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

合集下载

土壤物理性质(四)

土壤物理性质(四)

土壤物理性质(四)(五)土壤力学性质与耕性土壤受外力作用(如耕作)时,显示出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统称土壤力学性质(又称物理机械性)。

主要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和塑性等。

耕性是上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综合性状,如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的长短等。

土壤耕性是土壤力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1.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 (1)概念土壤黏结性是土粒与土粒之间因为分子引力而互相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反抗外力破裂的能力,是耕作阻力产生的主要缘由。

干燥土壤中,黏结性主要由土粒本身的分子引力引起。

而在潮湿时,因为土壤中含有水分,土粒与土粒的黏结经常是通过水膜为媒介的,所以事实上它是土粒-水膜-土粒之间的黏结作用。

同时,粗土粒可以通过细土粒(黏粒和胶粒)为媒介而黏结在一起,甚至通过各种化学胶结剂为媒介而黏结。

土壤黏结性的强弱,可用单位面积上的黏结力(g/cm2)来表示。

土壤的黏结力,包括不同来源和土粒本身的内在力。

有范德华力、库仑力以及水膜的表面张力等物理引力,有氢键的作用,还往往有如化学胶结剂(腐殖质、多糖胶和等)的胶结作用等化学键能的参加。

土壤黏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土粒黏附在外物(农具)上的性质,即土粒-水-外物互相吸引的性能。

上壤黏着力大小仍以g/cm2等表示。

土壤开头展现豁着性时的最小含水量称为黏着点;上壤丧失黏着性时的最大含水量,称为脱黏点。

(2)结性与瓤着性的影响因素土壤赫结性和载着性均发生于土粒表面,同属表面现象,其影响因素相同,主要有土壤比表面大小和含水量凹凸两个方面。

1)土壤比表面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质地、黍占粒矿物种类和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以及土壤团圆化程度等。

都是影响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离子大小的因素。

土壤质地愈黏重,黏粒含量愈高,尤其是2:1型黏粒矿物含量高,交换性钠在交换性阳离子中占的比例大,而使土粒高度簇拥等,则黏结性与黏着性增加;反之,土粒团圆化降低了彼此间的接触面,所以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就整体来说黏结力与黏着性削弱。

002 第一章 耕层土壤力学

002 第一章 耕层土壤力学
GreenLeaf
二、耕作的方法
• 1、常规耕作法 Traditional tillage 由耕翻、耙压和中耕等组成的耕作 体系。机具进地次数常达7~10次。 • 2、少耕法 Minimum tillage 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类耕作体 系。机具进地次数减为4~6次。 • 3、免耕法 No-tillage (Zero tillage) 直接播种农作物的一类耕作体系。 机具仅进地2~4次,主要从事播种、喷药、收 获等。 GreenLeaf
影片 虚实并层耕作法 19分钟
三、耕作的机具
Primary tillage equipment Secondary tillage equipment Combined tillage equipment
重 点 讲
简 介 简 介
Gree为: 铧式犁 Moldboard plow 圆盘犁 Disk plow 旋耕机 Rotary plow 整地机械 Secondary tillage equipment • 铧式梨: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悬挂式多铧犁。 • 整地机械:圆盘耙Disk harrow、钉齿耙Spike -tooth(Peg-tooth)harrow 、弹齿耙Spring -tooth harrow、水田耙Paddy field harrow 、 GreenLeaf 驱动耙Power-driven harrow、镇压器Roller 和表土平整机具Land smoother等等。
第一章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
第一节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
• 耕层土壤的组成包括: • 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
• 液相:水,存在于小孔隙中; • 气相:空气,存在于大孔隙中。 • 而耕层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大多与粘粒、有机质 含量、含水量等的大小、多少以及外界环境的影 响有关。实际土壤结构组成往往是不规则的,随 机性强,很难作出精确的物理力学性质描述。

