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和调整,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综述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变和国际地位的演变,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晚清时期,封建思想和保守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导致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无法融入世界体系。
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机遇,缺乏对外开放的思想和能力,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二、五四运动后的外交政策转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得中国开始反思封建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主张独立自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方向。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调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代。
新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家的正当权益。
此外,新中国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强了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些努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转折,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封闭状态,大胆进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五、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外交政策当前,中国秉持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事务,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议题。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由弱国到强国的转变,并在外交政策上追求国家利益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平衡。
一、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从封闭到开放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
曾经的中国帝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往极为限制。
这使得中国在与外界接触方面相对滞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未能跟上国际潮流。
然而,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强大威胁与压力,中国开始逐渐意识到封闭政策的弊端。
此时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寻求现代化的道路。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自强与保守并行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自强与保守并行。
面对外来侵略与压力,中国明智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特征,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在自强方面,中国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
例如,自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国家机器、加强军事实力,并改革现有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此外,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更是开创了“推翻专制,建设民主国家”的思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然而,保守主义观念在中国同样深入人心。
在国家利益和独立之间,中国往往倾向于稳定和保守。
这导致中国在一些重大时刻的外交政策上更为保守,不愿冒险。
三、改革开放与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巨变。
改革开放以开放为基础而非封闭,中国更加注重与世界的互动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推动与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平崛起”。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同时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双赢。
四、副政策与新时代中国外交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并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以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合作与和平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论述。
一、和平发展政策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将外交努力的重点放在国内发展和外部合作上。
中国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经济援助力促发展等方式为国际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独立自主政策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权。
中国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并对外交关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中国倡导的“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澳门等地的实践得到了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处理特殊地区问题上的灵活性和智慧。
三、合作共赢政策中国外交政策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和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互联通信、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给世界带来了更多机遇和福祉。
四、多边主义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多边主义,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多边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五、和平崛起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政策,通过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致力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六、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南北、南南合作,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平衡和公正。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区域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秉持着和平、独立、合作、多边和和谐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中
国外交政策逐渐从防御性转向主动性。
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国家利益,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扩大国际合作。
中国倡导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关系。
中国外交
政策在此阶段注重国家利益最大化,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互动,为自
身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为中国崛起和全球影响力扩大阶段。
自21世纪初
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逐渐在
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更加注重国际影响
力的提升,提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主张通过和平与发展实现国家的
崛起。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和相
关地区的合作,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愿望
和努力。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
力于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
中国外交政策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国家的核心
利益和全球公共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和平发展战略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和平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对外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对外关系政策以和平发展战略为核心,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地区合作。
本文将分析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一、中国的对外关系演变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冷战时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和苏联保持清晰的界限,并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事务。
然而,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与世界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并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
二、和平发展战略的内涵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保持国家安全和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理念。
这一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倡导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并积极推动多边合作。
基于这一战略,中国寻求与各国建立睦邻友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性1. 维护稳定和平:和平发展战略强调通过对话合作解决争端,而不是使用武力。
这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打造共赢局面:中国倡导开放型经济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全球性问题,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3. 推动多边主义:和平发展战略鼓励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以维护和发展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贫困等全球性挑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对外关系的展望在当前不确定性增加、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并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利益融合,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总结: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的和平稳定。
同时,中国将坚定维护自身利益,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
0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两大阵营的对立,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 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欧洲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外交贡献
