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和合文化 建设和合校园
谈谈和谐校园的构建

谈谈和谐校园的构建灌云县侍庄中学嵇寒冰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我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
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领导、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
而其中领导与领导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
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领导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
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
在此过程中,主要领导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让大家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
其次,要优化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作为学校领导要始终确立领导和教师平等共事,互相尊重的意识,要注重教师业务上的专长,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业务才干,为他们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并能充分利用教师中的典范来影响大家,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
要相互沟通,增强了解,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好政治学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执行好师德规范。
注意经常性的了解教师的想法,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尽可能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强化小组“和合”建设 构建思品“和合”课堂

的一种方法 。 显然 , 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 , 以学生为主体 、 让学生 自 觉地 、 主动地探索 、 掌握认识和解决 问题 的方法
和步骤 的教 学方 式教 学效 果更 为 明显 。为此 ,在教学 中 我将“ 讨论式” 改为“ 探究 式 ” , 将传 统 的小 组 间讨 论 改 为
证 明, 这种“ 展示式 ” 教学方式并不复杂 , 其交互性 、 直观 性 和趣 味性 更是 传统 的“ 口答 式 ” 所 无 法 比拟 的 。
3 . 推“ 封 闭式 ” 为“ 开放 式 ” 。 推“ 封 闭式 ” 教学为“ 开放 式 ” 教学 , 是构建“ 和合 ” 课 堂 重要 一环 。传 统 的封 闭式课 堂教 学会 把学 生 的思维 限
的有 意义 。 同样 , 学 校 学 习环 境对 学生 的学 习也 是 如此 。
不难发现讨论式教学法也有所需教学资源不足 、对时间
要 求较 多 以及无 法 控制 学生讨 论 内容 等缺 点 。要 让课 堂
活起来 , 仅靠讨论显然是不够 的, 这就需要我们使用探究 式 教学 法 , 即学 生在 学 习概念 和原 理 时 , 教 师 只是给他 们
一
因此 , 我在开学第一课就提出明确要求 : 每个小组成员都
要 把 自己的 书桌整 理得 整整 齐齐 ,周 围卫 生打 扫 的干 干
些事 例 和 问题 , 让 学生 自己通过 阅读 、 观察 、 实验 、 思 考
等 途径 去独 立探 究 , 自行 发 现并 掌握 相应 的原 理和结 论
净 净 ,并 且每 一节课 桌 面上 只能 放上 与本 学科 相关 的书 籍 与 薄本 。 为 了促 成学 生养 成这 个 习惯 ,我每 节课 上课 前 都要 对 学生 的小组 学 习环境 进 行检查 督 促 ,保证 了课
以和合之力,建和合校园

以和合之力,建和合校园以“和合”之力,建“和合”校园《和合思想在建设特色校园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组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王善法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诞生于2002年5月,是赣榆县首家以外语教学为特色的民办学校。
外语教学特色的强化,必将带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渗透和融合,而一批又一批带着各自不同鲜明特征的教育精英汇聚而来,必然带来兼容并包、共存共处的大融合。
鉴于此,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学校现实发展的需要,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并将“和合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特色加以打造,同时构建有理念因素、精神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和合文化”体系。
十年来,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始终以“和合文化”为思想基础和工作指导方针,不断探索实践“和合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
一、和不同、泛爱众,建设“和合”校园文化1.以“和合”为核心,构建“和合”文化体系。
学校初创,就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一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正是和合文化的核心。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我校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也是我校一切活动的最高追求。
为此,仅仅经历了几度春兰秋菊,还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赣榆外国语,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下,依然凝结出以和合文化为灵魂的“一训三风”。
即“美德好学格物致用”的校训,“和谐活泼尚荣上进”的校风、“博学博采博艺博爱”的教风和“善问善思善辩善用”的学风。
2.以“和爱”为目标,建设“和合”校园文化。
和爱,和而不同的核心。
我校面向全国聘师招生,我们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素质、行为习惯的等诸方面必然存在对立、竞争、冲突,我们则根据“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大原理开展“校内联合国”、“民俗文化欣赏”、“我们是一家人”系列文化建设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彼此了解、借鉴、欣赏,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让和处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学校建有“和合”广场、“和合”绿园、“和合”大舞台、“和合”艺体馆,“和合”探究室,每栋建筑都以“和合命名”,每面墙壁都在讲述着“和合”文化,学校每个角落都在熏陶着具有“五和”素养的学子。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了中国人民的和谐、包容、团结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倡导和践行和合文化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高校发展的要求。
本文就在和合文化理念下,探讨如何重新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和谐共生。
和谐共生是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依存。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交流,让学校成员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关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广生态环保理念,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强调包容互助。
包容互助是和合文化理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要求人们以宽容和善意的态度面对不同的观点、文化、背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学校也可以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体验多样性文化,培养他们宽容包容的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是和合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合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展团队合作的项目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精神,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和合文化的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关怀。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加强辅导员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的帮助和支持。
学校还可以鼓励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营造一个友爱、团结、充满温暖的校园氛围。
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

