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襄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是一种破坏性的地质现象,根据其强度大小,可对环境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作用。襄阳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成为一个地质灾害常发区。总体来说,本区境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类型广泛、灾情重。做好防护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安全,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字:地质灾害襄阳市灾害现状防治

正文: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辖南漳、谷城、保康三县,枣阳、宜城、老河口三个县级市,襄城、樊城、襄州三个城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鱼梁洲开发区。地理位置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平面版图呈一个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图1)。其东线北端起自枣阳新市镇的自竹园寺林场,与随州市新城镇的界牌口村相连;南端止于宜城流水镇马头村,与钟祥市的长寿镇和张集镇相接;西线北端起自老河口袁冲乡杨花岗村,与河南省淅川县相连;南端止于保康马桥镇,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相连接。面积19626km2。襄阳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地带,地势具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在西部山区与东部低山丘陵之间,属岗地平原。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m—250m之间,最高点为鄂豫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为778.5m。中部多为岗地平原,介于桐柏山与武当山之间,宜城市八角庙海拔44m,为全市最低点。岗地主要分布在老河口市全部及枣阳市和襄州区部分乡镇。西部为高山,包括保康县全部,谷城县和南漳县部分乡镇,海拔多在400m以上,最高点在保康县尖山,海拔达2000m。襄阳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达228—249天,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20—1100㎜,其中夏季占400—450㎜。雨热同季,具有南北过渡型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温度15—16℃。

襄阳市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持续发展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不仅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更能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政治安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我市地质灾害现状

襄阳市地势具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可分为西部山地、中部岗地平原及东部低山丘陵三个地形区。其中山地占31.4%,丘陵岗地占57.3%,平原占11.3%。市域内地形地貌条件复杂,降雨丰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地质灾害发生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

1、地质灾害种类

襄阳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河流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膨胀土胀缩变形等缓变形地质灾害,其中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破坏性最强,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对象。至2008年底,全市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726处,其中滑坡511处、崩塌116处、不稳定斜

坡71处、泥石流8处、地面塌陷14处、水库渗漏5处、降落漏斗1处。

2、地质灾害分布

据统计,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56处,其中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的585处(已治理13处)。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主要受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地域分带性明显,如汉江沿岸、305、316等省、国道干线、山区人口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居民点等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全市80.61%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保康、谷城、南漳三个山区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随着近年来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呈加剧之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随着近年来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呈加剧之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3、地质灾害发育规模

按规模统计,巨型灾害点5处、大型灾害点30处、中型灾害点131处和小型灾害点560处。滑坡、崩塌发生在7个县、市、区,滑坡总体积7887.3154×104m3,崩塌总体积1858.53×104m3;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南漳、保康、谷城3个山区县,总体积215.55×104m3;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南漳、保康、宜城,总面积89.0379×104㎡;不稳定斜坡总体积2065.9×104m3;水库渗漏主要发生于老河口及南漳等地;降落漏斗则主要形成于襄樊城区王寨办事处高庄附近。详见附表1。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726处,直接经济损失19761.322万元,威胁资产6.61亿元,威胁人口52198人和一大批民宅、公路、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及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

5、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

①时间规律

时间规律主要与大气降雨有关。据资料分析,7、8、9月发生地质灾害概率最高与该时段大气降雨量为全年最高有关,二者分布基本一致。据资料显示,各类地质灾害多在连续降雨或强暴雨之后发生,如2005年汛期,受暴雨影响保康县地质灾害频发,其中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保康东坡滑坡、保康城关镇黄土岭村滑坡、保康城关镇叶家湾泥石流等。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大气降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空间规律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特征、构造部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全市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鄂西3个山区县低山、丘陵区、汉江两岸及公路两侧等人类工程活动较集中的地段。

③突发性和继发性

襄阳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雨季,从蠕变到滑动,过程很短,突发性强,致灾率高,危害性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往往不足以一次活动就达到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大部分存在再次活动成灾的隐患,甚至还存在使原有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引发相临地段连续出现几次或多次活动达到相对平衡为止,在雨季,继发性更为明显和突出。

④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程度

随着襄阳市经济建设发展,城镇建设开山、公路切坡、水库蓄水泄洪、矿山开采等各类工程建设不断增加,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程度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6、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

襄阳市现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26处,其中威胁人数在30人以上,威胁资产在100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