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
“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
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
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
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
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
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
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
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
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
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
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
谈子君悲剧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摘要:《伤逝》悲剧的婚姻,悲剧的人物的成因探讨,《伤逝》中描写道的社会状况,子君和涓生的心理认知,子君和涓生的生活情况三方面的内容向我们揭示了他们的婚姻和人生的悲剧。
这些对我们现代的婚姻生活还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伤逝》、悲剧、社会生活、心理缺陷、经济状况、启示意义。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伤逝》却脱离窠臼,独树一帜。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不是描写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而是侧重描写了恋爱婚姻自由最初成功后,保持的过程,向人们展示了“保持成果的艰难”,对青年们尤其具有启示意义:追求固然艰难,维持更不容易,大概和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相类吧!对于看惯灰姑娘和王子之类的童话的青年,怀揣着灰姑娘与王子之类理想的青年无疑如灌醍醐。
《伤逝》无疑比其他的皆大欢喜的小说更有推进社会进步的意义。
即使在今天,我们都还有研究的必要。
研究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对于追求幸福的婚姻仍然有这种重大的意义。
知道《伤逝》的人,对于子君和涓生的悲剧认同是相同的,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谈这个悲剧的人应该不可计数,谈这个悲剧的文章差不多汗牛充栋了吧,但大狗叫,小狗也叫,各有各的叫法,所以我不揣浅陋,也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情的成败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所谓内因和外因;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凡做一件事情,总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如果在空中楼阁中去谈问题,难免会替古人担忧。
那么我们就从方方面面来谈子君的悲剧吧。
1、从社会角度看,子君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是一个农村小地主或富农家庭出身的女子,寄居在北京的叔叔家里,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她带着对涓生的崇拜,在涓生的热烈追求下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但是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子君又表现得软弱、妥协,思想停滞不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她沉浸在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最后不得不回到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翁子君,有三个思想发展阶段:一,坚定地追求恋爱、婚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与涓生相爱,应该看到,子君比涓生更加坚决,因为子君的思想在当时比涓生更深刻,涓生只是追求自由恋爱,而子君却提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在这里,子君是将恋爱同个性解放联系起来的,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身地位,因此,这句话也极大地震动了涓生的思想、灵魂。
我看子君
我看子君《伤逝》是以男主人公涓生的视角叙述他与子君的相恋,结合和最后的分手。
文中对子君的描写是通过涓生的心理描写以及她为数不多的话语。
子君的故事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不单只是涓生一个人,子君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社会的悲哀。
子君被涓生吸引主要是因为涓生开放的思想和为爱的大胆付出,于是子君勇敢的离开了父亲和胞叔,“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接触新思想的子君,向封建礼教,封建社会,向旧的思想观念发出的抗议,她很勇敢。
这句话也是在向娟生暗示:自己是涓生的。
子君也很大胆,她和涓生上街的时候对于“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子君都是“坦然如若无人之境”时代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上和经济上不能独立使得子君和涓生的故事最后以分手结尾。
有文章说:“子君只是从依附于‘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转化成了衣服涓生而已。
从经济来源上,她是完全的依附于涓生的薪水(或是有她卖的首饰在内),在精神上,她是一个被启蒙者、被教育者,一个‘稚气而好奇’的听众,所谓的‘彻底、透彻、坚强’的她的脑中的思想,分到最后也不过是‘我是涓生的’,更浅的证实着她的依附性而已”【1】也正是因为子君并没有真正的开化,才使得同居之后的她只能做着生白炉子、洗衣做饭、喂养家畜等琐碎的家务。
子君的喜欢上小动物成为了整篇文章转折点的导火索,正是因为子君养的小鸡小鸭和房东女主人的一样,但同样作为社会组地层的弱势群体的她们却没有结成同一个战线,反而相互讽刺和挖苦,这使得本来就很孤立的子君完全失去了外界的援助和支持。
