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治理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cdd6536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0.png)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推进着。
然而,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应该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寻找一种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城市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3.人文关怀:新型城镇化注重人的需求和幸福感,提倡人文关怀,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倡导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生态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提倡建设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实践案例1.深圳市:深圳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典范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和生态建设,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湿地保护区,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2.北欧国家:北欧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环保产业,推动城市建设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同时,他们还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创造了一批生态友好的城市。
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挑战和对策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fd4fffd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5.png)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首先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举办生态文明讲座等方式,引导居民形成绿色出行、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关键。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城镇的规模、功能和布局。
避免城镇过度集中和无序扩张,减少对生态空间的侵占。
在城镇规划中,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
同时,要注重城镇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打造生态宜居的城镇环境。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两者结合的重要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大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公园、绿色廊道等。
提高城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建设生态公园和绿色廊道可以增加城镇的绿地面积,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还要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降低城镇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核心内容。
要调整和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和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e9b5f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5.png)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今天,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率不断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同时,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的压力,城市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系统阐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
一、生态环境保护1.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严格遵守规划法规,尤其要保持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公园,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考虑到周边水土保持的规划要求,保护生态系统,是新型城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减缓城市建设压力,保护水源,减少污染。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区等手段,推动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统一发展。
2.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要重视生态保护。
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保护,需要切实实现保护区的压缩和生态补偿机制。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
3.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必须符合国家、地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建设项目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同时,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施工、科技创新等方面,推行绿色设计理念,采用绿色建材,从而降低建筑的材料和能源消耗。
二、城市环境治理1.城市垃圾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产生,而垃圾的清运与处理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
规范管理垃圾处理单位,加强对垃圾的分类,引导居民深入参与垃圾分类投放和资源再利用,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强城市环境的保护。
2.治理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和工厂等污染源的增加,导致空气污染日益加重。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要加强对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的排放监管,增加环境安全监测,提高环保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3e6dc7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a.png)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引。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一方面,要推进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镇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浪费和闲置。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0f173f172ded630a1cb698.png)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镇建设提挡增速,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内涵式发展已成趋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
城镇化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
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未来的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标签:生态文明;城镇化;低碳;可持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体现,城镇化成为推动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及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涌入城市,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攀升的同时也带来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具体要求是,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因此,必须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城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建设生态城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共享优美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
1.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性。
生态文明尊重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二者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深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解决发展片面性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限制,在我国发展初期,党和国家更多地关注工业化及城市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还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小城镇发展缓慢的社会格局。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https://img.taocdn.com/s3/m/a2c366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2.png)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在当今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更是城镇品质的提升、功能的完善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镇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将生态保护纳入整体规划的核心范畴。
