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资料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摘要:中医体质分类是中医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指导个体的健康管理、疾病防治以及中医药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历程、现有分类标准及其应用情况,并探讨未来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中医体质分类研究历程中医体质分类是指根据中医医学理论,通过对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归纳、分类和评定,从而有效指导个体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
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始于古代,历经宋、明、清各代医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相应的体质分类理论。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形成了基于中医理论的多种体质分类方法。
二、现有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目前,常见的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王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B)量表、中医体质辨识量表(CTTQ)等。
王氏体质分类法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类方法,将个体的体质特点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九种。
ZYB量表和CTTQ量表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大样本调查数据构建的,能够客观评价个体的体质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应用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应用涉及到个体的健康管理、疾病防治以及中医药的治疗。
在个体的健康管理方面,中医体质分类可帮助个体了解自身的体质特点,指导个体进行适宜的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作息安排,从而调养身体,预防疾病发生。
在疾病防治方面,中医体质分类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采取相应的防病措施,提高个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药治疗方面,中医体质分类可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对病症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未来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未来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体质分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发展更多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体质分类方法;二是加强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西医体质分类的统一标准和应用;三是开展中医体质分类与疾病风险、疗效预测的相关研究,为个体化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1.平和质:平和质是指体内气血充足、生理功能平衡的体质。
具有平和质的人通常面色红润、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睡眠良好、食欲适中等。
2.气虚质:气虚质是指体质弱,气血不足的体质特征。
气虚质的人常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倦怠、易出汗、面色苍白等。
3.阳虚质:阳虚质是指体内阳气不足、阳虚的体质特征。
阳虚质的人常感到畏寒、喜欢热饮食、舌苔较厚、容易腹泻等。
4.阴虚质:阴虚质是指体质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的体质特征。
阴虚质的人常常口燥咽干、容易口腔溃疡、面色潮红、失眠多梦等。
5.痰湿质:痰湿质是指体内湿气重,内分泌失调的体质特征。
痰湿质的人容易胖、面色黯淡、口苦纳呆、排便不畅等。
6.湿热质:湿热质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融合,滞于体内的体质特征。
湿热质的人常感到腹胀口苦、皮肤容易起疹子、尿色发黄等。
7.血瘀质:血瘀质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的体质特征。
血瘀质的人常感到疼痛、皮肤暗黄、容易瘀伤、经血颜色深红等。
8.气郁质:气郁质是指体内气机郁滞不畅的体质特征。
气郁质的人常感到情绪低落、易烦躁、胸闷气短、口苦秘结等。
9.特禀质:特禀质是指个体对一些特定外界刺激易产生过敏反应的体质特征。
特禀质的人通常对一些食物、药物或环境过敏,皮肤容易发红、瘙痒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通过观察、问诊和研究体质特征来判定不同体质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个体体质特征的判定,中医可以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给予个体化的调养方法,助其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体质分类也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医生根据个体体质的差异,采取相应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总体来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对于个体的健康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九种中医体质辨识
穴位保健
太溪、三阴交 采用指揉方法(见平和质)。每周穴位按揉2-3分 钟,每天操作1-2次。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 踝尖与跟腱凹陷处
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五、血瘀质 (冰泉冷涩)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暗、舌质紫黯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运动保健:坚持长期运动锻炼,强度应根据自身状况循序渐进。不宜在阴雨季 节、天气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运动。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羽毛球等,使松弛肚 饿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
穴位保健
丰隆、足三里 采用指揉方法(见平和质)。每周穴位按揉2-3分 钟,每天操作1-2次。
丰隆: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 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穴位保健
关元、命门 两穴均可采用温和灸方法(见气虚质)。每周操作1次。关元穴还可采用掌根 揉法(见气虚质),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也可配合摩擦腰肾法温肾 助阳,以手掌鱼际、掌根或拳背摩擦两侧腰骶部,每次操作10分钟,以摩至皮 肤温热为度,每天1次。
关元:肚脐下3寸
命门:腰部,后正中线上, 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紧张焦虑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较多。
•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紧张焦虑,烦闷不乐,有孤独感,容易受到惊吓,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 • 心理特征:性格不稳定,敏感多虑。
• 情志调摄:宜乐观开朗,多与他人相处,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他人。如心境 抑郁不能排解时,要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向朋友倾诉。
三、阳虚质(寒风呼啸)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中医体质辨识表
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咨询项目评估表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址 :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1.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 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值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X4)]X100
三、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
四、初步判断受检者体质类型:
(一)体质辨识相关重要信息(舌象脉象等):
(二)受检者体质类型转化分: 平和质分, 气虚质分, 阳虚质分, 阴虚质分, 痰湿质分, 湿热质分, 血瘀质分, 气郁质分, 特禀质分。
(三)受检者体质类型: □平和质□气虚质□血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医师签名: 年月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有9种,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平和质: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气虚质: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质: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血瘀质: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气郁质: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1)您精力充沛吗?12345(2)您容易疲乏吗?54321(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54321(4)您处事乐观吗?12345(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54321冷空调、电扇等)吗?(6)您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吗?12345(7)您容易失眠吗?54321计分方法:(1)原始分:简单求和法。
