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徐志摩《陌上花开》
徐志摩《陌上花开》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才情、细腻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诗集《陌上花开》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介绍《陌上花开》的背景、主题以及其对于徐志摩艺术创作的意义。
背景《陌上花开》是徐志摩于1926年发表的一部诗集。
当时,徐志摩在上海大学担任副教授,并且活跃于文坛。
他的作品主要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文学思潮。
《陌上花开》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徐志摩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和感情经历之后的心灵抒发。
主题《陌上花开》的主题是爱情、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于人生苦与乐的洞察和对于爱情的追求。
他以诗行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矛盾,以及挣扎于痛苦和幸福之间的个人情感。
在《陌上花开》中,徐志摩将爱情视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他通过描述爱情的各个层面,表达了对于爱情真实性和纯洁性的追求。
他以花开的景象来比喻爱情的美好,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中的不确定和矛盾之处。
此外,徐志摩在《陌上花开》中也展示了他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生命的循环,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他用文字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并呼唤人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艺术创作意义《陌上花开》对于徐志摩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部诗集使徐志摩在文坛上声名大噪。
《陌上花开》被认为是徐志摩成熟期作品的代表,其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这也为他在后来的创作中奠定了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
其次,徐志摩在《陌上花开》中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赋予了诗歌以强烈的情绪和感染力。
他的作品常常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和思考。
这种深入人心的创作风格使他在现代诗歌界具有独特的地位。
最后,徐志摩的《陌上花开》体现了他对于文化交流和艺术合作的意识。
在诗集中,他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经典的诗句和形式,同时也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意象。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诗解析徐志摩的爱情(一)徐志摩的爱情观分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是徐志摩回复恩师梁启超的信中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把爱情甚至生活太过于诗化了,他总将一切都想像得太过于完美。
而且是个很随性的人,感性判断占性格的多数! 1915年夏,徐志摩与张幼仪因“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结合在一起,1918年生育一子阿欢,之后徐志摩离家而去了英国。
1920年,张幼仪到英国与徐志摩在一起生活,1922年张幼仪再次怀孕,而在此期间徐志摩已于林徽因相识,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不惜与张幼仪离婚,张幼仪毅然同意离婚,此时小儿子彼得正嗷嗷待乳。
然而正当徐志摩以为可以顺其自然和林徽因在一起时,林徽因却选择了离开,不知是为反对婚姻包办制度还是为了表白真心,徐志摩竟将自己与张幼仪的离婚以通告的形式广而告之,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不久后,徐志摩回到北京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已结婚,丈夫是当时在政坛享有一定名望的王庚,王庚因公务常住于哈尔滨,而陆小曼则喜欢住在北京。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初见陆小曼,徐志摩便被这个少妇所倾倒,而陆小曼也被眼前这个唯一能读懂她的心的男人所震惊。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不久就摩擦出了爱情火花。
经过复杂的纠葛,1925年底,王庚和陆小曼终于离婚,而后徐志摩又设法说服父母,完成他们提出的苛刻的条件后于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
时隔两年,1928年春,林徽因与和她青梅竹马的梁思成喜结连理,这后来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段美谈。
而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却在经历感情波折后,越发成熟,坚强。
其实作为旧时代女性中佼佼者的张幼仪,她在感情上的失败是其命运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徐志摩早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造就了他对爱情的观念是:婚姻必须产生在自由的基础上。
正像后来他在和张幼仪离婚时说的那样:“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这和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完全是相对立的,因此,尽管张幼仪的确算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女性,但封建包办的产物必然与徐志摩的爱情观相冲突,这就为他们的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诗《我有一个恋爱》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诗《我有一个恋爱》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诗《我有一个恋爱》徐志摩,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
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小编带来的徐志摩的经典爱情诗《我有一个恋爱》我有一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我有一个破碎的魂灵,像一堆破碎的水晶,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里饱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心伤,逼迫我泪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献爱与一天的明星,任凭人生是幻是真地球在或是消派大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早年经历徐志摩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
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
求学历程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徐志摩1910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分析徐志摩爱情诗徐志摩开辟了中国现代新诗新的传统,他的爱情诗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徐志摩爱情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开辟了中国现代新诗新的传统。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描写爱情和抒发爱的情感的,这些诗歌展现了绘画美、音乐美的美学风格,读他的诗歌仿佛置身在美丽的康桥、唯美的校园,聆听一曲动听的浪漫主义歌谣。
他的爱情诗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而是营造了一种彰显自由、和谐和唯美的艺术空间,这种美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情的不同表达诗歌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体裁相比,具有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为强烈的感情特点。
在徐志摩描绘的爱的世界里,表达的爱情是多样的,仔细品读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爱情诗,这类诗歌通过诗意般的意境展现爱情中的离别与忧思,在爱情的世界里,离别也是唯美的,轻盈的,萦绕着作者五彩的爱情之梦,留给读者们一片美好的遐想。
