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合集下载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品词析句教学方法。

你想啊,文字就像那五彩斑斓的糖果,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味道和魅力。

品词析句呢,就是带着孩子们去仔细品味这些糖果的美妙之处。

就好比一个句子是一幅画,那些词语就是构成画的色彩和线条呀。

咱得让孩子们学会抓住那些关键的词语,就像抓住了画的灵魂一样。

比如说,“太阳公公笑了”,这简单的几个字,“笑了”就是那个能让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的词呀!要是没有这个词,那太阳公公不就成了个呆板的圆盘啦?品词析句也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呢!带着孩子们在文字的丛林里穿梭,寻找那些隐藏的宝藏。

一个看似普通的词语,可能蕴含着无尽的深意。

就像一个小小的钥匙,能打开一扇大大的智慧之门。

怎么教孩子们品词析句呢?咱可以先从最基础的开始呀。

让他们多读几遍句子,感受一下整体的氛围。

然后引导他们找出那些特别的词语,问问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个词有意思。

还可以让他们试着换个词,看看有啥不一样的效果。

这不就跟玩游戏似的,多有趣呀!比如说有个句子是“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歌”,那就可以让孩子们想想“欢快”这个词换成“快乐”或者“高兴”会怎么样。

一比较,他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欢快”所表达出的那种活泼灵动的感觉啦。

咱还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一些句子,用上特定的词语,看看他们能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想要的意思。

这就像是让他们自己去当画家,用词语来描绘出心中的画面。

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呀,就像是给孩子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能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更多的美好。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功夫,得慢慢来,就像培育花朵一样,要有耐心,有爱心。

想想看,当孩子们学会了品词析句,他们就能从那些普普通通的文字中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他们会惊叹:“哇,原来文字这么神奇呀!”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吗?这就像给了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让他们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品词析句教学方法,它可是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呀!让我们一起努力,带着孩子们在品词析句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

龙源期刊网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几点策略作者:徐丽丽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1期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当代小学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学生通过培养品词戏剧的能力,可以增长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过程,这项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过程终培养学生能力时存在的问题;其次,从两方面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次西剧的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以此供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词析句能力现状分析策略研究引言所谓品词析句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章篇目是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寓意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能够对文章中的优秀语句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当今时代,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民众整体的文学素养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文学能力教育要求越来越高。

品词析句能力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得他们在进行各个学科的考试时,能够充分快速地理解题意,并完成解答。

[1]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落实,教师们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对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明确、备课内容不详细等问题。

首先,从重视程度而言,部分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的成绩而言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学生的成绩实现上升,因此教师更愿意采取应试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愿意采取能力培养的形式,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力度,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既想要重视,却又碍于现状难以重视。

品词析句,让阅读充满“新鲜感”

品词析句,让阅读充满“新鲜感”

品词析句,让阅读充满“新鲜感”作者:王培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12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的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增进对整篇文本的认知与理解。

尤其对关键的字、词,过渡句,中心句,要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咀嚼,从而展开深度的探究。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阅读的“新鲜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文本,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能让阅读充满“新鲜感”。

在统编本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下面,笔者以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为例,试探讨如何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从而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一、自主浏览文本,畅谈阅读“新鲜感”要让阅读充满“新鲜感”,需要让学生先自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畅谈从哪些字词句中获得了“新鲜感”。

着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有学生在通读课文后认为树很高大,而学校却很小;有学生读后提出,对傣族有所了解,而对于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没有听说过。

看来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偏少,教师请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

有学生结合自己去云南旅游的体会,说曾去傣族聚居地游览过,还去过浙江省的景宁畲族自治县。

趁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学习热情,教师引入MV 《爱我中华》,让学生观看视频,从中认识不同的少数民族。

然后,提出问题,请学生说一说关于少数民族的感想。

有学生觉得少数民族的服装很艳丽;有学生觉得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

紧接着,教师请学生再谈一谈对该文的阅读体会。

有学生指着第3自然段的“……树枝不摇了,鸟而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说道:“作者为什么觉得小鸟、蝴蝶会听话?”有学生对第3自然段的“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不理解,说道:“孔雀、山狸,为什么不害怕孩子,还来看热闹?”有学生找到第4自然段,对“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提出疑问:“这个学校历史很悠久,条件很落后,不然怎么还会用敲铜钟当上下课铃声?”在对课文进行初读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这些感受中去发现“新鲜感”的词句。

