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构造与油气
东营凹陷南坡东段骨架砂体发育特征与油气显示的关系
东营 凹陷南坡 东 段 西邻 纯 化 镇构 造 , 至八 面 东 河断 裂带 , 起广 饶 凸起 , 连 牛 庄洼 陷 , 探 面积 南 北 勘 约为 5 0 m 。构 造上 分 为 牛庄 洼 陷 与南 部 斜坡 带 0k 2个构造 单元 , 陷 内生成 的油气 向南坡 草 桥 、 洼 王家 岗、 面河 方 向 呈 阶梯 状 运 移 , 成 了一 系 列 与 砂 八 形
择 这一典 型地 区从 宏观 、 微观 2方面 人手 , 析骨架 分
三 角洲 的延 伸较 远 , 至越过 了 中央隆起带 , 甚 到达 了 利津洼 陷 _ 。 由于南 、 两侧物 源供给增 加 , 7 ] 北 三角洲 前缘相 最为发 育 。砂体 分布面 积约 为 14 2 6 m , 3 . k 砂体厚 度 中心 位 于牛 庄洼 陷南 部 , 向南 至广 饶 凸起 砂体厚 度依 次减薄 。 在 沙二 段 沉 积 时 期 , 盆 进 一 步 收 缩 , 体 变 湖 水 浅 , 凹陷 已基 本上 被河 流一 三 角洲体 系所 占据 , 全 东 部牛庄一 王家 岗地 区发育 河流相 砂体 。砂体分 布面
油气 运移影 响不 大 。
l 骨 架 砂体 厚度 特 征 与 油气 显 示
在东 营 凹陷南坡 东段沙 三段一 沙二段 三角 洲一 河 流相沉 积特征 及油气 运移 路径研 究 的基础 上[6, 1] -
对 该 区 3 5口井 沙 三段 中亚 段 、 亚段 和 沙 二段 的 6 上
骨 架砂体 的厚度 进行 了统计 , 并绘制 了砂体 等厚 图 ,
第 1卷 7
第2 期
Vo .1 I 7, NO. 2
M a .2 0 r O1
21 0 0年 3月
东营 凹陷南坡东段骨架砂体发育 特征 与油气显示的关 系
东营凹陷广利油田隐蔽油气藏油气富集条件研究
石 油 天 然 气地 质
2 O l 3年 5月
油气 富集 ,油 层 产能也 较高 。广 利油 田主体及 其西 部和南 部在 E s 5 、6 砂 组 普遍 发育薄 互层油 层 ,储 层 厚度 大 于 5 m 的范 围是 成藏 最 为有利 的 区域 ,油藏 虽然 局部含 水 ,但 总体叠 合连 片 ( 图4 ) 。
2 生 储 盖 条 件
2 . 1 油 气 源 岩 条 件
广利油 田主要油 源来 自牛 庄洼 陷 ,牛庄 洼陷东 部地 区古 近 系发育 多套烃 源 岩系 ,主要 为沙 河街 组三 段 ( E s 。 ) 、E s 2以及 孔 店组 二 段 ( E k ) 。E s 2是 该 区 一 套最 有 利 的烃 源 岩 ,累计 厚 度 最 大 可 达 3 5 0 m,
主体 E s l ~3砂 组油 藏 已经基本 探 明 ,而 对 深 部层 系 E s 5 ~6砂 组 及 沙 四下 亚段 ( E s )认 识 程 度较
低 。2 0 0 9年 以来 随 着莱斜 1 1 2井和 莱 1 1 3井 等井 对广 利 Es 深 层勘探 的成 功 , 已显示 出该 区 E s 深 层 的 勘探 潜力 ~ 。针对 研究 区 E s 深层 是 一个 新 的 勘 探层 系 ,总体 勘探 程 度 较低 ,储层 厚 度较 薄等 难 题 , 笔者 通 过对 油气 成藏 的诸 因素进 行 分析 ,以期 攻克 研究 区隐 蔽油气 藏勘 探 的部分 问题 。
利 油 田古 近 系 沙 河 街 组 四段 ( E s ) 是 东 营 凹陷 隐 蔽 油 气 藏 的 主 要 勘 探 对 象 。研 究 区生 储 盖 组 合 优 越 ,油 源 充 足 。 通 过 油 气 运 移 系统 分 析 ,研 究 区 油 气 运 移 主 要 包 括 断 裂 、砂 体 和 徽 裂 缝 3种 输 导 方 式 , 断 裂 是
东营凹陷北带东部古近系近岸水下扇储集物性演化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质 ,( ) 24 0 . 7 4 : 9 ~3 2
其 油气成 藏具 有 以 下特 点 : 近岸 水 下 扇扇 根 具 有 ① 侧 向封 堵油气 能力 , 中具有 良好储 集条 件 , 扇 扇缘 分
布 于 生 油 岩 之 中 , 超 压 微 裂 缝 发 育 , 油 气 运 移 提 且 为 供 了运 移 、 导 条 件 , 成 了 “ 缘 输 导 、 中 富 集 、 输 形 扇 扇 扇 根 封 堵 ” 岩 性 圈 闭 成 藏 模 式 ; 油 气 来 自同期 发 的 ② 育的 、 近岸 水下扇 侧 向接 触 的烃 源 岩 , 现 为 “ 与 表 自
罗静 兰 , 小 洪 , 潼 , . 0 6 成 岩 作 用 与油 气 侵 位 对 鄂 尔 多 斯 盆 刘 林 等 20 . 地 延 长组 砂 岩 储 层 物性 的影 响. 质 学 报 ,0 5 : 6 ~ 6 3 地 8 ( )6 4 7 .
