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4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理解与应用经济学十大原理是由经济学家尼格尔•格里高利斯·马基奥斯所提出的,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原理。
这些原理不仅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经济学理论。
下面将从十大原理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解和应用。
第一大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原理表明了人们在面临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下,必须进行取舍。
这种取舍带来了成本,因此人们需要在各种选择中进行权衡,以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原理可以被应用于个人的消费决策、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政府的资源分配决策中。
在个人层面,人们需要在食物、住房、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取舍,以满足自己最重要的需求。
在企业层面,企业也需要在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上进行取舍,以使生产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
在政府层面,政府需要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进行取舍,以满足社会最大利益。
第二大原理: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的放弃的东西这一原理表明了成本的概念,指出了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即为其成本。
在经济学中,成本不仅仅是指花费金钱的东西,还包括了放弃的机会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任何决策时都需要考虑成本,例如在进行购物时需要权衡便宜和质量,在做职业选择时需要权衡薪资和兴趣。
第三大原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是指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成本和利益,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的人。
边际量指的是对一个单位增量的反应。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出决策时,要考虑到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即考虑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变化。
在经济学中,理性人经常会考虑到边际量,以确定最优的决策。
第四大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是指试图改变人们行为的东西。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决策行为会受到激励的影响。
当激励改变时,人们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实际生活中,激励机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员工激励、国家政策等各个方面,以促进积极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原理课后参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课后参考答案经济学基础第⼀章1、什么是经济学? 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类欲望的⽆限性?答:(1)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稀缺的资源以⽣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
(2)资源的有限性和⼈类欲望的⽆限性是对⽴统⼀的关系,对⽴性表现在:相对于⼈类⽆限多样性的欲望⽽⾔,经济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的。
统⼀性表现在:⼈类欲望的⽆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同时存在,要求⼈们在有限的资源的多种⽤途中进⾏权衡⽐较,有效地利⽤资源,更好地满⾜⼈们的欲望。
2、试举例说明学习经济学和现实⽣活的意义。
答:(1)学习经济学能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例如,今年的苹果、⾹蕉等外来⽔果价格出现了显著上涨,并且持续到现在。
⽔果价格上涨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它对⼈们的⽣活会产⽣什么影响?学习了经济学就能合理解释这⼀现象----由于西南地区出现严重⼲旱,导致外来⽔果供应量骤减,使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2)理解和评价政府的经济政策。
例如,2008年底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有多⼤?2009年号召全国搞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将如何展开?(3)指导企业经济决策。
例如,企业在不同时期会⾯临不同决定。
当市场不景⽓,企业遭受亏损,是停⽌⽣产还是继续⽣产?是否要做⼴告?做什么样的⼴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现代管理决策⼯具,⽽经济学是现代决策⼯具的理论基础。
(4)能避免运⽤经济理论是常见的错误倾向。
例如,合成谬误的例⼦,只有⼀个家庭购买轿车会⼤⼤⽅便出⾏,⽽当所有的家庭都拥有了⾃⼰的私家车之后,道路、停车场可能车满为患,反⽽不如⼤家都乘坐公交⽅便。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表现在:(1)从研究对象上看,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元,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2)从解决问题上看,微观经济学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资源的充分利⽤问题;(3)从中⼼理论上看,微观经济学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国民收⼊决定理论;(4)从研究⽅法上看,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是总量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四)(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50.00)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从社会分工看是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复杂劳动 D.生产劳动A.B. √C.D.2.私人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是A.产业革命 B.固定资本更新C.生产集中 D.资本积累A.B.C. √D.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按照平均利润规律的要求,商品按A.社会生产价格出售 B.个别生产价格出售C.社会价值出售 D.垄断价格出售A. √B.C.D.4.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A.是一般的资本主义经济 B.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是合作经济 D.是公私合营经济A.B. √C.D.5.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其中心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这叫A.公开市场业务 B.调整有价证券C.调整再贴现率 D.调整法定准备金率A. √B.C.D.6.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其职能是A.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 B.生产产品并创造剩余价值C.销售商品,实现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D.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A.B.C. √D.7.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A.资本积累 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C.资本划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A.B.C.D. √8.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其根据是A.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循环中的不同职能C.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D.社会总产品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用途A.B.C.D. √9.战后,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出现的国内垄断组织的新形式是A.托拉斯 B.康采恩 C.跨国公司 D.混合联合公司A.B.C.D. √10.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是因为它们A.都绝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B.都延长了必要劳动时间C.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D.都延长了工作日长度A.B.C. √D.11.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A.社会经济规律 B.社会经济形态C.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D.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A.B.C. √D.12.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A.B. √C.D.13.平均利润率趋势下降的根本原因是A.不变资本的节省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C.资本总量的减少D.社会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A.B.C.D. √14.A.50%和100 B.10%和130 C.20%和120 D.30%和140A.B.C. √D.1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A.加速固定资本磨损 B.提高剩余价值率C.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D.加速资本集中A.B.C. √D.16.我国现阶段,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是A.按劳分配收入 B.经营收入C.风险收入 D.劳动收入A.B.C.D. √17.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比例A. √B.C.D.1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解析
