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古琴斫制的选材及工艺——李双序斫琴随笔

z古琴斫制的选材及工艺——李双序斫琴随笔
z古琴斫制的选材及工艺——李双序斫琴随笔

z古琴斫制的选材及工艺——李双序斫琴随笔商丘古琴协会、音乐家协会会长李双序

映象网商丘讯(记者曾岩胡倩)唐朝谢邈在《谢人惠琴材》云:风撼桐丝带月明,羽人乘醉截秋声。七弦妙制饶仙品,三尺良材称道情。池小未开春浪泛,岳低犹欠暮云生。何因乞与元中术,临化无妨膝上横。从谢邈的诗我们可以看出琴的大致尺寸是“三尺良才”。《断琴记》云:琴身长三尺六寸,宋代石汝砺的《碧落子斫琴法》中琴长三尺六寸五即换算到现在的尺寸为123.7cm。那么琴的尺寸到底是三尺还是三尺六寸,还是三尺六寸五,三尺六寸六分哪,可见自古以来琴制的尺寸并不完全统一,虽然有所相差,但有效弦长(岳山到龙龈111cm)是统一的。一张制作精良的琴无论从品形到音色都需具备各种美学因素。品形要端庄,不能有匠气。举之则轻,击之则松,折之则脆,抚之则滑谓之四善,音色更要追求具备九德中的圆,润,松,透,古,奇,静,芳。

中国古代文人见山咏志,遇水生情,中国的长江大河一般都是发源于高山,试想我们姑且把琴弦看做是从岳山发源的流水往下经过了”龙龈“围绕在”雁足“之上,雁足坐落在龙池和凤沼之间,琴腹是通空又和”承露“(承接雨露之意)”轸池“相通,经过弦眼和上面的岳山相连构成一个循环,从而追求拨动琴弦想法使声音通过岳山和龙龈的的传导促使面板和底板在短时间内进行腔体有规则的整体震动,这样的制作理念就能使散音宏大久远有钟鼓之声的浑厚感,而每一个泛音点能够轻盈清越,就像一滴水一样清,透,润,圆圆的甚至带着尾巴。七条弦的按音音色统一,沉着坚实且赋予变化,通过”纳音“的环绕声音在琴腹中往复回荡,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这样的声音厚重苍古才能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艺术张力~

1.【选材】

相传伏羲削桐为琴,《诗经》曰:倚桐梓漆,爰伐琴瑟。就指出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用来制作琴和瑟,就理论而言桐木(属阳)密度疏松利于发音,所以用来作面。梓木(属阴)密度坚实,有利于声音的反射所以用来作底。《洞天清录集》择琴底云:“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所以用坚硬木质作底是非常合理的。那么如何选得一块好的桐木作面,《琴赋》云: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披重壤以诞载兮,参辰极而高骧。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嵇康提出了对桐木以苍老,吸取日月精华为良才。而桐木又有梧桐和青桐之分,《碧落子斫琴法》载:梧桐又分五种,第一,黄砂桐,(色边黄边白,半

紫半赤,柔而重,坚而不刚)第二,紫砂桐,(色或纯黄纯白,纹柳细而不乱,虽硬不顽,轻而不虚)第三,白砂桐,第四,空心桐,第五,厚皮桐。只有黄砂桐和紫砂桐两者适宜斫琴,后者并不具备~面板必须取向阳面,根节声闷,上节声虚,只有中间符合斫琴。那么如何断定面板为向阳或者阴,近代琴家裴金宝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辨别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入水法,仰者为阳覆者为阴。水湿法,吸水多者为阴少者为阳。吹晾法,先干者为阳后干者为阴。观色法:浅者为阳,深者为阴。闻气法:轻者为阳重者为阴。尝味法:淡者为阳浓者为阴。那么是不是每一张琴都必须用桐木作面梓木作底那,而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很多良琴也并不尽然。楸木,白木,杉木,就是不错的选择,杉木和桐木一样具备密度疏松切纹路顺直的优点。而具体选择符合斫琴面板的方法则是选择干燥的,密度要疏松能用指甲按下去最好,斫制前把选好的面板和底板放在开水炉中蒸煮,待其木材内原有的油脂成分出掉之后再进行烘干或者自然晾干。叩声要清不能闷而浑浊,不选纹路不通或者有疤节之材。可用年轮的辨别方法进行推敲~一般多选用年代久远的老家具,老房梁等下料。斫良琴选材极为关键,难怪唐代雷氏云:择良材,用深意,五百年,有正音~

