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鲁迅思想的演变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于上世纪初叶,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步伐保持一致,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代表者,其思想蕴含了科学精神、浪漫风格、批判态度、人道主义,其尖锐的笔触揭露着黑暗社会,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觉醒,让人们呐喊。
在其影响和带动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百花齐放,璀璨明亮,对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为起点,对鲁迅的文学思潮进行了阐述,据此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进行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鲁迅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始于上世纪初叶(五四运动),止于新中国建立前,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步伐保持着一致。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现代文学思潮的作用至关重要,成为近现代我国文学繁荣的重要力量。
可以说,现代文学的繁荣与灿烂,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而中国现代文学中,大家鲁迅又是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下,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所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需要与鲁迅的文学很好的结合,为此,本文拟结合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1、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概念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则主要指的是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在文学领域以理论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2、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以文字或文学的形式表现出的反映社会思想变化的文化潮流,由于其与文学紧密的结合,因此,也有人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现代文学,但事实上,文学只是其表现的一种形式,是其内涵的外延。
文学思潮的意境要高于文学,是对文学的升华和思念的提炼。
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是紧密联系的,二者是互相推动和作用的关系。
历史(心得)之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
历史论文之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浅析鲁迅先生眼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鲁迅先生对这次革命的积极意义,对英勇奋斗、慷慨悲歌的革命者的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颂。
他深刻揭示了革命的种种弊端,以警示后人。
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就不能公正地评论辛亥革命,也就不能很好地评价鲁迅先生了。
(一)鲁迅先生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比较真实地把革命前的社会现实展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翻开小说集《呐喊》、《彷徨》,就能看到清末社会黑暗、闭塞,人民生活困苦、绝望等悲惨的景象。
《孔乙己》、《祝福》中的“鲁镇”,《阿Q正传》中的“未庄”,便是清末社会的缩影。
农民、妇女、下层知识分子在这里受尽压迫,物质资料极其匮乏——阿Q“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靠做短工为生,晚上仅栖身于土谷祠;孔乙己则在乞讨和偷摸中苟延残生。
精神上备受摧残——祥林嫂一生受尽凌辱,直至死前还受地狱恐怖的折磨,恐惧由于自己曾经再嫁,“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阿Q则一味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伤痕累累的躯体和心灵。
而骑在阿Q头上的赵太爷,将孔乙己打折了腿的丁举人,用冷酷的封建礼教把祥林嫂驱向绝境的鲁四老爷,却是那样的道貌岸然,颐指气使,“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
①鲁迅用自己无数的伟篇,告诉后人一个真理:压迫愈甚,反抗愈烈。
貌似沉寂的中国大地,地火正在运行、奔疾。
深受重压的人民,定会奋起搏击。
当革命风暴骤起的时刻,连那本不觉悟的阿Q,也迫于“生计问题”,决定“铤而走险”,去投奔“革命党”。
当武昌起义、绍兴光复的消息传来,一向“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的范爱农,脸上露出了“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也高兴地上城来找鲁迅,“去看看光复的绍兴”。
②这表明当时的中国,亟待一场疾风暴雨般的民主革命的洗礼;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欢迎革命的到来。
中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思想的演变1、中国古代思想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法家西汉初:道家——“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儒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时期,道教兴起;佛教与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对宇宙起源、万物生成作出的解释对儒学产生很大影响。
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儒家思想为核心,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宋朝:儒学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朱熹把于理与人性有机统一,把儒学推向新高峰,形成理学。
儒、释、道三教合一。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释治心。
2、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三大“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儒家思想在宋朝以后的命运明清:专制统治工具,八股取士。
民主思想兴起:李贽反封建核心反儒学近代:康梁变法借助推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猛烈批判,民主科学兴起,启蒙思想传入当代:新儒学兴起,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积极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规范了人们思想言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负面影响:过分注重伦理道德,忽视对客观自然的关注,造成自然科学的停滞不前。
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都不无裨益。
2、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抵抗派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