小学语文品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小学语文品词句在阅读教学中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一、精读细品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个道理不假,一遍遍地读,能让学生逐渐加深印象,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如二年级上册《小英雄于连》一文中,“急中生智”一词,为什么急?导火线在咝咝地燃烧,干涸的沟里又窄又深没有水,没有长棍子,叫人来不及。

智,智谋,紧急时猛然想出办法。

用自己的尿浇灭了导火线的火花,救了全城的人,也救了国家。

一个词牵动一段话,表现出一个情景,表达一个中心。

学生会在短时间内捕捉到课文的精华和亮点,只要认真读两遍,结合课文仔细品析重点词义,即可理解课文内容。

因而,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

所以词句品析,在理解课文内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边读边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读文的精美和感悟词汇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语文2015·3教学研究·阅读·课堂透视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经济开发区小学(211200)李继霞[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07-046【背景】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

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

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

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品词析句“嚼”出真滋味

©I美的寻觅品词析句“嚼乃出真滋味◎强亚兵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只有弄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真切的感悟与体会,就离不开对句子的细心揣摩品味与体会。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品词析句的方法引领学生感悟文本,以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嚼出真滋味。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

一、聚焦一词,盘活全文在语文教材中,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时,从这些关键词句入手,引领学生品析,仔细揣摩隐藏在这些词语背后的深意。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在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呢?“偷枣”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为什么值得我暗暗钦佩呢?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钦佩”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从句子中感悟刺猬偷食之“偷”与小偷偷盗之“偷”有着显然的区别,在这儿贬为褒用,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现刺猬寻食时的机警与机智,这样的刺猬谁看到都会喜爱。

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偷”字就被作者赋予了特别的情感,学生也会在阅读中为刺猬的机警感到忍俊不禁,此时,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教学,简单明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印象深刻。

在语文教材中,鉴于一些关键词语与文本内容的密切联系,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新的突破口,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

在《带刺的朋友》一课中,教师就是抓住关键词语“钦佩”,让学生从刺猬偷食之机警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这样引领学生们品析句子,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又抓住了品析句子的有效突破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二、链接生活,真切体验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可以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嚼出文本语言的味道,获得真切的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教学感悟-品词析句悟写法

品词析句悟写法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的《如何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颇多!正如吴教授所言,“教学每篇课文,几乎都会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确如此。

而课堂上,我们往往止步于“通过品词品句,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追求的是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对照课标要求(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审视语文课堂,品词品句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

因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通过品词品句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词语写好句子,追求的是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体悟”。

吴教授的一番话醍醐灌顶,以《抗日英雄杨靖宇》为例,谈谈我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的教学尝试。

1、紧扣中心,勾画句段上课伊始,从课题入手,紧扣“抗日英雄”关键字眼,质疑而入:从哪些描写中看到他是一位英雄?自主勾画,尝试写下发现。

2、品词品句,比较鉴赏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杨靖宇是英雄?在交流环节,孩子们分享了勾画的句子。

有描写人物语言、动作与神态的。

没有止步于找到句子说发现,而是让孩子们通过比一比的方式,体会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如:杨靖宇挥动着两支匣子枪,左右开弓,边向敌人射击,边命令同志们向林子里撤。

通过减一减的方式,体会“挥动”“左右开弓”在表现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对比读一读,加深体验。

交流人物语言过程中,将杨靖宇的话放在一起比较。

如:杨靖宇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果断地说:“情况非常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我们不能无谓地死。

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

”杨靖宇深情地说。

抓住关键词“果断”与“深情”,探究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作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语言的诀窍。

3、总结方法,能力提升语言的魅力在于通过不同的侧重点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体会了细节在人物描写上的作用之后,相机出示练习进行实践。

回顾总结方法,提炼写作诀窍,并鼓励孩子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我正尝试着让“品词析句”由领悟其精神层面,向学习写作的实用层面转变,践行新课标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重心中去。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 ’