2.【绘式样图纸】

古琴式样很多,有四五十种款式之多,最为常见的为伏羲氏,中尼式,正和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不同的式样只是在琴颈和腰处进行线条改变,选择自己要做的样式进行设计构图,以伏羲式为例全长123,7cm颈至肩21.3cm 颈中间阔13.5cm 上腰在岳山至龙龈之间八徽1.7cm 下腰在是二徽1.7cm 等等。把设计好的样式放在理想的材料上用锯子或木工锯锯出,也可以做出模板日后直接放在面材上用记号笔绘出亦可。

定面板尺寸

3.【定面板尺寸】

板材厚5cm,长125cm,阔25cm用孢子刮平,《碧落子斫琴法》以伏羲氏为例

定头厚4.4cm 尾厚3.4cm (琴首略厚尾略薄),可把剩余的厚度刮掉。头阔18.6cm 肩阔20.3cm尾阔13.5cm 头颈16.9cm

削面法

4.【削面法】

削面法主要要求弧度的均匀,选材之后根据年轮正中心定出中线,分别由两侧用手提孢子向中线内收复,每侧约收2.366cm直至弧形匀称,第二是岳流,也称之为低头。低头工艺由唐代制琴开始,岳山高而弦路低,右手易弹,左手易按。所谓“复手可按,触指音发”。但琴面必须十分平整,否则易出先音,这就对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方法由四徽处逐渐往岳山及额处低,现在大多数斫琴是在二徽处低头,可以用孢子刮之,一般低0.8cm

5.【槽腹】

面和底刮出来之后就要进行面板槽腹开挖,开槽工艺是十分严格的并且决定着音色的好坏。由底板龙池,凤沼相对应的就是”纳音“,把底板合在还没有进行开挖的面板下面,用笔画出纳音位置。由两侧进行开挖,开挖的深浅并不是绝对的,留出纳音外一般往里开挖2.5cm,面厚留2.0cm,槽腹开挖完毕可将底板放置在开

挖好的面板上,纳音应低于底板1.5cm,也可适当制作。有的琴为了突出一弦二弦的厚重故意把一弦二弦下面留的很厚,而七弦按音要求奇,芳,等美学要求故下面开挖较薄,这些可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材质的特点适当开挖。天柱地柱的放置:北宋《断琴记》和田翁芝的《太古遗音》载“天柱园七分当三四徽肩,地柱方七寸在龙池下一寸五分。”柱颈过大时发音闷,而《碧落子斫琴法》地柱多作圆形,圆形对音的传导上更好,不拘与天圆地方之说。然而有的琴甚至没有放置天柱地柱声音反而比放置的声音更好,个人感觉天柱地主对声音的传导主要还是依靠面板槽腹的开挖,其放置的目的多方面在于预防琴面和底板的变形。

6.【声池、韵沼】

此制最早见于北宋的《斫匠秘诀》中,称为“韵池”、“尾池”;并附有口

诀:“谁识欹山路,江深海亦深,洞中多曲岸,此处值千金。”《太古遗音》首次提出“声池”、“韵沼”的名称,并在槽腹制度图中画出了两半月形形制;还附注:可知“声池”、“韵沼” 是在槽

腹内岳及尾两处各挖深于槽腹的半月形池池边岸则高于槽腹,也可用对角法进行开挖。

7.【配底板】

底厚1.7cm 有长方孔为龙池,居四徽七徽间,龙池长23.6cm 有长方孔,谓之凤沼,较龙齦为小,居十徽十三徽间,凤沼长12.5cm 定出底板后可以和面板进行合缝,定出中线和面板一样要对底板进行弧度处理,用孢子由两边向中线收拢,收拢的弧度极小可适当而收。其发音原理借鉴古时候的铜锣一样中间厚两边薄,这样对声音汇聚有更好的优势。

