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某高中高一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必修上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1(1-29课)(含答案)
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1(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29课)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里头遗址中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小型墓葬则几乎没有随葬品。
这主要说明当时A.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社会出现等级分化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D.已出现奴隶制国家【答案】B【详解】二里头遗址中的墓葬规模大小、随葬品多少存在严重不均,说明社会出现贫富不均、等级分化,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仅从随葬品的种类无法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高,排除C;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标志着奴隶制国家出现,排除D。
2.如图可用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获得较大发展B.手工业技艺高超C.铁犁牛耕普遍推行D.井田制已经崩溃【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锸、铁口犁等铁农具的出现,穿鼻环的牛尊即牛被当作农业动力等,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获得较大发展,A项正确;“铁锸”“铁口犁”、特别是“穿有鼻环的牛尊”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艺高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铁犁牛耕“普遍”推行,C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不能说明井田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3.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后,“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
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5.英国历史学家马世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6.甲午战争时期,《申报》载“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
……相持既久,兵馈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这反映了当时A.中国军民抗战士气高昂B.舆论存在轻视日本心态C.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D.民间主张应与日本议和7.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
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
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8.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B.列强办厂的特权C.开放的口岸D.赔款的数额9.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反映是( )A.“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提时事’四字”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10.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11.日人不但在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设立日语学校,而且发布书房义塾规则,下令台湾人自办的私塾必须加教日语。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4)
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4)1、根据右图这幅标题为「英格兰白人奴工」的版画内容推测,「英格兰白人奴工」所指应为何?(A) 美国独立战争时,被强制劳动的英军俘虏(B) 十八世纪初期,流放到澳洲劳工营的罪犯(C) 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工厂雇用的童工女工(D) 二次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的英国战俘2、某篇论文指出:一位君主因为信佛者甚众,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强迫僧侣还俗,甚至征调为兵;又没收寺产,充为国用,因此「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这篇论文最可能的主题应是下列何者?(A) 佛教的传播(B) 寺院与经济(C) 税制的变革(D) 兵制与国防3、汉初一位学者称许某学派「序君臣上下」的论点,认为有助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评这个学派「内容广博,却不易掌握其要点;学习者虽花力气,获得的成效却很少。
」这个学派最可能是指:(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4、资料一:法律规定,夫妻口角后,妻上吊自杀,丈夫不受处分。
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杀,妻要被判处「绞刑」。
资料二:一对夫妻争吵互殴,丈夫气不过上吊自杀。
地方官原来判处妻子「绞刑」,但后来皇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
」便改判「斩立决」(实时执行斩首)。
从这两则数据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A)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特色(B) 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C) 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D) 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5、长江三角洲自中唐以后农业发达,一向是粮食输出区;但明末以来,却需仰赖外地输入粮食。
这种现象与下列何者最有关?(A) 改种经济作物,造成粮作不足(B) 战乱频仍,农业生产遭到破坏(C) 水利失修,造成粮食生产减少(D) 新作物传入,饮食习惯渐改变6、宋代城市的规模、机能与城市生活型态,有延续前代而发展,也有因应新情势而变革。
下列选项中,何者为宋代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新发展?(A) 城市商业繁荣,商帮势力兴起(B) 官府维持夜禁,但准许延长营业时间(C) 茶馆酒楼林立,说书、演戏等娱乐盛行(D) 士大夫与庶民生活方式差异日趋扩大7、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国族成员的力量。