这种情感是和缓的、恬静的,带着些许的忧伤。
这种类型的爱情诗歌将爱情展现为一种含蓄的情感,在享受爱情的甜美同时伴随着微微的忧愁。
另外一类是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演进,表达一种激烈而充满热情的爱恋,《翡冷翠的一夜》中,出现了天堂、地狱、生和死这些激烈的表达,纵使投生五百次,只要存在这让我痴迷的爱,我都愿意;这首诗歌当中的爱不但是执着的,更是伴着一份飞蛾扑火的勇气,即使死去也要不分日夜的飞翔,而你就是天上的星光,隔着星光,心却贴在一起。
这样强烈的感情不仅让读者的内心情感随之涌动,伴随着这激烈的表达,仿佛自然万物在爱情的映衬之下已经黯然无光,连同太阳、甘露和花朵所有美好的事物通通消失,而只要你出现,即使隔着天,却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这种类型的爱情诗展现了爱情的另一面特征:热烈的爱所带来的爱的超强能量,能够让人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超越生死的界限。
徐志摩通过诗歌独特的语言表述将爱情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读《徐志摩诗选》有感徐志摩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地作家,虽其创作生涯只有短暂地十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地著作,为浪漫主义地研究提供了宝贵地资料,并且其诗歌地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影响重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徐志摩地爱情诗是其诗歌中杰出地一部分,究其诗歌地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相当突出,他地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地情感表达,手法变化多样.进一步了解徐志摩地爱情诗,读他地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地兴趣,因为他地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地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于是有人说,“爱”是徐志摩写作源泉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地动机,其爱情诗歌尤为突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徐志摩一生地经历来看,他地情感经历是比较曲折地.年,岁地徐志摩考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地妇女美德,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徐志摩最终辜负了张幼仪.在这段期间,徐志摩情诗创作相对于后期是比较平淡地.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地威逼和祖母地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地.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地腐朽和“吃人”地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地反抗,使他更向往爱地自由,书写恋爱婚姻地自由.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地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地世界》等诗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是一个懦怯地世界》当中前两章:这是一个懦怯地世界,容不得恋爱,披散你地满头发,赤露你地一双脚;跟着我来,我地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地恋爱!我拉着你地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地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地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地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地自由!这首诗深刻批判了旧婚姻制度地残忍,作者深受其害,他厌恶这包办婚育使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和选择地权利.于是,这段期间,徐志摩所创作地诗歌是充满批判,攻击性,而不是柔情浪漫地.这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地力量.这一时期地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地美好和甜蜜,这段时期是人创作进入灵感喷发期,所创作地诗歌甜蜜浪漫,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音乐美,画面美.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而年,徐志摩心目中地理想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这次失恋给徐志摩一次重大打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徐志摩地名诗《偶然》地最后一章节:你我相逢在黑夜地海上,你有你地,我有我地,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地光亮!不少人认为这是写给其爱慕地对象才女林徽音地.诗歌表现出地感情是节制地,情态是潇洒地.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地东西消逝后,而发生地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地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地美,更在内在地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地美.诗地上下两段中地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地心态,非常细腻入微地情意.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地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地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地一种纯情.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深地爱恋被打击后冰凉地心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此以后,直到年与陆小曼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爱情,徐志摩才又一次尝到了爱地甜蜜,但是婚后地生活使诗人地爱情理想又一次地破灭了,诗人陷入了迷茫.这一期间地爱情诗歌涉及了爱情地方方面面:失恋地痛苦《落叶小唱》、爱地倾慕《我也有一个恋爱》、爱地执著《雪花地快乐》、相爱之人地分离《翡冷翠地一夜》、爱地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因此,可以说徐志摩地爱情诗是诗人爱情生活地真实表现,也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地流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雪花地快乐》中: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地清香!那时我凭借我地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地衣襟,贴近她柔波似地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地心胸!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首诗中她是作者爱慕地人,作者想变成翩翩地雪花去亲近他地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接近她,融入她地身心.作者用雪花地意象来表达那种热烈,深沉地爱.雪花地快乐就是轻柔飞扬地自由和浪漫,象征着自由美好地爱情和心情.此时,徐志摩沉浸在美好地爱情中,一切都是那么甜蜜浪漫,他地诗歌总是像在吐露真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徐志摩地爱情诗总是热烈悠扬地,这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他感情纯真,语言纯洁,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地目光观察事物,因此它地诗歌总是那么充满情感,浪漫优美,动人心弦.试问,用心创造地人地诗歌又怎会不感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徐志摩偶然写作背景
徐志摩偶然写作背景徐志摩偶然写作背景徐志摩《偶然》写作背景是什么呢?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也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爱情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偶然》写作背景,欢迎大家阅读。
