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

中医中药都需要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中医名家的学术经验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并发扬他们的学术思想无论对中医药事业还是对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生阶段开展《中医现代名家学术传承》这门课程,不仅使我们领略了现代名家的风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家、学习名家的良好机会,实乃大幸。

通过对“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的课间认真学习和课后仔细钻研,深深被田老的学术思想和医术医德吸引,田德禄教授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细细钻研其治病经验,受益匪浅。

田德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

田德禄教授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既娴熟于中医传统辨证,又能结合西医对病的研究。

厚古不薄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成说,颇具特色。

用药不尚矜奇炫异,看似平淡,寓意深刻,层次分明,配伍精当。

治疗胃病不仅经验丰富,且独成体系。

现将田老治疗脾胃病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如下。

一、治胃三法、和降为先
胃病病位在胃,治应以胃为本。

胃为阳明燥土,多气多血,生理上以和降为顺,病理上以胃气塑滞为主。

田德禄教授治胃以清、润、降三法括之,而三法之中,尤重和降。

胃病之由或因外感六淫、或因七情内伤、或因饮食劳倦,必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乃为病也。

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

”和降胃气则利于胃腑功能的恢复,即“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通为补”之意。

田德禄教授深得《医学三字经》的“三气病,香苏专”之旨,多以香苏散出入。

因紫苏理气和胃通降之力稍逊而有偏燥之嫌,而以苏梗易之,并加荷梗一味,一升一降,寓降于升之中。

夏月则用苏、菠梗,又多加焦三仙以助胃受纳腐熟功用的恢复,并据感邪之不同随证加减。

《丹溪心法》言“六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古方中多以山桅子为热药之向导,
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打破了治胃之法多以温散的格局,胃病从热论治至此明矣。

田德禄教授同时指出,胃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六、七十年代以虚寒为主,而步人八十年代以来则以热证居多。

不仅六郁皆从火化,久病非寒,而邪毒在胃病的发生及病机转化中亦具重要意义。

近代关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关系研究,便是更好的说明。

二、肝脾并调、重在气血
田德禄教授指出,胃病在胃而与肝脾二脏最为密切。

脾胃同居中土,一主腐熟,一主运化,共司后天,燮理气机。

肝与脾胃为一对先天矛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亦应知肝传胃。

叶天士“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言更为中的。

故胃病日久,多及肝脾,而胃病之由亦可因于肝脾。

此时不仅治胃,还当调理肝脾。

或从肝论治,或从脾论治,或肝胃同治,或脾胃同治,或肝脾胃同治。

而调理肝脾重在气血二字。

经云“实在阳明,虚在太阴”,故胃病多实,脾病多虚。

脾病或责之中气不足,或责之中气下陷,或责之脾阳不振,故治之多健脾、升阳、温中,而不离乎气。

治脾在于燮理焦气机,补而勿滞乃治法之要,此亦丹溪“痛无补法”之意所在,非言不能补也。

脾胃同病则以虚实相兼、寒热并见为多,常见清浊相混,相逆征象。

治当脾胃并调,寒热并施。

治肝在于安胃,而治肝之法须体用兼顾,刚柔相济。

因肝胃同病仍以实证、热证居多,故失治误治后有化热、伤阴、致癖之变,临证当知常达变,并用清法、润法或消法,于气血之中求治。

胃病日久多肝、脾、胃三者俱病,证见胃有蕴热、脾有虚寒而肝血不足,滞气于中之象。

田德禄教授治之,肝脾胃并调,妙用乌梅丸。

田老认为该方用黄连、黄柏苦寒泄热,干姜、桂枝辛热散寒,人参甘温补中似与半夏泻心汤异曲同工,而妙在乌梅、当归补肝,使其不乘脾胃之虚而强克之。

三、微观辩证、用药精当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

田德禄教授指出,辨证的核心在于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诊查手段,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和病机的转化。

胃镜下对病灶的直视实为中医望诊之延伸,且更能直观、客观地反映出其全貌,对其以中医理论加以分析,不仅促进对胃病本质的认识,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意义。

自80年代田德禄教授即对胃镜下胃粘膜相的辨证进行了观察研究,临床用药渐成体系。

如胃粘膜相见粘
膜充血、肿胀、糜烂,则加蒲公英、连翘、虎杖以清热解毒;若伴分泌物较多,质地粘稠,则选用具有燥湿之功的黄芬、黄连、大黄等清热解毒药;如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溃疡形成,则加血竭、锡类散以祛腐生机敛疮;若胃粘膜相见片状苍白区,或红白相间,血管网清晰可见,分泌物减少,则加百合乌药汤、黄精、天麦冬以养阴益气;如胃粘膜相见粘膜红白相间、树枝样血管透见、粘膜呈顺粒样或结节样增生等过形成改变,病理活检揭示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加三棱、羲术、路路通、贝母以化痰逐癖通络;如见胆汁返流、胆汁淤积则予柴芬温胆汤以清胆和胃;如胃粘膜相见出血或渗血,则视病及血分,并据“离经之血便为癖血”之理,加失笑散、赤芍、三七粉以止血不留寇。

田德禄教授这一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理论,使临床用药更为精当,使症效、证效、病效三者有机地结合一体。

四、辨病论治、同中求异
田德禄教授指出,现代中医治疗学应注意辨证施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

徐灵胎曾言“一病必有一专方,一方必有一主药。

”这就告诉人们,每一种疾病必有其主要病机,治法用药应紧扣于此。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以胃脱胀满痞闷,时或疼痛为主证,属中医“痞证”范畴,但一实一虚、一在胃一及脾。

前者治宜和胃通降,以香苏饮化裁。

后者则视轻、中、重不同,分别治以甘寒益胃、甘平养胃、甘温健胃。

再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均为邪毒与气血搏结于胃府,化腐成疡,治之均需“清”、“消”并用,即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并施。

从宏观辨证而言,胃溃疡活动期以实证、热证多见,与肝、胃关系密切。

愈合期,疤痕期则以脾虚湿阻为主而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多有脾虚之证,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愈合期、疤痕期则以脾阳不振为主,二者同中有异。

对此,田德禄教授治疗胃溃疡活动期多在和胃降逆的基础上加强清化湿热及活血之力,甚至化浊逐瘀并施。

静止期则多以香砂六君子健脾化湿。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则补泻兼施,以益气活血解毒法治之。

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传承是基础,学习不能懈怠。

而学习不仅是学知识,学技术,还应学做人,学治学方法,学临床思维方法,而且还应提倡创造性学习,可以借鉴现代数理技术,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

同时我们应该强调,传承的目的,是为临床实践服务,为了提高疗效,
促进理论创新与学术进步。

做好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这项基础工作,必然会对临床,对科研,对中医人才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