段话 , 表现 出一 个 情 景 , 达 一 个 中心 。学 表 ! 生 会 在 短 时 间 内捕 捉 到 课 文 的精 华 和 亮 点 ,只 要认

. J 真读 1 Ⅱ 兑l 两遍, 课文 结合 仔细品 析重点词义, -理解 即. 课 - ] -


文 内容 。 而 , 文 本 中 的 每 一个 字 、 因 对 每一 个 词 、 每一
法分析 . 文章 中心 归 纳 和 多 观 点 论 辩 选 考 此 类 文 章 具 有 很 强 的思 想 引 导 性 , 学 生 能 够 亲 近 自然 . 人 自然 . 利 于 培 养 良 让 融 有 好 的 修 养 和 情操 。 阅读 这 些 问题 的 时候 , 准 确 掌 握 答 题 的 方 应 法 和 技 巧 . 能 无 目的 地 乱 答 . 想 做 到符 合 高考 的要 求 . 须 不 要 必 在 平 时 的 训 练 中 多看 一 些 类 似 的 文 章 。 毕 淑 敏 的 文章 《 心 》 像 造 中, 如何 塑 造 青 年 人 美 好 的心 灵 ; 骥 才 的 文 章 《 阳 投 入 书 冯 夕 房 》 考 查 对 传 统 文化 的依 恋 , 实 是 引 导 中学 生 如 何 对 待 中华 , 其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问题 等 凡 是 高 考 选 考 的试 题 ,都 紧 紧 围绕 社 会 发展 的 主 流 思 想 . 有 着 积 极 向上 的精 神 价 值 取 向 . 选 作 品 必 须 是 能 够 紧 扣 时 代 所 的脉 搏 。 比如 , 考 阅 读 文 本 考 试所 选 的 文 章 . 萧 乾 的 《 大 高 有 伟 的人 格 内涵 》 作 品 能够 引 导学 生 树 立 积 极 的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池 莉 的 《 器 》 介 绍 的 是 祖 国 悠 久 的文 化 和 古 玩 知识 ; 凝 的 瓷 , 铁 《 亲》 母 ,阅读 理解 围绕 社 会 责 任 和 人 的奉 献 这 一 主题 来命 题 的 . 四道 试题 基 本 上 也 全 是 围绕 文 章 的 主 干 问 题 和 中 心 来 提 问. 几乎 每道 试 题 都 涉 及 了 文 章 的 主 旨思 想 阅 读 文 章 时 只 有 了解 了文 章 主 旨所 在 . 能 知 道 怎 么 来 回 答 所 以平 时 多 看 一 才 些 高 考 类 的 文 本 文 章 . 时 多 阅 读 理 解 此 类 文 章 . 高 考 阅 读 平 对 是 有很 大 帮 助 的 高 考语 文 阅读 试 题 不 管 选 考 何 种 文 本 形 式 . 归 只 是 形 式 终 而 已 , 章 只 是 一 个 载体 , 题 才 是关 键 。 文 试 高考 无 非 是 通 过 考 查

品词析句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点滴体会

品词析句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点滴体会

品词析句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点滴体会作者:陈勤来源:《新课程·上旬》2015年第12期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过这么一段话:“语文姓‘语’名‘文’,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首当其任。

……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

那么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品词析句。

正像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品词析句呢?品词析句的方法有哪些?要达到怎样的目的?一、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阅读教学中进行品词析句时,对于品析的对象应有所选择,要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品析文本中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的分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有品析价值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语句都非常优美,而且生动传神,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品味这些优美的词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小兴安岭自然的美,还感受到这种传神的词语所带来的语言美。

二、品词析句的方法品味词句的方法有很多,在面对不同的品析对象时,方法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包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关键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情感。

三、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要达到的效果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努力使学生明其义,品其味,悟其情,学其法。