好 和 断 层 发 育 , 气 主 要 沿 砂 体 和 断 层 运 移 ( 风 油 隋 贵 ,0 4 。 2 0 )
3 2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模 式 .
参 考 文 献
陈 纯 芳 , 澄林 , 会 军 . 0 2 板 桥 和歧 北 凹陷 沙 河 街 组 深 层碎 屑岩 赵 李 20.
储 层 物 性 特征 及 其 影 响 冈 索 . 汕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 2 石 自 ,6
陈 中红 , 明 . 0 6 东 营 凹 陷 流 体 超 压 封 存 箱 与油 气 聚 集 . 积 学 查 20 . 沉
东营凹陷王家岗油田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及输导体系
王家 岚地 区构造上 位于 济 阳坳 陷东营 凹 陷南斜坡 , 东营 凹陷是 济 阳坳 陷 的一个 重要构 造单 元 , 为 典型的北 断南超 、 北陡南 缓的不对 称箕状 盆地 。 王家 岗 地 区处于 南部 缓坡带 , 基底 埋藏浅 , 刚性强 , 属 于较稳 定的块 体 , 相 对 陡坡带 的 构造 变动要弱 些 。 褶皱变 形主要为 鼻状构造 , 轴 向与缓坡带 的走 向垂直或斜 交 , 这些 鼻状构造 与不 同规模和 方向的断 裂组合形 成规模 不等的断 鼻状构造 , 如王
沙 四上 亚段生 油岩 以灰 质页岩 、 灰色 白云质泥岩 、 深灰 色泥岩为主 , 夹薄层 油页岩 、 白云岩 、 白云质灰 岩 , 鲕状 灰岩 、 膏岩 , 富含生 物化石 。 沙 四上生 油岩 围
绕广利、 博兴两个厚度中心广泛分布, 但成熟度低。 微量元 ̄S r / B a 比值l _ 2 , 硼 当量4 6 — 1 3 0 p p m, 古盐 度1 5 - 3 0 % o , 属半咸 水沉积 环境 这 套生油岩 系有 机质 丰
家 岗断 鼻状构 造 带 、 八面 河一 羊角 沟断裂 鼻状 构造 带等 。 1 烃源 岩 特征
受T _ R 型层 序沉 积的 控制 , 该 区沙 三段 细、 粉细砂岩为主要储层 , 滑塌砂体为沙三中下部、 沙三下靠近洼 陷 区储层 。 三 角洲前缘 支流 间湾灰 色泥岩 为沙 三上有 效盖层 , 前 三角洲 深灰色
富, 可溶性烃 含量高 , 干酪 根类型有 利于生 油 , 生 标主要表 现在沙 四上 生油岩 具 有较 强的植 烷优 势 , 姥/ 植 比均小于0 . 5 ; 具有 丰富 的伽玛蜡 烷 , 伽玛蜡 烷 /C 3 0
裂缝 、 不整 合面 。 不 同层 系油气 输导 的主导 因素各 不相 同 , 按 其主导 因素 , 可 分为 两类 :断裂 一 骨架 砂体 型输 导体 系及 不整 合面 型输导 体系 。 该 区沙三上油 藏成藏的输 导体系类型 几乎全部为 复合型输导 体系 , 其中主 要是断层 和砂体 的组合 。 油气先 沿多条油源 断层垂 向运 移 , 进 入相邻 砂体 。 但是 由于 陈官 庄断 阶带 断层具 有幕 式活 动 的特 点 , 自陈官 庄断 阶带 最早 一期 油气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及其油气源特征
摘要 : 古近 系沙河街组是东营 凹陷胜坨地 区最重要 的储集 层段 。利用岩 心观察 、 描 电镜 、 心分析化 验资 料和地 扫 岩 震资料对胜坨地区古近系沙河 街组沉积特征 及其油气 源特征 进行 了研究 。结果表 明 , 东营 凹陷北部 陡坡带 发育不 同成 因类型的砂砾岩群体 , 在平面上沿胜坨 北部陡 坡带呈 裙带状 分布 , 优质 储层 主要发 育在 中扇辫状水 道砂体 中。 胜坨地区各类砂 砾岩扇体油藏受断裂活动和生烃系统 的双重控制 , 形成 了在平 面上 由下 降盘 、 断裂带到上 升盘依次 分 布岩性油气藏 、 造油气藏 、 构 地层型油气藏 。油源对 比结果表 明 , 深层沙 四段岩性 油气 藏和部分 沙三中 上构造 岩 性 油气藏 中的原油来 自于沙四段成熟烃源岩 。胜北断层上升盘 的地层油藏 中 , 以低成熟 稠油为 主, 生物 标志物体现 出沙三上烃源岩特征 ; 在下 降盘沙 三段 储层中的原油来 自沙三下 烃源岩 , 中一浅层 ( 沙三中一沙二 ) 有大 量原油来 自 于沙三和沙 四段烃源岩 的成熟混源油 。油气 主要 的运移通道是储 集性砂 体和断层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3 O卷 第 6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Chn ies y o erlu o ra iaUnv ri fP toe m o t
Vo . O No 6 13 . De . 0 6 c2 0
g o p o he g u e i n i ng i e e s o r u fS n t o r g o n Do y ng d pr s i n
东营凹陷泥岩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富集
岩裂 缝油气 藏 的发 现 , 中东 营 凹陷 是 泥岩 裂 缝 油 其
气藏 发现较 多 的区域 之 一 , 因此 确 定 东 营 凹 陷泥 岩 裂缝 的特征 成 因对 该 区泥岩裂 缝油气 藏 的下一 步勘
探具有 重要 的指导 意义 。
毫米 到几 毫米 , 缝 中大都被方 解石 充填 , 裂 方解石 脉
营 凹 陷南 部缓 坡 的 上倾 方 向和 西部 隆 起 区 , 时垂 向差 异 载 荷 对 东 营 凹 陷第 三 纪 以来 的 裂 缝 活 动 有 重要 影 响 , 同 裂
缝 的 发 育 为 油 气在 烃 源岩 中运 移 和 聚 集 提供 了有 利 的 运 移 通 道 和 储 集 空 间 。在 裂 缝 中, 气 运 移 阻 力较 低 , 压 油 在
焦 婷 婷
( 国 石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科 学研 究 院 , 东 东 营 2 7 1 ) 中 山 5 05
摘要 : 泥岩 裂 缝 油 气藏 在 中外含 油 气 盆地 中均 有 发 现 , 并且 泥岩 裂 缝 作 为 一 种 隐 蔽 输 导 体 系 , 来 越 受到 广 大 学 者 越
后 顺 层 理 面裂 开 , 电 镜 下 观 察 , 厚 小 的 5 在 层 0微 米 左 右 , 岩 石 的 横 切 面 看 , 层 与 层 之 间 存 在 大 量 的 从 在
层 问缝 。这些 裂缝 的特 征成 因表 明该 区泥岩 裂缝 主 要与构 造作用 、 岩浆 活动及 差异 压实作 用有关 。 泥岩 裂缝 的 成 因或 多或 少 都受 构 造应 力影 响 。
