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黄梅戏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
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 吴琼、马兰和韩再芬是黄梅戏当今最著名的旦 角。
❖ 马兰无可争辩是No.1.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
《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
的董永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
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
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
❖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
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
氏等;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
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
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 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 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 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 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 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 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
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 “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 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 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 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 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 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 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
黄梅戏最著名的剧有《女驸马》、 《雷雨》 、《夫妻观灯》
❖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 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 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 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 (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 (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 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 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 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 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 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 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 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
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
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
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
丫鬟的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舞台剧<无事生非>剧照 黄新德
❖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 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 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 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 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 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 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 得名。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 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 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其中平词是正 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 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