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
最新-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初探 精品
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初探摘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战役中,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民国政府的战时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的所在地,同时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阵地。
重庆经过十分壮丽的战争洗礼,从一个西部偏远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斗的重要中心之一,也从一个内陆口岸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了西部乃至全国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出现了一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新型建筑体系,即近代民国建筑体系。
本文就中国尚存的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状况,通过对资料、方法等的基本研究,去发掘其文化,达到保护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重庆;陪都文化;民国建筑;保护传承一、研究现状综述重庆民国建筑已经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朱军、张觅对建筑遗址、区域、类型等进行统计并提出保护策略,指出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最多的城市;杜香兰等综述了抗战遗址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状况,提供了抗战遗址的修复方法;欧阳桦从园林景观的角度介绍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庆民国建筑的造园手法、形态特征和地域特色。
由此可见,对重庆民国建筑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类型介绍、现状描述、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方法和建筑风格等方面,而对于其建筑的本身的空间等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
二、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艺术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以及清王朝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随后中国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这也在客观上带来了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文明,中国建筑亦跨入近代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南京危及。
随后,蒋介石提出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至重庆,以四川为抗敌大后方。
战前的重庆是旧城区之一隅,道路狭隘,房屋简陋,犹遗有古城市之残迹。
国民政府西迁后,大批人口迁入,重庆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工商业及教育中心,建筑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
二建筑特征及案例民国建筑在重庆本地化特征最明显,一方面是受巴渝山的环境条件限制,如重庆大学和自来水厂的设计中就因为钢筋混凝土难得,而采用了重庆本地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抗战迁都之后,建筑设计师们通过前期的诸多实践,充分熟悉和掌握了中西方理念精髓,拥有了比较自如的驾驭能力,故而在条件简陋、时间紧迫的条件下依然能针对性地创作出贴近生活、充分满足使用功能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重庆市民居历史建筑的地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5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05作者简介:杨恩德(1974-),男,教授。
研究方向:人居环境友好设计、民居风貌营建。
文传浩(197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信作者:杨尧(1996-),男。
研究方向:传统民居营建。
作者单位:1.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2.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重庆市民居历史建筑的地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stor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Chongqing杨恩德1 文传浩2 杨 尧1Yang En’de 1, Wen Chuanhao 2, Yang Yao 1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保护保留乡村风貌”“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同年重庆市颁布《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指出要保护发展能反映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地域风貌的历史建筑。
重庆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夏热冬冷。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为了顺应山地地形和气候特征,充分利用山地空间,衍生出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公布六批次重庆市历史建筑名录,其中共171个历史民居。
目前,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
国内研究内容主要为民居的价值[1]、类型[2]、分布特征 [3]、保护发展策略[4]等。
而重庆地区对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为民居的演进[5]、形态[6]、更新改造和保护利用[7]等。
目前重庆地区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第一,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第二,对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第三,对民居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少。