的重 视 。从 东营 凹 陷 裂缝 的特 征 成 因 出发 , 照 裂 缝 与 岩 层 层 面 的 空 间关 系, 为 垂 向 裂 缝 、 向裂 缝 和 水 平 裂 按 分 斜
东营凹陷永12断块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成藏模式探讨
发育和分布是完全可能的 , 只要把握住主要 的输导体 且 系, 就能保证油气成藏分析基本结论的正确性[ 。本 文 2 ] 通过剖析永 1 2断块 油 气 藏 的输 导 体 系特 征 和成 藏 模 式, 建立 该 区油气 藏运 聚 模 式 , 过 研 究 油 气 富集 规 律 通 及控 制 因素 , 以期 为邻 区油气 勘 探提 供参考 。
油 气输 导体 系是 指 油 气 从 烃 源岩 到 圈 闭过 程 中所
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及其相关 围岩, 包括断层、 连通砂体 、 不整合及其组合 。其作为油气成藏 中连接生烃与圈闭 之 间 的“ 桥梁 与 纽带 ” 指示 着 油 气 在 地 下 的 运 移方 向 , , 决定含油气 盆地 内何 处才 能成 为油气 藏及其 成藏 类 型E 。在 现有 技术 条件 下 , 然准 确地 描述 油 气输 导 体 虽
一
孔隙度平均为 3 , 4 平均空气渗透率288 m , . 6 1 X 0 2 油藏物性好 , 是典型的带有气顶 的窄屋脊 的断块油气 藏 引。 2 油气 输导 体 系特征 输 导体 系研究 从构 成要 素人 手 , 以揭示油 气 的主 可 要运移路线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在复杂断块 地区, 油气 的 分布 和聚 集 与 断层 有 着 极 为 密 切 的 联 系 , 断层 既可 以作 为油 气运 移 的通 道 , 还可 以成 为油 气 聚集 的遮挡物 。因此 , 要弄清永新地 区的输导体系特征, 必 须首先分析该 区的断裂体系特征 。 2 1 断 裂体 系特征 . 永安镇地区的构造格局主要受断层控制, 即受近东 西 向延伸 的南 掉正 断层 的控 制 , 北 向南 明显呈 现为若 从 干依此南掉 的台阶。在油田主体分布范 围内, 3 被 条近 东西向延伸的南掉正断层切割为 4 台阶。3条主要 个 断层 分别是 北 部 的永 1 7断层 , 中部 的永 4 1断层 和南部 的永 4 —3断层 。所 切 割 形 成 的 台 阶带 依 次 为 北部 高 2 台 阶带 、 中部 中 台阶带 和南部 低 台阶带 。油 田西 部 的永 1 2断块 区受 永 1 2北掉 断层 控 制 , 构 造 埋深 和 油 气 聚 从 集 特 征上 可归 为 中台阶带 。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
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成因特征及评价东营凹陷是中国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油气资源基地之一,凹陷内曾发现了大量的低阻油藏,其中凹陷内的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是该地区最富有潜力的油气储集层之一。
本文将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特征及评价进行详细阐述。
东营凹陷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沉积盆地,沉积层系发育多样,油气藏类型复杂。
沙四段是一种常见的低阻油藏储集层,其成因特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沙四段低阻油藏与盆地构造演化有关。
东营凹陷经历了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与演化,形成了多期次的构造抬升与沉降作用。
其中的凹陷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受到构造的控制和干扰,导致了沉积物的分布和流向的变化。
油气在此构造作用下被集聚形成了低阻油藏。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成因还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有关。
东营凹陷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地区,处于不同的构造带之间,包括了北辰凹陷、黄河背斜、胶东隆起等。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断层和隆起,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
沙四段低阻油藏通常位于这些构造单元的下部,受到构造带的分隔与控制。
沙四段低阻油藏的形成与沉积环境有关。
在东营凹陷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期的相变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沙四段多为河流、湖泊、三角洲等陆相环境的沉积,沉积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较丰富,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对于沙四段低阻油藏的评价,通常从储集层、流体性质和储量等方面进行。
储集层的特征评价。
沙四段低阻油藏一般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种特点使得油气能够在岩石中形成独立的储集空间。
沙四段沉积物的颗粒粒度较细,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复杂,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通过测井和岩心剖面等方法可以评价储集层的物性参数,为油气储量评价提供依据。
流体性质的评价。
低阻油藏通常具有较好的流体性质,包括较低的粘度和较高的含油饱和度。
通过岩石圈压汞和分析油样等方法,可以得出油气的物理性质,并评价其可开发性和经济价值。
储量的评价。
储量评价是低阻油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油气储量进行估算。
