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除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
2.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与运用。
3.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实际应用问题。
4. 第四章角的度量与三角形:角的度量,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表示方法,概率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乘除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理解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4. 掌握角度的度量,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学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5. 能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函数的表示与性质,角度的度量,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数学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a. 讲解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例题讲解:a. 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
b. 演示解题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3. 随堂练习: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知识点讲解与巩固:a.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进行巩固练习。
b. 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性质,通过实例加深理解。
c. 学习角度的度量,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内容包括:1. 第一章实数1.1 无理数1.2 实数的运算2. 第二章代数式2.1 多项式2.2 合并同类项2.3 一元二次方程3. 第三章函数3.1 一次函数3.2 一次函数的图像3.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第四章四边形4.1 矩形4.2 菱形4.3 正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代数式、函数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实数进行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合并同类项、四边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多项式、合并同类项、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四边形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
2. 板书右侧:展示例题及解题步骤,方便学生理解。
3. 适当添加图表、模型等,提高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填空题:合并同类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解答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四边形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例如:研究实数的幂运算、一次函数的图像变换、四边形的特殊性质等。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整式的乘除5.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5.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5.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5.4 乘法公式5.5 整式的除法2.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1 等式与方程6.2 移项与合并同类项6.3 解一元一次方程6.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第七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不等式的解法7.4 不等式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公式。
2. 培养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特别是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乘法公式的运用。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整式的乘除:讲解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等例题。
一元一次方程:讲解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例题。
不等式: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整式的乘除:让学生练习不同类型的乘除运算。
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不等式:让学生练习不等式的解法。
4. 小结与巩固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整式的乘除:计算题。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不等式:求解不等式及其应用题。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展知识面。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第二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三节: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2. 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可能性第二节:概率的计算第三节:事件的独立性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性质,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2)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概率初步:通过摸球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可能性与概率。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3. 概率初步可能性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不平行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垂直A. 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到红桃的概率是多少?B. 一袋糖果中有3个红色糖果,2个绿色糖果,5个黄色糖果,随机抽取一个,抽到黄色糖果的概率是多少?2. 答案:(1)A正确,B错误,C错误。
(2)A. 1/4;B. 5/1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了解了概率的基本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练习。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单项式乘单项式,1.2单项式乘多项式,1.3多项式乘多项式,1.4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1.5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2.1一元一次方程,2.2一元一次不等式。
3. 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正比例函数,3.3一次函数。
4. 第四章《几何图形》:4.1多边形,4.2平面图形的计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4. 认识多边形,了解平面图形的计数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整式的乘除法则。
(2)通过实际问题的求解,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引入函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整式的乘除法则: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
(2)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通过例题,讲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3)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通过例题,讲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3. 随堂练习:(1)完成课本习题。
(2)针对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
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5.1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统计图等工具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特别是复式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数据收集与整理案例。
2. 学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统计图表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某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 讲解:a.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b. 讲解数据整理与表示的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实践:a. 让学生分组,每组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b. 各组整理数据,绘制条形图、折线图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讨论各种数据整理与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利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数据收集与整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方法。
2. 条形图、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收集本班同学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信息,制作统计表。
b.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复式条形图和折线图。
2. 答案: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给出相应的统计表、条形图和折线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收集其他类型的数据,如家庭月收入、日常消费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不等式,函数的概念,概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概率的基本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出第五章内容。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平行线与相交线。
提问: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例题讲解:讲解第五章第一节《平行线的判定》的例题。
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第五章第一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各章节核心内容与公式: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七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八章:概率初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判断下列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第七章:根据给定的函数关系,求解实际问题。
第八章: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细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策略与技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的内容与拓展延伸的方向一、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涵盖关键知识点,同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1.1 有理数的乘方1.2 幂的运算法则1.3 应用题举例2. 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2.1 方程的概念2.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 应用题举例3.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3.2 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3.4 应用题举例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和幂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3. 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理数乘方、幂运算、方程和不等式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一元一次方程: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方程。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学会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2. 一元一次方程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 各类题型的解法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有理数的乘方与幂运算。
(2)解方程题: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不等式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探讨有理数乘方与幂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整式的乘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整式的除法。
2.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十字相乘法。
3. 分式与分式方程: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化简,分式方程的解法。
4. 数据与统计图: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频数与频率,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学会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因式分解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能够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4. 能够根据数据绘制并解读各种统计图,求解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运算,因式分解方法,分式的化简与方程求解。
2.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灵活运用因式分解方法,解决分式方程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小组讨论: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例题、练习题。
2. 因式分解方法、例题、练习题。
3. 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例题、练习题。
4. 统计图的绘制与解读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分解题:因式分解。
(3)解答题:分式方程的求解。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分析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拓展延伸:(1)探索整式的乘除法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定义5.3 概率的计算2. 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直线与线段6.2 角6.3 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理解直线、线段、角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敢于面对困难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直线、线段、角及三角形的判定。
2.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与概率的概念;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投掷骰子、抽取扑克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演示概率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介绍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五章:概率初步第六章:平面几何关键概念、公式、定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事件的概率;判断给定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2. 答案:详见教案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探索概率与统计的关系;深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方法:应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公式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以及如何处理复杂事件的概率问题。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相关问题。
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详细内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概率初步。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 第八章:实数详细内容:有理数的平方、立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的判定与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初步理解概率的概念。
3. 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分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4. 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实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性质与分类,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
5. 三角形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与分类,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6. 实数教学:从有理数出发,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列出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便于学生梳理。
