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合集下载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为农民提供了合法权益的保护。

通过规划布局,确保土地政策的执行,有效防止乡村土地被非法占用、私自转让等情况。

同时,规划的实施也可以合理分配农村土地资源,公平保护农民的权益。

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可促使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合理分配土地用途和功能,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例如,合理划分农田、林地、水域等,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可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规划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旅游区等,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培育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可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水平。

这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可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划分农业用地、居住用地等,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例如,规划绿化带、景观区等,提升农村的宜居性和美观度。

六、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农田、林地、水域等,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森林防火、河流管理等工作,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规划设计,加强农村土地的管理和监管,提升农村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规划实施还可以促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治理的合力。

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乡村振兴

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乡村振兴

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乡村振兴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离不开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指导和支持,有序的城乡规划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以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传统农村存在土地碎片化的问题,资源利用率低下。

通过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以科学地规划土地用途,并合理规划农田、耕地、农村建设用地等,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

通过规划村庄建设区域和农田联片区域,可以避免农田与建设用地混杂,保护农田资源。

同时,规划还可以合理布局农村经济建设、村庄功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宜居农村。

三、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发展的空间支撑。

通过规划农田和农村建设用地,可以指导产业布局,促进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规划中可以安排农业产业集聚区,推动农业从传统的单一耕种向现代化、标准化、生态化的高效农业转变。

四、保护生态环境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有助于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保护农田、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

规划还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例如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农田的环境质量。

五、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根据规划,可以合理布局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有助于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通过规划土地用途和农业产业布局,可以明确土地的经营方向,为农民提供流转土地的依据。

规划中还可以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交易机制,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促进乡村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进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

第一,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农业和农村产业,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地方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

因此,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

比如,北方地区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南方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业。

通过加强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问题,包括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

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情况。

因此,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比如,对于发展农业的地区,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和灌溉设施建设;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需要加强交通和旅游设施建设等。

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协调培养。

乡村振兴需要培养和发展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特色的人才队伍。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考虑到农村经济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培养相应的人才。

比如,对于发展农业的地区,需要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需要培养旅游服务和管理人才等。

通过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协调培养,可以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

乡村振兴需要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

比如,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残留治理,保护好农田和水源的安全;要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提升农民的居住环境。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的协调治理,可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

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与实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提出了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探讨如何在实施中取得更好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区域化的概念农业区域化,是指依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将农业生产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内有效组织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集约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农业区域化的意义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农业区域化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差异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但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

4.农业区域化的实施路径农业区域化实施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可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等途径,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5.农业区域化的关键问题农业区域化实施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资源利用不均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需要针对性解决。

6.农业区域化发展的前景农业区域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等因素的推动,农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7.农业区域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8.农业区域化的国际比较我国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日本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等,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9.农业区域化的政策保障为了保障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包括财税激励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需要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空间布局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空间布局。

农村地区资源条件各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村的空间布局。

比如,一些地处丘陵山区的农村地区,可以适当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以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而平原地区的农村则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产业结构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也需要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而现代农村经济则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发展。

例如,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此外,还可以适度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农村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还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水质污染、土壤退化等。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推动农民使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四、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还需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的教育和就医水平。

五、农村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发展规划还需要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

这涉及到土地的分类、整理和利用方式的确定。

农村土地多样化利用,既可以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与区域协调发展农村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在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民劳动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制定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确保农村发展的长期稳定性。

战略规划还可以帮助农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核心。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建设,可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均衡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

在农村发展中,区域协调发展能够确保各地区的利益均衡,避免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

同时,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农村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分布均衡。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标签: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1、人口情况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

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乡规划与管理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乡规划与管理创新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乡规划与管理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下的城乡规划与管理创新2023年,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胜阶段,各个地区也在不断推进着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城乡规划与管理也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一、加强城乡统筹规划随着城市和农村的不断融合,城乡的界限逐渐模糊,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也在相互促进。

因此,在城乡规划与管理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规划,避免出现城市病与农村病并存的局面,应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更强的导向作用,制定出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兼顾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人才的配合,按照规划方案推进土地利用、交通建设等相关工作。

同时,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乡村,这也需要城乡规划与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与数字技能,能够参与到数字化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来,推进城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下,城乡规划与管理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打造绿色、低碳、环保的城乡化发展。

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的模式、能源的消耗方式等都必须适应这个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新能源利用等绿色生活方式,保护和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

