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火箭

合集下载

人类登上太空的历程

人类登上太空的历程
2009年7月15日(北京时间16日6时3分),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升空,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日本舱安装最后一个组件。
2009年8月,美国东部时间2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29日11时59分),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现”号搭载7名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数吨的补给和设备。此前,“发现”号的发射已三次被延迟。25日因为天气状况推迟,随后于26和28日两度推迟,主要原因是装有液体氢的燃料箱阀门出现问题。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飞船上载有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航天员,经过75小时50分钟的飞行后,进入环月轨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将左脚踏到月球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19分钟后,奥尔德林跟着也踏上了月球。他们在月面插上美国国旗,放置科学仪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共活动了2小时31分40秒。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怀特到舱外行走21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国发射“双子星座”6号飞船,飞船载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尔德上尉。飞船绕地球飞行16圈,历时25小时51分钟。此次飞行是与12月4日发射的“双子星座”7号交会,并保持近距离编队飞行,最近时约0.3米。这是美国载人飞船第一次空间交会飞行。
1962年8月11日,苏联发射载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东方”3号飞船上天。8月12日,苏联发射载有波波维奇中校的“东方”4号飞船上天。“东方”4号与“东方”3号首次在太空实现载人飞船的交会飞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从太空传回电视。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

世界火箭的发展史摘要:一、火箭的起源和发展二、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三、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四、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展望正文:火箭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

然而,现代火箭技术的发展始于20 世纪。

1957 年,前苏联成功地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标志着运载火箭作为航天运载工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入了火箭技术的研制和发展。

现代火箭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

例如,德国工程师布劳恩、原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和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运载工具的研制方面,最发达的国家包括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和印度。

这些国家在运载工具的发展初期,为了抢时间,几乎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即用导弹稍加改装,使其适应不同卫星的发射需要。

世界各国火箭技术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发展自己的火箭技术,以争夺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在寻求合作,共同推动火箭技术的发展。

例如,欧洲国家合作研制了阿丽亚娜火箭,美国与俄罗斯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展开合作。

火箭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目前,火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卫星发射、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领域。

火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火箭技术仍将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方面,新型火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不断涌现,为航天领域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火箭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人类在宇宙探索、太空旅游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航天科技的成就

航天科技的成就

航天科技的成就航天科技的成就自20世纪初以来,人类开始探索太空,航天科技也随之蓬勃发展。

航天科技可以分为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探测器探测、太空科学实验等几大类别。

下面将从类别分别介绍航天科技的成就。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指由人类制造并发射到地球轨道或其他天体轨道上用于探测天体、通信、导航等用途的人造物。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自此,人类制造的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展,目前已发射千余颗卫星。

卫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无数的便利。

它可以传输通讯、气象、卫星导航、遥感、科研等方面的数据,使得人类可以迅速获取信息,提高生产效率。

载人航天载人航天是指载有人员进行的航天活动。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航天。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成功实现了载人登月。

随后,苏美等国家也在航天领域实现了更多的里程碑,标志着载人航天已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为太空科学实验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也为人类未来在太空建设、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探测器探测探测器是指无人驾驶,携带各种仪器和设备,用于探测、观测外太空、行星、星系、星云等天体的飞行器。

人类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从探测器开始,通过它们可以获取大量的科学数据。

1962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探测器“马林四号”,并将它成功送到了火星表面。

1997年,美国发射了“卡西尼号”,对土星和其周围的卫星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实,每一次探测的背后,都有无数的人付出了无数的努力,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

太空科学实验太空科学实验指的是在太空环境下进行的各类科学实验,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奥秘。

例如,地球科学实验将对地球大气、水流、地貌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月球科学实验则将对月球表面、组成、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对于太空科学实验而言,航天科技的发展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太空环境和更高的实验效率,在方便人类科学探索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问答

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问答

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问答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问答航空航天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现代技术,涉及到许多的学科门类,它包括了航空和航天两个大的分支。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航天航空科普知识,希望大家喜欢!航天航空科普知识航天科普知识问答航天航空科普知识1、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为纪念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万户)。

3、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际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钱学森)。

4、世界上第一颗粒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5、人类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苏联)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国)人。

