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及其实现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及其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软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非常关键。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为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软件的后期维护和升级提供更多的便利。
但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综合各种专业知识。
一、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定义和特点软件体系结构是指在系统设计中,对软件系统整体组织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和描述。
软件体系结构不仅是设计软件系统的框架,也是实现软件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对软件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升级的重要基础。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一)高度抽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对软件系统的整体组织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设计和描述。
因此,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需要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不涉及具体的编程实现细节,而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系统进行宏观把握。
因此,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更多的概念和模型,需要进行更为有意义的抽象。
(二)多样性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考虑到软件的应用范围和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和模式也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规划,才能够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
(三)可分析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的基础,需要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因此,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和因素。
设计出来的体系结构需要具有可分析性,这样才能够进行系统化的测试和验证,确保软件的质量。
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要素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很多不同的要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的几个要素。
(一)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最基础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将复杂的软件分为若干个模块,使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可以方便地进行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
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引言软件体系结构是指在软件系统中,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组织和设计的过程。
一个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能够帮助开发者降低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本文将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体系结构模式,以及如何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软件体系结构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于描述软件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组成:1.组件(Component):组件是软件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单元,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模块(Module)组成,实现特定的功能。
2.接口(Interface):接口定义了组件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消息传递方式。
一个组件可以提供多个接口供其他组件使用。
3.关系(Relationship):组件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依赖关系(Dependency)、关联关系(Association)、聚合关系(Aggregation)和组合关系(Composition)等。
这些关系将多个组件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组织结构。
4.架构风格(Architectural Style):架构风格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模式和约束。
常见的架构风格包括层次结构(Layered)、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等。
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常用的体系结构模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1.层次结构(Layered):层次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每一层负责特定的功能。
上层的组件可以调用下层的组件,反之则不行。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和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2.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而服务器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结果。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系统的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
软件开发中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研究和应用
软件开发中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中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研究和应用1. 引言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们起着指导和规范开发过程、减少系统错误和故障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情况。
2. 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了系统的组织方式、组件的职责和关系、系统的行为和性能特性等。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有分层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发布订阅结构等。
3.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指根据软件功能和需求对软件进行分析、概念化、详细设计和建模的过程。
在软件设计阶段,开发人员需要确定系统的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算法设计等。
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理解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有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服务设计。
4. 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研究内容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和管理软件系统:研究如何将系统划分为若干模块,并定义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
(2) 软件体系结构模式:研究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如面向对象、分布式、并行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领域。
