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传播的作用
从讲解角度浅谈如何提高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科学传播效益
进行 学习和思考, 真正达到弘扬科 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和科 学方法的 目的。
[ 关键词 ] 科技 馆 科 学传播 讲解 措施
提 高 国民科 学 素质 是科 技 馆 的一 项重 要 任务 。 在 近 2 中 , 国各 地 的科 技 馆一 座 座拔 地 而起 , 0年 全 类 型也逐 渐 多样 化 , 呈现 出显著 的异质 性 和多 元 性 特征 , 已经 形成 一 个 类 别 多样 、 量 庞 大 的 博 物 馆 数 分支 。 这不仅 标 志着 国家 已经把科 普 工作 作 为实施
示, 他们不再 是简单的讲解员 , 而是能够 同观众互
动 、 流 的科 学传播 者 。 交 就 我 国 国情 来说 , 会公 众 的科 学文 化水 平 参 社 差 不 齐 ,整体 素质 与 发达 国家 存在 着一 定 的差距 , 在 1常 参 观过 程 中 , 目操作 展 品 、 坏展 品 的现 3 盲 损 象 时有发 生 , 还有 部分 观众 参 观科 技馆 的 目的不 明
一
、
科学传播与科技馆 科学 传播
科学技术传播可以简称为科学传播 , 指的是科
技馆科学传播 的主要 内容 。 科技馆不但要传播传统
科学 知识 , 要 积极 传播 新科 学 的观念 。科 技 馆 的 还 教 育功 能 也 不 能 仅仅 局 限于 对 科 技 知 识 进行 条 目 式 的普 及 , 而要 加 强 科 学 性 、 味 性 和 多样 性 的科 趣
从讲解角度浅谈如何提高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科学传播效益
刘 芳 王洪 鹏
( 国科 学技 术馆 , 京 中 北
10 1 ) 0 0 2
[ 摘
要] 学校是 科 学传 播 的 首要教 育 阵地 , 随着科 学技 术 日新 月异 的发展 , 而 科技 馆 已经成 为新 型 的
浅谈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
浅谈自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作者:许翀来源:《科技传播》 2017年第18期摘要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自媒体在传播上拥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鲜活、传播效果持久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自媒体运用于科普传播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
但自媒体也存在其先天缺陷,在运用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严加监管,使其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自媒体;科学普及;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5-0092-02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在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了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将自媒体运用在科普传播中,将会使得科学普及工作越发高效,有力推动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健康发展。
1 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We media) 这一概念通常认为来源于硅谷IT 专栏作家在2001 年提出的观点,并在2003 年被美国两位学者归纳为“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然而自媒体并不是现代互联网的伴生产物,从广义上讲,独立发表见解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传播,都可以视之为自媒体。
只是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年代,这种自媒体受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限制,其传播范围很小,无法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而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被传统主流媒体所淹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项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深远的技术,打破了自媒体固有的传播壁垒,使得自媒体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彩,人们才开始正视这曾经籍籍无名的传播方式。
浅谈科普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浅谈科普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科普是指科学普及的缩写,意味着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以使公众可以应用和分享这些知识。
在科研工作中,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科普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首先,科普能够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
科学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的,这使得科学知识不易被大众理解。
通过科普,科学家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概念解释给公众,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其次,科普能够改善科学研究的影响。
科学研究只有在得到公众认可和支持的情况下才能够被贯彻实施。
如果科学研究的结果只是在学术圈中被传播,那么这些研究的影响就非常有限。
通过科普,科学家可以把研究成果传播给公众并解释其实用价值,这将有助于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促进研究的实施。
第三,科普能够提高科学家的知名度和声誉。
通过科普,科学家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向公众传播。
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学术圈内和公众中获得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声誉。
这样的话,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将会更加受到关注和尊重。
第四,科普能够增加研究经费。
研究资金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普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从而增加研究项目的赞助度和经费。
这将有助于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最后,科普能够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科普能够帮助公众了解最新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趋势,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这将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推广。
总之,科普在科研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科普,科学家可以向广大公众传输科学知识、改善科学研究的影响、提高科学家的声誉、获得更多的研究经费以及推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科普工作的开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的普及和发展。
浅谈科学传播能力的——评价指数
罗兰 , 博 士; 魏 超,硕士 ; 郁增荣 ,高级工 程师: 上海科 普教育促 进
中心 。上 海 2 0 0 0 3 1 。
三 个 阶段 :即 “ 传 统 科 学普 及 ” 阶 段 、“ 公 众理 解科学 ” 阶段 和 “ 科 学 传 播 ” 阶 段 Ⅲ。
技 传播基 础环境 实际状况 的具体 指数 , 形 成 了 一 个 包 括 5 0个 指 标 的 指 数 体 系 ] 。戈 丁 ( B.Go d i n)和 金 格 拉
