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16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
2020年 中医执医考试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即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主观异常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体征。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祈、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
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2.气的概念人体内很强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型题{{/B}}(总题数:45,分数:90.00)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A.体表∙ B.分肉之间∙ C.四肢∙ D.躯干∙ E.头面(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手足三阳经交于∙ A.手∙ B.足∙ C.头∙ D.腹∙ E.胸(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
4.手厥阴经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
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5.足少阳胆经分布在∙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外侧前缘∙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中线∙ E.下肢外侧后缘(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两经交又后,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2024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2024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分为两个部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以下内容:中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针灸学、推拿按摩学、中医养生保健学等。
中医临床实践能力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1.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病论治等。
2.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技巧、中医治疗效果评价等。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有所变化,考生需及时关注相关公告,以确保自己掌握最新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一、考试概述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药行业的重要考试之一,旨在评估考生是否具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本大纲旨在规范考试内容和要求,确保考生能够全面准备并顺利通过考试。
二、考试科目1. 中医基础理论该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包括中医基本概念、经络学、脏腑学、病因病机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2. 中医临床综合中医临床综合科目考察考生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能力和知识,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3. 中药学中药学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掌握情况,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物学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中药进行临床应用。
4. 中医药文化基础该科目考察考生对中医药文化基础的了解情况,包括中医历史文化、中医名家经典、中医养生保健等。
考生需要理解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并能够将中医药文化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考试形式与要求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进行,将考察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试题形式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考试时间根据不同科目而定,但总体时长不超过6小时。
考试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具备准确辨证能力和科学诊疗能力。
同时,对中医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四、考试评分与合格标准考试按科目分别评分,总分满分为100分。
每个科目的具体评分标准将根据考试情况和命题要求而定。
合格标准为总分60分及以上,并且各科目分数不低于60分。
五、考试准备与备考建议1. 全面复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2. 熟悉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疾病诊疗流程和方法;3. 注重中药学科目的学习,了解中药的基本特性和应用场景;4. 关注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经典著作;5. 多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命题风格;6.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掌握时间管理技巧,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中西医结合)2020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A.阴阳学说B.五行学说C.脏腑经络D.分子生物学(注:分子生物学不属于中医基础理论)2.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的主要观察内容不包括:A.神色B.形态C.舌象D.脉象(注:脉象主要通过切诊获取)3.中药学中,药物的四气指的是药物的:A.酸、苦、甘、辛B.寒、热、温、凉C.升、降、浮、沉D.散、收、补、泻4.方剂学中的“八法”不包括:A.汗法B.吐法C.消法D.化疗法(注:化疗法是现代医学概念,不属于中医方剂学八法)5.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关于中医经典理论的考查,以下哪项不是重点?A.黄帝内经B.伤寒论C.西医解剖学D.温病学6.中医临床中,下列哪项疾病不属于中医内科学的范畴?A.感冒B.哮喘C.骨折(注:骨折属于中医伤科学范畴)D.心悸7.西医综合考试中,诊断学基础部分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症状学B.体格检查C.病历书写D.分子生物学实验(注:此内容偏向基础医学研究,非诊断学基础)8.医学人文部分,关于医学伦理学的考查,以下哪项不是重点?A.医患关系B.医疗保密C.医学实验伦理D.股票投资道德(注:与医学伦理学无关)9.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关于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考查,以下哪项不是常见内容?A.月经不调B.妊娠期高血压C.外科手术技巧(注:外科手术技巧更偏向于西医外科学)D.产后护理10.在实践技能考试中,中医基本操作部分不包括以下哪项技能?A.中医四诊B.针灸技术C.外科手术缝合(注:此技能属于西医外科基本操作)D.拔罐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
2.中医诊断学:包括中医四诊法,脉诊,舌诊,面诊等。
3.中医治疗学:包括中药药物学,针灸学,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二、考试方式
1、笔试部分
a、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
b、填空题:填写完整的诊治方案或中药方剂等
c、简答题:对于某个疾病或症状进行详细解答
d、论述题:对于学科内某个理论或实践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2、技能操作部分
采用模拟病例、临床操作、诊断与治疗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
三、考试标准
1、笔试部分
总分为100分,分值和题型不固定,考试成绩通过积分计算得分。
2、技能操作部分
考试以实操技能和规程操作为主,通过实践操作考核。
考试标准按照技能考核规程和卫生部门考核标准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满分得分率为70分以上。
四、合格标准
1、笔试部分
总分为100分,合格标准为60分以上,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技能操作考核。
2、技能操作部分
总分为100分,满分得分率为70分以上,两部分均合格后方可取得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合格证,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门注册。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专科教材: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概述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执业医师考试复习-2020执医新旧大纲对比-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助理医师)

2020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新旧大纲对比)特别提示:增加、删除及不变部分均以颜色标注为增加部分为删除部分黑色为不变部分单元名称细目名称考点名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的内容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概念精的概念气的概念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的运动与变化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含义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藏象学说藏象学说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分类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小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奇恒之腑脑脑的生理功能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女子胞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神精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的概念人体之精的功能人体之精的分类气人体之气的概念人体之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人体之气的功能人体之气的分类神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神的生成人体之神的分类人体之神的作用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经络经络学说概述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体质体质的概念和构成体质的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特点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因病机体质与诊治体质与养生病因六淫六淫的概念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 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疠气疠气的概念疠气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过度安逸痰饮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形成痰饮的致病特点瘀血瘀血的概念瘀血的形成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基础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与发病体质与发病精神状态与发病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复发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阴阳转化精、气、血失常精的失常气的失常血的失常精、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内生“五邪“内生“五邪“的概念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疾病传变疾病传变的形式病性转化防治原则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则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