01
02
03
促进地区和平
古代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助 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避免战争和冲突。
推动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外交活动促进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 发展。
树立和平典范
古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 和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和平 典范,对现代国际关系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 及基本经验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概述 • 中国近代外交政策转变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经验
01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概述
古代中国的外交思想
和合思想
强调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理念,主张以和平手段 解决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天下观
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藩属国,应遵守 中国的领导和秩序。
华夷之辩
认为华夏文明高于其他民族,但主张以德服人,反对 以力服人。
古代中国的外交实践
朝贡体系
古代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 立外交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到达非 洲东海岸,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华文明的辐射影响。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外交在近代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式的发展。
首先是中国外交的现代起点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的起点。
中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大片领土并向外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个时期,中国外交陷入了被动和被剥削的状态。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中国外交开始发生变化。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共和国,外交事务逐渐独立于封建的朝廷制度。
然而,由于内部政治的分裂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外交努力受到限制,为国家发展和统一带来了困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新时期。
中国外交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于争取国际地位和进行外交斗争以打破国际封锁。
中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197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经历了更加开放的一段时期。
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全面接触与交流。
1971年,中国取得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随后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从一个被孤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积极参与者。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对国际事务的日益重要角色,使其外交战略更加积极主动。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想,倡导建设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推进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
近年来,中国外交继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中国还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范围,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实行了“独立自主”、“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中苏交恶。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着手改变外交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1982年,中国宣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此后,中国开始加强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通过经济开放吸引外国投资。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合作计划,旨在促进全球贸易和互联互通。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与其他国家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和贫困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从“独立自主”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再到“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历程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秩序的重要参与者的事实。
- 1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五十年代
• 日内瓦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 • 万隆会议
•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 舞台,第一次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第一次尝试以 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停会期间,周恩 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分别与印、缅两国总 理签署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原则 • 亚非国际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 日 ,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 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
周恩来的三条补充方针
• “礼尚往来”
• “互通有无” • “团结世界人民”
• 不久,在阐述新中国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时,周恩来又补充了三条方针,即:“礼 尚往来”,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时,按照后发制人的原则,根据情况采取 对应的外交行动;“互通有无”,按照平 等互利的原则与外国做买卖;“团结世界 人民”,巩固国际和平力量,扩大新中国 影响。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提出的这六条 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初期我国和平外交政 策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外交思想带来的重要外交成果
•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 随后又确定实现中美建交为即将启动的改革开放提供一个 更稳定、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致力于推动南北对 话、南南合作。 • 努力使中苏关系正常化,继续发展同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 的政治经济关系。 • 运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 •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原则,中国同英国和葡萄 牙分别举行谈判并签署了“联合声明”,祖国统一大业取 得重大进展。
重 返 联 合 国
八十年代
• 具有鲜明特色的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 • 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基本的外交政策第一是反对霸权 主义,第二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 结和合作 • 1985年3月,他第一次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 大问题” • 党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外政策上发生的“两个重要的 转变” • 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把中国外交 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详细阐述了这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至此,外交方针政策的调 整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建国初期:外交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包括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争取国际支持等。
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政策旨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和侵略行为。
2.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坚定地支持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
中国积极参与亚非大陆会议,提出“亚洲深层次国际问题”,并支持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在一系列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援助朝鲜抵抗美国侵略、支持越南抗法斗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政策受到革命理论的影响,中国强调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主张打破“大国霸权”。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内政治动荡,外交政策受到影响,国际交往受限。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并倡导和平崛起和公平正义。
中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行贸易,同时倡导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
中国于1971年恢复对联合国合法代表性,重塑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从那时起,中国就致力于多边主义、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的改革。
5.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从注重国内改革和经济建设转向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合作机制,如“一带一路”倡议、亚信、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
中国也加大了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大国的沟通和合作,通过外交手段参与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如朝核问题、气候变化等。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保卫国家安全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从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弱者”的角色到积极主动推动国际合作的变化。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以闭关自守为主。
清朝统治者奉行的是“海禁”政策,限制外国贸易和外国人进入中国,这主要是出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恐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力压迫的增加,中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开放与外国建立更好的关系。
