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2

合集下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06•【字号】粤府办[2012]15号•【施行日期】2012.03.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2〕1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三月六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前言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二)面临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产业发展重点(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三)LED产业(四)生物产业(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六)节能环保产业(七)新能源产业(八)新材料产业四、产业空间布局(一)总体空间布局(二)重点产业布局五、主要任务(一)产业发展创新工程(二)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三)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四)市场应用示范工程(五)产业国际合作工程(六)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六、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协调(二)加强政策扶持(三)深化体制改革附件:1.产业空间布局图(附图1、2)2.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前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选择。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与调整新趋势,国家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时作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决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免费下载《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形
势下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二、积极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面综合
利用政策、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科技支持、市场配套、人才引进、资源
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手段,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
主体蓬勃发展。

三、加强与新兴产业相关产业的政策协同。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以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为抓手,促进各领域政策、产业、科技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新兴产业的人才
培养,实施终身学习的政策,提升新兴产业的人才素质。

五、加强新兴产业领域政策研究。

及时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相关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科学性和利益收益性,确保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持续性。

六、落实社会投资。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工作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出意见如下: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也是国内各省、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发展新兴产业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核心要务。

国际国内竞争态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并做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目标,抓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难得机遇,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较强产业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发展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壮大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2.坚持重点突破与协调发展相结合。

要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采取有力措施,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4•【字号】穗府办[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12〕23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已经第14届11次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四日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号)精神,参照《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1〕78号),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分工方案。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三个重大突破”为目标,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壮大规模,发展集群”的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依托,以重大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将广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时间努力,突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3个千亿元级新兴产业群,培育形成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3个百亿元级新兴产业群。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新兴产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力度。

决定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

决定强调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性。

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装备购置,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决定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措施。

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提高我国在国际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打破市场壁垒,拓展出口市场,实现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决定还强调了加强规划和统筹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做好培育和孵化工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推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策略探析

广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策略探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广 东 高端 装 备 制 造业 发 展 的 重 点领 域 及 集 聚 区情 况 ( 一) 广 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的重点领域及其存在 问题
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 内容 ,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的五大
重点领域为 : 航空装备 、 海洋 工程装备 、 轨道交通装备 、 卫星制造 装备及应用 、 智能制造装备 。 二、 高端 装 备 制 造 业 的产 业 特 点 和 发 展模 式 研 究 ( 一) 高端装备 制造 业的产业特点 根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 家观点 : 第一 , 技术先进 , 已有 相 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 第二 , 市场空 间大 , 对装备制造业 起到支撑作用 ; 第三, 对 国民经济带动作用 大 , 处于成长期 , 潜力 大; 第四 , 对能源 、 资源的供给体 系提供保障。 根据 中工联创 国际装备制造研究 中心观点 : 第一 , 高技术含 量。 有较强的 自主创新能力 , 集聚 了大批研 发 、 技术人才 , 产品中 凝结 了较高的技术含量 。第二 , 高资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难度 大、 工艺 复杂 , 必须 支付 高额研发费用 和设 备及材料购 置费用 。 第三 , 高整 合性 和带动性 。需要政 府 、 企业 、 金融等多种机构 配
合, 集 聚多个行业联合攻关 ; 也会使多个 部门 、 多个行业共 同受 益, 带动能力强。第 四, 关 系国家战略。
( 二) 高 端装 备 制 造 业 的发 展 模 式 研 究
圜 困
t 竺 查


