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章《整式的乘除》第1节“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具体内容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运算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该法则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计算长方形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回顾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进而引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3. 讲解:详细讲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4. 例题讲解:讲解两个单项式相乘的例题,强调法则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两个单项式相乘的练习题,并及时反馈答案。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长方形面积。

六、板书设计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2. 主要内容:(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2)例题: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具体计算(3)实践运用:计算长方形面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a)3x 4y;(b)5a^2b 2ab^2(a)长为2x,宽为3y的长方形(b)长为5a,宽为4b的长方形2. 答案:(1)(a)12xy;(b)10a^3b^3(2)(a)6xy;(b)20a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多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除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

2.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与运用。

3.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实际应用问题。

4. 第四章角的度量与三角形: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表示方法,概率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理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4. 掌握角度的度量,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学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 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函数的表示与性质,角度的度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数学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讲解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a. 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

b. 演示解题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3.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知识点讲解与巩固:a.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进行巩固练习。

b. 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性质,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c. 学习角度的度量,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包括:1. 第一章实数1.1 无理数1.2 实数的运算2. 第二章代数式2.1 多项式2.2 合并同类项2.3 一元二次方程3.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第四章四边形4.1 矩形4.2 菱形4.3 正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函数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实数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多项式、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四边形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

2. 板书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步骤,方便学生理解。

3. 适当添加图表、模型等,提高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填空题:合并同类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解答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四边形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研究实数的幂运算、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5.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5.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5.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5.4 乘法公式5.5 整式的除法2.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1 等式与方程6.2 移项与合并同类项6.3 解一元一次方程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第七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不等式的解法7.4 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

2. 培养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讲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等例题。

一元一次方程: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例题。

不等式: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整式的乘除: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不等式: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解法。

4. 小结与巩固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整式的乘除:计算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不等式:求解不等式及其应用题。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知识面。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单项式乘单项式,1.2单项式乘多项式,1.3多项式乘多项式,1.4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5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一元一次不等式。

3. 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正比例函数,3.3一次函数。

4. 第四章《几何图形》:4.1多边形,4.2平面图形的计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4. 认识多边形,了解平面图形的计数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整式的乘除法则。

(2)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引入函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整式的乘除法则: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2)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通过例题,讲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3)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3. 随堂练习:(1)完成课本习题。

(2)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1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统计图等工具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特别是复式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数据收集与整理案例。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统计图表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讲解:a.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b. 讲解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实践:a. 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b. 各组整理数据,绘制条形图、折线图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讨论各种数据整理与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方法。

2. 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收集本班同学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信息,制作统计表。

b.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复式条形图和折线图。

2. 答案: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给出相应的统计表、条形图和折线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收集其他类型的数据,如家庭月收入、日常消费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精品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精品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分式与分式方程2. 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不等式3. 平行线与相交线4. 四边形5. 概率初步6.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详细内容涉及:1. 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2. 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应用3. 一次不等式组及一次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4.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5.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6. 概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7.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式与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熟练进行分式的运算。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不等式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能够运用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让学生了解概率初步知识,能够运用概率解决简单问题。

6.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式的概念与运算分式方程的解法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概率的计算方法2. 教学重点:分式的运算规律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本、直尺、圆规、量角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打折、分配任务等,引入分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分式的概念与性质(2)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应用(3)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4)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5)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6)概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7)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方法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知识点例题及解答重点与难点2. 板书要求:字迹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式的概念与运算练习题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应用练习题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练习题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练习题概率的计算方法与应用练习题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方法练习题2. 答案:对作业题目进行详细解答,附上答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不等式,函数的概念,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概率的基本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出第五章内容。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提问: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例题讲解:讲解第五章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的例题。

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第五章第一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各章节核心内容与公式: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七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八章:概率初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判断下列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第七章:根据给定的函数关系,求解实际问题。

第八章: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策略与技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方向一、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涵盖关键知识点,同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1.2 幂的运算法则1.3 应用题举例2.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应用题举例3.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3.2 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3.4 应用题举例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和幂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3.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方、幂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一元一次方程: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方程。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各类题型的解法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

(2)解方程题: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不等式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探讨有理数乘方与幂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整式的除法。

2.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3. 分式与分式方程: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化简,分式方程的解法。

4. 数据与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与频率,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会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因式分解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能够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4. 能够根据数据绘制并解读各种统计图,求解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方法,分式的化简与方程求解。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例题、练习题。

2. 因式分解方法、例题、练习题。

3. 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例题、练习题。

4. 统计图的绘制与解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分解题:因式分解。

(3)解答题:分式方程的求解。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1)探索整式的乘除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相关问题。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初步。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 第八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立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初步理解概率的概念。

3. 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分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4. 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实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性质与分类,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5. 三角形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 实数教学:从有理数出发,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列出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

2. 例题与解答:展示典型例题,给出详细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①计算平均身高;②求出中位数、众数。

(3)已知三角形ABC,AB=AC,∠BAC=40°,求∠ABC和∠ACB 的度数。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1.3 实数的分类2. 第2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2.2 代数式的运算2.3 代数式的化简3. 第3章方程与不等式3.1 一元一次方程3.2 一元一次不等式3.3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代数式进行运算和化简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代数式的化简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2. 教学重点:实数的分类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与化简方法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购物、计算面积等,引出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实数的分类、性质,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演示代数式的运算和化简方法,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介绍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注重讲解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4.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分类及性质2. 代数式的运算与化简方法3. 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4. 例题解答步骤5. 课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本第1章、第2章、第3章练习题,每章选5题。