8.【底面试音】

《碧落子斫琴法》面厚底薄木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

疾出,音韵飘荡。必须底面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可根据其中的要领对已经开挖好的面板音槽进行敲叩即可

9.【底面结合】

以上工艺完成之后就要进行底面结合,可用白胶或生胶粘合,粘合之后也可用细竹坯订好,然后对其进行加固,确保底面结合严丝合缝。

10.【开舌穴,轸池及龙龈沟】

舌穴的开剜是唐、宋琴制的特点。《太古遗音》云:“舌穴刻深一寸二分,直阔六分,安木舌在内”。以额长二寸计算,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十弦琴,琴额部也是剜空的琴额剜空过半,这样对发音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现在的琴开舌穴多数并不严格按照尺寸。轸池的位置紧对着岳山内侧长方形条沟深0.5cm 长14cm 阔2.5cm

11.【上配件】

配件的木质以红木,黑檀,紫檀等坚硬的木质为佳,轸池木质需以黑檀或紫檀为上,其优势是坚硬不易跑弦。龙龈厚1.2cm长阔各4cm,冠角和雁足可根据其特点而进行制作。如琴身是黑色表漆岳山及冠角和雁足可以用红木配件而显得更加典雅。这里重点说岳山:唐宋古琴往往内外两侧高低不同,这样就是从拉弦的角度去考虑不易跑弦也是比较合理的。《斫匠秘诀》云:“岳高则虚”告诉我们岳山不宜过高,这样不利于声音的传导琴音易空浮。一般情况下多数古琴1弦1.8cm左右,7弦1.5cm左右弹琴手感较为舒。

把试音架放在琴上面调好试音架的弦音,对其进行试音

12.【试音架试音】

把试音架放在琴上面调好试音架的弦音,对其进行试音

13.【存放风干】把制作好的白坯自然存放一到三个月左右,目的在于防止制作好的白坯由于温度气候所变化而产生变形。

14.【披麻】

用麻布对琴全身进行缠裹,好处是可以防止日后琴的某个部位进行自然开裂,现在也有用纱布代替的。

鹿角霜灰胎

15.【灰胎】

唐宋古琴多用鹿角霜,而清代则多用瓦灰做灰胎。1.瓦灰法:选择上古的蓝色老房瓦,清理灰尘然后磨成粗细不等的粉末,用细箩筛选出精细的灰,掺和生漆对琴身进行涂抹。2.鹿角灰法:把鹿角霜磨成80目 120目 200目等粗细的灰面调和生漆往琴面上刮之,第一遍薄,温度要在23°一25°湿度控制在75%以上。每刮一遍待其干燥后进行打磨和找补漏洞,表干后方可刮第二遍,第二遍略厚干燥时间会过于漫长,然后以此类推遍数越多越好,整体出来要细腻光滑。

16.【定徽法及镶嵌】

1.徽位法近岳者为一徽,以次而下,近齦者为十三徽。其位置皆为全度(全度即岳山到龙龈)等分。全度二分之一为七徽,四分之一为四徽及十徽,三分之一为五徽及九徽,五分之一为三徽及六徽及八徽十一徽,八分之一为一徽及十三徽,六分之一为二徽及十二徽。实际操作中可以将换算好的尺寸标注在平杆之上。琴徽的用料古人多用玉石金属,蚌壳作徽,现多选用蚌壳。

2.大小法:七徽最大用十号钻头,一徽二徽三徽和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同大用八号钻头,四徽五徽六徽和八徽九徽十徽同大可用六号钻头镶嵌。

17.【打磨试音】

用不同标号的砂纸,由粗到细打磨,用试音架及时试音,如果出现砂音,打板则是琴面

灰胎不够平整,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处理打磨。有蜂窝麻面的地方要用细灰掺和腻子找补。