2. 例题与解答:展示典型例题,给出详细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①计算平均身高;②求出中位数、众数。
(3)已知三角形ABC,AB=AC,∠BAC=40°,求∠ABC和∠ACB 的度数。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概率初步5.1 随机事件5.2 概率的计算5.3 概率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6.1 直线、射线和线段6.2 角6.3 多边形6.4 平行线与相交线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及其解集7.2 不等式的性质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绘制图形,并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求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与应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与绘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的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抛硬币、抽签等游戏,引导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概念。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入平面几何的学习。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选取平面几何的典型图形,讲解图形的性质和绘制方法。
选取实际问题,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几何图形绘制题,巩固平面几何的知识。
设计实际问题求解题,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和性质2. 平面几何:直线、射线、线段、角、多边形、平行线与相交线3.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不等式及其解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抛硬币5次,求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变化。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三角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平行线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上的跑道、双杠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与应用。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
4. 小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平行线模型,标注相关概念。
2. 列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公式和性质。
3. 画出三角形,标注相关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3)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的新坐标是什么?(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8cm,腰长为5cm,求该三角形的面积。
2. 答案:(1)正确。
(2)新坐标为(5,3)。
(3)20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某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②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主要线段(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概念,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中线、高线和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几种特殊三角形与多边形的特征,并能加以简单的识别,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与外角和,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归纳多边形的内角和秘外角和公式。③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线段、角和圆等图形的轴对称性,了解线段中垂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画轴对称图形并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能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其识别方法。④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体会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是十分重要的,会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了解它们各自适用范围,体验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反复实验后是有规律的。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二章:平面几何图形;第三章:数的运算与方程;第四章:函数及其图像;第五章:概率初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能运用图表展示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2. 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 让学生熟练运用数的运算与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函数图像的理解、概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数的运算与方程的运用、函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3.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4. 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解题经验,提高合作能力;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2. 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重点、难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3. 图形:用直观的图形展示几何知识;4. 例题:书写规范的解题过程,展示清晰的解题思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第二章:判断下列图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第三章:解方程组:;(3)第四章:已知函数,求其图像。
2. 答案:在课后及时批改作业,给出详细答案和解题思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提高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函数图像的理解、概率的计算这三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1.实数2.相似几何3.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4.二元一次方程组5.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平面直角坐标系7.事件的概率一、实数1.教学重点: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2.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
3.教学步骤:(1)引入实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实数的分类。
(2)讲解实数的性质,如实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绝对值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相似几何1.教学重点:理解相似几何的基本概念,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3.教学步骤:(1)引入相似几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似图形的定义。
(2)讲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证明。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三、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1.教学重点: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数据的分析。
3.教学步骤:(1)引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概念。
(2)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3)讲解数据的整理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4)讲解数据的分析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5)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6)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教学步骤:(1)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代入法、消元法等。
(3)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7.1 不等式7.2 方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运用图表表示数据。
3.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2.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熟练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直尺、圆规、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校园平面图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第五章: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结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第六章: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七章: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点、难点,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5.1:判断下列图形中的线段是否相交或平行。
6.1:收集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整理成表格。
7.1:解下列不等式:2x 3 > 5,3(x 2) < 4x + 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章节和内容重点关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详细内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相交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详细内容:坐标系的建立,坐标的表示方法,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第七章:三角形详细内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 第八章:实际问题与一次方程详细内容:一次方程的应用,列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坐标的意义,能利用坐标系解决几何问题。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4. 学会运用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3)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点、线,让学生认识坐标系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2)以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学会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解决几何问题。
(3)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等腰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重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梳理:(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2)平面直角坐标系(3)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4)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2. 例题展示:(1)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例题(2)坐标系中的几何问题例题(3)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2、列方程。
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1、确定未知量;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内容】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教学目标】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
【重点难点】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
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
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4、布置练习 4、练习五、本课小结初步按照分步骤学习通过方程的基本变形来求解简单方程,主要是按照“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思路来走,所得结果就是方程的解。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1.1单项式乘以单项式,1.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1.3多项式乘以多项式,1.4平方差公式,1.5完全平方公式,1.6整式的除法。
2. 第二章《等式与不等式》:2.1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2.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第三章《函数》: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的表示方法,3.3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3.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 第四章《几何图形》:4.1平行线与相交线,4.2三角形的基本性质,4.3全等三角形,4.4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式的乘除、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以及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表示方法、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公式、性质、定理、例题、练习题。
2. 板书要求:字迹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整式的乘除运算。
(2)应用题: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3)函数题:求函数的值、图像、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1.2x=6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列方程解应用题: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
“三年”。
他是这样算的: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1(45+x ) (2)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
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
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 (x=3,x=-4)(2)2y(y-1)=3 (y=-1,y= 2)(3)5(x-1)(x-2)=0 (x=0,x=1,x=2)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1.方程的简单变形教学目的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一、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
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
例1.解下列方程(1)x-5=7 (2)4x=3x-4解:(1) 两边都加上5,得x=7+5 即 x=12(2) 两边都减去3x ,得x =3x -4-3x 即 x =-4请同学们分别将x =7+5与原方程x -5=7;x =3x -4-3与原方程4x =3x -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
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1)-5x =2 (2) 23x =31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a 的形式。
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7页,练习四、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五、作业教科书第7—2、解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 (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x=3x-2 x-3=-l5x2-3x+1=0 2x+y=l-3y=5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例2.解方程 (1) -2(x-1)=4(2) 3(x-2)+1=x-(2x-1)方程(1)该怎样解?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看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第(2)题可由学生自己完成后讲评,讲评时,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例题:解方程3x-[3(x+1)-(1+4)]=l方程中有多重括号,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学习了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例1:解方程 23x --312x +=1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6)12x (2)3x (3+--=1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 =a 的形式。
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515x +=21- 37x -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0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四、小结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五、作业第三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二、新授。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