涓生失去工作之后,生活上的唯一来源没了,日子变得越来越拮据了,为了维持生计,涓生不得不一面找工作,一面坚持翻译书籍换稿费维持家用。
生活的艰苦使得涓生开始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之所以说它不切实际就是因为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和子君分开就能得到改善的。
面对日益冷淡的丈夫,子君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好的信号,于是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吻戏和新的考验”,“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觉醒的女性形象。
她接受过新知识,有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勇敢地与封建礼教做抗争。
她勇敢地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表明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
然而,子君的思想和行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
例如,她的个人反抗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婚姻自由,而并未与社会反抗联系起来。
这使得她在追求自由恋爱时,采取了非暴力抗争的方式,最终导致她的失败。
在性格上,子君表现出纯真、温柔、善良、勤劳和通情达理等优秀品质。
然而,她的思想单纯和缺乏斗争经验也导致了她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应对策略。
她的命运悲剧不仅源于社会的压迫,也源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
总的来说,子君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女性形象。
她既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勇气和热情,又存在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和性格弱点。
她的命运悲剧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束缚和压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
《伤逝》之我见
《伤逝》之我见《伤逝》选自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时期,广大知识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妇女解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欲摆脱封建家庭自觉追求爱情但同时没有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内心十分彷徨。
小说主人公涓生的内心正好就体现了当时青年人内心的那种彷徨、忧虑。
文章以“手记”的形式讲述的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但却是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令人伤感。
在这里,我将从“伤”和“逝”两个方面来分析他们的爱情。
一、“伤”1.封建思想的束缚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压制着人们的思想,抑制人们的个性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他们私奔后,就连找个容身之所都那么困难,更何况以后的生活;“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叔叔连侄女都不认,就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涓生的失业,说到底还是封建伦理道德在作祟;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甚至到子君死后还无法得到世人的理解,而活着的涓生则还在受着封建思想的压迫,“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
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
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恋爱自由”是不允许出现的,涓生和子君迈出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给他们退一步的空间了。
因此,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封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2.涓生、子君本身性格的弱点“涓生”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子君也变得越来越庸俗。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
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
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
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
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
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
子君和莎菲人物形象分析
⼦君和莎菲⼈物形象分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我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涉我的权利。
”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平等、⾃由恋爱和婚姻⾃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结合。
她满怀新⽣活的希望,⽆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径直⾛向⼼⽬中理想的⾃由婚姻。
但她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意识到⼥性要获得恋爱婚姻和⼈⽣的⾃由,最重要的是经济独⽴。
虽然她卖掉了⾦戒指和⽿环,以求在新家建设中“加⼊⼀点股份”,但之后,她便不由⾃主地扮演起家庭主妇的⾓⾊,倾⼼于依附涓⽣的⽣活⽅式。
⽇夜操劳,跟房东暗⽃成了她爱情婚姻⽣活的全部内容,放弃了与涓⽣之间精神上的进⼀步沟通的可能,放弃了对⽣活现状的思考和对将来的谋划。