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历史。
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新的外交思潮,主张以平等、正义和互惠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是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
中国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中国在这一时期与许多非殖民化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念,并提出了“互利共赢”的发展观。
中国大力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并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多边合作,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五、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发展道路,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主持和倡导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六、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区域紧张局势,如南海争端等。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一、中国外交的特点1. 自主性强中国外交在执行上以自主性为核心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平等互利”,这也成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不受外部干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2. 多边合作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全球和地区稳定与繁荣,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普遍、平衡的国际关系。
3. 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为主旨,主张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国际关系和解与合作。
4. 经济外交中国外交政策在执行中重视经济外交,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关系密切结合,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贸易,倡导“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5. 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政策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提倡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1. 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将继续坚持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事务,使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推动国际关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 大国外交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其外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将继续发挥自身作为大国的作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推动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继续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多有力的贡献。
3. 经济外交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经济外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5. 文明交流中国将继续推动文明交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战略和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际战略和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电子信息工程(1)班1002034 周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的外交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动荡、分化;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
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下,开拓前进。
其表现在:一是展开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
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现实调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作为一个大国,其外交政策承担了不少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以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中国在朝贡制度下强大的软实力让周边国家都愿意向中国借助,称谓为“天朝上国”也流传至今。
但是,在近代以来的时间中,我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一、中国弱化: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自开明以来,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化,并发展了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思想。
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内外矛盾和不断抵制变革的阻力,中国演变成一个无力与西方列强竞争的弱国。
鸦片战争是中国的黑色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沦落为崩溃的闭关锁国。
应对中国现状的初步想法是开放和现代化,1898年后的百日维新和1911年的辛亥革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均无法持久生存。
二、中国崛起:以改革开放为标志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成为现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奠基之处。
今年还是改革和开放的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奇迹,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大国崛起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全球政治经济的逆转,中国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外交政策的焦点是国家的自主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发展所需的国际环境,特别是与大国竞争和安全对策方面。
三、中国的现实调整:底线思维和危机意识的加强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把底线思维和危机感融入策略,以防范安全风险,保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宣称不与其他国家降低价值底线的合作和交流,维护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和主权。
美中贸易战也让中国主动出击,并在关键领域选择打破美方主导的国际约定,来防止美方将中国置于能动追随的被动地带。
四、新时期的中国外交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期,表现在中国积极发挥国际领袖的角色,减轻国际贫困和保持和平稳定,是的中国将成为全球化21世纪的象征。
当今世界,中国落实了与世界各国的共赢发展,并在日益新变化的国际局势下保持着冷静和稳定,以期推动国际体系重建,构建更加和平和公正的世界秩序,这是外交政策的未来和长远的目标。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简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
中国外交战略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
外交战略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
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
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也与非洲、亚洲、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
际经济合作,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欧洲等发达
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推动了亚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了国际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同时,中国
也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南南合作和全球南北合作。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推动了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
平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与周边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努力。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该阶段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
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
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规律与逻辑
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规律与逻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封闭与孤立到开放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转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首先,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之一是坚持独立自主。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意味着中国不会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会越过其他国家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利益。
相反,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非干涉原则,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之二是始终坚持以国家发展为中心。
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国家发展为中心,力求维护国家权益和利益。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国家安全和发展经济等措施来提升国力,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和压力。
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国家发展为中心的原则,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之三是逐渐实现和平崛起。
中国外交一直力求实现和平崛起,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立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
中国倡导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国际社会各国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之四是主动拓展外交伙伴关系。
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的战略,积极拓展外交伙伴关系。
中国成为了80多个国家的全面战略伙伴,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提出共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最后,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之五是坚持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
