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有效防治措施论文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范围广、数量众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稻田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大损害。
本文就来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其危害特点是叶缘反卷、叶片弯曲,并在其中幼虫取食导致稻株旺盛生长受影响,形成“低矮短粗”等症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一般分为两个期次:早期和晚期。
早期是翻耕前后,温度逐渐升高,湿度较大时,螟卵开始孵化,幼虫到达第三龄时,数量较为稳定,并完成第一轮遗传基础。
晚期是稻花开放期到秋季,稻田水位逐渐下调,气温逐渐升高,稻纵卷叶螟数量大增,并依次进入第二、第三轮遗传基础。
1.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首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稻田清洁。
农民首先要保证农田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良种选育。
选配抗病、抗虫、丰产的优良品种。
(3)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种类、水源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在正确的时期和剂量下施肥,提高稻田土壤的肥力,增强稻株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合理灌溉。
农民在灌溉时应采用泵灌或喷灌方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以免水分过多,造成病虫滋生,或导致病虫寄生根系。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一种环保、有效、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目前,生物防治主要采用昆虫杀菌剂,通过喷洒或灌注、早晚交替施用等方式,杀灭稻纵卷叶螟幼虫,从而达到保护稻田、保护环境和保护人类的目的。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常见方法,主要通过喷雾、喷洒等方式,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农药,杀死稻纵卷叶螟成虫和幼虫,同时必须注意农药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4. 其他防治方法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虫网、喷灌、田间套袋、田间拍打等方式,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并减少它们的危害。
综上所述,有效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并在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防治方案,尽力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论文:稻纵卷叶螟高空探照灯佳多虫情测报灯种群动态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论文:稻纵卷叶螟高空探照灯佳多虫情测报灯种群动态防治对策【中文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栽培生长过程中,常遭水、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然而为害水稻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成为我国目前许多稻区引起稻谷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稻纵卷叶螟属水稻“两迁害虫”之一,具有大区域、长距离、季节性的迁飞习性。
稻纵卷叶螟是广西水稻主要害虫,在广西年发生6~8代,是广西发生面积最大的虫害之一。
近年来对广西省水稻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2008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厉害的一次。
又广西省地处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与越南接壤,是稻纵卷叶螟迁经的第一站,广西是“两迁”害虫境外虫源迁入中国的“桥头堡”和源头增殖地,是迁飞性害虫南北往返的主要路径及繁殖危害地,也是长江中下游稻区的主要虫源地之一。
所以,研究该地的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探索有效治理该地区的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9~2010年,本实验即在广西东北部的桂林地区设点,常年对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进行研究。
通过高空探照灯、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调查相配合,并以高空探照灯下稻纵卷叶螟雌虫发育级别及其雌雄比例状况和天气变化动态(温湿度)为辅助,得出广西兴安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及其发生特点和原因。
为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广西兴安稻区稻纵卷叶螟共发生8代,其中第2代(4/16~5/20),蛾量总体较低,波动也很小,对此代稻纵卷叶螟的治理,运用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比较合适。
第3代(5/21~6/20),从5月下旬开始零星出现,在6月8日开始虫量明显增多,出现明显的迁入峰,这是2010年波动最频繁的一个时期,也是2010年最大的一个峰期,大量迁入的虫源使第三代成为了主害代,在此时期(6月中下旬)正值早稻分蘖期至拔节期,危害最重。
所以,加强对此时期的田间治理,防治成虫产卵,对于切断后发代的虫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此时成虫数量居多,应加强药物防治;第4代(6/21~7/20),受迁入峰的影响,加上食料条件适宜,温湿度适宜,虫量保持稳定,直到7月中下旬的第三次高峰发蛾期,在7月18日和19日达到最高,且平均蛾量较高,此时,主要应用化学防治。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分析了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地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是四(2)、五(3)代,一般情况下六(4)代为害很轻。
而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四(2)、五(3)、六(4)代几乎代代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