2020年中医执业考试大纲

2020年中医执业考试大纲详解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在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确保中医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我国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中医执业资格考试。
本文将以2020年的中医执业考试大纲为主题,详细解析其内容和要求。
二、考试大纲概览
2020年的中医执业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
3. 中药学
4. 方剂学
5. 针灸学
6. 推拿学
7. 医古文
三、考试大纲详细解析
1. 中医基础理论: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础知识。
2. 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以及对临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 中药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等的了解,以及对中药配伍原理的掌握。
4. 方剂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等方面的理解。
5. 针灸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针灸的基本理论、常用穴位和操作技术的掌握。
6. 推拿学: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推拿的基本理论、常用手法和治疗方法的掌握。
7. 医古文: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古代医学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四、结语
总的来说,2020年的中医执业考试大纲全面涵盖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旨在检验考生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能力。
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根据大纲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准备,以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状医执业医师(师承与确有专长)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辨证论治的概念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概念
2.事物的阴阳属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转化
4.阴阳的平衡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概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的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五行相乘与相侮第四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
要点: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运动与气化
4.气的功能
细目二血
要点:
1.血的生成
2.血的运行
细目三津液
要点: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代谢。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全册复习提纲(精华版)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学基础》大纲

二、十二经脉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第十单元
经络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循行和功能特点
三、奇经八脉
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
点和基本功能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机能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
2.辨证论治
1.精的概念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2.气的概念
3.精气的概念
第二单元
2.五行制化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0.脾与肾的关系
单元
细目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第六单元
五脏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中医医基础理论医论五、病因(四)饮食失宜 3.饮食偏嗜 1(五)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 12.过度安逸 1(六)痰饮1.痰饮的形成 12.痰饮的致病特点 1(七)瘀血1.瘀血的形成 12.瘀血的致病特点 13.瘀血的病证特点 1(八)先天因素1.胎弱 12.胎毒 1六、发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 12.体质与发病 13.精神状态与发病 1(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 12.徐发 13.伏发 14.继发 15.复发 16.合病与并病 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二、阳明病辨证论治(一)阳明病本证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1 (二)阳明病变证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1三、少阳病辨证论治(一)少阳病本证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1 (二)少阳病兼变证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1四、太阴病辨证论治太阴腹痛证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1五、少阴病辨证论治(一)少阴病本证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1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1 (二)少阴兼变证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2.疑似证(四逆散证) 1六、厥阴病辨证论治厥阴病本证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1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1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1七、霍乱病辨证论治霍乱病辨治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1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瘥后劳复证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1金匮要略一痉湿暍病篇(一)痉病证治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1(二)湿病证治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1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 1二、中风历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1四、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一)中药的配伍1.配伍的意义 12.配伍的内容 1(二)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 12.妊娠用药禁忌 13.证候用药禁忌 1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1五、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一)剂量确定剂量的因素 1 (二)用法1.特殊煎法 12.服药法 1六、解表药(一)概述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2.解表药的功效 13.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4.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解表药的功效 17.各类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1 (二)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 (三)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1(二)利水消肿药葫芦、香加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三)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四)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十二、温里药(一)概述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 12.温里药的功效 13.温里药的适应范围 14.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十三、理气药(一)概述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 12.理气药的功效 13.理气药的适应范围 14.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大腹皮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1十八、化痰止咳平喘药(一)概述3.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4.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功效 17.各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范围 1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 (三)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海蛤壳、浮海石、瓦楞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 (四)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十九、安神药(一)概述1.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2.安神药的功效 13.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4.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5.各类安神药的性能特点 16.各类安神药的功效 17.各类安神药的适应范围 1二十六、拔毒化腐生肌药(一)概述1.拔毒化腐生肌药的性能特点 12.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功效 13.拔毒化腐生肌药的适应范围 14.拔毒化腐生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二)具体药物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的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药物功用异同点1方剂学一、概述(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2.常用治法 1(二)方刑的组成与1.方剂配伍的目的 12.方剂的组方原则 13.方剂的变化形式 1(三)常用剂型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1 二、解表剂(一)概述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 1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二)辛温解表1.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麻黄汤的鉴别应用12.九味羌活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小青龙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4.香苏散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5.正柴胡饮的组方原理 1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桑菊饮的鉴别应用1(三)祛暑利湿1.