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
不同阶段的教学风格

不同阶段的教学风格鹤壁市外国语中学武勇在研究情感教育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时,其中一个预设的教学成果就是形成不同的教师风格,但无从写起,今天的继续教育中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一课的学习中,收获颇多。
地理教学艺术是带有地理教师个性特色的教学技巧,那么教学风格则是融入了鲜明而综合化的个性风采的一种稳定的个人教学风范,它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风度的和谐有机的组合,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自然流露。
由陈澄主审、段玉山主编的《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一书中提出,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遵循着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1)模仿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教学经验较少,经常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模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语言,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2)独立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摆脱了模仿的状态,已经将别人的教学经验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开始了独立的教学,并尝试创新,因此是创造的萌芽阶段。
(3)创造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在独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不断地表现出来。
在对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形式的优化和对教学效果进行尝试、体验和认识后,开始了自我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已开始成为教学艺术不自觉的追求者。
在教学中开始兼容并蓄诸多优秀教师之长,并融进自己鲜明的个性,开始不断超越自己,体验创造的乐趣。
(4)风格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形成相对稳定的独特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闪烁着创造的火花,教学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是高效的,教学质量是上乘的,总体教学水平已超越他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即教学艺术走向成熟。
教学风格形成的每一阶段都代表了一个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从上一阶段发展到下一阶段,都需要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这种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且只有经过教师本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
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清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模仿性教学阶段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2、独立性教学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
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
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
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
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
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
谈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素养方案277谈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周欢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
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一、模仿性教学阶段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
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
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
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
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艺术风格

如何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一般说来,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的阶段:模仿学习→独立探索→创造超越→发展成型。
1、模仿学习阶段新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新教师在模仿学习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对模仿学习的态度。
2、独立探索阶段独立探索阶段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个性外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这一阶段,伴随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教学自立意识与能力的增强,教师开始逐步摆脱他人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独立探索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比较明显外露和自由地发挥,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寻找个性特征与教学艺术的结合点,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领悟、体验,能够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中。
3、创造超越阶段在创造超越阶段,教师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对常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对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独具特色的灵活运用,自觉探索和研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
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显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
随着创新与开拓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效应。
4、发展成型阶段在发展成型阶段,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风格色彩,锤炼成为一种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艺术的刻意追求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尤其是稳定的表现,标致着他的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的技术与能力,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劳动成果的结晶,这种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者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一样,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同的,有的教师讲课娓娓道来、有的教师讲课如潺潺流水、有的教师讲课则气势宏伟号召力强。
区别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
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名教师从从事教学职业开始时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四个阶段:(1)模仿阶段模仿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活动的最初萌芽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起点。
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习惯或被迫模仿自己所敬佩的名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设计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开始。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没有或缺乏有个性的独立性成分。
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规律还处于了解和初步认识阶段。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准备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参考资料和集体备课活动具有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将自我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上,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在教师这种模仿性教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
在这一阶段的教师,他们对教学艺术的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他们需要外界给予的刺激,来诱导教师步入新一阶段。
新教师在教学的模仿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的模仿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模仿性教学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教师应积极思考和不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独立处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的自立因素和能力也不断增强。
我的教学风格及其形成