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第 2 6卷 第 3期
PT O E E R L UM O O N N I E R N GE L GY A D E G N E I G
文 章编 号 :6 3—8 1 (0 2 0 —0 2 17 2 7 2 1 ) 3 0 8—0 4
东营 凹陷新 近 系馆 陶组 油气 成 藏 条 件分 析
响 , 阳坳 陷大 部 分地 区发 育 河 流相 沉 积 。坳 陷 内 济
的 物 源 主 要 来 自埕 宁 隆 起 和 潍 北 山 区 _ 7 , 部 地 3 ]北 -
区 的沾 化 凹陷主 要发 育 山麓 一洪 积 相 , 和 庄 凸起 义 至青城 凸起 附近 由于位 置相 对较高 不发 育 。东 营 凹 陷西 北侧 的垦 东 一青 坨 子 凸起 也 提供 部分 物 源 , ]
王 伟
( 国石 化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 中 山东 东 营 2 7 1 ) 5 0 5
摘 要 : 利 油 区新 近 系河 流相 广 泛发 育 , 藏 了丰 富 的 油 气 资 源 。 通 过 对 比 分 析 东 营 凹 陷和 沾 化 凹 陷馆 陶 组 地 层 胜 储
发育 冲积 扇沉 积 。此外 沾化 凹陷和东 营 凹陷 的深 洼 地带 有部 分季节 性 的浅 湖 存 在 , 凹陷 内 的 开 阔地 带
发育 冲积平 原 , 河流广 布 ( 1 。 图 A)
济 阳凹陷资源 量 的 2 左 右[ , 中沾 化 凹 陷 占探 5 1其 ]
明地质储 量 的 2 3 但 在东 营 凹陷 中 , 占探 明地 质 /, 只 储 量 的 8 左 右 。从 绝 对 的量E 上 来 看 , 化 凹 陷 2 7 沾 新 近系馆 陶组 的探 明地 质 储 量 是 东 营 凹 陷 的 6倍 多 。东 营 凹陷东部 地 区勘 探 程 度 相对 较 低 , 别是 特 馆 陶组地 层 的油气 勘 探一 直 没 有 大 的突 破 , 临 近 而
东营凹陷地质概况及勘探前景
勘探方向
在勘探程度低和新的领域寻找油气田: 3500米以下的深层(孔店,沙三,沙四)。 3500米以下的深层(孔店,沙三,沙四)。 岩性油藏的勘探。 注重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潜山内幕, 隐蔽油气藏。 对古生界,中生界等老地层的勘探。
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东营凹陷早第三系断陷湖盆与重力异常区相对应, 东营凹陷早第三系断陷湖盆与重力异常区相对应, 特征、 依据区内的构 特征、构造发育历史和构造应力 场,其地质构造主要由两个同向错位叠合的箕状 洼陷及两者之间的隆起带所组成。由此可以划分 洼陷及两者之间的隆起带所组成。 为以下5个基本构造单元:东营东部洼陷, 为以下5个基本构造单元:东营东部洼陷,博兴 洼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坡折带和南部坡折带。 洼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坡折带和南部坡折带。 研究表明,盆地中正、 研究表明,盆地中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边界不 仅是构造转换带,而且也是重要的沉积相转换带, 仅是构造转换带,而且也是重要的沉积相转换带, 对沉积体系、 对沉积体系、厚度和砂体的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 此外, 用。此外,负向次级构造单元决定了凹陷油气潜 量的大小, 量的大小,而正向次级构造带则控制了油气的聚 因此, 集。因此,对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及其规律的认 识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识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要油田
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生油最丰富,其内部 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生油最丰富, 及周围有10多个油气田 多个油气田, 及周围有10多个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占 60%以上 60%以上。 以上。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 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油气藏油气富集程度 最高, 最高,其地质储量占油气藏地质储量的 70~75%。 70~75%。
盆地构造格架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东营凹陷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南部的古生界潜山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潜山界面是实施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在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一般表现为褶皱状构造,其界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反射特征:古生界潜山的地震反射特征显示为阶梯状或褶皱状的反射剖面,反射幅值相对较强,呈现出低频高能的特点。
古生界潜山界面通常伴随着一些地震异常,如弧形反射等。
2.地层对比特征:古生界潜山界面上下方地层对比关系较为明显。
上方是具有良好储集性质的下白垩统和寒武系地层,下方是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古生界地层。
在潜山界面处,地层发育了较为完整的沉积盖层,具有良好的封盖性能。
3.物化特征:古生界潜山的物化特征包括岩性、电性、声波速度等。
根据岩性差异,古生界潜山与周围地层具有较大的物化差异,可以通过电阻率和声波速度反演及解释等方法进行识别。
在识别古生界潜山界面之后,需要进行界面卡取工作。
