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基础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
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
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
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
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
(3)分析诗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解析:先答写了什么景物,接着答怎样写的,再答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答有什么效果。
二 诗歌鉴赏基础方法
中华诗词从《诗经》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人辈出,佳作如林。毛泽东同志1965年夏季与梅白谈话时说:“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2月20日会见“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创人员时也曾讲到:“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中必考题,但因为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有差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从2002年高考起,诗词鉴赏题型由以往的客观题变为主观题,这类题重点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是E级。如何答卷是广大考生极为关心的,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教会学生鉴赏诗词,并且能用优美的语言把审美体验表达出来,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其实诗词鉴赏也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样,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但诗词鉴赏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是读懂诗词,读懂之后还有一个组织文字的问题。
先说怎么教会学生读懂诗词:
(一)学会分析诗题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也无非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2002年高考题:
17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我们只要对诗题稍加分析即可知,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事件:“闻笛”。在阅读时合情地代入,合理的联想,把诗当作文来看,就比校容易读懂诗词。诗词的题目有长有短,有的长到好几行,不要怕,越长
越好解,题目长了就等于小序,诗几乎就是换一种方式重写一下,这只要看一看文天祥的诗题即可一目了然。如果出的题目是律诗,那就更好办,因为律诗无论题目长短,它都有共同的几乎像八股文一样的要求:
(1)题目与内容必须完全一致。《红楼梦》上香菱学诗,以“月”为题作七律:“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
(2)全诗必须始终环绕题目写。例如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诗的首句谓徒然听说在华夏之外的海外更有九州。三四句说野宿军旅中,只听到士兵通宵敲梆子的声音,再也没有宫中“鸡人”报晓了。五六句正面写当年笑牛女一年一会,不意今天反而被牛女所笑。尾联是评说,感慨,仍不离“马嵬”。
(3)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比如白居易的《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可以看出诗题的每层意思都写到了,特别是末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用了五处把题目所涉及的地点全写进去了。比如就上引的2002年的题目这首诗而论,诗的第一句扣题中的“笛”字,第二句扣题中“洛城”和“春”字,第三句扣题中的“夜”和“闻”字,最后一句是感受。解题时就必须注意及此,题中既已明言是“闻笛”,诗中又再次强调是“曲中闻折柳”,那么,第一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显然不能理解成是折柳动作,而必须想到它应是曲名,如果再知道古有《折杨柳》曲,那么此问便不难答出:“‘折柳’这首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题目的主旨须开门见山写出。一般要在首联写出,也有在第二联才写出的,但比较少,比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二) 不要忽视背景和注释
无论哪一首诗,总是写在一定的时空里,而选来考试的诗,不会是还没有考证清楚的诗,所以注
意试题中出现的注释或背景就容易体会作者生活在什么时代,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意。以2001年高考第8第9题为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题后注说:“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再回头琢磨题目,就不难做出。如果给出了典故、名物的注释,更要十分重视,诗人在写作时常常拿前人的事来说事儿,一是为了思想感情含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以尽可能少的语词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这几乎是诗词写作中的通例,在平时就要多注意积累常用典故、名物方面的知识。
(三) 了解古代诗词写作套路
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闺怨诗:对远人怀念或对战争的不满……迅速将试题上诗归类,并马上联想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在时代中所处地位,比如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还是衰落时期?是在朝还是在野?是得意还是失意等等。
(四)熟悉诗词常用的修辞方法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象征、衬托。
这些个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又是最不容易一下子看明白的是借代和象征。《诗人玉屑》卷十引《漫叟诗话》说:“尝见陈本明论诗云:‘前辈谓作诗当言用,勿言体,则意深矣。若言冷,则云“可咽不可嗽”;言静,则云“不闻人声闻履声”之类’,本明何从得此?”所谓“体”,就是所要表现的本意和主体;所谓“用”就是本意和主体所产生的作用。写了作用也就从侧面把主体和本意表现了出来。《诗人玉屑》卷十引陈永康《吟窗杂序》所规定的十不可:“一曰高不可言高,二曰远不可言远,三曰闲不可言闲,四曰静不可言静,五曰忧不可言忧,六曰喜不可言喜,七曰落不可言落,八曰碎不可言碎,九曰苦不可言苦,十曰乐不可言乐。”其实照这样列下去不知可以列出多少不可来。王安石有两句常被人提起的诗可为证:“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鸭绿”,指春水,“鹅黄”指新柳,这是以颜色代所咏之物。此外,诗词用代语的还有很多形式。一句话,诗应避开直说,而要让人通过形象去悟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知道诗词意象的特定含义
比如柳与送别,月与相思,高唐与爱情,香草美人与道德理想,托志帷房与寄意宫庭,事夫与忠君,以及夫妻关系与上下关系等等。聊举一例以窥一斑。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有一副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唐宪宗年间,藩镇割据,各节度使往往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千方百计勾结朝廷中的官吏和文人,此诗正是为拒绝李师道拉拢而作。诗人借男女之情来喻交游之道,既巧妙又含蓄,既委婉又坚决。
(六) 把握诗的意境
正如没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没有小说,没有不断变化的人物冲突,就没有戏剧一样,没有意境也就没有诗歌。意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境)与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好诗都是“意”与“境‘的统一。“意”用美学家李泽厚的话说,是“情”与“理”的统一,“境”则是“形”与“神”的统一。境,是构成意境的基础。没有艺术形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艺术形象要能成为动人意境的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形”“神”兼备的条件。“形”指客观事物的表象,“神”指客观事物的本质。意即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一首诗应以意为主导,“意”的高下,对“境”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但诗中的“意”不应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必须饱含浓郁的感情,是“表现”,不是“表白”。
