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问舟——记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
记忆
MEMORY 观展读史前不久,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匠心问舟——‘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在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隆重开幕。

此次中华传统木帆船船模大展,集中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的各种船型,涵盖了我国传统木帆船的沙船、浙船、福船、广船等主要航海船型以及
一些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通江达海”
的内河航行船型。

如上海沙船、汴河客
船、南湖红船、绿眉毛船、丹阳船、川
江麻秧子船、山东长岛大瓜篓船、牵风
船、巢湖划子船、福建泉州湾宋代海
船、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天津张湾明代
运河漕船复原船及清代广东大澳船等。

这些船模的制作或复原,有的是根据中
国古代文献及考古出土实船测绘研究资
料制作建造的,有的则是依据中国木帆
船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方法
建造制作的。

船模的外观、涂装彩绘装
饰等可见的外表面,尽可能的按照原型
实船的真实面貌表现;在船模的结构、
工艺方面,同样尽可能的仿照原型船实
船的原貌和实际结构特点建造制作。


些船模实际上就是古文献和考古发掘出
土的古代帆船真实实体的立体再现,对
研究中国古船和了解学习古代造船技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这次船模大展,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内船史研究、船模制作界权威专业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和祖传造船匠师、船模专业制作者等专业团队共同策划举办的,由古船、船模研究专家廖军令、桂志仁、周海滨等实施筹办。

因此,从组织力量、参展报名地域、代表性船型,参展船模的整体建造制作水平等方面来看,可谓是中华传统木帆船船模精品的首次集中亮相。

非遗传承此次大展,第一次将中国船史研究专家和中国帆船造船匠师及船模制作专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和船海文化,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助力,为中华传统帆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搭建了船史理论研究与实际造船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平台。

在“中式木帆船模型展研讨会”上,船史研究专家、学者与中式木帆船建造及船模制作高级匠师面对面探讨中国木帆船造船的历史、创造、技术和工艺,以及各地不同的帆船建造特点和风俗文化,使船史研究理论与造船实践相结合落到了实处。

这次参展的老匠师中,有两对夫妻、两对父子、一对兄弟,同为中式帆船的造船或船模制作匠师。

来自山东烟台长岛县65岁的刘延安和妻子李美兰是中华传统木质帆船的造船和模型匠师。

刘延安的外祖父是长岛有名的造船匠
师,一生建造过50多艘载重20-50吨的
木质帆船,受其影响,刘延安16岁开始
学习造船,至今从未间断。

这次参展的
船模作品是长岛特有的“大瓜篓”帆船
模型,他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承人;来自安徽合肥的汪锋与妻子
汤英是中华传统木质帆船模型匠师,他
祖辈是船模厂工匠,从小生活在巢湖边
的他由此爱上了帆船船模制作。

制作出
全套的巢湖帆船系列船模是他追求的目
标。

汪锋曾因车祸事故致双腿残废,他是妻子用轮椅推着来参加大展的。

来自福建泉州的黄乌锥与黄伟东,来自广东阳江的蔡数和蔡敏劲是两对父子,同是中华传统木质帆船的造船和模型匠师及传承人;来自福建的陈吕光、陈吕谦则是年届70岁的老兄弟俩,都是中华传统木质帆船的造船和模型匠师传承人。

来自山东的尚津济师徒3人,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出土沉船的潜心研究考证,复原出了山东菏泽出土元代运河船和天津出土的明代运河漕船,使人们对元明时期北方运河船有了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参展期间,一位老匠师打电话将展览盛况告诉原来并不十分愿意继承古木帆船造船技艺的儿子后,其子感到中国船舶历史文化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愉快地答应愿意继承老父亲的造船技艺,传承中华传统木帆船的造船和船模制作事业,令老匠师和与会者感慨。

匠心问舟——记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
■ 陈振杰
2002年,浙江钱塘江畔的考古现场,一艘独木舟遗存横空出世,将中国的造船史和中华文明史提前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一艘艘行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木帆船,承载着中国历代匠人的智慧、巧思与匠心,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与创造力,历代的科技、工艺、文化也在这时光流传中,得以传世。

今天,现代的造船匠师们让曾经的木帆船以模型的方式“重生”,让她们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95
Maritime China 中国远洋海运微博:/u/2818807271 微信:中国远洋海运e刊 网址: 信箱:macn95@
《牵风船》模型。

制作者:孔炳煌。

船长2260毫米,宽600毫米,
高1730毫米。

比例1:15。

用料:杉木、香樟木。

“牵风船”源自广
东珠江口一带,清末出现于闽南、粤东的东山湾、诏安、柘林等沿
海,从事渔业捕捞或作为海上贸易商船。

当海上刮起4级以上风时,
该船依靠风帆为动力出海捕鱼,故渔民将这种船命名为“牵风”
船,意为“牵网靠风”。

粤东渔民称其为“犁拖”。

该型船实船长
约25米,底尖面阔,吃水浅,载重可达200吨,抗风能力特强,8级
风浪能正常作业与航行,兼具有西洋帆船的一些技术特征。

《绿眉毛运输船》模型。

制作者:李维寿。

船长700毫米,宽180毫
米,高650毫米。

比例1:40。

用料:樟木、杉木、柏木。

“绿眉毛”
船,是浙江宁波、舟山与温州、海门一带的一种优良木质帆船,有
数百年历史,曾远航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这种船,线型好、航速
快、操纵灵活,船首部呈“V”形尖头,设3桅帆,实船船长约30
多米。

