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 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 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 境污染。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的一种菲常简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送入胚囊中尚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062301 1600) 作者简介:李永春(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62号,国家小麦中心205室。E-mail:yongchunli71@yahoo.com.Cll。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李永春,王潇,陈雷,尹钧·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 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我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 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现状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
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指出其在雨中和优种块繁等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概述了有关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组织培养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胚胎、原生质体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繁殖的方法。
由于是在试管内培养,且培养的是脱离植株母体的培养物,故也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展,在观赏植物,如菊花、牡丹、百合等方面有诸多应用。
同时,许多观赏植物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快繁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的技术过程大致分为六步:植物培养材料的采集,培养材料的消毒预处理,制备外植体,接种和培养,根的诱导,炼苗移植。
以上个步骤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现状2.1 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2.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植株往往不能结实,难以进行繁殖。
在培养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纯合二倍体。
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多为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具有高速、高效、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
因此,通过花药或花粉的培养的单倍体育种已成为一种新的育种手段。
2.1.2 胚培养采用人工的方法在无菌条件县从种子中将成熟胚和未成熟的胚分离出来,然后放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培养,使它发育成正常的植株,从而有效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获得杂种植物。
目前,在这一方面获得成功的自交或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植物有怀地黄、矮牵牛、普通小麦、黑小麦等。
2.1.3 培养细胞突变体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处于不断分生状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放射、化学物质)的影响而产生诱变,从中可以筛选出对人们有利的突变体,从而培育新品种。
小麦论文范例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对不同小麦外植体 (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Abstract :Wheat tissu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assurance of improving wheat by plant gene engineering. different wheat explants, such as immature embryo, inflorescence, mature embryo, young leaf, root, microspore,anther, protoplast,were cultured to obtain regenerative plants, the advances of study on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Wheat ,Explant,Tissue culture;1. 前言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
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
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幼胚组织培养自1978 年Shimada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
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
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研究进展
1.1 幼胚
色, 脊部由光亮转变为无光泽并具一层绒毛时,幼 胚刚好发育到透明的后期和半透明期, 该时期仅有 几小时, 此时取材的幼胚培养效果最好。 这一形态 指标的发现为取材节省了大量时间, 并大大减缓了 接种压力。另有很多研究表明, 幼胚的发芽问题主 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幼胚的日 一般取 龄, 材于1 ~1 日 2 6 的幼胚接种,在此范围内, 胚龄越大 发芽机率越大; 二是培养品 基因型, 种的 不同的品 种在相同胚龄条件下发芽率也不相同, 基因型对小 麦离体培养影响程度和大小的意见目 前尚未统一,
颖原基形成期至雌雄蕊原基形成期之间对小麦幼穗
大部分研究指出: 成熟胚与幼胚相比, 虽然愈 伤组织的芽分化频率较低, 至今还没有一套相对成 熟的诱导培养方法, 但因易于获取, 不受季节植株 发芽时期的限制, 具备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愈伤
组织成长快和一次成苗率高等特点已得到广泛的研
究应用。 刊丁莉萍等采用小麦成熟种子离体完整 .少周 胚为外植体的诱导频率达到10 %, 0 分化频率达到
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基因型只影响了愈伤组织的分
化能力。王常云等对1 个小麦品种进行离体培养, 5 结果诱导率达到了10 %,而品种间分化率有明显 0 的差异。l 杨淑慎等研究认为幼胚比成熟胚容易诱 q l 导的原因是幼胚组织比 较幼嫩, 接近胚性细胞, 更
加 易 化 11 容 分 。‘ ,
1.2 幼穗 以小麦幼穗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全苗的
摘 要: 小麦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应用植物墓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的重要墓础和保证,综述了 近 年来小麦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情况。研究资料表明: 小麦组织培养中,不同来源和不同生理状态的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_陶丽莉
麦类作物学报 2008,28(4):713-718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陶丽莉1,殷桂香2,1,叶兴国1(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北京100081;2.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
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
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