台北市立南港高中一年级历史科第三次段考.doc
台北市立南港高中一年級歷史科第三次段考班級: 姓名: 答案請以2B 鉛筆塗劃在答案卡上、單選題:每題2分,答錯不倒扣 )唐代中國文化對四鄰各國皆發生深遠影響,當時因傾慕中國文化而倣效中國衣冠典制,號稱君子 國的是哪一個國家? (A )渤海國(E )日本(C )南詔(D )新羅 )唐朝是佛教的全盛時代,將佛教教義分析理解,進而使佛法中國化,讓中國思想佛教化的大師是? (A )玄奘(B )道安(C )法顯(D )義淨(E )不空 )有一本傳記這樣評論某位政治人物:「他為求國家轉弱為強,推動很多項新政策,以增加政府財政 收入為重要目標,而裁抑富豪兼併是手段之一。
但他忽略了人事因素,使新政的實施與原意有很 大的距離,並且引起持續數十年的黨爭,朝政因而敗壞。
」請問這位人物是誰? (A )張居正(E )王 安石(C )范仲淹(D )王莽 )關於突厥的敘述,下列選項何者為是? (A )漢武帝曾以分化離間使其分裂為東、西突厥(E )以鳥為 騰,善於鍛鐵,其原本臣屬於柔然(C )是所有北亞的游牧民族當中,最早有文字者(D )是秦漢時 代的外患,位於中國北方與西北方(E )曾建立東到渤海北部,西到西亞的強大帝國 )小明比較兩晉南朝的「土斷」制和北魏實行的「均田制」,得出兩者相同處是? (A )都使政府的財 稅收入增加(B )都是一種土地改革政策(C )均是一種整頓戶口的措施(D )都使士族的土地逐漸為 )中國有一句俗諺:「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
對照歷史,這句話的淵源可能為何? (A )魏晉南北朝:世族子弟皆養尊處優,軍士多由寒門充任(E )唐朝:社會經濟繁榮,一般人寧可棄文武而從 商賈(C )宋朝:執政者優禮士大夫,一般家庭多不願子弟從軍(D )元朝:漢人民族意識強烈,不願 與異族衙門合作)2辰史課時,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下邊這個簡圖。
請問:這位老師要講的是那一段歷史? (A )隋文帝 的統一(B )東漢的對外關係(C )漢武帝開疆拓土(D )唐代的對外經略安北都護府01.(02.(03.(04.(05.(06.(07.( 國家所有 安西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座號:安南都護府)早熟稻的引進,使我國總體農業產量大量提昇,但它卻是外來的物產,請問早熟稻是在何時引進 中國? (A )漢代⑻唐代(C )北宋(D )明代)唐代有位和尚做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認為心外無 佛,我即是佛。
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历史试卷
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周初分封的71国中,姬姓国53个;而战国七雄中有6国是异姓,只有燕王室为姬姓。
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制已彻底瓦解 B.官员任用体现“尚贤”原则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政权与族权分离明显加快3.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4.宜侯失(ce)簋( gul)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
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5.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6.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
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7.“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港澳台联招高三11月月考历史
联考中国2016—2017学年11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20*3=20分)1.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道,丙—法B. 甲—道,乙—儒,丙一法C. 甲—道,乙一法,丙一儒D. 甲一法,乙一儒,丙一道2.“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广大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是( )A.赵高B.陈胜C.刘邦D.项羽3.据史书记载,西汉自武帝以来统治思想即是“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这反映了当时统治思想的特点是( )A. 推行仁政B. 无为而治C. 严刑峻法D. 儒表法里4.科举制度作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与其开创、完善、废除相对应的时期分别是()A、隋、宋、清(清末新政)B、唐、宋、清(戊戌变法)C、隋、唐、清(清末新政)D、唐、明、清(清末新政)5.唐朝时,日本先后派遣了13批遣唐使到中国。
接待这些人的唐政府机构是()A.工部 B.户部 C.礼部 D.吏部6.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
”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7.中国历史上经过三代皇帝经营,出现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8.26.19世纪60、70年代,下列城市中洋务、外资、民族资本三类企业同时并存的是( )A. 重庆B.沙市C.北京D.上海9.曾国藩曾说:“鄙意本在设厂倡率,俾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为此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煤矿 D.发昌机器厂10.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四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國立台灣師大附中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期中考詴高一歷史詴題範圍:第10,11,12,15-1,15-2章(一)單一選擇題:(50%,每題2分)1清初滿人以少數民族身分入關統治漢人,除了以高壓政策使漢人順服,却時以懷抱政策來籠絡漢人,以下哪一項是清初所實行的懷柔政策?(A) 薙髮是女真人的習俗,漢人則行束髮,為了尊重漢人舊有的文化,允其束髮而冠。
(B) 延攬士人,編纂巨籍,有籠絡學者、消耗士人精力的用意,對保存中國文化有偉大的貢獻,還藉機銷毀禁書。
(C) 康雍乾遇有災荒,必減輕賦稅,為減輕賦稅,以乾隆50年的丁額為準,永不加賦,因此呈現盛世景象。
(D) 清初滿人入主中原,與其他朝代異民族統治不却處,就在於鼓勵士人上書直言國家弊病,因此清初政治清明。
2. 「大將西征尚未還, 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 贏得春風度玉關」是對清代一位名將收復失地的稱許, 請問這位名將是誰?(A) 李鴻章(B)左宗棠(C)崇厚(D)曾國藩3. 北京為清代的政治中心,造成北京紫禁城第一次被攻陷,淪落到外國人手中的事件為何?(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第一次北上(C)英法聯軍第二次北上(D)八國聯軍之役。
4. 『凡人學問, 有解得一半者, 有解得十九或十一者, 獨幾何之學, 通即全通, 蔽即全蔽, 更無高下分數可論。
…此書有四不必:...似至繁實至簡, 故能以其簡, 簡他物之至繁; 似至難實至易, 故能以其易, 易他物之至難。