综上,文章以重庆市六批171个历史民居为研究对象,以ArcGIS 为平台,探讨其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重庆市民居历史建筑保护发展提供支持。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4.111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浅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
2019 年 4 月 20 日 Apr.20 2019
办的重庆大学、1930 年建成的理学院、1933 年创办 的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公楼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 的“折衷主义”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多半是由留 学归来的国内建筑师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赋予 中国文化的精神,但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三)陪都建筑 1934 年开始,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建筑师 们将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经验带到了重庆,开启了 重庆建筑的现代体系之门。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建筑 方面,如重庆美丰银行、中国银行等,这些建筑的 出现预示着重庆建筑开始过渡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早 期。1937 年之后的陪都建筑更是重庆这座城市迈向 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外事机 构,如美国大使馆、韩国临时政府、法国领事馆等; 名人旧居,如宋庆龄旧居、蒋介石的林园官邸、怡 园宋子文公馆;公共建筑,如国民政府外交部、青 年会电影院、南开中学图书馆等。这一时期的建筑 初步奠定了重庆的近代城市形态。 二、民国时期重庆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建筑布局 这里以民国街为例,从其建筑物本身作具体分 析。民国街建筑中,如戏院、报社、咖啡馆、照相 馆等典型建筑,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材质、结构, 都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民国时期重庆的建 筑风貌。整个民国街的布局为一个有弯曲度的长条 形,街道两侧沿街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各种建筑。其 中还零星地分布着几个岔道,岔道一般宽度较窄且 长度较小。整个民国街的地形并不十分平坦,有一 定的坡度,尤其是各岔道的坡度更大以至于要通过 阶梯上下。这些明显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都与重庆的 山地特征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布局也和同时期其他
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
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通过民国街影视城进行分析学号:姓名: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由于陪都地位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使其原本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正是这些改变形成了当时独特的重庆文化,这种特殊的重庆文化通过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近几年在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新开发的重庆民国街较为真实地还原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面貌,本文中我们结合重庆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发现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在保留传统重庆建筑风格的同时大量融入了以西洋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风格。
通过民国街影视城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重庆的文化特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丰富多彩的重庆文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民国时期重庆建筑陪都外来文化民国时期,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中国的建筑文化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的长足发展和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的显著特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使得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这成为民国时期的重庆的文化产生巨大演变的契机。
上述的种种因素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次我们学院组织的人文经理地理综合实习的首站就是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民国街影视城。
民国街影视城位于两江新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6栋典型的“陪都”建筑构成,囊括了政府、银行、戏院、咖啡馆在内的多种建筑形态,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
这座曾经作为电影《一九四二》重要取景地的影视城尽管目前规模较小,但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民国时期重庆的社会面貌。
这种直接实地接触和感受民国建筑的方式直观地帮助我们去获取当时重庆建筑的各方面信息,也更好地帮助我们通过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分析重庆的文化。
一、重庆的特殊地域环境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历史重庆作为一个少有的山地城市,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周荣蜀;舒莺【摘要】Nanjing, 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 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 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
