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清新县龙颈镇南冲学校梁惠琼
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小学生的点滴语文知识主要是从词句中获得的。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呢?
一、善于结合语境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
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品味和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所说的“碰壁”,并不是把鼻子碰扁了,而是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碰壁”说明多次受到残酷迫害。

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中的“才”字,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意思是不同的。

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后一句话中的“才”字,却表示时间很短,突出地表现了战士们在邱少云同志精神的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

同一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

巩固课上,可以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再如《顶碗少年》中,“他是一个强者。

”这个句子含义深刻,必须结合有关的语句、段落乃至全文,用心体会这位少年在表演杂技节目时,是怎样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又是怎样顽强拼搏,最终取得成功的。

这样才能感悟到顶碗少年的确是一位强者。

二、合理运用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我们可以变换相应的内容,营造新的语言环境来比较、体味。

(一)换词比较
替换句子中的字词,把替换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能清晰地展示被换字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分寸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了一个“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学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出。

我们便问学生,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搁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

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

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

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又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中,“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我在指导理解时,这样引导学生:“把‘砸’换成‘扔’,好不好?”学生一比
较,纷纷说:“不好,因为‘砸’是带有用力的、狠狠的意思,用‘砸’能突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而用‘扔’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通过换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多进行替换字词的训练,对于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中最后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俩谁也舍不得谁。

(2)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和闰土依依不舍的心情。

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

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不舍”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和闰土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都急得哭了,感情非常真实,突出了“我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

如《猫》一课中有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我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
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三)增删比较
文章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如在教学《冬不拉》一课时,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指导理解“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一句时,让学生把“一座座、一道道、一片片、终于”等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这些词用得好,它写出王子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瞎熊出没的地方,表现出王子要除瞎熊的坚定的决心。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教学“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一句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我们走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毫不犹豫。

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四)前后比较
文章的变化主要指文章中文字的某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围绕同一主题引申演变的。

教学时,抓住这些变化比较分析,能更好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中心和主题。

例:《小珊迪》一文开头写小珊迪请求“我们”买他的火柴。

其中小珊迪的三次变化的语言最能表现他内心的感受。

抓住这三次语言进行比较剖析,能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珊迪饥寒交迫的困境。

1、找出珊迪的三次语言,读一读。

A、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B、“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C、“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2、找出三句话中描写珊迪语气的词,比一比。

学生细读比较,很快感受到小珊迪从“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变化。

第一次是“请”别人买,第二次是“请求”别人买,第三次是“乞求”别人买。

透过这些变化着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希望卖掉一盒火柴,用来换点吃的,缓冲一下饥饿对自己的折磨。

通过比较,突出了珊迪的可怜,唤起学生对他的同情,对剥削制度的痛恨。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

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总之,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

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