生漆

18.【表漆】

表漆分紫漆,黑漆,朱漆,黄漆等,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调试,然后用面纱一遍一遍对琴身进行擦拭,每擦一遍待其干燥后进行第二遍,遍数越多越好直至琴面光洁无瑕。

19.【刮琴徽】

琴徽已经被表漆所覆盖,可用琴徽标杆对应着,用细刀进行刮出。

20.【上弦】

可用锉刀在龙龈位置轻微锉出弦路,使得每根琴弦均匀从而确保琴弦不易滑动。

斫制一张古琴无论从音色到审美的变化上其优点亦是越多越好,《溪山琴况》《琴声十六法》等琴学巨著都对古琴的审美范畴上更具指导意义。《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等从方法实践上诠释了我国古代琴家们精确的斫琴艺术和超凡的睿智。此外,一张制作精良的琴可以配上精美的流苏(穗子),取上典雅的名字,也可以为琴撰写铭文或印章手刻在琴底之上岂不美哉~综观所述,一张良琴,不论是音色,品行到其中的哲学思想或者是内部的斫制构造都是需要用心去参研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相关权益,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谢谢~?

?

耐热钢炉底板

古琴制作大全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 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 古琴面板之选材 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

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寄托着他们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完美人格的追求。古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古琴,对于选材也有特别的讲究。 汉朝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王充《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齐民要术》也提到:“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这都说明,古人是梧桐来制作古琴的。 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来做琴。《琅寰记》云:“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但对于雷威是用新鲜的杉木,还是“木性都尽”的,并没交代清楚。又见其他文本记述雷威入峨眉山,“听其声连绵悠远者伐之为琴”。 雷氏家族在唐代制琴是非常有名的,也是非常特别的。由于古琴面板需要满足“松”、“透”,底板相对要“坚”,“实”,才能发妙音,才能阴阳调和,所以古人在选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也有很多典故,一般而言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但是雷氏蹊径独辟,选用杉木,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同时,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古琴的制作——选材及斫琴工具(一)田双琨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选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 古琴知识100题 -- (多选或单选题)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一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A《平沙落雁》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6、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收录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谁演奏? A《潇湘水云》吴景略 B《梅花三弄》张子谦 C《流水》管平湖 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什么?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者是谁? A、桓谭 B、嵇康 C、蔡邕 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将文字谱简化并沿用至今。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曹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一项内容?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2001年5月 B、20XX年11月 C、20XX年10月 D、20XX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A、剑 B、玉 C、琴 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A、24个 B、85个 C、147个 D、203个 16、古琴一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A、25个 B、36个 C、79个 D、119个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古琴考证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李美燕 内容提要: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 (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其多元之风貌是今人重构古琴史与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琴为例,从古琴之断纹、款识刻工、髹漆、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 关键词:古琴湖南省博物馆断纹考辨 一前言 笔者于2005年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特为馆藏的53件古琴(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逐一整理与建档,并发表《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一文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期,文中讨论唐“独幽”与“飞泉”琴;明“朝阳鸣凤”琴;清左宗棠与谭嗣同藏琴(2张)及清代浏阳古乐七弦琴(16张)。本文拟对湖南省博物馆藏之其他古琴继续提出考辨与研究,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古琴为例。 从历代传世的古琴回顾,由于文人嗜琴成好、收藏成癖,使得为牟利而伪作之古琴应运而生,根据《桯史》的记载得知,自宋代起即有古琴作伪的史实[1],因此,今日对老琴就必需审慎地辨识其真伪。然古琴辨伪是一门极专业而深入的学问,时至今日,由于可见的传世古琴并