农业机械学复习提纲

农业机械学复习提纲

2.播种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如何? 撒播:种子在田间分布不均匀,人工或机械覆土时,难于将种子完全覆盖,出苗率低,主 要用于飞机撒播,以便高效率完成大面积种草、造林或直播水稻。 条播:便于田间管理作业。 穴播:适用于中耕作物,可保证苗株在田间分布合理、间距均匀,与条播相比,穴播能节 省种子,棉花、豆类等成穴播种,还可提高出苗能力。 精密播种:可节省种子和省掉间苗工序,与普通条播比,种子在行内均匀分布,因而有利 于作物生长,可提高产量。 3.影响外槽轮排种器排种量的因素是什么? 1)种子特性:摩擦作用的强弱,决定带动层的厚度。2)凹槽容积:其容积取决于凹槽形 状、深浅和长度。更换不同形状的槽轮可获得不同的排种量,在工作中常用改变槽轮工作 长度来调节排种量。3)外槽轮转速:转速越快排种量越大。 4.农业技术对播种、施肥机械有哪些技术要求? 1)根据不同作物,应达到播量、株行距、播种均匀性、播种深度及压实程度的不同农业技 术要求。2)施肥时要求肥料分施于种子的下方或侧下方3)不伤种子、开沟、覆土深浅一 致。4)播行要直、株行距一致,地头整齐。5)通用性好,使用、调整、清理方便。6) 最好能一次完成播种、施肥等多项作业。 5.对播种机有哪些性能指标要求? 排量稳定性、各行排量一致性、排种均匀性、播种均匀性、播深稳定性、种子破碎率、穴 粒数合格率、粒距合格率。 6.怎样调整外槽轮式排种器的排种量和对种子大小的适应性? 调整外槽轮式排种器排种量:改变槽轮的工作长度、改变槽轮转速。 调整种子大小的适应性:调整外槽轮排种器的排种舌开口。(外槽轮式排种器不能用排种 舌开口大小来调节排种量,否则会损伤种子或使种子产生自流)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联系生产实际,举例说明。 1)保证农业增产措施的实现,抗御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2)提高劳动生产率。3) 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4)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的实施和发展。5)减少物料投 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6)在某些条件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农业机械的特点和使用要求? 特点:1)工作对象复杂。2)适用季节性强。3)工作环境条件差。 使用要求:一般要求——工作可靠、坚固耐用、重量轻、体积小、功效高、便于操作调整、 易于维护修理、价格低廉等等。特殊要求——1)农业机械应有较完备的安全防护装置。2) 农业机械的工作部件应有足够大的调整范围。农业机械应尽可能多地扩大其作业项目,实 现“一机多用”。 第一章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 1、土壤耕作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土壤耕层构造,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因素,翻埋根茬和肥料、清除田间杂草,控 制土壤病虫害,调节土壤微生物体系,为作物播种、出苗、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协调与气候条件间的关系。 2、简述土壤耕作方法。 常规耕作法:又称传统耕作法或精耕细作法,指作物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耕翻、耙压和中耕 等组成的土壤耕作体系。 少耕免耕法:少耕通常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是免除土壤耕作,直接播种农作物的一类耕作方法。 3、简述土壤耕作机械的种类及其用途。 耕地机具:通常理解为对整个耕作层进行耕作的机具,如铧式犁、圆盘犁。 整地机具:土壤进行耕作后对浅层表土再进行耕作的机具,如耙、旋耕机、镇压器。 联合耕作机具:既能整地又能耕地的机具,如耕耙犁、联合整地机。

植物生产环境-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植物生产环境-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与耕性土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显现出来各种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他受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一、土壤物理机械性(一)土壤黏结性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二)土壤黏着性土壤的黏着性是指土粒黏附于外物上的性能,是由土粒—水膜—外物之间相互吸附而产生的。

影响土壤粘结性和粘着性的因素有:1.土壤质地土壤愈细,接触面愈大,粘结性和粘着性愈强,所以粘质土壤的粘结性和粘着性都很显著,耕作困难。

砂质土则粘结性和粘着性弱,易于耕作。

2.土壤含水量含水量愈少,土粒距离愈近,分子引力愈大,粘结性愈强,故干燥土块破碎甚为困难。

随着水分含量增加,水膜使土粒间的距离加大,分子引力减弱,粘结性减小。

土壤干燥时无粘着性,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粘着性逐渐增强。

因为此时土粒与外物间有水膜生成。

但是当水分过多时(一般认为大约超过土壤饱和持水量的80%以后),由于水膜太厚而降低了粘着性,直到土壤开始呈现流体状态时,粘着性逐渐消失。

所以粘质土壤在水分较多时进行耕作,常因土壤粘着于农具而感到费力;而土壤在清水条件下犁耙却很少受粘着性的影响。

3.土壤结构团粒结构可使土团接触面减少,因而其粘结性和粘着性降低,土壤疏松易耕。

据试验,在相同质地条件下,有团粒结构土壤的粘结性比无团粒结构土壤要小2-6倍。

4.土壤腐殖质含量腐殖质含量增加可减弱粘土的粘结性,因为腐殖质在土粒外围形成薄膜,改变了粘粒接触面的性质。

也可减低粘性土壤的粘着性,腐殖质的粘结力和粘着力都比砂土大,因而腐殖质可以改善砂质土过于松散的缺点。

5. 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不同的阳离子种类可影响土粒的分散和团聚。

钠、钾等一价阳离子可使土粒分散,导致粘结性、粘着性增大。

二价钙、镁离子能促使土壤胶体凝聚,土粒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土壤的粘结性和粘着性。