2000~2007年的8年中,我地稻纵卷叶螟均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为大发生,2007年为特大发生,发生面积占水稻总种植面积85%~90%,严重威胁了水稻生产。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笔者特对该虫的重发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发生原因1.1各代虫口基数大导致虫口基数大的因素,一是外地大量成虫迁入本地。
近年来,该虫在南方地区发生危害程度均达到偏重至大发生。
2007年6月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成虫量为6.5 ~10.5万头/hm2,最高达35万头/hm2;幼虫密度150~300头/百丛,卷叶率达20%~40%。
表明外地虫源基数大。
另外,近几年我地气候适宜稻纵卷叶螟迁入。
据稻纵卷叶螟四(2)代田间定点赶蛾,2003年迁入峰蛾量平均为2 250头/hm2;2005年出现2峰,蛾量分别为2 050头/hm2、6 325头/hm2;2007年出现3峰,蛾量分别为750头/hm2、4 500头/hm2、850头/hm2。
实践表明:初迁虫量大,往往会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二是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田间系统赶蛾和灯诱表明:2003年稻纵卷叶螟五(3)代有1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为12.5万头/hm2,田间卵量平均为120.3粒/百丛,幼虫为60~80头/百丛;2005年五(3)代有2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3.385万头/hm2、4.095万头/hm2,田间一峰卵量为170~22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7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50~140头/百丛;2007年五(3)代有3 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1.75万头/hm2、2.20万头/hm2、1.09万头/hm2,一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70~12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350~500粒/百丛、1~2龄幼虫为110~150头/百丛,三峰卵量为120~25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150头/百丛。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卷叶、影响灌浆、采收量和品质等方面,给稻作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滞育和过冬的成虫,在来年春季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成群出现到稻田中寻找营养和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卵粘附在谷壳上或叶背上,孵化后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细菌感染和寄生虫侵染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进行筑管行为,躲避天敌和保持体液水平稳定,并从植株中摄取营养。
二、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采取深甄、中耕等措施改良田土,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和自身抗病虫能力,同时除草、杂草清理,减小虫源。
同时,采用特殊杆子和倒掉草丛等方法,将卷叶螟的虫管摇掉或捏碎,削弱虫体抵抗能力,减少损失。
2.生物防治:增加天敌与天敌的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平衡,加强昆虫学、植物学等方面研究,掌握虫口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减轻生物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
3.化学防治:使用有毒或特效药剂对虫口进行灭活,减少损失,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及时清洗、保养披药器材料,注意药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同时,可采用类似“四达洛克”的化学制剂,可对野生动物及水生生物进行保护。
4.种子处理:在雨后晒干的稻子上喷涂100%的洗涤液,然后根据药剂指示将稻种浸泡2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杀灭虫卵,防止虫害生殖底数增加,从而起到防治的作用。
总之,要想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地对稻田中的害虫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实现科学防治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一)
浅谈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一)论文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江苏赣榆论文摘要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赣榆县大发生,这主要是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蛾高峰期长、发蛾量高、繁殖代次多、残留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宜、天敌控制能力低造成的。
据此,提出准确测报、科学用药、治前控后的防治对策。
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隶属苏北沿海地区,自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在我县水稻上连续大发生,2006~2007年是2003年、2005年以来的又一个大发生年,未治田块稻纵卷叶螟危害形成的白叶率达100%。
1发生特点1.1迁入早2006~2007年稻纵卷叶螟迁入第1峰分别在7月18日、7月11日。
系统田赶蛾资料表明,2006年、2007年四(2)代稻纵卷叶螟累计蛾量分别是1912.5头/hm2、3262.5头/hm2。
峰期较常年早,迁入量较常年多,四(2)代稻纵卷叶螟成虫都能经过繁殖并过渡到六(4)代,成为水稻穗期的虫源,致使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危害代。
近几年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明显提早。