同时,⼦君也具有软弱、妥协的性格和停滞不前的思想,当他们同居以后,⼦君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把精⼒倾注到家务和侍奉丈夫上,表现出旧式妇⼥贤妻良母式的性格,渐渐变得平庸短浅,由⼀个勇敢⽆畏的新时代⼥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
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去,⾛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通过涓⽣的回忆视⾓,写出了⼦君淳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活⽤品留给涓⽣,这⾥有关⼼,有惋惜,有对爱情最后的祭奠和留恋,不仅表现出⼦君善良的品性,同时也留给读者⽆尽的怅惘。
莎菲:(1)、集⼈物的多样性、⽭盾性为⼀体总的来说,莎菲⼥⼠其实是⼀个集勇、弱、善、刁、傲于⼀⾝,“多样性、⽭盾性和⼀致性”⾼度统⼀的⼀位⼥性。
具体说来:1、善良果断却⼜刁蛮任性莎菲善良果断,⾯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因此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
在⽇记中她曾谈到:“为什么他懂不了我的意见呢?难道我能直接的说明和阻⽌他的爱吗?我常常想,假设这不是苇弟⽽是另外⼀⼈,我将会知道怎样处置是最合适的。
偏偏⼜是如此令我忍不下⼼去的⼀个好⼈!”;但另⼀⽅⾯,苇弟⼜常常受到莎菲的“打击”,她总是将苇弟弄哭⾃⼰却很得意。
伤逝(杨蕊)
导语(总论点):通过子君不同阶段的神情变化,分析她在和涓生情感生活中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
一:理想逐步实现的过程——→勇敢、无畏二:理想逐步幻灭的过程——→怯弱、胆小三:理想彻底毁灭的过程——→恐惧、沉默结语:子君和涓生对彼此是有爱的,只是对爱的定位上出现了错位,一个是一直站在理想的状态中,游离于现实之外,一个是从理想中逐渐滑向传统的套路,于是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写在脸上的“心事”——从子君的神情看其心里变化《伤逝》文中主人公的对话并不多,寥寥数语中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心事。
我们对主人公的把握多出于涓生的描述。
而子君是涓生眼中、思想中的子君,子君内心的挣扎涓生没有看到,但他看到了子君的神情变化,那是我们了解子君心路历程的又一重要途径。
《伤逝》中子君的神情表现,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里可以对各阶段做一个文字概括)第一阶段勇敢、无畏的子君,第二阶段,怯弱、胆小的子君,第三阶段恐惧、沉默的子君。
这些神情的变化基本上囊括了子君和涓生恋爱生活中经历的心里变化,涓生观察到了子君神情的细微变化,但并未看到这种神情隐藏着的心里变化。
于是,二人的距离越拉越大,以至于后来,涓生满怀“悔恨和悲哀”的写出这一段沉痛的回忆。
勇敢、无畏的子君我们第一次正面见到子君时,她是“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的,谈话时,她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此时的她是天真的,充满生机的,脑中充溢的是浪漫的爱情。
她是决计要脱离自己旧式家庭、跟随涓生共同开辟新生活的。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说这话的时候,她是“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
对于周边人的蔑视和冷眼,“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及至后来寻住所时,对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慢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此时的子君勇敢、无畏,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与涓生的爱情生活满怀信心。
幸福是两个人的,对于外界的流言、冷眼,不足以成为使无畏的子君退缩的原因。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子君走了——《伤逝》子君人物分析“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是的,子君死了。
这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但她的死似乎又是必然的,是合乎情理的。
《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在他们的交往期间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何等地有主见,何等地独立!她在挣脱家庭束缚与封建观念时表现出的勇敢、果断,不得不使人惊叹!在外遇到社会上他人的冷眼与嘲讽时,她也能够表现得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那玻璃窗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对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过。
可见她的大胆无畏,这正是她对涓生爱得深沉,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表现。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子君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分析
男 、旧 、新 的 涓 生 走 到 一 起 , 现 出无 畏 的 勇 气 和 坚 强 的 决 心 。她 发 出 其 实 她 根 本 不 懂 得 “ 女 平 等” “ 习惯 ” “ 女 性 ” 真 正 表 对 个 更 她 的“ 我是 我 自己 的 , 们 谁 也 没 有 干 涉 我 的权 利 f] 的 呼 涵 义 , “ 性 解 放” 是 茫 然 和 曲解 , 以 为 获得 自由 的爱 他 [1 1 ” 就 争 声 , 时 代 的强 音 , 向 旧世 界 挑 战 的宣 言 , 这 个 久 受 压 情 与 婚 姻 , 是 个 性 解 放 的 全 部 , 到 了 同居 的权 利就 获得 是 是 在
女 对待 爱 情 抑 的女 子 的 口号 中 , 们 听 到 了一 个 真 正 具 有 独 立 人 格 的 了 幸 福 。心 里 学 家 分 析 : 性 往 往 感 情 胜过 理 智 , 我
这 更 女 性 的强 烈 呼 声 , 犹 如 一 声 春 雷 , 示 出 新 的“ 国女 性 更 是 如 此 , 是 阻 碍 女 性 发 展 的 致 命 弱 点 , 何况 子君 头脑 它 预 中
是 导致 子 君人 生 悲 剧 的主 观 原 因 。
关 键 词 子君 ; 个性解放 ; 悲剧 ; 婚姻 生存权利
中图分类 号 : 0. I 7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09 13 (090-08-0 10- 0320)2 20 2