…』請問以上是出自哪一位傳教士所翻譯的作品?(A)艾儒略(B)利瑪竇(C)南懷仁(D)鄧玉函【題組】(5~9)1840年的中英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第一次以武力與中國交涉,請問:5.西元1840年, 中國與西方發生了因禁鴉片而衝突的戰爭, 中國稱之為鴉片戰爭。
但在英國歷史上,此戰爭並不稱為鴉片戰爭, 那麼觀察南京條約內容,中國所謂的鴉片戰爭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A)外交戰爭(B)商務戰爭(C)禮儀戰爭(D)遠東戰爭6.中國鴉片進口量在道光十五年到十八年(西元1835~1838年)暴增的最主要原因, 是因為當時何種情況的改變?(A)清廷已對鴉片弛禁(B)在英國力爭下鴉片已經合法上稅(C)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權,英商更加積極對華貿易(D)工業革命後英國中產階級取得對華貿易的主導權。
台北县立永平高中96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三历史科试题(精)
台北縣立永平高中96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高三歷史科試題班別:姓名:座號:單選題:每題2分、共40題1.中國文化發展到殷商時代已經粲然可觀,中國許多習俗如祭祖等都可上溯到這時代,但歷史學家如何去了解商代文化呢?對於資料取材方面,四位同學有如下的不同意見。
請問其中何者較為妥當?甲說:對為數頗為可觀的甲骨文加以研究,就可以對商代的社會及文化有相當完整深入的認識。
乙說:甲骨文都是關於占卜的記載,數量雖然不少,能提供的資料卻有限,還要利用其他資料。
丙說::除甲骨文之外,,還需要利用金文,也就是銅器上所刻的文字,這樣就可以有完整的了解。
丁說:除甲骨文、金文等地下資料之外,其他後人所撰述的文獻資料也必須參考,不可忽視。
(A)甲(B)丙(C)乙、丙(D)乙、丁。
2.司馬遷撰『史記』,共分五種體裁。
我們若想瞭解西周封建國家的興衰,除了「表」外,主要應該查閱那一種?(A)本紀(B)書(C)世家(D)列傳。
3.一位政治領袖說:「我們的統治剛建立,基礎不穩。
山東有強大的部落盤據,前朝人民也不是心悅誠服。
因此,你們背負重大使命,要帶領族人到東方建立邦國,共同奮鬥,,以維護統治權。
」對於這段資料, 我們應如何理解?(A)成湯擊敗夏桀時,對商朝人說的話(B)周公東征時,對分封諸侯說的話。
(C)苻堅對派駐東方的氐族貴族說的話(D) 宇文周擊敗北齊時對府兵將領說的話。
4.春秋時代,有一霸者進兵洛陽郊外,周天子恐慌遣人前往勞軍,霸者得意,竟問起周鼎大小輕重。
對日:「成王定鼎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一國興亡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J此人是誰,其動機為何?(A) 楚莊王想取代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B) 齊桓公想擺脫周王室的束縛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C)晉文公想知道周王室鼎之輕重(D)秦穆公脅迫周王室向其納貢。
5.《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晉阻三河,口負東海,口介江准,秦因雍州之固,四海送興更為伯(霸)主。
請問口處應填入那些國家? (A)吳、越(B)齊、楚(C)鄭、宋(D)吳、楚。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清朝时,使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的决定性人物是()A. 姚启圣B. 施琅C. 康熙D. 郑克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清朝”、“决定性人物”,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于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收复澎湖、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故C项正确。
AB项是参与收复台湾的人物之一,不是主要的决定性人物,排除。
D项是盘差台湾的人物,排除。
2.以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符合康熙帝的是()A. 述而不作,万世师表B. 善于纳谏,完善科举C. 缔造统一,创立新制D. 维护主权,捍卫统一【答案】D【解析】A项表述的是孔子,排除;B项表述的是唐太宗,排除;C项表述的是秦始皇,排除;D项康熙皇帝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符合他的人生历史活动特征,正确。
故选D。
3.唐太宗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B. 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C.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仍然沉重D. 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答案】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材料“宫室台榭,屡有兴作”可以看出唐太宗时期人们的徭役仍然很重内阁,说明对人民的剥削仍然沉重,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不能体现,应排除。
BD两项是现象,不是本质,应排除。
故选C。
4.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之下的帝王是A. 康熙帝B. 雍正帝C. 乾隆帝D. 道光帝【答案】A【解析】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相似处有()①重用人才②完善科举制度③虚怀纳谏④发展生产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虚怀纳谏只符合唐太宗,故③错误。
台湾高中历史试题精选(一)
台湾高考历史试题,诸位不妨自测一下壹、单一选择题(76%)(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
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A)乙—丙—甲(B)甲—乙—丙(C)丙—乙—甲(D)乙—甲—丙【解析】: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的轮转陶器出现,故可知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乙遗址有大量骨制器具,更有骨针的出现,可推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丙遗址出现少量谷子,可推测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故此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应为乙-丙-甲。
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5,第一章第一节之「旧石器时代」、页13,第一章第三节之「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状况」。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解析】:唐代科举采用资格考试与任官考试分途的方法,考生州、县试合格后,再到礼部按科别参加考试,及格后仅能取得任官资格,考生还要再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分配任官。
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29,第七章第一节之「优良的制度」。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