三民主义,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
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1]
鲁迅生平及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从小康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鲁迅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有四个因素对于少年鲁迅的成长及思想基础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一、宏观上,在帝国主义“坚甲利炮”的进逼下,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中国现实;二、诗书经传的教育和对民间艺术的爱好;三、外祖母的纽带作用使之能接近农村社会;四、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生活经历。
(见《呐喊·自序》、《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集外集》第七卷第81页)二、从科学救国向“改治文艺”的改变一八九八年鲁迅离开家乡赴南京求学,从此初步接触进化论思想。
一九○二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决心以身许国。
一九○三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在《自题小像》中写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一时期他的注意力在科学方面,除译述爱国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1903年6月发表于《浙江潮》)外,主要是翻译、介绍科学知识。
仙台学医时,一次涉及到麻木的中国人的日俄战争幻灯片刺激了鲁迅的感情,从而决心改治文艺。
鲁迅改治文艺,是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的。
鲁迅认为医治精神的麻木更急于医治肉体的病弱,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
把社会革命寄托于精神改造,是启蒙主义者难免的弱点;但当群众还没有普遍觉醒的时候,这种思想仍然有它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作家,使文艺活动结合政治的要求,将文学艺术的任务自觉地和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联系起来,并且愿意尽毕生之力为之服务,在鲁迅的整个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起点。
三、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准备时期一九○六年,鲁迅回到东京,计划创办文艺杂志,并多方搜集被压迫民族的作品,准备将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思想介绍到国内,因而其注意力侧重于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国,特别喜欢深刻地分析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较深地受到果戈里、契诃夫、显克微支等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
同时,又引“叫喊和反抗的作家为同调”,竭力推崇浪漫主义作家拜伦、雪莱、雨果、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和裴多菲等同情弱小、抵抗强暴的作品。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
鲁迅的小说和思想启蒙【教学目的】了解现代叙述理论及小说叙事学的一般知识和方法,重读和探讨鲁迅小说叙事的意义和形式,进一步认识鲁迅的文学世界。
【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叙述理论与小说叙事学相关知识和方法重读鲁迅,了解鲁迅的叙述思想,选择学生熟悉的鲁迅小说6篇重读文本,参照和反思相关研究结论,使学生在叙事理论方法与鲁迅小说叙事文本实际的结合上,对鲁迅小说的思想和形式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内容】一、交待小说叙事学相关知识与方法;二、鲁迅的现代叙述思想及小说叙事理念;三、重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伤逝》。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体现现代叙述思想与小说叙事学视角,重读文本,方法与对象的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先修课程要求】《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概论》【学时分配】序号内容学时安排小计理论课时实验课时习题课时上机课时1 第一章绪论 4 42 第二章鲁迅现代叙述思想4 43 第三章鲁迅小说创作的叙事启蒙2 24 第四章鲁迅小说的启蒙叙述4 45 第五章鲁迅小说经典文本个案叙事阐释16 166 讨论、考查 6 6总计36 36【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鲁迅《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参考书:李铁秀《阅读文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著重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鲁迅的小说,我们想重点讲两篇——《狂人日记》(1917年)和《阿Q正传》(1921年),这中间相差了四年。
要了解这两部小说的意义,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在创作这两部小说前的心态。
他当时居住在北京,心态是非常的寂寞和无聊的,这来源于他几个方面的人生的失败。
首先,是他看到了革命的失败。
他在南京矿务学堂读书时感受到了革命的思潮,特别是赫胥里的进化论影响,产生了进行社会革命的强烈愿望,推翻当时黑暗的社会。
但是革命他当时心存激烈振奋的思想,自号“ga剑生”“戎马书生”,这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归纳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鲁迅先生总结了自身的阅历和体悟,通过对自身人生经历的反思与总结,他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腐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他提倡人们独立思考,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追求真理和艺术的发展。
其次,鲁迅先生总结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历史的命运。
他认为中国社会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剥削的状态中,人民群众贫困潦倒,苦不堪言。
他呼吁人们要觉醒,要反抗那些压迫自己的人和力量。
他批判了腐败的官僚制度和封建的道德观念。
他希望通过文学和教育的力量,唤起民众的觉醒和变革。
再次,鲁迅先生总结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宗旨。
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不断的矛盾与斗争,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追求人类精神的解放和进步。
他关注人民的疾苦和苦难,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公正。
最后,鲁迅先生总结了文化和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他认为文化和文学是引导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觉醒人民意识的重要媒介。
他批判了文学的庸俗化和商业化倾向。
他希望文学能够关注社会真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宣传人道主义和进步精神。
他强调文化和文学要具有批判性和启蒙性,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文学观念。