1.2峰期长2006年系统田赶蛾,8月13日进入五(3)代发蛾始盛期,8月20日达发蛾高峰日,为6.465万头/hm2。
五(3)代累计蛾量为30.75万头/hm2,8月19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40粒/百穴,有幼虫60头/百穴;大田有卵177.8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
8月2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90粒/百穴,有幼虫(2龄)100头/百穴,卷叶率为2.5%;大田平均有卵73.3粒/百穴,有幼虫6.7头/百穴,五(3)代属大发生。
六(4)代稻纵卷叶螟9月2日为发蛾高峰日,峰期持续到9月20日,发蛾高峰日持续近20d,实属罕见。
六(4)代累计蛾量为79.07万头/hm2,据9月5日田间调查,系统田有卵12.5粒/百穴,有幼虫425头/百穴,卷叶率为17.7%;大田有卵8.3粒/百穴,有幼虫58.3头/百穴,卷叶率为1.83%,六(4)代在本地为大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
叶色嫩绿 , 稻纵 卷叶螟 的趋嫩特 性导 致 田间卵量高 , 间出 期
现零星 白叶 ,至 6 2 月 5日田间虫 、卵量 已有 16 / 6 m .万 6 7 , 6月底 药 剂 防 治期 间有 些 田块遇 降 雨 ,卷 叶 率在 1 2 . %~ 89 同时 因苗情导致虫 情的不 同类型进行 挑治而互为桥 梁 .%, 田 ,7月上旬 各种类 型 田块 的 田间实 际虫 卯量 为 1 9 . 6万 /
地频繁大 发生 , 严重威 胁水稻 生产 , 因此该 虫是跃进农 场水
稻 生 长期 间必 须重 点 监 测和 控 制 的 主 要 害 虫 。 跃进 农 场 经 准
发生重 的田块 在叶片和 茎秆均 有产卵部位 , 这种现象非常少 见,通过 3 次适 期防治 才得到 有效控制 ,保证 了功能 叶的正 常光 合作用。2 0 年发生 量虽有所 下降 , 08 但发生峰次同2 0 07
早 、迁入量增 加 ( 见表 1 。尤其 是 2 0 、2 0 ,2 0 ) 0 7 0 8年 0 7年
因迁入期 早、 迁入 量大 , 月 上旬进 行 了防治 , 由于 6 7 但 月下 旬 ~7 月上 旬的黄梅 天气 明显、雷阵 雨频繁 ,使 防治效果较
差 ,田 间 出 现 不 同程 度 的 卷 叶 ,严 重 田块 为 2 %,直 接 导 致 8 三 代 本地 虫 源 量 大 ;2 0 年 迁 入 量 5 6 、迁 入 期 为 6 1 08 9头 月 4 日, 场 水 稻 开 播 期 为 5月 2 农 5日,至 6月 中 下 旬 已有 3 % 的 5
地 提 出了合 理 的 综 合 防 治手 段 , 以适 应 现 代 农业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稻 纵 卷 叶 螟 ;农业 防 治 ;化学 防治 ;生 物 防治 天敌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由于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和常年使用单一化学农药等原因,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水稻产量损失加重。
结合防治实践,探讨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以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补贴扶持政策的实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旱育秧、抛秧、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
常年使用单一化学农药如杀虫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类药剂和有机磷杀虫剂,使害虫产生了极高的抗性,用药量逐年提高,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加上近几年气温变化异常、化学农药长期使用的影响等,导致上虞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使水稻产量损失加重。
因此,分析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实行可持续治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1.1降雨频繁由于6月至7月上旬的防治适期连续降雨,无法按时施药,即使施药的田块,防治效果也较差。
降雨频繁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造成稻纵卷叶螟暴发。
1.2施氮量增加由于种植的杂交稻、单季稻需要较好的水肥条件和较高的栽插密度,故氮肥施用量和栽培密度增加,形成了弱光、高湿的农田小气候,对稻纵卷叶螟的繁衍极为有利。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高产而不断增加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
胡建章等[2]指出,过量施用氮肥,水稻叶片生长过旺,叶色偏绿,诱集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同时稻株内的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碳氮比下降,降低了稻株的抗虫性,又加快了害虫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幼虫的存活率和成虫产卵量,导致害虫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使水稻受害程度加重。
1.3“籼改粳”的推广由于稻纵卷叶螟有趋绿的特性,而粳稻叶色浓绿,这为稻纵卷叶螟的产卵、繁殖、危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造成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加重。
1.4害虫抗药性突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杀虫双、杀虫单一直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当家药剂,但由于普遍和连续使用,使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措施【摘要】稻纵卷叶螟防治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要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在幼虫初孵期用药,提高防效。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稻纵卷叶螟俗称稻纵卷叶虫、刮青虫。
青虫,白叶虫等。
属鳞翅目螟蛾科。
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为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1.危害症状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尖,并躲藏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2.识别特征2.1成虫体长7—9毫米.翅展16—19毫米。