(3) 软件设计原则和方法:研究通用的软件设计原则和方法,如高内聚低耦合、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等,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4) 软件设计模式:研究常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
(5) 软件质量保证:研究如何通过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来保证系统的质量,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5. 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应用情况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研究成果在实际软件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们对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在分布式系统开发中,研究人员通过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的方法来解决系统的可扩展性、容错性等问题;在移动应用开发中,研究人员通过软件设计模式和原则来提高应用的用户体验和性能。
软件架构设计-阅读资料
软件架构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又称为软件体系结构,它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成系统的元素的描述、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指导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软件架构不仅指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并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些设计决策的基本原理。
对于软件项目的开发来说,一个清晰的软件架构是首要的。
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划分为从概念直到实现的若干个阶段,包括问题定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及软件测试等。
软件架构的建立应位于需求分析之后,软件设计之前。
但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需求和设计之间存在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从而很难有效地将需求转换为相应的设计。
而软件架构就是试图在软件需求与软件设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着重解决软件系统的结构和需求向实现平坦地过渡的问题。
软件架构是项目干系人进行交流的手段,明确了对系统实现的约束条件,决定了开发和维护组织的组织结构,制约着系统的质量属性。
软件架构使推理和控制更改更简单,有助于循序渐进的原型设计,可以作为培训的基础。
软件架构是可传递和可复用的模型,通过研究软件架构可能预测软件的质量。
1. 软件架构”4+1”视图模型Kruchten提出了一个“4+1”的视图模型。
“4+1”视图模型从5个不同的视角来描述软件架构。
每一个视图只关心系统的一个侧面,5个视图结合在一起才能反映系统的软件架构的全部内容。
“4+1”视图模型如图2-16所示。
最终用户:功能需求编程人员:软件管理系统集成人员:性能可扩充性、吞吐量等系统工程人员:系统拓扑、安装、通信等图2-16 “4+1”视图模型(1)逻辑视图:主要支持系统的功能需求,即系统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服务。
在逻辑视图中,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这些抽象主要来自问题领域。
这种分解不但可以用来进行功能分析,而且可用作标识在整个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通用机制和设计元素。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是为了解决在软件开发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
它们是一些被广泛接受和验证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开发人员设计出易于维护、可扩展、可重用和灵活的软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
一、分层模式(Layered Pattern):分层模式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功能和责任。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减少耦合度,使系统更易于扩展和修改。
分层模式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展示数据;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实现系统功能;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二、管道过滤器模式(Pipes and Filters Pattern):管道过滤器模式是一种将数据流按照一定的顺序传递和处理的模式。
数据通过一系列的过滤器,最终产生期望的结果。
管道过滤器模式将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步骤,每个步骤通过一个单独的过滤器来完成。
每个过滤器只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将结果传递给下一个过滤器。
这种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复用性和可扩展性,便于构建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
三、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Pattern):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的模式。
客户端负责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负责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可以用于实现分布式系统,将系统的负载分散到多台服务器上,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同时,通过将客户端和服务器解耦,可以使系统更易于维护和修改。
四、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Pattern):发布-订阅模式是一种将消息发送方(发布者)和消息接收方(订阅者)解耦的模式。
发布者将消息发送到消息队列或消息总线,订阅者从中获取感兴趣的消息进行处理。
发布-订阅模式可以实现系统的解耦和异步通信。
软件结构设计报告
软件结构设计报告一、引言二、系统架构我们设计的软件系统采用了分层结构的架构,主要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和显示系统的输出;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流程,实现各种功能模块;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存储操作。
三、模块划分为了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划分和重用,我们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或子系统。
主要包括用户管理模块、订单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支付管理模块等。
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接口和功能,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同时也方便进行模块的替换和升级。
四、交互流程在设计系统的交互流程时,我们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流程,力求简化用户的操作步骤,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以用户管理模块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提供相应的功能操作。
用户可以查看订单、修改个人信息、进行评价等操作,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权限和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显示相应的结果和提示信息。
五、设计目标与原则在软件结构设计过程中1.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代码的维护和管理。
2.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较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功能模块或扩展现有的功能。
