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产经思考题--最终版

产经思考题--最终版

第一章导论1.你是否同意“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看法?为什么?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其后他在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

1932年,贝利和米恩斯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与私有财产》,详尽分析了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并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从而造成经济力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这一理论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互相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生存的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

上世纪30年代,以Mason、Bain、Scherer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建立了SCP 分析范式,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三个部分组成,产业组织理论真正形成理论体系,但哈佛学派强调经验研究,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缺乏理论基础和系统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1)芝加哥学派代表:施蒂格勒(G.J.Stigler)、德姆塞兹(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ener)观点: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反对政府干预。

(2)可竞争市场理论代表:鲍威尔(Baumol)、潘扎尔(Panzar)、威利格(Willig)观点: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为中心,推导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

产业经济学导论

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产业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对象与方法教学重点:掌握课程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第一讲、产业经济学导论z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z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z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z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z五、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z六、学习要求与学科准备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z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z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z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的多种定义z产业经济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呢?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z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

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

z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获诺奖的公告中则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

z阿宁德亚·森(Anindya Sen,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卡布尔主编P1)z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

一、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的多种定义产业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用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作者:熊永燚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为国家做宣传,从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的推动下,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然而,我国对于产业经济学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所以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不够完善。

而且,产业经济学一般应用于实际产业经济问题分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影响,这为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发展一、引言1.研究的背景。

产业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并且是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诠释。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产业经济学理论流派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学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流派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规律,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条件。

然而,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无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相比,所以这就需要我国经济学家能够不断发展研究,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进步。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进一步找出适应现在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并且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支学科,探讨出以公有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形成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经济学理论。

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学深入探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经济学理论的一大突破。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领域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各领域中定型较晚的部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产业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数据获取与处理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 获取和处理高质量数据变得越来越困难。
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经济学需要不断 更新和完善理论框架,以适应新的经
济环境。
理论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理论模型在解释和预测产业经济现象 时,需要更多的实证数据和实际应用 案例来验证。
产业经济学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产业经济学探讨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经 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产业经济学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产业结构优 化提供理论支持。
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条件,为制定 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提供依据。
05
产业经济学的挑战与前景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评估其对产业结 构和企业行为的影响是关键问题。
公共政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以及政策对产 业发展的影响机制是重要研究方向。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 局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企业间 的竞争与合作、市场结构、企业规模与绩效等;产业结构 则关注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的演化、产业的关 联、产业的竞争优势等;产业布局研究产业的地理分布, 包括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区域经济的发展等;产业政策则 探讨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来干预和调节产业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产业经济学对于理解产业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现代产业组织》,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后作业
简答:
1、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最小有效规模?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3、按照科斯的观点,回答什么是企业。
论述:
1、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三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
一、西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二)现代企业理论
二、东方观点:什么是企业
(一)东方人本主义企业理论
(二)东方企业的特点
三、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企业的地位
(二)企业的作用
第二节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
一、产业的内涵
(一)产业的含义
(二)理解“共同特性”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2、如何理解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
第四章
市场结构
课时数
4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
教学重点难点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市场竞争行为。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为主,配合课件,结合有关案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产业经济学》,史忠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现代产业组织》,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课后作业
简答: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我国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

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80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

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等。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

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

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应用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应用

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和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学科,而经济发展理论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变化。

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经济中。

一、经济发展理论的起源经济发展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早期经济学家。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如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这些理论的出现为后来的经济学家奠定了研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新古典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理论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崭露头角,并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市场机制和供求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新古典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市场自由竞争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一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结构主义与经济发展理论20世纪50年代,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逐渐兴起,结构主义成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兴流派。

结构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和供求关系并不能完全解释经济发展的问题,客观因素如资源分配不均和经济结构失衡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他们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结构主义的发展模式,但结果并不总是理想,这也引发了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和反思。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经济增长理论逐渐兴起,并对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经济增长理论主张,技术进步不再仅仅是外生的,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和发展来创造。

此外,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等因素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和创新理论,为经济发展的解释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它主要聚焦于解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以及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垄断理论和卡尔·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

1. 垄断理论垄断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早起源之一。

19世纪末,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开始对垄断现象展开研究。

此时,一些领域出现了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这引发了研究者们的兴趣。

他们试图分析导致垄断的原因以及垄断对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垄断理论的代表之一是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认为,垄断企业通过控制市场供给,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他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对垄断的重要性,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曼格斯特的“机会成本”理论卡尔·曼格斯特是20世纪初期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机会成本”理论对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曼格斯特认为,企业决策是在可用机会边际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指出,当市场存在限制竞争的因素时,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机会成本。