(三)土壤胀缩性土壤吸水体积膨胀,失水体积变小,冻结体积增大,解冻后体积收缩这种性质,称为土壤的胀缩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土壤耕作是土壤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耕作的目的是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若要合理地对土壤进行耕作,就应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耕作性质。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当土壤受到外力作用(如耕作)时发生形变,显示出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称为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这一性能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等。

(一)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土壤黏结性(soil cohesiveness)是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时产生阻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中往往含有水分,土粒之间的黏结常以水膜为媒介。

同时,粗土粒可以通过细土粒(黏粒)而黏结在一起,甚至通过各种化学胶结剂为媒介而黏结在一起。

土壤黏着性(soil adhesiveness)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过湿耕作,土粒黏着农具,增加土粒与金属间的摩擦阻力,使耕作困难。

土粒与外物的吸引力也是由于土粒表面的水膜和外物接触面产生的分子引力引起的,故黏着性实际上是指土粒—水膜—外物之间相互吸引的性能。

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强弱,分别用单位面积上的黏结力(g/cm2)和黏着力(g/cm2)表示。

影响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土壤活性表面和土壤含水量。

土壤活性表面,一般用土壤比表面来表示。

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强弱首先与土壤比表面成正比,比表面越大,黏结力和黏着力越大,黏结性和黏着性越强,反之亦然。

因此,土壤质地、土壤中黏土矿物种类和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以及土壤团聚化程度等,都影响其黏结性和黏着性。

土壤质地越黏重,黏粒含量越高,土壤黏结力和黏着力越大;而土壤质地越轻,黏结力和黏着力越小。

另外,土壤中蒙脱石为主,交换性Na+占优势,土壤高度分散,则土壤黏结性和黏着性增强;反之,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交换性离子以Ga2+占优势,土壤团聚化程度高,则土壤的黏结性和黏着性降低。

土壤耕作方法1

土壤耕作方法1

三、耕作机具
1、播前耕作
耕地作业:铧式犁、圆盘犁 整地作业:圆盘耙、钉齿耙、水田耙、镇压器、驱动耙、耢等 耕耙联合作业:旋耕机、耙耕机、回转锹
2、播后耕作
中耕培土作业:中耕机(水田旱地两类)、培土器 施肥、开沟、筑埂等作业:中耕培土施肥机、筑埂机、开沟机 等
3、少耕法
浅松或深松作业:深松(凿形)犁、通用耕作机(深松、浅松、 除草)
粘粒
<0.001
(二)容重
q
V
式中 q—土壤重量(包括所含水分重) V—土壤体积
土壤干容重γ0
(三)湿度(又称含水量) 土壤的绝对湿度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

q q' q'
式中 q—自然状态下土壤的重量 q′—烘干后同体积的土壤重量
土壤的相对湿度
W0

W Wn
100 %
二、耕层土壤的动力学特性
(一)土壤与金属间的摩擦系数 (二)土壤的坚实度(又称贯入阻力) (三)土壤的凝聚力和附着力 (四)土壤的抗剪强度 (五)犁耕土壤比阻
○ 一次完成深松、施肥、灭茬、起垄、播种、施药等多项作 业
目前所使用的耕地机械,由 于其作业的工作原理不同类型主 要分为三大类:
铧式犁 圆盘犁 凿形犁
铧式犁应用历史最长,技 术最为成熟,作业范围最广, 铧式犁是通过犁体曲面对土壤 的切削、碎土和翻扣实现耕地 作业的。
圆盘犁是以球 面圆盘作为工作 部件的耕作机械, 它依靠其重量强 制入土,入土性 能比铧式犁差, 土壤摩擦力小, 切断杂草能力强, 可适用于开荒、 粘重土壤作业, 但翻垡及覆盖能 力较弱,价格较 高。
(四)土壤的抗剪强度
耕层土壤在耕作机械工作部件(如犁体、中耕铲 等)作用下,往往出现剪切破坏,其剪应力大致服从 库伦定律: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

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

第一章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目录第一节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 (1)第二节土壤耕作及耕作机具 (11)第一节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施肥、灌溉等生产以及自然因素的持续作用形成了农业耕作土壤。

组成耕作土壤固相的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

矿物质中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砂粒、粉粒、粘粒等);有机质则来源于农作物根茎等残留物、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残体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大多与土壤中的粘粒及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大小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

由于土壤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及土壤内诸因素局部的微观差异,往往使农业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测量值呈现出不规则性和随机性。

而这种不规则性和随机性使耕层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不能作出精确的描述。

因此,这种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新的理论与思想体系的引入与提出,其中Mandelbrot提出并建立的分形理论为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土壤强度土壤强度是某种土壤在特定条件下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可定义为土壤承受变形或应变的能力。