3.解耦合:各个模块之间应尽量减少耦合,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4.易用性:系统界面应简洁明了,操作流程应简单直观,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5.安全性:系统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包括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传输等,以保障用户的信息和资金安全。
总结:本报告介绍了我们设计的软件结构,包括系统架构、模块划分和交互流程,并阐述了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通过采用分层结构、模块化设计和用户友好的界面,我们的系统具备了较好的可维护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将根据本设计报告进行具体的软件开发,以实现一个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掌握软件设计师中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掌握软件设计师中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作为软件设计师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涉及到对软件的总体结构、模块划分和组织方式的设计,以及软件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的定义。
掌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对于提高软件设计师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指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对于软件系统整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它关注的是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块划分、数据流和控制流等方面,旨在提供一个架构框架,使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模式包括分层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发布-订阅模式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设计模式来满足软件系统的要求。
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1. 提高软件开发效率: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使软件模块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开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个软件系统的结构,提高开发效率,减少重复开发的工作量。
2. 降低软件维护成本: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使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当需求变更时,可以更加方便地修改和扩展相应的模块,降低维护成本。
3. 提高软件质量: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降低软件系统的复杂度,减少软件缺陷和错误的概率,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4. 促进团队协作: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可以为开发团队提供一个清晰的工作框架,明确各个开发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促进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
三、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 模块化: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清晰的职责和功能,并通过良好的接口进行交互。
2. 松耦合:模块之间应该尽量减少依赖关系和耦合度,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
3. 高内聚:模块内部的功能应该高度相关,并尽量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提高模块的内聚性。
4. 分层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实现不同层次之间的逻辑解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软件工程是一门涉及软件开发、维护、测试和管理的学科。
在软件工程的实践中,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它描述了软件系统的组织方式、模块划分和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对于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中,常用的模式包括层次结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发布-订阅模式等。
层次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发布-订阅模式中,发布者发布消息,订阅者接收消息。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系统的可靠性、性能、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
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应该能够满足系统的需求,并且易于理解和维护。
二、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在软件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它们是经过验证的、可重用的设计思想,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设计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创建型模式用于对象的创建,包括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和原型模式等。
结构型模式用于对象之间的组合,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和代理模式等。
行为型模式用于对象之间的通信,包括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和命令模式等。
设计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开发人员可以将系统的不同部分解耦,使其更易于修改和扩展。
此外,设计模式还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减少重复代码的编写。
三、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的关系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是紧密相关的概念。
软件体系结构提供了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而设计模式提供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中,设计模式可以用于解决不同层次和模块之间的通信问题。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
软件体系结构范文1.分层结构:将软件系统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责任。
每一层都建立在下一层的基础上,并提供给上一层一种简单的接口。
这种分层结构使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清晰明了,易于管理和维护。
2.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的功能和职责。
每个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可以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3.数据流控制:确定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的流向和控制方式。
通过合理地组织数据流,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4.容错处理:考虑系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和异常情况,设计相应的容错机制。
例如,通过添加冗余系统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5.并发控制:考虑软件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并发操作,设计相应的并发控制机制。
例如,通过加锁和事务处理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6.性能优化:通过合理地组织软件系统的组件和模块,优化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例如,通过缓存、异步处理和并行计算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和吞吐量。