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2)转化分数:0~100分。
转化分数=(原始分-7)/28×100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30分时,判定为“是”;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它8种偏颇体质转化分均<40分时,判定为“基本是”;否则判定为“否”。
判断结果:□是□基本是□否(1)您容易疲乏吗?12345(2)您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吗?12345(3)您容易心慌吗?12345(4)您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吗?12345(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12345(6)您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12345(7)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12345(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12345计分方法:(1)原始分:简单求和法。
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2)转化分数:0~100分。
转化分数=(原始分-8)/32×100判定标准:气虚质转化分≥40分,判定为“是”;30-39分,判定为“倾向是”;<30分,判定为“否”。
判断结果:□是□倾向是□否(1)您手脚发凉吗?12345(2)您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怜吗?12345(3)您感到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吗?12345(4)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或冷空12345调、电扇等)吗?(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12345(6)您吃(喝)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或者怕吃(喝)12345凉的吗?(7)您受凉或吃(喝)凉的东西后,容易腹泻、拉肚12345子吗?计分方法:(1)原始分:简单求和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3月31日发布编号:ZY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辨识标准——体质分类与判定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辨识标准 ZZYXH/T157-2009
气虚质(B 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 没有
问题。
(根本不)
很少 (有一点)
(1)您容易疲乏吗?
1
2
(2)您容易气短(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吗?
1
2
(3)您容易心慌吗?
1
2
(4)您容易头晕或站起时晕眩吗?
1
2
(5)您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吗?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辨识标准 ZZ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体质的术语及定义、中医体质 9 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3 中医体质 9 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3.1 平和质(A 型) 3.1.1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3.1.2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3.1.3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 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 白,脉和缓有力。 3.1.4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3.1.5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3.1.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3.2 气虚质(B 型) 3.2.1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2.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2.3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 边有齿痕,脉弱。 3.2.4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2.5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3.2.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3 阳虚质(C 型) 3.3.1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3.3.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3.3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3.3.4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3.3.5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3.3.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体质量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
标准共分为范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基本分类和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
中医体质学者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资料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一)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PPT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C型 阳虚体质(三)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喂寒怕冷
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
• 形态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喂寒,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
淡胖嫩,脉沉迟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腹泻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
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
•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 口燥咽干
鼻微干 喜冷饮 大便干燥
•
舌红少津 脉细数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 外向好动 活泼 • 发病趋向:易患虚劳 失精,
不眠等病 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
不耐受暑 热燥邪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 • 所形成的形态机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
方面综合、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 是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与
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特质的术语及定义
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
•
药物调养:不需。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B型 气虚体质(二)
•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
•
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 型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
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印,脉弱
中医九种体质分类与判定
•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一、本文概述《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医体质理论及其分类判定方法的文章。
中医体质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特点的分析,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中医体质分类的方法和标准,以及各类体质的特点和判定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体质理论。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包括体质的定义、分类依据、分类方法等。
接着,详细介绍了中医体质的九种基本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并对每种体质的特点、常见表现、判定标准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文章还介绍了中医体质的判定方法,包括自评表、专家评定等方法,以及判定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体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分类方法,掌握各类体质的特点和判定标准,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有助于推动中医体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中医体质理论基础中医体质理论源于古代中医的经典典籍,如《黄帝内经》等,它主张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认为人的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医体质分类并非简单地将人群划分为几种类型,而是基于对人体内部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状态以及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深入理解和观察。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健康状态受到体质的影响,不同的体质类型决定了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对治疗的反应。