同时,在城乡规划与管理中,需要对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进行绿色设计,适当控制土地开发规模,使城市和农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这一方面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提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咨询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公众的支持和重视,共同推动城乡的绿色发展。

三、注重人文关怀在城乡规划与管理中,需要注重人文关怀,使规划与管理更加人性化。

要在规划与管理中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让城乡居民在生活中感受到温馨的关怀和照顾。

在城市规划方面,建设宜居城市,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加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农村规划方面,注重发展农村旅游业,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和自然风景,提高农民居住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区划与产业发展优先布局

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区划与产业发展优先布局

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区划与产业发展优先布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经济受到冲击,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和风貌特色逐渐减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乡村振兴规划的功能区划与产业发展优先布局成为重要的策略。

一、功能区划的意义功能区划是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工作。

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功能区划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农村旅游等发展目标进行统筹安排,使每个地区都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二、产业发展优先布局的必要性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通过产业发展优先布局,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农村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发展农业产业的布局建议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在功能区划中,应当将不同地区的农业定位明确,并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农产品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农业产业进行发展。

同时,农业产业应与农村旅游、农业科技创新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四、发展农村旅游的布局建议农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应将一些具备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的地区确定为农村旅游重点发展区域。

通过投资建设景区、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物等,推动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五、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布局建议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产业。

例如,可以根据当地的土特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根据当地的手工艺传统,发展手工艺品制造业等。

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够利用地方资源,又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布局建议农业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在功能区划中,应将一些适合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地区确定为科技创新重点区域。

第五章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模式

第五章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模式

(三)一般行动策略
地区发展模式主要的策略是参与和合作。 通过有效地改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达到有效利用 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的目的
其策略基于这样的假设,即社区内存在不同利益的 群体,但其本质上并不对立,那么只要找到共同利益所 在,他们之间的分歧就能化解,所面临的问题也能得到 改善或解决
(四)基本技能
(二)文化冲突理论中 “亚文化”理论
在农村开展工作中,应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即 对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的复苏和重建,致力 于文化多元的视角。 如在工作中重视本地文化的建设工作,重视当地民 族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建设,应在当地农村社区制 定各种文化建设方案。
(三)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的核心词汇: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 治愈和整合、对话与合作、悬置怀疑, 同时指出优势视角的重要原则是每个人、团体、 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 创伤和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 能是挑战和机遇; 与案主合作,参能更好服务与案主;所有的环境都 充满资源
认真学习政府关于农村发展的重要决策、法律、 资源等,期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服务当地农村社区。
(二)文化冲突理论中 “亚文化”理论
在当今全球化的今天,主流文化冲击着一些国家和 民族的文化。
在农村开展工作中,必须重视文化冲突理论中“亚 文化”理论。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目标和 价值。 这些亚文化可能几种于种族、生活方式、地理位 置活着以其他因素为中心而形成
(四)参与式发展理论
3、分权、治理、善治理论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governance,good governance )
与社区发展相关的政策决策、资源使用和分配权力 的“分权化”为发展的赋权理论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区的治理和善举又为穷人和弱势群体的赋权提供 了政治环境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引言概述:乡村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综合性规划,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乡村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一、乡村规划的历史1.1 乡村规划的起源乡村规划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农村地区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来应对挑战。

1.2 乡村规划的发展乡村规划在20世纪逐渐发展壮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规划法律法规,建立了乡村规划部门,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改善。

1.3 乡村规划的现状当前,乡村规划已成为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各国纷纷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乡村规划的投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规划的理论2.1 乡村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乡村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升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2 乡村规划的社会学理论乡村规划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参预等因素,以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2.3 乡村规划的地理学理论乡村规划需要基于地理学理论,考虑地理环境、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三、乡村规划的方法3.1 综合评估方法乡村规划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对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2 参预式规划方法乡村规划需要广泛的社会参预,吸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规划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3.3 持续监测与评估方法乡村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

四、乡村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4.1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地区面临着土地利用冲突、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挑战。

解决方案包括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资源保护和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等。

4.2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关注养老、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战略

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战略

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规划和农村发展战略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乡规划旨在合理划分城乡用地,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发挥;而农村发展战略则关注如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战略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前时期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城乡规划旨在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而土地资源在农村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通过科学的规划来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可以使农村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要考虑到农村的发展需求,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城市服务,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因此,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