因此土壤强度可以用建立应力应变方程式,或以其屈服点应力来表示。

当耕耘机械加工土壤时,对土壤进行切削、翻转、破碎和平整等导致土壤产生应力应变、结构失效以及被压实等,在此土壤加工过程中,土壤所表现出的种种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土壤强度。

土壤强度既受限于土壤本身的特性,如质地和结构,又受限于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的含水量等。

它的特性不仅关系到加工土壤时能耗的多少、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关系到农机具行走装置的推进力以及各部件的摩擦磨损和整机的工作效率,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也有直接影响。

Micklethwaite是最早把土壤强度与机具联系起来的。

应用土力学中的摩尔一库伦(Mohr--Coulomb)定律,建立了车辆的前进推力或附着力的模型。

(1—1)式中P,——土壤对车辆的最大推力或附着力;F——车轮的接地面积;C——土壤粘结力;G——法向载荷(或法向压力);——土壤间的内摩擦角。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二)耕作学科的形成 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B.P.威 廉斯(1863-1939年)。他在1947年出版的《普通耕作学 附土壤学原理》是耕作学的起点.
第2节 耕作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1章 绪论
二. 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一)引进试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引进苏联《普通耕作学》教材
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区别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具体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依据和 技术体系,耕作学则重点研究种植业整体组合装配的理论基础与技 术体系,从而提高作物生产的综合效益,解决持续发展问题。
第1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1章 绪论
一. 耕作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三)耕作制度的要概念与内容
边际 产量与总 产量曲线 的形态
总产量(TP):与一定的生产资源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相对应的生产资源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MP):产品产量的增量与相对应的资源投入的增量之比。增量是 指变动量,即增加、减少和等于零三种形态。因此,边际产量可以表述为:每 增加(减少)一单位生产资源投入量所引起产量的增加量或减少量。
第3节 耕作制度基
(二)农田生产力 农田生产力是以农田为载体的在多种资源条件下所表现 出来的产品产出性能. 评价农田生产力的指标 农田物质生产力 一般般用经济产量、生物产量、营养价值产量等指标 来表示。
农田经济生产力 一般用产值、净产值、净收入、利润等指标来表示。
生产单位经营规划
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
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3.综合性
三. 耕作学的任务
第1章 绪论
研究和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作物生产布局 研究作物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分析作物生产一经济互作规律、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什么是土壤耕作及土壤耕作的作用

什么是土壤耕作及土壤耕作的作用

全C (g/kg)
24
蚯蚓数量 个/ m2
78
凿耕
பைடு நூலகம்
16
52
翻耕
11
53
Karlen et al
2. 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
(1)深厚的耕层
• 深厚的耕层,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进 而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而增产;土壤养分 供应充足,增大根冠比。
• 耕层加深具有一定的难度 机械动力、作业成本、气候、土壤 作物增产与耕层加深不呈直线相关 增加耕层必须与施肥配合
5 土壤耕作
耕作学-土壤耕作与农田生态管理
2007-11-15
1.什么是土壤耕作及土壤耕作的作用? 2.说说你所知道的土壤耕作技术类型和土壤 耕作制类型。
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原理
Lipiec1 J. Int. Agrophysics, 2003, 17, 61–69
容重 Bulk density
农田土体主要层次
覆盖层 种床层
稳定层
犁底 层 心土层
• 心土层:(30-50cm)土 壤结构紧密,受外界影响 较小,肥力因素较为稳定, 物质转化慢,对耕层肥力 和作物生长有影响。
• 犁底层:在土壤深耕时, 常因农具力的作用和底土 塑性较强,在耕层和心土 层之间形成了容重较大, 封闭式的犁底层。犁底层 减弱了耕层和心土层底能 量和物质流通。
1.06
3.54
2.31
1.53
1.24
4.06
1.98
2.05
1.34
3.88
1.73
2.24
1.51
3.20
1.29
2.42
Lipiec1 J. Int. Agrophysics, 2003, 17, 61–69