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S512.1;S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41(2008)0420713207Progress Outline of Wheat Tissue Culture and G enetic T ransformationby Using Wheat Mature Embryos As ExplantsTAO Li2li1,YIN G ui2xiang2,1,YE Xing2guo1(1.National Key Facilities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Key Laboratory for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of Agricultural Ministry,Crop Scien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Agronomy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China)Abstract:Wheat mat ure embryo has been regarded as a high potential explant s for plant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 ransformation because of some distinguish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collection all t he year round,consistent p hysiological stat us and econo mic experiment p rocess.In t he last ten years a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on t he tissue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of wheat by using mat ure embryos worldwide.To get good regeneration system,t he mat ure embryo s are tested to be cult ured by several ways including whole embryo cult ure,endosperm2supported embryo cult ure,t hin embryo fragment s cult ure,and cutting embryo cult ure t reat ment s.The effect s of concent ra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va2 rious growt h regulators on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have also been st udied,and some a2 vailable result s obtained.U sing t he mat ure embryo s as target tissues,transgenic plant s have been re2 ported mediated wit h Agrobacterium technique and biolistic particle approach,proving t he bright pos2 sibility of t he explant s employed in wheat t ransformatio n.We summarized here t he progress of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to p rovide reference for t he optimization of t he bot h sys2 tems.Efficient systems of t he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will remarkably p ro2 mote wheat genetic engineering improvement and f unctional genomics st udy.K ey w ords:Wheat;Mat ure embryo s;Tissue cult ure;Transformation3收稿日期:2008202205 修回日期:2008205220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7AA10Z12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细胞或器官,使其保持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病毒测试、有害物质筛选和植物生长激素制备等。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此之前,植物杂交育种只能够通过自然的杂交或小麦假体涂抹的方式来实现。
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天气条件良好、花期重合和品种特异性较强等条件。
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限制,为植物育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目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包括植物体外微繁殖、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
植物体外微繁殖是指将植物组织或细胞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分裂和增殖。
通过该方法,可以大量的繁殖同一品种的植株,并且不会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领域。
植物体外遗传转化是指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使其在培养过程中发生转化和表达,这种技术成为了植物转基因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主要的挑战是如何精准的把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以及如何使基因维持在植物体内。
植物体外生产次生代谢产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结合,生产一些人类所需的物质,例如药物,提炼纯度更高的化学物质等。
这种技术大大加快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个高效且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可用于改良杂交种、育成新品种以及生产素质较高的种质资源。
通过该技术,育种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质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的植物细胞,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植物育种应用场景:1. 利用无性繁殖去除休眠期:无性繁殖可用于消除植物杂交后的休眠期,使杂交后代在不会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快速生长。
小麦组培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实验名称:小麦组培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小麦组培实验,了解小麦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外植体消毒、诱导生根和愈伤组织诱导等操作步骤,为小麦遗传育种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二、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XX小麦种子,新鲜、无病虫害。
2. 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6-BA 2.0 mg/L、NAA 0.5 mg/L)3. 生根培养基:1/2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NAA 0.5 mg/L)4.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6-BA 1.0 mg/L、NAA 0.1mg/L)5. 外植体消毒剂:70%酒精、0.1%氯化汞6. 实验器具:超净工作台、解剖镜、无菌操作台、剪刀、镊子、移液枪、培养皿、培养瓶等三、实验方法1. 外植体消毒将小麦种子在70%酒精中浸泡30秒,取出后在0.1%氯化汞溶液中消毒5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2. 诱导生根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诱导生根培养基中,每瓶接种3个外植体,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3. 愈伤组织诱导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每瓶接种3个外植体,置于培养室内培养。
