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而言,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这是它不同于科技、公文等其它应用文体的地方),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最忌罗嗦堆砌,不象汉语那样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在很多情况下,景物描写往往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让读者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例如:

例1.Tiny islands, with hunks of coral reef, coconut palms and fine white sand on them, are strung around the edge of the peninsula like a pearl necklace.

看起来就像一张实地拍下的照片(特别是斜体字部分),几乎全是景物的罗列:“镶嵌在边缘的一串珍珠,大片鲜红的珊瑚礁,椰树,白色的沙滩”,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海岛风光图:

座座岛屿玲珑小巧,紧密相连,象一串珍珠缀成的项链,环绕着半岛边缘。岛上珊瑚礁红,椰树成片,沙滩如银,景色如诗如画。

较之英语,汉语旅游景介的写作要显得“文采浓郁”一些(汉民族的审美感觉!),似乎大多仰仗辞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由于历来深受汉语古典山水诗词及山水游记散文一类作品的影响,汉语景介的语言表达常常伴有大量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诗情画意盎然的效果。因而,但凡写山水风景,中国人头脑中浮现的总是像《水注经》(北魏·郦道元)、《桃花源记》(晋·陶渊明)、《腾王阁序》(唐·王勃)以及徐霞客山水游记一类作品中那些熟悉而又优美的文句和韵律: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魄悸。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混洪赑怒,鼓若山腾,濬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北魏〃郦道元:河水〃龙门],《水注经》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反忘。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吴朝请集》

这是汉语文学散文的风格。那么,对比一下汉语旅游景介的一些片段:

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涧深谷幽,天光一线;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锦绣峨眉》

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登,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庐山锦绣谷》

两下相比,文体风格一脉相承,别无二致,读来一样赏心悦目,大快朵颐。这就是汉语旅游景介给人的美感。置身于此,反观英语旅游景介,会觉英语的遣词用字过于平白,缺乏文采,这实则是出自汉语思维的一种心理上的错觉,换一种体验,感受亦会不同。那么,如此优美的文句在旅游翻译中该如何翻译呢?不妨看一则最简单的例子:

西湖如镜面,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

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

汉语音韵和美,用字凝炼,简隽空灵,仅仅十七个字把西湖及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千峰凝翠,洞壑幽深”,给读者留下的是一幅若隐若现、风格清雅的风景画面。而译文仅用“embellish, deep, enchanting”这几个平白的字眼,通过上下文照应,就将

原文的诗情画意展露无遗,看似直观景物的罗列(西湖像一面镜子,周围被青山深谷的迷人美色环绕装饰着),实则体现了英语语言文字的直观明快之美。

这使我们想起了上海交大毛荣贵教授有一段话十分精辟话语,不妨摘录如下:

在校园湖畔,与阔别故人纵谈翻译。……此君至今还记得,初登译途,即遇“湖光山色”四个字,一时竟不知如何落笔,便简单地译成了“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 lakes”。如此翻译,心存自卑,叹自己英语修养不够,只得“搪塞”译之。译完,他将译文交给外国专家审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交差”译文,老外居然认可。他特意把“湖光山色”的优美内涵跟老外作了一番解释,希冀能够“抛砖引玉”,遗憾的是,无“玉”可引,外国专家耸肩做无奈状。毛荣贵[M],2002:196

“湖光山色”与“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 lakes”,二者落差实在太大,汉语“光”、“色”二字的意境丧失殆尽!因为,正是这“光”和“色”映衬出一派波光飘渺、山色葱笼的诗情画意,岂止是一个“山和湖的美丽风景”所能媲美的!可见,“一个个汉字,仿佛是一个个小精灵,有生命,有魅力,简单的组合,平常的排列,就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营造一种意境,在读者的眼前勾勒出一幅图画,产生一种美感,烘托一种氛围”(毛荣贵[M],2002:196—197)。然而,英文却是那样的直白。看来,要达到汉语的这种气韵,如毛荣贵教授所言,的确有些“强英语所‘难’”(ibid:159),这就是汉、英互译时的无奈和遗憾!

7.1.2 文化渊源——语言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不尽一致

汉、英旅游作品写作手法上的这种风格差异,反映出来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与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思维习惯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有意境而已矣。”(王国维语)。因而,人们常常将景物的内在意蕴依附于其外在的表象之上,使具象的景物获得抽象的人格和情感,做到情与景相融、虚与实相生、意与境相偕,在描绘外界自然美的同时无时不在传递一种内在的情感美,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而,其语言表达常常人文色彩浓郁,物我一体,具有一种超越现实、虚实不定的朦胧、变形之美。例如用“灼灼”形容桃花之明艳,用“依依”曲尽杨柳之轻柔,其景物刻画常明晰不足而含蓄有余,多带模糊思维的痕迹。加上汉语的行文用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