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就重庆老建筑变迁看重庆发展
重庆老建筑变迁看重庆发展很多人都认为重庆是一个文化积淀不深,没什么历史感的城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从1869年上海英美商会派人到重庆调查商务,提出开埠以来,重庆在经历了诸多重大历史转折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它们就是今天散落在重庆各个角落里,饱经沧桑岌岌可危的老房子。
老房子是一本近代史,重读它,就是重读重庆的历史。
重庆的老房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埠前的重庆(1840—1890年)关键词:文化性这个时期的重庆仍是一座古老的封建府城,除衙府寺庙和大型民居为南方传统木结构建筑,一般居房多为竹木结构的吊脚楼,沿山崖层层修筑,呈“重累居”之状。
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宗教势力进入重庆,代表此时期的老建筑多为教堂。
其中著名者,有1864年法国传教士范若瑟在城外方家什字建成的若瑟堂,至今仍为宗教场所。
该堂平面为三廊式巴西里卡形,深30多米,宽10多米,面积近700多平方米。
若瑟堂现在众多高楼的对比下已失去了往日的巍峨,但仍显得异类,突兀,令人想起当年外国势力进入中国时的生硬。
鹅岭公园里的“桐轩”,前身是英教会教堂建筑,中厅侧梯,厅内墙上刻有世界地图、星像图和卧狮像,由于地处险要,在当时被理解为对重庆觊觎,被愤怒的市民捣毁,只余首层,破败不堪。
二、开埠后到建市时期(1891—1929年)关键词:经济商业性政治性这个时期大量外国资本涌入,各国列强纷纷在重庆建立金融机构,到1911年,重庆先后建起英美德法日洋行共计50家。
建筑代表作有1886年建于南崖龙门浩的英商隆茂洋行,两层独立式住宅属典型的赤道下殖民式建筑,砖墙厚50厘米,室外有回形外廊,与重庆炎热潮湿的气候格格不入,显出英国人的教条和死板。
此外,通远门内五福宫领事巷的英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仁爱堂修道院以及后为渝中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德国领事馆,都是这一时期的殖民式风格建筑。
它们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有廊柱花窗等,混迹在重庆朴实简陋的民房中,掩不住列强气息。
重庆古建筑与文化遗产
唐宋时期
• 建筑风格达到鼎盛, 以吊脚楼、巴渝民居 为代表 • 建筑工艺精湛,注 重装饰
明清时期
• 建筑风格逐渐成熟, 以洪崖洞、磁器口古 镇为代表 • 建筑风格更加简洁, 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角色与作用 • 重庆古建筑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可以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 重庆古建筑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与特色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
• 私家园林:以庄园、花园为代表,具有鲜明的私家园林特色 • 公共园林:以公园、绿地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公共园林特色 • 风景区:以风景名胜区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庆园林建筑的特色
• 注重景观的营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善于利用地形,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体验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营销手段,提高城市建筑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贡献与意义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体验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
• 树立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 • 塑造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 培育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
附录A 重庆传统风貌历史建筑风格要素A.1 传统巴渝建筑I 典型风格特征主要形成于近代以前,以传统民居、府衙庙宇等建筑为载体(例如张家村石氏民宅、黔彭军民厅),以木构穿斗、坡檐街廊、吊脚台院的建筑风格以及明清城墙、山城老街、巴渝古镇的空间形态,形成了重庆依山就势、随意赋形、叠屋累居的山城风貌。
反应建筑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巴渝建筑是巴渝人基于重庆独特的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安全需要长期斗争而逐渐形成的建筑艺术,反应了巴渝人民百折不挠和兼并包容的人文情怀;建筑丰富精致的木雕艺术生动反应了巴渝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雕刻手法细腻,具有极大的美学艺术价值。
图A.1.1 张家村石氏民宅(左)、黔彭军民厅(右)II 空间形态和平面布局A.1.1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多外廊,深出檐。
接地方式通常有“台”、“挑”、“吊”、“爬”等。
传统巴渝建筑接地方式示意图A.1.2 多为小型体量,一般在1~2层之间。
建筑层高在3000~3300 mm左右(至檐口)。
表A.1.2 传统巴渝建筑街巷比例表(D:街道宽度H:建筑至檐口高度)序号名称 D H/D1 商业街5-8m 0.8-1.62 居住性街道3-5m 0.8-2.03 居住性巷道2-3m 1.3-2.64 交通巷道1-2m >=2.5A.1.3 平面布局常见“一”字形、“L”形、四合院落。
组合方式通常为排院和院落式两种,以院落式为主。
表A.1.3 传统巴渝建筑居住平面形式比例表类型序号平面形式比例简图示意民居1 “一”字形a:b≈1.5:1~2:12 “L”字形a:b≈1.5:1~1.8:1,a:c≈2.75:1~2.5:13 三合院a:b≈1.5:1~2:1,a:c≈3.5:14 四合院a:b≈2:1A.1.4建筑开间4000mm左右,进深通常在3600~4200mm之间,也有少量达到6000mm。
III 建筑立面立面整体尺度小构造简单,横向比例和谐自由。
【精品资料首发】重庆传统建筑有哪些 风格特点?
【精品资料首发】重庆传统建筑有哪些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建筑有哪些风格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
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
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
重庆地形特殊,无法像平原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虽然乱但也很美,做到依山傍水,层次感强。
重庆和香港有一定的类似之处,规划是以实用先行,复杂中透露出简单实用。
由于重庆的特殊地质条件,地基处理容易实现,给高层、超高层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技术条件。