我的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第一篇:我的教学风格及其形成我的教学风格及其形成一、我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应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喜欢旁敲侧击不断启发;有的教师喜欢开门见山拔云见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九鼎,如同知识的化身让学生默然叹服;有的教师是和风细雨,如同朋友般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有的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的老师的课堂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平常我听其他老师的课,常常被他们的精彩之处打动,在教学中总是想将他们的优点集于一身,最终却做不到,我想教学没有好坏风格之分,只有高低之妙,一名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是与其个人性格有关,二是与其个人际遇有关,三是与其个人知识素养有关,只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发展,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都是好的。
我的教学风格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才适合我?回顾我从教多年走过的路,从初出茅庐的稚嫩与清涩,经过了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努力,到现在的一种平和与成熟,我不知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但依稀记得是朋友或是同事告诉我的一些事:“某某的孩子很喜欢你的课,甚至在家里学着你的语气与模样在表演,某某同学很欣赏你的课,在很多篇日记中写到你的课堂,写你讲的话……”我沉下心来思考:如果这种影响算是风格的话,那么我是一直在我的教学中尝试追求着一种“民主平等,简约风趣、思想自由”的风格。
(一)、民主平等我喜欢和学生一起讨论,不怕被学生反驳,因为我觉得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不管是做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我都力求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因为所有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学相长,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知识是心灵之间的碰撞,是矛盾的消除。
在我的眼里,从来没有优秀生和差生的区别,也从来不去区分好学生与坏孩子,我认为现在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学习成绩只是一个表现的侧面,不能对一个孩子轻易地下“好”或“不好”的结论,尤其是当我从教学语文转到教学信息技术之后,我更加认同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到孩子的创造力不仅是表现在单一方面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时的无风格教学, 到逐渐成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分 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不同,教学 风格的形成也就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概括说 来,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一般可 做以下几种划分。
7/24/2015
7/24/2015
任仕林(2009)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学优秀 教师,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童君老师在某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里任高 中英语教师,是某市的骨干教师、市级学术学 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从教已 经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学特色鲜明,在课堂上 严谨而不失幽默,并深受学生的爱戴,其教学 风格也为大家所公认。据童老师的陈述,她的 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 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 段。"
7/24/2015
何小微(2006)采用“目的性抽样”,选择一位教 学风格比较突出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 对象。通过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访谈,辅以非参 与型课堂观察和实物分析,收集了丰富材料, 在此基础上把该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历程分 为模仿、创新、成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教学的1—3年):这个阶 段的特征是模仿,注重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 比较依赖于前人的做法、他人的经验、教参和 固定的教学程序。
7/24/2015
美国的哈里· 道在《教学:一种表演艺术》中指 出:教学风格的形成要从师范教育开始,首 先是模仿阶段,“最基本、最自然 的方法可 能是模仿——师范生可以模仿教师给他们上 的课和组织的讨论,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对自 己的教学在不同情形中多次重复,伴随着思 考、评价和商议,开始脱颖而出,形成他们 自己的风格。
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深入解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 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案例二:某高中数学老师的逻辑思维课堂
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通过数学证明、推理、归纳等方 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
问题解决式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 究、合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 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对学生需求的理解
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师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 和学习特点,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更好地满足学生 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思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 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 讨论法、案例法等,会对教师 的教学风格产生影响。例如, 采用讨论法的教师可能更注重 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会影响教师 的教学风格。例如,善于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可能更注 重教学的形象化和生动性。
教学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也会对教师的 教学风格产生影响。例如,注 重过程评价的教师可能更注重 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过程。
04
教学艺术的发展
传统教学艺术与现代教学艺术的比较
80%
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 格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汇报范围
分析教学风格的形成因 素、分类及特点。
探讨教学艺术与教学风 格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
提出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水平和形成个性化教学 风格的策略和建议。
介绍教学艺术的概念、 内涵及其重要性。
02
教学艺术概述
教学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三阶段

“ 五重 ”教育理 念 ,以及 幽默开 朗 、沉 着 自信 、轻松兴奋 的教学风格所深深折
服 。 而且 感 觉 自己也 有 几分 于 老 师 的 爱 生情 怀 、铮铮 铁 骨 .知 道 自 己最 愿 意 学 的就 是 他 的风 格 ,于 是 选 择 这 个 “ 帖” 。 精描 “ 帖” 。 锁 定 研磨 之 “ 帖 ”后 ,
第 三 阶段 :创 意 发挥 。 “ 脱
帖”后 可成 一家
教 师 对 教 学 思想 和教 学 艺 术 的孜 孜
世界里 ,我们 欣赏 王崧 舟的诗意 ,拜服 窦桂 梅的激情 .惊 叹支玉恒 的潇洒 ,仰
慕 贾 志 敏 的 从 容 .享 受 蒋 军 晶 的 才 智 .
是要求 新教 师上模仿 课,而新教师在反
复 学 习 、模 仿 的过 程 中 .也 得 到 了 最 快 的 成 长
不倦 的追求 .将通过不断的实践趋向成
熟 ,并 形 成 创 造 性教 学 的稳 定 状 态 .也 就 是 独 特 而 鲜 明 的 教学 风 格 。随 着 时 间 的推移 ,反 复 “ 读帖” “ 临帖” ,再 融 合 教 师 不 断 更 新 的 教学 阅历 后 .教 师 的 日 常 课 、公 开 课 、实验 课 、展 示 课 、示 范
课 ,甚至一言一行 ,都会体现着 自己的
特 色 ,逐i 4 r r  ̄成 自己 独 有 的教 学 风 格 . . 正 如 作 家 苏 童说 , “ 希 望 我 的风 格 会 流 动 ,会 摇 曳 ,会 消 隐 ,也 会再 现 。 ” 建 构 风 格 与 提 升 风格 应 成 为教 师专 业 道
回味赵志 祥的 “ 愤 青” ……凡此 种种 , 都是 “ 看帖 、赏 帖”而 已。在众多闪耀 的名师中 .教 师需认清 自己的最近发展
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