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中学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当今社会,中学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中学和合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要加强中学和合文化的教育。
中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强对中学和合文化的教育。
可以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学和合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中学和合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要注重中学和合文化的实践。
中学生是中学和合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他们应该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对中学和合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传统文化遗迹、参与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学和合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学和合文化的情感认同。
另外,要加强中学和合文化的校园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中学和合文化氛围。
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中华经典摆放区、传统文化展示区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见中学和合文化的身影,增强对中学和合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要加强中学和合文化的社会传播。
中学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学和合文化。
可以通过举办中学和合文化主题展览、举办中学和合文化讲座等形式,让社会各界了解中学和合文化的重要性,共同参与中学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中学和合文化的教育、实践、校园建设和社会传播,可以更好地实施中学和合文化,让中学生在中学和合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新阶段,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复杂多样,如何实现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湖州四中”)自2010年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学校从实际出发推行“和合共生”的生态管理,为教师和学生个性成长服务,形成既“共生”又“竞争”的个性发展环境,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一、和合共生:基于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追求湖州四中创建于1958年,原来是一所既有高中也有初中的完全中学,高中部又包括职高和普高。
2001年,湖州四中实行初高分离,初中部整体搬迁至白鱼潭校区,成为一个初级中学,沿用原校名。
2010年,学校新建了西山漾校区,随之更名为湖州四中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
包括两个校区的湖州四中现有210名教职员工,近3000名学生,教师队伍和学生组成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日益多元。
教师方面,除了原来初中部的教师,有的教师来自原职高部,有的教师来自原普高部,还有部分新招录的年轻教师和从外校调入的骨干教师。
学生方面,白鱼潭校区的2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中心城区,西山漾校区的850名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如何让来源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多样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不同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共同进步,这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跨校区管理的新情况,我们尝试建设一种新的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浸润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所有师生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学校共生共进。
于是,我们把学校的团队精神提炼为“团队,用价值提升价值”。
我们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级组织都成为“和合”氛围下的共生元素,而不是单独封闭的个体,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状态,都能承担起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组织的责任,并且努力保留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以及组织的多样性,实现学校成员的多元共生。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1. 引言1.1 和合文化的概念和合文化,又称合作文化,是一种强调和谐、和睦、协调、团结的文化理念。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尊重。
在和合文化中,人们追求共同进步,倡导平等互助,强调包容、宽容和谦卑。
在当今社会,和合文化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同,尤其在高校校园中,和合文化的重要性更是突出。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和合文化的引入,可以促进校园关系的亲密与和谐,加强学生间的团结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生成长与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立足和合文化的理念,打造和谐、包容、共生的校园文化。
【字数:215】1.2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高校校园中,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标志,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精神风貌。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的重要力量。
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的文化,会深刻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传承和弘扬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校训,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和荣誉感,促进学校良好发展。
校园文化是凝聚全校师生向心力的重要纽带。
通过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师生之间可以增进交流和了解,形成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和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深化和合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实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座谈会、讲座、团队建设等,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高校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行为,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和合文化进校园作文