基于地震资料和地质模型的综合分析是界面卡取的主要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预处理地震资料:对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时深转换、时差校正和频率增益等预处理工作,以改善地震反射的清晰度和地层辨识度。
2.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在已经识别出的潜山界面上下方选择地震道进行相位匹配,以制作出层位对比剖面,帮助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3.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根据已有的地震和地质资料,绘制出地震和地质模型,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层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古生界潜山的界面位置。
4.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通过地震属性反演方法,如反射振幅、反射角度、波阻抗等,对古生界潜山界面进行进一步解释和卡取。
5.地质解释和验证:根据卡取出的古生界潜山界面,在地震剖面和地质模型中进行地质解释和验证,以确定界面的准确位置。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的识别特征包括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对比特征和物化特征,其卡取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地震资料、制作层位对比剖面、建立地震与地质模型、采用反演方法卡取界面和地质解释和验证等步骤。
东营凹陷构造特征
xx凹陷的构造特征东营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东西长90km,南北宽65km,面积5700km2。
从区域构造上分为: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洼陷带和南部缓坡带四部分。
从方位上划分:其南为鲁西隆起,北为陈家庄凸起,东有青坨子凸起,西有滨县、青城凸起,是一个四周有凸起环绕的凹陷。
凹陷具有北断南超的萁状凹陷特点,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正向二级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中央断裂背斜带就发育于深洼陷之中。
平方王潜山披覆构造带是在前第三系古地形隆起的背景上,下第三系地层超覆,上第三系地层披覆的沉积构造,位于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地带,东北部紧邻利津洼陷,南部为博兴洼陷,西为里则镇洼陷,为一洼中之低隆起。
其南面为青城凸起和鲁西隆起区,北面为滨县凸起,为平方王地区提供充足的物源。
平方王—平南潜山是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斜坡上的北东—南西方向上延伸的断块型古生界潜山带,构造上处于北东—北西断裂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中深层断裂很发育。
南侧的断层长期剧烈活动,一方面,在断层上升盘形成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的一系列中古生界断块山;另一方面,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使断层附近古生界地层产生裂缝,为潜山创造了良好的储集空间。
本区南临博兴生油洼陷,东临利津洼陷,距油源区近,油气资源充足,断层可作为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具备良好的潜山成藏条件。
通过地质分析及钻井揭示,平方王—平南潜山带存在4套潜山储集层,形成了该潜山带特有的“四层楼”潜山成藏模式,是寻找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场所。
平方王—平南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突变性。
研究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裂缝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作用的影响,东营凹陷西部地区形成了北东、北西2个方向上的潜山带。
北东向德青城凸起、于家庄、平南、滨县、陈家庄西段构成了东营凹陷西部边界;北西向德草桥、纯化、平方王、林樊家构成了东营凹陷内部分隔博兴洼陷和利津洼陷的古隆起带。
东营凹陷 部分内容
中文摘要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
在对含油气系统的成藏静态要素一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层等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对成藏动态过程一油气生成和排出、油气运聚、圈闭的形成进行了研究。
利用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流体包裹体等综合研究方法,将东营凹陷确定为两期成藏: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一明化镇时期,以晚期成藏为主。
通过全区精细油源对比,阐明了成熟烃源岩与油气聚集的成因关系,明确了该区沙四上、沙三段两套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三种类型原油:将东营凹陷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四上一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沙三一沙二段、沙三段(!)含油气系统,它们构成东营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
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划分为四个复合亚含油气系统。
