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景观成因及丹霞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
/
明朝末年,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茂偕其弟李充茂,抗轻复明壮志未酬,来丹霞山隐居。后又碾转寺澹归禅师,舍山建庙,创建别传寺,一度香火兴盛,而成岭南一大禅林。清末以后,战乱频仍,丹霞山区内各寺庙逐渐荒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修复或重建了锦石岩、别传寺殿堂,众僧尼返山经营,丹霞山的宗教事业得以空前兴盛。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是举世闻名的名山。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其危崖绝壁众多,隐岩幽洞遍布,为岩棺葬或是悬棺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调查,韶石山、大石山和丹霞山中都已发现多处悬棺的遗迹。其中规模最大的首推麻坑村以西10公里左右韶石山棺材寨的大型墓群。此处海拔259.5米,有一岩口向北,高约40米,深12-16米,长约300米的岩洞。洞中依次排放六副棺材,均为木质结构,每副棺材间隔约10米多,棺内残存线香、竹扇骨、防腐物、骨骸等。据查均为男性,年代大约为明末清初的墓葬。前述狮子岩庙的西岩也是一种岩墓群,计有石棺、木棺五副,墓塔三座,为古代高僧的墓葬。可惜该岩墓群已多次被盗倾圻。
4多分布于陡峭孤峰状红色砂岩山上,海拔从200米到600米均有分布。
5水源相对充足,食物可以储藏,具有起码的生活饮食条件。
古山寨形成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而又以后者为主要因素。现在存留的古山寨,大部分已残缺不全。古山寨的分布极广泛,遍布全区。据初步统计,丹霞山有22处,韶石山有44处,大石山有23处。
丹霞山的道教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据传在很久以前就有道元真人在狮子岩--混元岩一带修炼,功成而去,留下众多相关遗迹。另在翔龙湖岸的仙居岩,相传是道教创始人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时居住的岩洞,后人曾在此建坛侍奉香火。直到清乾隆58年,仍有记载锦石岩尚有道士活动,道人陈誉深入韶山腹地,重修金岩庙。近年风景区已斥资在仙居遗址上,重修仙居观,恢复道教活动,并计划重修狮子岩庙。
1.丹霞地层分布独特,地貌成景相对集中。广东丹霞山风景区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景区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阳元山和阴元山等景观。长老峰上建有一座两层的"御风亭",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亭上可看到周围的僧帽峰、望郎归、蜡烛峰、玉女拦江、云海等胜景。虽然上层景区山势峻峭,上去有些难度,但秀丽的自然风光仍旧吸引了不少游客。中层景区以别传寺为主要景点,"幽洞通天"四个苍劲大字刻在石壁上,更增添了险势,使人顿生寒意。下层景区以锦岩洞天胜景为最美。
生活在丹霞山外围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在此造人补天的传说,据说现在的坤元山(又称地母岭、睡美人)就是女娲憩卧留下的形骸。山下的河流产五彩锦石,汉代时就称为锦江,这五彩石据说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 另一个传说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其因韵出奇动听,遂命名为韶石山,并命三十六石,即现在的韶石山景区。隋代以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
丹霞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赋诗题字,留下了荟萃夺目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凡是岩壁较为平整的地方,不论陡峻与否,都可见摩岩石刻。锦石岩中共计有石刻36块,约合面积120平方米;碑刻共30块,约合面积80平方米。其中又以大雄宝殿最多,岩壁上除“龙鳞片石”外,几乎都有摩岩石刻,覆盖率达90%以上;此外碑刻也随处可见,或为石碑,或为供桌,或为塔基。别传寺山门附近的摩岩石刻,面积大,字体大,苍劲有力。较大规模的单块摩崖石刻为“丹霞”,规模3×5平方米,字大2.5×1.5平方米;此外,如“法海慈航”、“诞先登岸”、“到此生隐心”、“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等石刻,规模都在20平方米以上。
丹霞山区的古越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利用天然洞结穴而居,在悬崖之顶构筑山寨,以避战乱或躲匪盗。以致目前山上保留了大量各个时期的古山寨和崖墓、悬棺等墓葬文化景观,有"逢山有寨,逢寨有山,逢门必险"的说法,构成山区文化遗迹的另一大特色。由于丹霞山历史上很早久成为岭南风景名山,故各代都有文人墨客赋诗题咏,刻石立碑。仅目前收到的丹霞山、韶石历代游记、开山记、诗词等以达300余篇(首);仅丹霞山长老峰一带的摩崖、刻石、碑刻等就有几十处,形成遍布于山道旁的文化景点。丹霞山的文化遗迹是构成丹霞山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三.丹霞山的丹霞文化