经济学十大原理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这些原理包括: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稀缺性意味着人们必须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比如时间、金钱、资源等。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即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资源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受到激励的影响,他们会根据激励做出相应的反应。
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贸易可以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优势,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分配,提高经济效率。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社会福利。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率:生产率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影响生活水平。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过多发行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短期内,增加就业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些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与会计师在分析经营活动时的重要区别
经济学十大原理
16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一个例子
你需要 $100,000 开始你的业务。利率为 5%.
▪ 情形 1: 借 $100,000
▪ 显性成本= $5000借款利息
▪ 情形 2: 使用$40,000储蓄,并借$60,000
▪ 会计利润没有考虑隐性成本,因此会计利润要大
于经济利润
经济学十大原理
18
主动学习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办公室的均衡租金上涨了$500/每月 在以下情形下,比较对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影响:
a. 你租用办公室 b. 你自己拥有办公室
19
主动学习
参考答案
办公室的均衡租金上涨了$500/每月 a.你租用办公室
劳动的成 本
总成本
0
0 $1,000
$0 $1,000
1
1000 $1,000 $2,000 $3,000
2
1800 $1,000 $4,000 $5,000
3
2400 $1,000 $6,000 $7,000
4
2800 $1,000 $8,000 $9,000
5
3000 $1,000 $10,000 $11,000
$0
0 小10麦00的数20量00 3000
25
边际成本
▪ 边际成本 (MC)
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MC
=
∆TC ∆Q
经济学十大原理
26
总成本与边际成本
Q (蒲式耳 总成本 小麦)
∆Q = 1000 ∆Q = 800 ∆Q = 600 ∆Q = 400 ∆Q = 200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有着一系列的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提供了对经济现象和决策的解释与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又是无限的,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合理的利用和配置资源,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各种需求。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所有可能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机会成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其机会成本。
只有当当前选择所带来的效益超过了其他选择的机会成本时,我们才会做出这个决策。
3. 边际分析原理边际分析原理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每一单位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
经济学家通常会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大小关系来做出决策。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继续增加产量或消费;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我们应该减少产量或消费。
4. 供求关系原理供求关系原理描述了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
它认为供求双方的行为决定了一个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当需求增加而供应不变时,价格会上涨;当供应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
供求关系原理在市场价格的决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出,当我们增加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使用量时,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例如,初次品尝一块巧克力的满足感可能很高,但连续多次吃同样一块巧克力的满足感会逐渐下降。
这个原理对于解释为什么人们在消费时会逐渐追求多样化和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根据稀缺性原理作出资源分配的决策,同时也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和边际效益。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管理资源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原理,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总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和做出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有几大原理

经济学有几大原理
经济学有数个重要原理,其中包括:
1.供需原理: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基本力量。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均衡点,即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益原理:边际效益是指通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资源而产生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原理认为人们会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3.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某个选择时,所放弃的下一个最有价值的选择的成本。
机会成本原理强调了资源的稀缺性,并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到机会成本。
4.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相对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经济的增长。
5.货币数量理论:货币数量理论是指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它强调货币供求之间的平衡对经济稳定和通胀控制的重要性。
以上是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它们有助于理解和解释不同经济现象,并指导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
经济学讲义

Topic11,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个东西,我们不得不放弃另外的东西:大炮与黄油(国防与国内消费品);衣服与食品;空闲时间与工作;效率与公平效率是指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样的。
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权衡取舍很重要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决策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上大学OR工作?学习OR约会?上课OR睡觉?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湖人队球员科比选择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赚了几百万美元。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Margin)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变动。