二、城乡规划与农村发展战略的重要性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城乡规划可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增加农业用地、生态农业园区等措施,优化城乡间资源配置。

农村发展战略可以引导农民就业创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

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解决农村人口问题一直以来,农村人口过多、农业相对落后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

城乡规划鼓励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

而农村发展战略则关注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他们在农村的获得感,减轻农民迁徙的需求。

城乡规划和农村发展战略的相互配合,旨在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分布。

3.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

城乡规划通过合理划定城乡空间边界,保护农田、林地等生态资源;农村发展战略则推动农村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推动农民实现绿色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就业岗位这个专业的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就业岗位这个专业的发展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就业岗位_这个专业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就业岗位政府机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从事政策分析、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经济产业布局等方面,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农村发展项目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农村发展项目管理机构、扶贫机构从事项目规划、执行、评估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区等项目的管理和运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企业与合作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机构从事农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农业供应链管理、农产品品牌推广等方面,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农村社区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农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从事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振兴项目中从事规划、开发、管理等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乡村品牌建设等方面,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发展。

这个专业怎么寻找及就业实习经验:通过参与农村发展项目、农村实践活动等实习锻炼,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增加自身竞争力。

学术研究与调研:积极参与农村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调研,了解行业动态与政策方向,提升专业素养。

就业信息渠道:关注政府招聘、农村发展项目的招聘信息,并通过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等渠道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

建立职业网络:与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学术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参加相关的行业交流活动,扩大人脉。

继续深造:可以选择攻读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规划、乡村振兴等方向的硕士或相关学位,提升自身的学术与专业水平。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业前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即解决“三农”问题的带头性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课题。

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力的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乡村地区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然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意味着资源将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过去,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附加值低。

如今,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多元化产业。

比如,一些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乡村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互动。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乡村居民的收入,也优化了区域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在过去,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大多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发展缺乏动力。

而现在,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人才下乡创业、企业投资乡村产业,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乡村。

同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这种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使得资源在区域内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医疗方面,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国土空间规划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国土空间规划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为了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优化农村空间结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农村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地区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科学规划农田的利用方式和面积,可以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可以保障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科学规划森林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在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农村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

其次,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农村产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农村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对于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第三产业。

通过科学规划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例如,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加强农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通过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交通状况,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最后,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应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

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农村环境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

一、背景介绍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规划的目标是均衡发展各个乡村地区,实现城乡统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规划原则制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规划资源配置,鼓励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文化传承,重视农村社会治理。

三、产业布局规划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需要科学合理布局产业。

如农业产业,应结合当地资源,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农村公路、供水系统、电力设施等,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同时,发展数字化农业、智慧农村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

五、文化传承规划乡村振兴需要重视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制定规划来保护和传承。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乡村文化人才。

六、农民增收规划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

制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应注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家庭农场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七、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乡村振兴的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例如,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八、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制定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应注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流动、人口的交流和市场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论文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学生规划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契机下,依托新农村共建示范基地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篇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理论实践创新〔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军号。

回眸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及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是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现在深入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正是时。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党十分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农”中的农业是经济问题,农村、农民是政治问题,它们是经济、政治中的重大问题。

在社会主义现代的谋划中,农业现代化为“四化”之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念。

为了夯实基础,稳定社会,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励精图治,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一、改革开放,闯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驶出了改革开放的航船,至今已30多年了。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开了6次代表大会,作了12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吹响了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军的号角。

改革开放使我国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业改革,首先是改变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推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

乡村规划历史、理论与方法引言概述:乡村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规划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乡村规划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乡村规划历史1.1 早期乡村规划早期的乡村规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问题,如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等。

1.2 工业化时期的乡村规划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规划开始注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生活改善,提出了“工农联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

1.3 当代乡村规划当前,乡村规划已经成为综合性规划,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注重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二、乡村规划理论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乡村规划应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社区参与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强调乡村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意见和需求,促进农民参与规划决策过程,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民意支持。

2.3 文化保护理论文化保护理论认为,乡村规划应该注重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促进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

三、乡村规划方法3.1 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是乡村规划的基础,通过对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空间规划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乡村规划的核心,包括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等,通过合理规划乡村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

3.3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乡村规划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民生活、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为规划制定提供依据。

四、乡村规划实践案例4.1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中国乡村振兴规划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