7.可扩展性设计:考虑软件系统在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例如,通过使用插件式架构和松耦合设计来支持系统的功能扩展和组件替换。
8.可重用性设计:将软件系统的一些组件设计成可重用的模块,方便在其他系统中进行复用。
例如,通过使用设计模式和软件工程方法来提高组件的可重用性。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模块化、可维护、可扩展、高性能和可重用的软件系统。
它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成功与否。
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可以使软件系统更加容易理解、开发、测试和维护,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特点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特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对软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它是软件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模块化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注重对软件系统的模块化划分。
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或任务。
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和维护成本。
同时,模块之间的接口定义清晰,便于模块之间的协作与集成。
2.分层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通过分层设计将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
每一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或服务,并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与其他层次进行通信。
分层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同时,各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清晰,每一层次的实现对上层是透明的,便于功能的修改和扩展。
3.面向对象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倾向于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面向对象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简单的对象,并通过对象间的继承、组合和关联等关系来描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面向对象设计具有易于理解、易于维护、易于扩展等优点,适用于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4.客户与服务的解耦: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注重将客户端与服务端解耦。
客户端只需要关注所需的服务,而不需要关心服务的具体实现。
服务端负责提供服务并处理客户端的请求。
这种解耦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允许系统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开发和演化。
5.弹性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强调系统的弹性设计。
系统应该具有适应性和容错性,能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和需求变化时进行调整和自适应。
弹性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统运行的风险。
6.可视化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倾向于采用可视化的设计方法。
通过绘制各种图表、图形和图示,将系统的结构、组织和功能可视化,便于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7.迭代与重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倡导迭代与重构。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软件架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软件架构定义了软件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软件系统的组件、模块、接口、数据流等等,是指导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石。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五层体系结构是一种基于分层思想的软件架构设计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大型软件系统。
该体系结构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处理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各层之间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
下面将详细解释五个层次及其功能。
第一层: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是软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请求,并向用户展示软件系统的输出信息。
用户界面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1.1 用户界面管理器用户界面管理器是负责响应用户界面的请求,生成和显示用户界面的用户界面组件,如按钮、文本框等。
用户界面管理器还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数据输入验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2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是用户界面层与下一层——业务逻辑层之间的桥梁,将用户界面的请求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API还可以将业务逻辑层返回的数据展示给用户界面层。
第二层: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软件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即实现软件系统的功能。
业务逻辑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2.1 业务逻辑模型业务逻辑模型是软件系统中实现业务逻辑的代码和算法集合,是业务逻辑层的核心。
业务逻辑模型需要和其他模块进行交互,因此需要和数据库模型进行配合。
2.2 数据访问模型数据访问模型负责与数据库进行通信,将业务逻辑层操作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
数据访问模型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层: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是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模块,其功能是通过数据访问接口向上层提供一定的数据访问功能,同时向下层提供对数据库的操作。
数据访问层通常包括下面两个部分:3.1 数据库访问接口数据库访问接口提供对外的数据访问API,向上层提供数据库的访问功能。
软件工程设计概念与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工程设计概念与体系结构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设计阶段旨在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系统,具体包括软件的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方面。
其中,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在软件工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软件的需求、功能、性能、可用性、安全性等。
同时,设计过程还需要满足各种约束条件,如时间、成本、资源等。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概念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体系结构设计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和组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模块划分、接口设计、数据流设计、控制流设计和数据库设计。
模块划分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或多个功能。