,她 两 子 君是 一 个 具 有 反 抗 精 神 , 终 被 旧 制 度 所 吞 噬 的 女 男 女 平 等 … … ” “ 总是 微 笑 着 点 头 , 眼 里 弥 漫 着稚 气 的 最
泪珠飘落萦心曲迷茫如雨蒙华屋——析《伤逝》主人公子君性格的弱点
泪珠飘落萦心曲迷茫如雨蒙华屋——析《伤逝》主人公子君性格的弱点李芳【摘要】鲁迅作品<伤逝>的主人公子君是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栖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但是盲目的爱显示的巨大的力量,随着旧势力的反扑、失业的打击、人性弱点的膨胀和性格缺陷的彰显而逐渐降低消散,并终于导致他们的家庭破裂.曾经相爱的两个人从此走向陌路,子君在父亲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向了坟墓,最后在无爱的人间痛苦地死去.她的爱情悲剧是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但是与其自身存在的性格弱点不无关系.【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10【总页数】2页(P190-191)【关键词】鲁迅;子君;弱点;悲剧【作者】李芳【作者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五四”后,随着古老中国向现代社会的演进,情爱文学这株古树绽开了崭新的花朵。
现代情爱文学理直气壮地高扬爱情的尊严和价值,以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男女平等互爱,成为新的爱的道德和婚姻的标准。
这时,推动情爱文学日趋成熟,显示深刻博大的思想力量和圆熟的艺术技巧的,无疑是鲁迅先生的《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描写了一对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并深刻地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原因。
涓生和子君在相爱过程中冲破了当时的重重障碍,成功地走到了一起。
子君是一个痴心的为爱而奋斗而牺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
“爱”,是支配她所有行动的内在因素,而且是最重要的因素。
为了爱,她能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地位低微、生活并不富裕的涓生走到了一起;为了爱,她不顾封建家庭的压迫,不顾社会的嘲笑和诽谤,在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中昂然而行,与并不富裕的涓生同居,并响亮地喊出了这样的心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这种为了爱而进行奋斗的勇气让人赞赏。
她这些行为,体现了新时代女性强烈的个性意识,具有了可贵的价值。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内容提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演绎了一出始则热恋同居,终则悲惨离异,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的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
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一、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很自然地毁灭了他们的“绿洲”。
二、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小说所揭示的是,在那要“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仅靠个人的奋斗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
同时,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因此,必须彻底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
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伤逝》是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彻底的悲剧,究其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他们爱情的绿洲。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是容不得真正的爱情的。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几千年来形成的虚伪、反动的封建“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浅谈子君悲剧原因
浅谈子君悲剧原因摘要:子君的悲剧命运是时代与人性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的自身因素与时代的社会因素融为了一体。
子君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跳不出历史与人性的束缚,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及其规律性;二是男性的自私狭隘;三是来自于女性自身的依附感。
关键词:子君;爱情;封建社会;个性解放;婚姻自由;自私;依附爱情《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但还没有完全脱尽旧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
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
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
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爱”,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镇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
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
可是为什么子君却以悲剧结局呢?我觉得首先造成子君悲剧的便是那个“吃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产物,终其一生不过是在“社会”这个圈子里兜转、逃不开“社会”的桎梏。
子君虽然在新思潮的背景下已经解放了思想,然而他们仍处于一个尚未解放的。