总之,鲁迅先生的总结思想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刻观察和反思,是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弘扬人道主义,为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 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 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文案大全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 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与趋势
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与趋势近代中国历史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因为近代中国亲身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政治变革和民族抗争。
这些事件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革命历史的发展和趋势。
一、思想启蒙及革命前夜中国革命史的发展始于思想启蒙运动。
在这一时期,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运用西方现代思想和文化来思考中国现代化道路,他们为近代中国的改革开创了先河。
然而,这一时期的启蒙运动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运动。
到了革命前夜,徐锡麟、严复、洪秀全等人以传统农民起义为基础,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起初人民的抗争态度并不确定,而这种情况推动了进一步的政治意识觉醒和思想觉悟,为中华民族平等、尊严和独立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及建国初期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他为中国开启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形式。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以民族独立、民主、民生为中心,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打碎了封建专制的枷锁,直接推动了立宪与共和国政治的实现。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全新的动力。
建国初期,毛泽东领导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解放了全民族的劳动力和智力,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台湾地区经历了国共内战而被迫隔离、封闭和剥削,给中国的现代化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损害。
三、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再启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
此后,中国大幅度迈进了现代化的步伐。
在此期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一批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繁荣的不断加强。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
然而,在与此同时,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社会必须速度和质量地推进现代化进程,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自信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现代文学习题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1.识记:(1)《新青年》;(2)文学革命;(3)“八不”主义;(4)三大主义;(5)新文化运动;(6)文学研究会;(7)创造社2.领会:(1)五四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2)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3)创造社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3.分析:五四文考核要求:1.识记:(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3)抒情小说(4)零余者2.领会:(1)问题小说及代表作、特点(2)乡土小说及代表作、特点(3)抒情小说及代表作、特点(4)叶绍钧、许地山、冰心作品3.分析: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识记:(1)《狂人日记》(2)《呐喊》(3)前期杂文(4)《彷徨》(5)鲁迅的主要作品。
2.领会:(1)鲁迅思想的演变过程。
(2)《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
(3)《故事新编》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3.分析:(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2)阿Q形象及意义。
1.识记:(1)自由诗;(2)小诗(3)新格律诗;(4)象征诗;(5)现代诗;(6)纯诗;(7)《尝试集》;(8)《女神》;2.领会:(1)20年代诗歌发展状况(2)徐志摩诗歌的特点3.分析:结合新月社创作谈新格律诗主张及特点。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习题1.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
其主要作家由文学研究会成员构成。
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等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5.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
是指二十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主要作者有许杰、许钦文、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等6.自我表现的抒情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创造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群体。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正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极端艰难性中, 在觉醒了的青年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中,触摸到了中国 社会政治革命萌动发展的历史趋向性的。在《伤逝》中, 鲁迅写到涓生处于进退维谷的极端苦闷心境时,脑际开 始漂浮起动荡的人生画面,既反映了他幻想逃避现实的 思想倾向,又揭示了他的被压抑的生命力渴求流泻的潜 意识心理活动。 ——王富仁《历史的沉思》
其中,五四前创作的有《狂人日记》、《孔乙 己》、《药》;五四后创作的有《风波》、《故 乡》、《阿Q正传》、《社戏》等,共14篇
(2)《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后(1924— —1925)
取名《彷徨》:是指在寂寞、孤独、徬徨中,但
仍有不断探索 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 独者》、《伤逝》、《离婚》等11篇
鲁迅十二岁起入三味书屋读书。《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 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 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 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 在侮蔑里接了钱...”