把握诗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去体悟、理解诗人在此时此景(此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志。一些有生动形象而缺乏意境的诗词,就是因为没能提供一个富于暗示力的心理环境,不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在的心理感受。
此外摸透考试脾气也很重要,考试一般是考虚与实,直露与含蓄,正面与侧面,言外之意等等。拿到试卷时可有意识往这些方面想想。
再说怎样教会学生组织文字。
长话短说,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二是用什么技巧写的,三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每一方面都可再分成若干小点来答。以王建的《雨过山村》为例:“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对这首诗的鉴赏可这样写:“蒙蒙细雨,几声鸡鸣,村路弯弯,溪水潺潺,板桥斜跨,竹影萧萧。中庭的栀子花静静地开着,婆婆与媳妇相唤着去浴蚕,山村中一片幽静,村民们无比纯朴。(写的是什么)诗人选取雨中山村独有的鸡鸣人唤,花闲桥斜,以动衬静,以闲写忙。(用什么技巧写的)选材典型而诗意浓郁,透露了诗人对山民的勤劳和睦、善良朴实的喜爱。”(达到了什么
样的效果)再如2002年高考题的后面两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则可以分析出,本诗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诗人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是《折杨柳》,此时正是折柳季节,折柳本为留住,而自己还在外飘泊,所以,诗中所写的是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又主要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标准答案)
总之,要调动一切知识储备把诗先读懂,然后是用简明优美的语言把你的认识(鉴)和感受(赏)表达出来。
2002年8月8日初稿
2002年11月11日写定
字数:4200
地址:安徽省凤阳中学6073#
E-mail:TMZ651012@
电话:0550—6727756 130********
作者系凤阳中学高级教师,凤阳县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青年诗词学会理事,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一、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
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
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四、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例如:
江 楼 感 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五、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六、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
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
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
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七、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
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八、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首页 备课中心 会员中心 上传资源 如何上传 获取点数 语文商城 语文论坛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
| 网站首页 | 文章 | 教案 | 课件 | 试卷 | 选修 | 素材 | 商城 | 成语 | 高考 | 博客 | 留言 | 09高考特刊 |
|
高考首页
|
高考试题
|
高考作文
|
复习指导
|
语文资讯
|
您现在的位置: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 高考 >> 复习指导 >> 正文 今天是: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诗 歌 鉴 赏 方 法 指 导
作者:jsntdxj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728 更新时间:2007-7-5
诗 歌 鉴 赏 方 法 指 导 一、明确鉴赏的三个层面: 1、理解:词义、句义 2、鉴赏: ①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②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③把握意境(景 、 事、 情、物)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方法: (一)整体感知主旨 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1、 语言--意象--意境。语言鉴赏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A、 动词 注意动词的“多重含义”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B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3、 “虚”与“实”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可以收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化虚为实,化情思为物事。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上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人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例:杜甫的《月夜》 今夜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析:此诗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
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 “物”与“志”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直接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 “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例: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析:千锤万凿出深山(写从山中采取石灰石要千锤万凿,暗喻〔人要经过磨炼才能出来作一番事业〕。)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须经过煅烧才能成为石灰,暗喻〔人在完成事业过程中要经受严峻考验〕。“若等闲”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魄〕。)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石煅烧后就会粉碎,暗喻〔要做重大牺牲〕。“浑不怕”也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可用来抹墙涂壁,给人留下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保持正直纯洁人格,为民造福〕。此句道出中心题旨,“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都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总评:这首诗借咏物来咏人,表面上句句写石灰,骨子里句句写为人,语意双关,发人深省。在短短四句诗里,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于谦立志艰苦磨炼,准备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理想和报负。例: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诗,以“汉家”直指唐朝。说和亲是唐有史以来最为拙劣的政策。二三联揭露和亲是以美色乞取国家安全。尾联以责问结束,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5、 艺术风格①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
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②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③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
,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④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⑤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⑥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