1 . “ 需求—创 新驱动 ” 模式 。是指根据市场需求 , 立足 自主创 新, 依托其先进 的科技水平 , 进行产品制造的一种模式 。 目前采

利用科技支撑 发展广东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利用科技支撑 发展广东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 的力度不足 , 则制约着 全省基础研究工作的开展。 “ 冻三尺非 一 日之寒 ”只 有厚积才 能薄发 , 冰 , 产业 的发展 离 不 开 前 期 基 础 的沉 淀 与 积 累 , 产 业 轻 基 础 将 会 造 成 “ 重 重 头
脚 轻 ” 局 面 , 此 最 终 将 不 利 于 产 业 的进 一 步 提 升 。 因此 , 的 长 要 提 高 广 东 省 节 能 环 保 产 业 的科 技 含 量 ,提 升 自主 创 新 的 能 力 , 必 须 加 强 节 能环 保 的源 头 创 新 能力 , 大 基 础 性 研 究 的投 入 力 加 度 , 障全 省 节 能 环 保 基 础 研 究 资源 最 大 限度 的 利 用 , 能 为 保 才 后续 的产业化打下夯实的基础 。
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 。针对这一形势, 阐述了广东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发展现状, 出了如何利用科技 实现对广 东节能环 保战 提 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 关 键 词 : 能 环 保 ; 略 性 新兴 产 业 ; 技 节 战 科
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 以重大技术 突破 和重 大发展需求 为基 础, 经济社会全局 和长远发展 具有重大 引领 带动作用 , 对 知识 技术密集、 物质资源消耗少 、 成长潜力大、 综合效益好 的产业r 1 _ 。 21 0 0年 1 O月 , 国务 院颁 布 了 《 国务 院 关 于加 快 培 育 和 发 展 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确定 了包括节能环保在 内的七大战略性 新 兴 产业 。 节能环保产业 是指为节约 能源 资源 、 发展循环 经济 、 保护
I l 管理科学
利用科技支撑 发展广东节能环保 战略性新兴产 业
陈文杰 , 李大伟
( 东 省 生 产 力促 进 中心 ) 广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抢占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完善发展环境,着力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将广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广东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重点发展领域(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强化我省在全国通信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和国家级通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进高世代液晶面板及其关键配套产业,着力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与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激光显示、三维(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研发。

汕头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汕头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协 议 的 , 财 政 按 照 省 补 助 额 给 予 一 定 比例 的 市 补 助 。建 立 我 市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创 业 投 资 项 目
库 ,形 成 争 取 省 引 导 资 金 的 项 目储 备 资 源 , 争
取省 财政 对 我市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的 支 持 。支 持
支持 我市战略性新兴 产业企业 争取 国家 、 省 各 类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扶 持 专 项 资 金 。对 获 得 国家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扶 持 专 项 资 金 补 助 的 省 我 市 企 业 , 励 参 与本 市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财 政 鼓 扶持资金竞争性分配 。
见 :

性 新 兴 产 业 的专 门工 作 机 构 ,结 合 本 区 域 实 际 , 准 确 定 本 区域 重 点 发 展 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选 业 , 订发展计划 。 制
二 、 施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倍 增计 划 实
制 订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行 动 计 划 , 点 重
府 组 织 企 业 、研 发 机 构 通 过 招 标 或 其 他 方 式 , 组 织 联 合 技 术 攻 关 , 入 市 科 技 发 展 计 划 重 点 列 扶 持 ; 大专 项 市 财 政 给 予 专 项 扶 持 。 重 鼓 励 企 业 自主 技 术 创 新 。 鼓 励 原 始 创 新 ,
补助 。
加 强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创 新 的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 力 培 育 自主 知 识 产 权 , 进 专 利 质 量 和 着 促 数 量 增 长 。建 立 重 大 战略 性 新 兴 产 业 专 利 信 息
数 据 库 和 信 息 发 布 系 统 , 展 产 业 专 利 态 势 分 开 析 。推 动 战 略 性 新 兴产 业 重点 专 利 技 术 实 施 转 化 为现 实 生 产 力 , 年 优 选 若 干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每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加快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本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决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填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加工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实现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紧迫,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必须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做大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和层次,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国内许多省市纷纷出台强有力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进则退,小进亦退。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跨越发展的思维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实施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立足我省产业基础、现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现阶段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产业。