鲁迅逝世及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 “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 的父亲去买药”
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 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
“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 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 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 的书塾...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 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 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 对着那鹿行礼...”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思想家和勇敢的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学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鲁迅的文学贡献、思想观点和革命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鲁迅的文学贡献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为代表,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嘲笑,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他的文字饱含愤怒和批判精神,直指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对传统观念和封建礼教进行了精准的剖析。
他通过对个体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个人意志的压迫和剥夺。
同时,他以直抒胸臆的笔触揭示社会的矛盾,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鲁迅的思想观点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反思,呼吁人们要摆脱封建迷信和思维定式,追求真理和人性的解放。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主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打破文言文束缚,使文学更接近真实生活。
鲁迅的思想观点也体现在他对民族精神的探讨上。
他深知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
因此,他主张要唤醒人民的觉醒,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他提出了“立人之大节,存天理人情”的理念,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为正义和公平而斗争。
三、鲁迅的革命思想作为革命家,鲁迅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
他曾参与创建过进步刊物《新青年》,以文学武器激起了激进青年的反抗精神。
他坚信文学和政治的密切关联,认为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和政治制度,才能实现文学的真正价值。
鲁迅发起过“五四”运动,呼吁青年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斗争中。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
中国的思潮演变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革命思潮向改革思潮转变。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在这些革命中涌现出了众多的革命思潮,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反思暴力革命的局限性,逐渐接受了和平改革的思想。
2.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出现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的追求和精神生活。
因此,在思想领域中,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传统文化、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等不同的思潮开始并存。
3. 技术和文化进步带来的思想启示。
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进而引导人们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
这些新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也带动了一些前瞻性思潮的涌现。
4.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然而,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思想文化并没有被摧毁,相反,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对外展示。
因此,中国的思想潮流在国际化的
同时,也往往表现出本土特色。
总体来说,20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潮流呈现出了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趋势,人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启示将不断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1鲁迅先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咸丰十四年(1884年)十一月生,乡里人,字湘夫,号阿Q,后改鲁迅,来自福建省永仕市下洋乡,原籍江苏海安。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发起者和领导者,在多种文体上倾注磅礴的思想力量,开创了以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为纽带的现代文学,尤其他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有非常重大的贡献。
其实,鲁迅先生早在早年就深深热爱革命事业,认为走民主主义改革道路才能振兴中国。
也是他的文章激励和煽动,点燃了中国各地的民主运动之火,播撒民主的种子,努力促进中国的解放事业。
2推动现代文学运动鲁迅先生自小就喜欢阅读,他读过不少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不少正宗正气、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思潮等国外文学流派的影响。
鲁迅先生空前绝后地运用社会现实题材创造了遣词造句、结构凌厉、细节鲜明的作品,他的一些小说把文学激情和革命理想优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也大胆地改编曲艺等文艺形式,为推动现代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一部又一部的作品,都把他的理想放在第一位,将社会关怀、革命主义、抗争精神彰显的淋漓尽致,使现代文学运动成为大势所趋。
鲁迅先生的创作影响力是丰满的,令人赞叹的是他的作品被改编成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成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也成为读者们终身难忘的缅怀。
3力促革命斗争鲁迅先生又是中国一代文化之父,在社会变革斗争中表现卓越,是中国近代文艺史上重要人物。
他视觉政治、道德责任和社会关怀为生活的最重要元素,追求艺术的真理性、社会性;他声明以自由思想及民主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学运动,其情怀直指中国的民族解放与民主改革;他深切热爱着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强调民族解放只有靠中国人本身的力量,并且恳切希望实现文艺自由,将大量创作手段视为让民众放肆自由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
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革命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名字被赋予了新的深刻含义:他是一位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巨人,他用文字督促人民坚持不懈地奋斗,用他的作品与行动带头抗争,激励和鼓励了无数的民众拼搏,把精神力量和无穷的愿望注入到中国民主运动,传扬了中国解放斗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鲁迅思想的演变共17页文档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7
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鲁迅思想的演变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第一讲 三家、庭衰中落学:鲁鲁迅迅性作格品、思的维教方学式形意成义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构思之创新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 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而是通过 教科书的范例形成语文能力。
鲁迅是中国的语言大师,通过学习鲁迅 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语的博大精 深和奇妙无穷。
二、鲁迅的社会影响
(一)鲁迅的纪念活动
1.鲁迅逝世纪念活动 2.鲁迅诞辰纪念活动 3.鲁迅学术研讨活动
第一(讲二家)庭民衰国落:以鲁来迅入性格选、教思材维方的式鲁形迅成的作逻品辑起点
第一(讲 三家庭)衰近落1:0鲁0年迅性鲁格迅、著思维作方出式版形成统的计逻辑起点
近100年鲁迅著作出版统计表
第(一讲四家)庭近衰1落0:0年鲁迅鲁性迅格研、思究维著方作式形出成版的统逻辑计起点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陈独秀对鲁迅的经典评价
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世之毁 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 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 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 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 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所 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这是我个人的私见。“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 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 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 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 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 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我却以 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 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鲁迅与他的革命精神