明其义,是说要能理解它的意思,尤其是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词语。

如,《矛和盾的集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表演动作体会句中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这些词语的意思,呈现了发明家在紧张危急时刻想到了发明坦克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
手 法 及 叙 述 、 明 的 方 法 , 包 括 学 说 也
引导 学 生 的 : 读 了这 个 句 子 , “ 哪些 词 语 一 下 子 就 跳 入 了你 的 脑 海 中 . 你 给 留下 了 深刻 的印 象 ? 什 么 ? 学 生 不 为 ” 约 而 同 地 就会 抓 住 “ 绿 ‘ 青 ” 吹 吹 吹 “
词句 的方 法 等
当然 . 由于 年 级 和 文 本 的不 同 , 在 对 词 句 的 品 析 中不 可 能 处 处 都 同
时 收 到这 几 种 效 果 . 师在 教 学 时还 教
说 自 己的 独 特 理 解 . 把 这 种 感 悟 通 再 过 朗 读 表 现 出来 。这 样 , 生 就 知 道 学 如 何 抓 住 重 点 词 句 来 感 受 春 天 大 地 复 苏 .万 物 充 满 生机 和 活力 的特 点 。 思 考 的 目标 和 内 容 明确 . 生 在 理 解 学
些地 方 还 体 现 了小 英 的 这 种 心 理 ? ”
学 生 就 会 兴趣 盎 然 地 到 全 文 当 中 去
找。
这 一 做 法 . 是 以这 一 句 为 触 发 就 点 . 学 生 在 主 动 积极 的思 维 和 情 感 让
是要根据具 体情况对 品析 的预定 目
的作 适 当 调节
专 题研 究
品味 词 句 的方 法 很 多 . 面 对 不 在 同 的 品析 对 象 时 . 法 是 不 同 的 。阅 方 读教 学 中进 行 品 词 析 句 时 . 于 品 析 对


开 门见 山— — 让 学 生 在 问 题
力 向深 度 和 广 度方 面 探 究 。 二 、 妙 质疑 — — 让 学 生 在 思 维 巧
的 ” ?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

品词析句,锻炼语言真功夫汉语是世界上最深邃、最伟大的一种语言,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细心品味。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推敲就两三年,让人佩服。

叶圣陶先生说:“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词不离文,文不离词。

毫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一、换词比较,品悟真情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在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持续地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教学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意识。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

实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说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

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比照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比照,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水准得到逐步提升,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开国大典》是一片新闻通讯稿。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三十万人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件。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语文教学应注重品词析句 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文字,而每一篇课文必定有些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

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态度。

因此,从重点词句入手品析词句,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去解读文本。

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着眼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对教材中的某些字词的处理,来理解文意。

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想想作者的言外之意,想想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为教材中的某些字词恰好就是全文的文眼,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了课文的主旨。

如:学习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的《望江南》一词时,抓住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独”字,女主人公“孤独苦闷、又满怀希望之情”便会跃然纸上;而抓住“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皆”字就能体会主人公“望眼欲穿,失望惆怅”的情感。

又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把词人李清照后期生活的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悲痛再现无遗。

二、借助重点语句,进行拓展 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一些语句为依托,来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中《第一次真好》时,依托文章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中的“珍重”一词,就可结合课后练习“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进行拓展练习,把“珍重”一词的含义丰富化,最终可以拓展为“珍惜,慎重”,从而得出像“吸毒”“犯罪”等有的“第一次”我们必须慎重对待,不能尝试。

又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让学生依托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去分析“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然后分析鲁迅为什么如此来写等,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的拓展训练,为故事续写… 三、立足生疑句,展开讨论 教材中的某一个细节,往往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抓住它们进行深入讨论,会使语文学习变得别有一番情趣。

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例谈

点词成金别句匠心——语文教学中品词析句例谈
—笨需㈣臣 得看我们如何点亮它们了。
地名师在线
例:我们陆续跳在一只船上。一个 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 缓地 动了 ,向着 河中间 流去 。
—一 浙教 版第 十二册 第1 1 课《 鸟 的天堂》)
这 段话中 ,“ 陆续 ”和 “流 ”两 个词 用得尤为妙。首先用比较法,拿“继续” 与“陆续”比较,学生体会到了“用词要 恰当”。而“流”字的妙处则用换词的 方法体会,学生说出了“漂”——显得 小船行驶没有目的:又换成了“驶”—— 觉得动静太大、速度太快,与下文内容 不协调;再换成“挪”——显得船很笨 重、速度过于慢……经过分析与比较, 学生体会到用“流”字既能写出船行驶 速度的缓慢,又体会到“静”字,更隐含 了作 者和 朋友们 的那份 闲情逸 致— — 懂得 了“用词 要精妙” 。
例: 星期 天我 去看花 。进 了公 园 门,步步登山。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 极了。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 荫, 只见一 片红 云望不 到边际 。这 时 候,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 都挽 不住 游人 。大家 一口 气攀 到最 高 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
——( 浙教版第十二册第10课《花 潮》 )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
活”两个问题,让学生朗读;紧接着又
词便 是散落 在课 文中的 星星, 要让 它
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9- , 样。就怎么 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
让学 生进入 角色 再读… …步步 深入 , 学生 就能逐 渐体 会到这 个“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 有
们吸引学生的眼睛、浸润学生的心灵,
中,惊喜就藏在宇里行间,就看你的魔
蝶。 它们 是从 谁家来 的, 又飞 到谁 家
绍棠后,以。为什么~个大作家要这样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

