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修改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地名源说-磁县卷

一、磁县概况

磁县地处北纬36°14′-36°35′,东径113°53′-114°31′,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县人民政府驻磁州镇,北距省会石家庄186公里。东与临漳、成安两县毗邻,北与邯郸县、峰峰矿区、武安市交界,西与涉县接壤,南与河南省安阳县、林州市隔漳河相望。面积1035平方公里,人口65.2万人。辖磁州、高臾、西光禄、讲武城、岳城、观台、林坛、白土、黄沙9镇,路村营、西固义、辛庄营、花官营、时村营、南城、台城、陶泉、都党、北贾璧10乡,390个行政村,354个自然村。为邯郸市辖县。

磁县之名源于磁州。“磁”字由“慈”、“礠”所演变。隋开皇十年(590年)始置慈州,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城西90里有磁山出磁石,并在州治集散,故名。唐永泰元年(765年),因与河东慈州重名,故将“慈”字加“石”旁改为“礠州”。宋政和三年(1113年)始改“礠州”为“磁州”。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沿用至今。慈、礠、磁,字形虽不同,但音同、义同,有“三字古通用”之说。

县境春秋为晋地。战国归赵。秦属邯郸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梁期县,属魏郡。三国魏省县,黄初三年(222年)置临水县,治临水镇(今属峰峰矿区),属广平郡。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析置滏阳县治今县城并为成安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慈州(即唐礠州、宋礠州),治滏阳县(今磁县),领滏阳、临水二县。唐临水县改称昭义县,五代梁改称昭德县。宋昭德县省入滏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滏阳县省入磁州,属河南彰德府。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属直隶省冀南‘大名’道,1928年直属于河北省。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临漳、成安二县并入。1960年属邯郸市。1961年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改地区),成安、临漳二县析出,复原建置。1993年邯郸地市合并后属邯郸市。

远古时期磁县就有人类活动,决定了域内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据全县354个自然村考证,建村2000年以上的40个(其中商代3个、战国21个、汉代16个),占11.3%。建村2000年以下1000年以上的80个(其中三国时23个、宋代35个),占22.6﹪。建村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144个(仅明代就有135个),占40.7%。建村5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68个(清代67个),占19.3%。建村100年以下的22个,占6.1%。

磁县自古交通和经济发达,环境优越,四方迁入移民较多,并且是兵家要地,决定了地名命名和用词大都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特点和规律。据全县354个自然村统计,以自然地理特征、姓氏和驻军有关的事或物命名的有238个,占67%。其中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的96个,占27%,多以沟、岭、岗、峧、河作通名;以姓氏得名的82个,占23%;以驻军有关的事或物而得名的60个,占17%,多以营、屯、城作通名。

受方言影响,磁县地名用字也有一些特殊读音。如前港、后港的“港”读作“jiāng”,洛子的“子”读作“de”,彗峪的“彗”读作“sáo”。

二、各乡镇村名由来

(一)磁州镇

磁州镇位于磁县东部,镇人民政府位于磁州路55号。东与临漳县为邻,西与固义乡、路村营乡接壤,南与讲武城镇相接,北与西光禄镇、高臾镇毗邻。1996年元月,并乡扩镇,东槐树乡、北来村乡、南开河乡、磁州镇合并为磁州镇。因镇政府驻地磁州镇而得名。总面积80.36平方公里。全镇29471户,126017人,辖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村民委员会。磁州镇是本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阜才街: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1982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1982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街: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1982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1966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1982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1982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街:相传,战国时所建。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1982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街: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明朝时改为钅监上。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1966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1982年复为钅监上街。

敦化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1982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1982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街: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1966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1982年复为兴仁街。

南来村: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的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的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

北来村:明朝前建村。因位于南来村北,得名北来村。

西来村:明朝以前,姓聂的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聂庄。后聂氏家族衰败,聂姓绝代,因村在南来村西,改名为西来村。

黄官营、大营、小营店: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的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的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的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的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

八里铺:八里铺一带原为十里铺杨姓家田,并建有储粮楼13座,后衰败破落,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杨家楼。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杨家楼。1945年解放后,因距县城八里改称八里铺。

纪庄:相传,清朝时姓纪的在此建村,得名纪庄。后纪姓迁往讲武城,上寨和城里马、李等姓先后迁来,仍称纪庄。

五里铺:相传,清朝时冯姓在此建村,得名冯家庄。因距城内县衙五里,后改名为五里铺。

龙王庙: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民至此,岁久成村,得名赵家店。村西北土岗上有座龙王庙,远近闻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为龙王庙。1966年改为四新村。1982年复为龙王庙。

南磨:相传,明清时龙王庙一户姓赵的来此地紧靠滏阳河建水磨一座,为附近村庄加工米面。后定居发展成村,因在龙王庙村南,起名南磨。

永旺:相传,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紧靠滏阳河,每逢河水上涨,河水冲刷良田,土地不断滩塌,故起村名塌河。后来为了吉利,改名永旺。

响水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姓伍的迁民至此,得名伍村。村庄座落在滏阳河北岸,村并开渠建闸,人行闸上,水发出很大的响声,更村名为响水梁。清末改为响水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