中国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和平衡,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倡导构建以开放、包容、普惠和共同发展为特征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中国外交发展的规律与逻辑包括坚持独立自主、以国家发展为中心、和平崛起、主动拓展外交伙伴关系以及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战争与和平”是时代主题的判断,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而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转向打战上,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作准备,全国都进入备战、临战状态,不仅使经济工作付出了很大代价,也影响了外交工作。
实行“两个拳头打人”战略,一度把推进世界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定为外交工作基本方针,“过火”的行动带来了外交工作严重的损失,孤立了自己,影响了国家关系。
4、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与“一条线”外交政策1974年2月,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其中第一世界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是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指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三个世界”理论表述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对世界结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他对中国的明确定位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基于这一理论,中国实行了“一条线”外交战略。
即依靠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及一切中间力量,反对美苏两霸,而其中对美国又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方结成统一战线,孤立与打击苏联霸权主义。
在这一外交战略指导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与一些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克服了发展外交关系的障碍,使中国愎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三世界”这一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索维于1952年在他的论文“三个世界,一个星球”中首次提出的,即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世界。
1973年9月,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第一次将第三世界的概念写入国际会议的纲领性文件。
1974年2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但在这里所指的第三世界与索维和国际社会所指的基本内涵相同。
而第一,第二世界与前却本质上不同,这个变化是毛泽东对当时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概括,也是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据此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敌我友关系问题。
尤其是对中国的国家定位,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同年,邓小平在第六届特别联合国大会上作了关于三个世界的发言,专门就第三世界概念的含义和特征作了阐述。
此后,第三世界概念才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并在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国际文件及媒体宣传中普遍采用。
5、80年代以来全方位、不结盟和伙伴战略外交政策及和谐世界战略概念提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总路线的实施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突破,提出和不断完善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外交战略及政策。
在外交理念、战略、政策、措施等各个层面都进入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的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中国的外交工作开创了生动的充满凝聚力,影响力的新局面,其主要表现和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一条线”战略,确定不结盟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外交方针,不仅粉碎了国际反华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而且全面改善和发展了与世界各大国的关系。
(如中美、中俄、中法、中德、中澳等)第二、提出和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确保了香港和澳门的稳定和持续的繁荣与发展。
第三、提出“平等、合作、双赢”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等外交原则,相继妥善解决了与一些邻国的边境划界等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并广泛拓展了国际外交空间,进一步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互信合作关系。
(如中越、中俄、中印边界问题,加强与东亚、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及南太平洋国家的经贸及政治与军事合作关系)第四、根据“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新外交策略方针,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的双边与多边外交活动,参与联合国决策及国际组织规则的制定和多边国际合作行动,努力为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积极贡献,已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声望。
(如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联合国改革,在朝核六方会谈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伊朗核问题上与俄罗斯协作等,联合国首脑会议上提出新安全理念和和谐世界理念等)根据80年代以来变化无常、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提出和贯彻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方针,使我国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交织,情况瞬息万变的形势下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胸有成竹、从容应对,把握方向,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并根据我国的国力和国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为地区和国际间多边合作作出积极贡献,体现“有所作为”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如与中俄共同倡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总部设在上海,中国任秘书长,它是以安全合作为主轴,以“睦邻互信、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为原则,从最初的由单纯讨论边境等领域信任和裁减边境军事力量问题扩大为在地区进行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全面合作的区域性组织,由中俄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五国发展到六国,并吸收了蒙古、伊朗和印度为观察员国。
上海合作机制不仅摸索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道路,而且探索出以互相信任、裁军与安全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日益体现了务实性、服务性、创造性等鲜明的时代精神,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实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a)拓宽外交渠道,加强高层交往和协调,重视和民间交往,把官方政府间外交与民间外交相结合,相互促进与相互补充,扎牢外交工作的群众基础。
2000年底,我国已与1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政党建立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党际交流关系,仅1995年到2000年10月中就有40个亚非国家领导人访问中国。
2005年一年内,胡锦涛出访7次,访问16个国家,温家宝总理出访4次,访问11个国家。
此外,贾庆林,曾庆红及其它中央领导人也出访共数十个国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几年每年都要访华。
b)广泛实施伙伴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同世界各国的经贸、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
(中国东南亚自由贸易协定,东南亚条约,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法文化年,中俄友好年、中印文化年,中国已为澳大利亚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等。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或崛起)战略1、“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进入21世纪后,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的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特点,面对多数国家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未来走向的疑虑,郑必坚教授(原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首先提出“和平崛起”的理念,并被中央接受。
2005年中国发表“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进一步将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
和平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是中国国家政治体制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和面对国际形势发展现状的必然战略选择。
第一,儒家文化的“和谐”“和为贵”的价值观是“和平崛起”理论提出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的“德治”“仁政”“大同世界”等政治理念使“和平崛起”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政治传统,中国传统的战略思想是“攻心为上”和“以德服人”而非暴力压服。
第二,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为外交价值基础,以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外交战略理念与实践的出发点,必然要摒弃历史上的强权、霸权的崛起传统模式,反对恃强凌弱,武力扩张等破坏和平,伤害人民利益的战略目标。
从建国时起,中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外交方针,后来又反复向世界承诺中国永远不称霸。
“和平崛起”战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内容。
第三,“和平崛起”战略理论的提出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解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疑虑的必需举措。
2、中国和平崛起的模式选择由于时代和国情的原因,中国必然要跳出历史巢臼,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避免传统模式弊病的“崛起”(或发展)模式。
纵观以往发达国家崛起的传统模式,不论欧美和日本,虽然国情与历史条件不同,却都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通过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增长;二是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增长;三是以政治强权,军事扩张和经济掠夺为实现“崛起”的战略手段。
中国的崛起在政治外交手段和经济发展模式上都不能再重复历史上大国崛起的道路。
当今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时代,人民反对霸权和以武力相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