不多,尚难以建立一套绝对客观的理论作为考辨的标准,所以,人们对于老琴的认识,也多半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直觉经验上。 当然,今人或许会想到,是否可以透过科学验证如碳十四的检测或红外线的扫描以确立老琴的年代呢?基本上,就古琴的年代论断而言,主要是依据一张琴的斫制及使用年代,并非依据琴身材质的年代来决定,因为自古以来斫琴家制琴多半都采自陈年古材,材质较松透,音色较沉宏圆润,所以,一张老琴的材质年代往往早于斫制年代甚久,我们也就不能单凭琴身的材质来论断。而碳十四只能检测出古琴材质的约略年代,却无法对其斫制及使用年代给予判断。 至于以红外线扫描出土文字(如:竹简),能为考辨提供精确的辨识与解读,然而此种技术对于藏于琴腹且已漶漫不清的题字款识却有不逮之憾,除非将琴腹剖开来看,然剖腹之举对古琴文物的保存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作法。换言之,今日的科技虽日新月异,然科学的工具只是辅助,对于老琴的考辨而言,所能给予的协助很有限。 因此,就目前来说,古琴的辨伪工作只能在前人鉴定的经验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上,前人的鉴定成果除了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经验上,对于老琴的鉴定多少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依据琴式、断纹、款识、漆色、音色、纹饰等,再参诸史料文献的印证,历代斫琴风格与工艺特点的比对,及斫琴师父的背景与生平的考证等。这些细节必须面面俱到,稍微有点伪作的可能就不能遽下断言。所以,今人可以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先用排除法把不可能的因素剔除,以缩小一张老琴断代的可能性,再作更精细的搜证与比对,以提高断代的精确性。 而在对一张老琴作断代考辨时,首当注意者是断纹,因为从后代伪作的古琴来看,断纹最常为人们所造假,因此,如何检视断纹的真假,

大真大美古琴音-2019年文档资料

大真大美古琴音 、对琴的解读 琴,本义指梧桐木制作的带空腔的五弦或七弦弹拨乐器。 个世纪90 年代起为区别于其他外来乐器而在其前加了一个古字,故而现多称其为“古琴”。《礼记?区礼》中有“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新论?琴道》中亦有“昔神家氏给宓?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过错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的说法,“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故事足以说明古琴历史的悠久。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现在一般长约120cm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头呈弧形隆起,尾部则较为扁平,取法天圆地方。琴身整体形状依人身形制(一说与凤身相应),有琴头、颈、肩、腰、尾、足各部。 据《琴当序》记载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方有文武七弦琴。宫商角徵羽五弦,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加的文、武二弦则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琴音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绘位泛音取法天音,弹拨散音取法地音,吟猱按音取法人音,三音合奏取

意天、地、人之和合。 琴之徽位正对琴师摆放为正,右手琴头上部为琴额,额上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的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 用以架弦;琴颈至琴尾为主要的弹奏部位;琴底部设有大小两个 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有高山下设滇池,七弦好似瀑布之水倾泻而下,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就构造而言,古琴体积适中,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合理合心。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 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其 中所体现的社会秩序、等级观念,可见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浅谈古琴文化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史上流传最久的乐器, 是一件载道 之器,亦是一件文化礼器。它由最初祭祀典礼的器具,继而脱离朝廷庙堂,成为历代文人指尖个体化的“弦歌”工具。琴乐“清、和、淡、雅”,被称为文人音乐,纳含着中国文人理想的道德情操、志趣情感。在历史长河里,文人们将自己觅知首、寻仙道乃 至命运起伏与人生追求都体现在这冷冷七弦之上,铮铮琴音成为中国文人的标志。 琴者禁也一一“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禁者何为?“禁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古琴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火,喜欢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古琴小白,想学习琴。想学习琴首先要买一把适合自己的古琴,而摆在古琴小白面前最纠结的问题,那就是选琴了,对古琴什么牌子好也有相当大的疑问。 有很多人会说到,古琴是不分牌子的,都是按斫琴师去分好坏的。如果真的要按牌子的话,那就只能按琴馆去划分了,例如北京的钧天坊和夔音堂。下面我给大家进行一下具体分析:首先,古琴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分别是厂琴,名师监制琴,名师亲斫琴。