根据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划分原则,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成藏系统。
研究认为,利津亚系统是东营凹陷油气最富集的亚系统,中央隆起带是油气聚集条件最好的成藏系统。
系统总结了东营凹陷5种成藏模式,分析了油气的宏观分布规律,指出中央隆起带型和陡坡带型成藏模式是凹陷内主要油气聚集形式。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成藏要素油源对比成藏过程东营凹陷第1章前言1.1选题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论文来自胜利油田与石油大学合作承担的中石化项目“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运聚机理研究”,是该项目之专题“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的划分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几年来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分布理论与方法体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油气勘探家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勘探家们进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评价含油气性,降低勘探风险的有效手段。
利用含油气系统方法在国外海相盆地勘探中已取得了成功“。
1,而对于我国陆相断陷盆地来说,含油气系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法体系尚缺少统一的规范。
特别是如何将国外经典的含油气系统方法应用到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使之成为指导勘探、评价的重要手段,还处于探索之中。
东营凹陷北带天然气类型及成藏规律研究
分布 于凸起上 的浅 层气 ,如陈气8 、陈气 l l 井 ,以甲烷 为 主 ,干燥 系数大于0 . 9 9 ,为干气 ;烷烃碳同位素明显有别于正常 油型气 ,呈现 8。 。 ’ C. <8。 。 ’ C >8 C . >8 ’ C 。 的倒转特征 。导致这一
现 象的 主要 原 因 是 :小 于2 0 0 0 m的埋 深 有 利于 微 生物 的 存在 ,而
膏盐 层将 该 区天 然 气分 为 盐上 和 盐 下 两个 含 油 气 系统 。 盐上 天 然 气主要 受 “ 温 压 一断 裂 ”控 制 ,溶解 相 天 然 气沿 着 断裂 运 移 ,至 中 浅层 呈 游 离气相 在 断 裂带 附近形 成 构造 气藏 ;盐 下 天 然气 藏主 要 受 “ 温 相一 势 ”控 制 ,油 裂 解 气向 流体 势 降低 的
图2 民丰 一 利津 地 区沙 四下地 层 流体 势 分布 图
( 3) “ 温压一 相一 断裂 ”控制中浅层气 。陈家庄 凸起上的储
层 主要 是 馆陶 组辫 状河 沉 积砂 体和 明化 镇 组 曲流河 沉 积砂 体 。馆 陶组岩 性 以细 砂岩 、粉 细 砂岩 及粉 砂岩 为 主 ,其 中心 滩微 相砂 体 颗 粒较 粗 ,平 均 孔隙 度3 1 . 7 %,平 均 渗透 率 为5 9 2 1 X l 0 m , 是 较 好 的 储 层 ;明 化 镇 组 明 下 段 河 道 相 砂 体 最 有 利 ,孔 隙 度 2 8 % ~3 5 %,渗 透 率 在 3 0 0 0× l 0 m。 左 右 。坨 一 胜一 永 断 裂 带
3 天然 气 的成藏 模式
的泥岩是下部砂岩良好的局部盖层 ;陈家庄凸起馆上段紫红色泥 岩和灰绿色泥岩是馆陶组气藏良好的局部盖层。
( 2 )“ 温一 相一 势 ”控 制深 层 裂解 气 。沉 积 相~ 溶 蚀 相一 裂缝 相三 相 匹配 控制 储层 。沉积 相直 接决 定 了砂 砾岩 体 的储 集性 。在 生烃 过程 中由于 热反 应能 生 成 大量 的有 机酸 ,不 断地 溶 蚀储 层 , 形成 大 量次 生溶 蚀孔 隙 ,从 而改 善 了储 集物 性 。此 外 ,由于 埋 深
东营凹陷太古界储层裂缝发育控制因素及油气勘探方向
主 , 填物 主要 为方解 石和 石英 。裂缝 间切 割关系 充
表现 为未充 填缝 切割充 填缝 , 机质充 填裂缝 切割 有 方解 石充填 裂缝 , 平 缝 切 割 高角 度 缝 , 角度 缝 水 高
切割 直立缝 。
作用 , 多期构造运动改造 下 2组 断裂的 交汇处 裂缝 最为发 育, 为潜 山内幕储层 的有 利发 育 成
区 。据 此 并 结合 油 源及 盖 层 条 件 即 可预 测 有 利 目标 区。
关键词 : 山; 潜 太古界 ; 裂缝 ; 制 因素 ; 控 有利勘探 目标 ; 东营 凹陷
中 图分 类 号 :E 2 . T l22 文献 标 识 码 : A
较 大 的突破意 义 。
山中最 主要 的裂缝 , 发育段 厚度 占裂 缝 总厚度 的 其
9 % 以上 。 0
1 地质概况
东 营 凹陷 为济 阳坳 陷 中 的四周 有 凸起 环绕 的
( )根据裂缝组合形态 , 2 可以将研究 区裂缝分为 斜交缝和 网状缝 , 斜交缝密度最大可达 到 1 0条/ 但 m, 最 小则 只有 0 5条/ 而 网状裂 缝 密 度 较大 , . m, 可达
素进行研究 , 并对研 究区进行 了有利勘探 目标预测。研 究表 明 , 东营凹陷太古界 潜山裂缝 多为
高 角度 张 开 缝 , 裂缝 发 育 井段 井径 曲 线 高 、 幅 度 交 替 变化 , 波 曲 线 上 出现 时 差 增 大 或 周 波 低 声 跳 跃 。 高导 缝 和 节 理 缝 在 F 图像 上 均 表 现 为 深 色正 弦 曲 线 。 裂 缝 发 育 的 主 控 因 素 为 构 造 MI
3 6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1 7卷
角度 近直立 裂缝 、 组 低角 度 近水 平 裂缝 及 1 共 1 组 轭倾斜 缝 , 中 , 其 以高角 度 近直立缝 最 为常见 。 ( )根 据充 填程度 , 4 研究 区内裂缝 以充填 缝为
东营凹陷复杂断裂带浅层油气成藏规律
呈 平 行 式 排 列 , 成 主 要 是 受 拉 张 应 力 场 作 用 ; 部 平 面 上 形 东
一 …
:一
图 1 东营 凹 陷 区 域 构 造 位 置 图
/ ,