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例如,在规划新的城镇区域时,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公园和湿地等生态空间,让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在城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同时,要合理布局产业,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过度集中在城镇区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其次,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这包括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施等。
许多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污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周边的水体。
因此,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质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的重要举措。
垃圾处理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此外,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再者,注重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另外,提高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0fe0e22ed630b1c59eeb521.png)
生态文明理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绿色城市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
为此,必须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同时,必须加强规划引领、分类考核、政策导向、依法行政和群众参与等方面工作,为绿色城市建设提供措施保证。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新型城镇化绿色城市2014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规划》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原则,要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规划》描述的绿色城市,从系统工程角度治理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从空气、用水、土壤和垃圾处理全方位综合管理,其观念无论从定位和建设重点都先进于低碳城市。
一、确立生态文明新体系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用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认知(生态文化形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先导作用,通过生态文化的建设、强化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公众良好的生态行为和习惯。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坚持生态建设信息公开,建立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及公众听证制度,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深化生态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生态村、优美乡镇、绿色社区、清洁生产文明单位等活动,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2、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谋划(生态格局优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划,科学评估和优化调整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切实把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禁止或限制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起来,确保受保护国土面积不低于一定比例,划定生态红线,做到应划尽划、留足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76084a5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f.png)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能再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而应注重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对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规划环节要做好顶层设计。
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蓝图,也是生态文明融入的起点。
在制定城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承载能力。
比如,对于生态脆弱地区,要限制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合理规划水系景观,打造亲水型城镇。
同时,要合理布局城镇的功能分区,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进行科学划分,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和污染。
还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建设公园、绿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城镇的生态涵养能力。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考量。
基础设施是城镇运行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鼓励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在能源供应方面,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给排水方面,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
在垃圾处理方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再者,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园区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fa1064e0b1c59eef8c7b4bf.png)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摘要: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城镇化尚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文化环境受损及盲目开发、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等突出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具体路径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关键词生态文明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引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因此,新时代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全区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自治区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比如,质量还不够高,实力还不够强,发展还不够均衡,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地域特色还不够鲜明。
全区上下要站在打造亮丽风景线、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自治区城镇化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1、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1.1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的进程,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最新-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精品
![最新-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14f98fe28ea81c758f578f3.png)
生态文明视域下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美丽中国建设是党和人民对未来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是建设美丽城镇与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是建设美丽城镇。
美丽城镇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协调、发展、绿色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1]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区别于传统观念中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镇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观念中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镇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黑色城镇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发展为主的绿色城镇化道路;是区别与传统的法律制度倾斜于经济城镇化,法律制度与监管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的城镇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的政府主导下以政绩为核心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公民与社会组织协同推进的城镇化道路。
重庆市江津区作为全市城市发展新区,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发展的始终,积极践行以质量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重庆市江津区城镇化概况重庆市江津区是全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主战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
地处渝西南长江之滨,其在工业、商贸流通、旅游、富硒农业、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江津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江津不仅仅是工业集聚区,同时也是城镇化的主战场。