和合文化进校园作文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是系统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工作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教育系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
重视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根据中职生的特征,抓住“和合”切入点、着眼“四字”关键点、夯实“活动”落脚点,形成了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良好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抓住“和合”切入点,提升管理新理念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强国,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一种新的趋势。
“和合”文化是天台山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在天台这方水土得到了深厚积淀和充实丰富。
长期以来,学校扎根于天台这片热土,汲取乡土文化之精华,打造“和合”德育的品牌,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台州打造“和合”圣地、天台打造“和合”文化标志地、传播地、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学校倡导“和合”文化进校园,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德育过程中积极探索文化育人、育人文化、育文化人的方法和途径,整体推进了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
着眼“四字”关键点,培育核心价值观。
学校教育在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学校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做好“论、进、行、评”的“四字”诀,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于“论”。
面对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实际,通过班级“主题班会”、“我们的价值观”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谈价值观、说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大讨论活动,谈透彻、说详尽、讲深入,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

“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教师教育论文“和合教育”打造出学校“和合”文化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二中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二中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学校的特色定为“和合教育”——教育者以“和”为价值取向,以“合”为途径和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一、学校层面:和合管理,达到“由和致合、由合制胜”的实效1.营造“和美”校园。
一是建设走廊墙壁文化。
在每层楼道的墙壁都设置了黑板,张贴了关于德育的宣传画,并用师生作品装点、美化走廊的环境;在楼梯、草坪等处设置了生动活泼的温馨提示语。
二是对校园绿色文化的改造。
在原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新的绿化带,并且补栽了冬青和各类树木、花草,还建设了果园。
三是创建“温馨教室”。
各班都有班级特色名称、班级名片、班级文化制度、班风班训及班级荣誉栏、班级“月度人物”的布置和评选。
2.推进“和顺”管理。
在年级组内部倡导并确立了“和谐有序、团结协作、优质高效”的管理目标。
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做老师,如学生喜欢讲课就让他讲,这样学生就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艰辛。
同时,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在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合作交流作用;在家庭,通过对家长观念的引导和更新,发挥家长严父、慈母作用。
二、教师层面:提高合作意识,凝聚“合心”力量变革考评方式,采用捆绑式双轨考评制,即对教师只考评一个班级、一个科目,不考评个人,个人完全绑定在同班、同科两个团队中,团队的优劣即为个人的优劣。
这种考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合作意识。
发挥“传帮带”同伴互助功能。
学校采取新老协作的“传帮带”形式,从教学常规、教案备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通过集体备课,形成团队合力。
在合力备课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得到了成长,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的向心力。
三、学生层面:关注情智培养,推进“合情”教育每学年伊始,学校都组织以“做合格中学生,做文明二中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1、制定共同价值观:该集团制定了一套符合整体利益的共同价值观体系, 包括尊重、包容、创新、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成为各成员学校办学 的基本准则。
2、加强交流与合作:该集团定期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如教师研讨会、学生 实践活动等,增进各成员学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同时,还开展校际合作项目, 鼓励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资源共享。
4、强化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中,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对 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为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学校应推行节能减排措 施、开展环保教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学校还应注重绿色建 筑的建设和维护保养等工作上都要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及安全性,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要严 格把关;建筑材料的费用直接影响工程的成本,因此对建筑材料的费用控制也要 严格把控;另外对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也要控制好以避免材料供应不足及不及时 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内容
在当代社会,学校集团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不仅可以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促进学校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文 化认同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还可以提升学校的 文化软实力。
一、和合共生:学校集团化发展 的新理念
和合共生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它强调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不同个体、不 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在集团化发展的学校中,这种理念可以促进 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集团的发展。
5、培养教师队伍:该集团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制定共同的教师培训 计划、开展校际教研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合共生教育集团”的文化认同得到了有效建构。 各成员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 时师生对集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为该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