gi ne e r : Sh a ng h a i Sc i e n c e a n d Ed u c a t i o n Pr o mo t i o n Ce n t e r ,S ha n g ha i 2 00 0 31 . Li Gua n g mi n g:P r of e s s o r , Co l l e g e o f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d
科 学 传 播 能 力 评 价 的 指 数 体 系
指 标 选 取 原 则
在 科 学传 播 领 域 , 政 府 能 力 的 体 现 主 要 在 五 个 方
面, 即科 普 人 员 、 科普场地 、 科普经 费、 科 普 活 动 和 科 普 传
媒, 结 合传播学理论 , 并 根 据 以下 原 则 挑 选 适 当 的 指标 。 (1 )数 据 可 获 得 性 。 设 置 指 标 的 关 键 是 这 些 指 标 能不能采集到数据 , 即使 有 些 指 标 在 理 论 上有 意 义 , 但 不
浅谈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效果
浅谈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效果摘要:随着新闻传播机构数量的增多,新闻传播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而新闻传播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新闻传播的效果好,才能对人们产生良好影响。
新闻传播具有一定规律,同时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环境因素、传播的方式等。
为了使得新闻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更好地提升竞争优势,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就需要加强解决制约新闻传播的因素,从而提高传播效果,以发挥新闻传播自身的优势和积极影响,真正发挥新闻的价值,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新闻传播能够增加人们与外界生活的有效沟通与联系,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统一,帮助人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念。
对此,本文主要就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与传播效果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选择正确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
关键词:新闻传播;制约因素;传播效果随着新闻传播机构数量的增多、队伍的壮大,新闻传播市场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为了提升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必须致力于解决制约新闻传播的因素,提高传播效果。
人们的收视收听习惯也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潜移默化着,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发挥新闻传播自身的优势和积极影响。
1 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分析1.1 新闻传播的外在环境新闻传播必须具备一定外在环境。
环境对新闻的传播而言,是客观因素。
新闻所传播的内容不同,对应的外在环境就不同。
新闻的主题只有与一定的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最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外在环境不断扩大,使用先进的技术,能够让新闻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大众。
新闻传播的环境包括信仰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及生活环境等。
一旦违背了受众的信仰,则会受到受众的批判和责怪,一条新闻如果在本质上违背了其所存在的制度环境,国家或社会就会阻止这条新闻的发布,因而,只有符合制度环境的新闻才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和推动。
1.2 新闻传播方式新闻传播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可以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方法论,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能够提高生产力,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就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冲击或转变,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也会随之出现。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虚拟社交的盛行,对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机会,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取得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例如,高能耗的工业生产和化学物质的大规模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但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解决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平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和价值观,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浅谈地方媒体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F r i e n d o f S c i e n c e A ma t e u r s
2 0 1 3 年0 8 月
浅谈地 方媒体在 科普事业发展 中的作用
苗 倩
( 临沂市科技馆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0)
摘 要 :在科普事业发展 中,新 闻媒体承担 着宣传科 学技 术、倡 导科 学精神 、增 强公 众 科技 意识的重要社会职责 ,在推动科技进 步的过程 中发挥 着重要 的 “ 杠杆 ”作用。通过 分析 地方媒体的特点 ,阐述 了地方媒体在科普 事业发展 中的作 用 ,分析 指 出地方媒体在 其 中存在 的 问题 ,并对如何有效利 用地方媒体进行科普 宣传提 出了可行性建议 。 关键 词 :地方媒 体 ;科普 宣传 ;特点 ;作用 ;措施
当前 ,随着手机短信 、移动 电视 、网络等新 媒体 的发展 , 信 息渠 道 日益多元化 ,公众获取 的信息 越来 越多样化 ,使得媒 体竞争 日益激烈 。为 了博得公众 眼球 、赢得 竞争 ,地方媒体往 往争相 发布有争议的或夸张 的人物事件信 息 ,压制科学传播 的 版 面或栏 目,以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 。 同时 ,由于科普 内容 的枯燥沉 闷和较强 的专业性 ,容易使 公众失去 阅听兴 趣。为 了媒体 的创 收和发展 ,一 些地方媒体会 擅 自对科技 知识 进行 杜撰 、夸张 、改写等 ,或刊发一些类似于 科普文章 的报告 ,进行产品推销等 。这些行 为无 疑阻碍了科学 的传播 。
用 。与之相反 ,传统科普运行机制 中的主要科普工具 即科普场 馆却没 能发 挥较 大的作用 , 调查 显示 , 9 2 . 3 %的公众在过去一年 内没有参 观过任何科技场馆 。因此 , 新 闻媒 体 ,特别是地方媒 体 在科 普事业发展 中发挥着 巨大 的作用 ,全民科技素质 的提高 与科技传媒 的工作直接相关 。 2 _ 2 地方媒体为公众搭建科技教育的平台。 由于我 国的特殊 国情 ,正规科学教育起 步较 晚 ,地区发展 极度不平衡 ,许 多地 区的正规教育体制不健全 、不发达 ,造成 了科普教育 的许 多真空地带 。尤其是在农村 地区 ,虽然我 国各 地都 已经建立 了农 村科普活动站 ,开展 了 “ 科技 下乡”等多种 活动 ,但是 与城 市科 普力度相 比,依然有很 大的差距 ,不能很 好 的提高农村农 民的科技素质 。在这些地方 ,地方媒 体的科普 宣传成为十分必要 的补充手段 。 由于对本地 区的文化 、民族传统更加熟悉 ,地方媒体 能够 充分利用 当地 的科普 资源 ,如科普场所 、科普作 品 、高等院校 以及相关企业等 ,在第一 时间报道本地 区的科普教育 活动 ,从 而唤起社会公众及政府 职能部 门对科普事业 的关注 和重视 。同 时 ,通过传递科普信 息的方式为当地群众提供参与 、实践 的机 会 ,为其搭建交流平 台 ,增 强科技与公众之 间的互动性 ,提高 了公众对科普 的认知 和行 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 ,地方媒体促 进了科 技教育的普及 。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题目名称: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评阅教师:2011年月日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1840年的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这样一个独立的却又极端落后的封建帝国逐渐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转变,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为主要的社会矛盾。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需要。
