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设计
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读读童谣和儿歌”。
具体内容包括:童谣《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以及儿歌《小燕子》、《我有一只小毛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童谣和儿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童谣和儿歌的韵律感、节奏感。
教学重点:四首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寓意以及朗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兔子乖乖》为引子,让学生跟读,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童谣《小兔子乖乖》,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学会关爱小动物。
(2)学习童谣《两只老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韵律,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儿歌《小燕子》,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4)学习儿歌《我有一只小毛驴》,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体验快乐。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童谣或儿歌,分析其韵律、节奏,讲解朗读技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四首童谣和儿歌,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童谣《小兔子乖乖》韵律:aabb寓意:关爱小动物2. 童谣《两只老虎》韵律:abab朗读技巧:注意节奏感3. 儿歌《小燕子》韵律:aabb寓意:关注大自然4. 儿歌《我有一只小毛驴》韵律:abab体验:快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学生提交的录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有趣的童谣和儿歌,与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关注大自然,学会关爱动物。
篇一: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四首童谣和儿歌展开,分别是《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小燕子》和《我有一只小毛驴》。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精品教案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第四章内容,详细涵盖《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捉迷藏》等经典童谣和儿歌。
通过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童谣,让孩子们感受语言韵律美,同时培养他们阅读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童谣和儿歌,并能熟练朗读。
2. 培养学生对语言韵律感知能力,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童谣和儿歌韵律感知。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童谣和儿歌,培养阅读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童谣卡片。
学具: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兔子、老虎等卡通形象,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童谣。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小兔子乖乖》为例,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童谣中生字词。
让学生感受童谣韵律美。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童谣,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
4. 童谣互动游戏(10分钟)教师随机抽取童谣卡片,学生快速说出卡片上童谣。
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竞赛(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童谣朗读竞赛。
评选出最佳表现小组,给予奖励。
六、板书设计1. 章节《读读童谣和儿歌》2. 童谣名称: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捉迷藏3. 生字词:乖乖、老虎、捉迷藏4. 重点句型: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本节课所学童谣,并家长签名确认。
2. 答案: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
捉迷藏,捉迷藏,我们都是好朋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程度,针对不同学生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童谣和儿歌,与同学分享,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组织家长参与童谣朗读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春天在哪里”,详细内容为童谣《春天在哪里》和儿歌《小燕子》;第二章“快乐的童年”,详细内容为童谣《捉迷藏》和儿歌《丢手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首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童谣和儿歌的欲望。
3. 通过学习童谣和儿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四首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磁带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童谣《春天在哪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理解童谣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
3. 学习儿歌《小燕子》:学生自主朗读,讨论儿歌中描述的小燕子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小燕子的动作,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例题讲解:针对童谣和儿歌的朗读技巧进行讲解,并进行示范。
6.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朗读童谣和儿歌,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7. 学习童谣《捉迷藏》和儿歌《丢手绢》: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两首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春天在哪里:童谣《春天在哪里》、儿歌《小燕子》快乐的童年:童谣《捉迷藏》、儿歌《丢手绢》3. 朗读技巧:语气、节奏、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童谣和儿歌,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童谣或儿歌。
2. 答案示例: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这里。
绿草如茵,花开满地。
小燕子飞来飞去,忙着捉虫子。
我们一起去找春天,春天就在我们心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优质教案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第四单元“春天来”。
具体内容包括:童谣《小燕子》、《春天到》、《跳绳歌》和儿歌《捉迷藏》、《春天里》。
通过学习这些充满趣味童谣和儿歌,让学生感受春天美好,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节奏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童谣和儿歌基本内容,能够熟练朗读和演唱。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春天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音乐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捉迷藏》歌词理解,童谣《跳绳歌》节奏把握。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演唱所学童谣和儿歌,感受春天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音乐CD、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春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特点,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等。
然后引出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与春天有关童谣和儿歌。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学习童谣《小燕子》a. 朗读童谣,感受小燕子形象。
b. 讲解生词,如:剪刀、尾巴等。
c. 逐句教唱,学生跟唱。
(2)学习童谣《春天到》a. 朗读童谣,感受春天美好。
b. 讲解生词,如:桃花、柳树等。
c. 逐句教唱,学生跟唱。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以儿歌《捉迷藏》为例,讲解歌词意思,让学生理解儿歌寓意。
(2)教唱《捉迷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节奏。
(3)进行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歌词理解和歌曲演唱。
4. 知识巩固(10分钟)(1)学习童谣《跳绳歌》a. 朗读童谣,感受跳绳乐趣。
b. 讲解生词,如:绳子、脚步等。
c. 逐句教唱,学生跟唱。
(2)学习儿歌《春天里》a. 朗读儿歌,感受春天气息。
b. 讲解生词,如:草地、蝴蝶等。