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影响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是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
一般说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从事专业活动的专业知识。
首先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既要学有所专,又要广泛涉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因为教师主要是从事专业教学活动的,只有专业知识达到精深,讲起课来才能居高临下,统筹帷幄,才能引导学生向学科的深度进军。
最后要拥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这是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工具性知识。
2.能力因素,能力因素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能力因素主要有: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的教育机智;自我控制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3.心理因素。
影响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一般认知特征、意向特征和个性特征。
其具体内容主要有: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准确清晰的记忆力;多方位立体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稳定而较强的注意力;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性格。
4.经验因素。
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知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
教学经验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年限。
一般说来,教学年限长的教师,教学经验比年限短的教师相对丰富些。
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程度有关。
但是,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不一、定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为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和对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5.主观因素。
在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内部因素中,除了知识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经验因素外,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学艺术的实践应用
教学艺术的定义与特征 教学艺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艺术的评价与反思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艺术的定义与 特征
定义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 法,强调教师运用个人独特的技 巧和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 力,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分析未来教学艺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教学 艺术的结合
个性化与定制化 教学的兴起
跨学科与综合性 教学的趋势
情感与心理在教 学中的重要地位
探讨如何应对教学艺术的挑战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艺术素养。 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融合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艺术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06
教学艺术的评价与 反思
建立教学艺术的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 具体、可衡 量
教学内容: 是否符合学 科特点和学 生需求
教学过程 是否灵活多 样,富有实 效性
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创造性、 个性化和情感性等特征,能够让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艺术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和沟通,通过富有创造性和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个人素质、 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和时代发展 等。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三、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方法
1. 选择突破法
2. 综合建构法
3. 实践升华法
4. 理论渗透法
5. 部分移植法
6. 兼容并蓄法
五、形成教学艺术风格应遵循的 原则
(一) 要爱岗敬业,充满激情 (二) 要有良好的教学修养 (三) 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 要有执著的追求精神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含义
所谓教学艺术风格, 就是教 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的教 学实践中逐பைடு நூலகம்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 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 的稳定性表现。
•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 • 1、理智型 • 2、情感型 • 3、幽默型 • 4、技巧型
• • • • •
三、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1、教学艺术风格的孕育阶段 2、教学艺术风格萌芽阶段 3、教学艺术风格的发展阶段 4、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阶段
教学艺术及其风格 的形成与发展共15页文档

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现代教学科学与艺术的二重性 • 教学的科学性:“真”(教学有法) • 教学的艺术性:“美”(教无定法) 2. “为人师表” 之体现:教师的师德修养
教师的学识水平 教师的人格魅力
三、课堂教学常规艺术
1、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 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
4、教学的启发艺术
• 思维训练: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 启发教学的本质性内涵
不愤不启:心求通未得之意,开其意; 不悱不发:口欲言未能之貌,达其辞。
• 教学启发艺术实施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最近发展区” 启发的时机:“愤”与“悱”的状态
5、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艺术
• 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 • 前瞻性评价,鼓励性评价,激励性
评价及其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意义。 • 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
赞扬学生的一切结论 鼓励和保段
1、模仿性教学阶段 • 教师教学生涯发展的起点 • 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教学能力 • 对周围教师、对教参的依赖性 • 心理的随从与随众状态 •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与“目中无人” • 消极模仿与积极模仿
• 创造性教学自信心增强,呈现强烈的创 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
• 不固守现状,赶超与突破他人,教师个 性化的创造教学特点明显;
•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节 奏调控体现出新颖独特的创新;
• 研究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 对教学最优化的刻意追求; • 不断突破自己; • 教学活动呈现出浓厚的个性风格色彩; • 教学艺术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 常规主要形式:实验,图画,事例, 故事,问题,生动活泼的语言,等等。
3、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浅议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浅议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丰富多样,形成过程复杂多变。
本文将探讨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实施和反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课程设计、评价等,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个人经验会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包括教师的研究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经验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
这些经历和特征丰富了教师的独特视角,形成了其特有的教学风格。
其次,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也会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多种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研究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此外,教师教学经验也会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会逐步认识到不同课程、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最后,教师的学科属性和教育理念也会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的学科属性可以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教育理念则可以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学风格。
综上所述,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个人经验、教学知识和技能、教学经验以及学科属性和教育理念等都会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只有通过不断研究、实践和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身教学风格,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与实践

