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庆,走进黄梅戏

合集下载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黄梅戏的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安庆,是黄梅戏之乡,也是黄梅戏的发源地,自然也少不了我们这些热爱黄梅戏,对黄梅戏有着独特见解的人。

在我所认为的黄梅戏之美在于学唱。

从家喻户晓的《双莺配》,到错综复杂的《女驸马》,我都会之一二。

但是这学唱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有不小的坎坷。

原先我既不敢说,也不敢唱,最多只是跟着爷爷的收音机自己哼哼,因为我怕同学们嘲笑,怕爸爸妈妈不支持。

之后的几个通宵,我都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最后,我想通了——既然喜欢一样东西,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还不如放纵自己,以最后的结果来证明自己。

就这样,我正式开始了学唱之路。

一有空闲,我就跟着电视唱起来,看到那些比我还小的学妹们唱的那么好,这更使我增强了信心。

并且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上网查资料,来增长黄梅戏方面的知识,更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肺部的肺活量,唱黄梅戏的好处可多呢!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来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得到比我说的更美、更好的东西。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黄梅戏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我和黄梅戏

我和黄梅戏

我身边的黄梅戏
石化三小 401班吴中有
我出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安庆。

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黄梅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壮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其发源地一说为安庆怀宁黄梅山,另一说为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曲调婉转动听,极易上口。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和黄梅戏有着不解之缘,作为一名安庆人从小就耳濡目染。

比如说,我外公家门前就有座黄梅戏经典段中的七仙女塑像我看到了它。

我的舅爹爹和舅奶奶都是从事黄梅戏工作。

舅爹爹是拉二胡的,舅奶奶是教基础课程的,著名黄梅戏演员吴琼和韩再芬都是她的学生。

在安庆一到傍晚时分,街头巷尾各种休闲的地方都能找到黄梅戏爱好者的聚集点。

一把二胡,两三张小凳子,咿呀咿呀地就可以开唱了。

只要你喜欢,都可以凑上去,唱上几段。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黄梅戏。

指导教师:金老师。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的特色

论黄梅戏中安庆方言特色摘要安庆方言是归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与普通话相比而言,其吸收了许多方言词汇和语音语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安庆方言听起来情绪缓慢、高低落差不大、灵活生动且有通俗易懂。

黄梅戏发源于安庆地区,是由独角戏、二小戏、和三小戏发展而来。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将安庆方言与黄梅戏等同而视了。

经过独特的地理文化与生活习俗的洗涤,风土人情与人文景观的熏陶,形成了安庆方言特有言语特色。

安庆方言孕育了独具安庆风格的说唱音乐和民歌小调,黄梅戏就在这种浓郁的安庆文化中培育出来。

关键词:黄梅戏;安庆方言;特色分析Abstract:Anqing dialect is vested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of Jianghuai Mandarin, and Mandarin terms compared to the absorption of many dialect words and tone of voic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Anqing dialect sounded emotional slow, low drop small, flexible and lively and there straightaway. Anqing Huangmei originated, is a one-man show, two operas, and three opera evolve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has Anqing Huangmei dialects and, as the equivalent. After washing with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life, custo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of influence, forming a unique speech characteristics Anqing dialect. Anqing Anqing dialect gave birth to the unique style of rap music and folk songs, Huangmei on cultivated Anqing in this rich culture.Keywords: Huangmei; Anqing dialect; Features Analys目录绪论 (3)一、语音系统 (3)(一)声母方面 (3)1.关于ng[ŋ]声母 (4)2.n[n]、l[l]声母易位 (5)3.部分zh[tʂ]、ch[tʂʻ]、sh[ʂʻ]声母字读z[ts]、c[tsʻ]、s[s]声母.. 54.部分j[tɕ]、q[tɕʻ]、x[ɕ]声母读成g[k]、k[kʻ]、h[x]声母以及x[ɕ]读成s[s]和s[s]读成x[ɕ] (6)(二)韵母方面 (7)(三)声调方面 (7)1、声调不同 (7)2. 调值不同 (8)二、词汇系统 (9)(一)词汇意义放大 (9)(二)词汇意义相同 (10)(三)词汇特殊现象 (10)(四)词汇涵括文言意味 (10)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 (10)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11)3.构词语素相同,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11)三、语法系统 (11)(一)词法方面 (11)1.表现于人称代词上 (11)2.表现于指示代词上 (11)(二)黄梅戏语法句式表现 (11)1.疑问词的构成 (11)2.助词“着”、“啥” (12)3.用“把”字代替动词“给”字,表示交付、给予、送与的意义。