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
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
」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A)明郑时期的新竹(B)康熙中期的嘉义(C)雍正时期的台南(D)乾隆晚期的鹿港【解析】:由题干可知,此为一种男女比例极为悬殊之人口结构,以壮年男子为主要人口。
清康熙二十三年起长期禁止移民携眷来台,直至雍正晚期才放宽限制,造成清朝早期的汉人移民男女比例失调、娶妻不易的情形,就时间而言,(B)、(C)皆于此一时期,但台南为府城所在,多旧住之本地人,因此多有妻室眷口,而嘉义为新住之民,多半无妻,故答案为(B)。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二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国文科第二次期中考试试卷
國立臺灣師大附中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國文科第二次期中考試試卷壹、單選題(28%,每題2分)1.下列各選項中的通同字完全正確的是(A)眾賓「懽」也──歡/智「僊」──遷。
(B)「剿」除後患──「勦」/支吾了半「晌」──響。
(C)「諕」得魯肅失色──唬/「徑」望北岸進發──逕。
(D)公叔文子「享」衛靈公──饗/佳木秀而繁「陰」──蔭。
2.居心「ㄆㄛˇ」測、山肴野「ㄙㄨˋ」、甘心入「ㄍㄡˋ」、待價而「ㄍㄨ」,請由下列選項找出上述「」內合適的國字(A)剖、樕、殼、估。
(B)頗、簌、構、詁。
(C)笸、蔌、瞉、酤。
(D)叵、蔌、彀、沽。
3.下列各選項「」中的字詞,詞性兩兩相同的是(A)「難」壬人/「晦」明變化。
(B)「枉」道速禍/妾不「衣」帛。
(C)不喜華「靡」/人爭「非」之。
(D)「饘」粥以餬口/饘粥以「餬」口。
4.下列「」中的字詞,音義完全正確的是(A)苗而不「秀」──ㄒㄧㄡˋ,開花。
(B)四十五十而無「聞」焉──ㄨㄣˊ,見聞。
(C)未成一「簣」--ㄍㄨㄟˋ,盛土之竹器。
(D)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ㄌㄡˋ,簡陋。
5.下列成語何者的意思與其他三者不同?(A)炊金饌玉。
(B)鹿裘不完。
(C)炮鳳烹龍。
(D)甘脆肥醲。
6.歐陽脩醉翁亭記描寫山中季節的變化有云:「風霜高潔」,其季節與下列詩句何者相同?(A)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B)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C)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D)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7.下列選項中何者所描述的對象與其他三者不同?(A)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
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C)六一清風,更有何人繼高躅;二分明月,恰於此處照當頭。
(D)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樽,等閒拋卻?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哪個醒來?8.語言之詞義,會隨時間而產生變化。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1)
台湾地区历史高考题选择题精选(1)1、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哪个时期?(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2、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
」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A)西晋五胡乱华(B)中唐安史之乱(C)北宋亡于女真(D)清末八国联军3、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
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4、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根据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5、社会上的各种人:王公贵族、平民、商人、店员、农民、地主、工厂主、工人、教师、学生、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积极参与这场政治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最可能属于什么性质?(A)民族主义(B)社会主义(C)自由主义(D)法西斯主义6、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
根据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A)交通设施(B)水利设施(C)教育制度(D)议会制度7、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
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台湾高中历史真题答案及解析
台湾高中历史真题答案及解析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门带有一定难度的科目。
在台湾的高中教育中,历史也是必修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然而,在备考历史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面临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历史考试,我将在下文中提供一些台湾高中历史真题的答案及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问题:“《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其作者是谁?请简要介绍《史记》的主要特点。
”这道题目是考察对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史记》的了解。
答案是,《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汉代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主要特点是采用编年体和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将历史发展脉络和人物事迹有机结合,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入研究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看另一道问题:“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
”这道题目是考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了解。
答案是,中国古代造纸术是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它改变了人类的书写方式和文化传承方式。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利用植物纤维和石灰等材料制作出了纸张。
