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送东阳马生序、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特殊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二.古今异义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今: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今义:填满填充)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身边今义:大约)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今义:小兵)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心中今义:表界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今义:硕士后的学位)三.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
)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缊(yùn)袍敝(bì)衣:(缊袍敝衣:名词作状语,穿着破旧的衣服。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再:这里作数词,两次)寓逆旅。
(寓:名词作动词,寄住)无鲜肥滋味之享。
(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四.一词多义⒉之:⑴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⑵代词,指书(走送之)⑶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⑷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⑸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⒊患:⑴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⑵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⒋故:⑴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⑵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⒌道:⑴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⑵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不足为外人道也;莫道不消魂)(3)道路,名词(未至,道渴而死;伐竹取道;)(4)名词,正确的方法。
送东阳马生序 全面归纳文言现象(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文言现象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通“披”,穿
与之论辨
通“辩”,辩驳
古今异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古义:借 今义:不真实的 卒获有所闻 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录毕,走送之 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热水
余立侍左右: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余 立侍(于)左右”
寓逆旅 :“寓”后面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 “寓(于)逆旅”
倒装句: 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弗怠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每 于藏书之家假借”)
弗之怠
代词,指“抄书”这件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状元成才路 句子独立性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把
以 计日以还 以衾拥覆
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用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表转折
久而乃和
表顺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至 礼愈至 至舍
形容词,周到 动词,到、到达
从乡之先达状执元成才路 经叩问 向 从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主人日再食 名词作状语,每天 无鲜肥滋味之享 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
的食物
手自笔录
名词作动词,动手;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 衣服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省略宾语“余”,正常语 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全面)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全面) 哎呀,今天咱们聊聊《送东阳马生序》这个古文吧,这篇文章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哦!文章里有很多知识点,咱们一点点来总结一下吧。
咱们要了解什么是“序”。
序就是一篇文章的开头,相当于引子。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作者欧阳修写的,他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一个朋友而写的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欧阳修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友谊。
咱们来看看文章的结构。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欧阳修对马生的赞美;第二部分是欧阳修对马生的教诲;第三部分是欧阳修对马生的祝福。
这三个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现在咱们来聊聊文章的内容吧。
在第一部分,欧阳修对马生进行了一番赞美。
他说马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而且他还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
欧阳修还说,马生的文章就像是一座高山,让人望而生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马生的文章非常高深,让人觉得很难理解。
在第二部分,欧阳修对马生进行了一番教诲。
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必须要有才华、有道德、有修养。
欧阳修还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必须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必须要有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第三部分,欧阳修对马生进行了一番祝福。
他说,希望马生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欧阳修还说,希望马生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欧阳修对马生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好啦,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吧。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一是文章的结构;二是文章的内容;三是文章的意义。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文章不仅要有高深的思想,还要有高尚的品质;一个好的文章不仅要有才华横溢的作者,还要有一个美好的主题。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文学和人生的道理。
希望大家都能够读一读这篇文章,从中受益匪浅哦!。
2020版部编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2020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作家作品:宋濂,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总结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对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注重字音字形,词语释义、文章翻译等多方面的参考。
下面是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字音字形:嗜(shì)学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之遗(wèi)加冠(guà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皲裂(jūn)媵(yìng)人烨(yè)然緼(yùn)袍廪(l?n)稍(shāo)冻馁(něi)二、词语释义1[嗜学]:喜爱学习。
