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级的认同及其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社会分层,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关系总是可以分成所有者与劳动者,比如,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出老板与打工阶层。
而从拥有资本(社会权力)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中的新中产阶级的产生,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权力再分配直接相关。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经济关系相对简单,整个社会也很容易区分出资本家与工人两大群体,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权力不再完全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是为管理阶层所分享。
由于现代社会中的管理和技术阶层群体不断壮大,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这就导致了新中产阶级的诞生。
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并不掌握生产资料,所以不属于资本家阶级,但他们又不同于传统的、从事体力劳动、仅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
这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大部分从事的是脑力工作,而且穿着体面、收入丰厚,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早期无产阶级一无所有的状况。
这个新兴社会阶层的阶级归属问题,曾引发了第二国际内部的理论纷争。
对于伴随着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新型熟练工人、经营辅助人员、经理及工头、白领阶层、公务人员等薪金雇员,卢森堡等人认为,虽然这些薪金雇员工作体面、身着西装领带,与传统绅士有几分相像,但他们仍然不占有生产资料,是无“产”者,所以仍然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考茨基与卢森堡的立场比较接近,他把薪金雇员称为“硬领无产阶级”,认为他们虽然工作体面、收入颇丰,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化的阶级格局。
而从考茨基所称的“硬领”概念中,我们却依稀可见后来“白领”概念之雏型;因为所谓的“白领”,指的便是穿着硬领白衬衫,系着领带、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
作为社会民主党右翼的伯恩斯坦认为,阶级的分化主要体现为贫富之间的分野,而不是所有权争夺。
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不是瓦解这个社会,而是要不断努力使工人从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向“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上升。
在伯恩斯坦看来,白领雇员数量的增长和多样化反映了作为整体的工人阶级经济地位的改善,工人阶级正向着他所说的“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上升。
从第二国际内部对薪金雇员阶级归属问题的讨论来看,其关键点还是在于管理阶层到底有没有资本。
然而,资本本身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资本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
后来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杂化,科学技术、管理、文化等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技术、知识、文化等构成新的资本形态,以致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了“知识资本家”。
考茨基与伯恩斯坦所争论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对现代社会中的资本形态的不同认识。
考茨基实际上是坚持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实物资本的观点,认为薪金雇员不拥有实际的生产资料,所以仍是无“产”者,但他没有看到薪金雇员已掌握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文化知识资本。
伯恩斯坦将分析的焦点从生产关系转换到财产(分配)关系,无意中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即,薪金雇员所构成的中产阶级为何可以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分配权,传统的工人阶级为什么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中产阶级虽然不拥有实物资本,但拥有文化资本,他们通过这些文化资本分享到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工人阶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资本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从这一现象来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形态由传统的单一的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形态的资本,使得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不再简单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两极对立。
与这种资本形态变迁相对应的是,“股份制”在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形式中悄然兴起。
现代社会的股份制企业大规模地采取股权激励的方式,使许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分享到了丰厚的剩余价值,他们通过拥有文化资本主而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资本的权力。
由此看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形态的历史性变迁。
从福柯所说的社会权力结构的角度看,生产资料所有权由于代表了一定的权力,故而成为“资本”。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知识与文化成为一种权力,所以也就成为布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
古尔德纳在提出其“新阶级”理论时,特别强调他所提出的由“知识分子和知识匠”所构成的新阶级在“占有生产资料的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共同征性,具体来说,共同拥有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
由此看来,所谓的新中产阶级,指的便是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资本权力的人,这似乎是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社会学诠释。
中国中产阶级的认同及其整合
□沈晖,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不管在什么国家在什么时代,
中产阶级都是一个异质性较大的群
体,因此凡是谈到中产阶级的认同,
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这一方