造纸术的主要特点是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原材料取自植物,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得纸张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除了单个问题的答案解析,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请结合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这道题目是考察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和对历史变迁的分析。
答案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改革。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和官员的素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通过对历史真题答案及解析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
2024-2025学年台湾省高一历史上册同步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台湾省高一历史上册同步模拟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古代中国某一时期,士人阶层兴起,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
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A.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B. 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C. 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D. 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
士人阶层兴起,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是百家争鸣局面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即“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人阶层兴起,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讲学活动兴起,私人讲学的风气盛行,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不利于学术的繁荣,B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儒学的发展,但不利于其他学派的发展,C项错误;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不利于学术的繁荣,D项错误。
2.唐朝时,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两科是A. 进士和明经B. 明经和秀才C. 进士和秀才D. 秀才和明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唐朝科举制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查诗赋和政论,由于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难度较大,因而考中者少,被视为“士林华选”,受到社会的普遍尊崇,所以进士和明经是最重要的两科,A项正确;唐朝科举制中并没有秀才这一科,B、C项错误;明法科是唐朝科举制中的常科之一,主要考查法律相关知识,但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远不及进士和明经,D项错误。
3.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藩镇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兵权”主要归属于A. 枢密院B. 三司使C. 参知政事D. 通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实行“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同时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军事调动,枢密院的长官由文官担任,与统兵的将领分开,即“调兵不统兵,统兵不调兵”,A项正确;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总管全国的钱粮、盐铁、度支等财政事务,排除B项;参知政事是副宰相,主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排除C项;通判是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的官职,负责监督地方长官,排除D项。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上历史科期末考试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一上歷史科期末考試題一、單選題(第1~35題每題2分不倒扣)1.多種族的國家,如果無法維持境內各族群的和諧融合,則族群間的對立衝突,勢將導致內亂的發生,造成人民的流離死亡與國家的滅亡慘禍。
下列哪一事件最能作為上述觀點的證明?(A)七國之亂(B)黨錮之禍(C)赤壁之戰(D)永嘉之禍。
2.上歷史課時,進行發表教學法,說明魏晉南北朝士族的信仰。
甲生說:「永嘉之禍前,士族多尚玄學,並無深厚信仰。
」乙生說:「中原士族普遍以信道教居多。
」丙生說:「佛教注重現世生活,以求長生不老。
」丁生說:「葛洪著抱朴子一書;提倡養生之術,不少士族競相崇奉。
」戊生說:「北方士族是佛道兼容,南方士族是佛道對立。
」老師對他們的評論:(A)五生全對(B)甲乙丙生對(C)五生全錯(D)甲丁生對。
3.隋唐的統治者和官僚以「關隴集團」為主體,這批官僚集團的形成和何件史事有密切的關係?(A)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B)高歡的胡化政策(C)宇文泰的府兵制 (D)武則天的行科舉考試。
4.印度的天文學、醫學、數學傳入中國並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影響,這和哪一宗教有相當的影響?(A)回教(B)佛教(C)婆羅門教(D)印度教。
5.北方「國姓」士族的出現和何項歷史事件有密切的關係?(A)永嘉之亂(B)北魏行均田制(C)西魏行府兵制(D)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
6.《資治通鑑》提及有一人,他對鮮卑人說:「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他對華人則說:「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意義為何?(A)顯現關隴統治集團和中原豪強長期對立(B)說話人身為漢人,再三告誡胡人不得欺壓漢人(C)胡漢衝突中雙方都不是贏家(D)努力化解雙方對立,緩和彼此情感。
7.寇謙之是北朝道教的重要人物,寫一篇介紹他生帄的報告,可以說什麼?(A)廢除道官世襲、收租米錢稅舊制(B)特別講究煉丹以達到長生不死(C)備受君主尊崇,有「山中宰相」美稱(D)將混入道教中的儒家經典清除出去,以保持純粹性。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教版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期末试卷考试总分:9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家的集权思想B.儒家的民本思想C.墨家的非攻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2. 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