1.厂琴 厂琴,如名字上说的,工厂里面批量生产的古琴。多为扬州的一些厂家所生产,厂琴为了节省成本倒是可能省掉一些工序,时间上加快一些,调音水平差一点,对材质的挑选使用简化一点。当然了,不能说扬州琴就没有好琴。只是说,好琴出现的几率相当之低。 说起扬州厂琴,就不得不提一下古筝厂了。扬州做古筝等乐器的厂家有几百家,但90%的乐器厂、作坊是近几年看到古琴开始火之后才增加古琴制作项目,在宣传上均打出老字号、老师傅

的噱头,找个老头拿个工具比划比划拍个照片,不明真相的初学者会以为真有做琴经验似的。 实际上大多数扬州厂家急功近利,采用薄漆胎、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大大缩短工期和成本,所以在质量和音色上极少能达到演奏要求,但也因成本低、缩减工期而价位上有绝对优势,这里面质量参差不齐,有部分厂家的古琴做练习入门用还可以。 很多同学觉得扬州厂琴便宜,刚开始嘛,先买一个练习琴练练指法就好。我个人非常不建议这种想法,古琴是一个乐器,弹奏的是一种声音,弹奏的是一种灵魂。不应该用一种把弹奏古琴当做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去看待,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无法领会古琴中的韵味。 所以说,古琴刚入门或者想要学习古琴的朋友,可以买便宜琴,但是尽量不要购买扬州的厂琴。同时在这里提醒一下,某宝上面有几百块的琴,这种琴买回家的话,毫无意义。等于是买回来了一个家具,希望各位琴友不要进入这种误区。

浅谈古琴曲《高山流水》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2010届本科期末论文《高山流水》与古琴 学生姓名:邹洁 论文方向:论文写作 指导老师:吴丽玲 中国广州 2011年6月

《高山流水》与古琴 “我有嘉宾,鼓琴鼓瑟”。在古代,魏晋时期,琴是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高雅的乐器。公元前662年,魏国人有一曲歌曰“椅桐梓漆,爰戈琴瑟”(《诗经?国风》)“琴、棋、书、画”琴在士族和文人音乐中一直占着重要的位置,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东汉之初的桓谭,在《新论》里就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古琴,不仅仅在音乐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也被文人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古琴文化精妙玄奥、源远流长。对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最求才女卓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诸葛亮空城弹琴退数万雄兵,展示了古琴另一种魅力,更为脍炙人口的就是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 春秋战国时,楚人俞伯牙在晋国为官,官居上士大夫之位,因国事回楚。事毕取水路回晋。 途径汉阳江口。中秋之夜却狂风大雨,船只得泊于山崖之下。未及,风平浪静,雨止云开。伯牙在船舱中抚琴以遣情怀。一曲未终,弦断。疑似荒山之下有人听琴。后出既见樵夫钟子期。伯牙重整断弦,许以一试,以知深浅。沉思半响,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巍巍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失敬!先生高名雅姓?”樵夫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伯牙道:“下官俞瑞,字伯牙。”伯牙命童子点茶取酒,相对而酌。伯牙道:“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士,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遂船舱中与子期八拜结交。 一夜相谈甚欢,相约来年,洒泪而别。 春去秋来,伯牙心怀子期,收拾行装,仍水路而行。中秋正至马鞍山,依稀

[讲解]古琴文化

[讲解]古琴文化 古琴文化 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岀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 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 伴奏乐器,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 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

古琴形制

古琴形制 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 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 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好了,快来下面找找自己钟意的形制吧,哪个形制让你一见钟情。仲尼伏羲连珠落霞灵机蕉叶神农凤势列子混沌正合 梁鸾绿绮师旷此君凤嗉宣和玉玲珑鹤鸣秋月 为方便可按住Ctrl键,鼠标点击上面形制名称,直接跳转。 注意啊。按住Ctrl键的时候别习惯性用鼠标滑轮。 1、仲尼式 琴首为常见的方首, 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 腰部内收一方条。 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表格 1仲尼 2、伏羲式