他首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7、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首次飞行时绕地球飞行了(一)圈,在太空飞行了(108分钟)。

8、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

9、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级所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10、我国在(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了远程火箭。

11、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2、(长征三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3、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

14、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的。

15、宇航员升空时乘坐的飞船舱段是(返回舱)。

16、人类用空间探测器进行地外探测的第一个天体目标是(月球)。

17、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的轨道高度距地球表面约为(36000)千米。

3578618、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顺行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其运行周期约为(18)小时。

19、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0、射程在(3000-8000千米)的导弹称为远程导弹。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

东方红一号是哪一年发射的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出轰鸣,“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广袤无垠的太空。

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时至今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许多天文爱好者还会拍摄这颗卫星经过祖国上空的照片。

这些照片所承载的,是一段刻骨铭心而历久弥新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已经有了很多的先进武器,这些武器严重刺激了盟国。

德国战败后,美国率先抢到他们的火箭专家,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

苏联迟到一步,可他们从古拉格(苏联政府的一个机构)召回了蹉跎数年的科罗廖夫,科罗廖夫是世界公认的航天学、火箭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传人。

1957年10月4日晚,在距离莫斯科2000多公里的秘密基地里,一枚R-7火箭在探照灯发出的耀眼光芒中升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

航天时代的序幕被彻底拉开。

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张钰哲和他的助手们很快建立了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研究室,并在全国多地建立观测站。

他们利用观测数据计算做出的轨道预报,比当时苏联提供的数据还要精准。

与此同时,钱学森、赵九章等学者也纷纷发表文章谈人造卫星的意义。

当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后,全国沸腾了。

中国科学院将此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任务,“581”小组成立。

然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造卫星计划几经波折被搁置。

其间,加加林第一次从太空俯视了地球,短短108分钟的飞行,再次震撼世界。

不过,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的“两弹一星”整体工程,依然在时代的洪流中稳步前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0月下旬,赵九章提交了一份几千字的建议书,再次说到中国的人造卫星计划。

1965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人造卫星计划,这个迟到了7年的计划代号为“651”。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

科罗廖夫——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明者科罗廖夫介绍中文名: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外文名: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别名: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国籍:苏联出生地:日托米尔出生日期:1907年1月12日逝世日期:1966年1月14日职业:科学家毕业院校: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校主要成就: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使前苏联长期在航天技术上领先于美国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俄语:Сергей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ёв,乌克兰语:Сергій Павлович Корольов,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前苏联宇航事业的伟大设计师与组织者,第一枚射程超过8000公里的洲际火箭(弹道导弹)的设计者,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者、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设计师。

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

因生父早逝,家境贫寒,他没能进入正规中学学习,而是靠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

1924年,科罗廖夫进入基辅工学院航空动力系学习,1926年转入著名的莫斯科鲍曼高等技术学院,成为飞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的学生。

1929年,他在卡卢加见到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后,研究兴趣由飞机制造转向了航天火箭。

1937年开始,在“大清洗”中,科罗廖夫因莫须有的阴谋颠覆罪遭到指控,被判十年徒刑,押解到西伯利亚罚做苦役。

1944年,科罗廖夫被提前释放。

1957年8月3日前苏联首枚洲际弹道导弹P-7试飞成功。

当年的10月4日,使前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通过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成为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重要标志。

1965年底,由于长年不知疲倦地辛劳工作和近10年牢狱之灾的折磨,科罗廖夫不幸病倒了,次年1月14日与世长辞,终年59岁。

作为应用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入了人类进步的史册。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1.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