这个城市气候特殊,常年温度普遍较高且较温和,风少雨多,所以重庆建筑对采光通风的要求不高,一般都是以地形决定朝向,因此规划中也对间距、朝向、采光等要求不太高。
重庆很多高楼没有电梯,比如说20层的楼,其入口在半山腰的路进去,有十多层在入口一下,这也是一种不装电梯的高层特例。
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从重庆老城看——老城区里的清.民国建筑
从重庆老城看——老城区里的清.民国建筑重庆工商联合会旧址重庆强华公司旧址朝天门二码头朝天门三码头朝天门四码头朝天门五码头千厮门二码头千厮门行街洪岩洞片区刘义凡私人府邸(临太华楼巷立面)刘义凡私人府邸(临陕西路立面)望龙门缆车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公园入口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溜冰场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上解放碑的主通道中央公园(现人民公园)-公园内的盘旋梯道二府衙(从长江索道渝中区站看二府衙片区)望龙门大码头一带太华楼一巷3号棉花帮商号旧址火麻巷4号老房子太华楼一巷6号胡子昂旧居陕西路支巷内三北轮船公司旧址太华楼二巷2号谢家大院又名“谢锡三堂”芭蕉园62号小洋楼芭蕉园打锣巷下洪学巷下洪学巷湖广会馆建筑群齐安公所优美的弧形山墙齐安公所大山门旧貌被改作民居的齐安公所建在石崖上的东水门城墙东水门城门洞石灰仓大川银行临解放东路立面大川银行背面民国政府外交部(聚兴诚银行)旧址解放东路112号民国政府外交部(聚兴诚银行)旧址解放东路112号重庆海关监督公署临长江面重庆海关监督公署大山门解放东路民国时期建筑解放东路民国时期建筑(靠望龙门段)公园巷公园巷罗汉寺渝中区民族路(原罗汉寺街7号)白象街《新蜀报》旧址白象街115号《新蜀报》旧址白象街115号太平门古城墙上的建筑群重庆海关办事处旧址白象街152号白象街166号老建筑海关报关行(寄信局)旧址白象街154号巴县衙门巴县衙门巴县署三堂房屋旧址巴县征收局旧址征收局巷2号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考古发掘现场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印有文字的宋砖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断墙一角宋代高台建筑遗址(地处太平门内,位于征收局巷与巴县衙门之间)断墙一隅西大街与解放东路接口处位于西大街的聚兴诚银行。
从民国街影视城看民国时期重庆文化
从民国街影视城看民国重庆文化班级:姓名:学号:关键词:民国街重庆文化民国时期正文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本文将通过对重庆民国街的实地考察来研究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到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产生的影响。
借着人文——经济地理实习的机会,我们来到了重庆民国街影视城进行参观。
民国街影视城位于两江新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6栋典型的“陪都”建筑构成,囊括了政府、银行、戏院、咖啡馆在内的多种建筑形态,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有国泰戏院、新华日报、馨雅咖啡、皇宫照相馆,还有一些具有旧重庆特色的博物馆、酒吧、商店、火锅博物馆、相机博物馆、民国主题酒吧等。
因在该地拍摄《一九四二》而红遍重庆。
重庆民国街影视城是以“民国历史”、“巴蜀特色”为主题的特色街区,重现了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对研究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民国街影视城的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重庆文化在民国时期进入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时代。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从外来人口文化影响重庆文化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民国时期固有式建筑风格浅析
民国时期固有式建筑风格浅析发布时间:2023-02-06T03:17:14.98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魏颖[导读] 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涌现大量中西建筑,如今城市中的镶嵌建筑仍然很多,魏颖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64摘要:近代以来,中国不断涌现大量中西建筑,如今城市中的镶嵌建筑仍然很多,城市风格和地方文化的延续受到很大影响,装饰过于沉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民国时期是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建筑研究对指导当今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章对民国时期固有式建筑风格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民国时期固有式建筑风格引言建筑反映了城市在某一时刻的特点和品位,记录了历史文化,表达了城市的精神。
一位中国著名建筑师说:“中国建筑的个性是我国的个性,也就是我的特殊艺术和思想部门之一,不仅是它的结构本身,也是它的物质方法。
”"中国建筑师的首要任务是探索一种既能提供有限的物质空间又能尊重自身文化的建筑形式."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这种追求和诉求始于中华民国。
一、固有式建筑风格研究时代背景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其发展转变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以清末的洋务运动为起点,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以康、梁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提倡制度的革新;最后再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从而使得民主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三次运动则分别对应了器物、制度、思想这三个层面,层层深入,而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也正好与之对应。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从“尊古”到“西化”的过程,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也由传统式建筑开始向西方转变,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举棋不定,这些交流与碰撞同样对固有式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固有式建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二、民国时期固有式建筑特征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大韩民国期间居住的建筑物的特点,并为今后建筑物的保护提供指导。