这些机会成本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效率。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了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新产业组织经济学和创新与竞争力研究。

1. 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构-行为-绩效范式是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研究者们通过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该范式。

研究者们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上,企业会积极寻求创新、提高效率以及主动控制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绩效。

相反,较为垄断的市场上,企业会通过限制竞争、操纵价格等方式获取超额利润。

2. 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经济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课后作业
简答:
1、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
2、简述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体系是什么?
4、简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5、简述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论述:
1、试述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
第九章
产业结构优化
课时数
3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产业结构效应,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以达到使学生全面把握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三)基本度量方法
(四)产品差异化决策
(五)不同产业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一)进入壁垒
(二)退出壁垒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杨公朴、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二节价格竞争与产品选择
一、古诺模型
二、斯塔克尔伯模型
三、伯特兰模型
四、差别产品的价格竞争
五、价格领导
(一)价格领导的定义
(二)价格领导的形式
第三节市场进入博弈
一、威胁及其可置信度
二、市场进入博弈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杨公朴、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试分析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理性的对策是什么?
第八章
产业结构的理论发展
课时数
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的著名的代表性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产业经济学全套PPT课件芮明杰

产业经济学全套PPT课件芮明杰
的资源占用关系、产业结构的层次演化,为制 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结构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的 研究都会对现实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20/9/13
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就是产业之间的联系。 产业关联更偏重于产业间的中间产品的生产、交换和
消费等方面的具体、量化关系。 投入产出法是其重要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可以认识
[美]沃尔特·亚当斯,詹 姆斯·W·布罗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治·J.施蒂格勒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丹尼斯 W. 卡尔顿 / 杰弗 里 M. 佩洛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7-8 2003-10 2006-03 2009-1
2020/9/13
课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
+
期末考试 =
总成绩
30%
+
30% +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工业
目的:为了分析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 产值的比例(霍夫曼比例)问题,并按照这个比例的大 小来划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2020/9/13
生产要素分类法
生产要素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 资料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作为标准划分产业 一种分类方法。
产Leabharlann 劳动密集型产业古代帝王的产业发展政策: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盐 茶等的专营等。
现代产业政策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欧和日 本等国家的重建和复兴;一批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希 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法国于1947年开始实行指导性计划;印度和韩国于 1950年颁布本国的产业政策;东欧、中国采取重工业 优先发展政策。
2020/9/1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引言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学科。

在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理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企业在各种市场结构下的竞争策略和市场绩效的变化。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由贝尔曼、简森、刘易斯等学者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得到完善。

20世纪70年代起,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对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假设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市场竞争是基于理性的企业行为进行的,企业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 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成本结构是已知的,企业能够做出最优生产决策。

3. 企业的行为受到法律和制度环境的约束。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所有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分布,而企业行为则是指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所采取的竞争策略和决策。

根据市场结构的不同,企业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通常会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则会通过价格战和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份额;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利润。

市场绩效的评价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市场绩效的研究,评价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市场绩效可以通过市场的效率和市场的公平性来衡量。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大福利,而市场公平性是指市场中各方在交易中获得的收益是否公平合理。

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通过对不同行业和市场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假设,并对市场的结构和企业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产业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主要目标是解释产业演进、产业发展以及企业行为的规律,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沿着产业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时间线,从产业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等方面,对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

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19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派开始,产业经济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创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产业政策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不同的时期为解释产业发展、企业行为以及政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众多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产业组织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理论主要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剖析。

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

而芝加哥学派则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同时认为市场绩效是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函数。

这些理论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理解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工具。

与企业战略理论相关的是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

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理论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企业通过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能够更好地分配资源、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规政策等。

这些政策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能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然而,不同的政策对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经济学理论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

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以产业链分析为主线,深入剖析产业经济学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首先回顾产业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中国产业经济学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接着重点探讨产业链分析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应用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展望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对产业链的深度解读,本文旨在揭示产业经济学在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知识经济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国产业经济学的丰富和多元。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实践。

尽管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研究深度和广度有限,但这一阶段的探索为中国产业经济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产业经济学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等,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宝库。