琴首微圆, 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 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 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为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 (返回) 表格 2伏羲 3、连珠式 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 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返回) 表格 3连珠 4、落霞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哈哈,名字就很美,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落日的辉煌,动人的情怀。(返回) 这款琴也属文人造琴,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表格 4落霞 5、灵机式 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造型精巧,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腰则一小半月弯。 又称“万壑松式”,取自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凤嗉)(返回) 表格 5灵机 6、蕉叶式 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 它的形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片芭蕉叶, 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的情趣。并且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的样式,十分惹人喜爱。(返回) 表格 6蕉叶 7、神农式 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 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 非常简捷,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

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 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论古琴丝弦的摩擦音

论古琴丝弦的摩擦音 丝弦制作的方法、规格,理应随着琴的历史传承而变化,唐宋时代的丝弦和明清时代的丝弦,在制作方法和规格上有没有变化,至今无从考查。 清代延续至今的丝弦,左手在琴弦上的摩擦声很大,在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在弹奏明代和明代之前(《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传谱,大都为唐宋时代的遗音)的传曲时“走手音”使用很少,时值短的“走手音”乐音大、摩擦声小,杂音盖不过乐音。这种微弱的摩擦声还带来些许自然而然的情致、“味道”,恰到好处,因为这些琴曲“声多韵少”。而在弹奏清代的一些缓慢的“声少韵多”的琴曲时,“走手音”值时长,常常是摩擦声音量盖过微弱的音韵。甚至乐音已经消失,左手还在琴弦上作上下不停地走动,摩擦声替代了乐音的进行、旋律的进行,极大地影响了作为音乐艺术的乐器的表达性能。明末开始,古琴音乐风格和指法转向“声少韵多”,这是琴史上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样,能够适应明代和明代之前琴曲演奏的丝弦,到清代就不适应了!造成以上所说的“左手在琴面上的摩擦声音很大,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的弊端 然而,守旧、复古意识浓厚的清代弹琴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改进丝弦的制作,而是在渐渐流去的时光中调整了自己的审美习惯,适应了这种妨碍琴曲音乐进行的杂声。清代琴乐的一步步衰落,古琴艺术中重道德、形式,轻音乐艺术功能发展到极致,古琴的音乐美感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当代,仍然有一部分琴人对过大的摩擦声已经习惯,不太在乎,甚至认为这就是传统的本原。但是大多数琴人以为这是传统的无奈。上一代琴家之中,吴景略、徐立孙等前辈也并不认为这是传统之中的优秀之处,他们弹琴时,曾经作过尽可能减少盖过乐音的摩擦声的努力,也对此的评说有文字留下来。以我看,正是琴弦制作没有跟上艺术发展的变化,造成了这种不适应的状态。

斫琴师陈卫国给古琴学习者的十个建议

斫琴师陈卫国给古琴学习者的十个建议古琴一件简简单单的乐器,上千年来指法、曲谱让她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气息。虽然古琴易学,通晓十余指法即可抚琴弹奏,但想要弹出其神韵,却非易事。 著名斫琴师陈卫国先生,斫琴近20年,对古琴可谓了解深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爱琴、习琴,他在欣慰之余也不免担心。和古琴一样,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难于精通,大师之气在于一个“意”字,如同水墨写意画,虽寥寥几笔,但没有这个意境,难有大师之名。 而如今,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人的想法,这也在古琴上能够窥得,弹琴者多,达意者寡,有名的琴家也就那么几个。在古代,古人们抚琴表情和四肢动作的都有一定的规范,清规戒律极多。 陈卫国先生表示,虽然不求学习古琴的人都沐浴更衣那么夸张,但想要真正学好古琴,了解其文化内含,那么在学琴,尤其在初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 (一)要保持精神宁静,身体也要端庄正坐,如果心情浮躁,坐姿歪斜,那是弹不好古琴的,还不如不碰。 (二)深呼吸几次,将思想中的杂质排除,要神情专注。 (三)静下心来,保持匀调的呼吸,把五官都集中到古琴上,但抚琴是寄情不是发泄,动作不要粗暴放纵。 (四)指法动作要熟练简洁,不要太多无用动作,而且弹琴不是扣琴,指尖和指甲弹奏要看情况配合起来。