品词析句,感悟真挚情感西港路小学刘琳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和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方法。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

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文本典范。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

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解词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词人的情感,体验渴望的语言。

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比如说,在《生命,生命》这一课中,师:学习第一个事例:飞蛾扑火,找出令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感觉飞蛾很勇敢。

师:如果将文中的“极力”改为“用力”,“跃动”改为“鼓动”好不好?为什么?生:原文中的词语好,我觉得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它不像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手,就干脆束手待毙!我觉得他还不如文章中的小飞蛾那般勇敢!至少搏一搏,小飞蛾却获得了生的希望。

品读词句,是感悟的有效策略。

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极力”和“用力”进行比较,“跃动”和“鼓动”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学生感悟到两组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组词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把握住了。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

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为了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教学中我把语文教材阅读文中贬义褒用、具有深刻含义、生动形象、体现主题等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体会。

下面以《山中访友》教学中的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这句中“弓着腰”的“弓”是什么意思?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弯着腰”的“弯”是什么意思?生:也是“使弯曲”的意思。

师:既然意思一样,我们把文中的“弓着腰”换成“弯着腰”来读一读?生1: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弯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谁再读原文中的这句?生2: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师:有区别吗?生:一样吧?不一样吧?……师:自己比较着读。

生:自己换着比较读。

师:体会到了吗?生:感觉有点不一样,可说不来。

师:我们举个事例,并演示来体会。

比如:“哥哥和妹妹刚从家出来,妹妹就不想走了,让哥哥背。

哥哥拗不过妹妹,但极不情愿,他会怎么做?”又比如:“哥哥看到妹妹累了,主动要背妹妹又会怎么做?”可以自己出座位,演示一下。

体会哪个用“弯”,哪个用“弓”,更合适?生:自己体会。

师:谁能说说并演示一下。

生:边演示边说:情愿的情况下,会“弓下腰”,让妹妹上背上;不情愿的情况下,会快速“弯下腰”,可能没好气地说:上吧!”师:所以说:“弓”是自觉自愿的;而“弯”是不情愿的。

师:文中为什么把老桥说成“弓着腰”?你再读文中这句话。

品词析句名师举例

品词析句名师举例

品词析句名师举例一、品词析句的重要性品词析句在语文学习中那可太重要啦,就像是寻宝游戏里的放大镜,能让我们把文章里的宝藏一个一个找出来。

咱就说那些大作家写的文章,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那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就像厨师做菜时精心挑选食材一样。

拿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那里面的词和句就特别值得品析。

比如说“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这个“排”字,哇塞,这个字可太妙了。

它不仅仅是说孔乙己拿出钱这个动作,还能体现出孔乙己当时那种又想显摆自己,又有点小心翼翼的复杂心理呢。

要是换成“拿”或者“掏”,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啦。

二、名师是如何品词析句的(一)从字词本身的含义入手1. 先看这个词的基本意思。

比如说“幽静”这个词,基本意思就是很安静。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它可就有不一样的味道了。

如果说“幽静的小巷”,就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仿佛这条小巷里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2. 再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

像“狡猾”和“聪明”,意思有点相近,但感情色彩可差太多了。

“狡猾”就带有一点贬义,形容人不老实,爱耍心眼;而“聪明”就是个褒义词,夸人脑子灵活呢。

(二)联系上下文1. 有时候一个词单独看可能很普通,但放在文章里就不一样了。

就像在背影里,朱自清描写父亲爬月台的那个“蹒跚”,这个词本身就是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但结合上下文,我们就能感受到父亲的年老体弱,还有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个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父爱的理解之门。

2. 还有句子也是这样。

有的句子单独看可能有点莫名其妙,但和前后文一联系,就像拼图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画面就清晰了。

(三)从修辞手法角度1. 要是句子里用了比喻,那就像是给这个句子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这个比喻把月亮的形状很形象地描述出来了,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到月亮的样子。

2. 拟人就更有趣了,把东西当成人来写。

像“春天的花朵在向我们招手”,花朵哪会招手呀,但这么一写,就把花朵写活了,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就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
清新县龙颈镇南冲学校梁惠琼
语文是以语言形式为教学内容的学科。