“和合”文化理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一、“和合”文化理念的内涵“和合”文化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追求事物之间的共融、融合与共生。
它赋予生活以美好、令人向往,是一种具有内在智慧的理念。
在“和合”文化里,人们强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心与道的和谐达成。
“和合”的内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这种理念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体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上,通过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理念,使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生。
“和合”的内涵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
尊重个体差异、倡导共融共生是“和合”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容、和谐的成长环境,打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茁壮成长的氛围。
“和合”的内涵强调心与道的和谐达成。
在古代儒家学说中,提倡做人要“和”,讲究和心的和谐,以及内在修养等方面的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和合”文化的魅力,内化“和合”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修养要求。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考1. 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师生的道德教育,倡导诚信、正直、友爱、和谐的校园风气,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营造和培育共融共生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要求各个领域的师生员工都能够相互包容、相互协作、和谐共生。
2. 培养和谐人际关系高校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根植“和合文化” 助推学校品质发展

基础教育参考·2020/06学校特色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是学校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的有力抓手。
实践表明,学校品牌主要是靠特色文化支撑起来的。
在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强力突破瓶颈的新时代征程中,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宋村中学(以下简称宋村中学)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的发展路径,引领学校步入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一、秉承传统与创新,构建和合特色文化体系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贴上的标签,更不是标新立异的简单陈列,而是扎根于学校自身土壤的传承与创新。
宋村中学在建校初期的六年时间里经历了三次五校合并,师生人数增加到两千余人,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领导干部重组导致转岗干部有一些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小圈子”现象日渐凸显,管理制度很难融合等新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得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
学校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探索出了一条从“合作办学”到“和谐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学校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于2016年被确定为“威海市特色培育学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认真回顾了从建校到合并这二十年来由“合”到“和”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分析和总结了经验教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的“和合学”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之间的冲突和危机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对学校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遵循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将办学特色确定为“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就可见其发端。
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等,均对“和”的内涵作出了解释。
“和合”连用,指的是善于把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差异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
和合文化

123412312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兴山县昭镇初级中学和合文化建设解读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彰显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熏陶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引导人、塑造人等诸多功能,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昭君中学本着“以昭君文化为依托,努力寻找切入点,着力打造个性精品”的原则,逐步实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文化凝聚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文化活动提升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愿景,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提出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的构想。
一、“和合”文化缘起中国古代“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和合”之意的阐释最早出自《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能使百姓安身认命。
“和”、“合”两字在《管子》、《墨子》等书中开始连用,并体现了基本的“和合”思想。
《管子》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楷,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认为“和合”是民众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形成新的合力。
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

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中学和合文化是指在中学教育中贯彻和践行和合文化理念,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学习、人际关系等问题,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和合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 倡导中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4. 增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措施。
1. 开展和合文化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和合文化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要加强对师生关系的管理和引导,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心理韧性,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4.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积极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四、实施效果。
通过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全面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校内部的和谐发展,为学校教育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五、总结。
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中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学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宣传与推广,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2篇)

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从小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长。
拥有一个美丽和谐的校园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经学生会讨论决定,从本周起在校园内开展“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
主要从学生群体进行宣传并开展活动,深化意识;努力为学校打造一个团结友爱、诚信守纪、尊师重教的和谐学生主体和一个具有丰富校园文化的和谐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并非是“你好我好”式的一团和气,也不是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而是学校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合力体现,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发展效应的反映。
和谐校园的构建基于协调和默契,终于竞争与效益。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党的___届___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艺术学校,我们应当重视专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应当重视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学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过程是我们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
我们应在主动学习、投身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意志、行动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挖掘自身潜能,不断锻炼,努力提高。
对待老师、同学要做到诚实守信、以礼待人;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要做到是非分明,努力做个好公民;对待家庭成员要做到尊老爱幼。
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
在创建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中,希望大家认真了解有关内容,主动配合学生处及学生会的工作,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使我们在主体和谐、关系和谐、氛围和谐的校园中快乐成长。
倡议人:___时间:_______年___月___日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2)尊敬的校领导、教师和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摇篮,是一个集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品德塑造于一体的地方。
和合文化与和谐校园的育人文化