4.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外植体生长状况,记录外植体分化、生根和愈伤组织形成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植体消毒效果通过实验观察,消毒后的外植体生长状况良好,无污染现象,说明消毒效果较好。
2. 诱导生根在诱导生根培养基中,外植体在培养10天后开始分化出绿色芽苗,培养20天后芽苗长至1-2厘米,培养30天后芽苗长至3-5厘米。
同时,部分芽苗开始生根,生根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
3. 愈伤组织诱导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外植体在培养5天后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培养10天后愈伤组织面积增大,培养15天后愈伤组织呈乳白色、半透明状。
五、实验结论1. 小麦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诱导外植体分化、生根和愈伤组织形成。
组培实验报告结果(3篇)
第1篇一、实验简介实验名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探究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和再生能力,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流程,并观察培养过程中植物组织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水稻、玉米、小麦等植物叶片、茎段、愈伤组织等。
实验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植物叶片、茎段、愈伤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在不同培养基、激素浓度、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和分化情况。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MS培养基(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效果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再生植株数量较高。
(1)MS培养基在MS培养基中,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5%,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
再生植株数量分别为:水稻40株,玉米30株,小麦20株。
(2)改良MS培养基在改良MS培养基中,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0%,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5%,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0%。
再生植株数量分别为:水稻25株,玉米20株,小麦15株。
2. 激素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激素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KT)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效果较好。
(1)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当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分别为0.5mg/L和0.1mg/L时,水稻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80%。
玉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75%。
小麦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高,为70%。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对再生植株数量的影响当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分别为0.5mg/L和0.1mg/L时,水稻再生植株数量为40株,玉米再生植株数量为30株,小麦再生植株数量为20株。
3. 光照条件对植物组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植物组织的生长和分化具有显著影响。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小麦是全世界种植面最大、产量最多的一种,在解决人类粮食需求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文本分析了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希望对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麦育种;遗传改良;技术应用一、常规育种所谓常规育种,是指种内品种杂交选育纯种品种的过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多,也是见效最好的一种育种方式。
常规育种这一方法所面向的性状改良群体是非常多的,变异范围也比较广,对作物品种创新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因为它是种内品种杂交,多数情况下是在普通小麦基因间进行基因重组,进而得到新的品种,所以经常需要不断引入新的外来基因才能满足新品种的育成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
另外,抗性基因与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也存在一定冲突,会使基因丧失掉已形成的抗性。
二、人工诱变育种植物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时有发生,但相比人工诱变,自然突变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
所谓自然突变,是指事物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或者其自身的遗传结构本身不太稳定而发生的基因突变。
人工诱变育种的灵感便来自于自然突变,当把某些目标植物置于高仿真环境下时,它们的基因突变率将会大大提高,使带有明确目的的定向创造和筛选基因变异成为可能。
大量实践证明,诱变育种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上有着独特的作用。
在小麦诱变育种行为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三种方式来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从而提升育种效率和水平,即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生物诱变。
(一)物理诱变育种在进行物理诱变时,主要使用的诱变剂有x射线、γ射线、β射线,以及中子,相比β射线和中子,x射线与γ射线应用的较多。
其原理是,利用上述三种射线的高能量特点与强穿透力特点,对被试作物原子的内层电子进行激活处理,已使它的共价键形成断裂,从而改变原有染色体结构。
使用中子作诱变剂则有所不同,由于它本身不带电,所以若想完成对被试作物染色体的改变,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其与被试作物原子核的撞击行为上,因为这个过程可以使原子核变换产生γ射线等能力交换,进而引发变异。
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起突变 , 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 异, 进而获得有利用价值 的突变体 的诱变技术 。由
于转 基 因技 术 和 离 体 组 织 培 养 技术 已作 为 现代 生 物学 研究 的常规 操 作方 法 加 以广 泛应 用 , 以这 种 所 突 变类 型 在诱 发 突变 体 的地 位 中越 来越 重 要 。 Snh r n等 在 禾 谷 草 中发 现 了一 个 属 于 A igb a i c家 族
3 单倍 体 育种
B射线等 ,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 x射线和 ^ 射线。 y 这 些射线 由于能量高 、 穿透力 强 , 以使原子 的内层 可 电子 激 活 释 放 , 成共 价键 断裂 , 成 染 色 体 结 构 造 形 变异。中子不带 电, 当与生物体内的原子核撞击 但 时, 使原子核变换产生 ^ y射线等能量交换 , 从而引 起 D A的变异 。王彩萍等用 20 y的∞ 0 射 N 】 5G c— 线辐射诱变农大 19M 代收获后全部种植 ,从 M 7 , 代 中随机选取 6 5 5 个单株 , 对其农艺性状 、 淀粉特 性 和面 粉 色泽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以期 从 中筛 选 出高
诱 变『 5 】 。
22 化 学诱变 .