超越社会半步的是天才,超越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人类这个群体排异现象的又是特别悠久而顽固的,子君的所作所为自然只能得到社会的排斥与不认同。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几千年封建家庭的牢笼。
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樊篱、制度的残酷性和反动性,奠定了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社会的本质。
封建礼教是绝对不容许有悖“常纲”的事物出现,爱情也不例外。
在当时的婚姻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社会所不容的,甚至连亲人、朋友的认可都得不到。
在我们今天看来。
这个在世上一个小又小之的愿望,都不能得以现实。
《伤逝》中子君形象分析
《 伤逝》中子君形象分析
王 涛
(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 6 5 0 0 0 )
[ 摘 要]《 伤逝 作为鲁迅所写的唯一一篇的关于爱情的小说 ,成功展现 了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的困惑,真实刻画了新思想冲击下的知
识分 子形 象, 而作 为女 主人 公 的子君真 的如 涓生 回忆 那般 , 由勇敢 冲破 封 建制度 的新 女性 堕落 到麻木 不仁 的 大众 ,直 至 陨灭 。文本独 特地 “ 他者 ” 言语使 我们 不得 不怀疑 子君 形 象的真 实性 ,本篇借 助 涓生对 子君 的主观 定位 ,尽 可能地 挖掘 子君 的客观 形 象 ,还原 言语 隐蔽下 一 个真 实女 子的形 象。 [ 关键 词] 主观 定位 客 观 形 象 隐蔽 里 变得畏 缩 ,空洞 而再 也 没有存 在价 值 了 ,于 是涓 生不 止一 次地 想 象 到子 君 的死亡 。涓生 已完全 不需要 子君 了 ,子君 成 为他追 求新 生 活 的牵 绊 ,可想 而知 ,此 时子 君 的形 象是 多 么 的苍 白无 力 ,虚空 冰 冷 。由此看 出子 君 的外 在 形象 在涓 生眼里 不 断变化 和 涓生 内在变 化 息息相 关 。总体 说来 , “ 子君 作为 文本 中几乎 被 涓生 的声 音所遮 蔽 的人物 ,她 的存 在 与逝去 似乎 完全 掌控 于涓 生 的话 语 权利 之 内 ,按 照涓 生 的言说方 式 “ 骄傲 ”地 走 出来 ,又 “ 实在 变得 很怯懦 ” ,最 后 必然 地走 向路 的尽头 —— “ 连墓 碑也 没有 的坟 墓 ”。” _ 1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子君形象的客观分析
不 管子 君有 没有 接受 新思 想 ,有没 有反抗 性 和斗 争性 ,我 们还 是可 以看 出她 性格 中温 婉 ,坚贞 的传统 女性 特质 。无 论婚 前 ,婚后 还是 离 家之后 ,她 总是 默默 地和 涓生相 处 ,不 见喧 哗和争 吵 。婚前 静静 地微 笑聆 听 涓生 的高谈 论 阔 ,必要 的时候 还与 涓生精 神交 流 。 婚 后默 默地料 理家 务 ,尽量 使 涓生生 活地 更好 。婚姻 破 裂 ,她也是 带 着绝 望悄无 声 息地走 了 ,就连 死亡 也是 涓生 无意 间得 知 。默默 忍 受 和 奉 献 的传 统 女 子形 象 贯 穿 始终 ,就 连 子君 与 家 庭决 裂 ,勇 敢 地 投 向涓生 怀抱 这一行 为 ,也类 似 于古代 闺 中小姐 为 了争取 自己幸 福 ,弃 家和 书生 私奔 这样 的典 型爱情 故事 。 只是这 些 闺 中女 子没 有 喊出 “ 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因此小说不 管 是在 人物 构造 还是 故事 内容 上都 自觉 或不 自觉 的借鉴 了中 国古 典 小 说 的艺术 创作 传统 和经 验 。可 以说 ,在西方 话语 和小 说形 式 的遮 蔽 下 ,古 典文 学 的传统 依然 在发 展 潜行 。口 不 难看 出 ,作 为 “ 新女 性” 的子君 拥有 传统 女子 更 多性格 特征 。但 涓生认 为子 君 是接 受 了 新思想 的洗 礼 ,而后 在琐 碎生 活 中又逐 步迷 失 了 自己 ,以致思 想变 地虚 空无力 。他 不 能忍受 自己和子 君 的变化 。 当涓生感 到 子君 与大 众无 异 的时候 ,仿 佛 自己也 变得 与这些 思想 腐朽 麻木 的人 没有 什么 不 同 ,涓 生必 然会 对 自己和 子君感 到失 望和 厌恶 。可 是通 观全 篇 ,
讨论提纲:我看子君
先行者的宿命——《伤逝》中子君悲剧命运的分析xxx五四时期的爱情,多是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
解放,自由,听起来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伤逝》中的子君却在个性解放,追求婚姻自由之后悲惨地死去。
为什么一个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敢的青年女性最后会变得怯懦、软弱,最终却得到孤独死去的结局。
下面从三个层面对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
一、子君与涓生精神需求的差异当子君和涓生交往半年后面对家人的反对分明而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之时,涓生最先想到的不是子君对自己执着的爱,却是“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当涓生向子君示爱成功之后,子君整日“温习旧课”,对于当时的细节“什么都记得”,而涓生却说“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当时子君和涓生虽然彼此相爱,但他们最在乎的东西却是不同的。
对于子君来说,爱情几乎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是对涓生的爱让她与自己的家人决裂,让她有勇气私奔;可对于涓生来说,他爱的,与其说是子君,倒不如说是自己的某种理想,某种强加在子君身上的理想,或者说是子君身上的果敢、进步和与众不同。
靠着爱情的支撑,子君走出了封建家庭,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面前的这个男人,她渐渐回归传统女性角色,或者说,她根本不曾逃避这一角色,她的为爱勇敢,她的唯爱至上,决定了她不吝啬为爱情牺牲自己,她不再关注雪莱们,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阿随和小油鸡们。
与其说这是个人主体性的丧失,不如说子君一开始就不具备这种主体性,一开始就依附在涓生为她设计的爱情幻境中[1]。
在他们真的同居之后,子君的果敢、进步和与众不同逐渐被柴米油盐的市井生活所掩埋,涓生“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他的灵魂”,发现他爱的那个子君不见了,于是开始失望,开始迷茫。
对于这个以爱为生的女子,很快也发觉了————作者简介:xxx(1993- ),男,xxxx人,xx学院xx专业5班,201130161xxxx涓生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于是开始不安,变得越来越怯懦,原先的果敢也越来越丧失殆尽。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第一篇: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