社会大 系统 中的高 校教育 阵地 , 应合 理地借 鉴 、 融合精 博
的和合文化。
一
、
和 合 文 化 的 伦 理 意 蕴
种和 谐 , 适 度的状态 , 要求 人们在 待人处 事 中是遵 循适度
的原 则 , 恰 如 其 分 的 实 现 人 格 完 善 和 社 会 的 和 凿 。 可 以 说
深 刻 的 内涵 , 是对“ 和合 ” 思想基本特征的揭示。
二、 和谐 校 园文 化 育 人 与 和 合 文 化 的 内在 伦 理 契合
中华 民族 自先秦儒家 就崇 尚“ 和合 ” , “ 和” 是孔子人文 精神 的重要 内容 , 孔子 日“ 君子和而不同 , 小 人同而不和 ” 。 ( 《 论语 ・ 子路》 ) 表达 了君子和小人在处理人 际关系和事物
“ 和合 ” 是中 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之一 , 是 中华民族悠 远历史中传统价值 观念 的精华体现之一。中央关于建设社 会 主义 和谐校 园要 求 的理 论渊源就 出 自中国传统文 化价
值体系中源远流长的“ 和合” 人文精神 。
中和 , 中庸是“ 和合 ” 价值实现 的原则 与规 范。” 这些 丰富 ,
2 0 1 3年 】 0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i ’ n a l
0( ・ t . 2 0l 3
总第 1 9 5期 第 lNo . 1 0
和合文化与和谐校园的育人文化
⑥ 姜 丹 丹
( 绥 化 学 院思 政 部 , 黑龙江 绥化 l 5 2 0 0 0 )
【 摘
要 】中国传统和合 文化积淀厚重 , 精深博 大 , 在 五千年悠久 的华夏文化传承 中起 到 了不 可估 量的作
和合文化进校园的作文

和合文化进校园的作文校风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文化的呈现。
良好的校风是文明人的摇篮。
我校有一百年的历史传承,不断的和合是学校扩展的过程,不断的拓新成就了学校的精彩。
致力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是我们每一个雪小人的文化行为。
我们的校风第一词“和合”,是校风的核心词。
养“和合”校风,需从实际行为做起。
在师生中,我们努力提倡人际和谐,努力培养为人品格,引导师生做到:知礼。
知书达礼最有品。
人的素养与知识文化、与礼数密切相关,要在师生中学礼仪、讲文明、导行为,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说话轻声细语,行路轻走慢步,举止优雅得体,待人和颜悦色,工作和风细雨,做人和气大度,养绅士淑女之风,成校园和谐之美。
这是一。
之二,教学。
乐学善学最有慧。
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个学风良好的学校无疑是和谐的。
要鼓励读书,营造学习氛围,学校取得朱纯石教授的再次赞助,决定建立纯石图书馆,把图书馆建设作为学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从环境、设备、藏书量等方面加强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包括抓好经典诵读实验,设立校园读吧等,营造书香校园。
之三,大爱、关爱他人最有德。
爱心为人之大德、爱自己、更爱大家,爱生活更爱社会,关爱病、灾、难、弱是人性的体现,要通过爱心基金会等社团活动,培养师生大爱之心。
之四,感恩。
知恩图报最有情。
老校友,加拿大教授朱纯石是我校师生的典范,他的资助行为之动力,就是感恩。
为人要感父母恩,感老师恩,感世人恩,感社会恩,要以自身的规范行为,奉献行为,来报答众人,报恩社会。
一个和合的教师团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要通过集体培训,导师引领,挂职培训,轮岗培训,网络研修,学术交流,同伴互助,落实生涯规划,尝试教学循环等校本培训手段,激发教师专业自尊和专业自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要加强合作,提高工作合力,实施骨干强合作,鼓励冒尖;强弱帮扶,促进质量均衡;导师引领,提升实践能力;同伴合作,促进业务成长。
要做好学生社团工作,健全组织、制度、活动,着眼学生能力的养成。
学校和合文化实施方案