单倍体育种一般要经过诱 导产生单倍体材料 、 单倍体材料的绿苗分化 、 染色体加倍 3 个过程才能 形 成 纯合 的 株 系 ,在 这 些过 程 中 由于 技术 原 因 , 可
能丢失 大量 可供选 择 的基 因型 。此 外单倍 体 材料 的 诱 导 率受 基 因型影 响较 大 , 杂交 组 合 的选 配 带 来 给
小麦种胚的组织培养-北师大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
小麦种胚的组织培养-北师大版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小麦种胚的组织培养,掌握植物细胞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小麦种子在发芽前经过充分的消毒处理,将种子置于富含细胞分裂因子的培养基中,可以使种子胚芽的不同部分细胞分裂并增殖,并形成新的组织。
组织培养的过程需要使用多种培养基和药物,通常培养基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和生长因子组成的培养基。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适合小麦种胚生长的组织培养基以及生长因子来培养小麦种胚。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材料•小麦种子•1%有机物•70%乙醇•1%碘酒•组织培养基•生长因子设备•夹子•口罩•细胞培养器•培养皿、试管、离心管等实验器材四、实验步骤步骤1:消毒取小麦种子6g,用70%的乙醇处理5分钟。
用2%的NaClO溶液处理20分钟,在易耗处洗4次。
再用1%有机物处理10分钟,洗净后用100%的绝对乙醇处理30s。
步骤2:种子萌发将消毒后的种子取出至浸过运移试剂的孵化器中,在密闭条件下,温度控制在20℃,湿度为100%,孵化1d取出。
步骤3:胚芽培养基预处理将培养基加热至约50℃,使其液化。
将液体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并在无菌条件下,用夹子固定。
步骤4:种胚的分离与培养将孵化后的小麦种子萌发后的胚芽取出,将其表皮剥除,将其放入培养皿中。
将培养皿存放于细胞培养器中,密闭处理,温度控制在20℃,湿度为100%。
每过48h,更换新的培养基。
步骤5:观察胚芽的生长状况观察种胚在培养中的生长情况,记录并比较结果。
五、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要求实验者穿着实验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设备,保持实验区域无菌环境。
2.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尽量避免操作中出现误操作或者疏漏导致实验失败。
3.组织培养液要尽量保持在无菌环境下,避免污染,避免培养基中出现杂菌或者细菌。
4.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手套的更换,以及操作的环境卫生清洁,防止污染实验过程。
5.实验后要将实验器材做好清洗、消毒和处理,确保实验器材可重复使用。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植物育种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植物育种,人类可以改良和培育出更加适应不同环境和抗病性更强的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组织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组织培养技术,也被称为离体培养技术,是一种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分离出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的技术。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产生大量的繁殖植株和纯系,加快育种过程,提高育种效率。
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许多作物中得到成功应用,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快速繁殖植株。
传统的植物繁殖方法,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迅速繁殖大量的植株,加快了育种进程。
这对于那些繁殖周期长、繁殖量少的作物来说尤为重要。
在果树繁殖中,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提高果树的繁殖效率,缩短果树品种选育周期,为果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的基因转化。
基因转化是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导入外源基因的过程。
通过基因转化,可以为植物引入抗病性、抗虫性等有益基因,提高作物的抗性。
同时,基因转化也可以用于改良植物的品质特性,如提高产量、改善果实的口感和香气等。
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了一个高效、准确的基因转化平台,可以为作物育种带来新的机遇。
此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植物的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有性细胞(花粉和卵细胞)之间的结合而产生的新个体。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去除有性繁殖的过程,直接利用植物的组织或器官进行繁殖。
这种无性繁殖方式可以保留母本的完全遗传信息,从而保持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这对于那些传播途径有限、繁殖困难的作物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植物的突变体筛选。
通过诱导突变剂或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制造出大量的突变体。
小麦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研究
贺 杰, 王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2期
伟, 海燕 , 胡 等.小麦成 熟胚诱导愈伤组织研究[ ] J .江苏农 业科学 ,0 1 3 2 :0 2 1 ,9( ) 1 3—15 0
小 麦 成 熟胚 诱 导 愈 伤 组 织 研究