按照《江津区城乡总体规划2013年编制》,到2020年,江津区城镇化率达到74,常住人口155万人,区域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35平方公里;工业产值达到2200亿,截至2016年1月,江津区就已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达到12395亿元。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功能组团镇的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由几江、德感和鼎山街道组成的中心城区;规划形成双福、珞璜、支坪三个功能组团,白沙、油溪、石蟆、李市等四个中心镇,中山、塘河等18个一般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https://img.taocdn.com/s3/m/144dc0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5.png)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生态、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
它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保护与改善1. 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任务。
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小区、生态园区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可以在城市中设置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景观,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改善生态环境城市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比如,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建设,减少污染物排放;设置雨水花园、植物滤池等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处理,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3. 节约资源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如土地、水源、能源等。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节约资源。
比如,采用智能化节能设备,优化建筑结构,节约能源;采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4. 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建设防风林、防洪堤、植物园等设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保障城市安全;通过建设蓄水池、湿地、绿地等设施,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方式重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高。
2.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规模过大过大的城市化规模会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也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资源浪费。
3. 城市化过程中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城市化建设标准缺乏可持续性,容易出现建设工程未来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196a4d7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5.png)
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有机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时代下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并从政策、技术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政策层面的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控制城市扩张速度,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农村地区投资,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技术层面的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需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支持。
一方面,应加大对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减少城市能耗和污染排放。
另一方面,应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确保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
三、文化层面的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实施需要建立和培育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
应加强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倡导,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
同时,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需要政策、技术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只有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培育健康的文化氛围,才能实现城市和农村的有机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型城镇。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新型城镇化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b4d1d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0.png)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合发展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发展议题。
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走向。
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城镇规模的扩张,更是城镇品质的提升,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多个方面。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侧重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镇吸引人才、产业和投资的重要因素。
一个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景观宜人的城镇,无疑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例如,一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城镇,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提高城镇的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可以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
例如,在城镇建设中推广新能源交通、绿色建筑等,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生态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城镇的集聚效应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态产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条,提高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规划层面,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导致生态空间被侵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一些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增大。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城乡规划思考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城乡规划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45fc2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5.png)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和城乡规划思考发布时间:2022-05-07T10:53:12.733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9期作者:龚亮梁敏[导读] 生态文明是人们深刻剖析了现代文明弊端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反思,同时也是为了摆脱不可持续的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建设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规划设计院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深刻剖析了现代文明弊端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反思,同时也是为了摆脱不可持续的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建设活动。
本文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的内涵,归纳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城乡规划与生态产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理念转型和健全空间规划系统,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城乡规划思考。
旨在倡导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位置上,促进城乡规划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探讨日趋热烈,一些观点已经达到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如:(1)生态文明的内容丰富,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较高的环保意识及体现生态文明的精神文化成果;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
(2)生态文明是人们深刻剖析了现代文明弊端后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反思,同时也是为了摆脱不可持续的发展而创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建设活动。