因此,中医体质理论不仅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预防保健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体质分类方法通常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类型。
每种体质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反应,因此,中医在诊断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类型,从而制定出符合个体特点的治疗方案。
中医体质理论还强调体质的可调性,即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药物调理等手段,可以改善体质,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个体的生理特征、病理倾向和发病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从而将人群按照其体质特点进行分类。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保健防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体质分类的概念、分类与判定标准、体质辨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体质分类的概念。
中医体质分类是依据中医理论,根据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发病规律,将人群按照其体质特点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通过对个体的体态、面色、舌象、脉象、体质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
二、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确立,是指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指导下,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病理倾向和发病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体质分类的依据、体质判定的指标和标准、体质类型的诊断要点等内容。
在制定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中医理论的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标准。
三、体质辨识方法。
中医体质辨识是指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个体的体态、面色、舌象、脉象、体质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个体的体质类型。
体质辨识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内容。
在进行体质辨识时,需要全面、细致地观察个体的外表特征和生理表现,倾听个体的自诉症状和体验感受,结合脉象和舌象等客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四、中医体质分类的临床意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确立,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保健防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辨识和分类,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和防病的依据,指导个体的调摄养生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同时,中医体质分类还可以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现代转化。
(完整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编者按: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是指根据个体在结构上、生理功能上以及心理上对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反应特点而进行的分类,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体质分类方法。
常见的中医体质分类包括:
1. 气虚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肢体倦怠等。
2. 阴虚体质: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易上火、烦躁不安等。
3. 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腹泻便溏等。
4. 血瘀体质: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口唇发紫、舌质暗红等。
5. 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体型肥胖、面部油光、易出汗、口臭等。
6. 湿热体质:主要表现为面垢油光、口苦口干、身重困倦等。
中医体质判定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个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而得出的结果。
通常需要评估个体的体质表现、症状表现、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以得出最准确的体质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体质分类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中医体质调理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23)中华中医药学会(2023—04—09实施)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体质的术语及定义、中医体质的9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中医体质constitutionofTCM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每天性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3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3.1平和质(A型)3.1.1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分等为重要特征。
3.1.2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3.1.3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乏,精力充分,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3.1.4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3.1.5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3.1.6对外界环境适应本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本领强。
3.2气虚质(B型)3.2.1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重要特征。
3.2.2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2.3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2.4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2.5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病愈缓慢。
3.2.6对外界环境适应本领: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3.3阳虚质(C型)3.3.1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重要特征。
3.3.2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3.3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3.3.4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ppt课件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
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血瘀质 (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
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
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调养方式: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
(4)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指说话没有力气) 没有【根本不/从来没有】1分 很少【有一点/偶尔】2分 有时【有些/少数时间】3分 经常【相当/多数时间】4分 总是【非常/每天】5分
(14)您容易患感冒吗?(指每年感冒的次数) 没有【根本不/从来没有】1分 *一年<2次 很少【有一点/偶尔】2分 *一年感冒2-4次 有时【有些/少数时间】3分 *一年感冒5-6次 经常【相当/多数时间】4分*一年8次以上 总是【非常/每天】5分*几乎每月都感冒
(1)您精力充沛吗?(指精神头足,乐于做事) 没有【根本不/从来没有】1分 很少【有一点/偶尔】2分 有时【有些/少数时间】3分 经常【相当/多数时间】4分 总是【非常/每天】5分
(2)您容易疲乏吗?(指体力如何,是否稍微活动一下或做一点家务劳动就感到累) 没有【根本不/从来没有】1分 很少【有一点/偶尔】2分 有时【有些/少数时间】3分 经常【相当/多数时间】4分 总是【非常/每天】5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04 中医体质与疾病预防
气虚体质的疾病预防