观赏安庆民俗——黄梅戏《天仙配》

观赏安庆民俗——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只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

这就是今天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代表作有《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纺棉纱》《女驸马》《慈母泪》《牛郎织女》《小店春早》等许多经典。

代表人物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等著名演员。

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后,欣赏了黄梅戏《天仙配》,收获颇丰。

《天仙配》是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

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成夫妇。

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

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

其中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

剧情如下: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就死了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

(父与子)一起尽力种地,董永用小车载着父亲,自己跟着。

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只好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用。

主人知道他贤能,给了他一万钱而且打发他自由的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

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主人家去了。

主人对董永说:”钱是我给你的”。

董永说:“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丧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是一定要勤劳服侍您,尽心尽力,报答您的大德。

”主人说:“这妇女会干什么?”董永答道:“会织布。

”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就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吧。

”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布,十天织完了。

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最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

”说完升天而去(主要是王母娘娘的阻挠,导致两人无法厮守,最终导致了曲终人散的结局)。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戏剧之乡的起源
安庆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乡,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诞生了两大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和徽剧。

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得真正的安庆人。

此言不虚,在安庆城乡,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桐城县(现为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并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享誉中外。

徽剧产生在皖南和安庆一带。

徽剧的繁荣,对中国近代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剧“京剧”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深受京城皇族及百姓的喜爱。

四大徽班领袖安庆人程长庚将徽剧、汉剧、昆曲、秦腔融为一体,使徽调逐渐演变为以西皮二簧唱腔为主体的京调,造就了新的剧种——京剧,程长庚因此被誉为“京剧鼻祖”。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黄梅戏作文【一】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黄梅戏作文【二】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

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

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

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安庆黄梅戏调查社会实践个人总结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我参加了一项有关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亲自体验了戏曲表演的艰辛和乐趣。

在这篇个人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并分析了我对安庆黄梅戏的观点和感受。

我参加了一场安庆黄梅戏的专场演出。

在演出中,我目睹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表演技巧。

演员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展现了安庆黄梅戏独特的音乐风格。

他们的身姿优美,动作协调,展示了戏曲表演的美妙之处。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黄梅戏中的脸谱表演。

演员们以深情款款的面部表情,将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场演出让我感受到了安庆黄梅戏无穷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我参观了一家安庆黄梅戏剧院,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这次交流中,我了解到安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该剧院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剧院的历史和特色剧目。

我了解到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黄梅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人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减退和缺乏后继人才。

尽管如此,剧院仍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黄梅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推广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参与其中。

我也亲身体验了一次安庆黄梅戏表演的实践。

我参加了一个安庆黄梅戏培训班,并学习了一段经典戏曲。

在教师的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唱腔的技巧和表演的要领。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演员,但这次实践使我对黄梅戏的表演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切身体验到了演员们的辛勤训练和努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对安庆黄梅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面临着现代社会对戏曲文化的忽视和挑战。

我认为,为了传承和发展黄梅戏,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文化的支持和投资,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观众。

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戏曲文化的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黄梅戏。

通过这次安庆黄梅戏的社会实践,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发展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方言基础是安庆话。

从黄梅戏的唱腔中可以发现安庆方言对其的影响程度。

黄梅戏源于安庆地区,是从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发展演变而来的,从黄梅戏的舞台语言,我们可以判断出黄梅戏与安庆地区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参观安庆黄梅戏博物馆的作文