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与实践在教育的世界里,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些风格如同彩虹的七色,各自独特,又共同构建了教育的绚丽多彩。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实践。
一、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长期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和个人性格的综合体现。
它不仅包括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包含着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风格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模仿与学习:新手教师通常会从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开始,通过听课、研读教材和教参,不断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打下基础。
2.探索与实践:在模仿的基础上,教师会逐渐开始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
他们会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3.反思与提炼: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特点。
二、教学风格的类型教学风格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如下几种类型:1.激情型:这种风格的教师充满热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严谨型:这种风格的教师注重逻辑和条理,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型:这种风格的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4.创新型:这种风格的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当然,教学风格并不是孤立的,一位教师可能同时具备多种教学风格的特点。
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风格的实践与应用教学风格的形成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将这种风格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后,还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和调整。
以下是一些实践和应用教学风格的建议:1.了解学生需求:教师在应用自己的教学风格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一个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艺术实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对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揭示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奥秘,帮助教师自觉地走上形成个人教学艺术风格之路。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尽管教学艺术风格的成因非常复杂,但决不是神秘的,而是可以探讨的。
我们认为构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以上因素为心理基础)和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主观追求等。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便是教师的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是多种因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达到稳定状态的表现和结果(如图3):{ewc MVIMAGE,MVIMAGE, !4D9415T1.bmp}可见,一个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就构成了教学艺术风格的深厚的心理基础。
其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如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等,对教学境界的开拓与加深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的知识结构,像知识的储存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复杂而独特的联系,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或深刻论证提供了基础条件。
教师思维的灵活程度、反应的速度,是偏向形象思维还是偏向抽象思维,或者趋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等等,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艺术风格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方面的不同,也会使他们的教学艺术风格显示出差异。
教师各种教学能力的品质,如口头表达的流利程度、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强弱,板书的潇洒或工整,课堂观察力的敏锐、细致和准确,注意分配能力等等,也是形成不同教学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的性格、气质类型的差异,对于形成不同风格的教学机制、教学风度等,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以上这些因素组成的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在每个教师那里是千差万别的。
它们决定了所形成的教学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谈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教育文档

谈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概念中国古代的“风格”一词,最初是指人的风度和品格,“风”是风采、风姿,指人的体貌。
“格”指人格、德行,合起来正好是对人之品貌的全面评价。
现在“风格” 一词,被广泛地用于一切艺术领域,用以说明艺术作品达到高度成功时具备的重要标志。
艺术,在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狭义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而言,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
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
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其含义是指艺术家由于个性不同,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还有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
所谓风格即自我,风格即个性。
在教学艺术中,因为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教学艺术风格也不是一种模式,而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常见的教学艺术风格有如下几种类型:1.理智型:这种艺术风格常常表现为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清晰明了;教学组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思维逻辑严密,教学语言推理性强。
整体风貌一丝不苟,系统严谨,层次清楚,线索明快。
2.情感型:这种风格的教师在教学上表现为以情感人,情理并举,互相渗透。
论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2019年文档