综上,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之后必将登上时代舞台的新的更高级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也必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反复吟唱的主旋律。
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城市制度和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步骤。
因此,本文想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谈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规划,以期对今后的规划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eeb4e0d490c69ec3d5bb75df.png)
谈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纷纷实施了城镇化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意义非凡,除了有利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之外,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能够加快乡村旅游行业的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纷纷实施了城镇化建设工作,该项工作意义非凡,除了有利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之外,还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能够加快乡村旅游行业的运行进程。
当前,在农村对旅游行业关注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地位逐渐凸显,我国随之开展了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基于此种状态,旅游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相关分析来看,农村旅游方式有所改变,以往传统的农家乐经济方式被摒弃,随之引进了建设度假村等模式,此种模式的应用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快速创建新农村,有效改进了周围环境。
不过,虽然乡村旅游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在运行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加剧了旅游资源的消耗,导致生态资源缺失,影响乡村旅游工作的良好开展。
所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全方面的实施生态转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于生态文明角度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必然性基于生态文明角度来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将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性以及有效性体现出来。
对于生态文明来讲,比较注重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性,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引进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快速解决发展期间的缺陷,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当前阶段,在创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提前掌握城镇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保持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性。
其次,生态文明理念的引进还可以增强建设城镇化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做好自然的利用工作,达到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满足自然生态提出的高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重点呈现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念,以免出现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过于破坏环境等。
最后,生态文明理念还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运行进程;以新型的生态文明理念为主,相关部门实施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时候,需要科学的配置资源,制定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eb2ef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a.png)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理念是当前国家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成为了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是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通过综合治理手段解决区域发展当中的环境、资源、生态、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为什么需要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都成为了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传统的单一治理手段已经难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而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
它可以更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1. 京津冀地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作为中国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减轻污染治理压力,该区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综合治理措施,例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 海南岛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海南岛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城市之一,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岛屿的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了生态修复措施,推进绿色旅游,引导居民和企业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了旅游业和环保发展的双赢。
四、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的挑战和展望虽然,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具有诸多优势,但这个新模式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比如,参与者多,利益各异,达成共识难度大;治理手段繁多,对政府和企业的管理和监管能力要求高等等。
因此,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区域综合治理的实践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有序推进,促进各方面体系的有机配合。
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入生态理念
![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入生态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73245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f.png)
新型城镇化如何融入生态理念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然而,如何在这一进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型城镇化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
生态理念的融入,意味着要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过程,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
首先,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蓝图,也是融入生态理念的起点。
在规划阶段,应当对城镇的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
这包括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可利用潜力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准确掌握这些信息,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同时,要注重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保护留出足够的空间。
比如,划定湿地、森林等生态保护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考虑城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地貌等条件,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让城镇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推广绿色建筑是融入生态理念的关键举措之一。
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使用太阳能板提供部分电力,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进行灌溉和非饮用用途。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不仅能降低能源成本,还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和舒适。
而且,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系统。
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有助于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降低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
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能够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但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显然不符合生态理念的要求。