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

集中力量推进实施新能源及应用示范、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链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新兴海洋产业培育等八大工程,力争取得新突破。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国家的战略意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根 本 转 变 的 重 大战 略 举 措 ;从 国 际 政 治
端倪初露 ,这就意味着又为各个国家提 供了一个有可能重新 “ 洗牌 ”的绝佳机
会 , 否 由此 实 现赶 超 和 跨越 , 败往 往 能 成
在此 一 举 。
制定新 兴产 业的发展战略 并积极展开布 局所形成的激烈竞争态势 。
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决
定》 ,标 志 着 我 国正 式 启 动 实施 这 一 重 )

是有 效缩 小差 距 乃 至实 现 后 发赶
定》 ( 发 [0 0 3 号 )( 国 21 ] 2 以下 简 称 《 决 超 的 机 遇 。 类 发展 规 律 表明 , 人 无一 例 外 地 ,那 些 抓 住 过 科 技 革 命 机 遇 实 现 腾 飞 的 国 家 , 实现 跨 越 式 发展 , 先进 入 了 都 率 然 适 用 。新 一 轮 科 技 革 命 和 产 业 革 命 的 大战 略 部 署 ,这 项 工 作 成 为 整 个 “ 二 十
源、 新材料 、 节能环保 、 生物技术 、 宽带
网络 等新 兴 产 业 ,确保 优 势 地位 。
的机遇 。科技进步特别是科研成果的产 业化具有示范 、扩散 、辐射 、加速效应 ,
可 以改 造 提 升 传 统 产 业 的 生 产 方 式 和 管 以提 高 人 们 的 消 费 能 力 、拓 展 人 们 的 消 费 范 围 , 也 可 以催 生新 产 业 的形 成 和 壮 大 , 从而 推 动 实现 经济 结 构 的战 略 性 调 整和 产 业 结 构 的优 化 升 级 。 四是 切 实 改变 粗 放 型 经 济 增 长方 式
能 环 保 技 术 可 以最 大 程 度 地 降 低 排 放 、

2011年“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2011年“省长与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系尚未建立健全等。这既是产业发展 的 不利因素,又是未来发展 的巨大潜力。
为 此 ,我 们 迫 切 需 要 借 用 “ 脑 ” , 外 在 以 下 方 面 为 广 东 破 题 指 向 :一 是 如
大迫切要 务 ,成效 初显 。2 1 年 , 00
是广 东促进 战略性新 兴产业 发展 的开 篇布 局之年 。在 国家 大力推 进战 略性
贸进 出 口等 主要 经济指 标增 幅同 比有 所 回落 ,物 价 累计上 涨52 .%,创造 近
3 最 高 涨 幅 ; 企 业 综 合 成 本 持 续 上 年 升 ,盈 利 增 长 放 缓 ; 中 小 企 业 和 不 少
开了 “ 0 年 省长与专 家座谈 会 ” , 21 1
由 中 共 广 东 省 委 副 书 记 、省 长 黄 华 华 主 持 , 省 委 常 委 、常 务 副 省 长 朱 小
何 突 出重 点 , 准 战略 性新 兴 产 业 发 找 展 的突破 口,除广 东 已经 确定 的高 端 新 型 电子 信息 、半 导体 照明L D和新 E 能 源汽车 三大产业 外 ,还有 哪些新 兴 产 业可 以作 为广东 的主攻产 业 。二 是 如何 有效完 善战略性 新兴产 业发展 路 径 ,制定 可行 的产业 技术路 线 图,为 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 提供行 动指南 。
产 业 ,把 今 天 的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全 ,产业 链 尚不完备 ,部分新 兴产业 规模还不 大 ,产业 配套 能力不 强 ,尚 未形成集 聚发 展 的良性态 势 。相 当部
构性政 策为 主向支持 关键环节 的功能 性政策 为主转 变 ,要从 加大支持 和培 育市场 环境 两方面人手增 强 自主创新 能力 ,通过加 大对教 育和职业 培训的 支持力 度提 升人力资 本水平 ,支持企 业 “ 出去 ”建立全球 生产体 系 。第 走 三 ,大 力发展 服务外包 ,把广东 打造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