雌蛾体、翅黄褐色。
前翅外缘具暗褐色宽带,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间1条短,不达翅后缘,后翅也有2条黑褐色横线.并与前翅上内外两条横线相接: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一黑色毛簇组成的眼状纹。
2.2卵卵长约1毫米,宽0.5毫米,近椭圆形,扁平。
初白色。
后渐变浅黄色至黄褐色。
2.3幼虫5—6龄,多数为5龄。
头褐色,体淡黄绿色或绿色,老熟时为橘红色。
幼虫前胸背板上有黑色斑纹,中.后胸背面具8个黑色毛片,前排6个.后排2个。
每腹部节背面有毛片6个,前排4个,后排2个。
2.4蛹蛹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尖细,臀棘突出,有8根臀刺。
蛹体初为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金黄色,将羽化时翅和体上出现黑褐色线纹。
蛹体外常襄着白色薄茧。
3.发生规律3.1生活史我国每年发生1—11代。
东北。
华北各地每年发生1—3代;江苏、安徽、河南的中南部、湖北的中部和北部为4—5代;湖南和江西及浙江三省北部、湖北、安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杭嘉湖地区、福建的中部和北部、湖南;江西、浙江的中部和南部为5—6代;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南部为6—8代:海南岛。
雷州半岛等地为9—11代。
在我国北纬30?以北地区不能越冬。
南岭以北有零星的蛹越冬.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稻田害虫,也是稻田中最重要的昆虫害虫之一。
其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探讨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以及其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水田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等。
气候条件是稻纵卷叶螟能否大量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稻纵卷叶螟喜欢温暖潮湿的气候,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当气温适宜时,其繁殖速度迅速增加,危害水稻的程度也会加剧。
水田的生态环境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适宜的水田生态环境对稻纵卷叶螟的繁殖有利,如水田中有充足的土壤湿度和充足的光照等。
而不利的生态环境,如水田中存在干旱和缺氧等现象,则会抑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杂草的繁茂会为稻纵卷叶螟提供藏身之地,加剧其繁殖。
缺乏适当的轮作和间作措施,会使稻田中的害虫寄生虫和天敌数量减少,从而创造条件让稻纵卷叶螟大量繁殖。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因素来减少或控制害虫的数量。
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蜘蛛、捕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可以捕食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
寄生虫也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防治的有效手段。
一些寄生虫,如蜂、豹砂蛆和豹蛾等,会寄生在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体内,从而导致幼虫的死亡。
一些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等,也可以被用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将它们引入稻田中,可以通过感染害虫,使害虫数量减少。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或控制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对虫类天敌和对环境的污染等。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则,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和农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防治时机和剂量。
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三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今年我县二代稻卷叶螟发生量大,部分农户由于防治没有到位,田间残留虫口多,致使三代虫源基数较高。
7月24日城关塔底点赶蛾出现蛾峰,平均亩蛾量高达1950只;7月25日马金星田点出现蛾峰,平均为705只/亩;7月26日音坑三早坂点出现蛾峰,平均为1460只/亩,田间蛾量与同期前两年相比较高。
当前,我县天气午后多伴雷阵雨,有利该虫的产卵孵化,因此,今年三代卷叶螟将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当前,我县单季稻大多将进入孕穗期,若不抓好防治,该虫危害后,将对单季稻产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望各地加强田间检查,因地制宜地开展卷叶螟的防治工作。
各地防治卷叶螟应掌握在该虫的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各农户应结合二化螟在8月2日前后开展一次普治,由于三代卷叶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各乡镇应在防治后,应及时开展田间检查,对适期内没有防治好的田块,还要做好补治工作。
防治药剂:亩用95%新杀螟200035克或25%广治75毫升或5%锐劲特50毫升或17%世纪乐80毫升或40%兴攻80毫升或31%三拂70毫升。
提醒农户:①各地防治卷叶螟,应具体田块定防治时间,不要千篇一律按情报的时间开展防治。
②三代卷叶螟危害以单季稻下部叶片为多,在防治时要求每亩喷足三背包水,并且细喷雾。
在选择防治卷叶螟的药
剂时,应掌握交替使用的原则,避免产生抗性。
③高温天气喷药时要注意安全,用药要错开高温时段,以防中毒事故发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害虫中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大发生对于稻米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情况下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一、发生特点
1. 高发生密度: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它们会形成大规模的族群,密度往往会非常高,使得它们的危害程度加剧。