c. 逐句教唱,学生跟唱。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对春天感受。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家里向家长展示所学童谣和儿歌。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春天来》2. 内容:童谣:《小燕子》、《春天到》、《跳绳歌》儿歌:《捉迷藏》、《春天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本节课所学童谣和儿歌,家长签名确认。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童谣和儿歌。
(3)能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集体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5篇课文,分别是《小鸭子》、《小猴子》、《小燕子》、《小青蛙》和《小松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流利地朗读童谣和儿歌。
(3)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童谣和儿歌的朗读节奏和情感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
2. 互动教学法:采用集体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2. 学习生字词:(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3. 朗读童谣和儿歌:(1)让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把握。
(2)引导学生个人朗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情。
4. 理解童谣和儿歌:(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童谣和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2)针对童谣和儿歌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童谣和儿歌,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朗读、分享等方面的表现,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童谣和儿歌。
(2)能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3)能够背诵部分童谣和儿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说、读、演等多种方式,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和热爱,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5首童谣和儿歌,分别是《小老鼠》、《小兔子》、《小燕子》、《拔萝卜》和《小星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童谣和儿歌,理解其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难点:能够背诵部分童谣和儿歌,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唱、跳、演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唱一首熟悉的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新课学习:(1)出示童谣和儿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事物。
(2)教师朗读童谣和儿歌,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学生自读童谣和儿歌,理解其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童谣和儿歌的理解和感受。
(2)每组选取一首童谣或儿歌进行表演,其他组同学观看并评价。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童谣或儿歌,分享给大家。
5. 作业布置:(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童谣和儿歌。
(2)选择一首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进行家庭表演。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1)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章节,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经典童谣和儿歌,通过学习这些充满韵律和趣味的童谣儿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
2. 培养学生对语言韵律的感知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创编童谣和儿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本节课的童谣和儿歌,感受语言韵律美。
难点:创编童谣和儿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童谣和儿歌卡片。
学具: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小兔子乖乖》儿歌,让学生感受儿歌的韵律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学习:(1)学习《小兔子乖乖》童谣,引导学生跟读、模仿,体会童谣的韵律。
(2)学习《两只老虎》儿歌,让学生自由发挥,创编动作,增强课堂趣味性。
(3)学习《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歌,讨论儿歌中的家庭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童谣或儿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4. 创编环节:学生自由发挥,创编一首关于春天或动物的童谣或儿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1)小兔子乖乖(2)两只老虎(3)大头儿子小头爸爸3. 创编提示:春天、动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抄写下来,并背诵给家长听。
答案:略。
2. 拓展作业:以春天或动物为主题,创编一首童谣或儿歌,明天课堂上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童谣和儿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创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单元,主要围绕童谣和儿歌展开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春天在哪里》中的童谣和儿歌,通过学习这些充满韵律和趣味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童谣和儿歌,感受其韵律美。
2. 学会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创作简单的童谣和儿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童谣和儿歌的韵律特点,学会创作简单的童谣和儿歌。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和欣赏童谣和儿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天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歌曲,谈谈对春天的印象。
(2)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中的春天元素,如花儿、草儿、鸟儿等。
2. 新课内容呈现:(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天在哪里》童谣,让学生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分析童谣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儿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儿歌。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春天的事物,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简单的童谣。
4.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如:“草地上,绿油油,什么在跳跃?”(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例题,创作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
(2)同学间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春天在哪里2. 内容:童谣:春天在哪里儿歌特点:韵律美、简洁明快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创作提示:选择春天事物,运用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童谣或儿歌。
答案示例:春天来,花儿笑,鸟儿唱,草儿跳。
阳光下,欢声笑语,我们一起找春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童谣和儿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与儿歌》优秀教学案例一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到知识和成长。这些亮点的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到知识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到知识和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学习和体验。我会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童谣与儿歌世界。通过情景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童谣与儿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读读童谣和儿歌》优秀教学设计
《读读童谣和儿歌》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读读童谣和儿歌》共四册,选编了百余首中外经典的童谣儿歌,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
为辅助阅读,全文加注拼音,并配有大量精美插图,以增强趣味性,适合一年级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全书根据内容主题,编为几组:第一册为童谣分为四个主题;第二至四册为儿歌,共分九个主题。
每组童谣、儿歌前,编有“阅读指导”用来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次整本书阅读推荐的书目是《读读童谣和儿歌》,其内容指向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类书籍的兴趣,产生读读童谣和儿歌类书籍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二、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