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05•【字号】惠府[2011]47号•【施行日期】2011.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惠府〔2011〕4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切实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重要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创新活跃度高、综合效益好、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环境友好等特征。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后金融危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也是面向未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市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期,必须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以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实现产业化、促进集群化发展为手段,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区域或园区,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与节能照明协调发展论文

低碳经济与节能照明协调发展论文

低碳经济与节能照明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6-000-02摘要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工业式生产的时代,伴随工业化的不断加强,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地球的可用资源日益枯竭。

人类不断的索取和破坏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大片森林被砍伐,矿产被挖掘,水土被流失。

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绵绵不断;卡特里娜飓风、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等等自然灾害给社会沉重的压力。

2009.12.7-18、丹麦、哥本哈根。

超过85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要员齐聚一堂,只为同一主题:控制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保护环境,维持人类自身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低碳照明和谐发展保护环境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

最早兴起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随着全球工业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资源利用率低下和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全球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的空洞,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所谓低碳,就是把生活工作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低碳的核心内容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新的技术带动经济革命,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解析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决策意见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影响力。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下面将对这一决定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

首先,决定明确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竞争优势。

决定指出,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它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矛盾,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地位。

其次,决定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重点。

决定提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四个重点任务,以及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创新创业等三个重点领域。

决定明确指出,要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手段,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决定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例如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三,决定明确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保障。

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决定要求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机构,负责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并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负责。

此外,决定还提出了保障机制,包括加大财力支持、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等,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责任和保障。

最后,决定强调了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决定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构建创新型国家。

决定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进一步强调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支持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支持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务 取得 的收 入 免 征 营业 税 ;增 值 税 优
惠 , 一些 规 模 小 、 不 到 一般 纳 税 人 对 达 标 准的 战略性 新兴 产业 企业 , 可视 同一 般 纳税 人 ,允许 其 自行 开 具增 值 税发 票 , 收税率 为3 征 %的简 易税 率 。 这样 不
仅 可 以降 低 中小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 企 业
财 税 纵 横
税 收优惠 政策 来激 励企 业 的创 新活 动 。 在 国际上 , 收激 励是 许 多 国家用 来 提 税 高企 业 自主创 新能 力 的主要 政策 。 ( ) 东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税 收 政 二 广 策 的缺 陷 21 0 1年 , 东 省 政府 出 台 了《 于 广 关 贯彻 落 实 国务 院部 署 加 快 培 育 和发 展 战 略性新 兴产 业 的意见 》 以下 简称 《 ( 意
策扶 持 ,是 世界 各 国各 地 区 的通 用 做 法 。为此 , 针对 广 东 当前 战略性 新兴 产
业税 收支 持力度 不 足 的问题 , 加 大财 应 税政 策扶 持力度 . 立 战略 性新 兴 产业 设
的增 值税 税负 , 而且有 利 于这些 企业 的
产 品销售 。同时 。 提高 对战 略性 新兴 产
1 、是 促进 战略 性 新 兴产 业发展 的 税 收优 惠 多而杂 .集 中度和 针 对性 弱 。
( ) 略 性新 兴 产业 相关 企 业 的 三 战
税 收 优 惠
收优 惠政 策充分 体现 产 业政 策倾 斜 , 突 出优 惠重 点 ;同时制 定 以加计 扣 除 、 投
资抵 免 等 间接 优 惠 为 主 的 战 略性 新 兴 产业税 收 优惠政 策 : 后注 意 区域性 优 最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迫切要求。

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 32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原则。

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若干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带动一批上下游相互配套的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原则。

集中力量支持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优势领域、特色产业、骨干企业率先突破,以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培育技术特色鲜明、分工协作有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原则。

强化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进一步发挥财税、金融、土地和环境等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体制机制。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

4.坚持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府〔2011〕87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抢占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完善发展环境,着力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将广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广东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重点发展领域(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强化我省在全国通信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和国家级通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推进高世代液晶面板及其关键配套产业,着力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与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激光显示、三维(3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研发。