01 02 03
鲁迅生平 家庭成员 鲁迅对国人劣根性的剖 析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目 录
This Is A List
04
鲁迅生平
Part One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 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 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 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 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 全家避难于乡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 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 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 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 费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 (revolution)思想,故取笔名鲁迅(Lution),以表 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 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与人性及国民性有关问题。
看客性
鲁迅早年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赴 日本留学,在一次看幻灯片时, 画片上日军在中国砍杀替俄国做 侦探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体 格强壮,神情呆滞,对同胞的惨 死无动于衷,鲁迅将这种人称为 “看客”,认为在看客态度浸润 下的国民,对国家进步民族独立 毫不关心,只是一群失去灵魂、 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奴 性
鲁迅对国人劣 根性的剖析
Part Three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思考过国民性问题。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通过《文 化偏至论》、《坟·摩罗诗力说》、《坟·灯下漫笔》、《野草·墓碣文》和《呐 喊·狂人日记》等杂文和小说,多角度透视了中国人的精神素质,揭示出自大 性、自私性、看客性、奴性、吃人性等冷漠、狭隘、愚昧、落后的心态和行为, 认为它们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自大性
思想与中国革命历程
思想与中国革命历程中国革命历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成功离不开人们的思想觉醒和意识形态的指导。
思想在中国革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思想与中国革命历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思想的觉醒:民族觉醒与启蒙思想的传播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与觉醒的崛起成为中国革命的基石。
在列强的入侵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弱点与危机。
这种民族觉醒的背后,离不开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自清末开始,西方的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与意识形态。
众多启蒙思想家如严复、康有为等,通过译著和著作的推广,为中国革命思潮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的纷争: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探索思想的纷争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人们试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并在民主与社会主义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民主与科学是众多革命者的共同追求,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接受。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而在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中,他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思想的融合:统一战线与思想统一思想的融合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革命的成功与进步,离不开各个阶级、团体和思潮的统一战线。
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统一战线政策,使得各阶级、各党派能够在共同的理念下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中国革命的目标而奋斗。
同时,思想统一也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的核心要义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这种思想的融合与统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思想与中国革命历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思想的觉醒、纷争与融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前进。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早期(1881——1899)家庭生活的“由小康坠入困顿,饱尝了人生间的冷眼”,养成了他恨世与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中期(1900——1917)经历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曾在日本留学,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确立了“立人”的思想,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变.中后期(1918——1927)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1928——1936)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二、前后两期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冷静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2、区别:前期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由个人主义者称为集体主义者.三、鲁迅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由早期的肠道呐喊与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向深广的现实主义的“遵命文学”,启蒙文学,最后自觉地确认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鲁迅思想上的转变与其创作上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而对中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及其解放道路的探索则贯穿始终而且是其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鲁迅的一生中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伴随着这一革命进程,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像鲁迅这样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现实人生,并进行了真实有力反映和勇敢深入探索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无愧于中国新文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鲁迅,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从封建阶级逆子发展为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典范意义.“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是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斗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第二卷)1938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论鲁迅》)毛泽东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二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一、创作动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二、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1——6)写狂人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发现.第一节是全篇的总冒,写狂人的猛醒.三个自然段之间无内在联系,表现了狂人特有的错乱思维.然而,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了他活生生的狂人形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十分敏感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得提防着别人对他的迫害.他认真思索三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已经恍然大悟:过去三十年“全是发昏”.第二大段(7——10)写狂人企图以“劝转”的办法改造吃人的社会终于失败的过程.第三大段(11——13)写狂人“劝转”失败后寄希望于将来.