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一定要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

如果我们在阅读中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心品析,仔细揣摩,一定能在字里行间发现许多意外的收获。

小学生的点滴语文知识主要是从词句中获得的。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

有时候,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或词语展开阅读,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词句训练为核心,可以带动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句训练呢?
一、善于结合语境
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最美丽最灿烂的就是汉语,它以其深刻的富于变化的奇特魅力吸引着我们。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
它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一番挖掘、品味和揣摩,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所说的“碰壁”,并不是把鼻子碰扁了,而是暗示鲁迅受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几次“碰壁”说明多次受到残酷迫害。

从幽默的语言中透出鲁迅先生顽强斗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中的“才”字,与“从发起冲锋到结束,才二十分钟”中的“才”字,意思是不同的。

前一句话中的“才”字,表示烧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邱少云同志忍着烈火烧身的长时间痛苦,充分表现了他英勇顽强,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后一句话中的“才”字,却表示时间很短,突出地表现了战士们在邱少云同志精神的鼓舞下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

同一个“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时间长短不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情不同。

巩固课上,可以指导学生用“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各造一个句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才”的理解,体会到用词造句的妙处,增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再如《顶碗少年》中,“他是一个强者。

”这个句子含义深刻,必须结合有关的语句、段落乃至全文,用心体会这位少年在表演杂技节目时,是怎样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又是怎样顽强拼搏,最终取得成功的。

这样才能感悟到顶碗少年的确是一位强者。

二、合理运用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思想,在比较中理解词句无疑是一种好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我们可以变换相应的内容,营造新的语言环境来比较、体味。

(一)换词比较
替换句子中的字词,把替换后的句子与原句对比,能清晰地展示被换字词的作用和含义,使学生体会语言的分寸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了一个“堆”字,“堆”是什么意思?学生心里明白但嘴里说不出。

我们便问学生,把“堆”换成“摆”行不行,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搁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

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

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

通过这样一个“堆”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理解流程。

又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中,“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我在指导理解时,这样引导学生:“把‘砸’换成‘扔’,好不好?”学生一比
较,纷纷说:“不好,因为‘砸’是带有用力的、狠狠的意思,用‘砸’能突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而用‘扔’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通过换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多进行替换字词的训练,对于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无疑是有效的。

(二)换句比较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中最后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1)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俩谁也舍不得谁。

(2)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和闰土依依不舍的心情。

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

第2句中虽然没有出现“不舍”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和闰土在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都急得哭了,感情非常真实,突出了“我们”之间的情谊深厚。

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

如《猫》一课中有句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我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
别,明白了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三)增删比较
文章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生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

如在教学《冬不拉》一课时,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指导理解“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一句时,让学生把“一座座、一道道、一片片、终于”等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比较,能够体会到:这些词用得好,它写出王子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瞎熊出没的地方,表现出王子要除瞎熊的坚定的决心。

通过这样抓重点词删除比较,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知道:作者是运用这些词句去准确表达内容的。

还有一种是增加比较。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教学“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一句时,在句子上添词变成“我们走吧!”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体会出课文的句子用得好,因为能够表达出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毫不犹豫。

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四)前后比较
文章的变化主要指文章中文字的某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围绕同一主题引申演变的。

教学时,抓住这些变化比较分析,能更好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中心和主题。

例:《小珊迪》一文开头写小珊迪请求“我们”买他的火柴。

其中小珊迪的三次变化的语言最能表现他内心的感受。

抓住这三次语言进行比较剖析,能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珊迪饥寒交迫的困境。

1、找出珊迪的三次语言,读一读。

A、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B、“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C、“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2、找出三句话中描写珊迪语气的词,比一比。

学生细读比较,很快感受到小珊迪从“请——请求——乞求”的语气变化。

第一次是“请”别人买,第二次是“请求”别人买,第三次是“乞求”别人买。

透过这些变化着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小珊迪是多么希望卖掉一盒火柴,用来换点吃的,缓冲一下饥饿对自己的折磨。

通过比较,突出了珊迪的可怜,唤起学生对他的同情,对剥削制度的痛恨。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层。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词句教学的目标。

长期坚持训练,能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能使我们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总之,词句是文章的生命,重点词句更是点燃生命的火种。

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让我们用智慧带领孩子们去解读文本,使阅读教学走得更加博大和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