因此,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比如,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用水结构(亿立方米)
12 10 8 6 4 2 0 生态环境 城镇公共 居民生活 工业 林牧渔畜
临川区 东乡县 九江市区 九江县 武宁县 永修县 德安县 星子县 都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市 共青城市 南昌市区 南昌县 新建县 进贤县 安义县 余干县 万年县 鄱阳县 渝水区
湖区生 态红线
另一方面,流域上下游之间在发展与保护权益存在激烈冲突 (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
– 万年县的生猪养殖占江西的40%,有404家养猪企业和大户,对乐安河污染量大
饶河(昌江、乐安河)流域地区
下游地区: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且人 口外流量大,经济水平差 潜在环境风险突出,靠水没 水供威胁
人口外流规模
农田灌溉
一方面,对于滨湖地区是“人进湖退”、“城长湖减”带来的系列问题
下游挖砂取石 农业农药化肥 水域开发养殖 工业沿河污染 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空间: 大型水域 城镇污水排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工程 占用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的过度开发
鸟类生存空间:浅滩-湿地 围湖造田 鱼类生存空间: 清洁的河流湖区 湖控工程 围湖造城
• 城郊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改造激励政策
– 在确权基础上开展建设养老社区、保障性住 房、公益性设施等建设试点 中污染底泥填埋作为发展用地
21
• 应对城乡废弃物、垃圾数量与日俱增的难题
– 大气:农村秸秆焚烧危害大,填埋消解需要4-6个月 – 水污染:不断增长的工业与城乡垃圾给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2014年6月11日农村秸秆焚烧卫星监控图像
– 功能引导:发展休闲旅游、康体疗养、生态观光农业、湖区湿地科普教育 – 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实施国家债券,城镇优先申报生态县(城区)
环鄱阳湖田园城镇带范围
九江都市区
环湖旅游 公路
滨湖田园风 光城镇
鄱阳湖县城:城在湖中
南昌大都 市区
治理思路3:促进城市空间的生态服务质量提升
• • 实施“城景联动+城乡交融”行动,实现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功能区(郊野 公园、水系生态基础设施、都市农业庄园等)建设协同 并分区、分类确定城市的生态指标体系:生态功能恢复能力、多样服务能力
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实现城乡废弃资源的回收再利用 • 江西省:每40-60万亩耕地能够支撑一个生物质发电厂1年的发电量
– 凯迪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发电1亿度,补贴农民2500万元(每户400-800元) – 江西省每年电力缺口70%都靠外部输送,鄱阳湖周边农业区布局8-10座生 物质电厂能够极大缓解能源短缺瓶颈(提供约占全省5-7%的能源)
滨水垃圾中转站 圣保罗沿河的生态环境设施布局
垃圾集散及焚烧电厂
24
(2)地方特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
• 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将生态价值转变为生态经济效益
– 依托小城镇发展立体生态经济:乐平清洁太阳能-设施农业项目 – 借助电商,实现绿色农林牧副产品、特色加工产品的市场化
光伏 发电
设施 农业
生态 农业
– 统筹昌南地区发展,促使60km内县市与南昌的一体化 – 生态带:东部滨湖生态保护带,西部生态经济发展带
南昌及其周边区域 南昌及其周边区域重要资源分布图
长江中游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2010
南昌
抚州
长株潭
•
打造滨湖田园风光城镇带 :滨湖20公里范围内区域严格控制城镇的无序扩 张,严格执行鄱阳湖生态保护规划;做山水文章、宜居品质文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人口 土地 生态 环境
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镇空间拓展低冲击模式 宜居的人居环境品质
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生态经济
人口 资源 社会 经济
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水、废弃资 源的循环利用
适合区域资源条件的生态经济体系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发展经营
人口 土地 社会 经济
适应人口流动发展的就业与服务配套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发展考核机制
• 存量用地利用激励政策
– 对积极开展存量土地利用的城市在土地开发 税费、产业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或补贴
– 按照“长期租赁、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 原则率先开展工业用地租用制度
– 推广废弃工矿用地的修复技术与融资开发
• 用地结构调整激励政策
– 以都市区为单元合理确定基准地价,建立有 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商业服务用地合理 比价机制 – 对轨道站点地区开发实施优先供地计划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难题及对策
(1)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 江西鄱阳湖地区:人口-土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复杂关系
– 生态环境特征:吞吐型湖区+五大水系流域;国际湿地公约保护的重要区域 – 人类发展的影响:人口快速增长,农民致富、城镇GDP加快发展
• 人口增速为年均1.2%,GDP增速10-12%,工业增加值增速15-18%
(3)区域视角的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
•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区:历史遗产和 非物质遗产的协同保护
– 陶瓷艺术文化片区:集中的大师工作室 民间陶瓷艺术村-陶瓷市场
– 与陶瓷关联的历史文化遗迹:官窑与民窑 制陶遗址,沿河的商贸古镇
景德镇及其周边地区古窑址分布 万年县出土的2万年前的陶罐
坑口山洞 古窑
御窑遗址
乐安河污染
• •
流域一体化供水地区
– 约60万人因上游铜矿开采受到饮用水安全威胁
省级飞地工业园区:依托交通走廊,远离水系
– 土地指标整理区域平衡
湖区生 态红线
湖区生态 缓冲区
内河航线 公共码头
省级飞地 工业园区
山区生态 红线
山区生态 缓冲区
保留水库
一体化供 水区域
矿产污染 整治区
乐安河流域地区
治理思路2:集中与疏散发展并举,实现弹性、精明增长 • 高效、集约建设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
中游地区: 人口密度高、人口外流量大 受上游污染影响严重,自身 污染型产业发展冲动强
上游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外流少 工矿采掘初加工污染大,水土流 失问题突出 经济发展水平
• 思考,保护的底线是什么?珍惜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生存生 态系统的缓冲空间(生物发展权)
– 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包括江豚、白鳍豚、白鹤、东方白鹳 – 生态空间安全格局:水域洲滩平原阶地、河谷地岗地丘陵山地
• 发改委提出常水位水面向外2公里范围为禁止开发区
– 生态功能安全系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自净能力;大型生物迁移通道
江西省生态安全格局图
流域不同地段的湿地
治理思路1:合理划分发展权益空间,按流域差异化分区指导
• 两类生态红线,两类缓冲区:湖(水)区、山区
– 缓冲区内县城精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流域水资源开发不 突破20%,生态红线内湿地、缓冲区内水域总面积不减少
鄱阳湖周边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发电厂布局设想
鄱阳县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厂
武汉凯迪的责任:研 发了三代自主产权 的生物质发电技术, 建设或签约近百个 项目,年节约标准煤 300万吨,发电上网 30亿度,减排CO2超 过600万吨,每年实 现农民受益23亿元
23
案例:巴西圣保罗的流域性环境系统工程:保障区域 生态功能系统的安全
(1)资源集约、节约与循环利用
• 土地资源过度投放,粗放利用现象突出
– 山东人均城市 (包括县城 )建设用地 140平方米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 176平方米; 城镇建设用地中城中村、城边村用地占15-20% – 工业(36%)、房地产(26%)用地投入量依然量大,不仅低效利用,且分散无序
沿海省份建设用地非农产出比较
生态文明徐 辉
目录 1.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难题及对策 3.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 4.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服务与管理体制 5.总结思考
2
1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
• 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生态环境问题,但总体上呈现出“人口-土地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交织的复杂性问题 低冲击开发
城景联动+城乡交融
(2)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恶化
• 显性:区域性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环境脏乱差
– 垃圾围城、水域污染、空气质量恶化、噪声污染
基于山东污染企业调查分析的SO2浓度
邹平县的高耗能产业分布
• 隐性: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卫生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 人群的身心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 尤其是县域层面污染治理力度远不理想
• 大沽河发源于烟台招远阜山,干流全长179.9 公里,流域面积6131.3平方公里
– 大沽河流域内包含 50 个镇、街道, 2513 个村 庄,总人口240万人
– 大沽河是青岛重要的水源地,但长期受到电 镀、印染、食品加工等污染企业的威胁
• 依据《青岛市大沽河管理办法》、《大沽河流域保护与空间利用总 体规划》对大沽河实施水利、园区、生态、农业、小城镇和农村社 区建设综合治理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济青走廊沿线2013年工业用地出让分布
50.00
0.00
辽宁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全国
辽宁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 全国
城乡用地结构调整的三项激励政策
废弃工业用地修复技术
• • • • 重污染底泥 中污染底泥 轻污染底泥 污水湖区 • • • • 中和、建材 中和、填岛 固化、铺路 生态调节湖
湖田古瓷窑 址(五代明)
饶州 古渡
盈田唐宋 古窑
闵口宋代 瓷窑
上华家 明代窑 乐平 南窑 丰源元代 瓷窑
万年 古窑
26 景德镇陶瓷技术中心(原陶瓷厂址厂房再利用)
乐平古戏台
• 赣鄱戏曲文化生态区
– 乐平有古戏台400座(江西1/5),是集 建筑艺术、木雕艺术和戏曲艺术为一体 的活文化载体 – 古戏台广泛分布于乡村,尤以人口密集 和农业发达的乐安河两岸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