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纪念徐志摩》)。
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
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演替脉络
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演替脉络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演替脉络徐志摩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爱情诗以一种祈祷的方式在充满神奇、和谐的自然界里构筑美好与安宁。
本文通过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有关爱情诗创作的演替脉络问题,利用众所周知的琐碎史料去逼近历史真实,使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点贯穿成一条线,采用历史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发掘徐志摩爱情诗创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灵魂在皈依自然中个体意识的凸现徐志摩开始创作诗歌是因为“整十年前我吹着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人是自然之子,他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虔诚与顶礼膜拜,并且以一种祈祷的方式在充满神奇、和谐的自然界里,以单纯的心灵与诗性的气质构筑美好与安宁。
徐志摩认为自然是自由的天堂,洋溢着温情与圣洁,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
这里自然中或幽远的淡香或滋润的水汽洗涤着你的灵魂,让你充分显示出人性的浑朴天真的一面。
所以,徐志摩认为“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他对世界的认识正是从自然中得来的。
他说“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雷声是我的老师”。
在徐志摩的心灵深处,自然代表着圣明、灵秀、安详,它超越了尘世的暗淡与喧嚷,嘲弄着那繁殖恐惧与紧张的一切。
在散发着腐臭味的雾霭下,徐志摩选择了以自然作为灵魂的栖息地。
自然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触发了他对阳光与空气的怀念,让他得以能够“诗意的栖居大地”,并以诗的形式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然界。
皈依自然是人类获得力量与完满的源泉之一,而徐志摩浪漫的情感却萌生和催发了“灵魂的补剂”⑤,其诗作《康桥再会吧》《再别康桥》以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都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1897年,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石硖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徐志摩的爸爸为海宁首富,是海宁现代工业的发起人。
他投资很多方面,但最大最成功的是对儿子的培养和教育。
望子成龙的爸爸,在儿子初次店铺时,给他另取名字:志摩。
说是小时候,有个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顶,并预言,此人必成大器。
1918年,徐志摩北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
按照爸爸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承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
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
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10月便来到英国留学。
到了英国后,才知道罗素到中国讲学去了,这样就在伦敦住了下来。
不久,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没想到邂逅了16岁的林徽因。
当时的徐志摩24岁,已经是两岁孩子的爸爸了。
林徽因的爸爸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一位爱国的有识之士,与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有深厚的交往,两人早就承诺结为亲家:把林徽因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而梁启超(徐志摩的老师)也早把林徽因当做自己女儿一般对待。
年方二八、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表所吸引,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人亲密地交往了。
一次,当他们踏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康河边漫步时,林徽因耳边响起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之际,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片柳叶,轻轻地衔在嘴上。
徐志摩曾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一生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和林徽因的交往,使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伟大力量的震撼,因此,他对康桥这段生活异常留恋。
胡适评价徐志摩说:“他的人生观真是1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3个大字:1个是爱,1个是自由,1个是美。
他梦想这3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1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徐志摩爱情诗与其创作背景
xxxx与其创作背景读《xx诗选》有感徐志摩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家,虽其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为浪漫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且其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影响重大。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杰出的一部分,究其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相当突出,他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的情感表达,手法变化多样。
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
于是有人说,“爱”是徐志摩写作源泉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其爱情诗歌尤为突出。
从徐志摩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情感经历是比较曲折的。
1915年,20岁的徐志摩考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徐志摩最终辜负了张幼仪。
在这段期间,徐志摩情诗创作相对于后期是比较平淡的。
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
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
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当中前两章: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首诗深刻批判了旧婚姻制度的残忍,作者深受其害,他厌恶这包办婚育使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和选择的权利。
于是,这段期间,徐志摩所创作的诗歌是充满批判,攻击性,而不是柔情浪漫的。
徐志摩经典诗词小故事
徐志摩经典诗词小故事引言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重要影响力极大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传世至今,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通过讲述徐志摩的一些经典诗词背后的故事,展示他的才华与情感,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再别康桥》1.1 创作背景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正值他在剑桥大学留学的最后时刻。
面对离别,他对母校、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化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1.2 内容解读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徐志摩舍弃了康桥这个美丽的地方,离开母校和友人,回国追寻理想的情愫和决心。