呈 北 东 向 雁 列 式 排 列 , 成 主 要 受 右旋 张 扭 应 力 的 作 用 ; 形 从
J n 2 0 u .08
Vo1 22 N o. . 2
第 2 卷 2
第 2 期
东营 凹陷复杂断 裂带浅 层油气成藏规 律
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石化 胜 利油 田分 公 司 地 质 科 学 研 究 院 , 中 山东 东 营 2 7 1 ) 5 0 5
[ 摘 要] 东营凹陷复杂断裂带浅层依据不同级别、 不同走 向和不同力学机书的断层构成, 】 可以划分为中央背斜式和
断 阶 式 复 杂 断裂 带 。断 裂 带 结 构 和 断层 的性 质 对 油 气 的 垂 向 运 移 起 到 了关 键 作 用 , 气成 藏 受构 造 、 整 合 面 、 层 及 储 盖 配 油 不 断
置 关 系 多种 因素 控 制 , 有 多级 断 裂 输 导 、 式 仓 储 调 控 的特 点 。在 中 央 背斜 式 复 杂 断 裂 带 以 垂 向 断 裂 主 控 运 聚 模 式 为 主 , 具 复 断
东 营 凹 陷 浅层 断 裂 破 碎 、 造 复 杂 , 成 藏 规 律 和 勘 探 技 术 构 其
难 以准 确 把 握 。
成 了下 第 三 系 网 毯 式 油 气 成 藏 体 系 的 仓 储 层 , 二 上 段 一 馆 沙 陶 组 的 储 集 层 可 构 成 油 气 聚 集 网 层 , 有 “ 毯 式 油 气 成 藏 具 网 体 系” 的基 本 特 点“ j 与沾 化 凹 陷 的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沾 化 凹 陷 。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识别特征及卡取方法一、引言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构造带和滨东地台南坡,受华北地台北部隆起、南部凹陷构造背景的控制。
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该地区重要的石油勘探领域之一,其中潜山界面的识别及卡取方法对于区域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概况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下白垩统下段、下白垩统上段和古近纪地层。
下白垩统上段是潜山界面所在层位,具有良好的储层和封盖条件,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对象。
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卡取特征对于有效探明地层构造、优选钻井位置至关重要。
三、潜山界面的特征1. 地震反射特征地震反射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常潜山界面上方为高频地震反射,下方为低频地震反射,两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射变化,呈现出断层变形或拆分的特征。
潜山界面上下地层之间的地震反射反差明显,边界清晰,有利于准确定位潜山界面。
2. 地层周期特征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厚度、密度和速度等地层周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潜山界面上方地层为砂岩或混合岩性,下方地层为泥岩或其他非储层岩性,这种地层周期特征的变化对潜山界面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3. 地电特征地电测井是识别潜山界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山界面上方地层电性较高,下方地层电性较低,两者之间形成明确的地电分界。
利用地电测井数据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以及划分上下地层。
四、潜山界面的卡取方法1. 地震解释卡取通过地震解释,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的地震相,并计算地层的速度、密度等地震属性,标定潜山界面的地震反射响应特征。
2. 地层周期卡取利用地震层析成像、地震反演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周期特征进行卡取,并绘制出地层周期图,确定潜山界面的位置和形态。
3. 地电测井卡取利用地电测井仪器获取潜山界面上下地层的电阻率数据,并绘制电性对比曲线,识别潜山界面及划定上下地层范围。
五、结论东营凹陷南坡下古生界潜山界面具有明显的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周期特征和地电特征,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电测井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识别潜山界面及其上下地层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卡取方法对潜山界面进行定量描述。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地层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
2 地层 流体 活动期次
流 体 包 裹 体 均 一 温 度 测 试 法 是 确 定 地 层 流 体 活 动期 次 的主要 方 法 , 其 对 于 连续 沉 积 的 简单 构 造 盆地 具 有 一 定效 果 , 但对 于 复 杂 地质 背 景 的沉 积 盆 地则 效 果 较 差 。究 其 原 因 为 : ① 当沉 积 盆 地抬 升 之 后, 由于 埋 深减 小 , 在地 热 梯度 不 变 的情 况 下 , 流 体
作者简介 : 解玉宝 , 男, l : 程 师, 硕士 , 从事 油气勘 探综合研究 . . 联 系电话 : ( 0 5 4 6 ) 8 7 1 5 7 4 1 , E - m a i l : 1 7 9 5 1 0 9 4 7 @ q q . U O I ' I I 。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 露_ 人々 项“ 渤海湾 地精 细勘探 关键技术” ( 2 0 1 l Z X 0 5 0 0 6 ) 。
