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作者:雷雅琼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关键词】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

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

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

1、人口情况

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亿元,年均增长10.9%;继续实施以马铃薯为主,小杂粮种植、生态养殖、生态育苗、生态旅游为辅的“一主四辅”产业扶贫工程。

3、区位条件

岚县位于山西省境内中部西侧,吕梁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05'00″-38°36′11″、东经111°21′43″-111°50′02″。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6.5公里,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靠兴县,北倚岢岚。该县属吕梁市辖县,为吕梁山北端重要的区域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太原、忻州、吕梁三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国道 209 线、省道岚古线、忻黑线贯穿全境。已建成通车的太佳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太兴铁路途经岚县,交通十分便捷。

4、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岚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6.8℃,年有效积温2700℃,年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90—125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之一。空气质量标准达二级以上的天气全年在 200 天以上,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县。

(2)水资源条件。岚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主要有岚河、蔚汾河、岚漪河、榆湾河、舍安河,河道全长118.2公里,河川径流量7510万立方米。最大的河流是岚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口乡马头山,主要支流有岚城河、普明河、上明河、顺会河和南川河。岚河流经岚县51公里,年径流量5628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7207.66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发量0.18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28米,富水层为16-52米。

(3)地形地貌。岚县地处黄土高原最高处,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川、沟谷四种地貌类型。平原占总面积的14%,丘陵占35%,山地占50%,盆地占1%。位于中心的岚河盆地,地势平坦,是吕梁山上的“小平原”。全县境内平均海拔1414米,最高点为大蛇头乡水沟子村于家贤,海拔2275米,最低点在社科乡曲立村鸦儿池,海拔1131米。

(4)土壤类型。岚县县内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北-南,东北-西南向构造单元可分为北、西、南土石山区,东部黄土丘陵区和中部岚河盆地三部分。土壤类型及分布:山地棕壤、褐土、灰褐土、草甸土4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82个土种;山地棕壤分布在野鸡山、白龙山等高山2000米以上的地区;褐土分布在本县汾河流域;灰褐土分布在本县蔚汾河、岚漪河流域;草甸土分布在各大川谷二级阶地以下的一级阶地上。全县平均耕作层厚度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7.518g/kg,全氮0.561g/kg,有效磷8.35mg/kg,速效钾

94.34mg/kg,盐分以碳酸钠为主,全盐含量为6.29g/kg;PH值为7.8。

三、区域规划理论的实际运用

1、区域分工理论

主要研究在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区域分工理论要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建立区域分工体系,对区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各

区域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部门,同时建立区域间合作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机制,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大市场,构筑空间经济一体化。

依托岚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按照全产业链推进的思路,立足岚县资源优势及地方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品质优良,科技含量较高,产供销、经科教紧密结合,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马铃薯产业集群。以科技兴薯、稳定面积、提产保质、延伸链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为手段,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岚县马铃薯产业,提升岚县马铃薯产业层次和水平。以打造“三晋马铃薯第一县”为总体定位,建设全省第一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省规模、产量、现代化程度领先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基础配套齐全、设施装备先进、加工工艺领先、加工能力强、产业引领作用突出的马铃薯综合加工园区;华北地区一流的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

2、空间组织理论

包括增长极理论、轴线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一般认为,点—轴系统是最基本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节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的相对聚集点,极化与扩散作用围绕它展开。轴线包括各种线状空间要素,如各种交通通讯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极化与扩散作用可沿轴线进行。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制定空间开发战略、选择重点开发地区应以空间组织理论为依据。

比如吕梁市岚县通过“两大基地、三大园区”的建设,形成全县马铃薯产业功能布局为:“一心、双轴、两片区”。

一心:马铃薯主题文化园区。是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的集聚中心和辐射扩散源,对岚县、吕梁市及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牵引作用。

双轴:马铃薯加工示范轴和马铃薯流通发展轴,同时也是产业链融合发展轴。包括马铃薯加工园区和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

两片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片区和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示范片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片区为全省提供优质脱毒种薯,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示范片区为全省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提供典范,辐射带动吕梁市商品薯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产业分析理论

侧重研究产业结构演变、产业联系效应以及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化部门,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多在专业化部门中产生,但它与地区内多数部门之间存在广泛、深刻的生产或非生产联系,且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优化也有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是从改善供给人手还是从扩大需求出发,应根据发展阶段和实际条件,将重点放在产业和地区增长极上,通过选择推动型产业和改善产业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