如: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和一天24小时看书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时间复习功课而不是看电视。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水和钻石的价格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的改变会刺激人做出反应。
当边际利益超过边际成本,人们会改变决策,政策改变了激励,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安全带的使用减少了开车谨慎程度,结果:车祸次数增加,司机死亡下降,但行人危险增加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竞争能获得贸易的好处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什么。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合意的市场结果。
五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五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1.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表明,各国应当专注于其最擅长的产业,以增加其国民生产总值(GDP)。
这意味着各国在进行贸易时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从而可以通过专业化来最大化利润。
2.供求关系原理:该原则表明,在市场上供求是决定价格的基础。
如果需求大于供应,则价格上涨,如果供应大于需求,则价格下降。
通过了解供求关系,企业可以确定他们的定价策略。
3.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认为,做出任何决策时,对于所放弃的最优选择的成本要做出考虑。
这个原则有助于企业了解其决策对成本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利润点。
4.边际效益原理:该原则认为,增加一单位的生产或消费将有其边际效益。
如果边际效益高,则继续生产或消费将带来更多的利益。
边际效益原则帮助企业确定最优生产和消费水平。
5.货币量理论:货币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将对价格、利率和经济活动的总水平产生影响。
这个原则有助于企业预测经济趋势,为其未来发展制定策略。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管理稀缺资源的学科。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些决策会产生一些结果,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决策和政策来改善资源分配和社会福利。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基本原理,被称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以下是对这些原理的介绍。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理(People face trade-offs):这个原理指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在做决策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权衡取舍。
比如,个人在时间上的选择、政府在决定资源分配的问题上都需要进行权衡取舍。
2. 机会成本的原理(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其中一种物品或享受其中一种服务,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品。
该原则指出,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机会成本,而不仅仅是考虑货币成本。
3. 理性决策的原则(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这个原则指出,理性的人们会在边际上进行决策,即他们会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成本和收益,并基于这些信息来做出决策。
4. 市场机制的原理(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市场机制是指由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和分配资源的机制。
该原则指出,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即当其中一种激励改变时,人们的行为也会相应地改变。
5. 市场失灵的原理(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这个原理指出,通过贸易的方式,人们可以相互受益,使得每个人都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个原则指出,尽管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分配机制,但在一些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可以促进更好的市场结果,如通过监管、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
7. 生产力的原理(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这个原理指出,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市场(market)答:市场指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劳务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物品或劳务的供给。
市场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二是指由商品供求双方及其中介人之间,围绕着体现各自利益的价格而展开激烈竞争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总和;三是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关系。
贯穿于这三层含义并能统一于市场这一范畴的核心是商品交换,或者说是商品流通。
2.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答: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竞争市场一般指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竞争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④信息是完全的。
3.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答: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是需求。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收入、其他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2.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显性成本
3
原理三: 原理三:理性的经理从边际的角度 思考问题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 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资源最佳配置原则: 资源最佳配置原则:MPL/w = MPK/r
4
5
原理四: 原理四:交易能使每个人都受益
分工与专业化
社会分工:个人必须以来于他人才能更好地生活 分工与市场规模 分工与劳动生产率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李孔岳博士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理一: 原理一:企业经理做决策时总要面对权衡 取舍的问题
决策的内容 资源稀缺 预期成本与收益
2
原理二: 原理二:决策上考虑的成本都是机 会成本
经济学家如 何看企业 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 收益 隐含成本 显性成本 经济成 本或机 会成本 会计师如 何看企业 收益
8
原理五: 原理五: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什么是激励 激励谁?:工作重要性、人力资本的强弱 和行为难以监督性。 激励手段:报酬激励、头衔效应、期待效 应。 市场以结果论英雄(马太效应)
9
原理六: 原理六:市场常常是组织经济活动 的最好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经济:价高者得 无法无天的乱世:力大者取 等级社会:位尊者享 爱的奉献:最需者用 腐败盛行的社会:雁过把毛 看不见手的定理
1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 物价会上升。 物价会上升。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普遍 的上涨。 谁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放贷者、现钞持有者(通货膨胀税) * *纳税人(比如:投资者) *工薪阶层、退休者和失业救济者 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债务人、政府、企业。
附加原理: 附加原理:时间因素决定了企业经 营采取的行为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3、部门内部的竞争和超额利润的形成。
(1)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由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 格的差额构成。 (2)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 系。生产价格形成后,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并没有排除 各个部门投资者和同一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利润率的 差别,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成本低于社 会平均成本,仍然可以得到超额利润。