模块划分的基本原则是高内聚、低耦合,既要保持模块内部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又要减少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接口设计是指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协议,规定它们之间的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
好的接口设计能够提高模块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控制流设计是指定义软件系统中的控制流程,包括程序的执行顺序和控制结构。
控制流设计需要考虑功能的划分和模块之间的协作。
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需要考虑数据的组织方式、关系和约束。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灵活、可扩展、易于维护和高效的软件系统。
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能够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和扩展性。
总结软件工程设计概念与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软件工程设计旨在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的软件系统,它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和约束条件。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子过程,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划分、接口设计、数据流设计、控制流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方面。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可靠、可扩展、可维护、可重用和可测试的软件系统。
一个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可以尽量减小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理解性,减少系统的维护成本,并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应对未来的需求变化。
在进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骤:1.确定软件需求:在开始体系结构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系统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约束条件。
需求的明确和准确是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
2.选择合适的体系结构模式:根据系统需求和设计目标,选择适合的体系结构模式。
常用的体系结构模式包括分层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主从模式、事件驱动模式等。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3.划分模块和组件:根据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模式,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和组件。
每个模块和组件应该具备清晰的责任和功能,并且之间应该有清晰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4.定义接口和交互方式:对每个模块和组件定义清晰的接口,明确它们之间的交互方式和协议。
接口应该具备明确的输入和输出,并且要符合系统的需求和约束条件。
5.设计系统结构图:根据模块和组件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绘制系统结构图。
结构图应该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可以方便开发人员理解系统的结构和流程。
6.实现和测试系统:根据系统结构图,实现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并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
测试过程应该覆盖系统的各个功能和交互,并尽早发现和解决问题。
7.优化和重构:在系统实现和测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性能问题或设计问题。
在此时可以对系统进行优化和重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维护性。
总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体系结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为软件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一、概念与基础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中可见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含设计模式和编码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指将这些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使得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特性的过程。
优化是指在保证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包括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成本等内容。
二、软件体系结构设计1. 分层体系结构分层体系结构是将软件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只有相邻层之间有交互。
这样的设计使得系统更具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是指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客户端请求服务器提供服务。
这种架构可以将不同的功能模块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模块化结构模块化结构是将软件系统按照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在模块内部部署各自的业务逻辑,同时通过模块间的接口进行通信。
这样的设计使得系统更具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 事件驱动结构事件驱动结构是将软件系统分解为事件和事件处理器两个部分,当事件发生时,系统会自动调用相应的事件处理器进行处理。
事件驱动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能力,同时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三、软件体系结构优化1. 性能优化性能优化包括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调优和升级等内容,旨在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能力,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安全优化安全优化包括对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修复和加密等内容,旨在保护系统免受黑客攻击,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3. 代码优化代码优化包括对系统代码进行重构和优化,提高代码质量、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减少代码冗余和代码错误。
4. 架构优化架构优化包括对系统架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同时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的讨论,可以发现在实际开发中,一个优秀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通常需要某种程度上的调整和优化。
软件设计体系结构课程设计
软件设计体系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软件设计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设计模式及其应用场景;2. 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分类,了解每种体系结构的特点和优缺点;3. 学习软件设计原则,如模块化、组件化、分层等,并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设计模式解决实际软件开发中的问题,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 能够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体系结构,并进行合理的模块划分和组件设计;3. 能够使用相关工具和技术进行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和文档编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使学生认识到软件设计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软件工程规范的认识和遵循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软件设计体系结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软件开发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软件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包括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其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1章 软件体系结构概述- 内容列举: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研究现状。