2. 防治难度大:稻纵卷叶螟在大发生时,对于防治措施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很难通过单一的防治手段有效地进行控制。
3. 影响产量和品质: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卷曲、干枯,导致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策略
1. 综合防治: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提高防治效果。
2. 喷洒药剂:在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可以喷洒有效的杀虫剂,如敌敌畏、氧乐果等,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有效控制。
3. 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在平时,要加强对稻田的管理,如及时清除杂草、施肥和灌溉等,保持田间环境卫生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4. 种植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需要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一)摘要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发生原因;防治对策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水稻主要的迁飞害虫之一1]。
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连年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较重。
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特对其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作一些浅述。
1形态特征成虫为小型蛾子,灰黄色或黄褐色。
前翅外缘有一褐色宽带,翅中部有黑色横纹2条,两横纹间有1条黑色短横纹。
雄蛾尾端向上翅起,像般舵,前翅前缘中央有一黑蓝色毛疣。
卵很小,扁平,椭圆形,散产在叶片正反面。
幼虫黄绿色,常将稻叶纵卷,藏身于卷叶内咬食叶肉,中后胸背面各有8条黑褐色毛瘤。
蛹略呈圆筒形,棕褐色。
体外有白茧。
2发生原因2.1各代虫口基数大,抗药性增强近年来,该虫发生面积广而严重,初迁虫量大常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
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
气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田间残留虫量大。
上一代的残留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稻纵卷叶螟对有机磷农药出现了高度抗药性,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也提高了几十倍。
特别是3龄以后的幼虫抗药性更强。
田间抗药性种群的产生和积累是造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气候异常,天敌控制能力弱受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的影响,出现“暖秋”现象,此时正值双晚孕穗抽穗期,适宜稻纵卷叶螟生存繁殖;再加上稻田中未迁出成虫的大量迁移扩散,使田间蛾量较大。
天敌是控制稻纵卷叶螟的重要自然因素2],但天敌对化学农药很敏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天敌种群数量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当田间害虫数量突增时,天敌的数量不足以控制大量害虫的发生。
2.3栽培措施不当单、双季混栽,单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时间长等导致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为稻纵卷叶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枣庄地区种植的都为优质高产的杂交稻,这些品种抗虫性弱,植株高大,生长繁茂,田间郁闭度高,适宜于稻纵卷叶螟栖息繁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分析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稻纵卷叶螟又叫稻纵卷叶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1龄幼虫不结苞;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到50%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1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8~9mm,体黄褐色。
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
前缘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纹。
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黑褐色毛。
前足胫节略膨大,其上有一丛褐毛。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腹部末端常举起。
卵为长椭圆形,长1mm,宽0.5mm。
周围扁平,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体黄绿色或绿色,前胸背板前缘具两黑点。
4龄幼虫前胸背板两黑点两侧各有1个黑点组成的弧形斑。
中、后胸背面各有黑圈横列2排,前排6个,后排2个。
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蛹的体长约为7~10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刺8根。
体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羽化前带黄金色,腹足背面后缘多皱纹、突起,近前缘有2根刺毛。
第5~6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痕。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1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生长茂密的草丛或棉花、大豆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常吸食植物上的花蜜及蚜虫排泄的“蜜露”。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论文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提出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52-01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