丹霞山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相传人类始祖女娲曾在丹霞山造人,并取五彩石补天。舜帝南巡时也曾在丹霞山登山奏韶乐。历代不少文人墨客赋诗题咏,怀古忧今,僧道纷至,香火大兴。隋唐时期就已是岭南风景胜地,为众多圣贤和文人墨客所向往,留下了许多的传说、诗文、崖刻与碑刻,仅在长老峰主景区一带现存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就有130多处,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鉴性。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石崖遗址共80多处,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丹霞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赋诗题字,留下了荟萃夺目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丹霞山的成因及特性
(一)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生活在丹霞山外围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在此造人补天的传说,据说现在的坤元山(又称地母岭、睡美人)就是女娲憩卧留下的形骸。山下的河流产五彩锦石,汉代时就称为锦江,这五彩石据说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 另一个传说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其因韵出奇动听,遂命名为韶石山,并命三十六石,即现在的韶石山景区。隋代以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
丹霞地貌形成的外动力主要是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随着流水的进一步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山水成因赏析》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丹霞山景观成因及丹霞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学 号
教学班序号
201X年X月
丹霞景观成因及丹霞文化研究
摘 要:丹霞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中国丹霞景观包括了一个地貌系列:从地貌不太显著,下切不太发育的青年期,到迷宫般的峰群和峡谷发育较好的壮年期,到以大范围低地和广泛河流体系围绕的孤峰为特征的老年期。本文以丹霞山为例,探讨丹霞景观的成因,讲述其文化积淀与价值。
关键字:丹霞地貌;景观特性;丹霞文化
一.引言
在中国,丹霞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发现780多处丹霞,这些景观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断裂构造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新生代的红色盆地中,在大地构造中主要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构造抬升作用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宋代在韶石山曾建有韶亭、望韶亭、尽善亭和多座寺庙。历代文人均慕名前来凭吊抒怀,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有诗词留传。 明嘉境年间修编的《仁化县志》所载伦以诗谅曰:"水尽崖底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天,虞舜千年山。┉┉"就是对上述历史事件而抒发的感受。
隋唐时期丹霞山以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也开始有僧道居士进山经营,明清时期达到最盛。目前在风景区内发现的石窟遗迹就有40多处,据传现阳元山景区内的混元洞、狮子岩一带,远古时期就有道元真人在此修炼。青云岩隋唐时已有佛家香火,以后狮子岩也有佛家经营,后传入朝阳岩,故当地百姓有"青云、狮子、朝阳岩"之说,表示佛家的香火传播次序。北宋琮宁年间法云居士在锦石岩建庵堂8座,丹霞山长老峰也变得香火兴盛。
2.丹霞地貌景观造型的动力过程独特。有地层的断裂抬升,流水的侵蚀,地下水的潜蚀,风化的剥蚀及重力的崩塌共同作用于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丹霞美景。
3.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组合复杂多变。锦岩洞天内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在洞中,还可看到马尾泉,鲤鱼跳龙门等风景。这里有一块很著名的"龙鳞片石",随四季的更换而变换颜色。丹霞山下有一条清澈的锦江,环绕于峰林之间,乘舟漫游,欣赏沿江两岸景色和摩崖石刻也是一中享受。
丹霞山、韶石山和大石山都有“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的说法。众多的洞崖与山寨,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从总体上看,本区古寨有以下特点:
1地势而建,或利用岩洞,隐蔽幽深;或利用崖顶缓坡,凭险临渊,开旷舒坦。
2山门坚固,一般都有三道门,即头山门、二山门或三山门,如层层关隘,防御极佳。
3栈道陡峭、狭窄,或为索道,或为单脚攀登的石阶。且进山之路多崎岖、险陡。
如今,丹霞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级旅游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及其用心,随着申遗的成功,其自然景色被保护的更是滴水不漏了。
四.总述
丹霞山作为典型的丹霞景观,在地质地理方面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研究,亦有利于地质学的发展。而它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也是展露了其独属的魅力,丰富多样的景观组合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让丹霞山更具人文与科学价值了。丹霞山奇特的造型景观和美妙的爱情故事和谐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少年的书,青年的梦,壮年的诗,老年的茶。神奇丹霞,人类的家外之家。丹霞山也将成为你心目中永远的春天。
