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命题趋势、复习设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充分表明了阅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
近年来,为了和新课改接轨,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考查变化最大,其中渗透了不少新课改的思想,突出能力的检测,而考生答题情况又往往不容乐观,因此,中考现代文复习成了重中之重,分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失误,研究近两年来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采取合理可行的复习方法,尤为必要。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主要失误
1审题不认真,或不会审题,答非所问。
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命题者往往会在题干上设置修饰限定语句,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但有些考生在答题时常常“跟着感觉走”,草草看完阅读题的题干,就开始作答。
如“文段中哪个句子能体现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苏州园林》)这道题明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句子作答,但偏偏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回答,随意写—下个人的理解。
2没有通读文本,或读不懂文本,胡乱作答。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立马作答,殊不知,有部分考查归纳能力的题目,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必须着眼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
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
如“‘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李愚《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在答这道题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判断出这是一篇议论文。
其次,根据“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个句子的所在位——标题来判断,它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显然,考查“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命题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心论点的把握、理解情况。
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读懂文章,不知“圈子”之所指,没理解中心论点,除第三段外,该文几乎所有的句子都被学生当做“含义”来理解。
而用自己语言概括的也是五花八门,如“一些人或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环境会对你的未来造成大的影响”“好朋友会决定你的未来”,这些都没有理解到位。
3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技巧,或不会概括,只会照搬原文。
阅读题考的是文本阅读能力,答案要尽可能在文本中寻找。
不少考生不懂这种基本要求,要么忽视了对原文的把握,主观臆断,随意作答;要么只重视局部分析,而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断章取义,概括不全。
如“根据文意理解:毛豆是一个爱撒谎的孩子吗?为什么?”(刘心武《蚂蚁唱歌》)有部分考生就是没有落实题干中“根据文意理解”这六个字,脱离文意,主观臆断,凭生活经验“想当然”——“因为那种撒谎,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快乐”。
再如“毛豆这孩子具有哪些特点?”概括毛豆的特点时,关键是要善于从文本中去发现、捕捉,并且用准、用好形容词。
考生的回答主要存在三类问题:①概括不完整;②用词不准确,随意堆砌词语,如“活泼、开朗、顽皮、淘气”;③不懂归纳性概括,抄一些沾边的原句,有的还自相矛盾,如“疯野,像个野孩子。
可爱,爱说谎”。
4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很不规范,内容脱离实际、脱离原文。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来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
它在答案的回答方向上具有多元化特点,甚至无标准答案,只要考生能从试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作出言之有据、言之有物的分析,都算正确。
但命题者是不会随心所欲地胡乱发问的,考生思维的多向性,绝不是考生思想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也不是考生信口雌黄任意涂鸦。
也就是说,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开放与限制两种因素的矛盾统一。
这种试题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与规定性的特点,因此,弄清楚开放性试题中的话题材料包含哪些限制性因素,是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如“毛豆‘快乐’‘幸福’吗?请谈
谈你的理解。
”学生对毛豆是否“快乐”“幸福”,可以各抒己见,但必须紧扣材料,不能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二、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题型变化
1阅读材料大多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并进,并目注重课内外结合。
2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知识转向文章整体理解,有淡化文体的趋势。
以往阅读题多为围绕文体知识解读语段,如记叙文考查记叙的六要素及线索、顺序等,说明文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议论文考查论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
现在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能力,注重从词语理解、整体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观点、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获得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间接考查学生的文体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有所提高。
3试题更趋新颖灵活,富有开放性。
从选材上看,在讲求与学生阅读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更着力追求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注意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
或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与环境;或剖析生命的价值,颂扬向上不屈、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或歌颂无私的爱,揭示生活哲理,等等。
4考查方式由主客观题并存向纯主观题转变,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
每小题分值增多,提高了答题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及复习设想
1课程标准导引,考试说明指路。
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年来的考试说明,找出现代文阅读考查要求及考查层次,编选体现这些考查要求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复习。
2文体先行,牢记特点。
由于中考阅读试题几种文体同时出现,因此教学与复习时应同时训练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尤其要突出文体特点,将平时所学的各种文体知识归类,从而掌握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然
后将课文归类到所属的文体之下去复习。
虽然现在中考淡化文体,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要抓住人物形象和情节,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议论文要注意论点和论据。
要让学生明确,在考试中首先要判断阅读材料的文体,然后回忆相关的文体知识,不要完全凭语感。
3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解读一篇现代文必须有整体感知的过程,如“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等。
答题前至少要将文章通读两遍。
第一遍快速浏览,迅速捕捉信息。
这一次最好不带题目,在自由状态下获得基本信息,读懂文章,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能抓住关键语句,这是解好题的前提。
第二遍再依题读文。
找出题目在文中涉及的段落内容,细加揣摩,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概括要点。
概括要点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摘引文中原句:②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组成符合要求的答案;③根据要求自行组织语言概括。
4依据规律,明确要领。
①考题总是依据文本的内容来设计的,有规律可循,如“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抒情、议论性文字或关键句往往表达主旨,抓住它就容易答题了。
②解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要结合语境反复体味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③知识点的作用也是有规律的,如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同是写景,有的表达对自然景物的喜爱,有的借物言志说理,等等。
④还要明确一些答题规范,知道一道题从哪些方面来解。
如要求说明拟人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可从描述对象和表达效果两方面阐述;理解小说的主题,一般可从主人公的性格、地位及社会背景,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的言行等方面入手。
5准确表述,条理清晰。
这是答题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把自己消化吸收的结果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用准确、具体、完整、通畅的句子进行表述。
开放性题目的答案,要当做小文章来写,如“谈一点看法”,答题就要观点明确,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
而后来。
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
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
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
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
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
”现代派作家少
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
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
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
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
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
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
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
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
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
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
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
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
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
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
”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镰刀。
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试一试刀刃”。
“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布片,快步走过。
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一些钱”。
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
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1.根据文意,分别解释文章第一段与第六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
2.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归纳作者否定海明威等现代派作家是文学大师的理由。
①内容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②形式上,现代派作家的作品
3.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理由是什么?请你写出三点。
4.文章既评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派作家。
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①有段时间曾经怀疑最初的认识,现在终于明白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
②许多作家生活在人民中间却不知道文学应该为谁服务。
2.①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或“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②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c(或:只注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3.①托尔斯泰的作品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
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
④托尔斯泰始终不忘与人民的联系(学生答到三点即可)
4.对比(答“比较”或“反衬”也对),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使文章内容更鲜明突出,从而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差一分钱(2011湖南岳阳中考语文试题)
葛取兵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父亲才五十岁,身体却有些不恙。
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弊象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5)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若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6)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 号,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钱吧。
(7)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
我想,父亲的网名应该土得掉渣。
(8)入秋。
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锟饨担的敲梆声。
(9)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10)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1)从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十九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2)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13)那天,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4)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15)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6)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17)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18)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室里很寂静。
(19(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20)打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1)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2)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
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三十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3)从古镇回来。
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4)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5)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26)解铃还得系铃人。
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27)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文中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从全文看,文中(11)-(20)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23)自然段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4.文中多次提到像样的心结,父亲的心绪到底是什么呢?(2分)
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3分
答案:
1.比喻、夸张。
(l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分)
2.插叙。
(1分)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2分)
3.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1分)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
(1分)
4.父亲的心结是找到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1分)并感谢她、报答她。
(1分)
5.①父亲一直想找到三十年前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妇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