[无从]:没有办法[致]:买到[每]:常常[以]:而,便,就[走]:跑[逾]:超过[以是]:因此[以]:把[因]:于是[既]:已经[患]:担心[先达]:前辈[叩问]:请教[辞色]:言辞脸色[援]:提出[质]:询问[叱咄]:训斥[至]:周到[俟]:等待[卒]:终于[屣]:鞋子[箧]:书箱[穷冬]:严冬[媵人]:仆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寓]:名作动,住在旅店[被]:穿着[腰]:名作动,腰挂[容臭]:香袋[烨然]:光彩照耀[袍]:穿着[敝衣]:破旧的衣服[以]:因为[足乐者]:指读书[县官]:官府[廪稍]:米粮[供]:供给[裘]:冬衣[葛]:夏衣[遗]:送[大厦]:宽大的书房[劳]:辛苦[宜]:应该[假]:借[后]:然后[精]:精通[天质]:天资[卑]:低下[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流辈]:同辈的人[谒]:拜见[贽]:(表示)敬意的礼物[论辩]:讨论辨析[色夷]:态度和悦[是]:这样的人[归]:回乡[故]:特意2词性活用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梳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一、基础知识1.字音砚(yàn) 逾约(yú) 嗜学(shì) 曳屣(xǐ) 叱咄( chìd uō) 箧( qiè) 僵劲(jìng) 媵人(yìng)皲裂(jūn) 烨然(yè) 衾(qīn) 容臭(x iù) 裘葛(q iú) 耄老(mào) 廪稍(lǐn) 缊袍敝衣(yùn)馁(něi)2.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同“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与之论辨.( 辨:同“辩”)3.一词多义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计日以还( 连词,表修饰)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以衾拥覆( 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名词,书籍)书撰长书以为贽( 名词,书信)弗之息( 代词,指抄录书)录毕,走送之( 代词,指书)之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冻馁之患矣( 助词,的)与之论辨( 代词,指马生)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动词,到)足肤皲裂而不知( 名词,脚)足足中有足乐者( 动词,值得)烨然若神人( 动词,像)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动词,如,比得上)4.词类活用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用笔)主人日.再食( 名词作状语,每天)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5.古今异义走送之( 古义:跑。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一、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重点语句停顿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益慕/圣贤之道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5、媵人/持汤沃灌6、无/鲜肥滋味之享三、重点字词,1、嗜学:爱好读书。
2、致:得到。
3、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4、走:跑。
5、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因此。
7、以:把。
8、假:借。
9、既:已经。
10、益:更加。
11、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12、硕:大;13、游:交游。
14、尝:曾经。
15、叩:请教。
16、填:挤满。
1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辞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质,询问。
19、或:有时20、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22、俟:等待。
23、故:所以。
24、虽:虽然25、卒:终于。
26、箧:箱子。
27、曳屣:拖着鞋子。
2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29、支:通“肢”肢体。
30、媵人:指服侍的人。
31、汤:热水。
32、衾:被子。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1.《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写作动因:本文写作的背景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东阳中丞马生被招为吏部文选主事,作者受到鼓舞,创作了这篇送别文章。
4.对东阳美景的描写:接下来,李时中以东阳美景来反衬当下的社会风气,通过对山川、河泽和名胜古迹的描绘,凸显了东阳繁华的景象和人文的底蕴。
5.对士人的嘱托:最后,李时中通过对士人的嘱托,表达了自己对新政的期望。
他鼓励士人要有远大理想和高尚品质,勤学修德,以济时艰。
6.文章的结构:《送东阳马生序》分为三个部分:马生形象的描写,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对东阳美景和士人的嘱托。
整篇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
7.文章的文学特点:《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鸠形鸟篇的散文。
全文以送别为主题,整篇文章情感豪放,文笔犀利,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
8.文章的影响:《送东阳马生序》表达了明代文人的理想和愿景,对后来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被后人广泛传播,成为一篇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1、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①求书之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②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把来克服③生活之苦:作者用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强大来克服。
2、环境描写的作用:以严寒天气中借书抄书,奔波从师的情景,衬托出学习条件的艰苦,从而突出作者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3、两处“不敢”:表现出作者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也体现了对藏书人的尊重;第二个不敢,写出了我谦虚好学,诚恳求学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4、对比:①将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②将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蕴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③将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5、劝学之作:①如何劝说?现身说法,作者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想要学有所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学好问,专心致志。
②劝说目的:作者现身说法,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要勤奋刻苦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③第一人称的妙处:宋濂是马生的同乡长辈,德高望重,以自己成才的经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委婉含蓄,易于人接受。
;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6、精神品质:①勤奋刻苦:为获取更多知识,作者不远万里向先达请教,寒暑无间,一心向学。
②虚心求教:作者被先达叱咄时,愈加恭敬,俟其欣悦,又去请教。
③诚实守信:作者向人借书时,都会准时归还。
④安贫乐道:同舍生衣着华丽,作者毫无羡慕之意,以苦为乐,一心向学。
7、勤学苦读的材料事理论据:①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③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事实论据: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为了防止打瞌睡,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题目类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选择题】——字词用法辨识、课文内容理解。
一、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①、解释下列句中“和”的用法,并解释。
久而乃和.: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②、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并解释。
弗之.怠:代词,代“抄书”。
宾语前置。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的。
③、解释下列句中“以”的用法,并解释。
无从致书以.观:来。
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把。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以.衾拥覆:用。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左佩刀,右备容臭:古今异义,古义是指气味,文中指香气。
②、主人日再食:古今异义,古义是指两次。
③、媵人持汤沃灌:古今异义,古义是指热水。
④、走送之:古今异义,古义是指跑。
⑤、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今异义,古义是指跑到。
⑥、或遇其叱咄:古今异义,古义是指有时。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今异义,古义是指借。
⑧、四支僵劲不能动: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⑨、同舍生皆被绮绣:通假字,“被”通“披”,穿着。
⑩、手自笔录: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⑪、手自笔录: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用笔。
⑫、腰白玉之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⑬、无鲜肥滋味之享: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⑭、主人日再食: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每天。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弗之怠:倒装句,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倒装句,状语后置。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于)余:省略句。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于)其间:省略句。
⑤、撰长书以(之)为挚:省略句。