2. 常见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介绍客户端-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分层、组件化等体系结构风格;- 教材章节:第2章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内容列举:C/S、B/S、分层、组件化、微服务、事件驱动等体系结构风格及其应用场景。
3. 设计模式:讲解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设计模式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3章 设计模式- 内容列举:单例、工厂、抽象工厂、建造者、原型等创建型设计模式;适配器、桥接、组合、装饰等结构型设计模式;观察者、策略、状态、命令等行为型设计模式。
概要设计中的软件体系结构
概要设计中的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需要考虑系统
的整体结构,包括系统的分层、模块化和组件化等方面。
其次,需
要考虑系统中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和通信方式,以及数据流和控制
流的设计。
此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非功
能性需求,以及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
在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采用一些常见的体系结
构模式,如分层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
这些模式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组织和规划系统的结构,提高系统
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此外,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技术选型和平台选择
等因素。
设计师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开发
语言、开发框架和技术平台,以确保系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稳定
运行和高效工作。
总之,概要设计中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系统的详细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指导和基础,
对于确保系统的功能完备、性能优越和可维护性良好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演化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演化软件体系结构是一个软件系统的基础框架,决定了系统的结构组织和行为规则。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与演化是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探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演化的相关问题。
一、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旨在定义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需求:了解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2. 质量属性:考虑系统的质量属性,如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找出满足这些属性的体系结构模型。
3. 结构模式选择:根据系统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结构模式,如分层结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发布-订阅模式等。
4. 构件设计:设计具体的构件,明确构件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保证构件的复用和扩展性。
5. 评估与验证:对设计的系统进行评估和验证,通过模拟或者原型系统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二、软件体系结构演化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演化,软件体系结构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和优化。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的目标是在保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满足系统的新需求和改进性能。
1. 变更分析:对软件系统变更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变更的范围和影响。
2. 演化策略:采用适合的演化策略来实施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化,如增量式演化、重构等。
3. 版本管理:建立有效的版本管理机制,追踪和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化过程,确保版本间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4. 风险管理:评估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影响。
5. 测试与验证:对演化后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三、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演化的挑战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演化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1. 复杂性管理:软件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使得管理和维护体系结构变得更加困难,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复杂性。
2. 变更管理:随着需求的变化,软件体系结构需要不断演化,变更管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变更管理机制。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是软件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涉及到整个软件系统的框架和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可靠性、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将讨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以及一些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
一、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对于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能够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接口,便于团队协作和后续的扩展。
同时,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还能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便于解决bug和添加新功能。
二、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1. 分层结构分层结构是最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之一。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功能和职责。
通常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种模式使得系统各个层之间的依赖性降低,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将软件系统的功能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的交互,而服务器则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返回结果。