在水稻的生育进程中,要打造利于水稻生长的环境,培育耐害性强的稻株。
同时,及时掌握虫情,开展综合防治,提高自然控害能力。
实现“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取得粮食安全生产的好成效[2]。
为保证能虫口夺粮,将粮食生产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将多年来治理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加以总结,以利于推广,取得好的成效,迎来粮食安全生产上的大丰收。
1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3]。
随着南京市江宁稻区耕作制度的变化,主要为害的有3个世代,即四(2)代、五(3)代和六(4)代。
四(2)代成虫由外地迁入,迁入峰在7月5日左右。
正逢水稻生长分蘖期间,成虫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在生长嫩绿稻苗上产卵,幼虫取食叶片。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
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
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
l~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0%以上,为害最大。
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于8月上旬,产生了五(3)代成虫。
前期的五(3)代成虫是外地迁入的虫源。
加上当地繁殖、羽化的成虫,继续为害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的水稻。
全区机插水稻的推广,使水稻生育进程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期相吻合,迁飞来的六(4)代成虫以及当地羽化的成虫在8月下旬与9月初为害破口、抽穗期的水稻。
幼虫栖于穗苞中啃食颖壳和叶鞘,造成半透明的白色细条状斑点,使空瘪粒增加。
水稻齐穗后,虫子外迁,不再构成威胁。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本文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方法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特点和危害,提出了多种综合防治策略,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
未来稻纵卷叶螟防治的方向是在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手段的基础上,加强监测预警和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对稻纵卷叶螟实施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防治技术,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与防治、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危害、防治方法、防治措施、综合防治策略、未来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对稻谷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稻田中,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卷叶、咬食叶片和幼穗等方式来损害稻株,导致叶片黄化、凋萎,甚至影响稻谷的充实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必须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目前,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综合防治策略,结合多种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防治,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在未来,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需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抗药性机制,探索新型的防治措施和技术。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防治实践,可以有效地减轻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保障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稻田中的作物,确保丰收和稳定的农业生产。
2. 正文2.1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其生活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栖息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栖息于稻田中的稻叶、稻花和稻壳等部位,喜欢在植物叶片上卷曲形成临时避风避雨的巢。
2.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是夜间活动的昆虫,在晚上或清晨是其活动高峰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其发生与繁殖给稻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包括其食性、繁殖习性等。
接着详细描述了稻纵卷叶螟对稻田的危害,包括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以及传播病毒等。
然后提出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常见的防治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结论部分强调了稻纵卷叶螟防治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有效地防治害虫才能保障稻田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展望了未来稻纵卷叶螟防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可能的新技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稻田。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生活习性、危害、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虫害,其幼虫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将叶片卷曲成筒状,导致水稻叶面积减小,影响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水稻减产。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一直备受农业工作者的关注。
