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实践特征创新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后关于实践特征创新综述
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理论观点,对于实践的特征马克思以及传统的学者早已下了定论。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实践特征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完善。
关键词: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在文化领域中不断展开对外的对话和交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不断得到人们的反思和发展。在对传统理解的反思和对外学术界的交流过程中”实践”的观点日益凸显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人们对”实践”的定义,特点等不断出现新的认识成果。这对于我们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新的认识成果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看到实践不仅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还包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面。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是双向的。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学者对”实践”观点的认识及发展
《实践哲学论》一书中把实践思维方式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现实性。它强调的是实践思维方式对当前实践的关注。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同于旧哲学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
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2】。黑格尔把是否合乎理性看作判断事物现实性的标准:”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则倒转了旧哲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用来为实践服务。理论来自于实践,并着眼于解决当下和未来的实践。
第二,时效性。它是指实践的思维方式把思维活动以及思维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对人类实践的实际效用。真理作为哲学的最高成果理所当然的成为哲学家们奋斗的终极目标。然而实践思维并不排斥人们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但是把真理当作指导实践、服务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并把是否有益于指导实践作为判断真理价值大小的尺度。
第三、具体性。它指的是思维对正在展开的具体实践过程的关注。实践的思维方式并不否认抽象但也不满足于抽象,认为理论和抽象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过程。在利用这些理论和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会满足于理论的一般层面上的概括和肤浅的理论说明。需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超越性。实践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各种各样传统的思维
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中的现实性、实效性、具体性等特征本身就是对以往思维方式的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视角出发企图全面把握和理解客观世界,却力不从心的发现了自身的有限性,而实践的思维方式不仅发现了其他传统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有限性也认识到自身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认识的有限性,从这一点上来说也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
以上几个方面的特点深刻挖掘了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重要一点。长期以来人们把”唯一”等同于”绝对”,这种思想不甚严谨。在吴凌老师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书中认为:实践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首先,绝对性表现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得以证明,除此之外再无第二个标准。另一方面,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得到的认识必然将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得以证实或者被实践驳倒。其次,实践标准又有相对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带有历史局限性的实践很难完全证明当时某一认识是否正确或错误,只有在实践不断得到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一步步的证明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另外,人们在某一阶段上得到的认为是正确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它要接受以后更高层次的实践检验。
可见,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处于一个由低级到
高级逐步推进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历史条件下的时间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由此而得出的任何结论也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实践标准是历史的,不确定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
通过人们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理解,实践的主体性因素和超越性特点在人们的意识中凸显出来。而对于”实践顺应客观世界及其内蕴的客观物质性特点加以忽略甚至否定”【4】并由此产生了对于实践的片面理解。
李荣海教授曾经在《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解实践的特征》一文中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第一:人类顺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于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性首先在于物质世界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人自身也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因而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扬弃。一方面扬弃了自然界的自在属性。另一方面又扬弃了自身的现存状态。如果只是片面的强调实践的超越性就会忽视实践对自然界的顺应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大都具有正负两种效果,而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取决于人类实践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程度。
第二,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我们在认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这句话时往往认为实践只是主体对象化的单向作用。忽视了主体同时也被客体所限制和规定。实践过程中的
对象化是主体和客体双向的对象化,说实践过程其实是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类进行实践的直接目的无非是使现存的客观世界向属人的客观世界转化,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又从自然界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了客观世界向人类内化的过程,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思想内涵,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如果否认了这一点那就意味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改造自然界的力量是静止的,这种静止的认识和人类静止的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只能是重复的改造自然界,从而很难解释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了。
第三,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实践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作为是实践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对实践连续性的准确把握。而每一次的实践活动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不可能把主客体之间所有的矛盾全部解决。同时部分问题的解决又会暴露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出人们新的需求。实践活动就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不断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下去的。
三小结
人类的实践过程在不断的推进而人们对实践的认识包括实践的定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相对于社会实践本身来说略显滞后。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更深刻的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对于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