附加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道实际应用题并解答。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实数的更多性质,如乘方、开方等。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含义5.3 概率的计算5.4 概率与决策二、教学目标1. 理解随机事件的含义,学会用概率的方法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掌握概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进行决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组合的计算。

2.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判断,概率的含义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随机事件,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一:抛硬币游戏情景二:摸球游戏2. 新课讲解:讲解随机事件的含义,举例说明。

引出概率的定义,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结合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例题讲解:例题一:抛两枚硬币,求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例题二: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求抽到红桃的概率。

4. 随堂练习:练习一:判断下列事件是否为随机事件,并说明理由。

六、板书设计1. 随机事件2. 概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3. 例题解答步骤4. 课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一:计算抛三枚硬币,出现两个正面和一个反面的概率。

习题二:从一组5个红球、3个蓝球和2个绿球中,随机抽取3个球,求抽到两个红球和一个蓝球的概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拓展一: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彩票、保险等。

拓展二:研究概率论的发展历程,了解数学家们对概率研究的贡献。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组合的计算。

2. 例题讲解:对概率问题的解答步骤和思路。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难度和答案的解析。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的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1.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3 乘法公式2. 第六章:几何图形2.1 平行线与相交线2.2 三角形2.3 四边形3. 第七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2 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的运算规律,掌握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2.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培养空间观念。

3.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2. 教学重点: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数的运算规律及几何图形的性质。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讲解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运算部分:乘方、开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2. 几何图形部分: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部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与分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数的运算:完成教材第五章课后习题1、2、3题。

几何图形:完成教材第六章课后习题1、2、3题。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完成教材第七章课后习题1、2、3题。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附在教案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针对数的运算,可引导学生研究更多运算规律,提高运算能力。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计算5.3 概率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线段、射线和直线6.2 角6.3 三角形6.4 全等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培养严谨的数学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平面几何基础知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教学模具(如三角板、量角器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三角板、量角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引导学生学习概率初步知识。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2. 例题讲解:概率的计算与应用: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平面几何: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华师大版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知识点:随机事件、概率、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例题:概率计算、几何图形求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第六章:完成课后练习题1、2、3。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阅读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反馈机制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概率的计算是教学难点,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公式推导和练习题巩固,使学生掌握。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实数2.相似几何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二元一次方程组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平面直角坐标系7.事件的概率一、实数1.教学重点: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2.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

3.教学步骤:(1)引入实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实数的分类。

(2)讲解实数的性质,如实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相似几何1.教学重点:理解相似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3.教学步骤:(1)引入相似几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

(2)讲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

3.教学步骤:(1)引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概念。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3)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4)讲解数据的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5)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6)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教学步骤:(1)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 数据的收集1.2 数据的整理2. 第二章:平面几何2.1 线段、射线和直线2.2 角2.3 多边形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3.2 一元一次不等式4. 第四章:函数与方程4.1 一次函数4.2 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二、教学目标1. 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3.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几何图形的性质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2. 学具:教材、练习本、直尺、圆规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1)讲解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技巧。

(2)讲解第二章平面几何,通过几何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图形的性质。

(3)讲解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4)讲解第四章函数与方程,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收集方法、整理技巧2. 第二章:平面几何线段、射线、直线角多边形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4. 第四章:函数与方程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本班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解一元一次方程:2x + 5 = 3x + 1。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7.2 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3.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校园平面图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第五章: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第六章: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七章: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判断下列图形中的线段是否相交或平行。

6.1: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整理成表格。

7.1:解下列不等式:2x 3 > 5,3(x 2) < 4x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章节和内容重点关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 第八章:实际问题与一次方程详细内容: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坐标的意义,能利用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 学会运用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3)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点、线,让学生认识坐标系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2)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解决几何问题。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梳理:(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平面直角坐标系(3)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2. 例题展示:(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例题(2)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例题(3)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1.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1.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1.4平方差公式,1.5完全平方公式,1.6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2.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方法,3.3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 第四章《几何图形》:4.1平行线与相交线,4.2三角形的基本性质,4.3全等三角形,4.4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表示方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公式、性质、定理、例题、练习题。

2. 板书要求:字迹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应用题: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函数题:求函数的值、图像、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 一元一次方程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 =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

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2)2y(y-1)=3 (y=-1,y=2)(3)5(x-1)(x-2)=0 (x=0,x=1,x=2)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6.2.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让同学们看图6.2.2。

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 =2x+2,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 =2x+2两边都减去2x ,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 呢?由图6.2.1和6.2.2可归结为;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1)x -5=7 (2)4x =3x -4解:(1) 两边都加上5,得x =7+5 即 x =12(2) 两边都减去3x ,得x =3x -4-3x 即 x =-4请同学们分别将x =7+5与原方程x -5=7;x =3x -4-3与原方程4x =3x -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

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1)-5x =2 (2) 23x =31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a 的形式。

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 (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 x-3=-l5x2-3x+1=0 2x+y=l-3y=5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1) -2(x-1)=4(2) 3(x-2)+1=x-(2x-1)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1)-(1+4)]=l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例1:解方程 23x --312x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6)12x (2)3x (3+--=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 =a 的形式。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515x +=21- 37x -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四、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2题。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