加快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数字家庭等产业,着力推动面向互联网、通信、电力、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芯片设计,提升软件、网络增值等信息服务能力。

推进关键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大力发展数字虚拟技术,促进数字广播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

依托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中混以上混合动力汽车等整车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发展特种用途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引导发展燃料电池、高效储能器等其他新能源汽车。

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积极发展整车控制系统以及电动转向、电动空调和电动制动等产品,支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用功率器件、轻量化技术与产品、充电充气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三)LED产业。

加强大功率白光LED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备、大功率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白光LED光源系统集成及智能化、产品标准化、关键设备及原材料国产化等技术攻关。

依托我省LED终端产品制造优势,重点发展外延材料与芯片规模化生产、大规模LED封装、LED背光及照明应用,以及外延、封装、测试装备和关键配套材料制造等。

(四)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尤其是南方常见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做强特色“南药”,积极推进南海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发展先进医疗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

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产品,推进中药国际化。

着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积极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推进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示范,加快海水养殖新品种研发及推广应用,培育速生、高含油、高热值、高产专用能源植物品种。

建设南海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以珠海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通用飞机及公务机,以飞机维修、部装、总装带动零配件的加工制造,打造通用航空制造产业链。

促进卫星导航等航天应用行业发展。

依托高速铁路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车辆、制动系统、牵引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推进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

依托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建设,发展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甲板机械等海洋工程配套设备以及操锚作业拖船(AHTS)等特色海洋工程辅助装备。

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支持发展高端农业机械装备。

(六)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和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检测、土壤修复、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技术及成套设备,加强共伴生矿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再生资源、农林废弃物等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

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示范试点,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市场化建设,推动环保设施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

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

推进国家节能环保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工作。

(七)新能源产业。

以非晶硅薄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促进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成套装备以及电机、变速箱和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陆上风电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利用海上风能资源。

发展以核电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和以核电设计、工程建设及技术保障服务为重点的核电高端服务业,提升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制造和通用设备成套供货能力,发展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发展核燃料组件制造;按照“集中建园为主、分散布局为辅”的模式优化产业布局。

加快建设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

(八)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平板显示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核电专用材料、超材料、功能陶瓷、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集成电路用封装材料、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推广低能耗、轻污染、少排放、可循环的新型材料制造技术。

延伸石化下游产业链,重点发展新型工程塑料、新型树脂及新型化工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支持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以上重点领域及内容将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三、主要工作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化、市场培育与环境建设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开展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建立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

结合广东特色与优势组织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究。

(二)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积极争取设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新建3 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0家省级工程实验室、150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推进建设太阳能光伏产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光源产品检测中心等国家质检中心和一批省级授权质检站,支持建设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三)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建立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示范企业行动计划。

建设100家左右省部(院)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完善联盟运作机制。

支持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广东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

加快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基地和开发基地的建设步伐。

(四)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研究制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继续实施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打造“珠江学者”品牌工程,建立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专门人才的新机制。

建设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的学科专业。

编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目录,深入实施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千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以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依托,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实验区。

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服务平台。

进一步完善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建立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发布系统,开展产业专利态势分析。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组建30家左右以企业为主导的专利联盟。

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评议制度。

(六)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事业单位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或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

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建立健全技术性贸易措施(TBT)预警机制,指导和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整合现有创新平台资源,加快组建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大型主体科研机构,引导其向大型综合性创新组织转变。

探索完善创新平台管理开放共享机制。

完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投入、创新成效等纳入业绩考核范围。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

(八)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化、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现代信息服务业等专项,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转化制度,发展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器、加速器和中试基地等产业化服务机构。

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

吸引和支持国家重大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

(九)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实施产业链(群)发展工程,组建一批新的产业联盟,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链。

规划建设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争取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基地的配套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和促进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发展高端创新产业集群。

(十)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集中资源重点培育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