学校和合文化实施方案学校和合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包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学校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贯彻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和合文化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一、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学校和合文化的理念。
培训内容将包括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和合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增加和合文化的内容。
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和合文化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将定期开展和合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国际文化节、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建立和合文化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将建立和合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和合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和合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五、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将加强对学校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管理和督导,确保方案的有效贯彻。
学校领导将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将积极与家长开展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和合意识。
学校将组织家长参与和合文化教育活动,使家长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共同促进学生的和合教育。
七、建立和合文化宣传平台。
学校将建立和合文化宣传平台,通过校园网站、校报、校园电视台等媒介,向全校师生宣传和合文化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营造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学校和合文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贯彻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校将全力以赴,落实好上述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和合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启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摘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具有新的内涵,而“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对于今天我们高校班集体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合文化内涵班集体建设一、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1.“和合”一词来源“和”、“合”二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
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来看,最先提出的是“和”。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所谓“声”,最初应指语音或动物的叫声。
“和”最早就是指“人或动物互相跟着发声’,[1]后来就发展到各种生物、无生物的声音相互呼应。
如《·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隅,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即指自然界之声的相互呼应。
后来,“和”由声音的相应引申为声音的和谐。
《国语·周语下》说“声应相保曰和”,韦昭注云:“保,安也。
”“相保”、“安”,都是配合妥贴得当的意思。
《左传·襄公十一年》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即为此义。
声音的和谐又扩展到万事万物的和谐,因此,“和”又扩展到一般事物的和谐共处。
如,《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
甲骨文、金文中的“合”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器物盖上盖子”,[2]由此引申为凡物之闭或合拢。
《说文解字》:“合,合口也。
”本义是指上下唇合拢、结合。
就是原来的食物聚集到一起,如《诗·民劳》“以为民述”郑笺云:“合,聚也。
”“合”的中心意义就是聚合。
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开始连用,构成和合范畴,“和合”作为一个范畴最早起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其后管子第一个对“和合”的概念作了具体阐述:“蓄之以道,养之以德;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3]2.“和合”内涵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先秦时期,已经广泛用于人、事、物等各个方面。
和合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和合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一、什么是和合文化?你问我什么是“和合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有点“深奥”,对吧?说白了,就是“和谐、包容、共融”的文化。
就是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都能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宽容的姿态,去接受不同的思想、习惯、文化,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共同走向更好的未来。
你看,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学校里,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人,或许有些人脾气大,或许有些人思想观念不合,但如果大家都能以“和合”的心态去相处,不就能减少摩擦,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平和吗?这就是“和合文化”的核心思想,简单说,就是让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找到共同点,达到互相尊重、共赢的目的。
它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学会尊重差异,在多元中寻找共识,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这就像是我们吃饭时,有些人喜欢吃辣,有些人喜欢清淡,但大家都坐在一起,吃着各自喜欢的东西,聊着开心的话题,一样的和合!二、为什么要把和合文化引入校园?我们知道,校园是一个小社会,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
特别是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大家接触到的东西五花八门,思想观念千差万别,怎么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懂得尊重差异,包容他人,培养一个开阔的心胸,显得尤其重要。
孩子们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未来走向。
在校园里,如果大家能把“和合文化”当做一种精神,大家都能宽容、理解、互帮互助,想必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积极的氛围里茁壮成长,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团结,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温暖。
和合文化不是空口号,它是一种行动,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意识。
你看,学校是一个集体,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心底去接纳别人、尊重他人,不仅课堂氛围会更好,连课外活动都能做得热热闹闹的,大家一起玩,一起进步,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三、如何将和合文化落到实处?那问题来了,怎么才能把这种文化真正“送”进校园,变成每个学生日常的一部分呢?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兴山县昭镇初级中学和合文化建设解读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彰显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熏陶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引导人、塑造人等诸多功能,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昭君中学本着“以昭君文化为依托,努力寻找切入点,着力打造个性精品”的原则,逐步实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文化凝聚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文化活动提升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愿景,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提出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的构想。