参观安庆黄梅戏博物馆的作文

参观安庆黄梅戏博物馆的作文
今天,我们全班去参观安庆黄梅戏博物馆。

哇!好大呀!门口的黄梅戏人物雕塑好可爱,以前真有在唱曲儿呢。

一进门,就被各种各样的展品吸引住了。

墙上落着很多老照片,有黄梅戏的创始人,还有很多著名演员,他们穿着戏服,在舞台上表演的样子,真是威风。

有好几个橱窗,里面放着黄梅戏的道具,有华丽精美的戏服,有小巧精致的头饰,也有古代人物带的兵器。

真希望自己也能穿上那些漂亮精美的戏服,在舞台上表演一番。

我望着远处,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黄梅戏的舞台上了,跟着演员们一起学唱戏,一起跳舞。

我好开心!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互动游戏,让我学到很多黄梅戏的知识: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还有很多著名的黄梅戏故事。

到最后,我们还在线观看了黄梅戏表演,演员们唱得真好听,演得也精彩绝伦。

我超想学黄梅戏呀!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黄梅戏真是神奇,我真希望以后还能来参观。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5篇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有人说黄梅戏太过婉转。不如流行歌曲简洁。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悠扬;有人说黄梅戏太过乡土,不如京剧华丽,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朴素;有人说黄梅戏道理浅显,我说源于生活中的道理永远是最深奥的。
黄梅戏是轻快的,是幽默的,是新鲜的,它是美的!
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戏曲文化逐渐衰落,可我还会衷心地希望黄梅戏能够发扬光大,不止在我一个人心中婉转回荡!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安徽的黄梅戏是我们的骄傲和光荣,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2024年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范文

《2024年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范文

《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安庆市,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安庆市黄梅戏的概述黄梅戏起源于中国安徽省安庆市,是一种以唱为主、说白为辅的戏曲形式。

其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梅戏在安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现状(一)传承方式安庆市黄梅戏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学校教育等方式进行。

师徒传承是传统的传承方式,通过老一辈艺人传授技艺给年轻一代;家族传承则是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则是通过开设黄梅戏课程,培养专业的黄梅戏人才。

(二)传承人才目前,安庆市拥有一批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他们在舞台上展现了黄梅戏的魅力,为黄梅戏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离世,年轻一代对黄梅戏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有待提高。

四、安庆市黄梅戏的保护措施(一)政策支持安庆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黄梅戏保护专项资金、鼓励黄梅戏进校园、支持黄梅戏剧团的演出等。

这些政策为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文化活动与节庆活动安庆市定期举办各类黄梅戏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演出周等,为黄梅戏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还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黄梅戏,提高黄梅戏的知名度。

五、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一)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对黄梅戏的保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在资金投入方面仍存在不足。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安庆的特色

安庆的特色

安庆的特色安庆是安徽省辖地级市,有着丰富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安庆的特色:1.怀宁贡糕:怀宁贡糕是安庆的传统特产之一,曾为宫廷专用贡品。

这种糕点口感松软、甜而不腻,吃后回味悠长。

2.桐城丝枣:桐城丝枣是安庆的特色水果之一,因果实外形似丝瓜而得名。

这种枣子口感鲜甜、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喜爱。

3.岳西板栗:岳西板栗是安庆的特色坚果之一,以其香、甜、糯的口感赢得了广泛好评。

这种板栗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加工成各种美食,如糖炒板栗、板栗粥等。

4.宿松香芽:宿松香芽是安庆的地方名茶,以其形似柳叶、色翠绿、香高味醇而闻名。

这种茶产自大别山茶区,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5.徽派建筑:安庆地区的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主要特征,有着精美的雕刻和装饰。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6.黄梅戏:安庆地区的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唱腔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

7.五千年文博园:五千年文博园是安庆市的一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以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主题,包括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系列场馆以及商业街、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

这里是一个集文化、旅游、教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

8.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是安庆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雄奇险峻的山峰、清澈流淌的山泉、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而著名。