01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疲劳,抵抗力 较差,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疾 病。
02
预防建议:适当锻炼,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饮食 上可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如 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血虚体质的疾病预防
血虚体质的人面色苍白,易头晕心悸 ,月经量少色淡。
03 中医体质与健康管理
气虚体质的健康管理
总结词
气虚体质者通常表现为气短、乏力、易疲劳,应注重补气养 气。
详细描述
气虚体质者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 氧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饮食上可多吃益气健 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
血虚体质的健康管理
总结词
血虚体质者常见面色苍白、头晕、心 悸等症状,需注重养血补血。
容易感冒
气虚的人抵抗力较弱,容易感 冒,且恢复期较长。
舌质淡、脉象虚弱
气虚体质的人舌质多淡,脉象 虚弱无力。
血虚体质
总结词
血虚体质的人常常表现为面色苍白、 头晕、心悸等症状,女性还可能出现 月经不调。
面色苍白、头晕、心悸
由于血液的濡养作用不足,血虚体质 的人面色苍白,常感头晕、心悸。
女性月经不调
女性血虚体质者容易出现月经不调, 如月经量少、色淡等。
舌质淡、脉象细弱
血虚体质的人舌质多淡,脉象细弱。
阴虚体质
手足心热
口干、咽干
阴虚体质者阴液不足,滋润和制 阳的作用减弱,常感口干、咽干。
阴虚则内热,因此阴虚体质的人 常出现手足心热的现象。
容易上火、不耐热
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不耐热, 易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学者经过近30年的研究,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是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本标准在全国范围进行了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4.2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体质类型
条件
判定结果
平和质
转化分≥60分是Βιβλιοθήκη 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
转化分≥60分
基本是
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1
2
3
4
5
(2)您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吗?
3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3.1 平和质(A型)
3.1.1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3.1.2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3.1.3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本标准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符合医疗法规和法律要求,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标准审定组成员:张伯礼、杨明会、沈同、刘保延、李乾构、唐旭东、仝小林、彭勃、陈淑长、周宜强、刘雁峰、陈珞珈、王承德、孙树椿、丁义江、汪受传、段逸群、花宝金、陈信义、刘大新、马健。
辨识与调节方法: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3.7 血瘀质(G型)
3.7.1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琦,朱燕波。
本标准首次发布。
引言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该标准的编写和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3.8 气郁质(H型)
3.8.1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3.8.2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3.8.3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8.4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3.8.5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附录
(规范性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平和质(A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没有
(根本不)
很少
(有一点)
有时
(有些)
经常
(相当)
总是
(非常)
(1)您精力充沛吗?
1
2
3
4
5
(2)您容易疲乏吗?*
1
2
3
4
5
(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
1
2
3
4
5
(4)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
1
2
3
3.6.2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3.6.3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6.4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3.6.5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3.6.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3.3 阳虚质(C型)
3.3.1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3.3.2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3.3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3.3.4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3.3.5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1
2
3
4
5
(6)您喜欢安静、懒得说话吗?
1
2
3
4
5
(7)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
1
2
3
4
5
(8)您活动量稍大就容易出虚汗吗?
1
2
3
4
5
判断结果:□是 □倾向是 □否
阳虚质(C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没有
(根本不)
很少
(有一点)
有时
(有些)
经常
(相当)
总是
(非常)
(1)您手脚发凉吗?
否
偏颇体质
转化分≥40分
是
转化分30~39分
倾向是
转化分<30分
否
4.3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3.7.2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3.7.3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3.7.4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3.7.5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3.7.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辨识与调节方法: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调节: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体质的术语及定义、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Z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ClassificationandDeterminationofConstitution in TCM)
前言
本标准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3.5 痰湿质(E型)
3.5.1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3.5.2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3.5.3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3.5.4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3.5.5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3.1.4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3.1.5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3.1.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辨识与调节方法:正常的体质。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3.2 气虚质(B型)
3.2.1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9.1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3.9.2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3.9.3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3.8.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辨识与调节方法: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调节: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3.9 特禀质(I型)
3.5.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辨识与调节方法: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3.6 湿热质(F型)
3.6.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3.2.2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2.3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2.4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2.5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