陪都重庆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艺术研究
陪都重庆的官邸建筑造型风格艺术研究作者:罗楠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摘要:重庆是一座有着革命传统的的历史文化名城,在1937年至1946年期间,重庆已然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陪都时期的重庆,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西移,国民要员以及国内知名建筑师、工程师等都聚集在此,留下大量抗战时期的官邸,它汇集了最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财力、艺术水平。
在快文化的现代,这些军政要员已经不在,但是官邸建筑确实还存在空间中。
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之上,从影响建筑艺术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陪都时期官邸建筑多样化的艺术造型特征,以期为重庆抗战时期建筑研究的深入和完善做努力。
关键词:重庆抗战时期;官邸;影响与变化;建筑造型一、陪都重庆官邸的概念界定官邸概念是指在抗战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军政要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例如公馆和别墅。
其次本文将重点放在建筑本体研究,指军政要员曾经居住的地方。
同时,抗战时期很多军政要员住所是和相关机构一起设立的,除了官邸之外,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办公建筑(国民政府办公楼)、银行、大会堂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二、巴渝传统建筑的转变(一)“移民潮”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在陪都时期,最高政治决策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历史事件背后,也推动了重庆建筑业的一个发展和转变。
陪都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移民潮”,在这个事件中,企业家、政府官员、建筑师、还有学生、科技人员等占相当大的比例。
内迁移民而来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有的是海归建筑专家,有的则来自沿海发达地区,有的更是外国的建筑师,使得短短几年时间重庆地区的建筑从巴渝传统建筑向与外来的建筑文化融合、同化转变,不仅体现出了建筑师们的活力,在建筑造型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一些著名建筑师、工程师的内迁,还有许多实力雄厚的各类建筑机构及团体也纷纷涌入重庆,这个时间陪都的施工以及建设能力迅速提高,建设活动频繁,并且建筑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浅析仿民国建筑中建筑材料的运用——以重庆长嘉汇弹子石老街为例
图1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实景图仿古建筑材料.1 青砖青砖因其独特的美感,成为民国时期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 普通条砌 条砌立砌拼接 人字形拼接砌筑 镂空搭接砌筑图2 青砖砌筑方式2.2 木材木材是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在中国建筑从古至今的发展中图3 穿斗形式的木材贴面图5 花岗石地面铺装花岗岩的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具有非常好的装饰性能。
弹子石老街的地面铺装几乎全部采用花岗岩石材,通过石材不同颜色的拼接,不同表面处理工艺的搭配,打造了丰富的有趣的地面铺装效果。
图5-1采用浅色荔枝面花岗石打底,芝麻黑花岗石点缀勾勒同心圆花纹,使铺装富有变化,极具动态美。
图位于主要交通干道,因此铺装只采用两种相近颜色的石材拼接铺设,不铺设花纹以免干扰视线,呈现开阔的视觉感受。
虽然弹子石老街的地面铺装材料相对单一,但却也达到了品质高、功能性强、建成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长嘉汇弹子石老街建筑群也有一定的欧式建筑元素。
除了地面铺装,建筑的基座、压顶线条、轮廓线条等,多运用石材进行表达。
因其沉稳、庄重的特性,在建筑立面小面积应用可以增加建筑风情,勾勒建筑体量感[2]。
图63 现代建筑材料建筑历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性产物,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改变和进步的。
如今,建筑技术与建筑形式都更加成熟更加多元化,人们的审美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因此,现代仿古建筑绝不可能完全复原历史建筑,而是应当在形式上的仿古中融合新的工业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把现代融入传统,让仿古建筑也能适应新的审美情趣。
长嘉汇弹子石仿民国时期建筑群很好地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材料与仿古建筑融合,实际呈现的效果既保留了民国时期建筑的风情,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和空间需求。
在建筑材料上,不仅大量使用仿古建筑材料,也使用了很多现代的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新型涂料、金属材料等等[3]。
民国建筑分析范文
民国建筑分析范文民国建筑是指中国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所建筑的建筑物,这一时期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统治、中国国民党的北伐战争、日本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民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建筑风格1.欧洲风格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欧洲风格对民国建筑的影响也逐渐增加。
许多建筑师受到欧洲建筑风格的启发,将其融入到中国的建筑中。
例如,北京的天津道上有许多欧式建筑,如北京大学的维特英楼和俄国大使馆。
2.中山式建筑中山式建筑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主题的一种风格,这是中国民国时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中山式建筑一般有三个特点:第一,流线型的屋顶和外墙,给人一种动态和现代感;第二,以文化回归为题材,强调国民教育和国家文化的建设;第三,建筑形式上适应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结合。