一、“和合”文化缘起中国古代“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和合”之意的阐释最早出自《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能使百姓安身认命。
“和”、“合”两字在《管子》、《墨子》等书中开始连用,并体现了基本的“和合”思想。
《管子》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楷,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认为“和合”是民众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形成新的合力。
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而不同”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
此外,“和合”文化还强调仁爱精神。
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则提出“兼爱’,即“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这些都构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核。
“和合”文化更强调和谐。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的“和为贵”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价值肯定。
孟子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从而把“人和”推到新的高度。
“和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求融合各方的观点,解决面临的问题,以达到新的境界。
正是“和合”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种融汇与和谐,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二、“和合”文化与昭君文化的关系关于昭君和亲这一历史事件,由于自晋以来历代史家文人的评议和吟咏,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出自和亲,其核心就在于“和”。
昭君出塞则是一种平等的联姻,昭君之前不乏“和亲”先例,但都没有形成一种文化,究其原因,当时的和亲只是为了解除政治危机、化解民族矛盾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其结果并没有因“和亲”而达到长久的安定、团结,“和亲”之后的战争依然频繁,边患仍未解除。
而昭君和亲一事,则与汉朝前期和亲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次和亲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和结果的一致,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的精神。
董必武在吟咏昭君诗中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出塞和亲,使她成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符合民族团结的大义,契合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昭君和亲,顺应了当时汉匈民族求和、求安的历史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汉匈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扩大了汉匈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昭君和亲所带来的60年的边镜安定和民族团结,极大地增强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完全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昭君中学与昭君文化的特殊情结:昭君镇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里、兴山老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境中西部、长江支流香溪河的中游,神兴旅游专线公路、209国道和312省道纵贯南北,水陆交通便利,是湖北省“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的重要集散地。
全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余人。
昭君中学创办于1968年2月,原名白沙河中学(原高阳镇妃台区,即王昭君的故里),1971年9月附设小学,更名为白沙河中小学。
1979年秋季中小学分办,1992年,学校迁址向家河,更名高阳镇中学。
伴随三峡工程的加快,学校于2002年8月整体迁入现址甘家坡(现昭君镇,王昭君的出生地昭君村就在附近),2009年10月更名为昭君中学。
昭君中学地处昭君故里,我们学校实施和合文化既是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更能有效践行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之目的。
四、学校实施“和合”文化的构想“和为贵,合为美”,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
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以“和合”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又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学校发展理念: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负责治校理念:立足长远,持续发展工作理念:合作合群合拍,互尊互信互让2.办学目标:办全社会尊重的学校。
3.办学思路:依法治校,师生为本,文化引领,和谐发展。
4.发展愿景:深入挖掘昭君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切入点,理性分析,实施切合学校实际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和合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发展内涵。
5.校训:和●合6.校风:求真务实与时俱进7.教风:常教常新教人求真8.学风:学而不厌学做真人●和合文化内涵:【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负责】教育肩负着育人兴邦大计,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国家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落实方针,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更是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基础教育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为所肩担负的工作负责,即做负责任的教育,为学生负责也就是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
这是我们提出“为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的缘由。
★为学生负责要落实的内容1、为学生负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智商、培养情商、潜能特长、身心健康等;2、为家长负责:以前家庭里有几个孩子,家长可以因孩子的不同而有选择的寄予希望,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予一身,因而我们在具体办学和教育中要把“敬业爱生”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3、为社会负责:就是不给社会输送“危险品”学生,着力培养“合格+特长”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公民。
★为学生负责的要求开发智商:智育的开发要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实践操作等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等,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培养情商:情商的培养主要从德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
知是第一位的,知,即认识,了解,是行的理论基础,指导和规范着行;情,即感情、情绪,是实现行的潜在动力,大量事例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是否融洽,情绪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意,即意志、毅力,它是衡量学生在实现行为规范的要求完善自己的行为时,是否作出了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的标志;行,即行为、表现,它是知、情、意的完美体现和归宿。
潜能特长: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
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身心健康: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学生负责的目标:开发智商: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人;培养情商:具有良好品德习惯和行为修养,懂得爱国、敬老、尊重、理解、包容、诚信、友善、感恩、节约、奋斗等;潜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项特长,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阳光自信。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
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
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
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综合评价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
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首先是教师文化。
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