进入21世纪,中国产业经济学迎来了知识经济阶段。

在这个阶段,知识、技术和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者们开始关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议题,探讨如何通过提升产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产业经济学也开始关注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和优化,以及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重点研究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二是详细阐述和分析现代产业组织的形成、发展和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主要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并揭示了各理论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此外,本文还对各产业组织理论近十几年来的最新发展给于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起源流派演化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久远,柏拉图(前427-347)对劳动分工的分析,是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他认为专业化会增加生产。

亚里士多德对垄断的讨论是他在《政治学》中考量不同类型的攫取时形成的,他指出垄断不仅为个人所实行,也为政府所实行,政府需要资金时就可能造成供应商的垄断。

17-18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献如洪水般涌现出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他在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有竞争机制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如何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

他同时指出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商人们的利益……在商业或制造业的任何特定的分支机构里都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甚至对立与公共利益。

拓宽市场和减少竞争,总是商人们的利益所在。

”可以说,亚当·斯密是最早认识到产业组织核心研究问题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在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竞争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填补这一空缺的是产业经济学的先驱马歇尔。

在他的成本分析理论中,他分析到企业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运营,就会趋向于无限增长,最后变成垄断。

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后来,马歇尔在《产业贸易》中指出,几乎所有的竞争性市场都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而起作用。

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哈佛的张伯伦和剑桥的罗宾逊夫人等人。

张伯伦在1933年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

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同年,罗宾逊夫人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她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

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尤其是张伯伦在其上述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此后,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尽管如此,当时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经济学并未产生。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30 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 1930~1970 年。

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 范式。

贝恩在1959 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贝恩系统地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哈佛学派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他明确地阐述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同时提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并把这三个范畴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公共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

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又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此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科曼诺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 范式,从而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SCP 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 1970 年至今。

由于哈佛学派强调经验性的产业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从而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针对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存在的缺陷,从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 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80 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

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

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

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以芝加哥大学教授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在对美国反垄断政策的分析和与哈佛学派的论战中,提出了独自的竞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公共政策主张,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1968年,施蒂格勒的代表著作《产业组织》一书问世,代表了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形成。

芝加哥学派研究产业组织问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以经验实证为主,而是强调理论分析,重视根据逻辑和理论来应用价格理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价格理论的逻辑扩展。

他们认为“完全竞争”模型对产业组织问题仍具有足够的自解能力,同时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只要没有政府管制,大企业之间的合谋或协调行为,只是短期的现象或一时的不均衡,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率会因为新企业的大量进入和卡特尔协定“ 囚徒困境”式的破裂而难以为继。

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是七十年代后期在与哈佛学派的争论中崛起的又一个颇具影响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

其理论基础是奈特的不确定性概念。

新奥学派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经济学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领域。

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其独特的观点是认为唯一成为进入壁垒的是政府的进入管制政策和行政垄断;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即新产品、技术的引入)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产品差别化实际上是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

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新制度学派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性活动,从而保障分工和合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达到最优。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现代博弈论被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非合作博弈成为策略性分析的标准工具。

产业组织理论借助古诺模型、纳什均衡、伯特兰德模型,运用博弈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对潜在竞争者进入与否的分析,在研究企业竞争策略和行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得出厂商行为是其心理预期函数的结论,为政府制定反垄断、保护竞争政策及其效果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策略性行为理论、.产品差别化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不确定性理论。

进入20世纪末,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

产业组织理论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优秀理论经济学家加入到这一领域,使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与其他学科交融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一)研究领域的拓展,取得明显成就的新领域主要有:一是对企业制度问题的研究。

新产业组织理论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在企业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将产业组织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现象的研究。

二是新产业组织理论对国际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三是对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因素的研究。

(二)传统研究领域的深化,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型重新分析传统产业理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重新构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原有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丰富新产业组织理论。

(三)方法论的丰富与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过去截然区分理论研究者与实证研究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实证研究者开始吸纳和利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方法的新成果,同时,由于实证研究的技术和手段整体上都具有了更高的水准,实际数据更加准确并且相对易于获得,理论研究者也能够采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更多地接触实际。

参考文献:[1] 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2] 刘志彪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J] 《中国经济问题》2002.1[3] 石奇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流派[J]《产业经济研究》2003.3[4] 余东华新产业组织理论及其新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5] 曹颖产业组织的演化[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7[6] J.泰勒尔著,张维迎总译校,产业组织理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9[8] J.卡布尔主编,于立等译,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9] 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2000.2[10] Jeffrey Church & Roger Wa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 McGram-Hill Companies, Inc. 2000[11] William G. Shepherd,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alysis, Markets, Policie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