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这反映出( )A.君权与相权矛盾突出B.汉代君权进一步加强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御史大夫职权被削弱3. 幸存到今天的商朝文字大都发现于龟甲兽骨上,记载了有关疾病、梦、田猎、天时、年成等方面的疑问,据此可知( )A.商朝文字是中国最早文字B.商朝文字是用来记载占卜的C.它使我们能了解到商朝人日常生活的许多情景D.商朝文字是成熟的文字4. 下表为唐代天宝乾元年间课役户口数的情况。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年代不课户不课口课户课口天宝十三载(七五四)38885044521848053010407662800天宝十四载(七五五)35655014470098853492808208320乾元三年(七六○)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A.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B.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C.国家财政收入日益减少D.社会贫富差距日趋加大5.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从祀于孔庙,而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这一变化客观上()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符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6.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台湾高一历史试题
台湾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60分,每题二分,不倒扣)1.我国明教、白莲教的信仰受到哪一宗教的影响?(A)回教(祆教(C)摩尼教(D)景教2.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A)〤〧卄(〣〤〧(C)〩〢〦(D)〥〩〨。
3.广东商人拜北帝,福州商人拜妈祖,徽州商人拜朱熹,山西商拜人关公,这些商帮经常以奉拜当地共同的乡土神,其主要目的在:(A)祈求乡土神保佑其阖家平安(为对付其它商帮的竞争(C)凝聚内部的团结(D)为了掩人耳目,方便行走私贸易。
4.「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指宋代哪一种地方公益?(A)乡约(保甲(C)社仓(D)义庄。
5.有关唐代门第,在哪一场战争后世族才趋于没落:(A)黄巾之乱(武后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之乱。
6.下列那一史事发生在康熙年间?(A)天津教案(南京教案(C)礼仪之争(D)下令禁教。
7.谁曾制定出家人改姓释,并制定僧尼戒律?(A)道安(法显(C)鸠摩罗什(D)鉴真。
8.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
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翱(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9.宋代商业繁荣,商业技术因之多有创新,其中如四川富商联合发行的「交子」就可反应何种创新?(A)营业方式(合伙技术(C)宣传技俩(D)会计制度。
10.从唐代敦煌千佛洞的石窟艺术中,可以看到那些佛像雕塑充满立体感的染晕法,请问这是深受何处画风的影响?(A)波斯(印度(C)龟兹(D)日本。
11.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
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
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为何?(A)纸钞(金币(C)银两(D)布帛。
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2次阶段考历史试卷
侨光中学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2次阶段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
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A.呈现一体化趋势B.具有多元性特征C.依赖生产力发展D.体现兼容的特色2.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
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这说明()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3.据《殷周青铜器通论》所述,商周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类,酒器独占24类,按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煮酒器、贮酒器。
这反映了商周时期()A.青铜铸造技艺高超B.青铜铸造规模庞大C.青铜酒器铸造最多D.农耕经济得到发展4.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5.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6.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对于士、庶民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台湾高中历史真题答案解析
台湾高中历史真题答案解析解析近年来,由于的难度逐渐增加,许多考生和家长对于如何正确解答历史题目感到困惑。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几道典型的进行解析,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题目一:请简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简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需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解答的一个范例。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早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贵族制度,贵族享有特权,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这种等级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周代的封建制度深化了社会等级之间的差距。
贵族分封在各地,成为统治地方的官员,占据高位,掌握重要资源和决策权。
同时,农民和平民的地位相对下降,受到贵族的剥削和压迫。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皇帝成为绝对统治者,贵族地位继续上升,而农民和平民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的差距达到了顶峰,民众生活的艰辛也难以忍受,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随着隋唐帝国的崛起,封建制度开始转变。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壁垒,使得社会中的人才有机会晋升。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等级制度的基本格局。