在农业生产中,及时有效地防治稻纵卷叶螟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首先需要了解其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幼虫喜欢在水稻叶片内进行取食,通过将叶片卷曲形成保护结构,来避免天敌的攻击。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导致叶面积减小,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为了做好防治工作,需要及时观察水稻苗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时,主要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方法。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杀虫剂来喷洒水稻田,以杀灭稻纵卷叶螟幼虫,达到防治的目的。
而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或天敌的产物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性,只有加强防治工作,才能有效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会有更多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稻田害虫,主要以稻叶、叶鞘为食。
抓好稻纵卷叶螟防治
稻纵卷叶螟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幼虫或蛹在稻草或土中越冬。次年春季成虫羽化,产卵于稻株上,孵化后的幼虫 开始危害水稻。在水稻生长季节,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可持续发生,直至水稻收获。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繁殖。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与预 警
田间监测方法
成虫诱捕法
利用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 黑光灯等诱捕器进行诱捕,定期收集 和记录成虫数量,以推断田间种群动 态。
化学防治
01 02
药剂选择
根据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和当地农业部门的推荐,选用高效、低毒的 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等。注意轮换用药,延缓 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的发展。
施药时期
密切监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抓住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这一关 键时期进行施药,提高防治效果。
03
施药方法
采用适当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技术,确保药液均匀喷洒到水稻植株上,特
抓好稻纵卷叶螟防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稻纵卷叶螟简介与危害 • 稻纵卷叶螟的监测与预警 • 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策略 • 防治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
01
稻纵卷叶螟简介与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成虫为灰褐色小蛾, 幼虫为绿色或黄绿色,体型细长 。
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成虫喜欢在夜间活动 ,产卵于稻叶背面。幼虫孵化后 ,以稻叶为食,造成稻叶纵卷。
卵块调查法
在稻田中随机选取样点,调查样点内 稻株上的卵块数量和孵化情况,结合 气象因素,分析预测卵孵化高峰期, 为防治提供依据。
预警系统建设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如遥感、GIS等,实现稻纵 卷叶螟发生动态的实时监 测和预警。
抓好稻纵卷叶螟防治
抓好稻纵卷叶螟防治
据本站多点调查,目前我市水稻大多处于拔节期,稻纵卷叶螟成虫数量大,将会造成较大危害。
各地宜抓住时机,科学防治。
8月下旬末调查,第五代稻纵卷叶螟蛾量大,迁入集中,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8月25日在东城周屋,未施药田块的卷叶率普遍在20%以上,个别田块高达28.8%。
这是近五年来所罕见的。
我市虫源以外来迁入为主。
加强调查后发现,第六代成虫发生高峰已经到来(9月5日在中堂一村,一般田块有蛾350-480头/亩,最高的达5800头/亩)。
经过9月1―5日在东城周屋、中堂一村等水稻集中区的持续赶蛾,预计第六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如下:
螟蛾盛发期:9月2―8日螟蛾盛发高峰期:9月5―7日卵盛孵期:9月8―14日卵盛孵高峰期:9月10―12日
另外,9月5日在中堂一村,纹枯病发生尚轻,一般田块丛发生率3―5%,高的达8.3%以上。
鉴于目前温湿度条件适宜,连作田要兼治此病。
建议:在9月10―12日,每亩用150毫升18%杀虫双+200毫升5%井冈霉素,兑水60公斤喷施。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措施
【摘要】稻纵卷叶螟防治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要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在幼虫初孵期用药,提高防效。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
稻纵卷叶螟俗称稻纵卷叶虫、刮青虫。
青虫,白叶虫等。
属鳞翅目螟蛾科。
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为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
1.危害症状
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尖,并躲藏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造成水稻严重减产。
2.识别特征
2.1成虫
体长7—9毫米.翅展16—19毫米。
雌蛾体、翅黄褐色。
前翅外缘具暗褐色宽带,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间1条短,不达翅后缘,后翅也有2条黑褐色横线.并与前翅上内外两条横线相接: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一黑色毛簇组成的眼状纹。
2.2卵
卵长约1毫米,宽 0.5毫米,近椭圆形,扁平。
初白色。
后渐变浅黄色至黄褐色。