2.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喜欢读童谣和儿歌类的书籍。
3.乐于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阅读一本书。
2.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
三、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教具3.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学生一起唱《上学歌》,一起读《剪窗花》,总结并揭题:像这种又能读又能唱的儿歌就叫做童谣。
2.出示题目,齐读题目。
3.闯关情境设计:出示唐僧师徒求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图,设计本节课闯关挑战。
第一关识童谣出示不同类型的童谣,通过播放视频、插入图片、同学指名读、老师范读、同学齐读等方式,给同学展示并使其了解不同类型的童谣,激发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
第二关学童谣1.老师带领学习《摇摇船》,给予学法指导。
(1)第一遍,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找轻声、读好轻声,引导学生观察未戴“帽子”的音。
出示童谣秘诀:读准确——借助拼音读、读好轻声。
(2)圈出最后一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共同点,带领学生了解“韵脚”,并读好它。
发挥“魔法棒”作用,引导学生读的有节奏,男女生比赛读,在几遍读童谣后,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读出喜悦的感受。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主要围绕“读读童谣和儿歌”的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童谣和儿歌》的详细内容,通过学习《小兔子乖乖》、《捉泥鳅》等经典童谣和儿歌,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美,培养语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童谣和儿歌,并能熟练朗读和背诵。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韵律特点,并能自主创作。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童谣和儿歌,感受语言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兔子乖乖》的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唱,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小兔子乖乖》和《捉泥鳅》,让学生注意韵律和节奏。
(2)分析两首作品的韵律特点,如押韵、重复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童谣和儿歌,互相纠正发音和韵律。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给予表扬和鼓励。
4. 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童谣或儿歌,进行创作,要求用韵律和节奏表达一定的意义。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2)教师评价每组作品,给予指导和表扬。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童谣和儿歌的韵律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1)童谣和儿歌的韵律特点(2)例题:《小兔子乖乖》、《捉泥鳅》(3)小组合作创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首童谣或儿歌,要求用韵律和节奏表达一定的意义。
2. 答案:学生作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课后可让学生收集更多童谣和儿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认识并掌握本章节童谣和儿歌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如“小老鼠,上灯台”、“捉迷藏”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童谣和儿歌,并运用节奏、韵律、语气等技巧进行表达,增强语感。
3.学生通过学习童谣和儿歌,能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简单道理和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童谣和儿歌的基本词汇、句型和朗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寓意,培养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2.重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改编和创作,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适时反馈,提高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7.课后延伸,拓展视野: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的童谣和儿歌,进行阅读和分享,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如:“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特别的朋友——小老鼠。它呀,最喜欢爬上灯台,还会逗我们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带来了哪些有趣的童谣和儿歌吧!”
3.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课堂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童谣和儿歌,总结基本词汇、句型和朗读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读读童谣和儿歌》。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和《捉泥鳅》的学习与欣赏,以及与之相关的童谣和儿歌的朗读与演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四首童谣和儿歌,并能熟练朗读和演唱。
2. 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通过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欣赏与演唱。
教学重点:四首童谣和儿歌的学习,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卡片等。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儿歌《小兔子乖乖》,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演唱,引导学生进入童谣和儿歌的世界。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小兔子乖乖》: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分析歌词内容,教授歌曲演唱技巧。
(2)学习《两只老虎》: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首儿歌。
(3)学习《小老鼠上灯台》: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和演唱,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捉泥鳅》: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这首歌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进行演唱,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四首童谣和儿歌的歌词及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选择一首本节课学习的童谣或儿歌,将其演唱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确认。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学生实际演唱效果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在课后拓展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有趣的童谣和儿歌,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读读童谣和儿歌》。
本单元共安排了《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一园青菜成了精》三首儿歌。
本节课将学习本单元的第一首儿歌《小兔子乖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学会生字词,并能理解儿歌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儿歌,学会生字词,理解儿歌内容。
难点:儿歌中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儿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儿歌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儿歌《小兔子乖乖》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学习儿歌(10分钟)(1)学生自读儿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
3.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探究,了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 课堂练习(10分钟)(1)学生朗读儿歌,注意语音语调。
(2)学生表演儿歌,增强对儿歌的理解。
5. 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儿歌的内容。
(2)学生抄写儿歌中的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兔子乖乖妈妈爸爸左右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57页的练习。
2. 家长协助孩子用生字词卡片进行认读练习。