直到宋代,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社会等级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农民子弟或平民出身的人也有机会成为士人,而贵族之间的地位差距逐渐缩小。
宋代开创了文人主导的士大夫社会,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明显变化。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同时期的制度变革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权力的角逐。
考生应该从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出发,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解答。
题目二:你认为历史的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论述历史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以下是解答的一个范例。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一高中历史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华设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3.“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此民谣应出自()A.鸦片战争期间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D.义和团运动期间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5.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C.其结果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6.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首都被敌人攻占”是在()A.鸦片战争中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甲午中日战争中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7.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被镇压以后,余部又提出“扫清灭洋”,这实质表明A.义和团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B.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不断深入C.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斗争纲领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8.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并成功加入WTO,这成为一份给予中国的新世纪贺礼,而在距此100年前,帝国主义列强却给中国送来了一份无法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A.日本挑起甲午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C.签订《辛丑条约》D.签订《马关条约》9.某年,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描绘了日本人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九十一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科试题一、单选题 (共60分,每题二分,不倒扣)1. 我国明教、白莲教的信仰受到哪一宗教的影响?(A)回教(B)祆教(C)摩尼教(D)景教2.王威翰为宋代「附中宝号」商人,为了便于记帐,他使用商业数字,请问若他买进598本的书籍,他该如何记帐?(A)〤〧卄(B)〣〤〧(C)〩〢〦 (D)〥〩〨3.广东商人拜北帝,福州商人拜妈祖,徽州商人拜朱熹,山西商拜人关公,这些商帮经常以奉拜当地共同的乡土神,其主要目的在:(A)祈求乡土神保佑其阖家平安(B)为对付其他商帮的竞争(C)凝聚内部的团结(D)为了掩人耳目,方便行走私贸易。
4.「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指宋代哪一种地方公益?(A)乡约(B)保甲(C)社仓(D)义庄。
5.有关唐代门第,在哪一场战争后世族才趋于没落:(A)黄巾之乱(B)武后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之乱。
6.下列哪一史事发生在康熙年间?(A)天津教案(B)南京教案(C)礼仪之争(D)下令禁教。
7.谁曾制定出家人改姓释,并制定僧尼戒律?(A)道安(B)法显(C)鸠摩罗什(D)鉴真。
8.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多」。
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翱(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9.宋代商业繁荣,商业技术因之多有创新,其中如四川富商联合发行的「交子」就可反应何种创新?(A)营业方式(B)合伙技术(C)宣传技俩(D)会计制度。
10.从唐代敦煌千佛洞的石窟艺术中,可以看到那些佛像雕塑充满立体感的染晕法,请问这是深受何处画风的影响?(A)波斯(B)印度(C)龟兹(D)日本。
11.张三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正为他的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
张三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
请您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为何?(A)纸钞(B)金币(C)银两(D)布帛。
12.唐代北方的旱地耕作农具「不」包括下列何者?(A)方耙(B)磨(C)耖(D)人字耙。
13.葛洪的《抱朴子》一书,内容主要为何?(A)认为知识和文明是造成人类痛苦与罪恶的根源,为道家学说重要的著作(B)假托经义以推究灾异祥瑞,充满迷信色彩的书籍(C)叙述人类生老病死、轮回转生的思想,为佛教重要经典(D)讨论炼丹及长生不死,发挥道教理论的书籍。
14.从唐宋以后,政论家认为中央宰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其原因为:(A)宰相仅止一人,可以避纷扰(B)军国大事决于御史台(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事(D)置政事堂使三省分权又合议。
15.隋唐时代,佛学发展臻于鼎盛,佛教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思想界却有一股潮流逐渐蕴蓄发展。
此一股潮流是指:(A)返归先秦儒学(B)儒学与佛学融合(C)返归汉初黄老之学(D)理学的兴起及其发展。
16.请问道教思想中含有下列哪些内容?1神仙说2炼丹术3长生术4道家思想5灵魂轮回(A)1234(B)1235(C)2345(D)1345。
17.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意思是:(A)唐代科举进士科及第较难(B)唐代科举制度不公平(C)唐代科举对考生年龄的限制(D)明经科出身者与进士科出身者的对立。
18.唐代文化西传,以哪项发明最重要,对西方影响最大?(A)火药(B)造纸术(C)指南针(D)蚕丝术。