5古流体演化模式及其与油气成藏在流体包裹体溶解的少量烃类中甲烷是主要成分由于甲烷比其他烃类更轻更易溶解且其含量动态作用模式受盆地温度一压力条件控制因此依据ch一h0体系流体包裹体中的甲烷含量即可通过相应的经通过划分牛庄洼陷地层流体的活动期次恢复验等值线图来确定出不同古地温条件下的古流体不同成藏时期的古流体矿化度和古流体压力可以压力duan方程
与利津洼陷相 隔, 南以缓坡带与王家 岗一八 面河构
造 带 相 连 。从 地 层 流 体 的成 因类 型来 看 , 研究 区洼 陷 区 的沙 四段 和沙 三 段 以沉 积 埋 藏水 为 主 , 可分 为 沙 四 段 高 矿 化 度 的盐 湖 相 沉 积 埋 藏 水 和 沙 三 段 低
的沉 积 过 程 中 , 随 着 埋 深 的增 加 , 如 果 地 热 梯 度 降 低 可 能 造 成 不 同期 次 的 流 体包 裹 体 具 有 相 似 的均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
积 前 的雏 形 阶段、 沙三段一 东 营组 ( s.a E3 )沉 积 时期 的定 型 阶段 和馆 陶组 一现今 E ( g现今 ) 的衰 退 阶段 三个 时期。研 究 区内的油源 主要来 自于邻 近 的 民丰洼 陷和 牛 N. 庄 洼 陷。油 气成藏期 次基本 分为东 营期 和馆 陶末 ~明化镇 期 ,且 以 晚期成 藏 为 主。 生成 的油气首 先就近运 移 ,在深部 沙 四段 ( s) E4 、沙 三 中下段 ( s - E2 发育 的 E3 F s) 十— 岩性 圈闭 中聚集成 藏 ;其次 ,通过 大规模 联 通 的储 集体 和 活动 性 断层 向本 区运 移 ,
中 图 分 类 号 :P 1 .3 . 6 8 10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东 营凹陷是 渤海 湾盆地 济 阳坳 陷 内的次级 大 型宽 缓箕 状 凹 陷 ,位 于 济 阳坳 陷 的东南 部 ,
是 一个北 东 向展布 、“ 北断 南超 ”的复 式半 地 堑断 陷u 。辛 东地 区构造 上 位 于东 营 凹 陷的 东
摘 要 :辛东地 区位 于 多个 构造 带的结合部 ,构造 复杂 ,其 中辛镇构 造是研 究 区 内 的主要构造 带。 区内断层 活 动表 现 出明 显 的生长 性 和 继承 性 ,沙 三上 段 到 沙 二段
( sLE2 E3 — s)沉 积 时期 和东 营组 ( d 沉 积 时期是 断层发 育 的全 盛期 。根 据 4 1 E) 16测 线平衡剖 面 的演化史 分析 ,辛 东地 区新 生代 构 造 演化 主要 经 历 了沙 三 段 ( s) 沉 E3
渤海 湾 盆地 东 营 凹陷辛东 地 区构造 演 化 及 油气 成 藏规 律
韩清 华 ,兖 鹏 ,余 朝 华 ,吴 时 国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区位于东营凹陷西部高青-平南断层上升盘,向东与利津、博兴两大 生油洼陷沟通,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是东营凹陷盆缘潜山带中最复杂、 同时也是勘探潜力最大的区带。
20
林樊家油田
樊家油田
高青油田
花沟气田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规律:①以北西向隐伏基底断裂为界,将东营凹陷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西部油气富集,呈片分布;东部油气明显呈带状分布
渤海湾盆地 区域构造位置图
郯庐断裂带
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区划图
济阳坳陷构造单元与油气藏分布
4
济阳坳陷新近系构造带划分平面图 (据肖焕钦等,2008)
5
“北断南超”箕状 断陷盆地
义和庄凸起、陈家 庄凸起、无棣凸起、 滨县凸起、青陀子凸 起、广饶凸起六个凸 起 车镇、惠民、沾 化和东营四个凹陷 带
东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陷油气分布规律:② 凹陷内北东向断层消失、交接的部位是油田主要分布的区域 油田沿北东向断层呈不连续的串珠状分布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规律:② 凹陷内北东向断层消失、交接的部位是油田主要分布的区域 油田沿北东向断层呈不连续的串珠状分布
东营凹陷油气分布规律:③ 近东西向断层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断层 近东西向断层与北东向断层交汇部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
济阳坳陷构造单元划分
7
区 域 位 置
东营凹陷构造位置图
陈 家 庄 凸 起
滨县凸起
林樊家凸起 青城凸起
青坨子凸 起
鲁
西
隆
起
区
10
(一)构造格架
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 盆地济阳坳陷的东南部, 东接青坨子凸起,南部地 层与鲁西隆起、广饶凸起 呈超覆接触,西与惠民凹 陷毗邻,北以陈家庄—滨 县凸起为界,东西长约 90km,南 北宽 约65km, 总面积5850km2,总体走 向为北东向。
东营凹陷构造单元图
二级构造单元 负向构造单元
东营凹陷主要负向构造单元
A.北部陡坡带
●民丰洼陷和利津洼陷以北,陈家庄和滨县凸起以南的广 大地区 ,总体为呈近东西向的弧形展布构造带 ●两套断裂系统:陈南断裂带 ;高青—平南断裂带、滨 南—利津断裂带及胜北断裂带
B.中央隆起带
• 位于东营凹陷中央深陷区,呈NE或近EW走向,其三面被洼陷 包围 • 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辛镇构造带,西段可再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为梁家楼—现河构造带,北支为东营—郝家构造带。
C.南部缓坡带
• • 发育了三个主体呈NE向或 • NEE向延伸的弧形断裂体系 • •
从南向北依次为 八面河断裂带 陈官庄—王家岗断裂带 东营—现河—梁家楼弧形 滑脱生长断裂系统
东营地区断裂系统
断裂构造特征
凹陷北部的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为陡坡断阶构造 带,凹陷南斜坡属缓坡断裂阶状构造带
博兴洼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