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
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
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子君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摘要《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五四”时代背景下一个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新女性。
她既具备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意识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又习惯于受男权社会的控制以及对男权社会的依附。
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引起了子君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使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并使《伤逝》的悲剧成为必然。
关键词子君、变化、男权、控制、依附《伤逝》写于1925年10月,1926年8月首次收入北新书局初版的《彷徨》小说集中,它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惟一一篇反映“五四”后期青年知识分子爱情问题的小说,也是鲁迅先生许多小说中最扑朔迷离的一部。
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成一家。
鲁迅先生为《伤逝》这出爱情悲剧塑造的女主人公子君, 是“五四”时代背景下一个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她作为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具备了一定的反封建意识和个性解放意识。
在与同样是知识分子出身的男主人公——涓生交往的过程中,她勇敢地突破了社会、家庭和自我的束缚,果断地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和自主权利。
然而,在男权社会的围困下,子君本身的软弱性、传统性和思想觉悟的不彻底性使她不自觉地又走上了旧女性丧失自我,依附男权的老路。
最终,残酷的现实社会吞噬了子君的思想和灵魂,也吞噬了她年轻的生命。
从子君由恋爱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出发,我们可以将她的心理以及相应心理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分为懵懂、觉醒、麻木、恐慌四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之间偶有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部分,使得子君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更加真实、自然和丰满。
一、懵懂阶段;这一阶段的子君正值情窦初开之际,她的内心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
于是,这种心理上的灵动性外化成了形象上的轻盈和美好。
“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子君身上由内而外的生动就像是她带来的新叶一般,给人以枯木逢春的欣喜之感。
当然,作为一个无论从年龄上还是思想上都处于天真幼稚时期的女孩儿,子君的所见、所知、所感还不足以使她完全蜕化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新女性。
因此,在欣赏她的生动与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她身上流露出的羞涩与保守。
例如:涓生指给子君看雪莱的半身像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这令涓生也觉得“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总的来说,懵懂阶段的子君还徘徊在解放与保守之间,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新思想都有着接近的渴望和尝试的羞怯。
用小说中的话来描述此时的子君,那就是“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二、觉醒阶段;“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先生用一句分明的、坚定的、沉静的话语宣告了子君的自我解放,也宣告了沉睡数千年的中国女性的觉醒。
此时,小说女主人公子君所表现出的对自我、自主、自立的追求甚至比男主人公涓生还要透彻、坚强得多。
面对“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的窥探,子君可以“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面对家庭的阻挠,子君可以毫不畏惧地公然地和叔子闹开;面对路上时时遇到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子君可以“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她的这种骄傲、无畏和坦然,充分展现了新女性突破封建枷锁,获得独立自由后的精神魅力。
比如,在置办新家时:“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
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显然,此时的子君已经对自己在家庭、在社会中的定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她已经自觉地将自己和男性放在了对等的高度,要求和男性一样对家庭负有经济上的责任。
三、麻木阶段;与涓生同居于吉兆胡同后,子君逐渐进入到麻木不仁的阶段。
她先是快乐地沉浸在家务中并且胖了起来,随后是不快活地与小官太太暗斗而强颜欢笑,最后在鲁迅先生安排的“催化剂”(涓生的突然失业)的作用下迅速走向精神灭亡。
我们可以看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的外貌,与子君第一阶段的生动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算什么。
哼,我们干新的。
我们……。
”的怯懦之语,与子君第二阶段的勇敢宣言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
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可以说,这里的子君已经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原本的精神领地,对她来说世界只意味着吉兆胡同,意味着操持家务,意味着筹钱吃饭。