贺 杰 ,王 伟 ,胡海 燕 , 俊 杰 ,周 岩 赵
理状态 、 化多种培养条件 、 高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 力 , 优 提 仍 然 是 目前 小麦 成 熟 胚 培 养 面 临 的主 要 问 题 。 本试 验 以小 麦 的 成 熟 胚 为 外 植 体 , 过 对 不 同预 处 理 温 通
势较好 的愈伤组织 , 入继 代培养 基进行 继代 培成 熟 胚 愈 伤组 织 诱 导 的 因 素 , 取 质 量 好 且 分化 率 获 高 的 胚 性 愈伤 组 织 , 而 优 化 小 麦植 株 再 生 体 系 , 进 一 步 的 从 为
转 基 因及 其 他 研 究 奠定 基 础 。 1 材 料 与 方 法
并将胚挤 出, 分别接种 于不 同愈伤组织诱 导培养基上 , 置于人 工智能气候培养箱 中于( 7±1 2 )℃ 暗培养 2周左 右。
12 3 继 代 培 养 ..
代1 。 次
13 数 据 处理 .
为 保 持 愈 伤组 织 的 旺盛 生 长 状 态 , 选 长 挑
熟胚进行组织培养 , 愈伤组织形成绿芽的频率较高 。唐 “ 宗祥等报道 , 小麦胚离体 培养 中愈 伤组 织诱导及分 化频率低 的问题仍未解决 。进一 步改善成熟 胚供体 小麦种 子的生
转基因小麦问世至今… , 许多 国家 展开 了小麦遗 传转化 的研 究, 已将一些标记基 因或 目标基 因通过细胞融 合或其他转基 因技术导入小麦基 因组 中 。 。实践 证明 , 利用植 物基 因工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基础理论方面,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深入探讨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与再分化、遗传物质稳定性等关键问题,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成功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作物脱毒、种质资源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进一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我国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与重要性植物组织培养,也被称为植物细胞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激素,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或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农业、林业、园艺、医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高效手段,通过微繁殖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稀有和优良品种,提高繁殖系数,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组织培养技术为植物遗传转化提供了受体系统,为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可能。
《小麦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效果研究》
《小麦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效果研究》良好的组织培养效果是提高植物基因转化效率的基础.以山东省近年来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10个优良品种(系)为材料,对这些品种的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的组织培养效果进行研究,旨在筛选每一基因型最适合于组织培养的外植体类型,为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材料.结果表明,愈伤诱导率和再生成苗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花药、幼穗、幼胚和成熟胚)密切相关.8802在花药和成熟胚培养中表现突出,花药出愈率达119.5%,愈伤分化成苗率19.9%;烟农19的幼穗愈伤直接分化成苗率最高,达43.5%;8802、烟农19和潍麦8号三个基因型的幼胚培养效果差异不显著,其愈伤分化成苗率分别为26.3%、24.5%和24.8%.蔗糖浓度在3%~9%之间,对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影响很小,高浓度蔗糖降低愈伤生长速度.在一定蔗糖浓度下,愈伤诱导率与2,4-d浓度密切相关,高浓度的2,4-d对愈伤组织再生不利.ms+4mg/l2,4-d对于成熟胚的脱分化相对较好,ms和ms+0.4mg/lnaa+0.6mg/lkt作为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再生培养基,对不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作者:李根英黄承彦隋新霞何中虎孙其信夏先春ligen-yinghuangcheng-yansuixin-xiahezhong-husunqi-xinxiaxian-chun作者单位:李根英,ligen-ying(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84;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北京,100081;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001)黄承彦,隋新霞,huangcheng-yan,suixin-xia(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济南,250001)何中虎,hezhong-hu(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北京,100081;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办事处,北京,100081)孙其信,sunqi-xin(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0084)夏先春,xiaxian-chun(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北京,100081)刊名:麦类作物学报isticpku英文刊名:journaloftriticeaecrops 年,卷(期):202x26(1)分类号:s512.1s336关键词:普通小麦花药幼胚幼穗成熟胚愈伤诱导植株再生内容仅供参考。