这里还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

9.油炸鬼:油炸鬼是安庆的传统小吃之一,是用面粉发酵后制成的细长条状食品,经过高温油炸后变得脆黄可口。

它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早餐食品之一。

10.老鸡汤面:老鸡汤面是安庆的传统面食之一,以鸡肉和鸡汤为主要原料烹制而成。

这种面条汤汁浓郁、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在当地很受欢迎。

以上就是一些安庆的特色和文化遗产。

安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魅力,值得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介绍安庆黄梅戏作文

介绍安庆黄梅戏作文

介绍安庆黄梅戏作文《我爱安庆黄梅戏》说到安庆啊,那不得不提起黄梅戏。

黄梅戏就像是安庆的一张超级酷炫的名片。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黄梅戏那可是相当偶然。

有一次我在安庆的一个老街区闲逛,那小巷子曲里拐弯的,两边都是些有些年头的房子。

走着走着,就听到一阵咿咿呀呀的戏曲声。

那声音像是有魔力一样,把我这双到处看风景的眼睛都给吸引过去了。

我就顺着声音找啊找,最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剧场。

那剧场不大,甚至有点破旧,但是人还不少呢。

我走进剧场找了个角落站着,眼睛就看向舞台。

只见台上的演员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那衣服上的图案看得真真儿的,什么牡丹啊蝴蝶啊,就像真的要从衣服上飞出来一样。

女演员的头发梳得高高的,还用一些亮晶晶的珠翠装饰着。

那个演小姐的演员啊,莲步轻移,眼睛一眨一眨的,像是会说话。

男演员呢,迈着大步,一甩袖子那气势就出来了。

他们唱的什么我一开始都听不懂,就觉得那腔调特别有趣,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坐过山车似的。

后来,我慢慢了解黄梅戏。

黄梅戏的唱词特别接地气,不像有些戏曲文绉绉的让人听不懂。

就说那《天仙配》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多直白,一听就知道是说董永和七仙女的甜蜜小日子。

还有啊,黄梅戏的表演特别细腻,演员们通过一些微小的动作就能把角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像刚刚提到小剧场里那位女演员,在表现羞涩的时候,就轻轻扯着自己的衣角,微微低下头,太好了。

这安庆黄梅戏啊,就这么在我心里扎了根。

没事的时候我就去找一些黄梅戏的视频来看,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它没有那些浮华的东西,就那么实实在在地用动听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来吸引人。

别看它是传统戏曲,但是年轻人也能喜欢上。

现在每次看到有人说起黄梅戏,我就特别自豪,哎呀,这可是我们安庆的宝贝呢。

《黄梅戏:安庆的宝藏》安庆的黄梅戏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啊。

像我们这种普通老百姓,想找个乐子又不想太费脑子,黄梅戏那是相当合适。

我记得有一回啊,我们家办喜事。

亲戚们都来了,气氛特别热闹。

大家吃吃喝喝的,到晚上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提议来段黄梅戏热闹一下。

看黄梅戏有感

看黄梅戏有感

看黄梅戏有感国庆长假伊始我便接到安庆战友的电话,邀请我前往安庆作客,同去的还有其他几个战友,多年的战友情、兄弟情不需要做作,不需要客气,约好时间后我就马上出发了。

望江离安庆远,不多时,已到市区。

因之前多次到他家中做客,加之还有其他战友要招呼,所以我没让他来接我,而是选择自行前往。

眼看就快要到他家时,突然看到小区前面的广场黑压压的围着一群人不知在看什么,好奇心促使着我不由加快了脚步,一窥究竟。

还没等到达跟前,黄梅戏那独特的优美声音传入我的耳朵。

享受,绝对的享受!黄梅戏不愧为国粹,给人带来的视觉、听觉冲击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思绪不由地渐飘渐远: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

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

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黄梅采茶调。

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采茶调遂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

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

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

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

”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

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

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

【五年级作文】黄梅戏伴我成长

【五年级作文】黄梅戏伴我成长

【五年级作文】黄梅戏伴我成长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父母带我去青年宫申请声乐课。

没想到选课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课,坚持要学黄梅戏。

父亲帮我说服了母亲,于是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父亲对我说:“在台上一分钟,在台下十年,像严凤英、王少芳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你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歌唱,还要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