这种模式使得软件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得到了提高,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
3. MVC模式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器(Controller)。
模型负责处理数据逻辑,视图负责展示数据给用户,控制器负责调度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交互。
这种模式降低了代码的耦合性,易于扩展和维护。
三、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1. 单一职责原则每个模块或类应该有且只有一个单一的功能或职责。
这有助于减少代码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2. 开闭原则软件体系结构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这意味着在系统需要添加新功能时,不需要修改现有的代码,而是通过扩展已有的模块或添加新的模块来实现。
3. 依赖倒置原则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而是通过抽象来解耦。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是指软件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规范。
设计模式则是一套解决软件设计问题的经验总结和最佳实践。
本文将介绍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一、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与特点软件体系结构是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规定了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它包括系统的整体结构、组件的划分和接口的定义等。
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有以下几个特点:1. 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定义的功能和接口。
2. 层次化: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3. 分布式:将系统组件部署在不同的计算节点上,实现分布式计算和资源共享。
4. 可扩展性:能够方便地添加、修改和删除系统组件,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5. 可重用性:通过模块化和规范化的设计,实现组件的复用和共享。
二、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式在软件体系结构中,常见的模式有分层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主从模式、发布-订阅模式等。
1. 分层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上层接口只与下一层接口进行交互,实现了模块之间的解耦和复用。
2. 客户-服务器模式:将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端提供服务并返回结果。
实现了任务的分布和协作。
3. 主从模式:主节点负责协调和管理各个从节点的工作,从节点负责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向主节点汇报。
实现了任务的分配和并行处理。
4. 发布-订阅模式:发布者发布消息,订阅者接收并处理消息。
实现了组件之间的松耦合和消息的异步处理。
三、设计模式的概念与分类设计模式是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在软件设计中常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常见的设计模式有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型模式。
1. 创建型模式:用于创建对象的模式,包括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和原型模式等。
2. 结构型模式:用于组织类和对象的模式,包括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和桥接模式等。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是指基于软件需求和规范,将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设计出合理的软件结构和模块之间的关系,以满足系统的目标和需求。
其目的是在需求分析和程序编码之间,建立一种桥梁,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和可移植性。
本文将从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两方面介绍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软件体系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并对分解出来的各子系统及其组成元素进行描述、分析和设计。
它包括了软件系统的组成、结构、组织方式、分层、通信和数据传输等方面的内容。
软件体系结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
其目标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并且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软件体系结构可以理解为软件系统的骨架,支撑着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功能,是软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软件设计的概念软件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对软件进行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的过程。
它是在软件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软件需求、性能要求、可靠性要求、可维护性要求等非功能性需求,设计出软件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
软件设计通常包含以下步骤:1. 概念设计:根据SRS文档中的要求,确定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块划分和模块之间的关系。
2. 详细设计: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对各个模块进行细化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数据结构、算法和接口等。
3. 编码:将详细设计的方案转化为实际的软件代码,并注释和测试。
4. 测试:对编码完成的软件进行测试,检查软件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要求。
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通过合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可以使软件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2. 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可以使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和组件具有高度的可重用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和应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电话计费查询系统】2016-6-18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老师:编写:目录1问题背景 (1)2 数据库设计 (1)3 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通信 (2)4 远程方法调用 (3)5 接口定义 (4)6服务端程序 (5)7 客户端程序 (9)8 部署并运行应用程序 (12)1问题背景电信收费是当前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明明白白消费是每一个消费者的合理要求,但如果打印并邮寄每月话费清单无疑会额外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过因特网查询话费将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途径。
这是一个简化的电话计费查询系统。
该系统采用纯Java语言编写,利用JDBC/ODBC访问关系数据库,并采用远程方法调用RMI实现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交互。
客户程序只能通过服务程序间接地访问关系数据库,属于一种典型的三层设计模型。
2 数据库设计根据数据库设计原理,我们很容易得到如下所示的典型设计结果。
数据库telephone:其中,表TelephoneDirectory记录了所有用户的电话号码,以number为主关键码;表CallHistory记录了所有电话的通话历史,其中number是外部关键码,建立该属性的允许重复的索引。
表CallHistory通过外部关键码number与表TelephoneDirectory相关联。