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⑦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6、 古诗鉴赏分类(1)即事抒怀诗的鉴赏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鉴赏材料)起句“暗飞声”,蕴含着诗人夜间猝然闻笛的感受。乍听之时,诗人尚来不及辨明曲调,这笛声就抓住了他的心,使他情不自禁地听下去,终于听出是一支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这“愁杀行客儿”的乐曲,拨动诗人的乡思,他进而想到:这偌大的洛城,该有多少游子!从而引起“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喟叹。有些学生不懂“折柳”代表了送别的场景,就答不出“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也就说不清“故园情
”与“折柳”之间的情感联系。 有些诗先要弄清事由,否则,读起来是一头雾水。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到柳州上任后,登楼抒感寄赠远方同道而作。唐代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王叔文、王坯被贬斥而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郡的司马。这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时过十年,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纬伟、陈谏等五名幸存者被召进京,但随即又分别被贬为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刺史。我们弄清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下笔才会准确无误。比如此诗颔联“惊风乱 ?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看似写登楼所见,实际是写诗人自身的遭遇。“惊风”“密雨”暗喻仕途多坎坷,也指风刀雨剑的政治环境,而“芙蓉”和“薜荔”,则暗喻诗人及难友们。古人往往将“芙蓉”、“薜荔”看作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屈原《离骚》中就有“集芙蓉以为裳”,“贯薜荔之落蕊”的句子。诗人和难友们正如这风雨中的芙蓉、薜荔一样临变不惊,不为外力所屈,不为外物所污,这两句诗暗寓着诗人坚贞的品格,也是对他自身不平的感慨和忧虑。再看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这两句实中有虚。实写远处景物:岭树重重遮挡,虽穷目力之所及,也无法看到远在四州的难友;而“九回肠”,则暗说那九曲回环的江水,好像自己的百结愁肠一样。此两句,作者借景抒发了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 读即事抒怀诗,要着重把握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领略其感怀的艺术技巧。请看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首句写渔翁钓鱼归来,懒得系船,而让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的关键,统起以下三句。第二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下去了,人也疲倦了,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宕开一笔,作一让步,再将上文意思翻进一层。月落夜深,风平浪静,即使偶然起风,船随水去,顶多也只能漂到满是芦苇的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2)咏物诗的鉴赏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达到一种“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神韵、品格。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写梅花,既形似,又神似。“疏影”一
词,勾勒出梅花枝干疏朗不繁的特点,“横斜”一词,“描绘出它优雅超脱的姿态,“浮动”写出它的缕缕幽香,诗人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那种风情秀骨、高标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读一首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3)山水诗的鉴赏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山水诗,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的《望天门山》,流露出一种新鲜喜悦的情致,焕发着一股豪迈奔放的朝气,或者说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王维的《鸟鸣涧》,折射出来的是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一般的山水诗,“情”仅仅是因山水而触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并不在“情”与“山水”之中,鉴赏时切忌牵强附会,拔高主旨。而有些山水诗,却能从山水中读出诗人鲜明的形象来。请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
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是静与响的对照:黄昏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显得这般寂寥,这般空阔。偶尔听到几句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是明与暗的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一道光线,一块青苔,是画面的一个亮点,深深的密林是画面上的一片阴影。一线光更突出了树林的一片深邃。诗中万籁俱寂的空山,转瞬即逝的夕照,孤寒清空的气氛,融入了王维这位参禅悟道的居士的一种凝神虚静的哲思。 (4)咏史诗的鉴赏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便是如此,鉴赏后类诗时,我们不可穿凿附会。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写的是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却留下了一段空白,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的景象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物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从中可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上一瞬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
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明妃即王昭君,了解王昭君北嫁匈奴这一史实。知道荆门是王昭君的故乡,“紫台”指汉宫,“画图”出自《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如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不与,乃恶图之。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以昭君行。及见,貌第一。帝按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没有语言方面障碍后,我们再看首联,起笔以动写静,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雄奇生动,犹若巨龙奔驰。一个“尚”字,表明还有昭君生长的村在,而昭君却早已不在了。首联以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生长地的气势非凡。颔联、颈联写昭君一生的悲剧。她生前诀别汉宫,离乡背井,远赴漠北,死后只留得青冢一座在暮色中南向而望。“一”、“独”二字及画图省识句,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连”、“向”二字及月夜魂归句,亦把昭君远嫁异邦的愁情和虽死不忘故土的深情,表现得真切感人。尾联用千载只能作胡语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此怨此恨,既是“恨帝始不见遇”之怨,也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心系故土却终生不能归的绵绵之恨。 (5)边塞诗的鉴赏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这类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边塞诗内容各异,但大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分析时要注意语言的分寸,不要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
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6)哲理诗的鉴赏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三)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1、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2、 领会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