土壤耕作

土壤耕作

依据。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2)盐碱地,土壤耕作又要根据盐碱在土层
中的运动规律和盐碱地板、瘦特点来进行,所有
耕作措施都要有利于排水、脱盐、防止水分蒸发、
保全苗等等;
(3)对于质地粘重、结构差、通透性不良、 潜在肥力高、有效肥力低的土壤,耕作特点是采 用伏耕秋翻、晒垡冻垡、早春及时耙地保墒等。
第五章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3)耕层构造是变化的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耕层构造受到自然和人为 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变松或变紧过程中。 如干湿、冻融交替,根系与土壤动物、微生物 等的作用,有机肥与秸秆还田都利于耕层变松。另 一方面,由于土壤自身的重力作用,人畜机械的压
力以及降雨和灌溉等因素的影响,常会使土壤变紧,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与任务
(一)土壤耕作的实质
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 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 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 壤奠定基础。
第五章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二)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整耕层三相比,创造适宜的耕层构造
(土壤机械阻力)。
第五章
2、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孔隙的数量及质量与根系生长有极密切的关系。
从数量上,耕层中总孔隙度为50%对根系生长较为 适宜。从质量上,耕层上部大孔隙较多,下部毛管
孔隙较多,而且整个耕层大孔隙与毛管孔隙比例近
似相等,才有利于作物生长。
孔隙稳定性变化很大,这种稳定性有赖于土壤
土壤耕作
技术原理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作物,也深刻影响土壤,这

土壤耕作1

土壤耕作1

第二节
土壤耕作制
二、东北的垄作土壤耕作制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垄作。 作用:提高春季土壤的温度,减轻春旱、夏秋涝。 特点: (1)地面常年保持垄形。垄高12-17㎝,垄距 60-70cm。 (2)耕种结合,耕管结合。 (3)以一定轮作制为基础。如大豆(扣)-高梁 (耲)-谷子(耲)。三年翻耕一次,而不是每 年翻耕。
中耕机
土壤中耕次数相应增加。旱地中耕不宜翻土, 潮湿地区宜翻土”。
(二)表土耕作措施( surface tillage )
5.培土――把作物行间的土壤培拥 到植株根部的措施。中耕作物都 需要培土。 作用:
(1)促进根系生长(上层根系等), (2)培土后成垄形,有利于增温、透气。 (3)稳固植株,防止倒伏。 (4)有利于灌、排水。
第五章
土壤耕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土壤耕作原理 土壤耕作制 少耕法、免耕法
第一节
土壤耕作原理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及目的 1. 土壤耕作: 是用机械的方法,改变土壤的物 理性质,以调节土壤肥力因素的状况,提高农 作物产量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及目的
2. 土壤耕作的目的
① 改善土壤结构。 促使土壤碎散成团粒结构或团聚体状态,从而改善土壤 空气、水分、养料的状况。 ② 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土壤耕层构造)。
特点:成本低,土壤冲刷少。耕播时,对土壤水分要 求严格。 4.残茬覆盖耕作法:用宽幅翼形犁(残茬覆盖犁)疏 松土壤,切割杂草,而将残茬留在地面。干旱地区应 用较多。 特点:能显著减少风饰和水蚀,增加土壤的渗水性, 减少蒸发。
一、少耕法
优点:
(1)减少机械动力、人物力,减少投资; (2)减少对耕作层的压实和破坏土壤结构。

土的物理性质(土力学与土质学第一章)学习课件

土的物理性质(土力学与土质学第一章)学习课件

§5 土的物理状态及相关指标
土的物理状态主要是指土的松密和软硬状态,它对工 程性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粗粒土密实度
一般用相对密实度Dr来评定砂土等非黏性土的密实度(其中e 为土的天然状态孔隙比)。 Dr=(emax-e)/(emax-emin) Dr的值在0~1之间,其值越大则砂土越密实
2、黏性土的塑性指数Ip和液性指数IL
岩石
风 化
剥蚀/搬运/沉积