(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2]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官方网站
/
明朝末年,江西虔州(今赣州)巡抚李茂偕其弟李充茂,抗轻复明壮志未酬,来丹霞山隐居。后又碾转寺澹归禅师,舍山建庙,创建别传寺,一度香火兴盛,而成岭南一大禅林。清末以后,战乱频仍,丹霞山区内各寺庙逐渐荒废。直到改革开放以来,修复或重建了锦石岩、别传寺殿堂,众僧尼返山经营,丹霞山的宗教事业得以空前兴盛。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是举世闻名的名山。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丹霞山的岩石含有钙质、氢氧化铁和少量石膏,呈红色,是红色砂岩地形的代表,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其危崖绝壁众多,隐岩幽洞遍布,为岩棺葬或是悬棺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据调查,韶石山、大石山和丹霞山中都已发现多处悬棺的遗迹。其中规模最大的首推麻坑村以西10公里左右韶石山棺材寨的大型墓群。此处海拔259.5米,有一岩口向北,高约40米,深12-16米,长约300米的岩洞。洞中依次排放六副棺材,均为木质结构,每副棺材间隔约10米多,棺内残存线香、竹扇骨、防腐物、骨骸等。据查均为男性,年代大约为明末清初的墓葬。前述狮子岩庙的西岩也是一种岩墓群,计有石棺、木棺五副,墓塔三座,为古代高僧的墓葬。可惜该岩墓群已多次被盗倾圻。
4多分布于陡峭孤峰状红色砂岩山上,海拔从200米到600米均有分布。
5水源相对充足,食物可以储藏,具有起码的生活饮食条件。
古山寨形成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而又以后者为主要因素。现在存留的古山寨,大部分已残缺不全。古山寨的分布极广泛,遍布全区。据初步统计,丹霞山有22处,韶石山有44处,大石山有23处。
丹霞山的道教活动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据传在很久以前就有道元真人在狮子岩--混元岩一带修炼,功成而去,留下众多相关遗迹。另在翔龙湖岸的仙居岩,相传是道教创始人张天师降白虎、救青龙时居住的岩洞,后人曾在此建坛侍奉香火。直到清乾隆58年,仍有记载锦石岩尚有道士活动,道人陈誉深入韶山腹地,重修金岩庙。近年风景区已斥资在仙居遗址上,重修仙居观,恢复道教活动,并计划重修狮子岩庙。
1.丹霞地层分布独特,地貌成景相对集中。广东丹霞山风景区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景区有长老峰、海螺峰、宝珠峰,阳元山和阴元山等景观。长老峰上建有一座两层的"御风亭",是观日出的好地方,在亭上可看到周围的僧帽峰、望郎归、蜡烛峰、玉女拦江、云海等胜景。虽然上层景区山势峻峭,上去有些难度,但秀丽的自然风光仍旧吸引了不少游客。中层景区以别传寺为主要景点,"幽洞通天"四个苍劲大字刻在石壁上,更增添了险势,使人顿生寒意。下层景区以锦岩洞天胜景为最美。
生活在丹霞山外围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在此造人补天的传说,据说现在的坤元山(又称地母岭、睡美人)就是女娲憩卧留下的形骸。山下的河流产五彩锦石,汉代时就称为锦江,这五彩石据说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 另一个传说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其因韵出奇动听,遂命名为韶石山,并命三十六石,即现在的韶石山景区。隋代以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
丹霞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赋诗题字,留下了荟萃夺目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凡是岩壁较为平整的地方,不论陡峻与否,都可见摩岩石刻。锦石岩中共计有石刻36块,约合面积120平方米;碑刻共30块,约合面积80平方米。其中又以大雄宝殿最多,岩壁上除“龙鳞片石”外,几乎都有摩岩石刻,覆盖率达90%以上;此外碑刻也随处可见,或为石碑,或为供桌,或为塔基。别传寺山门附近的摩岩石刻,面积大,字体大,苍劲有力。较大规模的单块摩崖石刻为“丹霞”,规模3×5平方米,字大2.5×1.5平方米;此外,如“法海慈航”、“诞先登岸”、“到此生隐心”、“禅林第一”、“红尘不到”等石刻,规模都在20平方米以上。
丹霞山区的古越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利用天然洞结穴而居,在悬崖之顶构筑山寨,以避战乱或躲匪盗。以致目前山上保留了大量各个时期的古山寨和崖墓、悬棺等墓葬文化景观,有"逢山有寨,逢寨有山,逢门必险"的说法,构成山区文化遗迹的另一大特色。由于丹霞山历史上很早久成为岭南风景名山,故各代都有文人墨客赋诗题咏,刻石立碑。仅目前收到的丹霞山、韶石历代游记、开山记、诗词等以达300余篇(首);仅丹霞山长老峰一带的摩崖、刻石、碑刻等就有几十处,形成遍布于山道旁的文化景点。丹霞山的文化遗迹是构成丹霞山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三.丹霞山的丹霞文化
丹霞山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丰富多彩的人文特点。相传人类始祖女娲曾在丹霞山造人,并取五彩石补天。舜帝南巡时也曾在丹霞山登山奏韶乐。历代不少文人墨客赋诗题咏,怀古忧今,僧道纷至,香火大兴。隋唐时期就已是岭南风景胜地,为众多圣贤和文人墨客所向往,留下了许多的传说、诗文、崖刻与碑刻,仅在长老峰主景区一带现存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就有130多处,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鉴性。丹霞山现有佛教、别传禅寺,以及石崖遗址共80多处,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丹霞山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赋诗题字,留下了荟萃夺目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丹霞山的成因及特性