三、奇特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狂人这个奇特而真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四、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1、《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种格式不便于作者铺叙故事和刻画人物肖象,其优点是便于作者充分刨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逼真而深刻的绝妙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2、《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而富有表现力.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其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1、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2、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3、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4、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二、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之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之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之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之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三、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1、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2、《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第四节《阿Q正传》一、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二、阿Q形象分析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2、性格特征:基本特征:既沾有油手之徒的狡猾,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突出特征: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三、作品的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的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思想与中国革命
思想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总称,其背后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和推动。
思想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和行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国民党领导下的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三个方面探讨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石,对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信仰和指导,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实践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唯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一思想为中国同样受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激发了民众革命的热情。
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推动了革命理论的创新和总结。
中国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策略。
例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功地领导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国民党领导下的革命思想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国民党起到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在该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思想。
国民党领导下的革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首先,国民党提倡的三民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三民主义主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了一种思想指导。
国民党将三民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国民党领导下的孙中山思想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任务和策略。
孙中山主张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独立。
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大政策,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共产主义思想是中国革命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涉及所有鲁迅作品皆为部分原创作品!
欢迎大家指正批评!
浅谈中国革命的发展 与鲁迅思想的演变
—— 15 级生物工程二班 制作人:孙瑛迪 20150376 刘沫冲 20150371
1881.9.25 — 1936.10.19 ,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 名鲁迅 (LUTION) 源于革命。伟 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1904 年初,入仙台医 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 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 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 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 学等校授课。 1918 年 5 月,首次 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 后与《阿 Q 正传》、《药》、 《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 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 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 族精神的发扬人。
“我的心分外寂寞”“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 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野草》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 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 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 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化运动了。 ——《呐喊自序》
-1901年到1919年
鲁迅的怀疑,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怀疑, 是对于软弱的、妥协的资产阶级的怀疑。他对于 曾经寄予热切希望的这个阶级和这个阶级所领导 的革命失望了。
矛盾
-1919年到1925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背景: “五四”运动后文化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工人 运动遭到打击和挫折进入低潮。
代表作: 1923 年 ,九月小说第一集《呐喊》印成,十二月 《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1924 年, 五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
痛苦
-1925年到1926年
背景: 革命新时期,“三〃一八”惨案,“四〃一二” 反革命大屠杀 代表作: 1925年 ,十一月,杂感第一集《热风》印成。 1926年 ,九月《彷徨》印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 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 ——《记念刘和珍君》
日本留学
—1902年到1909年
背景: 政治局势混乱,国民迷茫无方向 代表作: 《域外小说集》、《新生》周刊
迷茫
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袁世凯上位。 代表作: 1.1911年,写成第一篇试作小说《怀旧》,阅 二年始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 2.1919年,一月发表关于爱情之意见,题曰 《随感录四十》,载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 号,后收入杂感录《热风》。十月发表关于改革 家庭与解放子女之意见,题曰《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载《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后收入论 文集《坟》。
1898 年到 1902 年 1902 年到 1909 年 1901 年到 1919 年 1919 年到 1925 年 1925 年到 1926 年 1927 年到 1936 年
南京求学
—1898年到1902年
背景:维新运动由盛转衰
代表作: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巅峰
-1927年到1936年
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代表作: 《三闲集》《二心集》《竖琴》《一个人的受难》 《伪自由书》《北平笺谱》《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参考论文
1. 《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看鲁迅革命思想的 发展》徐雪瑾 2. 《鲁迅与五四文学运动的现实主义问题》陈涌 3. 《略谈鲁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李何林 4. 《中国革命的发展与鲁迅思想的演变》彭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