地球
地球
§1 土的形成
风化作用分类:
物理风化(量变)——指岩石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温 度湿度的变化、不均匀膨胀与收缩,使岩石产生裂隙,崩解 为碎块。这种风化仅改变颗粒大小与形状,不改变原来矿物 成分。生成的土呈松散状态,无粘性土。 化学风化(质变)——指岩石碎屑与空气、水和各种水溶液相 接触,经氧化、碳化和水化作用,改变原来矿物成分,形成 新的矿物(次生矿物)。生成的土为细粒土,粘性土。 生物风化(量变&质变)——指生物活动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 分为物理生物风化(如植物根部生长对岩石的机械破坏)和 化学生物风化(如微生物对岩石的分解作用)。 以上风化作用往往是同时存在、相互促进的,在不同的 环境中会有不同的主次关系。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的不同, 其风化作用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会有差别。
4、孔隙比e和孔隙率n
a、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e=Vv/Vs b、孔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n=Vv/V×100% 意义:孔隙比或孔隙率的大小反映了土的松密程度,e或n越 大土越松,反之土越密。
两者的换算关系:n=e/(1+e)
§4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
5、饱和度Sr
其中: m——土的总质量 ms、mw ——分别为土粒 和水的质量。 V——土的总体积。 Vs、Vw、Va——分别为 土粒,水,固体的体积。 Vv——土的孔隙体积。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㈠作用
①翻转土层,恢复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②通过覆盖植被消灭杂草和病虫害;
③将作物残茬和肥料、农药混合到土壤中以增其效用;
④松碎土壤,增加空隙度,使雨水易于渗入,空气得以流通,有利于作物
根系发育。
㈡农艺要求
①应有良好的翻土性和覆盖性,铺垡均匀整齐,避免立垡和回垡,耕后地
表应平整;
②应有良好的碎土性能,旱田耕后土层蓬松,水田要求断条尺寸小,土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00:38
返回 7
第二章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地表 耕作层 犁底层
13:00:38
心土层
底土层
土体结构示意图
返回 8
第二章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二、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1.容重: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土壤体积的重量。
q
v
(g cm3)
q—土壤重量(含水分),单位:g
v—土壤体积,
单位:cm3
架空,以利于通风晒垡;
③耕深一致,沟底平整,耕深不均匀度<4%; ④不得有重耕或漏耕。
13:00:38
返回 4
第二章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三、耕地机械的种类
㈠铧式犁
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翻土和覆盖性能为其他耕地机具所不及。
㈡圆盘犁
多用于沼泽地,用于铧式犁难于入土的干硬土壤或粘湿土壤, 我国很少使用。
土壤干容重:扣除土样中的水分即得之。
0
q1 v
q1—土壤固体颗粒重量
土壤容重γ=f(孔隙度、固体颗粒b比重) 孔隙度 , γ
当土壤容重为1kg/dm3时最有利于耕作
13:00:38
9
第二章 耕作与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第一章耕作制度

第一章耕作制度

第一章耕作制度教学目标: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解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掌握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重点: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农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与内容。

教学难点:农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作物布局一、耕作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1、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3、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二、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需求原则需求原则包括自给性的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需求。

(二)生态适应性原则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一种农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农作物可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即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生态适应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农作物布局设计时,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土种植,这样可以收到节约成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三)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作物合理布局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首先应根据生活经验和家庭人口、经济变化预测家庭的自给性需要,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价格、对外贸易、交通运输、加工、贮藏及农村政策等,以了解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

(二)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查清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形地貌、土地等自然条件,还要查清当地的施肥、灌溉、劳力价格、市场行情及当时当地农业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三)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通过明确农产品需要和当地农作物生产环境,选择在本地适应性很好或较好的农作物若干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与耕作第一节耕层土壤的力学性质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的耕作、施肥、灌溉等生产以及自然因素的持续作用形成了农业耕作土壤。

组成耕作土壤固相的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

矿物质中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砂粒、粉粒、粘粒等);有机质则来源于农作物根茎等残留物、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残体及人工施用的有机肥等。

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大多与土壤中的粘粒及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大小及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

由于土壤结构组成的复杂性及土壤内诸因素局部的微观差异,往往使农业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有关测量值呈现出不规则性和随机性。

而这种不规则性和随机性使耕层土壤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不能作出精确的描述。

因此,这种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新的理论与思想体系的引入与提出,其中Mandelbrot提出并建立的分形理论为解决这类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土壤强度土壤强度是某种土壤在特定条件下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也可定义为土壤承受变形或应变的能力。

因此土壤强度可以用建立应力应变方程式,或以其屈服点应力来表示。

当耕耘机械加工土壤时,对土壤进行切削、翻转、破碎和平整等导致土壤产生应力应变、结构失效以及被压实等,在此土壤加工过程中,土壤所表现出的种种力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土壤强度。

土壤强度既受限于土壤本身的特性,如质地和结构,又受限于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的含水量等。

它的特性不仅关系到加工土壤时能耗的多少、质量的优劣,而且还关系到农机具行走装置的推进力以及各部件的摩擦磨损和整机的工作效率,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也有直接影响。

Micklethwaite是最早把土壤强度与机具联系起来的。

应用土力学中的摩尔一库伦(Mohr--Coulomb)定律,建立了车辆的前进推力或附着力的模型。

(1—1)式中P,——土壤对车辆的最大推力或附着力;F——车轮的接地面积;C——土壤粘结力;G——法向载荷(或法向压力);——土壤间的内摩擦角。

由式1一1知:当车轮的接触面积F和法向压力G为定值时,车辆的最大推力或附着力P,取决于土壤的粘结力C和内摩擦角驴,即同土壤强度成正比。

耕耘机械切削土壤使之破碎,其能耗与土壤破碎程度成正相关,而土壤破碎的难易又与土壤强度成正比,所以破碎粘重而又板结的土壤,其能耗要比破碎砂性土壤大得多。

图l一1土壤承载能力测定仪1.手柄2.压力弹簧3.记录筒4.测杆5.测头6.插针7.弦线8.记录笔二、土壤承载能力土壤承载能力又称土壤坚实度或土壤圆锥指数。

土壤承载能力是表征土壤抗破坏、压缩和摩擦阻力的综合指标,它是指在垂直载荷作用下,土壤不同深度的抗压能力。

一般是把圆锥或圆柱测头垂直压入土层中,测得不同深度处土壤单位面积的压力。

图1—1是土壤承载能力测定仪示意图。

Bekker首次建立了土壤承载能力与下陷深度的数学模型,并被得到普遍的引用,其模型为:(1—2)式中P——土壤承载能力;K——土壤内摩擦变形模量;Kc——土壤内聚力变形模量;b——矩形平板的宽度;Z——土壤下陷深度;n一一土壤的变形指数。

