 附体,不仅描述了他们认同的一种性质,而且描述了 他们的认同的一种要素成分。
群 体
第 六章
群体基础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姑不争。 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姑不党。
•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堆出于岸,流必 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二、群体成员资源
• 知识、技能、能力状况(略)
三、群 体 结 构
1,角色
• • • • •


角色意识程度 1)角色认同(同一性)态度与实际行为保持一致、 2)角色知觉(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了解)、 3)角色期待(在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的应该行为)、 4)角色冲突、 5)心理契约 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 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人际间实际行为经多次重复,有关方均未明确表示 疑义,即形成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应该被看作是组织行为的权威决定者。(规章中有明确的条文所禁 止的行为多次发生,却不受指正,对该条文的不执行便具有“合法性” 。)
• 群体思维的表现:
1.群体成员把他们所作出假设的任何反对意见合理化。不管事实与他们的基本假设的冲突多么强烈,成 员的行为都是继续强化这种假设。 • 2.群体成员对于那些怀疑群体的共同观点、或信奉的论据预设的人,将施加直接压力。 • 3.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选择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以避免不一致。 • 4.群体认可无疑议错觉:沉默者、缺席者被看作赞成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