面由于中产阶级的认同是动态的,
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
迁而改变,如19世纪50 ̄60年代英
圆桌会议16
圆桌会议
国早期中产阶级创业阶段的传统价值观是:自立、敬业、勤奋、节俭、认真、坚毅、耐心和责任感等,但到了维多利亚中期,中产阶级价值观已经蜕变成为达到目的而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
另一方面是由于中产阶级群体内部的异质性而导致的价值多元甚至对立。
如英国维多利亚中期的专业人员——中产阶级中的职业阶层,Perkin,H.认为:“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社会理想,虽然有时只是下意识的。
他们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专业知识和根据才能选择人才基础上的社会。
”因此,他们不认同正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有时甚至还公开批判这些观点。
相比于西方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年轻的中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认同显得尤为模糊。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中国中产阶级群体在内部构成上,不仅表现出周晓虹所称的“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新资产阶级)同时增长”的格局,而且即便在新中产阶级群体中,也有着“本土化”和“西化”两条生发途径。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深入,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价值倾向。
这个多元价值倾向同样表现在中国中产阶级群体身上。
尽管如此,当我们从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行为表现去反观,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们较为一致地奉行着消费主义价值观。
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媒体与广告宣传的一个严重倾向就是消费主义,而其主要的目标群体定位就是中产阶级。
在那些经典策划的广告案例中,“中产”总是与“品位”和“格调”相伴随,这一方面迎合了一部分中国新生中产阶级急于展现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彰显他们独特的符号标签与身份意义;另一方面,铺天盖地的消费宣传也不断刺激并催生着中产阶级的消费主义情结。
打开报纸,上面有关汽车、房产的广告,图片都特别大,色彩也特别引人注目,主题鲜明地向中产阶级发出邀请。
还有许多服饰报道也都采用大图片,亮色调,同样激发着中产阶级的购买冲动。
网站上的时尚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各种小资情调充斥着都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一些应景之作也频频现世,《向中产看齐》、《情爱小资》、《你中产了吗?》、《中产线路图》、《中国中产者调查》等,无一不在刺激着当前浮躁心态的人们的脆弱神经……俨然“奋斗”、“赚钱”、“享受”就是中产阶级的人生三步曲。
受雇于外企的高级白领阶层,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
由于长年在西方跨国公司工作,他们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还是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上,都打上了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深深烙印。
他们实际上成为西方消费主义嫁接到中国的一个中介载体,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认同造成冲击。
如卢风所论,消费主义在西方已经遭到有识之士的批判,因为它要
求人们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最高意义,激励人们拼命赚钱,及时消费。
但它却使人们的欲望总处于激发状态,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幸福感。
再如赵小鸣所言,更严重的是,它会给人类带来极其深重的生态危机、精神危机以及价值观念的迷失。
因此,年轻的中国中产阶级在为自己光鲜亮丽的外表和卓尔不群的品位自我陶醉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同时充斥着某种程度的空虚、浮躁、不安全和缺乏归属感。
他们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工作,并且还必须更加努力,以便保持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成就,从而获取更大的成功。
他们有着与一般大众或已经富有的人不同的风险和选择。
在他们的生活中,总存在矛盾的双重性:既渴望享受自己所得,同时又不安于现状,总是急不可待地投入到更加努力的工作中,以期能够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更加丰富自己的资源。
在他们的生活中,总是交织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冲突……
尽管如此,中产阶级的奋斗充其量也只是在追求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突破,因此他们很难获得群体层面的共同而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自觉行动。
因而在社会政治倾向上,他们是消极后卫的。
在中国强大的国家力量控制之下,中国中产阶级相比于西方中产阶级似乎更加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又加之他们的个人职业奋斗本质是排他性的,所以中国中产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讲,缺乏寻求群体合作与共赢的意识。
中国中产阶级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说当前的条件还不具备。
约翰・斯梅尔在《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一书中提到:“一个群体的阶级认同,依赖于一种其成员共同享受的文化,一种包含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在内的具有共同世界观的文化。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理解其经历的方式,而文化建构又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当那些个人和集团先是通过经历,最终通过意识,造就使自己处于社会等级某一位置的结构时,阶级认同便产生了。
”中国中产阶级要想获得自我意识和团体凝聚力,首先要获得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文化。
只有靠文化这种无形而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逐步使得中国中产阶级“一盘散沙”的格局获得某种整合。
然而中国中产阶级是一个没有历史的阶层,他们的群体规模还不够大,同时也缺乏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经历。
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依靠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制度安排以及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需要,其本身还没有一种自发的或自觉的阶级意识或利益目标。
就这些因素而言,我们可以暂时断言,中国中产阶级的认同整合之路将是极其漫长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