中华民族也确实没有一刻停止过:先是洪秀全的人间天国理想,再是李鸿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器物层面上开始的内部自救;接着又是康梁“君主立宪”从制度层面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都相继失败了,就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企图以“光复”汉室江山,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辛亥革命也只是半截子胜利。
经过辛亥革命后的沉沦和彷徨,中华民族的自救又面临着新的选择。
新的革命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苦苦的探索。
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之间相互竞争,此起彼伏,都试图在当时的中国取得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竞争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也存在着其传播的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既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社会有这种需求。
需求是理论传播和发展的最初动力或是第一推动力。
如果当时中国社会没有这种需要,即使再好的东西,哪怕是马列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浅谈大众文化的科学传播
为 了从 “ ”这 种机 械 行 为 中获 取 “ 学精 神 ” 再度 引 起学 术 界 与大 高度 人 文 关 怀 的科 学 精 神 。 凶 此 , 说 科
中世纪 后 ,西方 社会 建立 了近 人 文 丁作 者 应有 的职 业 追求 。 长 的建立 , 西方 资本 主义得 到 了长 足 “ 学 精 神 ”理 念 常常 远 离 我 们 科
著 的特 点就 是 :彻 底 否 定 了传 统 年 后 在 相 当长 的 一 个 时 期里 ,“ 科 神 权 恢复 J人权 , 这 就是 人义精 利 , 话语 在 内容 . 的道德 意 义 与形 式 方 学 精 神 ” 已不 大 被 人 提 起 , 直 到 最 充 分 的体 现 。我 们 倡导 的足 具 I i
性 , 科 技 在 被 充 分 利 用 的 同 时 , 也 视 , 我 们 有 时 甚 无 意 中 用 “^ / 动感 知 类 的广 告 具何 很 人 的优 势 。
的社会 语境 下 , 探讨 大众 文 化 的科 代 自然 科学 ,正是 借助 于 自然 科学 学传播 ,提 倡 文化 传播 的科 学精 神
告的经 营者 要 注意 扬 长避 短 ,开拓 网络 广 告发 展的 独
文化 传 播 丁 作 者 个 人 的 品 质 素 养 ,
是很有 现 实意 义 的 。因 为它 关 系 到 的 发展 。但 任何 事物 都有 它 的两 面
绍 。 当 消 费 者 有 购 实 某 类 商 品 的 意 向 , 但 对 这 类 商 品
性 能 、 价格 、 售 后 服 务 情 还 / f r解 时 , 就 会 主动
启 超 在 南 通 发 表 演 讲 , 题 为 《 学 人 类 宏 演 进 史 水 看 , 科 学 人 科 年 代 , “ 学 精 神 ” 一 访 已 相 当 流 精 神 ( 别 十 技 术 ) 诞 生 起 就 带 科 J 区 从
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及发展策略探析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2浅谈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及发展策略探析王瑞颖(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绵阳 622650)摘 要:互联网的开放和共享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和共享资源的最大程度地不受阻碍地传播和流通。
这预示着社交交流和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媒体;影响力;发展策略1980年代以后,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推动新的通信革命,不仅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带来了人类通信的变化。
过去,无论是书籍还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它们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并且缺乏兼容性和连通性。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将文本,声音,图片和视频媒体集成到一个有机的通信系统中,进一步提高了网络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简单分析了互联网传播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及其发展策略。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媒体传播的影响1.互联网交流影响新闻媒体的方式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为人类交流和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
传统媒体以事实热点为基础,例如在纸上和电视上传播新闻。
而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更广泛的互联网新闻的发展,例如日益流行的APP 新闻平台和短视频平台[1]。
随着这一系列在线平台的运营和推广,新兴媒体开发特殊的主题,以公众喜欢的方式发布新闻。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交流通过双向互动交流方法向公众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
2.互联网传播影响新闻传播的独立性如今,新闻传播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形式,网络传播中新闻传播的独立性已大大降低。
很多时候吸引观众的并不是新闻内容本身,而是引人注目的广告内容吸引观众点击浏览,从而增加观看次数并增强了新闻本身的可报道性,以至于达到增加新闻热点的效果[2]。
网络传播本身具有大量的信息传输,当使用新兴的网络媒体进行分发时,基于服务器的信息传输比传统的媒体传输要快。
在一定程度上,它提高了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并通过网络传播减少了传统媒体中的繁琐程序,降低了时间和空间上媒体传输的成本,因此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最新新闻。
浅谈中国科学传播形式
浅谈中国科学传播形式中国古代的科学传播形式主要是通过书籍、经卷和文化名人的口口相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四书五经》和一系列的经学著作。
这些书籍系统地总结了古代中国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一些大儒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等也通过讲学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后人。
这种传统的科学传播形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的科学繁荣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科学传播不再局限于书籍和言传身教,而是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
科学馆、博物馆和科普展览等是传统的科学传播载体,在这些场所,人们可以通过观展、参观、听讲座等方式了解各种科学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达,科学传播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移动应用等多种途径传播给更广泛的公众。