4.2 欧洲乡村规划实践欧洲各国在乡村规划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

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

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摘要:城乡统筹规划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的需求和利益,制定并实施一体化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理论基础;内容引言城乡统筹规划可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通过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将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互补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城乡统筹规划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求。

城乡统筹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城乡规划领域,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等,推动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将区域规划理念引入城乡发展,通过考虑城市和农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划出协调的城乡空间布局和发展策略。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密切连接与互动。

城乡统筹规划通过整合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资源,促进产业转移和农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明确了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途径。

城乡统筹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纳入规划过程,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空间规划理论空间规划理论探讨了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

城乡统筹规划借鉴空间规划理论,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公共设施的布局,实现城乡空间的有机整合。

探究区域农业规划发展策略

探究区域农业规划发展策略

探究区域农业规划发展策略张剑华(陕西省农业规划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8)摘 要:现阶段,我国农业正逐渐步入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政府和党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农业发展中来,而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区域农业。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当中,逐渐发现我国农业在进行生产时缺乏有效的指导与规划方式,并且还伴随着社会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我国农业相关现代化规划体制也并不完善,这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文章就通过发展区域农业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当中遇到的问题作简要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 区域农业规划 策略区域农业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

主要是由于当时为了更好地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我国许多省(市)都初步建立了省级农业区划,并且相关部门也指出了一些积极的意见与建议[1]。

在1981年,我国在农业区划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渐转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区域农业方面的建设就显得较为落后,并且不符合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在规划手段与模式等方面都出现了部分问题,因此阻碍着区域现代农业进行创新与开发,并使得区域经济不能够进行协调的发展。

1 区域农业规划存在的问题1.1 项目单调,偏离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增强,人们在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更高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在追求多元化的旅游,再加之城市雾霾问题越发严重,人们都喜欢在农村清新的环境当中去放松自己,因此旅游与农业进行结合从而出现了一种新型产业,即观光型农业。

同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大力规划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生态观光园,并且在对农业生态观光园进行规划时主要以观光农业为中心。

在建设观光型农业时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对整体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增加观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观光型农业。

但目前大部分观光农业园区主要靠特色风景、自然条件等来吸引游客,并开始兴建别墅严重偏离了农业这一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作者:雷雅琼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关键词】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1、人口情况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

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5亿元,年均增长10.9%;继续实施以马铃薯为主,小杂粮种植、生态养殖、生态育苗、生态旅游为辅的“一主四辅”产业扶贫工程。

3、区位条件岚县位于山西省境内中部西侧,吕梁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8°05'00″-38°36′11″、东经111°21′43″-111°50′02″。

东西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6.5公里,东邻静乐,南连娄烦、方山,西靠兴县,北倚岢岚。

该县属吕梁市辖县,为吕梁山北端重要的区域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距太原、忻州、吕梁三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国道 209 线、省道岚古线、忻黑线贯穿全境。

已建成通车的太佳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太兴铁路途经岚县,交通十分便捷。

4、自然条件(1)气候条件。

岚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

年平均气温6.8℃,年有效积温2700℃,年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无霜期90—125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适宜马铃薯种植的区域之一。

空气质量标准达二级以上的天气全年在 200 天以上,是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县。

(2)水资源条件。

岚县属黄河流域,境内河流主要有岚河、蔚汾河、岚漪河、榆湾河、舍安河,河道全长118.2公里,河川径流量7510万立方米。

最大的河流是岚河,是汾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口乡马头山,主要支流有岚城河、普明河、上明河、顺会河和南川河。

岚河流经岚县51公里,年径流量5628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7207.66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发量0.18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28米,富水层为16-52米。

(3)地形地貌。

岚县地处黄土高原最高处,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川、沟谷四种地貌类型。

平原占总面积的14%,丘陵占35%,山地占50%,盆地占1%。

位于中心的岚河盆地,地势平坦,是吕梁山上的“小平原”。

全县境内平均海拔1414米,最高点为大蛇头乡水沟子村于家贤,海拔2275米,最低点在社科乡曲立村鸦儿池,海拔1131米。

(4)土壤类型。

岚县县内构造线方向为北东-南西,北-南,东北-西南向构造单元可分为北、西、南土石山区,东部黄土丘陵区和中部岚河盆地三部分。

土壤类型及分布:山地棕壤、褐土、灰褐土、草甸土4个土类,15个亚类,44个土属,82个土种;山地棕壤分布在野鸡山、白龙山等高山2000米以上的地区;褐土分布在本县汾河流域;灰褐土分布在本县蔚汾河、岚漪河流域;草甸土分布在各大川谷二级阶地以下的一级阶地上。