3.民族工艺品的应用在民国建筑中,有许多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如瓦片、窗棂、屏风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使建筑更加美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二、代表性建筑1.国民党政府建筑(南京)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国民党政府建筑是民国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以红色砖墙和黄色琉璃瓦为主要材料,整体风格庄重典雅。
2.天津五大道建筑群天津五大道建筑群是中国最著名的民国建筑群之一、这里有众多欧洲风格的建筑,包括意大利式建筑、法国式建筑、英国式建筑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当时天津的繁荣和多元文化。
3.北京众多官方建筑在北京,许多官方建筑也代表了民国建筑的特点。
例如,北京大学的维特英楼,它是由德国建筑师翁贝尔设计,是典型的欧式建筑。
三、民国建筑的意义1.基础设施建设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电力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工程,从而推动了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2.社会变革的象征民国建筑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
民国重庆,透过建筑触摸时代的印记
民国重庆,透过建筑触摸时代的印记
欧阳桦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重庆最为经典的时代应是从战时陪都开始的。
它不仅汇集了民国政界、军界、商界及演艺界的要员人物和西方各国驻华使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地区的总司令部。
这座英雄的城市坚守过了最苦难和混乱的历史时期,在烈火与废墟中依然屹然不倒。
而这座城市中的各色建筑,更是在与城同舟的风雨中被打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总页数】7页(P86-92)
【作者】欧阳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96
【相关文献】
1.雨润禾苗温暖馨香——重庆温馨时代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春雨的成功印记 [J], 董娇蕊
2.英国建筑师威廉·艾尔索普的重庆印记将废弃工厂变身文创公园 [J], 杨艳
3.史上最落魄地下党透过《借枪》触摸民国天津 [J], 周冉;
4.民国时期户外广告的时代印记 [J], 唐洁
5.民国初期读书人的时空追忆——论《玉梨魂》的时代化呈现与空间印记 [J], 贺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
——通过民国街影视城进行分析
学号:姓名:
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由于陪都地位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使其原本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正是这些改变形成了当时独特的重庆文化,这种特殊的重庆文化通过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近几年在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新开发的重庆民国街较为真实地还原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面貌,本文中我们结合重庆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了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发现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在保留传统重庆建筑风格的同时大量融入了以西洋建筑为代表的外来建筑风格。
通过民国街影视城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下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概况,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重庆的文化特征,也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代丰富多彩的重庆文化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民国时期重庆建筑陪都外来文化
民国时期,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中国的建筑文化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的长足发展和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成为了民国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的显著特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使得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这成为民国时期的重庆的文化产生巨大演变的契机。
上
述的种种因素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次我们学院组织的人文经理地理综合实习的首站就是位于两
江新区的重庆民国街影视城。
民国街影视城位于两江新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66栋典型的“陪都”建筑构成,囊括了政府、银行、戏院、咖啡馆在内的多种建筑形态,重现了抗战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
这座曾经作为电影《一九四二》重要取景地的影视城尽管目前规模较小,但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民国时期重庆的社会面貌。
这种直接实地接触和感受民国建筑的方式直观地帮助我们去获取当
时重庆建筑的各方面信息,也更好地帮助我们通过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去分析重庆的文化。
一、重庆的特殊地域环境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发展历史
重庆作为一个少有的山地城市,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城市的市区枇杷山、鹅岭为主体的半岛上,这使得城市周围呈现众山环抱、山峦叠嶂的景象。
城内台地和江滨之间的高差较大,这种特殊的地形使得重庆这座城市的横向组合平面在山峦起伏变化下呈现竖向
形态。
重庆相对其他平原城市具有景观更加丰富,城市形象的层次感更加鲜明。
1
民国时期的重庆借助几次大的契机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使得重庆在民国时期的建筑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风格。
比如在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重庆正式建市。
重庆市市政府通过
1欧阳桦.民国重庆,透过建筑触摸时代的印记.中国西部.2012.05:P86-92