论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阶段现代教师的教学能力之一就是要能形成自己教学风格,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和确定的划分标准不同,教学风格也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
但无论哪一种方法划分,所论述的每一段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
教学风格最本质的“独特性”和教学风格构成因素的核心“教学个性”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作为教学风格的划分标准,这样,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一、模仿――但不盲从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模仿较多,创造较少,对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学习特点还处于了解阶段和认识阶段。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停在这一水平上,而应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内核”,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
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
优秀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我们从任教伊始,就应该一方面注意模仿别的优秀教师的先进做法与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创出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考虑自己个性特点,自己任教学科的性质、学生实际等,采取盲目、消极模仿别人教学方法等的做法,是不可能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教学风格的。
二、探索――钻研挑战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
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艺术、示范性艺术等。
在这一阶段,教师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增强,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虽然不是绝对地不可改变,但个性心理特征一般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很难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
一个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艺术实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对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的理论探讨,有助于揭示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奥秘,帮助教师自觉地走上形成个人教学艺术风格之路。
一、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尽管教学艺术风格的成因非常复杂,但决不是神秘的,而是可以探讨的。
我们认为构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以上因素为心理基础)和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主观追求等。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便是教师的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是多种因素的结构及其运动达到稳定状态的表现和结果(如图3):
{ewc MVIMAGE,MVIMAGE, !4D9415T1.bmp}
可见,一个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就构成了教学艺术风格的深厚的心理基础。
其中教师的品德修养,如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对学生的挚爱与关心等,对教学境界的开拓与加深起着决定作用。
教师的知识结构,像知识的储存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的复杂而独特的联系,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广征博引或深刻论证提供了基础条件。
教师思维的灵活程度、反应的速度,是偏向形象思维还是偏向抽象思维,或者趋向于二者的有机结合等等,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教学艺术风格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个性特征,如在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方面的不同,也会使他们的教学艺术风格显示出差异。
教师各种教学能力的品质,如口头表达的流利程度、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强弱,板书的潇洒或工整,课堂观察力的敏锐、细致和准确,注意分配能力等等,也是形成不同教学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而教师的性格、气质类型的差异,对于形成不同风格的教学机制、教学风度等,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以上这些因素组成的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在每个教师那里是千差万别的。
它们决定了所形成的教学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在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之上,受客观环境和条件制约的、明确而能动的教学艺术追求,对于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起着促进作用。
一个教师一贯的教学思想和对于教学艺术的不倦追求,这种追求虽然受到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条件诸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仍然显示出极大的能动性,成为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它带动着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诸因素,在教学艺术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最后形成创造性教学的稳定状态,即鲜明而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我们认为,一个教师具备了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在教学艺术上也有所追求,但还不能说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只有在逐渐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检验,有创造性的,才能形成教学艺术风格;无创造性的,就没有条件形成教学艺术风格。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和在教学艺术上的追求结合在一
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的结晶才是教学艺术风格。
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心理基础和教学艺术追求,但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结合没有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自然是一辈子也不会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的。
二、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阶段
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渐成熟,最后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过程。
这个发展过程又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图4):
{ewc MVIMAGE,MVIMAGE, !4D9417T1.bmp}
(一)摹仿性教学阶段
教师开始教学时,总是摹仿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别人的教学语言和教学风度,经常搬用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甚至举例、手势、语调等也打上别人教学影响的烙印。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摹仿成分太多,创造性成分几乎没有。
我们说,在教学之初的积极摹仿是必要的,但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水平上,一个教师对独立进行教学的要求与对别人教学的消极摹仿之间的相互斗争,促使教学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二)独立性教学阶段
教师基本上摆脱了摹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诸如备课、上课、布置与评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等。
能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个教学阶段是从摹仿性教学到创造性教学的过渡阶段,但是它在每个教师那里存在的时间却是不同的。
有的很短时间就由此进入创造性教学阶段,有的却在独立教学这段整个教学发展的高原期上停滞不前。
这个阶段,包孕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当条件一旦成熟,创造性的花朵便会争相怒放。
(三)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中不断表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上,创造性的教学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
这一阶段,教师会更多地体验到创造的幸福和欢乐。
但是,苦闷、痛苦也会常常成为这一阶段教师的不速之客。
这一阶段中,教师成为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者,不断地突破别人,也不断地突破自己。
当独创性成为教学过程中呈稳定状态的标志时,这个教师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他的教学也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有风格教学阶段
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稳定的表现,使教学带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学内容和形式独特而完美
地结合起来,教学成为真正塑造人们灵魂的艺术。
至此,教师的教学艺术臻于成熟,教师也就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光荣的称号。
以上,每个教学的发展阶段,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每个发展阶段的顺序不能颠倒,并且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阶段,都需有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在这种顺序的发展过程中,教学的摹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
由独创性因素的一定量的积累,才可能引起质变,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如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