全县平均耕作层厚度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7.518g/kg,全氮0.561g/kg,有效磷8.35mg/kg,速效钾94.34mg/kg,盐分以碳酸钠为主,全盐含量为6.29g/kg;PH值为7.8。

三、区域规划理论的实际运用1、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在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和贸易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区域分工理论要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建立区域分工体系,对区域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各区域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部门,同时建立区域间合作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的机制,积极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统一大市场,构筑空间经济一体化。

依托岚县“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按照全产业链推进的思路,立足岚县资源优势及地方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产品品质优良,科技含量较高,产供销、经科教紧密结合,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马铃薯产业集群。

以科技兴薯、稳定面积、提产保质、延伸链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为手段,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岚县马铃薯产业,提升岚县马铃薯产业层次和水平。

以打造“三晋马铃薯第一县”为总体定位,建设全省第一的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省规模、产量、现代化程度领先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基础配套齐全、设施装备先进、加工工艺领先、加工能力强、产业引领作用突出的马铃薯综合加工园区;华北地区一流的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

2、空间组织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轴线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

一般认为,点—轴系统是最基本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

节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的相对聚集点,极化与扩散作用围绕它展开。

轴线包括各种线状空间要素,如各种交通通讯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极化与扩散作用可沿轴线进行。

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制定空间开发战略、选择重点开发地区应以空间组织理论为依据。

比如吕梁市岚县通过“两大基地、三大园区”的建设,形成全县马铃薯产业功能布局为:“一心、双轴、两片区”。

一心:马铃薯主题文化园区。

是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等要素的集聚中心和辐射扩散源,对岚县、吕梁市及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牵引作用。

双轴:马铃薯加工示范轴和马铃薯流通发展轴,同时也是产业链融合发展轴。

包括马铃薯加工园区和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

两片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片区和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示范片区。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片区为全省提供优质脱毒种薯,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示范片区为全省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提供典范,辐射带动吕梁市商品薯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产业分析理论侧重研究产业结构演变、产业联系效应以及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和专业化部门,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并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主导产业多在专业化部门中产生,但它与地区内多数部门之间存在广泛、深刻的生产或非生产联系,且市场需求弹性较大。

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高度优化也有重要作用。

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是从改善供给人手还是从扩大需求出发,应根据发展阶段和实际条件,将重点放在产业和地区增长极上,通过选择推动型产业和改善产业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比如岚县规划重点工程预计总投资108414万元,其中脱毒种薯基地投资33250万元,优质商品薯示范基地投资6000万元,马铃薯加工园区投资26140万元,马铃薯仓储物流贸易园区投资31665万元,马铃薯主题文化园区投资11359万元。

预计到规划期末,全县马铃薯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可使全县一产新增产值12.5亿元。

马铃薯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马铃薯收入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工园区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正常年总产值可达53000万元,年可创利润11950万元,仓储物流贸易园区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后,农副产品流通量可达200万吨,年交易额可达40亿元以上,年可创利润1.5亿元以上,马铃薯主题文化园区建成并运营后,年接待休闲游客10万人次以上,年创产值1亿元以上。

四、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1、运行机制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1)鼓励三大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在马铃薯的优势产区建立种薯扩繁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通过与基地周边的专业合作组织合作,联结农户。

(2)根据三大园区具体的建设内容,采用企业领导、组别化生产单元管理形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评价体制,重点控制原种的产品质量。

(3)园区负责制定基地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对产业区的农资采购、生产管理、技术支持、质量检测、统购代销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最终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4)以农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依托,通过品种引进、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专项培训等方式,为其提供农业相关方面的技术支撑。

(5)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其在提升马铃薯优势产区的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6)园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农民参与;基地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补贴扶持。

在当地政府组织下,由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

推动形成部门、行业组织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及时做好产业发展形势的分析和信息发布工作,落实各项任务和工作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2、政策保障要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政策保障机制。

对符合政策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兑现激励和扶持政策,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重点区域倾斜,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向优势产业区域集中;扶持和引导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的同时,采取积极的项目支持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