尽管涓生拣了一个机会,将道理暗示她,她也领会似的点头,但她的精神接受力已经与那些道理存在着巨大差距,对于道理“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四、恐慌阶段;涓生的半出走状态和超过子君的冷漠,终于引起了子君的犹疑,她在麻木之外又生出了一种新的情绪——恐慌。
从子君的处境看来,她已经失去了自己旧家庭庇护,如果再失去这个新家庭的依靠,恐怕就很难再在这个礼教的社会里生存下去了(她自杀的结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子君怀着极度恐慌的心情开始竭力自救,她“便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
与此同时,向来有些怯懦,有些虚伪的涓生也开始了勉强的挽救。
但正如涓生说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现在,子君和涓生的思想已经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子君有奋力追赶的愿望,但她缺少坚定有效的行动和更为优秀的精神导师(涓生本身存在着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陷)。
垂死挣扎没有为子君带来新生的希望。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看破这一点的涓生最终决定不负责任地放弃子君,而子君也不得不走向时代为她写好的悲剧结局。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中国女性在时代的感召下突破自我,寻求解放而又深陷精神困境的悲剧人生。
那么,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强加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自觉依附。
所谓的男权社会就是指以男权主义为主导的社会。
男权主义又称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将社会所注意的中心放在男性及其活动上。
《伤逝》中男权社会对子君强加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男性统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权威的位置都保留给男性。
鲁迅先生没有着重描写封建家庭对子君的控制和迫害,并不表示他在小说中对男性统治没有深刻的反映,因为这种统治性更多地表现在了吉兆胡同的小家庭里,表现在了男主人公涓生的身上。
我们不难发现,从热恋到同居,子君很少有说话的机会。
不同阶段的区别只在于,前两个阶段的子君不但听得认真,还能给涓生一些及时的反馈以体现他“教导”的效果,而后两个阶段的子君没有功夫听涓生高谈阔论,听了也是不懂的。
显然,涓生自以为是的“教导”方式使得子君的话语渐渐被遮蔽起来,这就是男性统治下温柔的话语暴力的最佳例证。
第二,男性认同——核心文化观念关于什么是好的、值得向往的、值得追求的或正常的,总是同男性和男性气质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剧中人兼叙述者,涓生不仅是自由恋爱与结婚的实践者(这一点和女子没什么不同),还是有资格为自由恋爱和结婚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所导致的种种结果提供最终解释的社会舆论的制造者【1】。
可以说,有关子君的种种都是在涓生的思维模式中发展出来的,涓生认为她是勇敢的、坚决的,她就是;涓生认为她变得冷漠了、怯懦了,她也就变了。
尽管这是事实,但我们发现,涓生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猜测和评价子君,却从来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过子君,也没有坚持帮助子君走出精神的困境,更没有试图让子君步入社会,成为真正的新女性。
除了归因于男权的控制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子君面对男权控制所表现出的顺服,或者说对男权社会的依附性。
中国古代女子讲究“三从四德”,其中的“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具体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2】。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可见,子君对男权社会的屈从和依附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渊源。
具体来说,《伤逝》中的子君分别在话语权、经济权和决定权上依附着男主人公涓生。
1、在探讨男性统治时已经提到了话语暴力的问题,其实子君之所以会丧失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她自己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懵懂阶段的子君一直是很好的听众,但这也说明她从来没有主动参与话题的意愿,而是宁可选择乖乖地听涓生侃侃而谈。
麻木阶段的子君就连听众也不会当,即使涓生几度主动关心她的心情,她也不肯袒露心声,只是自顾自地神色凄然。
例如:“奇怪。
——子君,你怎么今天这样儿了?”我忍不住问。
“什么?”她连看也不看我。
“你的脸色……。
”“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尽管子君对涓生遗弃阿随的事非常不满,但她始终保持了沉默,无论涓生怎么问都不肯开口。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子君选择的恰恰就是沉默下的灭亡之路。
2、经济权是女性自由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大多数情况下,丈夫须得谋生,赡养家庭……这就给丈夫一种无需有任何独特的法律特权的支配地位……”【3】子君作为一个没有嫁妆的闲居在家的妻子,自然只能依靠涓生过生活,因此在涓生失业时,她立刻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不安和忧虑中。
“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那算什么。
哼,我们干新的。
我们……。
’她说。
她的话没有说完;不知怎地,那声音在我听去却只是浮浮的;灯光也觉得格外黯淡。
”如果子君能够从一开始就想到出外谋生,能够在经济上获得足够的主动权,那么涓生也不会大言不惭地说:“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
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没有经济来源的子君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涓生的经济负担,因此在这个家庭里只能由子君来扮演被嫌弃以及舍弃的对象。
3、可以说,决定权是经济权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