诗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祝福和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徐志摩对祖国和个人发展前途的热爱。
1.3 故事在徐志摩离开康桥前夕,他邀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饯行。
这是他们成为朋友的三年里,第一次共同出行,每个人都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之中。
徐志摩走进康桥的校园,心情复杂。
他回想起在这里度过的快乐时光,感慨万分。
在康桥的湖边,他们停下来,望着那湖光山色的美景。
徐志摩又看了母校一眼,摇了摇头,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将是他永别康桥的时刻。
离别时刻来临,众人情绪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的感受。
最后,徐志摩在船头高声朗诵了他刚刚完成的诗作《再别康桥》。
这首诗瞬间抓住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他们感受到了徐志摩的心情,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当徐志摩朗诵完毕,众人掌声雷动。
大家纷纷擦干眼泪,像一群失魂落魄的孩子。
徐志摩用执着的眼神看着整个康桥校园,而每个人都为他默默祈祷,希望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能够在新的开始中实现理想。
二、《再别康桥》之后2.1 徐志摩的归国生活徐志摩回国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他先后在国内多家高校任教,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诗歌作品,并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2.2 《再别康桥》在文学界的影响《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诗坛的经典之作,其凄美的离别情感和深刻的思乡之意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也深受其他文人的影响和启发。
徐志摩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了读者,也启示了其他诗人,激发了他们深思敏感的离别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再别康桥》背景介绍
《再别康桥》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
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
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
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
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偶然》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
此诗并非只是简单的爱情诗,它更包含对人生的感叹。
云与水相距万里,偶尔云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转瞬间却又消失了踪影。
航行在海上的舟在黑夜里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却又匆匆离别。
人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彼岸却是必然。
若每一个偶然的相遇,都驻足相伴,心的牵挂,那人生将偏离轨迹,亦无法到达必然的彼岸。
在此诗中,徐志摩传达的是对情感的节制。
对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他说最好忘掉,这是对偶然萌生的情愫的扼杀。
然而这首诗对偶然相遇的美好进行了压制,这是时代的变更造成的,徐志摩处于最黑暗的年代,他无法逃脱这个时代固有的丑恶和斗争,他无法偏离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所以他无奈地选择了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忘掉偶然的相遇。
然而,接受人生最终也让徐志摩懂得了潇洒地放手,因而他说道:“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再别康桥背景故事
再别康桥背景故事再别康桥背景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描述事件的过程。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比较适合口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背景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以美的语言,美的旋律,美的物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那似清烟如微波般是离情别绪,犹如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轻柔舒缓,令人回味无穷。
徐志摩曾三次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
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
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
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
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
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
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
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
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注重形象思维,主张将真实的感情,通过丰富、独特具有诗人内在感受的艺术形象和创设诗的意境来抒发,以期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分析鉴赏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徐志摩林徽因写的情诗
徐志摩林徽因写的情诗摘要:一、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情背景1.徐志摩简介2.林徽因简介3.两人相识与相恋二、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情诗1.《再别康桥》2.《月夜忆舍弟》3.《你是人间四月天》三、林徽因为徐志摩写的情诗1.《你是人间四月天》2.《我恨雨恨风恨天也高》3.《情愿》正文:徐志摩与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子佳人,他们的恋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与才情。
徐志摩,原名徐章垿,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诗歌创作著称。
林徽因,原名林徽因,字微卿,福建闽县人,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建筑师,同时也是徐志摩的初恋情人。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于1920 年,当时徐志摩已经是名声在外的诗人,而林徽因则是初涉文坛的新秀。
两人因文学创作而结缘,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并未因此消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那就是他们为彼此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情诗。
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情诗。
其中,《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描绘他与林徽因在康桥相会情景的诗作,诗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寄托了诗人对林徽因的深深眷恋。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离别的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另一首广为人知的情诗《月夜忆舍弟》中,徐志摩以月光为引子,将对林徽因的思念娓娓道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月色和雪色都太清淡,而你是我的浓郁。
”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林徽因的炽热情感。
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一诗中,徐志摩将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与四月天的美好景色融为一体,赞美林徽因的美好品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