2.3幼虫
5—6龄,多数为5龄。
头褐色,体淡黄绿色或绿色,老熟时为
橘红色。
幼虫前胸背板上有黑色斑纹,中.后胸背面具8个黑色毛片,前排6个.后排2个。
每腹部节背面有毛片6个,前排4个,后排2个。
2.4蛹
蛹长7—10毫米.长圆筒形,末端尖细,臀棘突出,有8根臀刺。
蛹体初为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金黄色,将羽化时翅和体上出现黑褐色线纹。
蛹体外常襄着白色薄茧。
3.发生规律
3.1生活史
我国每年发生1—11代。
东北。
华北各地每年发生1—3代;江苏、安徽、河南的中南部、湖北的中部和北部为4—5代;湖南和江西及浙江三省北部、湖北、安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杭嘉湖地区、福建的中部和北部、湖南;江西、浙江的中部和南部为5—6代;广东,广西、台湾和福建南部为6—8代:海南岛。
雷州半岛等地为9—11代。
在我国北纬30?以北地区不能越冬。
南岭以北有零星的蛹越冬.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3.2主要习性
(1)迁飞习性。
该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在每年的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迁飞,同时随气流的下沉和雨水的降落拖带而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到了秋季,成虫又随季风回迁到南方,繁衍后代,扩大种群。
(2)趋光性。
成虫有趋光性;特别是对金属卤素灯有极强的趋性。
在灯下雌蛾多于雄蛾,有卵雌蛾多于空腹雌蛾,上半夜多于下半夜。
(3)趋嫩绿性。
成虫喜欢选择生长嫩绿。
处于圆秆拔节期和幼穗分化期的稻田植株上产卵。
(4)补充营养。
咸虫羽化后,需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植物花蜜作为补充营养.以促使卵巢发育。
(5)卷叶为害。
①幼虫一般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形成小苞,此时称“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束腰状虫苞.称之为”束叶期”;三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在四至五龄期喜欢频繁转苞为害.虫苞呈枯白色,严重时整个稻田一片枯白;②幼虫活泼.通常在剥开虫苞查虫时,幼虫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显然幼虫具活泼后退的习性。
(6)结茧化蛹。
幼虫老熟后.多爬至稻丛基部无效分蘖的小叶、枯黄叶片、叶鞘处、稻株间或地表枯叶上,然后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其内吐丝结薄茧化蛹。
3.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
稻纵卷叶螟最适宜气温22℃-28℃,相对湿度高于
80g6。
若6—9月份雨日多。
湿度大,有利于其发生。
但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其发生和为害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2)品种。
不同的水稻品种为害程度不一样。
通常叶色浓绿,宽软的品种受害重,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晚粳稻重于晚籼稻,杂
交稻重于常规稻。
(3)栽培。
①由于20世纪60年代后,东南亚矮秆、早熟,高产品种的推广,加之我国南方稻区大规模的水稻改制,北方旱作区水稻的种植,及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该虫南北往返迁飞和种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栽培管理不当,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导致与水稻徒长的田块,为害严重。
(4)天敌。
稻纵卷叶螟天敌有近百种,各虫态均有许多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
①卵期的寄生性天敌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捕食卵的天敌有印度长颈步甲.黑尾长颈步甲,黄尾长颈步甲、双斑长颈步甲。
稻红瓢虫。
青翅蚁形隐翅虫、黑足蚁形隐翅虫和蜘蛛类等;②幼虫期的寄生性天敌有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扁股小蜂、菲岛抱缘姬蜂、广黑点瘤姬蜂等;蛹期寄生性天敌有无斑黑点瘤姬蜂:螟蛉瘤姬蜂,广大腿蜂及无脊大腿蜂;
③蛹.成虫和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青蛙、蠼螋、隐翅虫。
蜘蛛、蚂蚁等。
以上这些天敌可减轻一部分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
4.防治方法
稻纵卷叶螟防治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要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在幼虫初孵期用药,提高防效。
4.1农业防治
①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减轻受害。
②抓紧早稻收获.及时暴晒稻草,可杀死其上的幼虫和蛹。
③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596的面积的稻田早培、肥培,作为诱杀田.并重点防治。
4.2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
每3—4公顷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2)性诱剂诱杀。
每667平方米放置1—2个专用诱芯,诱杀成虫,每30天更换一次诱芯。
4.3生物防治
(1)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赤眼蜂,每667平方米每次放3万一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喷洒b.t制剂可湿性粉剂或 b.t乳剂(每克菌粉含活孢子量100亿以上)1.5—2.25千克/公顷,对水900升喷雾,效果良好。
为了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可加入药液量0.1%洗衣粉作为湿润剂。
此外如能加人药液量1/5的杀螟松效果更好。
4.4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为分蘖期。
圆秆拔节期.孕穗至抽穗期。
掌握百丛3厘米以下小苞30个,立即用药防治。
常用药剂为:每667平方米用40%丙澳磷乳油80—10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或20g6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毫升,或1.8%阿维菌素乳油80毫升.或、16%氟腈‘毒死蜱乳油50—100毫升,对水50—60升喷雾.7天防治1次,每代防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