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听得多了,但是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的信息,供大家阅读!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是谁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

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背水一战的主人公韩信的故事
创造象棋
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

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的韩信。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

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

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着兵书。

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当时有个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杀身之祸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转,好像有啥要事对韩信说,又忍住了。

韩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问狱卒:“那个婆娘是不是要对我下毒手了?”狱卒忍不住哭出声来。

韩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杀猎犬,射尽飞鸟折良弓嘛!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没啥可怕的。

”说罢,叫狱卒坐下,韩信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了“楚河”、“汉界”四个字。

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并说:“本王今年刚好三十六岁,一生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

你平时对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没机会报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学的奇术传给你吧。

”他说着叫狱卒取来纸笔,把纸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布在方框内界河两方。

一面的十六块纸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纸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卒等字。

摆好后,韩信边移动纸片边告诉狱卒:“这个方框就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场,两面各代表一方的军力。

用兵之道,贵在主帅多谋善变,通盘筹划、奇正配合,以不变应万变……”并具体地教狱卒如何跳马、出兵等。

狱卒边点头边称赞:“奇!王爷真是个奇人啊!”
从那天起,韩信每天都和这个狱卒守着方框(棋盘)研究兵法。

不久,韩信被吕后杀死,那个狱卒也逃走了。

他躲藏在一个深山里,搭了间草棚,开荒种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闲,就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

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

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
《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

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风筝来历
风筝的起源与韩信。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

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

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

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

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

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

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

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

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

”说完了,打马就走。

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

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这时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

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
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

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解:先用油葫芦连装三次,共装9斤,将7斤的瓦罐注满后,油葫芦里还剩2斤。

然后将瓦罐的7斤再全部倒入油桶,这时油桶里是8斤油。

再将油葫芦内的2斤油全部倒进瓦罐。

最后用空葫芦在油桶里灌满(3斤),倒进瓦罐。

这样,油桶里剩下的油和瓦罐中装的油都正好是5斤。

双方各分其一,恰好各人所得完全相等。

点兵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

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

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

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

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

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

于是士气大振。

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

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首先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後再加3,得9948(人)。

简单扼要总结:
1.算两两数之间的能整除数
2.算三个数的能整除数
3.用1中的三个整除数之和减去2中的整除数之差(有时候是倍数)
韩信带1500名兵士打仗,战死四五百人,站3人一排,多出2人;
站5人一排,多出3人;站7人一排,多出2人。

韩信马上说出人数:1073
成语故事背水一战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又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韩信。

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

项梁死后,韩信又跟了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有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

韩信感到十分失望。

等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了汉王,被刘邦拜为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

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韩信偷袭魏王豹,灭掉魏国。

10月,刘邦又派他与张耳率几万军队向东继续挺进,攻击赵国。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赵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立刻在井陉口聚集20万重兵,严密防守。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对大将陈余说:"韩信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胜仗,可谓是一路威风,现在他又乘胜远征,企图攻下赵国,其势锐不可挡。

不过,他们运送粮食需经过千里之遥,长途跋涉。

现在我们井陉山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进,汉军的粮草队必定落在后面。

这样你暂时给我3万人,从小道出击,拦截他们的武器粮草,断绝他们的供给,汉军不战死也会饿得半死。

你在这里坚守要塞,不与他们交战,他们前不能战,后不能退,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可活捉韩信。

"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然后韩信又派出1万人沿着河岸
背水摆开阵势。

背水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

陈余得知消息,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韩信、张耳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靠拢。

陈余则指挥赵军拼命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飞奔驰入赵营,拔掉赵国的全部军旗,换上汉军的红旗。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这时汉军两面夹击,赵军大败。

士兵们杀死了陈余,抓获了赵王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来历,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表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与敌人决一死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