3. 家长引导孩子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儿歌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动画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生字词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练习,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儿歌表演,增强对儿歌的理解。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童谣和儿歌。
(2)能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3)能够背诵指定的童谣和儿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说、读、演等多种方式,感受童谣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创作自己的童谣和儿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5首童谣和儿歌,分别是《小鸭子》、《小星星》、《小白兔》、《小松鼠》和《小青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童谣和儿歌。
(2)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3)背诵指定的童谣和儿歌。
2. 教学难点:(1)童谣和儿歌中的生字词。
(2)童谣和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物、动作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童谣和儿歌的内容。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童谣和儿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1)准备童谣和儿歌的课件或黑板报。
(2)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童谣和儿歌。
(3)学习童谣和儿歌:①让学生听童谣和儿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②引导学生跟读童谣和儿歌,注意纠正发音。
③分析童谣和儿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
④让学生背诵童谣和儿歌。
(4)实践环节:①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表演童谣和儿歌。
②选取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1)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单元,主要围绕童谣和儿歌的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春天在哪里》中的童谣和儿歌,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童谣和儿歌的基本特点,能够辨别童谣和儿歌。
2. 培养学生朗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童谣和儿歌的区分,以及朗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热爱,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录音机、磁带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他们看到的春天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 新课内容:讲解童谣和儿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例题分析,学会区分童谣和儿歌。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编写关于春天的童谣,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例题讲解:挑选一篇童谣和一篇儿歌进行讲解,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童谣和儿歌,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春天在哪里——童谣与儿歌2. 内容:童谣特点:押韵、短小、生动儿歌特点:有节奏、旋律、重复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语调、节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童谣或儿歌,并进行朗读录音。
2. 答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批改,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关于春天的童谣和儿歌,进行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天的户外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童谣和儿歌的区分,以及朗读技巧的掌握。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编写关于春天的童谣,并进行展示。
3. 作业设计:编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童谣或儿歌,并进行朗读录音。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年级语文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单元中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小兔子乖乖》、《两只老虎》、《捉泥鳅》等经典童谣和儿歌,通过学习这些充满韵律和趣味的童谣,让孩子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童谣和儿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通过学习童谣和儿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童谣和儿歌的韵律、节奏掌握。
2.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所学童谣和儿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童谣和儿歌挂图。
2. 学具:课本、铅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小兔子乖乖》儿歌,让孩子们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内容学习:a. 学习《小兔子乖乖》: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讲解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背诵。
b. 学习《两只老虎》: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c. 学习《捉泥鳅》:结合挂图,让学生边看边学,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所学童谣,进行朗读和表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列出本节课所学的三首童谣和儿歌,标注韵律和节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背诵所学童谣和儿歌,选择一首进行表演。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针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有趣的童谣和儿歌,与同学进行分享,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可组织一次童谣和儿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童谣和儿歌的韵律、节奏掌握。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要求。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
一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二章节。
详细内容为:童谣《小兔子乖乖》,儿歌《捉泥鳅》、《小燕子》、《数鸭子》。
通过学习这些童谣和儿歌,让学生感受语言韵律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童谣和儿歌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
2.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语言韵律美的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歌《捉泥鳅》的韵律感和童谣《小兔子乖乖》的角色扮演。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所学童谣和儿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卡片、挂图等。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仿小兔子、小燕子等动物的动作,引导他们感受动物的特点。
(2)例题讲解:以童谣《小兔子乖乖》为例,讲解韵律感和角色扮演。
2. 新课学习(15分钟)(1)学习童谣《小兔子乖乖》,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美。
(2)学习儿歌《捉泥鳅》、《小燕子》、《数鸭子》,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和韵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朗读和背诵所学童谣和儿歌。
(2)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动作和表情,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有趣的童谣和儿歌,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童谣《小兔子乖乖》2. 儿歌《捉泥鳅》、《小燕子》、《数鸭子》3. 韵律感、角色扮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练朗读和背诵所学童谣和儿歌。
(2)模仿动物的动作和表情,表演童谣和儿歌。
2. 答案:(1)课后自行练习,家长监督。
(2)下节课进行课堂表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儿歌《捉泥鳅》的韵律感和童谣《小兔子乖乖》的角色扮演。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2017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
2017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第一篇:2017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下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难点)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教师)2.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童谣或儿歌的书带到学校。