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组织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进行快速繁殖和遗传改良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实现不育材料的无性繁殖、品种改良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本文将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介绍其在不同作物中的应用和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选育一直是农业科学家关注的重点。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微繁殖等手段,快速繁殖和筛选出高产、耐逆性强的小麦品种。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通过转基因技术导入耐病性基因等,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果树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果树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繁殖方法存在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离体花器官培养等手段,实现高效繁殖和筛选,并且具有遗传稳定性。
比如,在苹果树的新品种选育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加快新栽培种的繁殖速度,提高品种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蔬菜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与发展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在满足人们对营养需求和口感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用于蔬菜的遗传改良和品种筛选。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培养等手段,实现对蔬菜新品种的快速繁殖和筛选。
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通过愈伤组织扩繁茄子等蔬菜的种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种苗。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或进行精准编辑的基因导入植物组织,实现新品种的选育。
其次,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体外繁殖,节省时间和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苗期植株。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实现杂交种的分离繁殖,保持品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新疆小麦幼穗组织培养效应研究
证¨ J 。研 究 小麦 组 织 培 养 条 件 和 植 株 再 生 频 率
的影 响 因素 是 小麦 生 物技 术 育 种 中 一 个 亟 待 解 决 的 课 题 。 目前 研 究 报道 的 小 麦 外植 体 有 幼 胚 、
幼 穗 、 叶 、 端 分 生 组 织 、 熟 胚 等 , 认 最 好 的 幼 顶 成 公 外 植 体 为 幼 胚 , 愈 伤 组 织 诱 导 和 植 株 再 生 能 力 其 最 强 ’ ; 。 也有 研 究 表 明用 适 期 的幼 穗 作 外 植 体 诱
强 度 2O 0x 0 1。 1 2 测定 项 目与方 法 .
率 最 高可 达 5 . 5 , 小麦 与春 小麦 品 系分化 率 7 5% 冬 差 异 不显 著 , 步确 定 新 春 2 初 0和 新春 l 5可作 为 新
疆 小 麦遗 传 改 良的 理 想材 料 。
关键 词 新 疆 小 麦 ; 穗 ; 织 培 养 ; 株 幼 组 植
和绿 苗率 分 别 为 1 0 、9 9 % 和 3 . 3 . 苗 0 % 9 .0 48 % 绿
选 用 新 疆 主栽 的 3 5个 小 麦 品 系 , 小 麦 和冬 春
小麦 均 由新疆 农 业 科 学 院提供 。
选 取 0 5~ c 的幼 穗 消 毒 后 , 成 0 2 m 左 . 2m 切 .c 右 的小 穗 段 , 种 于 诱 导 培 养 基 L 一 含 2, - 接 7V( 4D l / )8; mg L [ 分化 阶 段 采用 R培 养 基 ( K mg L 1 含 T3 / 和 2 4D 0 0 m / ) ,一 . l g L 。分 化培养 基 配方 参 照参 考文 献 [] 4 。外 植 体诱 导 阶 段 温 度 为 2 ( ) 暗培 5 ±1 o C, 养; 分化 阶段温度 为 2 ( )C,2 )/ 2 暗 , 照 5 ±1 o 1 h  ̄ 1 h 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李尚中1,赵晖21.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730070)2.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研究所,兰州 (730020)E-mail :lisz7751@摘 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对不同小麦外植体(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1. 前言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
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
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2.1 幼胚组织培养自1978年Shimada [2]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3]。
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4]。