由于K、Kc和n是一组土壤特性的常数值,对于某一特定的测盘或履带而言,b为一定值,则土壤承载能力与下陷深度的关系是幂函数,它的图形如图1—2中的实线所示。

由图1—2可以看出,软湿土壤的承载能力与下陷深度的关系并不是幂函数曲线,它的变形指数n是变化的,曲线的形状象“Z”字形,这不仅是在整个深度范围内(0<n<1),即使在比较均匀的某一层土壤(如耕作层或犁底层),仍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土壤质地不均匀、结构异变、性质不稳定等许多因素综合影响所造成的。

图1—2土壤承载能力与下陷深度的关系实线——幂函数典型图形虚线——水田土壤的典型化曲线(无表面水,割后晾晒的稻田砂壤土)三、土壤的抗剪强度耕耘机械工作部件对耕层土壤加工时,往往出现剪切破坏。

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破坏接近二向受力破坏,其剪切强度是根据摩尔一库伦(Mohr—coulomb)定律建立的数学表达式,即:(1—3)式中——土壤的剪切强度;C——土壤的粘结力;d——土壤的正应力;——土壤的内摩擦角。

土壤在无侧限时受压,是一种单向应力状态,通常是以剪应力的形式失效。

无侧限的抗压强度吼也是根据摩尔一库伦定律建立的,即:(1—4)由式1—3和式1—4看出,和都是c、的函数,用剪切试验法求c和的方法见表1—1所示。

表1—1土壤主要剪切试验法名称剪切机理图试验方法C 、的求法特点直接剪把试样土放入上下两层的剪切箱内,通过加压板上下加压,利用水平力进行能用于各种土质。

约束力较大,限定剪切面,排水调节困难,操作简单,试样切剪切。

适于2个以上一值进行试验可较少二向压缩在圆柱形试样土上盖上橡胶膜,预加上侧压力氏,然后加上压力0l,产生压缩剪切从莫尔圆的包络线求得能用于各种土壤,从理论上讲是最佳的,但操作困难单向压缩在圆柱形试样土上直接加压,进行压缩剪切仅用于粘性土,方法最简单叶轮剪切把图中所示的叶轮压入土中,由扭矩M使其旋转,同圆柱面进行剪切仅适于粘土,不必取样,直接进行四、土壤粘附1.土壤粘附力土壤粘附力又称粘着力或外附力。

是指土壤与其它物体表面间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可以是在土壤与物体问加压之后产生,也可以是不加压就存在。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最繁重的生产过程之一,由于土壤对耕作机具的粘附,使犁耕阻力增加30 %,为了克服土壤对耕作机具的粘附和摩擦,消耗的能量约占耕地消耗总能量的30%~50%或更多。

据统计,如能将耕作时土壤粘附与摩擦损失减少10%,那么我国每年用于耕作时的油耗便可减少0.7亿升。

2.减粘脱土的技术和方法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试验研究了多种减粘脱土的技术和方法。

(1)充注气体或液体此法是通过专设系统以一定压力和一定方向向土壤与触土部件的接触面连续注入气体或液体,使界面形式气垫或液层,避免土壤与工作装置的表面直接接触,减少粘附面积,并在减弱土壤粘附的同时,大大降低土壤与触土表面间的摩擦力。

充注的气体主要是空气,有时也利用发动机的废气。

充注的液体除水外,还有油性润滑剂、聚合物水溶液等。

有的还同时充注气体和液体形成空气一乳状液润滑剂。

该法已在机耕犁和铲装机械上得到应用。

(2)振动法在垂直于触土部件粘附界面方向施加振动,可使界面不断受到垂直界面的正反两方向力的反复作用。

这样,一方面将减轻土壤对工作装置表面的压实,减少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可使接触面出现有利于土壤滑动的水分和空气,因此不用外界注水充气,粘附界面也能进行气液润滑。