18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的是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 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单纯的商品买卖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 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转让给商业资本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 部分剩余价值 。 (2)流通领域的贱买贵卖,是商业资本取得商业利润的途径。 由于商业资本投资于商业,帮助产业资本完成商品的销售 任务,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产业资本不能 像自产自销那样独占产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必须 把其中一部分以商业利润的方式转让给商业资本。
14
(四)部门内部的竞争与超额利润
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生产部门生产同类商品的不 同企业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 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1)市场价值是由部门内部竞争而形成的商品的社会价 值,是把价值同市场供求和竞争关系联系起来的范畴, 离开部门内部竞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 价值就是一句空话。 (2)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进 行交换的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价值决定,并受市场供 求关系的影响。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市场价格就表现为 社会生产价格的货币表现。 15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Chapter 4
此文档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网授课程的讲义!
最好结合课程进行学习(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ExamItem/SpecCT.aspx?id=1711d8a8-4e14479d-ba93-bc521f92d415
Price of Ice-Cream Cone
劣质商品
$3.00 2.50 2.00 1.50 需求减少
收入增加...
1.00
0.50
D2
0 1
D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Quantity of Ice-Cream Cones
供给的决定因子
市场价格 投入价格 技术 预期 生产者的数量
Harcourt, Inc. items and derived items copyright © 2001 by Harcourt, Inc.
竞争:完全竞争的特点
完全竞争
产品是相同的 有众多的买方和卖方,因此都不会对价
格产生影响 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垄断与寡头竞争
垄断
只有一个卖方,卖方控制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偏好
预期
消费者的收入
Price of Ice-Cream Cone
正常商品
收入增加...
需求增长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D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2
Quantity of Ice-Cream Cones
消费者的收入
小结
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经济中商品和
服务的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是引导资源配 置的信号.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失去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市场:大量的买者与卖者(不必在同一地点)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体系来发挥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保护产权(通过警察法庭)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决定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可用的技术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经济周期: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10个主张1、租金上限减少了可得到的住房数量和质量2、关税和进口限额通常降低了普遍经济福利3、有伸缩性的和浮动性的汇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国际货币协定4、财政政策对低于充分就业的经济有重要的刺激效应5、如果要平衡联邦预算,应该在经济周期中而不是每年中来实现6、现金转移支付使领取者福利的增加大于等量现金的实物转移支付7、巨额联邦预算赤字对经济有不利影响8、最低工资增加了年轻人和不熟练工人中的失业9、政府应该按“负所得税”的思路重建福利制度10、排污税和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作为控制污染的方法优于实行污染上限第二章向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家:科学家:试图解释世界政策顾问:尝试改善世界经济模型第一个模型:循环流向图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建筑物和机器)收益物品与劳务市场支出•家庭购买物品•企业出售物品与劳务与劳务出售购买企业家庭•生产并出售物品与劳务•购买并消费物品与劳务•雇佣并使用生产要素•拥有并出售所有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收生产投入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入•家庭出售工资、租金、利润•企业购买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经济可以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或它之内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但不能在该边界以外的任何一点上进行生产。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换句话,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利益及物品产生的额外利益。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东西。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一小群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1、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够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什么是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原则,用于解释经济现象和指导经济行为。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简要说明:
1.稀缺性原理:由于资源有限,人类需求无限,经济学研究如
何在有限资源下满足无限需求的方法和决策。
2.机会成本原理:做出某个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就是机会成本。
经济学强调在决策时要考虑机会成本。
3.边际效应原理:附加一单位的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就是边际效应。
经济学研究人们在决策时如何衡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4.需求与供给原理:市场经济中,价格由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
需求与供给原理研究价格如何影响市场的供求平衡。
5.效用理论: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最大化效用来做出决策。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或行为中获得的满足感。
6.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包
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等因素。
7.成本与收益原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如何在生产中权衡成本与
产出,以最大化利润。
8.市场失灵:市场经济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失灵,例如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
经济学研究如何解决这些市场失灵问
题。
这些经济学原理帮助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指导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做出决策。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4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
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边际变动 – 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决策者(在边际上)采取行动,当且仅当
这一行动的边际收益超过其边际成本。
人们最终(最优)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
经济学十大原理
18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应用:安全带法律如何影响行车安全?