19.我国中古时期,「有一草原民族,既帮助中原政权平乱,却乘机进行掠夺,曾和另一边族共同侵犯中国,勒索无止无休,中原政权只得将公主嫁与其领袖,勉强维持和好关系。
」此一民族是:(A)大食(B)吐蕃(C)突厥(D)回纥。
20.北宋初岁入一千六百余万缗,为唐代赋税的两倍。
到神宗熙宁时已税收增至五千余万缗。
南渡后,更增至六千余万缗,国土缩小而赋税转而增多。
下列哪一叙述可反映此现象?(A)甘薯、玉米输入,增加农业生产量(B)江南已成为中国历史重心(C)大运河开凿后,对江南开发的助益(D)赋税征收制度的健全。
21.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藉历算、地理、火炮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趁势利用当时中国弥漫何种思潮?(A)程朱理学(B)阳明心学(C)经世致用之学(D)考据学。
22. 所谓「土断」之制,就是:(A)土地国有政策(B)限制土著不可迁徙(C)以土地限制户籍(D)土地买卖以户籍所在地为限。
23.唐以前曾行府兵制的朝代有:(A)北魏(B)东魏(C)西魏(D)北齐(E)北周(F)隋代24.武则天时,企图结合哪一社会、政治势力另造一新士族集团以对抗旧有山东士族?(A)宦官(B)豪富钜贾(C)进士新贵(D)外戚、显宦。
25.下列关于「坊制」的陈述,何者错误?(A)坊即城市内的住宅区(B)坊门每天都定时鸣鼓开关(C)每个坊都围有坊墙,设有坊门(D)到唐代才拆除坊墙,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26.隋时期,陈姓夫妇与20岁及15岁儿子和刚满18岁的双胞胎女儿同住,家中尚有成年婢女二人,请问在均田制下,陈家应该拥有多少亩露田及桑田?(A)露田180亩、桑田60亩(B)露田240亩、桑田60亩(C)露田360亩、桑田60亩(D)露田440亩、桑田60亩27. 中国嵌入世界市场和欧洲近代哪一事件有关?(A)十字军东征(B)宗教改革运动(C)科学革命(D)地理大发现。
28.一本历史教科书提及:「此时外国人居留长安的约有二十万人,他们任官,与汉士比肩于朝,也有经商、买卖于商市,带来不同文化,使长安尉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这是发生在何时的情景?(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29. 西学未能在中国生根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何?(A)与双方对传播及接受的态度错误有关(B)传统科技基础与西方科技相距太远(C)认为器物层面不足以救亡图存(D)对康有为「西学源出中国说」的反动。
30. 唐代的诸道「进奏院」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处理地方贡品的运销(B)负责接待进京晋谒的官员(C)负责各地飞钱的汇兑(D)负责管理海上贸易。
二、复选题 (共40分,每题两分,答错倒扣1/5题分)31. 下列有关边族建国所据之地,哪些是正确的?(A)东突厥:大漠南北(B)西突厥:葱岭东西(C)新罗:朝鲜半岛(D)吐蕃:西藏(E)南诏:滇西。
32. 北魏孝文帝曾透过哪些手段,推动汉化政策?(A)重用鲜卑世家(B)制定官制礼仪、赋税制度(C)迁都平城(D)兴办教育(E)崇尚儒学。
33. 有关「天可汗」制度的叙述何者正确?(A)「天可汗」是君王之王、共主之意(B)这是以唐朝天子为盟主的一种区域安全体系(C)亚洲世界诸国皆须参与(D)天可汗有册封诸王及调派联军之权(E)怛罗斯之战以后,唐朝声威达到顶点。
34.「西域」是中外文化、交通、商贸的重要地区,有关西域论述何者正确?(A)「西域」在汉代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方(B)汉武帝时,派张骞西使西域,目的在联络(或寻找)盟国,夹击匈奴,但结果都失败(C)汉武帝时,匈奴请降,于西域设安西都护府,以治理西域各国(D)南北朝时,突厥强大,吐蕃崛起于青海,阻绝中国与西域的交通(E)唐高宗时,击败西突厥,曾设安南都护府,做为统治天山南路各国的根据地。
35. 有关怛罗斯战役的正确叙述是:(A)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有关西域、中亚霸权的争夺战(B)发生在西元八世纪,唐玄宗时期(C)此场战役唐军战胜,使大食西进政策受挫(D)此役与中国造纸术西传有关系(E)在此战役中国的将领是王仙芝36. 有关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的叙述,何者是正确的?(A)中华民族的融合是由上古至现代不断在进行着(B)春秋战国时代融入了五胡,因而有秦汉大一统的出现(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是属于民族融合的第三期(D)两宋时,女真、蒙古虽以军事入中原,但大多采用中国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国的文化思想(E)第四期自明代起迄现代,融入的外族主要是满、回、苗、傜等外族。
37. 有关朱熹与陆九渊的比较,哪些是正确的?(A)朱学主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特重持敬的内向工夫(B)南宋、元、明初学者大致不出朱子的范围,至明中叶,王守仁始光大陆九渊的学说(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D)朱熹教人以教人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陆九渊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E)朱熹思想系统以理为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
38. 有关唐代日本汉化情形,下列叙述何者正确?(A)派遣「遣唐使」来华,主要目的在学习中国文物(B)用唐衣冠、年历、仿制汉字,号为「君子国」(C)推展的「大化革新」是一种「唐化运动」(D)日本文字字母平假名是据汉字楷书偏旁所制(E)日本除学习唐代政治制度外,日常生活、习俗也曾加以学习。
39.哪些重要的西方宗教曾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A)佛教(B)祆教(C)摩尼教(D)景教(E)回教。
40.十六世纪以后,国内商业的昌盛,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A)区域分工的形成(B)海商走私贸易的盛行(C)江南市镇的勃兴(D)白银广泛的流通(E)商人集团的活跃。
41. 有关中韩(朝鲜)关系,下列何者论述正确?(A)秦始皇时,平定朝鲜,于其北部设立郡县,首纳入中国版图(B)隋炀帝、唐太宗均曾用兵于朝鲜(C)唐高宗时,争爆发中日第一次大战-白江口之役后,并置「安东都护府」治理(D)唐时新罗立国规模大体上仿照唐制(E)自宋代始,朝鲜即脱离中国而独立,文化上也未再交流。
42. 以下有关中国对越南的影响,何者正确?(A)自秦、汉至晚唐,越南曾为中国郡县长达千年之久(B)越南的史书都用汉字来记载(C)历代王朝均沿袭中国的科举制度(D)佛教信仰自三国时期由中国传入越南,至唐代已广为流行(E)越南的书法、束发、节令、花道亦深受中国影响。
43. 有关唐代对外贸易与国内商业盛况,何者正确?(A)就对外贸易而言,海路以南海最繁盛;陆路主要沿着丝绸之路发展(B)当时的进口商品以绢帛、茶叶、瓷器为大宗;出口货物则以马匹、皮毛、珍宝、香料为主(C)各官府置有「飞钱」贷与商贾,以取利息(D)为便利日趋发达的远途运贩,已有邸店等服务性机构(E)唐末出现夜市,市制开始破坏。
44.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包括哪些地区(A)朝鲜半岛(B)日本(C)越南(D)吐蕃(E)南诏。
45.由于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带动国内商业的昌盛,区域分工于是形成,如:(A)此时农业商业化程度大幅提升(B)经济作物的发展扩大了粮田面积(C)粮食大量外销,以前以贩卖奢侈品为主,此时则以米、棉等民生必需品为主(D)由于农产商业化的经营,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形成区域分工(E)手工业原料的生产和成品的制造也产生分工。