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进校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文化进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充分体现,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近年来随着我校校园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及校园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对联文化逐步引入校园。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人们运用这种文学形式表达心愿,寄托理想,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讴歌社会真善美,鞭挞人间假恶丑。对联确实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的一枝奇葩,称她为“国粹”也当之无愧。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对联文化特色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及校本课程等形式不断加强对联文化的宣传,并在校门、教学楼及校园内可利用的位置,悬挂、张贴恰当的体现办学理念总旨及励志劝学的对联,营造浓厚的对联文化氛围,使对联文化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如校门对联为:百年老校桃李芬芳结硕果;千秋伟业英才辈出创辉煌。校门内对联为:忆往昔苏山书院风骚独领名贯河西;看今朝绿洲名校英姿再展誉满沙乡。南教学楼对联为: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北教学楼对联为:以特色办学;靠质量取胜。北教学楼门对联为:一庭芝兰沐化雨;满园桃李舞春风。楼体标语对联为: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创千秋基业;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育一代新人。学校启智天桥对联为:金桥飞架育桃李强身健体;基础重夯培栋梁启智开慧。天桥通道警示对联为:安全礼让;文明有序……这一幅幅新颖别致、富有创意的对联,陡然为校园增添了不少文化元素。
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对联文化,能够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内涵,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无疑是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
乡情校史(5)
苏山书院是民勤县清代创办的一所县办学校,也是清代时期民勤的最高学府,由县令王锡均倡导和众士庶捐置,王锡均撰写《建置苏山书院碑记》云:“余以剪陋,于辛丑(1781年)季冬选授镇邑。地虽瘠贫,而嗜学之风闻于五凉,登南宫而膺乡荐者,后先辉映焉,余始以沙塞苦寒边方风土疑之。”后“登苏山而眺望子卿(苏武)之遗像”,“瞻庙貌……而想见其为人。”王锡均以为民勤文风之盛是由于继承了苏武“仗节不屈”的遗风,“谋建书院,以绵忠孝之气,沭大雅之余烈焉。”书院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成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止共历一百二十三年,期间,书院延请全县有名望的“博雅”之士为主讲,他们治学严谨,学风优良。嘉庆年间举人路彩云“讲学苏山书院,循循善诱,士无远近,负芨从游者常数百人,一时俊秀书州(曹秀彦,字,书州)皆其门下”;道光乙酉举人曹秀彦“重教书院,尤以敦品励行为先务,数十年桃李成荫……科甲蝉联”;除本邑德才兼备者担任主讲,还有一些客籍士林在苏山书院讲学,张美如位列其座,他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诗、书、画样样精通,被武威人称作是“武威的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