一般步骤…… 1、谁是决策者,其决策是什么 ? 2、该决策的(机会)成本与收 益是什么? 3、激励改变导致了决策的成本 与收益在边际上怎样的变化?
4、他(她)作出怎样的反应?
在“安全带”例子中…… 驾车人/(提高)驾驶速度 收益:速度越快,省时越多; 成本:速度越快,越不安全 安全带法律没有改变提高速度的 边际收益,但使得边际成本减少 了。 提高驾驶速度。 这意味着车祸的频率提高,并导 致行人更加不安全。
息时间减少
保护环境意味着生产消费物品的资源减少
更多例子:
食品和衣服、闲遐和工作、大炮和黄油……
经济学十大原理
9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社会面临一种重要的权衡取舍:
效率 vs. 平等 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权衡取舍:为使社会更加平等, 需要在富人与穷人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它的主题是社会的——人们的选择如何引导他们的生活,
以及他们如何相互影响。
但它以科学的冷静来研究这个主题。
经济学十大原理
1
经济学原理各章重点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与供给的一般原理一、需求: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二、供给: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三、需求曲线(课本P15页)四、供给曲线(课本P21页)五、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1.需求:(1)自身价格——负相关 (2)收入水平—-正相关(3)偏好-—正相关(4)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正相关互补品——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2. 供给 : (1)自身价格—-正相关(2)投入生产要素成本——负相关(3)生产的技术水平——正相关 (4)相关商品价格-—负相关(5)预期——正相关六、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1。
需求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作为自变量的商品价格每变动百分之一,该商品的需求量搬动的敏感度。
影响因素:(1)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小、奢侈品大(2)商品的可替代性—-负相关(3)某种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中的比重——正相关(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正相关(5)时间的长短—-正相关2。
供给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种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七、均衡价格(书P24页)市场实现均衡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八、均衡数量的形成与变动(书P26页)供求定律:供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供给不变,需求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上升,均衡数量相应增加.反之则反。
如果需求不变,供给增加,那么均衡价格就会下降,均衡数量相应增加。
反之则反.第二章消费理论一、效用的基本概念效用(U):消费者从消费商品和服务或从其他消费行为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或偏好水平。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或总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MU):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经济学 原理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这些原理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经济活动。
1. 供求关系原理:供求关系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根据这一原理,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而放弃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经济学认为,个体和社会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机会成本。
例如,一个企业选择进行某项投资时,就要考虑如果选择其他投资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
3. 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单位消费量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根据这一原理,个人和企业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效用的变化。
例如,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到最后一单位商品对其满足感的影响。
4. 公共物品原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商品或服务,例如公园、消防服务等。
这种原理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能力,因此需要政府进行供给。
5.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成本更低。
比较优势原理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各个国家应当专注于自身相对优势的产
业,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经济学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r+r2+r3+…+rn+…=1/(1-r)
The multiplier:3
MPC holds constant, the increase of investment: ∆I
Income increases: ∆I
Income increases: ∆I *b Income increases: ∆I *b2 Income increases: ∆I *b3
Total spending
I
C
Point QE is the equilibrium output. QE
GDP
2) The influence of Taxes
consumption
45° C+I+G (C+I+G)’
DI=GDP-T T DI consumption
(if G and I holding constant) Employment, GDP
the multiplier is 3.