(一)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生活在丹霞山外围的古越族先民,流传着女娲在此造人补天的传说,据说现在的坤元山(又称地母岭、睡美人)就是女娲憩卧留下的形骸。山下的河流产五彩锦石,汉代时就称为锦江,这五彩石据说女娲补天散落的石子。 另一个传说是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山而奏韶乐,其因韵出奇动听,遂命名为韶石山,并命三十六石,即现在的韶石山景区。隋代以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
丹霞地貌形成的外动力主要是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随着流水的进一步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山水成因赏析》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丹霞山景观成因及丹霞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专业名称
学 号
教学班序号
201X年X月
丹霞景观成因及丹霞文化研究
摘 要:丹霞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中国丹霞景观包括了一个地貌系列:从地貌不太显著,下切不太发育的青年期,到迷宫般的峰群和峡谷发育较好的壮年期,到以大范围低地和广泛河流体系围绕的孤峰为特征的老年期。本文以丹霞山为例,探讨丹霞景观的成因,讲述其文化积淀与价值。
关键字:丹霞地貌;景观特性;丹霞文化
一.引言
在中国,丹霞这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发现780多处丹霞,这些景观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断裂构造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发育于新生代的红色盆地中,在大地构造中主要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构造抬升作用对丹霞地貌发育的控制。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宋代在韶石山曾建有韶亭、望韶亭、尽善亭和多座寺庙。历代文人均慕名前来凭吊抒怀,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有诗词留传。 明嘉境年间修编的《仁化县志》所载伦以诗谅曰:"水尽崖底见,丹霞碧汉间。女娲五色天,虞舜千年山。┉┉"就是对上述历史事件而抒发的感受。
隋唐时期丹霞山以成为岭南风景胜地,同时也开始有僧道居士进山经营,明清时期达到最盛。目前在风景区内发现的石窟遗迹就有40多处,据传现阳元山景区内的混元洞、狮子岩一带,远古时期就有道元真人在此修炼。青云岩隋唐时已有佛家香火,以后狮子岩也有佛家经营,后传入朝阳岩,故当地百姓有"青云、狮子、朝阳岩"之说,表示佛家的香火传播次序。北宋琮宁年间法云居士在锦石岩建庵堂8座,丹霞山长老峰也变得香火兴盛。
2.丹霞地貌景观造型的动力过程独特。有地层的断裂抬升,流水的侵蚀,地下水的潜蚀,风化的剥蚀及重力的崩塌共同作用于其地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丹霞美景。
3.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组合复杂多变。锦岩洞天内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在洞中,还可看到马尾泉,鲤鱼跳龙门等风景。这里有一块很著名的"龙鳞片石",随四季的更换而变换颜色。丹霞山下有一条清澈的锦江,环绕于峰林之间,乘舟漫游,欣赏沿江两岸景色和摩崖石刻也是一中享受。
丹霞山、韶石山和大石山都有“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的说法。众多的洞崖与山寨,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从总体上看,本区古寨有以下特点:
1地势而建,或利用岩洞,隐蔽幽深;或利用崖顶缓坡,凭险临渊,开旷舒坦。
2山门坚固,一般都有三道门,即头山门、二山门或三山门,如层层关隘,防御极佳。
3栈道陡峭、狭窄,或为索道,或为单脚攀登的石阶。且进山之路多崎岖、险陡。
如今,丹霞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A级旅游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及其用心,随着申遗的成功,其自然景色被保护的更是滴水不漏了。
四.总述
丹霞山作为典型的丹霞景观,在地质地理方面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的研究,亦有利于地质学的发展。而它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也是展露了其独属的魅力,丰富多样的景观组合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让丹霞山更具人文与科学价值了。丹霞山奇特的造型景观和美妙的爱情故事和谐一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少年的书,青年的梦,壮年的诗,老年的茶。神奇丹霞,人类的家外之家。丹霞山也将成为你心目中永远的春天。
(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公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公里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