六一散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2.桂苓甘露饮的组方原理 1 (四)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1七、温里剂(一)概述1.温里剂的适用范围 12.温里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温中祛寒1.理中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小建中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理中丸的鉴别应用13.吴茱萸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理中丸、左金丸的鉴别应用1 (三)回阳救逆1.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参附汤的鉴别应用12.回阳救急汤的组方原理 1 (四)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当归四逆汤的鉴别应用13.阳和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仙方活命饮的鉴别应用1八、补益剂(一)概述1.补益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2.补益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补气1.四君子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四君子汤的鉴1方剂学八、补益剂(二)补气3.补中益气汤的组方原理 14.生脉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竹叶石膏汤的鉴别应用15.玉屏风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桂枝汤的鉴别应用16.完带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参苓白术散的鉴别应用1 (三)补血1.四物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当归补血汤的组方原理 13.归脾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 1(四)气血双补1.炙甘草汤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生脉散的鉴别应用12.八珍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的鉴别应用13.泰山磐石散的组方原理 1(五)补阴1.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大补阴丸的组方原理、加减化裁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13. 一贯煎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逍遥散的鉴别应用 14.左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六味地黄丸的鉴别应用1 (六)补阳1.肾气丸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2.右归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肾气丸的鉴别应用 14.橘皮竹茹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丁香柿蒂汤的鉴别应用1十三、理血剂(一)概述1.理血剂的适用范围及配伍规律 12.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二)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下瘀血汤的鉴别应用12.血府逐瘀汤的组方原理及加减化裁 13.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原理 14.复元活血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血府逐瘀汤的鉴别应用15.七厘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活络效灵丹的鉴别应用16.温经汤的组方原理 17.生化汤的组方原理及其与温经汤的鉴别应用 18.失笑散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金铃子散的鉴别应用19.桂枝茯苓丸的组方原理及其与鳖甲煎丸的鉴别应用1 (三)止血1.十灰散的组方原理 12.咳血方的组方原理 13.小蓟饮子的组方原理及其与导赤散的鉴别应用14槐花散的组方原理 1注:1.组方原理指据证审机、立法遣药、合理配伍的逻辑联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医学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哲学、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等。
2. 中药学: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配伍禁忌等。
3. 针灸推拿学: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定位与操作、常见病症的针灸推拿治疗方法等。
4. 中医内科学:包括内科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常用方剂和药物等。
5. 中医外科学:包括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护理等。
6. 中医妇科学:包括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科护理等。
7. 中医儿科学:包括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预防保健等。
8. 中医眼科学:包括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验光配镜等。
9. 中医耳鼻喉科学:包括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听力康复等。
10. 中医皮肤科学:包括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皮肤病的预防保健等。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大纲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是指导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考试的内容、范围、难度和要求,对于考生备考和复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致的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简史。
2.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脏腑经络学说的基本知识。
4. 病因病机理论的基本知识。
二、中医诊断学:
1。
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中医证候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3. 中医病名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4. 中医诊断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三、中医治疗学:
1. 中药的基本知识和药性理论。
2. 方剂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原则。
3. 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4. 食疗养生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原则。
5. 中医保健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四、中医临床学:
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2.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3.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4. 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5. 中医五官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的诊疗方法。
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大纲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发布的正式文件为准。
2020中医执业医师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中医执业医师试题及答案解析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阴阳五行与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正确答案】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2)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ACDE 错,B正确。
2.病机的外在表现是:()A.症状B.证候【正确答案】C.疾病D.脉象E.舌苔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的知识点。
(2)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ACDE错误,B正确。
3.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
此属于:()A.因人制宜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正确答案】D.审因论治E.虚则补之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知识点。
(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ABDE错,C正确。
4.构成宇宙本原的是:()A.精气【正确答案】B.营气C.宗气D.卫气E.元气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精气学说-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
(2)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A对);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B错);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C错);卫气,运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D错);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E错)。
5.言脏腑之阴阳,脾为:()A.阴中之阳B.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正确答案】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答案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阴阳学说-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点
要点:
1.整体观点的概念
2.整体观点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点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的消长
6.阴阳的转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11.肾与命门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第七单元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
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细目二: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神
要点: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要点: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影响体质的因素
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第十二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宣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第十三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6.复发
第十四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2.病性转化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
5.调整阴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7.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要点:
1.养生的原则
2.养生的方法
细目二:生命的寿夭
要点:
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