Total spending
(AD)
Equilibrium point E’
G
45° C+I C
F
M ∆I E N
I 0
QE
Q’ ∆Y
QE’
GDP(AS)
3) The multiplier model in perspective
The multiplier model leaves many macroeconomic factors out of the picture (such as monetary factors affecting interest rates…) The model shows how AD which influenced by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spending determines GDP in a short run. The model works when there are unemployed resources, that is, when output is less than the potential output.
∆Y
From the figure: if the investment curve changes from I to I’ ( ∆I ) , the MPC
being 2/3(so the MPS is 1/3), and the
increased output (∆Y) will be 3 ∆I ,and
P
§4.2 The Multiplier Model
1. Determin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national output under the simple economy
1) Output determination with saving and investment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way) 2) output determination by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consumption-plus-investment way)
* Deduction of the equilibrium determined by the equivalence of the
tot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
C=C (Yd)
I=Ia
Y=C+I C=Ca+bYd
Ye=Ca+bYe+Ia
1 Ye= 1 b (Ca+Ia)
2. Fiscal-Policy Multiplier
1) Government Expenditure Multiplier
Definition: The increase in GDP resulting from an increase of $1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2. Aggregate Curve and it’s shifts
1) Aggregate curve’s characteristic: download sloping from the upper left to the lower right. main reason: money-supply effect
GDP
Example
3) The arithmetic of equilibrium national output under the closed economy
C=Ca +b· (Y-T+TR) I=Ia
G=Ga
Y=C+I+G
Y=Ca+ b · (Y-T+TR) +Ia+ Ga
1 Ye= TR)] 1 b [Ca +Ia + Ga –(bT -b·
* Deduction of the equilibrium output determined by saving and investment
S=S (Yd) I=Ia
S=I
S=-Ca+(1-b)Yd
-Ca+(1-b)Yd=Ia
1 Ye= 1 b (Ca+Ia)
B:MPC
2) Output determination by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the multiplier in arithmetic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the multiplier in graphic The multiplier model in perspective
1)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the multiplier in arithmetic
Woodsheds and carpenters
$1,000 + $666.67 + $444.44 + $296.30 + $197.53 + … $3,000 1*$1,000 + (2/3)*$1,000 + (2/3)2*$1,000 + (2/3)3*1,000 + (2/3)4*1,000 + …
Chapter 4
Aggregate Demand and the Multiplier Model
§ 4.1 Foundations of Aggregate Demand
1. The conception and components of Aggregate Demand
1) Aggregate Demand (AD) total or aggregate quantity of output that is
3,300
3,000 2,700
3,200
3,000 2,800
100
0 -100
200
200 200
3,300<
3,000< 3,000
expansion
expansion expansion
2. The principle of the Multiplier
2) The movements or shifts of the AD curve
Movements along the AD curve
P
PA PB
A
B
AD
QA QB
0
Q
Shifts of AD curve
Monetary policy Policy variables Fiscal policy Foreign output Exogenous variables Asset values Advances in technology other AD AD’ Q
b:MPC
GDP determination where output equals planed spending
(1) (2) (3) (4) Levels Planed Planed Planed of GDP consumption saving investment and DI 4,200 3,900 3,600 3,800 3,600 3,400 400 300 200 200 200 200 (5) (6) (7) level total spending resulting of consumption tendency GDP and investment of output 4,200> 3,900> 3,600= 4,000 3,800 3,600 contraction contraction equilibrium
1) Output determination with saving and investment
I ·S
S2
Equilibrium point S E I
The equilibrium level of GDP is just at the
point E which means
0 S1
GDP the desired saving and M Equilibrium output investment are equal.
§4.3 Fiscal Policy in the Multiplier Model 1.Determination of National Output in a Closed Economy 2. Fiscal-policy Multiplier *3. Intrinsic tool for s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