先后两次规划意在扩展城区面积以缓解城区各种矛盾。
其中最为明显的开辟了新城区以扩大城市范围。
这一时期,重庆开辟了中央公园、江北城公园,新建了朝天门、江北、太平门、储奇门轮船码头等,并且改进公共设施。
这一变化不仅不仅使得重庆的城市格局有了大的改变,也使得城市的建筑风貌有了较大的改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得大批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金融商贸机构和学校等相继迁渝,使得重庆得以迅速的发展。
同时全国各地工矿企业和教育文化集团也带来了各自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的建筑样式,先进的建造技术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
使得这一时期城市建筑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并置的局面。
2
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1891年重庆的开埠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重庆。
从建筑来说,那之后出现大量仓库工厂、酒吧、俱乐部等典型的西方建筑。
西方典型的建筑风格与重庆独特的山地环境相融合,使其在陌生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重庆不同于其它城市的西洋建筑的独特风格,成为民国时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国街的建筑特点分析
前面的内容中已经对民国街的大致情况作了介绍,这里具体从建筑物本身方面情况做具体的分析。
民国街影视城目前建成的66栋建筑中包含了诸如国泰戏院、新2 何智亚.陪都时期的重庆建筑——重庆建城史之三.重庆建筑.2011.02:P52-53
华日报、磬雅咖啡、皇宫照相馆等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另外还有不少具有民国时期重庆特色的商店、火锅博物馆、相机博物馆、民国主题酒吧等。
不管是建筑物的布局还是材质、结构等都可以说是虽大程度地还原了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风貌。
整个民国街的布局为一个有一定弯曲的长条形,街道两侧沿街高低错落地分布着各种建筑。
其中还零星地分布有几个大大小小的岔道,岔道一般宽度较窄而且长度较小。
整个民国街的地形并不十分平坦,有一定的坡度,尤其是各岔道的坡度更大以至于要通过阶梯上下。
这些明显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都和重庆的山地特征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布局也和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建筑面貌相区分开来。
就建筑物的建筑材料来看,民国街建筑主要为木结构、砖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
一般来说,木结构的建筑物的经营类型主要是重庆的传统商业类型。
砖结构的建筑物的经营类型主要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兴商业如银行、电影院等。
而砖木混合结构则是传统的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产生的特殊结构建筑物。
不过较为统一的是,所有建筑物的门框、窗框的材料基本为木头,基本都是用玻璃镶嵌窗户。
总的可以说建筑物使用的材料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材质就能反映一定的建筑文化特点。
就建筑物的样式和层高来说,建筑物的样式不尽相同,层高总体较低。
有的建筑物有浓重的重庆本土建筑特色,材质大多是前面所提到的木结构;另外有大量的具有外来风格的建筑,大量使用了砖结构;更有一些建筑同时吸取了走重庆本土建筑和外来建筑的风格形成了
比较独特的风格的建筑。
所有的建筑物的色调主要为暗色调,偏黑色
和灰色。
总体来说,西式建筑的层高要稍高于传统建筑,而且一般层高较高的建筑一般都代表着消费档次较高。
从以上可以看出,重庆民国时期的建筑从以前的以土木、石材为材料的传统建筑为主转变成以砖、砖木混合为材料的新式建筑为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重庆天气潮湿,竹子很少成为建筑材料。
这也与其他某些地区将竹子作为重要建筑材料形成鲜明对比。
三、通过民国街分析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文化
虽然民国街现有的典型的建筑总数较少,但是由于建筑物类型较为典型,且整个街道的规划较为合理,所以民国街还是能够较好地发挥重现民国时期重庆的社会样貌的作用。
本次实习,我们通过对民国街的整体街道布局以及现有建筑物的考察与分析,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民国时期的重庆的建筑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文化的发展较好地适应了外来建筑文化与重庆本地传统建筑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我们明显的看到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风格已经兼备内外文化特色,并且较好得根据重庆本地的特殊山地现状进行了合理地改进使得本土建筑文化和外来建筑文化有了很好的交流并且能够顺利地在重庆这样的地域上继续发展下去。
其次,民国时期重庆的建筑文化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
从民国街上的建筑我们明显的看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可谓反映从底层市民到社会高层人物不同的生活。
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催生的新式建筑与新兴产业,社会上高层人物的生活休闲
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以广大底层市民为代表的底层人物没有条件去享受外来文化带来的进步,他们对传统产业的需求使得以传统建筑为体现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国时期的重庆的建筑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平面功能组织到外观造型还是建筑风格,民国街所再现的重庆民国建筑都和以前有了明显的差异。
受到来自传统川东建筑文化、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和过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三方面的影响,初步反应出现代建筑的风格。
在与自然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民国时期的重庆经历坎坷的历程形成了与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也成为重庆独特的山城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欧阳桦.民国重庆,透过建筑触摸时代的印记.中国西
部.2012.05:P86-92
[2]何智亚.陪都时期的重庆建筑——重庆建城史之三.重庆建筑.2011.02:P52-53
[3]方芳.巴蜀建筑史——近代:【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