”林徽因也为徐志摩创作了许多情诗,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她以自己的名义写给徐志摩的诗。
在这首诗中,林徽因表达了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激与怀念:“我恨雨恨风恨天也高,我恨这人间四月天。
《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及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及写作背景引导语:《再别康桥》一诗中,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简析及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徐志摩爱情诗研究
徐志摩爱情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
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1931),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一、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从思想内涵上说,自《诗经》开始,一方面单纯的为情而情,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标榜之物。
到了徐志摩,爱情诗被赋予其应有的内涵,达到灵与肉的完满结合。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爱情诗歌的特点是对真挚情感的自然抒发。
徐志摩的爱情生活跌荡起伏、荡气回肠。
诗人用诗歌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自己的爱情生活,并进行了思考。
诗人的爱情生活开始于张幼仪。
1915年10月29号,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
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
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有两个原因。
一是徐志摩是重情之人,经不起柔情软语和眼泪的冲刷;二是徐志摩还未接受西方文明的撞击,其性格之中的叛逆性还未充分展露,他的理想还未真正形成。
因而还不能像后来与陆小曼恋情之中的惊天动地的反抗。
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
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
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
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
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
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
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严师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订婚。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简介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自英国作家拜伦的名作《别离康桥》,表达了诗人离开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本文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并对作者徐志摩进行简要介绍。
一、《再别康桥》的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928年。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也因此他有机会有方便取景、思考与写作的时间。
而康桥是剑桥大学校园内的一座迷人的桥梁,以其浪漫的风景和历史背景而闻名。
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通过对康桥的描述和自己对离别的感悟,将学术追求和人生抉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他对学业和青春的告别,以及对离家远行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使读者感受到了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哀怀之情。
二、作者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和散文家。
他以热情洋溢的诗作、深刻的情感挖掘和对爱情的畅想而闻名。
徐志摩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既有描写现实生活的抒情作品,也有对爱情的颂扬和对生命的思考。
徐志摩的文学造诣来自于他的多重身份。
他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和剑桥大学就读,并先后获得了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
他拥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对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
徐志摩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而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萦绕,又注重形式的精巧与意象的丰富。
他的散文既有对家国之思的思考,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总结《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留学英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离别学府,远离故土的心情。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倾诉,使读者感受到徐志摩深沉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徐志摩本人是一位重要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通过他在文学与学术上的追求及其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留下了独特的艺术遗产。
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
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徐志摩,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本文将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
徐志摩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那个时期正值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浪潮兴起,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中国。
徐志摩在青年时期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深深被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爱情的热情所吸引,这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创作主题。
其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展开。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和对爱人的深情厚意。
例如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绘和对与爱人的离别的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在徐志摩的诗歌中,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徐志摩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索,他通过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再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境。
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读起来如同一首首动人的乐曲。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却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歌作品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但又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他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爱情的追求,也有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意境。
