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解析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人们都向往能够居住在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中。
然而,城市的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面临着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
本文从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一系列的成功案例,详细探讨了规划生态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宜居城市理想
中国传统人居中,人们的居住需要较为朴素而丰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哲人、诗人的言语反映出古中国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追求。
适宜的人类居住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所追求的理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人们面对着增加的交通压力、下降的空气质量、污染的水资源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连自身的健康都难保证,何谈宜居的城市环境。
随着生态发展观的推广,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是人类的生存质量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不仅是考虑当代人舒适和享受,还要顾及全人类长久生存。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要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创建“宜人
居住”的环境为先决条件。
二、宜居城市核心
吴良镛指出:“城市化加速发展,要注意回到基本的需要上来,即归根到底要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
城市宜居更关注人类具体需求,关注对某一区域人们的主观反映。
后工业时代,我们更多地是关注“生活质量”,不能再建丑陋、不协调、缺乏公园和步行道、缺乏公共活力的城市和郊区。
怎样才能让居住环境充满绿色,既方便又能给安全感,如何让千城一面的城市广场更有品味,怎样才能建造出与自然协调的社区环境,所有这些都需要长期规划。
宜居环境中应有:美好的房屋、健康的环境、畅快的交通、安全的公共区域、有公园和公共交往区域(如图1)、良好的社会交往等。
这些元素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经多种规划原则、技术渠道,寻找生态城市结构形态,建设宜居城市和宜人环境。
图1宜人的公园绿地
三、生态宜居城市设计实例
1、中国传统人居观念下的宜居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把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选址依托大自然,城市周围或有绿色山林,或有优美水面;城市中水网充分利用自然水系,沿主要水系形成绿色地带。
都城中按方位不同建皇家坛庙,大片绿地环绕。
城中官衙、民居合院及私
家园林均有绿化,如江南水乡绍兴,从绍兴城内府山顶上向西北方向的西小路一带俯视,会看到以河为主的水乡水巷的动人景色,河上几座石桥,林木掩映期间。
“灵汜桥前百里镜,白帆山掩五云溪”描述的是绍兴有记载最早的桥优美景象。
自然与人文结合也是多层次,山水风景配衬城市,城市又有自然风景。
绍兴城内有三山、河池、园林;三山之上园林内又有建筑,小院之中又有咫尺园林,河边有街市。
从街道与房屋天井中有能看到三山河川,“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又林泉之致”。
人工与自然交替,多层次变化,充满诗情、画意。
2、西方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国际上许多国家为实现生态人居环境,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用新的思想和观念进行规划,城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
如美国西海岸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慢行街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太阳能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阻止快车道建设,召开各方参与的城市建设会议等。
经20年努力,伯克利成为典型的亦城亦乡空间结构,住宅区内每隔一栋住宅有一块占地数个住宅面积的农田,农田种植蔬菜和水果为“绿色食品”,受到当地居民的喜爱。
20世纪60年代波特兰也像其他城市一样——住房紧张、交通拥
堵、环境恶化、社会问题颓废,其制定新的城市发展计划,综合手段激发城市活力。
改变交通状况,支持设计和建造步行型和公共交通导向型的交通体系。
改造城市环境,将废弃停车场改造成公共广场,将城市边缘沿河高速改造成沿河公园。
集中力量解决市区住房问题,把重点放在住宅建设上。
关注公共文化艺术,要求所有新建项目要向公共文化艺术捐赠一定资金。
3、发展中国家有益探索
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中也有成功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市是巴西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口从1950年30万人增到1990年的210万人,快速城市化中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城市问题,污染少、犯罪率低和受教育水平高。
库里蒂巴具体采取以下措施:1、结合自然设计。
用法律将自然排水系统保护加以利用,河道旁建蓄洪公园,修建人工湖。
公园大面积绿化,河两岸废弃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改造成体育和休闲设施。
“结合自然设计”既根治水患,又增加了人均绿地面积,打造出公共休闲区,改善城市环境。
2、公交优先。
建立快速公交系统,把自行车道和步行区作为看成城市道路整体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有机组成部分,让居民出行经济、方便、快捷,库里蒂巴成为巴西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3、鼓励市民参与。
市政府鼓励企业、组织、个人参与公益,建立相应机制和激励措施,节约资源,美化城市环境,提供多的就业机会。
四、规划生态宜居环境有效途径
1、紧凑的有效土地利用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有限资源,目前的土地开发不可持续,如北京,核心区功能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达不到世界城市标准。
随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发展占用土地呈不可避免扩张趋势。
因此要实现北京整体土地利用,需综合平衡,保护生态绿地、水源地等,保护基本农田、淡水养殖等。
最有效的土地利用有两种:一是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绿地率,让它更安全、宜居。
二环路周边公园建设就很好的改善了城区生活环境(如图2)。
二是保留农业用地、生态居住区和公共区域。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心土地利用具体改变,更要的关心人与土地关系改变,尊重土地自身价值,重审人与土地关系。
图2北京二环路边城市公园
2、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
重视能量和材料流动。
节约能源和材料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可做到,如节能灯管、节约用水等,建筑节能也是重要方面。
改变一次性消费,采取措施促进能源再利用和再循环,如卡尔索普设计的马林太阳村,80%室内保温和热水供应取自太阳能,30%食物当地生产,50%用水通过雨水采集和废水再利用获得。
日本北九州市按建筑节能标准建设环境生态高层住宅,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
提供,每户有将生活垃圾变成植物肥料的垃圾处理机。
大楼外地面透水性好,雨水可渗入地下。
3、恢复自然系统
城市由人工制造,广场中也通常没有当地植被。
其实有些地方,原始生态因素还是被挖出来,可以增加城市“宜居性”,促进区域生态健康。
在美国,一些大坝被拆,溪流恢复,野生动物重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德国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砖瓦厂旧址上,修建了砖瓦厂公园(如图3)。
停产至建公园前7年闲置期,该地段生态系统有所恢复,部分昆虫和鸟类回归。
设计师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湿地和水生植物,现成为受不同阶层喜爱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
图3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4、健康的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比自然生态更难把握。
有些问题显而易见,如街头流浪汉,而有些问题是隐形,如城市移民,这些都会降低整体社区居住性。
健康的社会生态需赋予每一居民以平等权利,特别是弱势群体,需在公共政策方面给以保证。
五、结论
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依然是个新课题,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会逐步形成更加新颖、更加多变的城市发展模式,希望能早日实现“诗意栖居”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钟跃波.基于现代生态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中外建筑.2010(05).
[2] 崔亚楠,郑潇蓉.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