通过这些新型媒介,科学知识得以更加迅速、直观地传达给公众,并且能够与公众形成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
以中国现代科学传播的形式来说,多种媒介和渠道并存,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科学馆、博物馆和科普展览等传统形式的科学传播侧重于提供一种亲身体验和教育性的展示,使公众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实物触摸等方式来感知和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形式的科学传播具有直观性、参与性和亲和力,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而网络媒体、社交平台和移动应用等新型媒介则更多地关注于科学知识的快速传播和互动交流。
在这些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浏览文章、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等方式获取和分享科学知识,甚至可以直接与科学家和专家进行交流互动。
这种形式的科学传播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能够使科学知识更加迅速地传达给公众,并且能够实现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同。
除了以上所述的传统形式和新型形式,中国的科学传播形式还涵盖了一系列其他内容,如科普图书、科教电视、科普广播、科技节目等。
浅谈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浅谈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摘要: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战争的爆发,社会形态的更替,国家的兴起于灭亡,朝代的交替等等变化从本质上讲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程度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回顾整个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人类奋斗史,就是一部科学史、思想史。
科学技术的变革,伴随着不同哲学思潮的兴衰,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光更深邃、视野更广阔,改造世界的手段更丰富,更有效,几近随心所欲、无所不能。
毫无疑问的是,在社会巨大的变化的背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科学正在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早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是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封建社会的贵族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帮助资产阶级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发生在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使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特别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形态过渡。
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
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首先,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
而现在科学技术、人才日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重要因素。
最后现在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邓小平就这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力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生产工具,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
”大量的历史也证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传播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使中国屹立于东方。
然而近代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愚昧闭关锁国,拘于现状,忽略科技的发展。
此时的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飞跃进步。
远远地将中国甩在了后面。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
由于中国缺乏科学科技创新导致生产力的落后思想,让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却无力反抗。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中央领导人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浅谈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对大众的影响
浅谈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及其对大众的影响摘要: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我国已经迈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经越来越迅速,很多网络新媒体也在不断的涌现,大众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桥梁,深受社会大众的一致喜爱,也在社会大众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而且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情况之下,传统媒介也因此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成为当代大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的众多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现如今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推进社会物质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让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这个时代,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来重新解读新闻传播这个概念,这样才能使得新闻传播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影响。
有效提升新闻传播其自身的力量,真正摆脱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牢牢抓住大众精神层面。
关键词:新闻传播;重要性;对大众的影响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概述分析1.1新闻学新闻起源的时间比较早,新闻学起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因为在很久以前为了有效做好社会之间的媒介,新闻学在德国和美国的学术中就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但从我国的新闻学发展史来看,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以及社会,还是要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为主要标志。