徐志摩爱情诗《偶然》
徐志摩爱情诗《偶然》徐志摩爱情诗《偶然》《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有人说,此诗是志初遇因于伦敦时所写。
昔时志与发妻幼仪关系紧张,濒于破裂,而偶识因,重燃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此传世佳作。
也有人说,这首《偶然》,是写给一位在北京一家咖啡店里偶然邂逅的女子的。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
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有人解读这首诗认为是林因写给孩子的,属于母亲爱子诗,但也有人觉得是写给志的,因为志就是个孩子。
因爱人和爱子是相通的,就像诗和建筑相通一样。
有人多方考证,说是写给儿子的,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说是写给志的又有什么关系?连她的儿子都不能确定是写给谁的,我们又何必要追根究底?林因(1904-1955)原名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相遇。
徐志摩的爱情诗鉴赏
徐志摩的爱情诗鉴赏徐志摩的爱情诗鉴赏徐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
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1931),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
徐志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徐志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
徐志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谈到徐志,不得不谈他的爱情诗。
有人说他的爱情诗正是他的诗歌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事实上,徐志的爱情诗也正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一)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而徐志对这“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
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和张幼仪的爱情终结,对于徐志而言“共解烦恼结”,督促张幼仪“快努力”,解散后“容颜喜小,握手相劳”“一片声欢”,由此可见封建包办婚姻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以至于诗人冒天下之大不也要解除婚约。
徐志借此诗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二)1920年3月,徐志与林因在英国相识相恋。
林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
她与徐志相识时只有17岁,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
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
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
这一时期的徐志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可见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与其创作背景
读《xx诗选》有感
徐志摩是一个从头到脚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家,虽其创作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但却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为浪漫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且其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思想影响重大。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诗歌中杰出的一部分,究其诗歌的语言美,音律美,画面美相当突出,他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的情感表达,手法变化多样。
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
于是有人说,“爱”是徐志摩写作源泉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其爱情诗歌尤为突出。
从徐志摩一生的经历来看,他的情感经历是比较曲折的。
1915年,20岁的徐志摩考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徐志摩最终辜负了张幼仪。
在这段期间,徐志摩情诗创作相对于后期是比较平淡的。
这桩婚姻是在其父徐申如的威逼和祖母的亲情攻势之下如期而成的。
徐志摩对这段婚姻由反抗到妥协,同时也正是这场婚姻使徐志摩深刻领教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腐朽和“吃人”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反抗,使他更向往爱的自由,书写恋爱婚姻的自由。
这也成了徐志摩爱情诗歌中的一大主题,如《笑解烦恼结》、《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诗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当中前两章: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披散你的满头发,赤露你的一双脚;跟着我来,我的恋爱!抛弃这个世界,殉我们的恋爱!我拉着你的手,爱,你跟着我走;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剌透,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这首诗深刻批判了旧婚姻制度的残忍,作者深受其害,他厌恶这包办婚育使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和
选择的权利。
于是,这段期间,徐志摩所创作的诗歌是充满批判,攻击性,而不是柔情浪漫的。
这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
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和甜蜜,这段时期是人创作进入灵感喷发期,所创作的诗歌甜蜜浪漫,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音乐美,画面美。
如《康桥再会吧》就是这一类作品。
而1922年,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这次失恋给徐志摩一次重大打击。
xx的名诗《偶然》的最后一章节: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少人认为这是写给其爱慕的对象--才女林徽音的。
诗歌表现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
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
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表达了诗人那种深深的爱恋被打击后冰凉的心情。
自此以后,直到1924年与陆小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爱情,徐志摩才又一次尝到了爱的甜蜜,但是婚后的生活使诗人的爱情理想又一次的破灭了,诗人陷入了迷茫。
这一期间的爱情诗歌涉及了爱情的方方面面:
失恋的痛苦《落叶小唱》、爱的倾慕《我也有一个恋爱》、爱的执著《雪花的快乐》、相爱之人的分离《翡冷翠的一夜》、爱的迷惑《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因此,可以说徐志摩的爱情诗是诗人爱情生活的真实表现,也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雪花的快乐》中: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中她是作者爱慕的人,作者想变成翩翩的雪花去亲近他的爱人,可以和她玩耍,嬉戏,接近她,融入她的身心。
作者用雪花的意象来表达那种热烈,深沉的爱。
雪花的快乐就是轻柔飞扬的自由和浪漫,象征着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心情。
此时,徐志摩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一切都是那么甜蜜浪漫,他的诗歌总是像在吐露真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总是热烈悠扬的,这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
他感情纯真,语言纯洁,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因此它的诗歌总是那么充满情感,浪漫优美,动人心弦。
试问,用心创造的人的诗歌又怎会不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