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

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

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

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

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

间歇时间与此相同。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号人造卫星。

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

发射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

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

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

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

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

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精选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航天小知识手抄报资料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2.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5.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6.第一个登陆太空的人是: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7.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8.第一个在太空中太空行走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9.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10.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11.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图片及资料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图片及资料科技名人名言手抄报资料●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爱因斯坦●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 ——温伯格●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斯宾塞●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 ——高尔基●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 ——伽利略●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 ——布鲁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达尔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 ——霍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斯宾塞●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契诃夫●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 ——约里奥·居里●科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 ——高尔基●科学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 ——乌纳穆诺●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 ——亚当·斯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科学都是对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观察.所谓先见之明,是对即将出现的事物的认识,而这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达·芬奇●所谓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在内,都是有关时代的函数,所有科学连同它的理想和成就统统都是如此. ——穆尔●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斯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书本要服从科学,而不是相反. ——培根●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居里夫人●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朱兆良●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一向比较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 ——卢嘉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看来大胆还是必要的,当然大胆要建筑在扎实工作基础上. ——赵金科●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 ——王竹溪●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 ——培根●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 ——卡尔·波普尔●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胡适●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朱冼●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 ——王方定●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的色彩. ——谈家桢●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斯宾塞●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 ——勃郎宁●科学本身就有诗意. ——斯宾塞●任何科学的结论都不该看成是永恒不变的. ——邓拓●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华罗庚●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圣西门●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斯宾塞●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高尔基●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 ——徐特立●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周培源●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雨果●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 ——一●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 ——陈佳洱●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霍姆斯●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默生●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 ——卡尔·波普尔●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 ——郭沫若●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钱三强●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钱三强●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仅仅依靠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 ——何家栋●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 ——王安忆。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

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

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

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

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

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火箭技术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

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国。

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

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

航天小常识

航天小常识

航天小知识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2.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5.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6.第一个登陆太空的人是: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7.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8.第一个在太空中太空行走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9.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10.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11.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

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中会有成果的。

2.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3.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4.高等学校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应该强调学好基础课程。

5.学无止境6.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7.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

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1.身体健康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至少跑步两英里(约3.2公里),骑自行车15分钟,50米的泳道游五个来回,不间断地举重15分钟。

2.团队合作学会和他人相处。

太空船空间很小,你必须知道怎样和其他机组人员在一起生活。

3.外语水平懂基本的俄语。

但是这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曾经在02年花费巨资搭载俄罗斯太空飞船进行太空旅游的南非富翁马克-沙特沃思曾经表示,每天四个小时的俄语课程就像给大脑动手术还不上麻醉药。

航天史)

航天史)

世界航天史1883年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使用火箭发射太空船的伟大构想. 1926年3月16日美国科学家哥达德制造的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试飞成功,飞行时间2.6秒.1934年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把液体燃料火箭A2号发射到两公里的高度. 1942年10月3日德国的V2液体燃料火箭在佩内明德试验场发射成功,是世界第一枚导弹的原型.1957年6月苏联成功地发射重80吨,射程达八千公里,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T3号.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波尼克1号",标致航天时代的开始.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其第一颗卫星"探险家1号",发现了范亚伦辐射带.1960年7月29日美国太空总署发布人类登陆月球的"阿波罗计划".1961年2月16日美国用世界上第一具固体燃料四级运载火箭发射"探险家9号"成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的"东方一号"发射成功,环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这是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965年11月26日法国第一枚人造卫星A-1升空.1969年1月15日苏联飞船"联盟4号"和"联盟5号"完成世界上首次载人飞船的相互对接.1969年7月16日美国用"土星5"运载火箭发射"阿波罗11号"成功;20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踏上月球.1970年2月11日日本在内之浦发射其第一枚卫星"大隅号"成功.1970年4月21日中国在酒泉用"长征1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1972年12月7日美国"阿波罗17号"成功登陆月球,这是"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任务.1977年9月5日美国发射了星际探测飞船"航海家1号".1979年12月24日欧洲空间局从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阿里安运载火箭.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成功发射,并于14日乎安返回地球.1999年11月20日中国在酒泉发射成功"神州1号"无人飞船,绕地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历史人物:1.齐奥尔科夫斯基:俄罗斯人,世界上第1个提出用运载火箭发射飞船的构想,并提出了相关理论.被誉为"宇航之父".2.哥达德:美国人,发表有关月球火箭研究成果,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被誉为"液体火箭之父".3.冯.布劳恩:德国人,后入美国籍.是V-2导弹总设计师,后来设计了将美国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红石"火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总设计师,世界最杰出的火箭专家.4.科罗廖夫:苏联最负盛名的航天专家,苏联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世界上第1颗卫星和第1艘飞船的总设计师世界载人航天历史: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神州7号