七、赏析辨识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C)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为学之难C.走送之D.益慕圣贤之道【解析】A的。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知识点1送东阳马生序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
趋:奔向。
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积累
三“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用,介词) 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3.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 / 拿,把,介词) 5.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重点字词巩固:
一、古今异义 1.臭 古:气味 今:难闻的气味 古: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2.博士 今:一种学位名称 古: 两次 3.再 今: 一次又一次 古:热水 4.汤 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二、词性活用
手自笔录(手──动手,名词用作动词
笔──用笔,名词作状语)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名词用作动词)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每天 名词作状语)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名词作状语)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全面修改)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归纳全文翻译:我小时就爱好读书。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
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呵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
送东阳马生序句式
《送东阳马生序》句式研究
一、判断句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
这种句式通常以“是”或“不是”作为谓语,对主语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例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句话中,“是故”表示因果关系,“学然后知不足”和“教然后知困”是并列的两个判断句,分别对“学”和“教”进行判断。
二、倒装句
倒装句是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与常规语序不同,这种倒装通常是为了强调或符合一定的语法结构。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倒装句的使用也比较常见。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这句话中,“非天资之卑”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非天资卑之”。
三、省略句
省略句是句子中省略了某些成分,这种省略通常是为了简洁或避免重复。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省略句的使用也比较常见。
例如:“今虽耄耋老矣,未尝不笃于学也。
”这句话中,“未尝不笃于学也”省略了主语“余”。
四、被动句
被动句是句子中的主语接受某种动作或行为,而不是主动发出动作或行为。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被动句的使用也比较常见。
例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这句话中,“卒获有所闻”表示“我最终获得了知识”,其中“卒获”表示被动接受的动作。
关于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
关于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第1篇:关于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编辑了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以备借鉴。
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八年级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总结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最后一段文言现象
送东阳马生序最后一段文言现象
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著的一篇序文,以其铿锵有力的文辞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这篇伟大的文论作品中,最后一段却出现了一些文言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违背了文章的整体风格,也影响了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接受。
文言现象一:使用繁琐的词汇
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最后一段中,文徵明使用了一些繁琐的词汇,如“维垣”、“翊朝”等,这些词汇虽然在古代文言中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
这些词汇的使用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阅读障碍,使得整个文章的流畅度降低。
文言现象二:过多使用虚词
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最后一段中,文徵明过多地使用了一些虚词,如“然则”、“乃”等,这些虚词在文言中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
这些虚词的使用使得文章显得啰嗦冗长,缺乏简洁明了的表达。
文言现象三:句式结构复杂
在送东阳马生序的最后一段中,文徵明采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式结构,如长句、倒装句等,这些句式结构在文言中常见,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
这些句式结构的使用使得文章的阅读难度增加,读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为了改善以上文言现象,我们应该在翻译和阅读这篇文章时,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繁琐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
可以使用更简洁明了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句式来表达文徵明原文中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括号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伟大的文论作品,然而在最后一段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效果。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这些文言现象,以保持文章的流畅度和易读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徵明的思想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特殊文言现象整理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二.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古义: ,今义: ) 走送之。
(古义:,今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益慕圣贤之道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穷冬烈风
日再食右备容臭(xiù)
以中有足乐者
三.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
主人日再食。
缊(yùn)袍敝(bì)衣:
戴朱缨宝饰之帽。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四.一词多义
1.之: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⑵走送之⑶当余之从师也
⑷无鲜肥滋味之享⑸弗之怠
⒊患: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⑵无冻馁之患矣
⒋故:故余虽愚⑵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⒌道:⑴益慕圣贤之道⑵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不足为外人道也;莫道不消魂:(3)未至,道渴而死;伐竹取道4)策之不以其道
⒍至:⑴色愈恭,礼愈至⑵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⒎质:⑴援疑质理⑵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1)未尝稍降辞色;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色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9.而:(1)足肤皲裂而不知(2)表修饰:(久而乃和)
10、以:(1)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以衾拥覆;以书假余;
(3)以中有足乐者
(4计日以还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1.卒:(1)年七十四,卒于官(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卒获有所闻
12.慕(1)益慕圣贤之道(2)略无慕艳意
13益(1)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
五.特殊句式:
1、弗之怠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6、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就应该是时间名词、形容词、副词、介宾短语等能够作状语的词或短语,作后面动作行为的状语,“而”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