而另有学者则倾向于选用“受粉后发育时间”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5]。
其次,是最适胚龄的确定,因为不同品种、不同地区最佳胚龄不同[6]。
王常云等[7]认为烟台地区冬小麦的有效胚龄为14-20天,最适胚龄为16天,具体到每个品种,最适胚龄只有一天,且取决于基因型。
S.Ito 等[8]认为取授粉后10天的幼胚培养较为适宜。
覃建兵等[9]研究表明最适于培养的未成熟胚大小为0.15-0.20cm 之间。
梁竹青等P [4]通过三年的试验,选用直径为1.0-1.5mm 的未成熟胚作为胚培养的的“最适胚龄”,安海龙等[10]认为幼胚直径在0.5-0.8mm 为宜。
关于幼胚的取材时机,虽然人们标准各异,但是还有个参照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以授粉后的时间间隔为标准进行取材较为方便。
通过对麦基一号、MS 、white 、B 5、Miller 、N 6及C 17等多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MS 培养基为最佳的基本培养基。
在MS 基本培养基中添加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椰子乳等物质,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分化,在继代培养中提高盐浓度(2MS )或加适量的水解酪蛋白(300-500mg/ml )均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生长及绿苗的形成,调节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可以提高小麦植株分化频。
目前,幼胚培养一般均用MS 作基本培养基,少数以MB (MS 无机盐,B [8][10,11][12][13]5有机物)做基本培养基, 生根壮苗时用1/2MS 培养基。
[14]在诱导幼胚愈伤组织过程中,2,4-D 是用的最广泛的生长素类激素。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2,4-D 对小麦幼胚培养胚胎发生具有关键作用。
2,4-D 的使用浓度在0.5-5mg/ml 不等。
2mg/ml2,4-D 是诱导盾片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并抑制胚的早期萌发[15]。
低浓度的2,4-D(小于0.1mg/ml)对愈伤组织没有促进作用,其浓度较大时(大于2.5mg/ml)可以提高愈伤组织活力,但将降低植株再生能力,使胚性愈伤组织转变成非胚性愈伤组织[16],Nabors et al[17]认为2,4-D单独使用时会促进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不同品种对2,4-D浓度的反应均不相同,各品种分化率的变化随2,4-D浓度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14],2,4-D浓度的变化对出愈率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8]。
安海龙等[10]认为,对小麦致密愈伤组织而言,愈伤组织本身分化潜能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特性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外源激素的影响。
在愈伤组织的再分化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分化培养基被研究者采用。
一种是培养基中不加任何激素[19]。
另一种是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KT、BA等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如IAA等[20]。
在生根方面,人们常用低浓度的NAA或适度浓度IAA来促进生根[5]。
对于小麦幼胚的培养条件,研究者得出了许多观点,Tiwari VK 等[20]认为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好,液体培养基有利于幼胚及其愈伤组织吸收营养。
Mukesh Dahiya 等[21]认为愈伤组织诱导时,对光的需要随基因型而定。
在其它方面研究表明,盾片向下放置易使胚直接萌发,盾片向上放置易产生愈伤组织[7,10],致密愈伤组织诱导盾片向上显著高于盾片向下,而分化频率没有显著的差异[10]。
李洪杰等[22]研究表明,适当地辐射处理小麦幼胚,可以提高植株再生频率或分化率。
于晓红等[5]认为,干燥处理适当的时间,可以有效的提高植株的分化频率。
4℃处理幼胚时间超过3天,则使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降低[10]。
不少研究者认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呈下降的趋势[22,23]。
小麦幼胚培养中,小麦基因型、培养基等对小麦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植株在生有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每一个基因型,都能找到合适的培养基提高培养效率[22,24]。
2.2幼穗组织培养自Chin等[25]从小麦幼穗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以来,小麦幼穗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基因型等几个方面。
颜昌敬等[26]研究表明, 0.3-1.0cm的小麦幼穗愈伤组织出现早,生长快,小于1mm的则较难培养,2cm愈伤组织出现的少而迟。
刘瑞凝等[27]报道护颖分化期的培养效率最高,而肖海林等[28]报道,护颖分化期最差。
何勇刚等[29]的研究表明,0.5-1.0cm长的幼穗处于诱导分化的最佳时期。
而Yadava R等[30]认为,1-2cm长的幼穗适宜于诱导愈伤组织及植株分化培养。
关于幼穗最佳取材时期,虽然研究结果不一,但可以提供一个参考范围。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分化等方面受基因型影响很大,长时间的培养使得培养物分化能力减弱[29,30],固体培养基比液体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有更高的形态建成能力[31]。
Yadava R 等[30]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氨基酸、椰子乳、水解酪蛋白(CH)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Hou bingkai 等32]认为,短时间的低温处理幼穗明显提高再生频率。