振动法必须专设振动装置和隔振装置。

(3)电渗法增加土壤与触土部件表面间的水膜厚度,土壤粘附力将会大大降低。

电渗法就是增厚这层水膜的有效方法。

土壤粘粒表面存在双电层,土壤水中存在阳离子,而触土部件又多是良好的电极。

因此采用电渗法,对界面粘附系统施加一定的电场,迫使土壤水迁移到界面,从而增加水膜厚度,降低水份张力,达到减粘脱土的效果。

研究表明,对于与土壤有一定静接触时间的触土部件,电渗法的应用将有可望前景。

(4)表面改性土壤对触土部件工作面的粘附,主要是界面现象,只要能改变固体材料表面几个分子层材料的性质,则可有效地改变触土部件的脱土性能。

研究表明,影响材料表面脱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表面增水性,增水性强的材料,对土壤粘附较小。

为了减少犁耕阻力,许多学者对犁体曲面进行了改性研究。

如在犁体工作表面上涂一层熟石膏;用石蜡或亚麻仁油处理犁体曲面;用陶瓷或聚四氟乙烯覆盖在犁壁上,均发现脱土性能比钢、铁、铝材料好。

(5)表面改形改形即改变触土部件的宏观或微观的形状,通过减少与土壤的实际接触面积,使界面水膜不连续或造成应力集中来减少粘附。

如栅条犁壁、山西阳城疙瘩犁、国外开发的不粘锹等,都是利用表面改形来降低粘附阻力。

表面改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需增加动力,是一种较好的减粘脱土方法。

(6)仿生法土壤中的动物,尤其生活在粘性土壤中的动物,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优化,在形态体表等多方面具有减粘脱土的特殊功能,因此,从仿生学角度研究土壤动物的防粘机理和脱附规律,将是寻找机械触土部件减粘脱土的有效途径,有望使减粘脱附机理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五、水田土壤的流变特性1.水田土壤的流变模型土壤,特别是水田土壤具有流变性。

对水田土壤加载时,它的变形随时间变化。

这就是说,对于水田土壤,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对时间有明显的依赖性。

在国外,Geuze、吉田勋等学者先后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土壤(包括水田土壤)的流变特性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粘土的流变模型为伯格斯(Burgers)模型。

在国内,潘君拯等对我国南方水田土壤的流变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用Burgers模型(图1—3)作为我国南方水田土壤的通用流变模型。

伯格斯的流变方程为(1—5)式中——土壤应变;一—土壤应力;一水田土壤的流变参量;t——加载时间。

研究表明,水田土壤的流变参量与土壤条件(机械组成、含水量、容重)有关,与载荷条件(载荷值、承载形状和面积)无关。

因此,具备一定土壤条件的水田土壤有一定的流变参量值,测量时不受仪器结构参量的影响。

2.水田土壤的应力一应变时间图根据土壤条件对流变参量的影响特别显著,而载荷条件的影响实际上不显著。

潘君拯提出了以流变性为特征的我国南方水田土壤的应力一应变一时间图,如图1—4所示。

当应力一在一定范围时,流变曲线族在应力一应变一时间三维空间内舒展成流变曲面,可能发生的应力一应变一时问关系都在这曲面E。

运用图1—4,可为改善和提高行走装置和切削元件的性能提供依据,其结论如下:(1)为了减少车辆在水田行驶时的下陷量以及由下陷引起的阻力增大甚至陷车,车辆对水田土壤的加载时间以短为宜,即行驶速度以高为宜。

图1-3伯格斯(Burgers)模型图1—4南方水田土壤的应力一应变一时间图图1—5挤压式流变仪1.砝码2.圆筒3.柱塞4.喉管5.螺纹升降机构组合从减少下陷量出发,对于高速车辆,提高车速效果显著;而对于低速车辆,则提高车速效果不显著;对于轻载车辆,提高车速效果不如重载车辆显著。

(2)犁、耙和推土铲等的速度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临界值后,阻力将急剧增加。

从这个观点出发,为大幅度降低阻力,节约能源,高速犁的速度不应超过临界值。

3.水田土壤的触变性触变性是水田土壤的显著特性之一。

水田土壤受到不断扰动之后,结构逐渐被破坏,粘性逐渐增加,强度逐渐下降,因而变稀,变得较易流动,温度上升;扰动停止后,经过一段时间,它又能逐渐恢复到原状,因此水田土壤具有触变性。

测定水田土壤的触变性一般采用挤压式流变仪(图1—5)。

其测定过程是:将土样填入仪器上端圆筒内,放入柱塞并加载,使土壤通过喉管进入下端圆筒,并测定柱塞下降速度。

当一定量土壤通过喉管后,取下柱塞,将圆筒倒置,再放入柱塞,重复上述步骤。

一般采用触变率T来表示水田土壤的触变特性,即(1—6)式中——最初三次试验中柱塞速度的平均值;Vn——第n次试验中柱塞的速度,n>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