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和我们的黄梅戏老师一起去安庆少年宫,与那里的孩子们交流学习黄梅戏的经验。

安庆少年宫“小黄梅戏班”的孩子们为我们表演了跳虎、洗腰、翻步、卧鱼、翻步等经典动作。

他们的基本技能非常出色。

然后他们给了我们一场精彩的表演“世界到底有多幸福”。

我们也不愿意被超越。

我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看灯笼”,他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

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我从中了解到,颜凤英,原名颜鸿流,因演唱黄梅戏《小慈店》而闻名。

因为她在剧中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她改名为闫凤英。

严凤英刻苦学习,不断提高,最终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后来,我也看到了很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这让我受益匪浅。

从严凤英身上,我了解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平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 《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 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 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 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 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如今的黄梅戏与安庆
如今的安庆人被称之为“唱着过的市民”,在夏夜清凉的 晚风里,行走街巷,更是不时听到市民哼唱的黄梅小调。安庆 市民广场、皖江公园以及莲湖公园等处,更是黄梅声声,成为 黄梅戏票友们聚集交流学习的理想场所。 安庆市定期举办的 “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坐落于安庆。 安庆师范学院开设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 ,中国戏剧家协会 副主席韩再芬出任黄梅剧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和特聘教授 。
关于黄梅戏艺术的思考
黄梅戏艺术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方 剧种。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要以传承人为主体,把握好传统与现 代的关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扰与破坏。黄梅戏艺术要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的基本法则, 也是黄梅戏艺术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法则。如今的社 会是个科技发达、注重教育的时代,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以学 校为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要把占主导 地位的无意识传播方式转换为有意识的传播方式,只有更多的人 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她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才会发展得 更加璀璨。然而黄梅戏的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领军人物来推动, 希望我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黄梅戏艺术源远流长的传承与 发展。
黄 梅 戏 发 展 史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 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 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 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 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 城后,曾与京剧合作,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女驸马,经典古装黄梅戏之一。在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事讲述 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 主订亲。后来李家衰落,素珍母也去世。 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 素珍被逼女扮男装进京寻兄冯少英,又 冒李兆廷的名字应试,却阴差阳错成了 皇帝最宠公主的驸马,从此卷入朝堂纷 争与奸侫之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根据此 故事,后续拍摄了戏曲电影、黄梅戏、 电视剧等。
走进安庆,走进黄梅戏
安庆简介
安庆,皖西南中心城市,现辖3市辖区,7县,代管1县级 市。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安徽省“皖江 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 一州”之美称。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 “皖”即源于此。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796年历 史。同时,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 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黄 梅 戏 简 介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 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 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 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安徽)、鄂 (湖北)、赣(江西)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 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 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 了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委婉动听的特点,广受人们 喜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 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 《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十岁开来自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 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 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 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 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文革期间因迫害致死。
王少舫,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生于1920年,卒于1986年,祖 籍河北。他原为京剧演员,抗战初期,所在的京剧班与丁老 六的黄梅调班同台演出,各演半场,故也也演黄梅戏,直至 1950年,才正式改唱黄梅戏。1953年,随同安徽省黄梅戏剧 团赴朝鲜慰问演出,归来不久,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1955年与严风英合拍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1955年底,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 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是 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 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 爱。 影片于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 等奖。
(一) 操 作 方 法
谢谢观看!
马兰,黄梅戏演员,生于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迄今为止国内既 囊括了舞台剧表演全国最高奖项、又囊括了电视剧表演全国 最高奖项的唯一人。2007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 表演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 就奖”。 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主要演员。 所演剧目:《女驸马》、《天仙配》、《杨贵妃》、《血狐 帕》、《西施》、《徽州女人》等。另外,她还先后主演二 十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其中《女驸马》、《天仙配》、《桃 花扇》和《孟丽君》获金鹰奖;《桃花扇》获飞天奖和“五 个一”工程奖;《徽商情缘》获9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戏 曲片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