而且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既可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反映出党和政府的政治立场以及人民的根本心声,从一定程度上,在我国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良好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新闻学在社会中起到传导信息的作用,从内容上而言,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工作规律以及新闻事业价值的科学,以人类社会发生的一些客观性的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探索新闻事业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开拓自身视野,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且现如今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淘汰,同时竞争也日渐发展激烈。
1.2传播学传播学相对于新闻学而言具有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很多人容易把二者进行混淆,说成新闻传播,其实这对传播学而言,定义是不准确的。
浅谈弘扬科学精神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浅谈科学精神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摘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的社会基础。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
关键词:科学精神;怀疑精神;求真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谐社会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
但是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成果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于培育科学精神却有所忽视。
人们进行科学活动,获得科学认识,不仅需要从现实生活方而获得根本推动力、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以及思维方式的训练,还需要科学研究者具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支撑。
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就不能发展。
那么我们首先就得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首先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
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
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
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
科技新闻的独特功能
科技新闻的独特功能
吕企信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1992()1
【摘要】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它在生产力要素构成中占据何等地位,起到什么作用?1989年,小平同志又强调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多因素中能起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作用,科技新闻在第一生产力中又占据何等位置?本文试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的国家已率先向现代的信息生产力过渡。
现代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整个生产的过程是: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生产,这两个过程又结合为双向作用的过程,即科学(?)技术(?)生产。
【总页数】1页(P18-18)
【关键词】科技新闻;社会生产过程;全国科学大会;科技与社会;社会传播;新闻媒介;劳动力质量;新闻评论;激起传播;社会大生产
【作者】吕企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以独特的视野审视独特的教育资源——浅谈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功能 [J], 赵雅杰;
2.从资源独特性到功能独特性——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导向的转变 [J], 李月华;刘涛
3.伊氏锥虫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的研究Ⅲ.伊氏锥虫变异表面糖蛋白抗独特型抗体的功能鉴定 [J], 杨汉春
4.如何凸显科技新闻社会功能 [J], 王彦
5.如何凸显科技新闻社会功能 [J], 王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科学传播
科 学传 播 的 直 接 目的 是 提 高 公 众 的科 学素 养 ,并 非 直 接
为 了 提 高 生产 力 或 劳 动 生 产 率 ,其 根 本 的 目标 是 为 了 建 立 科
学 与 公 众 之 间 的 交 流 沟 通 机 制 , 以更 好 满 足 公 众从 日常 生 活
交流。
1 如何 定 义科学 传播
贝尔 纳 是 最 早 注 意 到科 学传 播 的 科 学 社 会 学 家 之 一 。 在
他 的< 学 的 社 会 功 能 > , 门讨 论 了科 学 传 播 的 问题 , 要 科 中 专 主
提 出 了 “ 学 交 流 的 全 盘 问题 , 科 不仅 包 括 科 学 家 之 间 交 流 的 问
学 社 会长 期 稳 定 发 展 方面 发 挥 着 极 为重 要 的意 义 。
4
科 学 传 播 的 内窖 与 机 制
科 学 传 播 的性 质 决 定 了 其 强 调 传 播 的 内容 、过 程 及 内在
机制 , 即研 究 如何 传 播 。传 统 科 学 传 播 的 内容 是 指 具 体 科 学 和 技术 知 识 的信 息 。 随着 人们 对 科 学 认 识 的 不 断 深化 , 学 、 科 技
2 科 学传播 发生 的条件
科 学传 播 的 发 生 需 要 4个 条 件 : 是 社 会 和 个 人 的需 要 ; 一 二 是 内容 的 先 进性 ; 是 主 客体 的 互 补性 ; 三 四是 中 介 机 会 。 首 先 , 家 、 会 和 个 人 有 对 科 学 知 识 、 学 思 想 、 学精 国 社 科 科 神 以及 科 学 方 法 的 需 要 , 构成 了 科 学 传 播 的 必 然 要 素 之 一 : 其 次 , 播 的 内容 必须 是 科 学 的 、 传 先进 的 , 且 对 受 众 和 社 会 有 并
浅谈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
浅谈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摘要】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在农村的重要性;民族医药的推广利用;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的严谨性;如何开展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
中医药在其发展进程中固然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特别是是民族医药更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应当看到,中医药工作从未象今天这样倍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从未象今天这样倍受广大民众的关注,从未象今天这样从全行业、全方位、多层面的加大投入,中医药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坚持走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民族医药独的发展之路,继承和创新并举,学术和科普并重,共同担负起发展中医药的历史重任;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素质是我们基层义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我们提出如下看法:1 中医药科普普及和宣传在农村的重要性中医药科普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科普学,既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也是重大的科学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根据我们国家13亿人口,80%的人口在农村这一国情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这是中医药科普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的发展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迈进,尖端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各门自然科学的空白区越来越少。