(学生)教学过程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2.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预设:谁在摇船?他要摇船去哪儿?他是怎么摇的呢?…………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
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一年级下册《读读童谣和儿歌》单元,主要围绕童谣和儿歌的主题展开,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春天的歌》,详细内容为学习儿歌《小燕子》、《春天在哪里》、《小白船》等,通过学习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儿歌,并能熟练朗读和背诵。
2. 培养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通过学习儿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儿歌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天的歌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儿歌《小燕子》,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儿歌的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讲解《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引导学生关注儿歌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白船》,并尝试背诵。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儿歌朗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读读童谣和儿歌》2. 内容:a. 儿歌《小燕子》b. 儿歌《春天在哪里》c. 儿歌《小白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儿歌,编写一首关于春天的童谣。
2. 答案示例:春天到,花儿笑,小燕子,飞得高。
春天在哪里?在小朋友的心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关于春天的儿歌和童谣,与同学分享,拓宽知识面。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2. 例题讲解:讲解《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引导学生关注儿歌的词语和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读童谣和儿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产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童谣和儿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难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师)
2.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并准备一本童谣或儿歌的书带到学校。
(学生)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谣或儿歌吗?把你喜欢的一首童谣或儿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导学: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分享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新课伊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
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尝试提问,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导入:同学们,童谣《摇摇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幸福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谣《摇摇船》。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谁在摇船?
他要摇船去哪儿?
他是怎么摇的呢?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童谣,看看能不能从童谣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童谣。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童谣,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童谣。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童谣。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一:
外婆为什么叫'我'好宝宝?
①导学:你的外婆都什么时候叫你好宝宝呢?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小结:对呀,你们的想法都对。
这么懂事的宝宝外婆怎么能不喜欢呢?
预设二:
摇船怎么会摇出那么多好吃的?
①导学:对呀,明明是摇船,怎么还摇出好吃的了?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如果是你摇船,摇到外婆家,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高兴吗?读出你此刻的心情。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童谣。
8.学生边背童谣边做动作。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小刺猬吗?
2.导学:读读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小刺猬为什么要去理发?
谁给小刺猬理的发?
小刺猬理完发漂亮吗?
…………
3.导学:同学们真会学习,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下面你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试着读读儿歌,看看能不能从儿歌中找到答案。
4.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儿歌。
(2)和同桌比比谁读得最正确。
(3)带着问题再读儿歌,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4)看谁还能提出新的问题。
5.学生按要求自学儿歌。
6.汇报交流。
(1)指学生比赛读儿歌。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正音。
(2)学生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说完
整的话。
(3)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小刺猬最后成了小娃娃呢?(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这个问题可以教师问。
)
①导学:你真聪明,问题提得真好,是呀,明明是小刺猬,最后怎么成了小娃娃呢?谁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②学生尝试解答。
③教师追问:男孩子头发长了就像小刺猬,你看见过谁的头发像小刺猬吗?这样好看吗?(出示刺猬头型的男孩)
④导学:对呀,男孩子头发长了就要去理发,那女孩子头发长了,又一直不理发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要留长头发的话,平时要勤洗头。
)
⑤小结:天气渐渐热了,小朋友的头发长了,容易出汗,也容易生小虫子,有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经常洗头、经常理发。
预设:
小刺猬是怎样理发的?
①学生尝试解答。
②导学:你们有没有去过理发店理发呢?理发师是怎么给你理发的?(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嚓嚓嚓,引导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
小刺猬去理发后变干净变漂亮了,我们以后可一定要经常洗头发,经常理发,这样你们才能健健康康、漂漂亮亮的!
7.指导学生比赛背诵儿歌。
8.听儿歌,边跟着做动作边唱。
三、借助插图,学会分享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什么?
2.导学:对呀,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下面就和小组同学像书上的小朋友那样学会分享!
3.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儿歌或童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谈自己对童谣或儿歌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有的同学也会这个儿歌或童谣,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4.和同学交换自己带的书,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读一本书。
设计意图:通过在小组里读一读或背一背自己读过的童谣或儿歌,学生畅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倾听能力。
'交换读书'和'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分享读书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1.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2.把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背给喜欢的人听。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背诵、分享。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
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
教学中,我注重将学习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对童谣和儿歌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童谣和儿歌后,进而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读书的幸福。
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并获得了分享阅读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