肖海林等[28]认为在培养基中添加CH、BAP、NAA不利于幼穗愈伤组织生长。
李士生[33]研究表明提高6-BA的浓度,添加AgNO3有利于小麦愈伤组织分化成苗。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与幼胚的离体培养幼许多相似之处,但从幼穗培养中获得的高频再生体系的报道并不多。
2.3 成熟胚组织培养小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的限制等优越性[34]。
所以,它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35]。
在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中,培养效应同样受基因型的影响,成愈率高的基因型,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不一定高,成愈率低的基因型,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不一定低[36]。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愈伤组织分化能力及其成株能力下降[5]。
小麦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中,MS也是研究者用的最多的培养基,和其它外植体相比,小麦成熟胚对2,4-D的耐受受程度较强[37]。
Mendoza MG 等[38]研究表明,Picloram虽然对愈伤组织形成有利,但对再分化不利,Dicamba比2,4-D有更好的效果。
Meenakshhi sidana 等[39]研究表明,2,4,5-T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有利。
李宏潮等[40]研究指出,ABA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根分化有利。
于晓红等[5]指出,ABA有利于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保持。
随着对成熟胚离体培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Ozgen M 等[36]采用胚乳支持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出愈率和分化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
虽然在小麦成熟胚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面临这许多问题。
譬如,怎样提高成熟胚来源愈伤组织分化率、寻求对各基因型较适合的培养基等。
2.4 幼叶组织培养在生物技术育种中,对植物叶片进行离体培养有重要的意义[41]。
但是,禾谷类作物的叶片一直被研究者认为很难获得愈伤组织,因而提出了禾谷类作物叶片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疑问[42]。
现在研究表明,禾谷类叶片能够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特别差[43]。
王万军等[44]研究表明,小麦幼叶愈伤组织可诱导产生大量绿点,其绿苗诱导率极低,一些基因型的愈伤组织不能发育出绿苗。
迄今为止,有关小麦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的报道很少。
2.5 根组织培养早在1951年就报道了离体小麦根的人工培养,但未能获得愈伤组织[45]。
直至1968年,Trione et al首次从小麦根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46]。
1977年,Chin等从小麦根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实现了不定根的发育,未诱导出芽器官的发育[47]。
同年,Bhojwani等从小麦根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获得了极少的再生植株,重复实验未能成功[48]。
直到最近,蔡润等[49]在20℃培养条件,含4mg/ml 2,4-D的培养基中获得了22.6%的再生植株,使小麦根离体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6 原生质体培养早在1988年,Harris等[50]从小麦胚性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
随后,我国的研究者也获得了类似的报道[51]。
郭光沁等[52]用半冬性小麦幼胚诱导建立的胚性愈伤组织游离原生质体,通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细胞分裂,直接形成体细胞胚,进而再生成完整的绿色植株。
李宏潮等[53]通过对两个冬小麦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分别获得了再生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
在原生质体培养中,常用的培养基有KM8P[54]、MS、N6等[55],其中, KM8P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选择适当的外植体,几乎所有的小麦基因型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要获得理想原生质体培养的基因型却十分困难[56]。
即使一个好的基因型,通常要经过繁杂的过程才能建立起胚性悬浮系[53],其实验周期一般需要一年以上。
如此长的培养过程增加了细胞的变异性,又减弱了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
总之,小麦原生质体培养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即受基因型、实验材料的发育状况、制备原生质体的酶系统、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生质体成株率不高。
从而限制了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广泛应用。
2.7 小孢子组织培养小麦游离小孢子培养是 1933年Tuvesson等[57]首次成功的进行了报道。
我国也曾在20世纪 90年代前后开展过小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但由于无突破性的进展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