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预设和生成同样精彩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往深层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教学课题。
本文首先阐述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接着结合课例具体地阐明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巧妙利用两者的关系,让预设与生成同样精。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目前教学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课程改革往深层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教学课题。
精彩的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
它既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更需要教师应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使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首先,应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是第一位的。
所谓“功在课前”,上课之前一定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即“预设”,在预设时,必须要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考虑教材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和心理状态)都要考虑清楚。
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反馈什么样的信息或疑问,如何去应对要心中有数,这样,教学时才能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2、课堂“生成”是对“预设”不足的补充和深化,正确引导,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扎实。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而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所以“生成”是必然的,也是很自然的。
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却能使“生成”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3、“预设”与“生成”相互作用,和谐共振,推动课堂进程,促进教师发展。
“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非常先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再高水平的老师,再完美的“预设”也难免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让预设与生成同样精彩!
1、研读教材,高效预设。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每一位敬业的教师都会在实施教学之前把课标和教材进行认真地研读,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去理解教材,使自已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从而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课堂,才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去生成和丰富课程内容,才能将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有效地实现预计的目标。
为此,教师要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预先判断教学可能发生哪些状态。
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充分预设空间,提供资源,并预想对策。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
我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剪、拼、找……都可能出现。
但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于是,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
课堂实践表明,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地操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更是精彩纷呈,令教师耳目一新。
2、读懂学生,有效生成。
学生是一个现实的、生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已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他们不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生成”资源的生成者,由于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欲望和能力各不相同,造成课堂上的不可预测因素就非常多,预设就会经常遇到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和解读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于原有的预设,在达成了预设教学目标的同时,也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下面的两个镜头,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解读不一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镜头一《9的乘法口诀》,某教师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准备以小袋鼠跳远的动画形式,引导学生探究每一句口诀。
可当教师宣布课题时,突然从学生中响起了出人意料的话语:“老师,我已经会了。
”随后有几个学生也跟着附和:“老师,我也会了!”并不约而同地背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弄得教师一时不知所措,愣了一会儿,接着继续按着预设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镜头二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好吗?
生:老师,我们已经会了,还能背出来呢!
师:哦,是吗?真能背出来啦?
生:(得意地、异口同声地背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
师:哇,太棒了!老师已看出来了,大多数的同学已经会了,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
生:我们教他们。
师: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种精神很好。
但是如果只能背出9的乘法口诀而没能找出其中的奥秘,这可不算是真正掌握哦。
这样吧,我们一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好吗?
这样一来,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探究9的乘法口诀规律的活动中,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几分钟后,学生不但能把9的乘法口诀总结出来,而且还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积的规律,掌握了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以上两个片段反映了教学现实反差很大,前一位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他始料不及的尴尬场面,说明他预设不够充分,虽然在“愣了一会”后,又继续按原来的预设亦步亦趋的进行教学,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教学却否定了现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力的亵渎、阻碍和压抑。
他没能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预设时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去进行环节的预设,预设缺乏针对性和预见性,这样的预设是低效或无效的。
显然,第二位教师却是有备而来,尽管在实施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生成性过程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冲突,但他仍然能够很从容地进行预设程序的调整,顺势利导,既实现和达成了预设,又促进了有效的生成,这样的预设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
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预设越充分,生成越精彩,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设,才能有精彩有效的生成。
3、精心预设,促进预设与生成互动共生。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极强的随机性。
教学的动态性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精心预设虽然能为动态生成提供保障,但是,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
因此,教师的预设应有弹性,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至立于主体,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艺术性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达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如,在学习“画圆”这一环节中,我打破了以往的一贯问法,改“你会用圆规画圆吗?”为“你会画圆吗?你打算怎么画圆?”话音刚停,大部分学生边举起手中的圆规示意,边说:“用圆规”。
突然,有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没有圆规。
这样啊?“那不用圆规你能画
圆吗?”没想到这么一问,却激起了学生的强烈探究和交流的欲望,有人说:“当然不能”,有人说:“能”,两种意见的同学谁也不服谁,并且迫不及待地交流,从学生的眼神中,我感受这一有弹性的问题设计,正是迎合了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渴求,不用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就争论起来,有的学生拿起笔,一边给同桌讲解一边不停地画着,有的学生一手托腮,作冥思苦想状,……学生都踊跃地举起了手,一个个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有的同学一直不住地点头,有的同学由疑惑到顿悟,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原来圆有这么多画法,我怎么没想到呀”。
有弹性的教学设计,给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创设了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解决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发现者,热情地探索者,未来的创造者。
只有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才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地动态生成,创造性地发展,并使原有预设得到检验和完善。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
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两者同样精彩,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