一些“信息”表明:在近二三十年内,这些新技术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更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将促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这就给中医药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动向迫使我们必须面向农村,占领农村市场,让中医药科普知识扎根广大农村,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提高无不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产生和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基础,广大劳动人民是中医药科普知识的创造者、受益者、传播者,把更多的中医药科普知识从理论上深化,介绍给广大读者,是科普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浅谈信息时代的科学普及工作
用 低廉 , 主导 型是 网络传播 的特征 , 受众 网络 传播 将人 际传播 和大众 传播 融为 体 。在 网络传播 结构 中, 任何 一个 网结都 能够生 产、发布 信息 , 有 网结生 所 产、 发布 的信息都 能够 流入 网络之 中进行 传播 。 其特 点是 传播 的效率较 高 、 受 众 范围广 : 也有 明显 的缺点 , 但 如对 传播 内容不 易控制 , 容易导致 鱼 目混 珠 、 泥 沙俱 下 的局面 。这 些信 息时代 独特 的特 征, 得科 普知 识 的传播变 得 更加迅 使
2 6 企业科 普开 展落后 . 各地 企业科 普工 作有待 提高, 进~步 开发 企业科 普, 员企业 参与社会 科 动 普事业 , 利用 企业 现有 资源, 发挥 企业 的优势 , 提高 企业参 与科 普事业 的积 极 性, 总体来 说 目前我市 企业科 普和 先进地 区相 比还存在 不少 的差距 。 没有 很好 地把 社 会 责任 与 企 业 品牌 、 企业 形 象 打造 结 合 起 来 。
的重 要 因 素之 ~ 。
速 、快捷 。 12 科普 工作应 当主 动搭乘 网络 快车 . 网络科普是 随着互联 网的发展和 传播技术 进步, 逐渐 形成的 以互联 网为 载
体 ( ) 以传播和 普及 科学技 术 、 学思 想、 学精神 和科 学方法 为主要 目 媒体 , 科 科 的新 的科普 形式 。 网络 的 日益 普及 , 随着 它将 成 为各个不 同组 织争夺 意识形 态 阵地 的主 战场, 为未来 一代获 取信息 、知 识的重 要渠道 。在我 国, 成 青少年 是 网络使用 的主要群 体, 作为提 高和改 善人们科 学素养 重要手段 和社会主 流文化 普及 方式 的科普必 须主动 占领 网络传 播这 一重要 阵地 。网络 是人类 有史 以来 发展 最快 的传播载 体, 为科普 事业提 供 了前所未 有的技 术手段 。因此 , 加 也 要 强对 网络科 普发展 规律 的研究 , 建立 网络 科普 的理论 体系, 加快培 养 网络科普 领域 的人才 , 持规 范、有资源 优势 的 网络 科普媒 体 的建设 , 快中 国 网络科 扶 加 普事业的发展 。 13 拓宽科 普 网站经费 来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科学技术传播的作用【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应用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
因此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态度/科教兴国【正文】科学技术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
它是发展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哲学家培根很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作用,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科技传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
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
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
”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作用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
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
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作用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
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
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作用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对科技的态度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
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
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
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
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
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
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
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 G.Myers 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
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
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
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
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
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
”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
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
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
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
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
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
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
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
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
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
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
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
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
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
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1. 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
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
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
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2.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