该型船习惯用黑色油漆在船首两侧绘上两只眼睛,而运输船
为了与海上渔场同类型渔船相区别,在两眼上方各涂有一条绿色油
漆,状似眉毛,因此得名“绿眉毛”运输船。

《开角花屁股运输船》模型。

制作者:邱海华。

船长1200毫米,宽
215毫米,高820毫米。

比例1:50。

用料:杉木、樟木、硬木等。


船尾部为福船型,首部为浙江船型。

据传,明代闽南人迁居至浙江
温州、宁波一带后,将闽南沿海船型与浙江沿海船型相结合而产生
了这种船型。

“花屁股”指用鲜艳的彩绘、漂亮的图案等装饰船的
尾部。

有人认为“花屁股”是一种船型,也有人认为“花屁股”是
一种船尾特征。

我国沿海多种船型都具有彩绘特征。

《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模型。

制作者:黄乌锥。

船长1980毫米,
宽700毫米,高1570毫米。

比例1:20。

用料:柚木、樟木。

“泉州
湾宋代海船”于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后渚港发掘出土,属福船型远
洋木帆船货船。

该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船身扁阔,尖底,
船壳板用2—3层重板叠合,设有13个水密隔舱,主龙骨两端接合处
均有“保寿孔”。

根据研究推算,实船船长为34米,宽11米,型深4
米,至少设有两根以上桅帆,载重量可达200余吨,是一艘13世纪泉
州建造的中型远洋商、货船。

该船模主要根据发掘时泉州造船厂的
测绘复原线形图,以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出土实船的现场
测量数据等建造制作。

《牵风船》模型
《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模型
《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模型
《开角花屁股运输船》模型
96记忆
MEMORY 《长岛大瓜篓船》模型。

制作者:刘延安。

船长2260毫米,宽690毫
米,高2100毫米。

比例1:20。

用料:长白山红松。

“瓜篓船”是我
国黄渤海海区的一种代表性渔船,因其船中部较其他船鼓大而形似瓜
篓果实而得名。

该型船因从事风网作业,也称“大风网船”。

该型船
主要分布于山东北部、辽宁南部沿海。

大型船载重可达20—50吨。


船模表现的是山东长岛地区的瓜篓型大船,甲板面宽阔,干舷小,无
舷墙,便于起网及收放随船携带的仔船。

通常一艘大船携带4艘长5-6
米的仔船,到达渔场后,放下仔船进行捕鱼作业,鱼货送大船船舱收
存,完成打渔作业后,将仔船拖上大船返回,又称“母子船”。

《汴河客船》复原模型。

送展者:山东蓬莱古船博物馆。

船长970
毫米,宽230毫米,高600毫米。

比例1:30。

用料:柚木。

“汴河
客船”船模依据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作上的客船图样并经
过考证而建造制作。

《清明上河图》约成画于北宋政和、宣和年间
(1111—1125年),绘有当时卞河上的船舶24艘(客船11艘,货
船13艘)。

汴河是流经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黄河支流。

《清明上河图》上所表现的汴河船,是宋代极具代表性的内河船
型,是研究内河船平衡舵的重要史料。

《上海沙船》模型。

制作者:曾俊凯。

船长2340毫米,宽480毫米,
高1200毫米。

比例1:25。

用料:东北红松、柚木。

沙船,是我国古
代重要的船型之一,发源于长江口及上海崇明岛一带,“沙船”之
名,始见于明代嘉靖年初。

沙船方头、方梢、平底,吃水浅、多桅
帆,宜于航行沙质河底水域。

清代,沙船主要活跃于北洋航线,当
时上海有沙船数千艘,运输豆、麦、茶、棉、丝织品等南北商品货
物,带动了上海港口、航运、城市及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图为
船模展组委会工作人员布展情景)
《天津张湾2号明代沉船》复原模型。

制作者:尚津济等师徒。

船长
1700毫米,宽280毫米,高1400毫米。

比例1:10。

用料:拉敏木。

2012年4—6月,在天津北运河张湾村段出土了3艘明代运河沉船。

1、3号沉船残损严重,2号沉船保存良好,残长12.66米。

张湾沉船
是天津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发掘的大运河沉船。

据推断,沉船可能是
明代运河漕船。

该船模以张湾2号沉船实物及相关考古测绘、鉴定等
资料为依据而复原建造制作。

在此次展览之前,国内曾组织过两次中式船舶船模大赛。

一次是2007年12月21日,由浙江《舟山日报》社等单位发起组织的“首届中国船模征集大赛”;一次是2017年9月至11月,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的“第一届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评大赛”。

这两次涉及中华传统木帆船的模型大赛,奠定了此次“匠心问舟——‘海上丝绸之路’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览”的坚实基础。

据了解,此次在聊城举办的船模展览,只是该项展览全国巡展的第一站,今后还将在全国其他地方进行巡展。

《长岛大瓜篓船》模型
《天津张湾2号明代沉船》复原模型
《汴河客船》复原模型
《上海沙船》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