神州7号

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满足载人航天要求的大推力长征二号F运载火 运载火箭系统 箭,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方面改进设计,控制系统采用冗余技术, 增加了故障检测、逃逸救生等功能,增加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
长征2F火箭整装待发 长征2F火箭整流罩
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 神舟” 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神舟”载人飞船采用 主要任务是研制 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 可自主飞行7天 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 人,可自主飞行 天, 具有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功能, 具有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功能,可与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停靠 飞行半年。 飞行半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2008年 2008年9月25日(酒泉) 25日 酒泉)
翟志刚 刘伯明 景海鹏
历时68小时 分钟 出仓活动持续25分 秒 历时 小时27分钟,出仓活动持续 分23秒 小时 分钟,
“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
“我是第一个从外星到达地球的人” 我是第一个从外星到达地球的人”
-----奥尔德林 -----奥尔德林
神舟七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首次重 要飞行。这次飞行对于我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
俯瞰家园, 俯瞰家园, 同一地球村, 同一地球村, 横望日月, 横望日月, 同一太空城, 同一太空城, 三马飞天, 三马飞天, 同祝愿。 同祝愿。 天地连接, 天地连接, 一家人。 一家人。
中国航天试验的发展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神舟”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 航天试验飞船“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

哪些国家有独立发射卫星火箭的能力?各个火箭卫星系列的名称?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俄、美、法、日、中、英、印度和以色列。

1、苏联: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向宇宙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

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

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

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

“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2、美国:把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太空飞行的,是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

1958年1月31日,布劳恩用丘比特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开辟了美国征服太空的新纪元。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24日
1970年4月24日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
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
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

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
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卫星事业正蓬勃发展。

遥感卫星
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
成功。

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
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
星事业的道路。

航天科普宣传稿内容

航天科普宣传稿内容

航天科普宣传稿内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26年3月16日有着“火箭技术之父”称号的罗伯特•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宇航员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发射,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原苏联境内。

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3年6月16日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的“东方-6”号航天飞船飞向太空。

使她成为世界第一女宇航员。

她一共飞行了70小时40分钟49秒,绕地48圈。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列昂诺夫两名宇航员的上升2号飞船。

飞行中,列昂诺夫首次走出座舱,进入太空,离飞船5米,在船外活动12分钟,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

这是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第一次在太空实施飞船对接 1966年3月17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考特驾驶着双子星座8号与阿金纳号宇宙飞船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太空对接。

之后不久,由于飞船损伤系统突然失灵,宇航员们不得不进行紧急着陆处理。

世界上第一位遇难的航天员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第一次踏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尼尔•阿姆斯特朗同艾得温•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当天下午10时56分他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 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探索航天科技的新篇章

探索航天科技的新篇章

发展阶段:1970年美国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航天技术逐渐成 熟
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各国 纷纷开展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 等创新性航天活动
1961年美国发射第一 艘载人飞船
1970年苏联发射第一 颗空间站
1998年国际空间站开 始建设
2020年中国嫦娥五号 成功返回地球,带回月
球样品
2012年美国火星探测 器好奇号成功着陆
汇报人:XX
航天科技的起源: 古代天文学和占 星术
航天科技的发展: 从火箭的发明到 卫星的诞生
航天科技的里程 碑:苏联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 美国登月成功
航天科技的未来: 太空旅行、星际 探索、太空殖民 等
初期阶段:1957年苏联发射第 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 的开始
探索阶段:1961年美国发射第 一艘载人飞船,人类开始进入太 空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起 步,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

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 程,开始研制载人飞船和
运载火箭
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开始建设空间
实验室
2020年,发射天问一号火 星探测器,开启中国深空
探测新篇章
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03年,成功发射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实现中国人
成本高昂。
风险因素:航天活动存在 一定风险,如航天器故障、 火箭发射失败等,可能导 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际竞争:航天科技领域 竞争激烈,各国都在积极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以
抢占市场份额。
卫星通信:提高通信效率, 实现全球覆盖
太空探索:探索宇宙的奥秘, 寻找外星生命
太空旅游:开发太空旅游项 目,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