(五)两手用力都要僵硬和可以用力,也不要太过轻飘无力,重要的是自然。 (六)用大拇指按弦的时候,要单指用力,也不能张开虎口。 (七)用无名指按弦,要弯曲,不要和折指混淆,更不能用其他手指帮忙。 (八)在食指进行弹弦时,大拇指可轻抵辅助,但是不用力捏紧,不然会影响到食用的发力。 (九)两手手指的姿势,要保持文雅美观,左手的各指不要放在弦上,右手也不能直接握拳放在岳边,两手小指要伸直,不能弯曲。 (十)弹奏时神情虽然要严肃,但不要太过紧张,怒目而视,也不要太过轻浮做作。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挑选古琴一、音色: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这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二、材质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 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 杉木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 《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 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 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

略谈古琴音乐艺术

略谈古琴音乐艺术 2。在艺术表现上,古琴音乐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旋律,但它不是a、b、三段体的再现,而是音乐内容的发展关系和提升同时,多次出现的旋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题”。例如,《潇湘水云》中的两个“水云”两次将音乐引向高潮,而不是强调和再现。从两个“水云”中提取的部分是重要的和强调的“梅花三坊”的两个主要旋律分别出现了三次,这是音乐的发展。这不是“再现”或“旋转”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三种现象中间的音乐既不是一种比较的插入,也不是新音乐材料的发展,也不是前后音乐的连接。这是一个与出现的三个主要音调同样重要的发展环节。第一个主音在第二个主音出现之前出现三次。一些主音之间的音乐也有主题性质,其他部分不是间奏。这构成了这首歌的独特结构《追忆似水年华》有着非常生动的基调,多次出现。它令人印象深刻且独立,但它的结构非常小。它的音调形式是纯音,与前后的音乐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是主题。这在这首歌中非常重要。这是主题的最后一笔。 3。古琴音乐也有着丰富的发展技法和独特的特点。例如,它的扩展、建模、变异和其他关系都是由思想和感情的支配产生的。因此,结果是前后连接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连续性和自然进步的感觉,没有任何雕刻痕迹。一些对比鲜明的两个形象都是从一个基本材料上改变过来的,梅花三坊的两个主题就是这样的。 4。古琴音乐的一些过渡段落和衔接部分不仅是为了过渡和衔接,而且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独立而生动的形象。

如《潇湘水云》中的“水云之声”、《梅花三弄》中三个泛音片段中除“第二主题”以外的音乐,以及《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出现的“和谐”音型等 5。力量是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长处和短处,古琴音乐也有谬误和现实。这比只有强和弱的表现更详细和生动。古琴音乐的方形和规则节奏成为次要形式,可能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应用。然而,古琴音乐的传统是,变化的节拍通常自然地与内容和情感需求相匹配,并成为主要形式。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 6。滑行是古琴艺术表演中一种极其重要和有特色的方法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装饰,一个过渡或路人。它是强调音乐内容、思想感情、风格和气质的重要方式。它的表演使音乐如歌唱,如赤纬,具有强烈的音调感。这在古琴音乐表演中也很常见和突出。 5、 是古代秦乐的重要形式在明代,大量的钢琴演奏者是钢琴和歌曲学校,他们每次演奏时都唱歌,并提倡声乐和音乐。秦颂学派 199似乎是明代最繁荣的时期。秦分数的多少和该学派在明代的广泛影响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所有的古代音乐遗产中,音乐歌曲的数量占了将近一半,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秦颂 是一首专门为钢琴伴奏而写的原声音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歌曲和诗歌。钢琴曲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与传统的歌剧、民歌和说唱歌曲大不相同。它们是完全独特的艺术形式。许多钢琴曲作品是完整的、深刻的和有感染力的。如宋代的“古怨”、元代的“黄鹂吟”、

古琴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一、音色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 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二、材质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除了上述一些木材其他的木材只要适合也是斫琴良才,但是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三、油漆工艺 化学漆———合成大漆(腰鼓漆)——传统大漆(国漆)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