由于同一名字的用户可能登记多个电话号码(例如一个用户同时拥有两部住宅电话和一部移动电话),因而电话计费查询程序除了提供根据电话号码查询话费清单外,还可能提供以用户名字进行查询。
本系统设计后者的用法。
程序中利用JDBC/ODBC访问数据库,因而支持使用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只要这些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ODBC接口,如Microsoft Access、Microsoft SQL Server、Sybase、Oracle等。
使用ODBC访问数据库之前,必须将数据库配置为ODBC的一个数据源。
为进一步提高程序的数据独立性,还可以利用许多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存储过程”来完成数据查询与更新操作。
数据独立性使得在数据库中表的属性或表之间的关联发生某些变化时,程序员无需对应用程序作任何修改。
使用存储过程访问数据库还可带来其他好处,例如提高了SQL语句查询与更新数据库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了数据库的安全性等等。
在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存储过程可能有不同的名字,如保留过程、触发器、查询等。
下面展示了在Microsoft Access中编写的一个存储过程(即一个查询),它根据指定电话用户名字的参数(Telephone Subscriber)查询该用户登记的所有电话的通话记录。
本系统利用该存储过程实现对数据的查询。
3 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通信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需要通信以交换信息。
在本系统中,服务程序负责接收客户程序发来的查询请求,完成访问数据库的查询操作,并将查询结果返回给客户程序。
客户程序利用图形用户界面与终端用户进行交互,从终端用户获取电话用户的名字并作为参数向服务程序发出查询请求,然后将服务程序返回的查询结果显示给终端用户浏览。
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可利用socket进行通信,socket 在TCP/IP网络中是一种很原始、高效率的通信方式,但要求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自己处理交换消息的编码与解码工作,即程序员必须自定义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编程时间(例如必须考虑连接控制、错误恢复、如何通过防火墙等问题),同时也比较容易产生错误。
一种更好的通信方式是使用远程过程调用(RPC),它将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通信接口抽象为过程调用层次,程序员可像调用本地过程一样去调用远程过程,由RPC系统完成参数与返回值的打包、解包与传输等底层任务。
但使用RPC不能平滑地与面向对象技术结合在一起。
本系统采用了抽象层次更高的远程方法调用(RMI)。
RMI是支持多层分布式对象计算的一系列Java类,使得Java应用程序员无需额外的程序设计工作即可实现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在客户程序中可以像使用本地对象一样调用服务程序中远程对象的方法。
4 远程方法调用RMI可看作一种简化的、专用于Java平台的CORBA模型,由JDK 1.1开始支持。
RMI的服务程序通常是一个Java应用程序,而客户程序既可以是一个Java 应用程序,也可以是一个Java Applet。
RMI注册表rmiregistry是运行在服务器上的一个后台进程,必须在服务程序启动之前就已启动完毕,它相当于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之间的通信网关。
服务程序将远程对象的名字注册到RMI注册表,客户程序通过RMI注册表将远程对象名字解析为远程对象引用,通过该对象引用调用远程对象上的方法。
RMI体系结构采用典型的层次设计风格,从上至下分别由桩/框架层、远程引用层和传输层组成,各层之间明确定义了接口与协议。
RMI系统采用类似CORBA的请求代理机制,桩(stub)是远程对象在客户端的代理,客户程序中的远程对象引用实际上是对本地桩的引用。
桩负责将远程调用请求通过远程引用层转发给服务端的框架(skeleton),再由服务端的框架分派给真正的远程对象实现。
创建应用程序时,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都需要桩,而框架仅服务程序需要。
远程引用层完成调用的语义,例如决定服务程序的对象是单个对象,还是需要与多个位置进行通信的复制对象,这些语义由远程对象的实现提供。
远程引用层还为上一层屏蔽了服务程序的激活方式,即桩/框架层不必关心提供远程对象的服务程序是一直在同一机器上运行,还是仅在有方法调用时才被激活(JDK 1.2开始支持不同的激活策略)传输层负责建立与管理连接,跟踪远程对象,以及将调用请求分派给合适对象。
在服务端,传输层将调用请求向上转发给远程引用层,远程引用层作相应处理后转发给框架,由框架向上调用远程对象的实现,由远程对象的实现完成真正的方法调用。
远程调用的返回值送回客户端的路线是:首先经过服务端的框架、远程引用层和传输层,再向上经过客户端的传输层、远程引用层和桩。
RMI在桩/框架层利用了两种关键技术。
首先,Java 语言专用的对象串行化技术可将对象透明地传送到不同地址空间,桩与框架利用对象串行化技术打包(marshal)与解包(unmarshal)远程调用的参数与返回值。
其次,动态类装载技术用于支持将客户端的桩作为远程对象本身,桩实现了相同的远程接口集合,从而支持Java语言的类型检查与类型转换机制。
5 接口定义一个基于RMI的多层模型分布式应用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①远程接口,规定了客户程序与服务程序进行交互的界面;②远程对象实现,为远程接口规定的每一个方法提供真正的实现;③服务程序,远程对象并不是服务程序本身,它需要由服务程序创建并注册,服务程序中的这些真正提供服务的对象实例又称伺服对象(servant);④客户程序,利用服务程序中伺服对象提供的服务完成某一功能。
其中,远程接口是编写服务程序与客户程序之前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Java提供了接口与类两种机制:接口不含数据表示方法与操作的具体实现,因而适用于定义对象的规格说明(specification),一个接口可以同时继承多个接口;类给出了数据表示方法与操作实现,因而适用于定义对象的实现(implementation),仅支持对类的单继承。
所有远程对象的接口都使用接口来定义,并且必须继承java.rmi.Remote接口,还要求其中的每一个方法必须声明抛出java.rmi.RemoteException异常,因为网络通信或服务程序等原因均可能导致远程调用失败。
下面程序1-1给出了系统程序中通话记录管理器的远程接口定义程序1-1 CallManagerInterface.java6服务端程序程序1-2定义的类CallManager 为远程接口CallManagerInterface 中的每一个远程方法提供了具体实现。
为防止多个客户程序并发地调用数据库查询操作,方法getCallHistory()被定义同步方法。
程序1-3所示ServerApplication 是服务程序的主程序,它必须首先装入安全管理器,用于保证动态装载的类不会执行某些敏感操作,如果未指定安全管理器则不允许装入任何RMI 类。
程序1-2 CallManager.java程序1-3 ServerApplication.java程序1-4定义的DatabaseAccess类与程序1-5定义的DatabaseTableModel类均用于抽象JDBC访问数据库的行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设计更完善、更个性化的数据库访问程序包来包装JDBC的API。
DatabaseAccess主要用于管理服务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并完成数据库的查询与更新操作。
DatabaseTableModel 负责将数据库查询结果转换为二维表数据模型的形式,方便利用Swing的二维表控件显示查询结果。
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应用中,二维表控件是最常用的数据表达方式,对于某些具有层次结构的数据则以树控件表达会更加自然。
程序1-4 DatabaseAccess.java程序1-5 DatabaseTableModel.java7 客户端程序客户程序必须获取远程对象引用才可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远程对象引用可通过其他远程方法调用的参数或返回值获取,但最早的远程对象引用则必须借助基于URL 的注册表,将远程对象标识解析为远程对象引用。
程序1-6给出的查询程序QueryPanel.java 中,用于解析远程对象的对象标识为“CallManagerServant001”,它必须与服务程序注册远程对象时采用的名字完全相同。
由于构造远程对象的URL 时必须包含主机名,所以QueryPanel 的构造方法将当前运行的Applet 作为参数。
注意程序中远程对象callManager必须声明为远程对象接口CallManagerInterface的实例,而不是远程对象实现类CallManager的实例。
程序1-6 QueryPanel.java程序1-7是客户程序的主程序,而程序1-8则是一个包含了客户程序主程序的HTML文档,因为客户程序被设计为一个Java Applet,可利用Web页来启动。
程序1-7 ClientApplet.java程序1-8 QueryPage.html8 部署并运行应用程序首先启动RMI远程对象注册表,然后启动服务程序。
客户程序必须在服务程序就绪后才可访问远程对象。
由于例子程序中的客户程序是一个嵌入在HTML 文档中的Applet,故而客户程序既可以是JDK提供的appletviewer,也可以是各种支持Java的浏览器(例如Netscape Navigator 4.7、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 5、Sun HotJav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